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中州学刊 1996 年第 5 期 

隋唐时期洛阳及其周围地区仓储初探

曹铁圈

( 中州古籍出版社)

  我国历代都十分重视仓储建设, 不仅把仓储的 ( 大业二年置于今洛阳市隋洛阳故城北七里) 、洛口


多寡作为衡量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 而且把仓廪系 仓 ( 一名兴洛仓。大业二年筑于今河南巩县东南) 、虎
统作为自己财政体系的一部分。 处于我国封建社会 牢仓 ( 大业年间筑于今虎牢关附近) 、子罗仓 ( 筑置年
发展繁荣时期的隋唐王朝, 在仓储制度的建立、完善 间不详, 遗址在今洛阳市) , 等等。
方面, 与它们的整个经济水平一样, 在古代是首屈一 上述仓库是隋王朝庞大仓廪系统中有具体名称
指的。 然而, 如同其它历史时期一样, 隋唐时期的仓 和地点可考者。从中不难看出, 这些仓库除筑于京师
储在其容量与分布地域上, 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 长安的太仓、太原郡之太原仓, 几乎都是在今日之洛
具体而言, 洛阳及其周围地区, 在隋唐时期曾长期作 阳及其周围地区。由此可见, 这一地区的仓储集中程
为封建国家仓储的中心, 聚藏了全国大部分的粮食、 度之高。
布帛、食盐等物资, 以至这一地区的仓储情况, 在一 洛阳及其周围地区不单单是仓库数量多, 而且
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两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动 这些仓库的规模也大得惊人。 如洛口仓,“仓城周回
向, 甚至可以说, 洛阳及其周围地区的仓储, 是国家 二十里, 穿三千窖, 窖容八千石以还”①。回洛仓,“仓
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因此, 研究洛阳及其周围 库周回十里, 穿三百窖”②。子罗仓,“藏盐二十万石,
地区的仓储问题, 不仅有助于全面衡量隋唐王朝的 西有粳米六十余窖, 每窖容米八千石”③。含嘉仓, 据
总体经济水平, 了解当时的经济区域分布, 及仓储丰 宋 敏求《河南志》卷 3《隋城阙古迹》记, 专门筑有庞
厚的原因, 而且对于认识洛阳的历史地位及其演变, 大的仓城。事实上, 此类仓库贮藏着巨额的粟米或其
也不无禅益! 它物资。 唐人杜佑在总列隋朝仓库时说:“东京含嘉
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 储米粟多者至

千万石, 少者不减数百万石”④。至隋末, 这些仓库仍
隋朝国祚虽不到四十年, 但是它从隋文帝取代 是粮食布帛堆积如山。《旧唐书・李责力传》载:“责力得
北周建国开始, 所建立的仓储库藏数量之大, 是我国 黎阳仓, 就食者数十万人”
。 李密称“洛口仓米逾巨
古代任何封建王朝所无法相比的。 见诸于史籍的隋 亿”
。 他在大业十二年攻破该仓, 开仓散粮时,“取之
代仓库名称, 计有: 黎阳仓 ( 开皇三年置于卫州, 即今 者随意多少”
。 当时农民军及其家属就食洛口仓的
河南浚县西南) 、河阳仓 ( 开皇三年置于洛州, 即今洛 “近百万口”, 食用约一年四个月, 仓米还没有吃完。
阳市东北) 、广通仓 ( 开皇三年置于陕州, 即今陕西华 如果我们以每人一月三十斤的消耗量计, 则可知洛
阴县东北渭河入黄河口处) 、太原仓 ( 开皇三年置于 口仓在农民军攻占前至少藏有大米四亿八千万斤。
今三门峡市张家湾七里铺, 东距市区约十里) 、太仓 而洛阳仓库中的布帛, 更是多得不计其数, 竟出现贵
( 开皇年间筑于京师长安, 即今西安市) 、太原仓 ( 开 族, 官僚家里“以绢为汲绠 ( 汲水用的绳索) , 然 ( 燃)
皇年间筑于太原郡, 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内) 、含嘉仓 布 以爨 ( 生火做饭—— 引者识) ”的现象⑤。 无法统
( 大业元年筑于洛阳, 在今洛阳老城区北侧) 、回洛仓 计、估量的粮食、布帛, 到唐朝建立十年之后, 还未用
111
完, 正如贞观十一年, 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说:“隋 βν 。
邑” “都邑”指神都洛阳, 都邑之太仓, 更证明了洛
家储洛口仓, 而李密因之; 东都积布帛, 而王世充据 阳存在着具有太仓性质的仓库。
之, ……至今未尽”
。 可见, 该仓储藏量之丰。 洛阳及其周围地区仓廪系统中, 转运仓起着举
足轻重的地位。唐代的转运仓具有沿漕路而置, 随漕

