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繭絮 成紙 ──造紙的起源

造紙術發明之前,世界上各文明古國都曾尋找過書寫材料。埃及在古代曾用泥羅
河邊的一種水生植物的莖板壓平作為書寫材料,名曰「紙草」;巴比倫人曾用幼
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粘士製成泥板,用以記事;印度的僧侶曾把佛教
經典書寫在黃色的貝多羅葉上……。

西漢(公元前 202-公元 8 年)時,人們開始用漂洗蠶繭時附於筐底的斷絲製紙。經


曬乾後剥下,即為一層薄片,再加工成為一種絮紙,即粗糙的小幅絲綿紙,名
曰「赫蹄」。按《說文解字》的解釋,「紙」字從「糸」,正因為是絲絮所製。 「氏」聲 。
「紙」的初義,即指稱赫蹄、縑帛。後來,發明搗布為紙,別造了一個「紙」字,從
「巾」,「氏」聲,以示與絮紙、縑帛相區別。後來,植物纖維紙成為主流,紙字的
本意也隨之改變,而流佈天下。

恕紙開造紙之先河,但產量實在有限,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在長期的摸索中,
人們終於找到了一種新的造紙原料──大麻,於是揭開了中國造紙史新的一頁。

據報導,1957 年 5 月,在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一座古墓中,出土西漢時代的
大麻纖維紙,呈米黃色,最大的殘存約 10 平方厘米,厚 0.14 毫米,距今有
2100 多年。

灞橋紙一度被認為是世界現存最早的植物纖維紙。但是,也有專家考證,那是些
壓平了的麻絮,未經任合製作加工,如料碎、漚製等,根本算不上「紙。」一時 間,
學術界對此仍爭論不休。

令人興奮的是,在西漢時有紙與無紙爭論得正激烈的時候,1986 年,甘肅天水
放馬灘古墓出土了比灞橋紙更早的古紙,紙的面積只有 9 平方厘米,紙上繪有
地圖,以細墨線繪出了山川、河流、道路等圖形。它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
紙,時代相當於西漢初年,比蔡倫造紙早 300 多年!

蔡倫 造紙 ──紙術的革新
……
蔡倫之後,造紙術迅速發展。漢末建安年間(193-220)有位善造紙者左伯,所造之
紙,「尤行其妙」,細、軟、勻、薄,博得「妍妙輝光」的讚譽,時稱「左伯紙」 。

晉期時,紙的品種增多,古籍中提到名貴的「蜜香紙」

「側理紙」

「海苔紙」等。 張
華《博物誌》記載,西晉「藤紙」,質地細白強韌,勝於漢紙。晉時,紙的產量亦大
增,會稽庫中有紙九萬張,大書法家王羲之就將之全部贈給當時宰相謝安。九萬
張紙在那時是個不少的數字。晉代造紙業已使用稻草、麥杆等原料。同時,可能已
用竹製紙。據說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真蹟所用「多是會稽豎紋竹紙」 。

公元 402 年東晉的桓玄頒令廢除竹簡:「古者無紙故用簡,今諸用簡者,宜以黃
紙代之。」從紙的初創至此,歷 時 600 年左右,紙終於取代簡帛,成為主要書寫
材料。

北魏賈思勰撰《齊民要術》,是中國現有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其中有兩篇專門
講紙的加工技術。這是目前所知,有關古代造紙術的最古老的科學記錄。

薛濤 製箋 ──紙業發展

唐代,造紙業有更大的發展和進步。名紙產地有若雨後春筍,遍佈江河南北。據
中書記載:益州(今成都)、宣州(今屬安徽)、越州(今屬浙江)、杭州、歙州(今屬安
徽)、江州(今屬江西)、衡州(今屬湖南)、蒲州(今屬山西)等十幾個地區皆以優質紙
張而聞名天下。唐朝時,洛陽集賢殿書院曾收藏有益州麻紙書籍二萬五千多卷。
揚州的六合箋、韶州(今廣州韶關)的竹箋、臨川的薄滑紙,宣州的宣紙、硬黃紙等
都馳名中外。唐朝的官府,還特設有管理造紙的機構,可見其重視。

