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2003 年 5 月 求是学刊 May , 2003

第 30 卷  第 3 期 SEEKING  TRUTH Vol. 30  No. 3

唐宋之际徽州重税考
吴树国
( 黑龙江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 本文通过对唐宋之际陶雅徽州重税原因进行考辨后认为 ,徽州重税并非是因为当时的刺史陶雅欲取
宠节度使杨行密 ,或是迫于军事需要的加征所导致的 ,而是受到税制变迁和地理环境双重因素影响造成的 。
徽州重税真正沉重不在正税 ,而在杂税上 。
关键词 : 唐宋之际 ; 徽州 ; 重税 ; 税制变迁 ; 地理环境
作者简介 : 吴树国 (1971 - ) ,男 ,黑龙江双城人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唐宋史研究 。
中图分类号 : K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7504 (2003) 03 - 0111 - 05  收稿日期 :2002 - 09 - 12

  唐朝末年 , 天下纷争 。军阀杨行密在割据淮


  一 、
税制变迁 : 徽州重税的外部动因
南的基础上 , 又不断地向江南发展势力 。在唐昭
宗景福二年 ( 893 年 ) 攻占了除婺源县以外的徽 关于唐宋之际徽州的重税 ,笔者认为 ,并非是
州 ① ,任命他手下的将领陶雅为刺史 。陶雅继任 由于陶雅为了获得杨行密的信任或者迫于军事需
以后 , 开始整顿税制 , 他将徽州的歙县 、 绩溪 、
休 要而造成的 。陶雅在徽州一直有“惠政”之名 , 百
宁、 黟县 、 祁门等五县田园分作三等 , 重新制定税 姓非常爱戴他 [ 4 ] ( P4) 。所以 , 他不可能出于个人
额 , 使上等田每亩税钱达到二百文 , 苗米二斗二 目的聚敛 。杨行密当时志在发展经济 ,安抚百姓 ,
升 [ 1 ] ( P6388) 。至此以后 ,直到南宋末年 , 徽州税收 也不会允许他这样做 。至于军事需要 , 当时各州
额都“比邻境诸县 ,税独重数倍”[ 2 ] ( P4382) , 这是唐 都有军队 ,有些刺史还特别腐败 ,但也未出现类似
宋赋役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陶雅之所以把 徽州的重税 。因此 , 军事需要也不能解释这个问
税收额定得如此之重 , 当时人存在两种看法 。一 题 。事实上 ,徽州重税源于税制变迁和地理环境
种来自民间传说 ,认为杨行密怀疑陶雅叛乱 ,为了 的双重影响 。其中 ,税制变迁因素来自外部 ,在它
洗清嫌疑 ,陶雅于是聚敛以取宠 ; 另一种则出自北 的影响下 ,陶雅改变了徽州的征税方式 ,即将徽州
宋的俞师觉 ,他认为陶雅是迫于军事需要才增加 的户税钱摊入地亩 , 其实质是两税法在唐宋之际
税收的 [ 3 ] ( P370) 。现代学者中 ,还未发现有人对该 税制变迁在地方的一次制度化过程 。
问题进行专门探讨 , 只是在一些文章著作中稍带 两税法时徽州税制的具体情况 ,程大昌在《演
提及 ,但都没有超出这两种解释 。鉴于此 ,本文作 繁露续集》中记载 “自杨炎立两税法
, ,农田一年岁
者欲尝试从两税法在唐宋之际的制度变迁为视
角 ,结合徽州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 ,对该问题做新
① 徽州 ,隋开皇九年以前称为新安郡 , 之后改称为歙州 , 大
的解析 。偏颇不足之外 ,还望学者们不吝赐教 。 业三年复称新安郡 ,唐武德四年置歙州总管府 。天宝元年再次称
新安郡 ,乾元元年又称歙州 。宋宣和三年改名为徽州 。由于本文
所引述的史料多称徽州 ,再则徽州历来被人们所熟知 , 所以 , 本文
统一以徽州为名 。

