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2 1 ・

南宋初年宋金“和”
“战”新探
杨  峰
( 贵阳中医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2)

摘  要 : 南宋初宋金之间 ,战战和和数十年 。
“战”、
“和”之争和研究 , 历来很多 。对其中关键人物宋高宗赵构
和秦桧 ,评价以投降派论处 。本文根据历史唯物史观 ,利用当时前后史料进行分析 ,认为赵 、
秦二人不应是投降派 ,
“议和”
是历史条件和背景上的一种策略 ,并对赵 、
秦二人进行了重新的评价 。
关键词 : 宋金  议和  赵构  秦桧
中图分类号 : K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0 - 8750 (2003) 04 - 21 - 4

南宋初年 ,与金国的关系一直是战战和和数十年 ,宋高宗赵构和秦桧极力推行的与金“议和”的基本策略 , 一直被史学界


看成是向金国投降 ,赵构和秦桧等人也因此评定为投降派的头子 , 尤其是秦桧被视为千古大奸 , 罪大恶极的卖国贼 。但如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观研究南宋初年的历史 ,不难看出历来对赵构 、
秦桧等人的评定是不够准确的 。故特撰此文 ,以还赵构 、
秦桧的真实历史面目 。


赵构于 1127 年 5 月 1 日 ,在南京 ( 今河南商丘) 自立为帝后 ,曾遭到金国三次南侵 ,在极其艰苦困苦的情况下没有表现出
半点投降的意思 ,而是领导指挥南宋军民对金国的入侵进行坚决的抵抗 。
1128 年 9 月 ,金国发动了旨在抓捕赵构的战争 , 金军势如破竹 , 迫使赵构从扬州转移到镇江 , 接着依次转移到杭州 、
越州
( 现浙江绍兴) 、
明州 ( 现浙江宁波) 、
定州 ( 现浙江镇海 ) 。1129 年 12 月 15 日 ,向海上转移 ,1130 年 1 月 23 日 ,金兀术派水军在
海上追击赵构 。金兵终因不擅水战被赵构大将和州防御使 、
枢密院提领海船张公裕率领的大船打败 ,这样才使赵构未成为金
国俘虏 。1140 年 5 月 3 日 ,金兀术分四路大军再次南侵 。13 日赵构下令各军抵抗 。25 日发布檄文历数金兀术罪状 ,以封节度
使、
赐银帛各五万 、
田千倾 、
住宅一处 ,悬赏金兀术之首 ,双方相峙在长江一线 ,迫使金国再次和议 。1161 年金主完颜亮亲自率
领四十万大军分四路南侵 ,高宗诏谕全国军队进行抗击 ,后由于完颜亮被完颜雍废黜 ,并为叛军所杀 ,南侵再次失败 。
当时南宋有 20 多万部队与金对峙 ,并随时准备抵御金国的入侵 。南宋有自己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机构 ,并独立行使自己
的主权 ,有几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140 年 5 月 25 日 ,赵构对秦桧说 “
: 敌人不知信义 ,无足怪者 。但士大夫不能守节 ,至于投
降 ,风俗如此 ,极可为忧 。
”秦桧说 “
: 自靖康以来 ,卖国之人 ,皆蒙宽恩 ,故习塾见闻 ,若惩革之 ,当自今日 。
”可见赵构和秦桧对那
些不能守节 ,投降金国的官员们的行为是非常痛恨 ,并决心改变靖康时期的宽大作法 ,坚决严处投降变节分子 。
后来的一些史学研究者抓住赵构在给金国的求和书信中自称为臣 , 就将此说成是投降 。这种观点过于片面 。称臣仅仅
是宋高宗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的一种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的自保和斗争策略而已 。1138 年 11 月 19 日 ,赵构诏令大臣
“南北军民 ,十余年间不得休息 ,欲屈己求和”。由于韩世忠多次上疏反对议和 ,赵构赐给他的手札也说到 “
: 十余年间 ,民兵不
得休息 ,早夜念之 ,何以为心 ! 所以屈己和戎 ,以图所欲 ,赖卿同心其克有济 。卿其保护来使 ,无致疏虞”。1162 年元月 25 日 ,
赵构针对宋金将第三次议和 ,对执宰大臣们说 “
: 朕料此事终归于和 ,卿等欲首议各分 ,而土地次之 。盖卿等不得不如此言 ,在
朕所见 ,当以土地 、
人民为上 ,若各分则非所先也 。何者 ? 若得复旧疆 ,则陵寝在其中 ,使两国生灵不残于兵革 ,此岂细事 ? 至
如以小事大 ,朕所不耻”。从赵构以上这些话 ,充分反应了赵构屈己求和 , 完全是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个大局着想 , 是不得
已而为之 ,但绝非投降 。
我们再看一看主和的另一重要人物秦桧的真实情况 。秦桧于 1127 年 2 月被金军虏去 ,1130 年 10 月南归 。在此期间 ,秦
桧非但没有变节投降的行为 ,相反还表现出大气凛然 , 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 以及大智大勇 , 机智灵活斗争策略 。1126 年 , 金
・22 ・ 贵州文史丛刊  2003 年  第 4 期

