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江西社会科学

!"# $# %&&’ ・古代史研究・


4567895 :;<56= :<5>7<>?

试论两宋文化发展的历史特色

! 郭学信
) 聊城大学历史系,山东聊城 "-"&-( +

$摘 要 %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极盛时期,其文化发展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主要表现为:
) 一 + 三教并行;) 二 + 官私学盛;) 三 + 崇尚儒雅;) 四 + 学派林立。两宋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一个重
要的发展阶段,正是与两宋文化发展的历史特色分不开的。
$ 关键词 % 宋代;文化;历史特色
$ 中图分类号 % 1".. $ 文献标识码 % 2 $ 文章编号 % !&&. ’ -!#3 ) "&&/ + &- ’ &!"# ’ &/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两宋文化的发展是令人 命宰臣两制以下分撰文赞。”$ . % ) 卷 /+
真宗即位后,
瞩目的。对此,不少先哲前贤曾予以高度评价。 还亲赴曲阜,到孔庙行礼,亲撰《文宣王赞 》,称孔
王国维认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 子为 “人伦之表 ”,称儒学为 “帝道之纲 ”。宋初以
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 ! % ) ,-& +
陈 后诸帝也大力倡导儒学,一再强调儒学是赵宋王
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 朝的统治思想。
极于赵宋之世。 ”$ " % ) ,".- +
一些日本学者则把宋代 与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同,宋代
文化称之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时期 ”$ / % ) ,-00 +
。这些 在尊孔崇儒的同时,并没有排斥佛老思想,而是
评价并无言过其实之处,它是建立在对中国封建 对佛、道二教也持尊奉的态度,实行儒、释、道三
时代文化整体性把握的基础之上的。本文拟对 教并行的文化策略。为此,宋统治者在大兴儒学
宋代文化发展的历史特色作一探讨,以期说明两 的同时,又加大了对佛道二教的扶持和提倡。如
宋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宋太宗认为 “浮图氏之教有稗政治。”$ . % ) 卷 ". +
宋真
一、三教并行 宗登基后,在崇儒的同时,也以 “老氏之言,实宗
宋代立国后所创建的以文代武为特征的文 于众妙,能仁垂教,盖诱夫群迷,用广化枢,式资
治型文明体制,不仅革除了汉唐事功型文明体制 善利 ”$ - % ) 卷 / + 之语垂诏天下,主张以道家学说教化
的某些弊端,而且使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迅速走 朝臣和百姓。同时,他还亲撰 《崇释论 》,宣称 “释
向巩固。在这种大权在握的情势下,宋代统治者 氏戒律之书与周、孔、荀、孟迹异而道同 ” ) 卷
在政治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加之宋代经济生 .- + ,明确指出 “道释二门,有助世教 ”$ . % ) 卷 */ +
。宋
活中契约关系的发展,使宋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徽宗亦曾诏告天下:“朕作而新之,究其本始,使
面都出现了一定的松动。这种松动,不仅表现在 皇帝老子尧舜周孔偕行于今日。 ”$ * % ) 卷 "". +

中央集权下的政治宽容,而且亦表现在儒家思想 宋代三教同设并存的文化策略,不仅迎合了
主导下三教 ) 儒佛道 + 同设并行的文化政策。 时代的需要,而且直接推动宋代文化的发展。正
就宋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看,始终是在以儒 是在儒、佛、道三教日趋融合的情势下,宋代士人
家思想主导下的三教并举政策。为此,宋代诸帝 信奉和兼习佛老之学的现象较之魏晋更趋普遍,
尽力抬高孔子地位,扶持儒学,表示出了对儒学 许多人往往是既讲儒学,又出入佛道,并且有的
的尊崇。如宋太祖即位之初,“即诏有司增葺祠 人已经在 “通释老书,以经史传致精意,为一家之
宇,塑绘先圣、先贤、先儒之像 ”,并 “自赞孔、颜, 说”,反对 “治一经或至皓首 ”,要学作“一以贯之 ”