— 111 —
输官两色 , 夏蚕熟则输 绢丝 , 亦有输麦者 , 秋稻 关 。元和三年秋 ( 808 年 ) , 宣歙观察使卢坦为解
熟则专输米 , 皆及时而取所有也 。唐行两税不久 决百姓饥饿 ,故意提高米价吸引商船 [ 3 ] ( P504) 。可
( 只三四年) ,遂令当输者皆折价输钱 。”[ 5 ] ( P219) 杨 见宣歙地区 ,主要是徽州 ,米一直靠外来接济 。正
炎创立的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税 , 主要包括户税 因为谷物不能自给 ,所以 ,百姓更愿意折钱 。由于
和地税 ,地税按亩征实物 ,户税则按户等征钱 。由 徽州地区税米折钱早已形成传统 ,而税米折钱 ,在
于政府对绢帛的需要 , 往往计钱而折绫绢 。徽州 某种程度上就是据地出钱 。既然据地出钱已有成
税收中 绢丝绵及钱应是户税之征 , 征稻米是地 例 ,那么 ,陶雅将户税钱转向地亩 ,按亩税钱 ,这本
税 。尽管徽州两税存在着地方上的特征 , 但两税 身就是对徽州地方税制的顺应 。因此 , 我们才没
法中户税与地税的税制内容却没有改变 。陶雅整 有看到陶雅整顿税收在地方引起什么震动 。可见
顿徽州税制正是将户税钱额转向地税 , 这也是税 陶雅能改变税制 ,更得益于徽州地方税制的基础 。
制变迁在徽州地方的制度化反映 。税制变迁之所 陶雅入主徽州时 ,杨行密已据有淮南 ,正大力
以能够影响徽州 ,第一 ,取决于税制变迁的整体趋 向江南发展 。此时由于军阀混战 , 地方政权都是
势 ; 第二 ,与徽州地方税制的结合 ; 第三 ,陶雅个人 以军事将领为主的藩镇体制 , 往往各自为政 。具
的作用 。 体到税收上 ,各州更是自行其事 ,陶雅入主徽州是
唐宋之际 ,两税法的征收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 从前刺史袁枢手中接管的 , 因此 , 户籍 、
税额应该
其趋向就是原来由户税征收的那部分钱额转向按 保存得较为完整 。同时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 ,地势
土地征收 。变化初期是定户等变成仅仅依据土 险要 ,历来都是百姓逃亡和避难之所 ,所以不会出
地 ,而排除了杂产 ,后来便发展成直接将户税钱额 现战争中人口逃亡 、土地荒芜的现象 ,税收基础也
摊向地亩 ,据亩税钱了 。这种趋势必然会影响淮 不会被破坏 。由此观之 , 徽州地区有条件保持税
南、江南地区 , 到杨行密统治时期 , 各地开始征收 收的连续性 。陶雅在徽州要稳固自己的统治 , 要
“产钱”,南宋人曾敏行在《独醒杂志》中记载 “ : 予 完备战时体制 , 加强徽州的军事力量 , 并支援战
观杨行密时所征产钱 , 较李氏轻数倍 。 ”曾敏行是 争 ,这都需要稳定的税收支持 。而徽州税制中 ,户
南宋人 ,南宋习惯上称土地为产 ,这在另一个南宋 税钱的征收 , 由于税制本身存在着大量弊端 , 因
人袁甫的《蒙斋集》中能看到 “但开塘贵重
, , 难以 此 ,很难足额征收 ,必须加以调整 。陶雅是同杨行