军进攻北宋都城汴京 ( 现河南开封) 时 ,要求宋王朝割让太原 、


中山 、
河间三镇 ( 现山西太原 ,河北定县 ,河北河间县 ) 。秦桧上书
表示强烈反对 《宋史
, 1 秦桧传》
记载 “: 靖康之年 ,金兵攻汴京 ,遣使求三镇 ,桧上兵机四事 ,一言金人要请无厌 ,乞止燕山一路
( 现北京一带 ,时已被金人占领多时 ) ; 二言金人狙诈 ,守御不可缓 ; 三乞集百官详议 ,择其当者载之誓书 ; 四乞个官金使于外 ,不
可令入门及引上殿”。当时宋钦宗派他跟随张邦昌去金营谈判割地之事 ,他三次上书推辞说 “
: 是行专为割地 ,与臣初议矛盾 ,
失臣本心”,而拒绝从命 。后来百官在讨论割地时 ,同意割地的有 70 人 ,反对割地的有 36 人 ,秦桧正是 36 人之一 。
1126 年 11 月 ,汴京失陷 ,徽宗 、
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军俘虏 。1127 年 2 月 ,莫俦 、
吴干干从金营回来 ,带来金兵元帅要立一位
异姓皇帝的命令 。孙傅等人不从命 ,提出还是立赵氏 , 金人大怒 。再派莫俦 、
吴干干督促 , 并助迫孙傅等人召集百官商议 。大
家都不敢出声 ,很长时间 ,想不出办法 。打算先勉强应付一下金人命令 ,推举一名在军队里的人 。正好 ,尚书员外郎宋齐愈进
来 。大家问他 ,金人的意思是立谁 ? 宋齐愈写了“张邦昌”
三字给大家看 ,随即就成定议 。只有孙傅 、
张叔夜不签字 ,当场被金
人抓走 。汴京留守王时雍再召集百官在秘书省开会 , 关闭省门 , 外面用军队包围会场 。叫军官范琼告诉大家立张邦昌为皇
帝 ,百官惟命是从 ,王时雍带头签字 ,随即进上 。秦桧是时 ,持坚决反对意见 ,还写下一篇表示其意见的议状 ,此篇议状 ,慷慨陈
词 ,得到了举国上下 ,一致称赞 。原文于下 “
: 桧荷国厚恩 ,甚愧无报 。今金人拥重兵 ,临已拔之城 ,操生杀之柄 ,必欲易姓 ,桧尽
死以辨 ,非特忠于主也 ,且明两国之利害尔 。赵氏自祖宗至嗣君 ,百七十余载 。倾缘奸臣败盟 ,结怨邻国 ,谋臣失计 ,误主丧师 ,
遂致生灵祸 ,京都失守 ,主上出郊 ,求和军前 。两元帅既允其议 ,布闻中外 。且空竭帑藏 ,追取服御所用 ,割西河地 ,恭为臣子 ,
今乃变易前议 ,人臣安能畏死不论哉 ? 宋于中国 ,号令一统 ,绵地万里 ,德泽加於百姓 ,前古未有 。虽兴亡之命在天有数 ,焉可
以一城决废立哉 ? 昔西汉绝於新朝 ,光武以兴 ; 东汉绝于曹氏 ,刘备帝蜀 ; 唐为朱温篡夺 ,李克用犹推其世序而继之 。盖基广则
难倾 ,根深则难拔 。张邦昌在上皇时 ,附会权幸 ,共为蠹国之政 。社稷倾危 ,生民涂炭 ,固非一人所致 ,亦为邦昌为之也 。天下
方疾之如仇 ,若付以地 ,使主人民 ,四方豪杰必共起而诛之 。终不足为大金屏翰 。必立邦昌 , 则京师之民可服 , 天下之民不可
服 ; 京师之宗子可灭 ,天下之宗子不可灭 。桧不顾斧钺之诛 ,言两朝之利害 ,愿复君位以安四方 ,非特大宋蒙福 ,亦大金万世利
也”。议状一出 ,金兵当场就将秦桧抓走 。
1130 年 10 月 2 日 ,秦桧在楚州 ( 现江苏淮安 ) 带着夫人王氏 ,杀了监视他的人 ,抢了一条船 ,从小路逃至涟水军 ( 现江苏涟
水县东部) 丁义水寨 ,第二天 ,丁义派王安道 、
冯由等人护送秦桧从海上去临安 ( 浙江杭州) 于 11 月 5 日到达临安 。秦桧在金国
四年 ,按他的才干 ,若卖身投靠足以当至宰相级大官 ,然而他没有这样做 。虽然在完颜昌部队中 ,在有人监视的情况下被迫干
点活 ,但那仅是一个保存自己的办法 。一有机会 ,他就不惜一切 ,义无反顾逃回宋王朝 ,没有理由和依据说明他有投降或变节
行为 。相反还证明了他对宋王朝的赤胆忠心 。当时从金国南归宋国的一些人士都证明秦桧的忠节 ,所以赵构称赞秦桧“忠朴
过人”。
《宋史 1 秦桧传》
中还有一段记载 。1140 年金兀术破坏和议 ,发动对宋的战争 。对此秦桧即对赵构提出 “
: 德无常师 ,主善
为师 ,臣见挞懒 ( 完颜昌) 有割地讲和之议 ,故赞陛下取河南故疆 。今兀术伐其叔挞懒 ( 完颜昌) ,蓝公佐归 ,和议已变 ,故赞陛下
定吊伐之计 ,愿至江上谕诸师同力招讨”。这番话表达了秦桧坚决抗战的态度 。
从上述史实中不难看出赵构 、
秦桧都是很有气节的人 ,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困苦 ,复杂多变 ,他们从来都没有产生过半点投
降的想法和行为 。