$ 收稿日期 % "&&" ’ !" ’ &(


$ 作者简介 % 郭学信 ) !(*& — + ,男,山东招远人。聊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
的达者 $%&
,这不仅使传统儒学发生了变革,直接 主垄断教育的局面,使文化教育下移,教育更加
推动和影响了理学的形成,而且更重要的是,由 大众化,满足了更多的平民百姓对文化教育的需
于儒、佛、道三教同设并行,使宋代士人不同于以 求,从而使宋代呈现出 “自仁宗命郡县建学,而熙
往终信一家死守一经,而是 “自百家诸子之书,至 宁以来,其法完备,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
于《难经 》、《素问 》、《本草 》诸小说,无所不读;农 彬彬 ”$ !! & 的景象,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素
夫女工,无所不问 ” ,从而使得宋代文化在各个
$’&
质和文化修养,有力促进了宋代社会文化事业的
领域都有所发展和突破。 总体进步和发展。
二、官私学盛 三、崇尚儒雅
宋初经历了五代之乱,长期的动乱使儒家正 宋王朝建立后,鉴于唐末五代以来武人政治
统的纲常伦理沦丧,文化教育遭到严重破坏。为 为害天下的教训,维护和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
了确保新王朝的长治久安,不再重蹈五代短命王 立国之初就采取了崇文抑武的大政方针,“兴文
朝的覆辙,宋代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 教,抑武事”$ - & ( 卷 !’ )
,“欲以文化成天下 ”$ !- & ( 卷 #)

还采取了一系列注重文化教育建设的政策措施, 为此,开国皇帝宋太祖在 “杯酒释兵权”的同时,
大力倡导学校教育,将崇经办学作为立国之本。 便不断招纳读书人入仕,一再强调 “作宰相当须
为此,宋政府累诏州县立学,并且赐田给书,积极 用儒者”$ !, & ( 卷 !、!, )
,地方上则命 “士人典州”$ !. & (卷