责民 , 莫若刷在官之田 , 或买民家之产 ,” “下户贫 密一起从庐州起家的将领 , 庐州在元和时期李翱
[ 6 ] ( P359)
民畏追乎而重纳产税” 。因此 , 杨行密时 就曾以田占租 ,说明这个地区税制变化较为激进 ,
所纳“产钱”即是计亩所纳之钱 。由此可见 , 户税 至陶雅时期 ,一些地区应该早已率先计亩征税了 。
钱额转向地亩的趋势在杨行密统治时期已纷纷在 因此 ,陶雅在整顿税制中 ,即吸取了其他地区的税
各州被制度化了 。由于此时地方属藩镇体制 , 各 制模式 ,并结合徽州当地的税收情况进行了这次
自为政 ,因而 , 这还属于地方行为 。所以 , 陶雅所 税制调整 。
在的徽州作为杨吴政权下的一个属州 , 其整顿税
  二 、地理环境 : 徽州重税的内部动因
收的举措仅仅是其中的一例而已 。
税制变迁趋势能够具体影响徽州 , 也是顺应 来自外部税制变迁因素促使陶雅在徽州将户
了徽州地方税制的特殊性 。徽州税米历来有折钱 税钱摊入地亩 , 但仅此并不能解释徽州重税 。因
的传统 。早在唐元和时期 , 崔玄亮曾任歙州 ( 徽 为其他地区也实行了同样的改革 , 但并没有出现
州) 刺史 , 他允许百姓计斛纳缗 [ 7 ] ( P6947) 。吴 、
南 如此高的税钱额 。因此 , 徽州重税还有更重要的
唐时期 ,在继续保持税米折钱传统的同时 ,还把这 内部原因 ,这就是徽州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 。事
部分税钱再折成绢 , 这就是以后沿袭下来的徽州 实上 ,徽州户税钱额在转向地亩时遇到的却是相
苗绢 , 即由于交通不便 “
, 量州用米数 , 许於本色 对较少的土地数额 ,这是最终导致徽州重税的根
外 ,余尽计米价 , 准绢价 , 令输以代纳苗 , 以便起 本原因 。
发”[ 5 ] ( P219) 。徽州地区米折钱除该地区交通不便 根据《淳熙新安志》的记载 , 能对南宋淳熙时
以外 , 还与该地区土地非常少 , 粮食不能自给有 期徽州的亩税钱总额进行推算 。从正税额计算 ,
— 112 —
六县总税额 111 708 贯 239 文 , 其中婺源 18 472 贯 以上考察的是淳熙时地税钱额和高税率的形
419 文 ,五县税额 93 235 贯 820 文 ( 因婺源租赋中 成 。淳熙时期徽州税收状况是与陶雅整顿税制有
盐钱 1133 贯 955 文 ,因此 , 这里足陌计算) 。若从 关联 。首先 ,尽管跨越近 300 年 ,但徽州亩税钱额
杂税来计算 ,徽州五县“故杂钱只三万七千余缗 , 并没有变 ,对此 《宋会要辑稿》
, 中的记载前文已引
然合婺源记之 , 实五万四千余缗”[ 3 ] ( P372) 。由此 述 ;这一点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九中也曾谈到 :
可知 ,五县杂钱为 3. 7 万缗 。杂钱摊入地亩其成 “惟江南 、 福建犹循旧额 。盖当时无人论列 , 永为
例都是据贯均率 ,唐穆宗时将榷酒钱摊入地亩 ,就 定式” ( P771) 。其次 , 五县土地额基本没有变 。
[ 11 ]

