You are on page 1of 3

第 23 卷第 2 期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ol . 23 ,No.

2
2 0 0 3 年 4 月                Journal of Xianning College                Apr. 2003

文章编号 : 1006 - 5342 ( 2003) 02 - 0052 - 03

遣唐使制度废止原因试析

孙玉巧
( 武汉大学  历史系 ,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 : 日本于公元 894 年废止遣唐使制度 。引发此举的一般原因 , 即前人所归纳的唐朝国势之衰微 、日本


政府财力之不足以及渡海入唐之困难等因素 。根本原因则是 : 遣唐使的直接使命已经完成 , 而为了消化已经
引入的先进中华文化因素并建成一种更适合国情的国风文化 , 日本需要集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 因此遣唐使
制度的废止成为必然 。
关键词 : 日本 ; 唐朝 ; 遣唐使 ; 中日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 : K107        文献标识码 : A

支 、对使团成员的物质奖励 、献给唐朝的贡物 、对留学人


一 员的资助以及对赴日唐人的赏赐等方面 。随着遣使规模不
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形成于唐朝 , 其重要标志 断扩大 , 费用不断增加 , 日本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 , 给
是日本向唐朝十八次派出了遣唐使 。学界对遣唐使的相关 遣唐使的继续派发增加了困难 。在这种局面下 , 日廷不仅
研究已取得了相当成果 , 但在遣唐使废止原因的考察方面 难以继续支付出使费用 , 甚至连接待外来使节的能力也在
却显得较为单薄 。本文拟就此进行专门探讨 。 不断减弱 , 因而将费用原因作为废止遣使的重要原因之说
对于日本为什么废止遣唐使制度这一问题 , 中日史学 有一定依据 。不过将其作为遣唐使废止的根本原因似欠全
界尤其是日本学者们的普遍看法是 , 唐朝的衰颓削弱了日 面 。首先 , 财政上的压力在遣唐使派发之初就已存在 , 且
本的学习热情 , 故而终止了遣唐使的派发 。“安史之乱” 前期费用与后期相比并无太大差距 。其次 , 费用虽大 , 却
后 , 大唐帝国由盛而衰 , 留唐日人向日本国内报告了唐王 不及日本军费的庞大 , 如在白村江战役前 , 日本对百济的
朝中央集权体制涣散 、经济衰退 、文化受到严重摧残以及 一次性援助就包括矢 10 万枚 、丝 500 斤 、绵 1 000 斤 、布
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的状况 。而 9 世纪末期的日本 , 经过以 1 000 端 、鞣皮 1 000 张和稻种 3 000 石 , 其价值恐怕是遣
前多次遣使及众多留唐学生 、僧侣的努力 , 已将盛唐时期 唐使不能及的 。日本统治者们认识到遣唐使在政治 、文化
的律令格式等文物制度基本输入并逐步吸收 , 在促成其建 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是远超其经济成本的 , 仅因费用问题
立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同时 , 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平 而中止 , 这不合逻辑 。而且经济问题应是决策层极为关注
安文化 。日本民族作为一个务实求利的民族 , 惯于择善而 的 , 但上书天皇要求废止遣使的菅原道真在其奏文中并未
从 , 所以当其认为唐国力衰退且无可学之物时 , 在遣使方 提及 , 可见它也非导致废止之本因 。
面的热情自然会消退 。然而 , 唐日两国的衰盛之反差 , 并 第三种观点是 : 渡海途中的巨大危险及唐朝动乱中的
不意味着两国文化水平的差异已近消失 。森克己认为 , 虽 不安定因素导致了遣使的废止 。
[2 ]
菅原道真作 “请诸公卿
然存在唐朝国力的衰颓与日本文化的显著提高 , 但一则根 议定遣唐使进止”的奏文 , 称 : “ ……屡次遣使 , 或有渡
基深厚 , 另一则本源浅薄 , 两国文化仍有悬殊差距 。事实 海不堪命者 , 或有遭贼遂亡身者 。唯未见至唐 , 有难阻饥
上 , 平安朝的贵族们即使在废止遣使后 , 对大陆文明的向 寒之悲 ……”[3 ] 此文直接触发了第二年的获准罢使 。当时
往之情也未减退 , 反而形成顽固的 “远物崇拜”心理 。 [1 ]
日本的造船技术十分落后 , 顺风尚可逆风便难以应付 , 并
因此 , 在肯定唐朝兴衰与日本学习热情的涨退有着密切联 且航海知识也较贫乏 , 对环岛季风缺乏了解 , 总在逆向季
系的同时 , 也必须看到 , 这并不是导致遣唐使废止的根本 风起时出海 , 费时费力又危险 。遣使船只还常受到海盗的
原因 。 侵袭 , 或者漂流到某不知名处为当地人杀害等 。渡海旅途
另一种观点是 : 遣使费用对日本政府财政形成的沉重 的生活十分艰苦 , 若逢夏秋多疫时节 , 苦难更甚 。即使平
压力是根本原因 。遣使费用主要包括造船费用及旅途开 安抵达唐土 , 在 8 世纪中叶后唐朝的兵荒马乱中也不免有

