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保山师专学报 2003 , 22( 1) :31~ 33 CN53 - 1128/ G4 ISSN1008 - 6587

J o u r nal of Ba os ha n Te ac he rs′Colle ge

唐人咏蝉诗述评
郭荣梅
(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摘 要 : 文学作品是主客观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从这个角度而言 ,虽同一景物也会引起不


同作者的不同情感 。作者是什么样的情绪 ,就会用什么样的语言 ,而一连串的语言就决定
一篇作品的意境 ,作为欣赏者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这也是一种解读诗的方法 。
关键词 : 咏蝉诗 ; 唐 ; 艺术形象 ; 情感
中图分类号 : I20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6587 ( 2003) 01 - 0031 - 03

Comments on Ode to the Cicada by the Poets in Tang Dynasty


Guo Rongmei
( Nanjing Communicat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 ge ,Nanjing ,Jiangsu 21000)
Abstract : Literal words are an organic inte gration of objectives and subjectives. so different poets have
different feelings toward the same scene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What words the y use to portray depends on what
moods the y have , which makes the ima ge of a poem different. Naturall y , different readers ma y have different
response about the same poem. This is one wa y to app reciate the poetry.
Key Words :Ode to the cicada ;artistic ima ge feelings

“村村皆画本 ,处处有诗材" (宋 ・陆游) 。诗歌吟咏自然物与吟咏现实生活相比较 ,虽然多了一点曲


折 ,但一样可显示诗人的观点和思想倾向。大地风物 ,社会生活是无限丰富、 绚丽多彩的。面对古今中
外、 天上地下、 上下几千年、 纵横数万里 ,写什么 ,怎样写 ,都可以透视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然
而 ,一个自然物能成为历代文人常常感兴趣的艺术表现对象 ,则必存在其公认的美学价值。这里 ,我们
主要通过唐诗人对蝉的吟咏 ,去加深对这一艺术化了的艺术形象的认识 ,去体会一下诗人的情怀。
在文学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对蝉发过感慨 ,如两晋的陆机、 陶渊明 ,北周的庾信、南朝的张正见 ,宋朝
的陆游、 杨万里 ,元朝的丁鹤年 ,明朝的高启、 曾  、清朝的袁枚等 ,唐朝因其诗歌的高度发达 ,吟咏蝉的
诗人更多 ,从初唐的虞世南、 骆宾王 ,盛唐的王维、 岑参 ,到中唐的白居易、 刘禹锡、贾岛 、 姚合 ,晚唐的李
商隐、 雍陶、 张乔、 罗邺、陆龟蒙等等都写过有关蝉的诗。
经过文人的妙笔彩绘 ,蝉这一艺术形象丰富多彩起来。但我们知道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它
也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 是一种“更高的悬浮于空中" 的意识形态 , 它打动人的最根本点是其真情实感
性“, 诗者 , 持也 , 持人情性" (南朝 ・宋刘勰《文心雕龙》 )、
“文不可以苟作 , 诚不著焉 , 则不能工" 《宋史
(
・李格非传》 , 真情实感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它源于作家个体独特的生活感受与体验 , 情感真实
)
性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对情感独特性的要求。 通观历史上的咏蝉诗 ,虽皆发自肺腑 ,但字里行间所呈现出
的情感特质及状态却不尽相同 , 这就与文人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 不同的社会地位、 生活境遇 , 各人不
同的性格气质以及各自的审美趣味、 艺术修养等方面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下面 ,我们不妨就唐朝咏蝉诗中的三首代表作来将创作主体的情感因素及其相关内容重新凸现来

收稿日期 :2002 - 11 - 25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2 保 山 师 专 学 报 第 22 卷

作一方式解读中国古典诗词。
一 “居高身自远 ,端不藉秋风" —
——清高者态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1期 郭荣梅 : 唐人咏蝉诗述评 33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8 保 山 师 专 学 报 第 22 卷

统计数据表明 , 小学的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 从 2001 年到 2010 年的 10 年间 , 2001~ 2006 年在校学生


都会在 24 万人以上 ,2005 年是小学在校学生的最高峰 ,可达 25. 0 万人 ,2006 年过后 ,在校生便逐年
递减 ,到 2010 年将减少至 22. 2 万人左右 。 初中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从 2001 年到 2010 年有 7 年是最
高峰或次高峰 , 只有两年是最低谷 , 一年是次低谷 , 最高峰时在校学生可达 11. 92 万人 , 次高峰时在
校学生可在 11. 2 万人至 11. 9 万人之间 。高中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 2005 年和 2006 年是学龄人口最
高峰 ,2004 、
2005 和 2007 年是次高峰 ,2001 年是最低谷 ,2002 、
2009 和 2010 年是次低谷 。
二 当前及今后的主要矛盾
综观保山市教育事业的现状和今后 10 年学龄人口的变化及相应在校学生的变化情况 , 今后 10
年内的主要矛盾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教育质量 ,以及解决普通高中在基础教育中的“瓶颈” 制约问题 。
( 一) 提高办学质量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普及小学六年义务教育 , 这种普及存在不同程度的低层次 、低标准及突击
性问题 ,当时基本上可以验收过关的硬件条件 ,特别是其主要部分的校舍 ,很大一部分已需要改造 、
维修 、 更新 , 20 世纪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更是“突飞猛进”, 加之自然灾害等的影响 , 初 、
高中校舍同
样需要改造 、 更新 。
( 二)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由于中小学教师队伍都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特别是小学 ,致使教育教学质量在环节上发
生连锁反应 。小学生基础差 ,已成为入初中后难以巩固稳定生源的一个重要因素 ,基础差的初中毕
业生到了高中 , 后劲就不足 , 更是难以提升 。因而 ,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所在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继续教育固不可少 ,但应该从源头抓起 ,即从培养教师的学校抓起 ,从老
师的老师抓起 。
( 三) 普通高中制约教育事业的发展
规模严重不足和教师素质不高是普通高中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 。 高中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教育
教学质量就不可能高 ,致使一些学生及家长认为读高中也没有什么盼头 ,一部分学生干脆不进高中
或中途退 、 辍学 。高中学校数量少 、规模不足 ,就不能使更多的学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另外 ,学费
的不断提高 ,也使一些想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点专业技术的学生及家长望校兴叹 ,这是保山的真
实市情 ,也是云南省的真实省情 。

(上接第 33 页)
“烦君最相警 , 我亦举家清" , 作者又回到咏蝉上来 , 用拟人法写蝉 , 蝉的难饱正与我举家清贫相
应 ,蝉的鸣叫声又勾起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的赋归之念 ,把咏物与抒情密切结合 ,首尾圆合。 一
种行役的艰辛、 路途的坎坷、 仕途的蹭蹬的感叹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跳跃着。
古人云“昔诗人篇什 ,为情而造文" ,文学创作结合着作者的情思。 孟子有“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
人可乎 ? 是以论其世也" 的主张 ,虽然其原意为修身之道 ,但后多作解诗的方法 ,即从另一个方面强调
了文学作品是主客观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我们解读古诗词 ,也可从这个角度入手。

参考文献 :
[ 1]张宗原 . 唐诗浅说 [ M ].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1999. 12.
[ 2]郭预衡 . 中国古代文学史[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7.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