曾据贯配额 [ 8 ] ( P6610) 。淳熙时期 , 徽州杂钱也是 淳熙时期经界前记载的五县田地祖额是 83 万亩 ,


按钱额配定的 ,具体的每亩为上等田税钱 200 文 , 这 83 万亩的祖额应该是北宋初期十国所留 。因
杂钱 79 文 ; 中等田 150 文 ,杂钱 60. 75 文 ; 下等田 为北宋政府在初期实行了以现垦田数为祖额 、 荒
100 文 ,杂钱 39. 75 文 。其比率为39. 5 % 、
40. 5 % 、 田不加税的政策 [ 2 ] ( P4203) 。江南归宋以后 , 仅收
39. 75 % ,值基本相同 。按此比率 ,3. 7 万缗杂钱 , 旧王国版籍 ,未见有重新丈量土地的规定和举措 ,
所对应的正税钱数为 9. 367 贯 、 9. 135 贯 、
9. 315 贯 , 而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只限北方 ,所以 ,北宋是沿袭
平均9. 3万贯左右 。由于 3. 7 万缗本身就是虚数 , 了五代十国的田亩数 。由此可以推之 , 在亩税钱
五县田地又上中下参差不一 , 所以从杂税中所求 额和土地祖额始终不变的情况下 , 北宋政府对徽
得的税钱额与正税记载基本符合 。因此 , 徽州五 州的税收元额也是一直沿袭的 。这方面日本学者
县正税钱额为 9. 3 万贯 ,这个数字还是可信的 。 斯波义信先生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 他也认为宋初
徽州地亩数经界前五县祖额 83 万亩 , 这样 的征税方针主要是对旧租额的恢复即原额主义 ,
9. 3 万贯钱摊向 83 万亩土地 , 平均亩税钱 110 多 新开垦地 ( 见佃) 税额的核定 ,自行申报 ,逃户的归
文 ,如果与徽州 200 文 ,150 文和 100 文三等税额 业着籍等方面 , 并且原额在地方被一直有效地得
符合 ,只能有一种情况 ,那就是徽州下田居多 。另 以推行 [ 12 ] ( P248 - 255) 。因此可以推断 ,徽州五县税
外 ,如果徽州五县田亩数是 83 万亩 , 那也只有一 钱额是宋初从南唐的沿袭 。吴唐禅代 , 南唐李

种情况 ,即该地耕地少 。因为《元和郡县图志》中 弁 的确在升元五年进行了税收整顿 “升元中 , ,限
记载了润州当时田亩数是 67 万多顷 ,润州的面积 民物 畜 高 下 为 三 等, 科 其 均 输, 以 为 定
比较起来尚不及五县面积的 1/ 2 。事实上 , 徽州 制。”[ 13 ] ( P96) 但从徽州亩税钱额和征收标准保持
地区的确是山多田少 , 并且多是簿田 、 山坡梯田 。 不变来看 ,它也只是对徽州地方制度的承认 ,对徽
唐咸通三年秋 , 歙州司马张途描述了祁门的地理 州正税原额也不可能改变 。通过以上分析 , 笔者
情况 “邑之编籍
, ,民五千四百余户 ,其疆境亦不为 认为 《淳熙新安志》
, 所反映的徽州五县 9. 3 万贯
”[ 9 ] ( P8430) 罗愿的《新安志》也记
小 , 山多而田少 。 税钱额应该是陶雅所定 。陶雅时五县 9. 3 万贯税
载“
: 新安为郡在万山间 , 其地险峡而不夷 。 …… 额 ,如果加上婺源税额 ( 婺源中等田亩税 40 文 ,田
富饶之田 , 弥望数百亩 , 民相与 ”[ 3 ] ( P369)
之。 地祖额 67 万 , 则税钱是 2168 万贯 ) , 总共徽州在
徽州土地尽管贫瘠 ,富饶的上田少 ,刀耕火种的下 唐末户税钱额大概是 12 万贯左右 ,应该说至多 12
田多 ,但由于这些田地多被开辟成茶园和用来种 万贯 。这个税钱额可以从宣州税钱的记载中得到
植经济作物 , 而经济作物的土地收益率高 , 因此 , 佐证 , 史载 “
: 崔衍居宣州十年 , 颇以勤俭府盈溢 。
才有能力交纳高额重税 。如祁门县 , 百姓多以种 及穆赞代衍 ,宣州岁馑 ,赞以钱四十二万代百姓之
茶为业 “ , ……山且植茗 , 高下无遗土 。千里之内 ”[ 14 ] ( P3732) 这条史料是对穆
税 ,故宣州人不流散 。
业于 茶 者 七 八 矣 , 由 是 给 衣 食 供 赋 役 , 悉 恃 赞出钱代百姓税的记载 。宣州岁馑 , 所以出钱代
此。”[ 9 ] ( P8431) 除茶以外 ,一些土地还种植林木 , 如 税 ,最终宣州人不流散 ,可见这四十二万贯应是宣
休宁“山 中 宜 杉 , 土 人 稀 作 田 , 多 以 种 杉 为 州一地百姓的税 。岁馑而代税 ,可见与商税无关 ;
业”[ 10 ] ( P4) 。由此可见 ,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 税有定额 ,可以推断应是正税 ,而正税税钱只能是
境 ,才导致了徽州高税额 , 而特殊的经济方式 , 也 户税钱 。宣州元和时户数 57 350 户 , 歙州 16754
使之能在徽州得以推行 。 户 ,如果按户数比来计算 ,徽州税钱也应达到 12
— 113 —
— 114 —
也”[ 11 ] ( P771) 。这里的歙州就是后来的徽州 。在 钱五万缗合为八万缗 ,数目不同 ,乃继委部使者
此 ,不仅明令徽州输官之绢只需重数两 ,而且指出 实 , 于是以盐 、
脚钱一万二千一百八十余缗为杂
了维持“歙折绢太贵” 意在“均赋”。对杂钱的蠲免 钱 ,其现钱四万缗非也 , 诏如其数 , 免一万二千一
一直到南宋时期才实行 “而郡以郏侯初指为歙
, 、 百八十余缗”[ 3 ] ( P372) 。从这里能看出 ,直到这时 ,
休宁等五县请 ,故杂钱只三万七千余缗 ,然合婺源 也仅仅蠲免了其中仅有一万多缗的盐钱和脚钱 ,
计之 ,实五万四千余缗 。今一切蠲免 ,则郡计所失 其余的四万缗仍然照征 。可见徽州重税终宋之世
多 ,乃审于户部 , 而漕司又以折斛钱三万缗 , 通杂 都没能根除 。