Ξ 收稿日期 : 2002 - 10 - 16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2 期            孙玉巧  遣唐使制度废止原因试析 53

所顾虑 。因此早已萌芽的对渡海入唐之恐惧感 , 在后期益 可见遣唐使的使命先后经历了政治 、文化 、贸易和人


发强烈 , 以致于受命官员纷纷借用各种方式逃避入唐 , 事 事目的这几阶段 。遣使初期和末期最主要的政治和人事使
后天皇对这些人的处罚极为严厉 。既想保证生命安全 , 又 命 , 已于 9 世纪末基本完成 。文化与贸易使命可分为二 ,
要不触犯龙颜 , 只有从根本上废除遣唐使制度 。但这仍非 一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 包括吸收唐朝以律令制度
废止遣使的根本原因 。因为渡海途中的危险性也是一直存 为中心的体制文化和仅在上层社会中进行的朝贡贸易 ; 二
在的 , 只是随着路线的南移越发突出 , 但天皇既然对规避 是全方位吸收唐朝文化和进行以学习唐朝社会经济为主的
入唐的官员采取了重罚 , 表现出了继续遣使入唐的决心 , 日唐贸易 。显然 , 遣唐使作为一种官方派出的外交使团 ,
那么 , 渡海途中的巨大危险及唐朝动乱的不安定因素也不 出色地完成了前一任务 , 但后一任务则不可能由一二十年
是导致遣使废止的根本原因 。 出使一次且多方受限的官方使团胜任 , 尤其是从 9 世纪
40 年代唐商船日渐频繁地渡海赴日 , 拉开大规模中日民
二 间往来的一幕后 , 民间的往来和交流显示出了更多的优
遣唐使是日本历史上特有的政治制度 , 其最基本的特 势。
点是应时而生 , 因时而易 。从这一制度本身来讲 , 它又是 首先 , 民间交流在很大程度上省却了中日双方在官方
日本特殊历史阶段上的特殊外交政策 。所以 , 当其使命完 往来时礼仪上的麻烦 。中国向来将日本列入附属藩国行
成时 , 理应终止 。这是日本终止遣唐使根本原因的前提 。 列 , 但日本产生于 6 世纪的强国意识在圣德太子改革前后
以遣使的不同使命为依据 , 可将十八次遣使分为前 、 更加强烈 , 导致第二次遣隋使派出时的 “国书事件”[6 ] 。
中 、后三期 。 虽然后来为了维持正常交往 , 双方作了尽可能的妥协与让
前期包括从 630 年到 669 年的六次遣使 。这期本以汲 步 , 但日本坚持最基本的独立与对等地位的立场没有改
取唐文物制度以推进本国改革为初衷 , 但随着唐朝势力介 变 , 礼仪称谓始终是一个未决的争端 。遣唐使们对此的解
入朝鲜半岛使半岛局势骤然紧张后 , 遣唐使于文化使命之 决方式是不递交国书 , 而两国官方书函的来往仍然要在公
外 , 又肩负起解决半岛问题为主的政治使命 。然而 663 年 文措辞上花大量心思 。显然由民间途径交流不存在这方面
白村江战役的惨败使日本不得不正视现实 , 暂时退出在半 的顾虑 。
岛的角逐 , 转而迅速寻求与新罗和唐建立亲善睦邻关系 。 其次 , 民间交流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 还对增
所以前期遣唐使的使命具有双重性 , 又以政治使命为主 , 加国家税收有利 。遣唐使的巨大开销全由政府支付 , 从中
其中政治使命有两阶段 : 白村江战役前具有收集情报等军 国获得的物品却有相当部分不能充实国库 , 而是直接流入
事意义 , 战败后便是纯粹的与唐修好 。 少数上层统治阶级的私囊 , 贸易赢利的私人性与成本支出
中期包括从 702 年到 752 年的四次遣使 。这时唐朝处 的国有性形成矛盾 , 从朝贡贸易中得到好处的是统治者个
于全盛时期 , 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人 、商贾 、学 人而非国家 。废止遣使后 , 国家节约了这笔开支 , 还通过
者和僧侣 , 俨然成为当时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 对外来商人的收税增加收入 , 对国家财政而言 , 是有利无
而日本从 669 年转换外交政策后 , 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均有 害的 。
建树 , 特别是进入奈良时代之后 , 强国意识更加突出 , 吸 再次 , 由民间个体为主的交流代替官方正式出使 , 不
收唐朝先进文化自然成为遣使首要目标 。在此阶段中 , 日 仅迎合了日本贵族官员惧怕入唐的心理 , 而且还能满足他
本通过遣唐使 , 不仅完善了本国各项政治 、经济 、文化制 们对唐物的需要 。废止遣使后 , 民间商船 ( 尤其是唐船 )
度 , 也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 , 还有大量汉籍借此途径东传 承担了日唐交流的所有任务 , 官员们毫无风险 。民间商船
到了日本 , 使日本汉和文化的底蕴得到了迅速加强 。这是 往来的频率大大超过遣唐使 , 交流主体又是极其熟悉市场
日本国风文化得以诞生的基础 。此外 , 名为朝贡实为不对 信息的唐朝商人 , 对日本上至皇族下至平民的需要 , 都能
等交易的商贸活动在遣唐使使命中的地位 , 因日本统治阶 实现更为充分的满足 。
层对唐物的需求增大而日益显要 。当时大唐帝国总以上国 最后的一处优势表现在 : 官方需要的主要是有关政体
姿态对待其它各国 , 常在周边邦国献上贡物之后 , 以价值 制度建构的文化内容和利于加强统治的宗教神学文化体
数倍乃至数十倍的赐物回赠 。那些工艺精美 、珍贵罕有的 系 , 它们到 9 世纪后半期已基本汲取完毕 , 吸收的文化重
赐物大大满足了以日本皇室为中心的统治阶级的需要 , 故 点转到了宗教 、文艺以及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 对此由民
而贸易使命亦成为维持 、继续遣使的动力之一 。 间交流的方式进行更为自由 , 所受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更
后期包括从 759 年到 894 年的八次遣使 , 实际成行者 少 , 交流领域更广泛 、内容更深刻 。
仅五次 。这时唐朝国力渐衰 , 日本国风文化正兴 , 遣唐使
的派遣主要是为了迎回滞唐的日本使节和留学人员 。同时