扶持。对于民间私人办学,政府也采取奖励政 !)
。继宋太祖之后的历代嗣君,也都继承了崇文
策,赐书、赐田、赐额,每有私人办学举动,官府往 抑武的大政方针,同样崇尚儒雅,“待遇学士尤
往刻石立碑,铭为功德,加以表彰资助。在宋政 重 ”$ !% & ( 卷 *)
。为了广泛吸收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
府积极倡导、鼓励下,宋代无论是官府兴学 ( 州、 参加政权,宋代统治者又对选才用人的科举制度
县学校 ) 还是私人立学都很发达,出现了官学与 进行了改革,它消除了隋唐五代以来士族门阀造
私学并存于世,互为补充的繁盛局面。 成的影响,广开寒门读书人的通道,只要考试合
与前代相比,宋代地方官学在建学数量和规 格皆可录取,科举取士几乎面向了社会各个阶
模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据有学者考证, 层。再加上科举取士名额的不断增加,就使一大
汉代郡国建学仅有 *# 所,按西汉平帝时郡国为 批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得以通过科举入仕
!+* 个和东汉顺帝时郡国为 !+, 个来计算,汉代 参政,成为从上到下各级官僚的基本来源。宋代
只有三分之一的郡国建有地方官学 $ # & 。宋代的地 崇文抑武的政策,特别是科举制度的改革,导致
方官学则远远超过汉唐。在整个宋代,不仅经济 了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由汉唐时代的尚武任侠,
发达的地区县县有学,就是经济欠发达的落后地 转化为“以文为贵 ”的思想意识,从而亦激起了全
区,地方官学也比较兴盛,有 “虽荒服郡县,必有 社会各阶层读书为文、崇尚儒雅的浓郁风气。
学 ” ( 卷 ’" ) 的记载。史载到神宗熙宁年间,
$ !+ &
宋 在中国封建社会,宋人崇尚儒雅的好学之风
代已是 “学校之设遍天下 ”$ !! & ( 《选举志》) ,甚至 是非常突出的,这在正史和各地方志中均有丰富
在江南不少市镇和一些小规模的乡村,也都设有 的材料。如 “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挟
官办的学校。 册。 ”$ !’ & ( 卷 #)
福建居民 “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
私学在宋代也极为活跃。宋代私学包括私 辞” $ !! & ( 《地理 志 》)
,其永福县“家尽弦诵,人识律令,非
塾、义学、家塾、村塾、冬学・、书院等各种学校, 独士为然,工农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4妇,亦能
其流布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有的地方甚至达到前 口诵古人语言 ”$ !# & ( 卷 ** )
。四川眉州 “其民以读书
所未有的普及程度,如延平府,其族塾义学已是 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夜燃灯,诵声琅琅相
“五步一塾,十步一庠”$ !" & ( 卷 !)
。而南宋的临安内 闻。”$ "+ & ( 卷 ,* )
好学之风更是盛行于江西各地。如
外,除中央官学和地方州县学校外,“其余乡校、 鄱阳 “族无贵贱皆知诗书,训子诵读之声络绎巷
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 陌”;吉州 “虽闾阎力役 ”,亦“吟咏不辍 ”$ "! &
。而在
声,往往相闻 ”$ !* & 。以私人创办为主的书院在两 饶州,“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
宋更是兴盛,其数量之多,远非汉、唐、五代可 次教之五经 ”,甚至有些父母使小儿 “以竹篮坐之
比。虽然私学规模较官学为小,但因私学收费低 木杪 ( 将小儿放在竹篮里,吊在树木之上 ) ;绝其
廉,所以更受贫寒士子的青睐,宋代许多布衣寒 视听 ”$ "" & ( 卷上 ) ,使其专心读书。在当时的饶州,已
门出身的名臣,如范仲淹、吕蒙正、富弼、冯京等, 经出现了 “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
青少年时期都有入私学读书的经历。 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 ”$ "* & 的社会现象。
宋代官私学盛,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士族地 上引资料已表明,在崇文抑武和科举制度的