《宋史 1 秦桧传》
秦桧是倡导确立和推行与金国议和的最坚定的人 。 记载 “
: 始 ,朝廷虽数遣使 ,但且守且和 ,而专与金人解
仇议和 ,实自桧始”。1130 年 11 月 7 日 ,即秦桧刚从金营逃到杭州的第三天 ,在受到赵构的接见时 ,就提出了与金议和的政治
主张 。受到赵构的赞赏 ,当即被任命为礼部尚书 。当时南宋朝野对是“战”是“和”争论不休 , 为了早日确定议和大计 ,1138 年
10 月 ,秦桧为“议和”
之事单独对赵构说 “
: 臣僚畏首尾 , 多持两端 , 此不足与断大事 。若陛下欲讲和 , 乞颛与臣议 , 勿许群臣
预”。赵构说 “
: 朕独委卿”。秦桧说 “
: 臣亦恐未便 ,望陛下更思三日 ,容臣别奏”。
“又三日 ,桧复留身奏事 ,帝意欲和甚坚 ,桧犹
以为末也 ,曰 ‘
: 臣恐别有未便 ,欲望陛下更思三日 ,容臣别奏’
帝曰 ‘
: 然’。又三日 ,桧复留身奏事如初 ,知上意确不移 ,乃出文
字乞决和议 ,勿许群臣预”。为了确保“议和”
策略的顺利实施 ,赵构和秦桧采取了一些组织措施 ,先后将一些主战派官员罢免 ,
这项措施以后被说成是秦桧排斥异己 ,是片面的 。
赵构 、
秦桧等人为什么要极力倡导和推行与金国“议和”
呢 ?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
第一 ,宋王朝当时正处在天下大乱民心向背 , 社会动荡不安 , 兵民之变 , 投敌叛国的事件 , 此起彼伏 。为了实现南宋王朝
的稳定 ,就必须造就一个和平的环境 ,这就要求必须与金议和 。笔者粗略统计了从赵构自立到秦桧南归专事议和止 , 所发生
的较大军队叛乱 ,民变事件就有 30 多起 ,如范汝为首的 10 多万农民起义 ,坚持斗争 2 年之久 ; 钟相 、
杨么为首的农民起义 ,建
立自己的政权 ,波及 19 县 ,坚持斗争达 6 年之久 ; 赵构卫队叛乱 ,赵构身披铠甲 ,亲自指挥 ,才将叛乱平息 ; 济南宋臣刘豫叛变
被金国封为“齐王”
即以后的伪齐政权 ; 扈从统制鼎州团练使苗付 , 威州刺史刘正彦 , 在临安叛乱 , 逼高宗退位 , 由隆佑太后垂
帘 。要求派使者与金人议和 ,历时数月才平息 ; 宰相杜充带 3000 人投降金国等等这些 。可见天下大乱之一斑 。决定战争胜负
的一个根本条件是军心 、
民心 ,此时的南宋王朝军心 、
民心都不占有 ,如此状况 ,岂能统一号令 ,全国一心挥师北伐 ,攻克强金 ,
南宋初年宋金“和”
“战”
新探 ・2 3 ・