这期的遣使还兼有祭奠身殒于唐的日本使节 、学者之使 从遣使制度与日本国内政治经济状况的关系来看 , 遣
[4 ]
命 。 由此可见 , 后期遣使多为人事上的目的 , 文化与贸 唐使的废止也是必然的 。大化改新后 , 日本向唐朝学习 ,
易目的已降为其次 。此期间日本竭力迎回在唐人员 , 多次 初步建立起法式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进入奈良时
任命遣使后又中止 , 以及赴唐留学时间缩短 、遣使间距的 代 , 由于统治政策较合理 , 农业文化迅速发展 , 出现了前
增长等等 , 都成了遣唐使废止的征兆 。 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不可否认 , 这种盛世现象的产生 , 与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4 咸宁学院学报                第 23 卷

统治者深受唐朝治国思想影响密切相关 。可以说 , 遣唐使 而言 , 遣唐使输入的各类制度层面的文化为日本政治制度


对日本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 这反 的完善和国家管理程序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 遣
过来更加坚定了日本政府继续遣使的决心 。从 7 世纪前期 唐使输入的宗教 、文艺方面的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日本社会
开始的遣唐使 , 到 8 世纪中期到达顶峰 , 这一总趋势与日 大众的精神生活 , 对日本民族国民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
本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之走向完全一致 。然而盛世背后的 响 ; 遣唐使输入的工艺技巧 、生活方式方面的文化 , 则促
隐患不久便显现出来 : 地方豪强自 8 世纪后势力不断增 进了日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提高了日本人民的生活水
强 , 对农民加重剥削 , 引起他们的不满和逃亡 , 从而动摇 平 。此外 , 它还为日本培养出一大批政治 、经济和文化建
了中央集权制的经济基础 —
——班田制 , 最后在 9 世纪末 设的优秀人才 。
10 世纪初左右销声匿迹 [6 ] 。地方势力的增强 、农民斗争 其次 , 在废止之前 , 它已经为新型的东方国际关系的
的激化和班田制的崩溃 , 大大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实力 。遣 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中国而言 , 遣唐使打开了通向
唐使这种大规模的外交活动 , 必须以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东方大海的又一扇门户 , 巩固了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传
为后盾 , 一个面临上述种种危机的政权 , 当然难以维持遣 统 , 并将两个东方大国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 为东亚文化
使。 圈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此意义上讲 , 遣唐使起到了
最为重要的是 , 在对唐文化采取了密集型引入后 , 日 推进东亚新型国际关系建立的重要作用 。
本文化获得了充足的发展养料 , 随后应该是吸取与消化的 其三 , 遣唐使的废止并非意味着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
过程 。日本对于唐文化的吸收与消化 , 是伴随遣唐使的开 交流的结束 , 而是采取了更加有效的方式使其得到发展 。
始而开始的 , 在迁都平安京后发展到大规模和全方位的程 从历史的角度看 , 废止之后 , 日本虽然呈现了一种 “准锁
度 。奈良文化是直接吸取唐文化的精华而繁荣起来的 , 具 国”状态 , 但是实际上 , 随着遣唐使的废止 , 民间交流代