・!"#・
刺激下,宋代已经形成了一个万众向学的社会风 注入新鲜的空气,而且推动了理论思想的发展和
气,以至于在有的地区,人们对文化的重视,甚至 创新。
胜过生产经营 $ %& ’
:“眉州为衣冠礼义之乡,士俗 宋代是一个 “郁郁乎文哉 ”的文化时代,其文
以读书为耕,以笔砚为富,往往薄于农桑” $ %( ’ ) 卷
化发展确有其自身的特征,不仅其文化的各个领
!* +
;“闽人……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 ”$ %, ’ )卷
域 ) 文学、史学、哲学、科学技术、艺术、教育 + 得到
!, +
。可以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已成为宋 了充分的发展,而且其文化层次有了很大提高,
人普遍的社会心态。这种文化普及到社会各阶 其文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在中国封建社会都达
层的情况,使宋代社会形成了上自公卿贵族,下 到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两宋文化在中国文
至士庶百姓皆能风动其教的文化效果,表明宋代 化史上的这种历史地位,正是与两宋文化发展的
文化较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深入。 历史特色分不开的。
四、学派林立 $ 参考文献 ’
与秦代 “焚书坑儒 ”、汉代 “罢黜百家 ”、明清 $ ! ’ 王国维 / 宋代之金石学 $ 0 ’ / 王国维遗书:第 (
文字狱相比,宋代可谓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环 册 $ 1 ’ / 上海:上海书店,
!.*"/
境最为宽松的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宋代君主对 $ % ’ 陈寅恪 / 《金明馆丛稿二编 》$ 1 ’ / 上海:上海古
文人士大夫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态度,制定和实行 !.*# 年 /
籍出版社,
了一系列保护文士的措施。开国之初,宋太祖就 $ " ’ 日・山根幸夫主编 /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册 $ 1 ’
立下誓碑,规定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 ’ ) 卷 ! +
,这就为宋代对文人士大夫的宽松政策定 $ &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1 ’ /
下了基调,为后来的皇帝所效法。宋代这种 “以 $ ( ’ 宋朝事实 $ 1 ’ /
宽宏博大养士气 ”$ %* ’ )卷 %+
的政策,使宋代出现了 $ , ’ 宋大诏令集 $ 1 ’ /
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思想政治环境,为宋 $ - ’ 东都事略・冯元传 $ 1 ’ /
代文人士大夫提供了一个敢于说话、敢于思考、 $ * ’ 王安石 / 临川文集・答曾子固书 $ 1 ’ /
敢于创造的空间。也正是在这种宽松的文化环 $ . ’ 江铭 / 两汉地方官学考论 $ 2 ’ / 华东师大学报,
境下,宋代各种学派蓬勃兴起,出现了继春秋战 !.*,,) ! + /
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 $ !# ’ 宋文鉴 $ 1 ’ /
学派林立,是宋代学术思想发展的突出表 $ !! ’ 宋史 $ 1 ’ /
现,亦是当时学术界新流派勃兴的标志。对此, $ !% ’ 嘉靖延平府志 $ 1 ’ /
《宋元学案・士刘诸儒学案序 》记述了 “庆历之 $ !" ’ 都城纪胜・三都外地 $ 1 ’ /
际”各地学派 ) 学统 + 及代表人物纷起的局面:“庆 $ !& ’ 退宾录 $ 1 ’ /
历之际,学统四起。齐鲁则有士建中、刘彦夹辅 $ !( ’ 宋朝事实类苑 $ 1 ’ /
泰山 ) 孙复 + 而兴;浙东则有明州杨、杜五子,永嘉 $ !, ’ 挥尘录 $ 1 ’ /
之儒志,经行二子;浙西则有杭之吴存仁,皆与安 $ !- ’ 郡斋读书志 $ 1 ’ /
定 ) 胡瑗 + 湖学相应;闽中又有章望之、黄唏、亦古 $ !* ’ 叶适 / 水心别集 $ 1 ’ /
灵一辈人也;关中之申 ) 颜 + 、侯 ) 可 + 二子,实开横 $ !. ’ 方大琼 / 铁庵方公文集 $ 1 ’ /
渠 ) 张载 + 之先;蜀有宇文止止,实开范正献公 ) 祖 $ %# ’ 宋本方舆胜览 $ 1 ’ /
禹 + 之先。 ”这些以地域命名的众多学派,为宋代 $ %! ’ 刘坤一 / 光绪江西通志・风俗卷 $ 1 ’ /
学术带来了勃勃生机。仁宗庆历以后,在儒学复 $ %% ’ 叶梦得 / 避暑录话 $ 1 ’ /
兴思潮的激荡下,尤其是在鼓励直言、自由议论 $ %" ’ 容斋随笔・饶州风俗 $ 1 ’ /
的政策下,各种学派更是得到了迅猛发展,先后 $ %& ’ 程民生 / 略论宋代地域文化 $ 2 ’ / 历史研究,
形成了新学、濂学、象数学、关学、洛学、朔学、蜀 !..(,) ! + /
学、闽学、婺学、心学、事功学等主要学派。此时 $ %( ’ 方舟集 $ 1 ’ /
不仅学派众多,“自安定、泰山诸先生以及濂、洛、 $ %, ’ 莆阳比事 $ 1 ’ /
关、闽相继而起者 ” ,凡几百十家,而且各学派 $ %. ’ $ %- ’ 宋稗类钞 $ 1 ’ /
之间展开自由的交流辩论,各执师说,相互辨难, $ %* ’ 真德秀 / 真文忠公文集 $ 1 ’ /
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第二次 $ %. ’ 宋元学案・条例 $ 1 ’ /
百家争鸣的盛况,使宋代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一派 【责任编辑:朱 林】
勃勃生机和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不仅给学术界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