恢复故土 ,报仇血恨 ?
第二 ,在军事上 ,金强宋弱 ,对宋而言 ,不可不和 。秦桧由一个主战派 ,成一个“主和”的首要人物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
桧曾在金营生活达 4 年之久 ,深知金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军队战斗力 。同时 ,他也非常清楚南宋王朝当时的军事力量和军队
战斗力的状况 ,以及其它政治 、
经济 、
军事等方面的积弊 ,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的 。金国实际上是在女真民族反抗辽国暴政进行
的民族起义中建立并发展壮大起来的 。在灭辽战争中造就出了一批足智多谋 、
能征善战的将帅和一支所向无敌的军队 。当
时的金国作为一个政治 、
军事集团正处于上升时期 ,而宋王朝却处在腐朽衰败和动荡不安的时期 。宋军对付农民起义尚且不
从心 ,更不要说对付金国强大的野战部队了 ,宋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 , 不可同日而语 。而金国主要将领 , 如完颜宗翰 、
完颜宗
望、
完颜宗干 、
完颜昌 、
完颜杲 、
金兀术等 ,都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将领 。完颜宗翰 ,史家评价“内能谋国 ,外能谋敌 ,决策
制胜有古名将之风”,曾率 6000 兵 ,深入辽邦 ,千里奔袭几乎生擒辽主 。完颜宗望 ,在灭辽战争中跟随金太祖左右 ,曾以十多个
骑兵 ,深入千里追击辽主 ,受到金太祖夸奖 。还有一次是以 4000 多兵 ,将辽军 25000 多人击溃 ,以少胜多 ,史家称赞其“战胜白
河 ,席卷而南 ,风行电举 ,兵无留难 。 ……管子曰 ‘
: 经于绝地 ,攻于持固 ,独出独入而莫之能止’,其宗望之谓乎”。完颜杲 ,曾亲
自指挥中京之战 ,以轻装军队奔袭 ,连克高思 、
回纥三城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临中京 ,中京辽兵皆惊恐溃散 ,完颜杲不战而
克中京 。完颜宗弼 ,即金兀术 ,更是让宋人恨之入骨 ,谈之色变的骠悍将领 ,曾带 10 万军队席卷东南半壁 ,如入无人之境 。
宋王朝军队情况怎样呢 ? 首先是指挥不灵活 ,调动部队的权力在枢密院 ,多是文官执掌 ,又不太懂军事 ,指挥打仗的将帅
反倒无调兵权 。这是宋太祖赵匡胤留下的遗患 ,他是靠军事政变上台的 ,所以对军队的控制非常严格 ,调兵者不能带兵 ,带兵
者不能调兵 。这就使宋王朝军队在战争中显得很不灵活 。其次是张 、
韩、刘、
岳等将帅之间尚互有矛盾 ,以至于各自为阵 ,几乎
没有相互配合作战 。三是没有强大的骑兵与金骑抗衡 。四是士兵缺乏严格训练 。由于这些因素使南宋初年宋军面对金国军
队的进攻 ,几乎一触即溃 ,一触即降 ,遗城失地 。金国军队 ,纵横江淮 ,如履平地 ,若不是金军不服江南水土 ,不惯水乡作战 ,骑
兵优势在江南水乡得不到很好的施展 ,可能高宗连偏安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只需将南宋王朝建立后 ,1128 年金国发动第一次
南侵战争的史实简单介绍于下 ,就可对宋金两国在那个时期的军队战斗力的情况有一个较为清楚的直观认识了 。
从 1128 年 9 月开始南侵 ,金军势如破竹 ,宋军众多将领不战自降 ,不战即溃 ,仅少数战死 ,就连大名鼎鼎的抗金名将韩世
忠也被金军打得丢盔御甲 ,溃不成军 。1129 年 1 月 27 日 ,韩世忠在淮阳迎战完颜宗翰的部队 ,韩招架不住 ,乘夜逃跑 ,到达宿
迁县后 ,不料金军尾追而来 ,天刚亮 ,发现金军 ,即率部队逃奔沐阳 ,此时韩世忠已成惊弓之势 ,于是带着几个亲信 ,丢弃部队 ,