参考文献

[ 1 ]  徐松 . 宋会要辑稿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7.


[ 2 ]  脱脱 . 宋史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7.
[ 3 ]  罗愿 . ( 淳熙) 新安志 [ A] . 四库全书 [ C] . 台北 : 商务印书馆 ,1986.
[ 4 ]  路振 . 九国志 [ A] . 丛书集成初编 [ C]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5.
[ 5 ]  程大昌 . 演繁露续集 [ A] . 丛书集成初编 [ C]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5.
[ 6 ]  袁甫 . 蒙斋集 [ A] . 丛书集成初编 [ C]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5.
[ 7 ]  白居易 . 唐故虢州刺史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 [ A] . 全唐文 [ C]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3.
[ 8 ]  元稹 . 中书省议赋税及铸钱等状 [ A] . 全唐文 [ C]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3.
[ 9 ]  张途 . 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 [ A] . 全唐文 [ C]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3. .
[ 10 ]  范成大 . 骖鸾录 [ A] . 丛书集成初编 [ C]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5.
[ 11 ]  沈括 . 梦溪笔谈 [ A] . 四库全书 [ C] . 台北 : 商务印书馆 ,1986.
[ 12 ]  斯波义信 .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 [M] . 南京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 13 ]  马令 . 南唐书 [ A] . 丛书集成初编 [ C]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5.
[ 14 ]  李 . 太平御览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0.

[ 责任编辑  徐松巍 ]

The Study on Huizhou Heavy Taxes bet wee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U Shu - guo
( College of History , Culture and Tourism ,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 Harbin , Heilongjiang , China 150080)
Abstract :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causes of the Huizhou heavy taxes betwee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Song Dy2
nasty ,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Huizhou heavy taxes was due to the change of tax regulations and geographic envi2
ronment , and was not levied by Taoya because of bribing Jiedushi Yangxingmi or military supplies. The Huizhou
heavy taxes have been ascribed to no regular taxes but sundry fees.
Key words : betwee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Song Dynasty ; Huizhou ; Heavy taxes ; changes of tax regulations ;
geographic environment

— 115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