在唐朝,除官府、私人作坊造紙外,文人學士還有自製紙箋者,其中以女詩人薛
濤最為有名。

成都盛產麻紙、楮紙,薛濤即用麻紙、楮紙加工為詩箋,寫詩酬唱。相傳,她把荷
花、雞冠花的花瓣搗碎加膠,刷在紙上,合疊壓平陰乾,製成花紅紙箋。薛濤惜
紙,箋幅小巧,以之題句,別有情趣。「薛濤箋」與薛濤詩皆名重一時。據載, 薛
濤箋有十種顏色,千餘年來,一直為後人所推崇,實開藝術箋紙之先河。

五代、宋、元時期(907-1368),造紙業繼續發展。南唐著名的「澄心堂紙」為一時之
甲。宋代時皇帝用以作書畫,可見此紙的珍貴。北宋時橫紋皮紙問世,西方約在
此 200 年後造出這種紙,稱之為「水紋紙」。北宋末,皮紙生產有很大發展。現 存
遼寧省博物館的宋徽宗草書《千字文》一帖,是一長達三丈的巨型皮紙,中無接
縫,紙面還有優美的雲龍圖案。

公元 1005 年,中國發行世界上最早的紙幣。1661 年歐洲也發行了其最早的紙幣


──瑞典紙幣。紙幣用紙細密結實,光滑耐用。紙幣的出現反映著東西方造紙的
新水平。

興能 獻物 ──紙術外傳
蔡倫紙術問世30多年,就已傳播到甘肅、新疆一帶。近代以來,新疆的吐魯番、
古樓蘭地區和內蒙古等地,都有東漢紙出土。但造紙術越過國境,大約在東晉永
和年間(345-346)首先傳到朝鮮。朝鮮由於紙張的製造成功,學校隨之興起,可見
造紙對於文化發展的推動作用。造紙術傳入朝鮮百年後,朝鮮造的高麗紙即獲
「天下第一」之譽,並傳入中國。從唐至北宋,中國書畫家們也確實偏愛高麗紙。

公元 7 世紀初,造紙術經由朝鮮傳入日本,日本自造「和紙」問世。唐玄宗時(712-
756),日本紙開始輸入中國。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日本派遣使臣興能到長安獻
方物。 《唐書‧日本傳》載:「興能善書,其紙似繭而澤,人莫識。」興能所用的 紙
細密光澤,以致中國人識別不出是何種類型的紙。

造紙術的西傳在八世紀中葉,唐玄宗天十年(751),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領兵與阿
拉伯帝國交戰,戰爭中有一批造紙工匠被俘,中國造紙術即隨之西傳至阿拉伯。
他們在大食國的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境內),幫大食人建立了中亞第一個造紙
作坊。後來大食人在巴格達建另一座作坊時,特聘中國工匠前往傳授技術。

造紙術通過阿拉伯人繼續西傳。公元 900 年,埃及設立非洲第一個造紙作坊。


1150 年,西班牙在歐洲建立第一個造紙作坊。1189 年,法國出現造紙作坊。15 世
紀時,造紙已在歐洲廣泛發展。1567 年,俄國也學會造紙。1690 年,美洲才建立
第一個造紙作坊。造紙術從其問世起,經歷大約 1500 年,已成為世界人民共有
的財富。

舂聲撼夕陽──近代造紙
明代紙張生產極為發達,皇宮集中全國著名紙匠,製造皇家獨享的御用紙張。明
宣德年間(1426-1436)的「宣德紙」是當時名貴紙張。明人宋應星《天工開物》中,
《殺青》一卷,即為對紙張生產技術的專門記述。可貴的是,同書也記述了當時日
本的造紙法。

清代紙張生產,不僅數量大,而且質量好,各地名紙迭出。唐代發展起來的宣紙,
至清代品種更多,質量更佳。宣紙是紙中珍品,當時許多名貴書畫,多用宣紙。
宣紙久貯不變,有「千年壽紙」之譽。上千年來,書畫家的大量名作賴之得以保存。
清代宣紙原料多樣代,品種有單宣、夾宣、羅紋宣等 20 幾個品種,還有珊瑚宣、
虎皮宣、玉版宣等高級彩色宣紙。清初特製的宣紙「白鹿」,長達二丈二尺(合六點
六六米),「露皇」長達二丈六尺(全八米)。在當時各國手工製紙中,都是罕見的。

1840 年前,宣紙生產已使用水力帶動水碓,晝夜操作不停。
《宣城縣誌》云:「 」
沿溪紙碓無停息,一片舂聲撼夕陽。 」

紙的發明與傳播,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它和茶、稻等的培育一樣,既屬於中
國的古老文化,也早已屬於世界人類的共有文明。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