乘小船逃奔盐城 。第二天 ,各部队发现统帅已逃跑 ,立即一哄而散 。1129 年 11 月 17 日 ,宰相杜充率 6 万部队列阵戎守长江南
岸 ,金军在马家渡渡过长江 ,长江防线霍时崩溃 ,杜充带 3000 人投降金国 。1129 年 11 月 26 日 ,当金兀术兵临建康 ( 江苏南京 )
城下时 ,户部尚书李与沿江都制置使陈邦光 ,早已准备好投降书到十里长亭送给金兀术 ,金兀术高兴地说 “
: 金陵不烦攻击 ,大
事成矣”。宋军如此败绩甚多 ,这里就不一一述诉 。
从上述史实来看 ,宋金两军孰强孰弱不言而喻 ,以这样的部队反击金军 ,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
第三 ,财政极端困难也是南宋初年无力北伐中原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宋初年人口一千多万 ,比北宋最多时四千多万人少
三千万 ,统治地域不到北宋的三分之二 。财政收入才一千多万元 ,比北宋中后期少四千多万 ,军费开支又比北宋庞大得多 ,财
政极端困难 ,一方面百姓膏血无余 。
有一次 ,高宗主持讨论如何增加财政收入时 ,翰林学士汪藻惊呼 “
: 民穷至骨 , 臣愿陛下毋以生财为言也 , 今国家所有 , 不
过数十州 ,所谓生者 ,必生于此数十州之民 ,何以堪之”。这些问题高宗也是清楚的 ,有一次他曾对大臣们说 “
: 国家财政匮乏 ,
政务所花费过多”,宰相吕颐浩说 “
: 用兵作战与营造宫室最费财力 ,深可为戒”。1137 年 10 月 30 日 ,赵鼎对高宗说 “
: 大家都在
议论陛下是坐镇建康呢 ? 还是回临安”,意在提醒高宗坐镇建康以示收复中原之志 。高宗给赵鼎说 “
: 张浚办理政务三年 ,用尽
民力 ,花光了国家的钱 ,何尝收复一尺一寸土地 ? 反倒坏了不少事 ,这样的议论不值得考虑”。这些连岳飞都知道 ,每次调集军
粮时 ,岳飞都皱着额头说 “
: 东南的百姓财力已经竭尽了”。
等等这些都说明 ,南宋初年要北伐 ,恢复中原从财力上来说 , 也是远远不足的 , 是南宋百姓无法承受的 。很显然 , 若增加
军费 ,挥师北伐 ,不仅根本无法做到 ,而且还会激起更大的社会动荡 ,可直接危及南宋王朝的生存 。民不富 ,国不强 ,怎么有力
量进行北伐 ? 高宗 、
秦桧等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
第四 ,通过与金“议和”,可以使宋王朝得以喘息 ,为稳定社会 ,增强国力 ,赢得宝贵时间 。
在与金国议和时 ,赵 、
秦等人并不是一味“议和”, 不做抵抗 。相反 , 他们在利用“议和”之机 , 休养生息 , 稳定社会 , 整饬军
队 ,加强边备 ,增强国力 ,寻找战机 ,北伐中原 。这才是赵 、
秦推行“议和”策略的核心思想 。对此 ,赵构和秦桧多次表述 。在秦
桧专事议和之际 ,赵构指示秦桧“虽然 ( 指议和) 有备无患 ,使议和可成 ,边备亦不可驰”。
1137 年 11 月 ,赵构与秦桧谈及中兴大业时 ,秦桧说 “
: 陛下但积德 ,中兴固有时”,赵构说 “
: 亦需有所施为而后可以得志 。
但今政犹病人误服药 ,气力尚赢 ,来春当极力经理中原”。赵 、
秦的意思都是要将朝政处理好 , 再谈恢复中原 。1138 年 8 月 5
日 ,赵构下诏 “
: 日者复遣使人报聘邻国 ,申问讳日 ,期还梓空 。尚虞疆场之臣 ,未谕朝廷之意 ,遂驰边备以疑众心 ,忽于远图 ,安
于无事 ,所以遏奔冲 ,为守备者 ,或至阙略 ,练甲兵 ,训士卒者 ,因废讲求 。保圉管善后之谋 ,临敌无决胜之策 。方秋多警 ,实轸
予衷 。尔严其饬属城 ,明告都部曲 ,临事必戒 ,无忘捍御之方 ,持志愈坚 ,更念久长之计 ,以永无穷之闻 ,以成不拔之基 。尔凡有
・24 ・ 贵州文史丛刊  2003 年  第 4 期