有浓重的唐风痕迹 , 不过其影响多集中于日本贵族 、官员 替了官方往来 , 两国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不但没有受到影
和知识分子等上层社会 , 唐风唐物在一般国民中的普及程 响 , 反而更趋深入和全面 。
度仍不及日本本国的土著文化 。这一是由于奈良时代输入 从本质上讲 , 遣唐使废止以后 , 日本民族几乎集中了
的唐文化以官方需要为主 , 另外则是由于文化的下移与文 所有的精力从事内政建设 , 其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实现了
化的变异一样 , 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 , 即真正具有普 文化的日本化 。先前 , 通过遣唐使及众多人员这道桥梁 ,
遍意义的文化吸收 、消化过程 , 反映在日本文化史上就是 实现了以唐为主 , 兼容印度 、波斯等多国因素的外来文
继奈良时代之后而兴的平安文化 。 化 , 这些外来文化在与日本土著文化冲击 、碰撞的基础上
平安文化与奈良文化不同 , 它是在继承 、总结和提炼 渐次融为一体 , 在东瀛列岛上发展了和汉组合型文化 。
[7 ]

日本土著文化遗产基础上融入了唐文化的一种独具民族特 据此 , 本文认定这样一个事实 : 遣唐使的废止是日本政治


色的国风文化 。遣唐使的后期正经由奈良文化向平安文化 家乃至整个民族的自学行为 。这是因为 , 学习唐朝的先进
的过渡阶段 , 它充分地体现出了日本对唐文化态度的逐步 文化不是最终目的 , 最终目的是将唐朝的先进文物典章制
转变 : 对唐文化中先进部分的输入仍在继续 , 但势头缓慢 度变成自己的东西 。这种变是要充足的时间和稳定的环境
下来 , 与之相反 , 国内将唐文化因素分解并与土著文化重 来作保障的 , 这种变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 所以 , 公元
新组合的趋势却渐渐明显 。 9 世纪末期唐朝的衰微 、日本政府财力的不足以及渡海入
日本文化在由奈良文化向平安文化的过渡中 , 确实经 唐的风险只是日本废止遣唐使的一般原因 , 其根本原因是
历了一个对唐文化由简单模仿到吸收创新的消化过程 。这 要继大化改新之后再度集中时间和精力建成一种更为适合
一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看作是民族文化对面对外来文化冲 日本国情的国风文化 , 促进本国政治 、经济和社会的迅速
击时的一种自我保护 。既有前面几个时期积累下来的足够 发展 , 以便尽快地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 。
丰富的唐文化资料 , 又有自觉不自觉地消化外来文化变为
己用的意向 , 兼之上面提及的在 9 世纪末日本面临的国内 参考文献 :
外环境之变化及官方遣使的若干困难 , 遣唐使在其使命基 [1 ] ( 日) 森克己 1 遣唐使 [M]1 东京 : 至文堂 ,19951
本完成的前提下 , 其废止乃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 [2 ] ( 日) 木宫泰彦 1 日中文化交流史 [ M] 1 北京 : 商务印书
馆 ,19801
四 [3 ] 大日本史 ( 卷 242) [M]1 大日本雄弁会 ,19281
必须注意的是 , 对遣唐使废止根本原因的探讨是与遣 [4 ] 续日本纪 ( 卷 22) [M]1 东京 : 岩波书店 ,19891
唐使制度所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的 。换言之 , 遣唐使制度 [5 ] 隋书 1 俺国传 [M]1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1
虽然废止了 , 但它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 [6 ] 王金林 1 简明日本古代史 [M]1 天津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巨大作用 。 19841
首先 , 在废止之前 , 遣唐使的政治 、经济乃至文化引 [7 ] 覃启勋 1《史记》与日本文化 [M] 1 武汉 : 武汉大学出版
进和部分消化的使命已经完成 , 并取得了预期效果 。具体 社 ,1989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