官咸体朕意”。提醒各级将官 ,明白议和之意 ,加强边备 。


1140 年元月 5 日 ,赵构对右正言陈渊说 “
: 今日之和 ,不惟不可偏执 ,自当以战为主”。
1163 年 8 月 28 日 ,主张派头子张浚亲自指挥的第一次北伐大败而归 ,并引咎辞职后 ,张浚的儿子张  ( 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 陪同宋孝宗去看望太上皇赵构 ,赵构给张 说 “
: 说与卿父 ,今日国家举事 ,须量度民力国力 ,闻契丹与金相攻 ,若契丹
事成 ,他日可收卞庄子刺虎之功 。若金未有乱 ,且恤民治军 ,待机而动可也”。这是讲给孝宗听的 ,提醒他不要搞错了“议和”

真实动机 。正是由于采取了边议和 、
边备战的策略 。赵 、
秦等人与金国主和人士完颜昌 、
完颜宗隽 、
完颜宗磐的共同努力下 ,
1139 年元月实现了宋金第一次和解 。宋王朝由此得以喘息 , 国家趋于稳定 , 国力显著增强 , 军队战斗力明显提高 。1140 年金
国主和力量被诬以交通宋国 、
谋反罪被杀后 ,金国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南侵 , 宋王朝不再是不堪一击 , 而对金国的南侵 , 进行
了有效的抵抗 。这不能不说是推行议和策略的结果 。
第五 ,在赵构 、
秦桧等人相继退出政治舞台后 , 南宋王朝统治者曾两次北伐金国 , 均大败而归 。从两次北伐失败 , 也可证
明南宋初年的赵构 、
秦桧倡导的议和策略是正确的 。
1161 年 6 月 11 日 ,赵构退位 ,宋孝宗继位 。孝宗当太子时血气方钢 ,思想趋于主战 。决心收复失地 ,他一当权就积极策划
北伐 。首先为高宗朝被排斥和处理的主战派人士恢复名誉和官爵 ,委以重任 ,同时将高宗朝的主和派人士逐出朝廷 。7 月 13
日 ,下诏为岳飞恢复名誉 ,按照应有礼仪改葬 ,寻找他的后代给予重用 。
1163 年 1 月 9 日 ,任用主战派头号人物张浚为枢密使 。2 月 29 日 ,下诏驱逐秦桧党羽 ,禁止随意到临安 ,实际上都是主和
派人士 。在此期间 ,孝宗还就战争物资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 。5 月 12 日 ,李显忠渡过淮河打败金军将领萧琦 ,收复灵壁 ( 安徽
灵壁) 。5 月 14 日 ,李显忠和邵宏渊在宿州打败金军 。金军惯于骑射 , 当时因久无战争 , 弓受潮后胶化了 , 不能使用 。加上被
突然袭击 ,没有准备 ,所以吃了败仗 。金军从汴京 ( 河南开封) 紧急调了一万张强弓 ,发给部队准备反击 。这时 ,南宋王朝每日
都捷报频传 ,宋孝宗亲自写慰问信给张浚“近日边报 ,中外鼓舞 ,十年来无此克捷”。主战派们高吭祝捷 ,弹冠相庆 。然而 ,他们
哪里知道 ,几天之后战争形势就发生了逆转 。
5 月 22 日 ,金军左副元帅赫舍哩率 10 多万步骑兵反击 ,与宋军短兵相结 ,李显忠军队混乱 ,几位将领逃跑 ,李退入宿州城 ,
逃跑的人互相残踏 ,争相入城 ,城门被阻 ,兵士顺着城墙往上爬 ,被金军用箭射杀许多 。金军攻宿州 ,李显忠 ,邵宏渊乘夜逃跑 。
24 日 ,金军追击宋军至符离集 ,宋军大溃败 ,被水淹死的兵士不计其数 ,后又被金军杀死 4000 多人 ,缴获衣甲 30000 万副 ,宋王
朝横征暴敛得到的军资丧失殆尽 。这就是著名的符离集大溃败 ,即第一次北伐失败的真象 。过去主战派一口咬定 ,中原百姓
一定会在三师北伐中呼应宋军的 ,被事实证明是毫无根据的大话和谎言 。6 月 4 日 ,张浚这位坚持主战几十年的主战派头子
在撞了南墙之后 ,引咎辞职 ,并请求与金国通好求和 。宋金两国在此战争中耗费亿万之巨 ,十万生灵 ,灰飞烟灭 。
30 年后 ,即 1205 年 ,时任太师宰相的韩亻宅胄再次北伐 ,为此次战争 ,韩亻宅胄也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1204 年 4 月 1 日 ,在镇
江修韩世忠的庙 ,5 月 21 日 ,追封岳飞为鄂王 。1206 年 4 月 18 日追夺秦桧的王爵 ,改谥谬丑 。
1206 年 5 月 7 日 ,宋宁宗在韩亻宅胄的要求下正式下诏 ,对金国宣战 。5 月 14 日 ,宋军包围并猛攻宿州 ,金军坚守宿州 ,箭
如雨下 ,宋军无法接近城池 ,在宋军攻城疲劳时 ,200 骑兵出击宋军阵后 ,宋军一片混乱 ,金军用战马踩宋军 ,宋军伤亡几千人 ,
宋军连夜逃跑 ,金军追击 ,又大败宋军 。10 月 ,金国 14 万大军分九路攻宋 , 先后攻陷光化 、
枣阳 、
江陵 、
信阳 、
襄阳 、
随州 , 渡过
淮河 ,攻陷滁州 、
真州 ,宋军大溃败 。战乱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牺牲和灾难 ,两淮大地 ,尸横遍野 ,千村戴孝 ,万里萧条 。
这两次北伐战争是南宋王朝做了较为充分的战争准备后发动的 , 这时金王朝已经开始衰落了 , 尤其是第二次北伐时 , 金
王朝还受到蒙古军队的沉重打击 ,国势大不如前 , 在这种情况下南宋王朝北伐仍遭惨败 。也从另一个侧面也充分证明了 , 处
在内忧外患 ,兵弱财匮时期而又面对金国正处在强盛时期的南宋初年 ,高宗 、
秦桧的“议和”策略的正确性 。因此 ,高宗曾赐秦
桧“一格德天”
之匾 。

正是推行了与金“议和”
的策略 ,才使宋王朝面对金国的多次南侵 , 进行了有效的抗击 , 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 。既然这
样 ,我们应该对南宋初年的赵构和秦桧所倡导和推行的“议和”
策略和他们本人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使中华民族的子孙后
代有一个正确的导向 ,使他们崇尚文化 ,崇尚理智 ,崇尚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 , 不是不讲斗争 , 而是应讲用
什么方法斗争 ,应提倡理智和讲策略的斗争 ,应该彻底根除那些不顾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狂妄自大 ,总是以大话空话搏取
名利 、
祸国殃民的极端主义思潮 ,使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在正确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指引下 ,得以更加繁荣昌盛 。

参考书籍 :
《宋金要稿》《
、续资治通鉴》《
、中国通史》《
、宋史》《
、金史》等 。
责任编辑  王丫
二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