运而运营, 其兴废与漕运之盛衰息息相关的特点。这
唐代的仓储, 在隋代仓储的基础上, 有进一步的 一特点正反映了洛阳及其周围地区转运仓的情况。
发展, 并且出现了与隋代仓储有明显不同的情况。从 自贞观初年, 河渭漕运恢复之后, 以东都洛阳为枢纽
仓禀系统所包含的仓库种类来说, 唐代仓库的分类 的庞大转运仓廪系统便形成。属于这个系统的仓库,
较隋代更加细致, 有正仓、太仓、常平仓、义仓、军仓、 除隋代原有之含嘉仓、太原仓、黎阳仓、永丰仓、洛口
转运仓之称; 从仓库的数量和分布上来说, 其总体数 仓等仓外, 唐朝兴建的有: 咸享元年置的河阳仓; 咸
量较隋朝大为增加, 分布范围更加阔广, 以至在边远 享三年于洛州柏崖所置之敖仓; 咸享四年筑于今河
地区都有唐政府所控制、管辖下的仓库。唐朝仓禀情 南孟津县西之柏崖仓; 开元二十二年 ( 734 年) 置于
况尽管出现了上述变化, 但是, 洛阳及其周围地区却 今郑州西北河汴交会处的河阴仓, 以及在三门峡东
如同隋王朝时期一样, 依然是整个封建国家仓储的 设置的集津仓、盐仓 ( 又称三门仓) 等。关于这些仓库
中心区域, 仓库的数量和藏量在全国依然处于显著 的规模、容量及实际贮量, 文献缺乏具体、系统的记
地位。 从而体现出隋唐时期洛阳仓储制度发展历史 述, 只能从《通典》卷 12 所载天宝八年各色米粮总数
的连续性。 窥见其一斑。 是年入于含嘉仓的粮食为 5, 833, 400
洛阳及其周围地区之仓库, 单从种类区分, 就有 石, 入于太原仓者为 28, 140 石, 入于永丰仓者为
正仓、太仓、转运仓、常平仓、义仓等。依据杜佑“正租 83, 720 石, 入于龙门仓者为 23, 250 石, 四仓合计贮
⑥ 的定义, 可知唐时受纳正租的县仓和州仓
为正仓” 粮 5, 968, 510 石, 几乎占当年仓库贮粮的一半βο。考
( 天宝间为郡仓) , 均为正仓, 而洛阳及其周围地区自 古发掘的材料更有助于我们了解洛阳的仓储情况,
然存在这类仓库。 天宝十二年 ( 753 年) 十月诏书中 仅以含嘉仓而论, 该仓紧靠今洛阳老城区的北侧, 通
说:“两京百官职田, 限十月内便于所管州县并脚价 过对其仓址的发掘, 探出粮窖 259 个。现存窖口直径
⑦。 这里面说的“受纳”
贮纳” 之仓, 即是长安和洛阳 最大的 18 米左右, 深度 12 米左右, 最小的口径 8 米
所辖州县的正仓。 至于义仓, 史云: 自贞观二年 ( 628 左右, 深 6 米左右。 由出土铭砖中之“东门从南第廿
年) 戴胄上《请建议仓疏》之后,“自是天下州县, 始置
三行从西第五窖 令 纳 苏州通天二年租糙米白多一
⑧。洛阳及其周围地区在义仓的设置上亦与全
义仓”
国各地一样。 常平仓在洛阳历史上早已有之, 史云: 万三□□十五石 耗 存 内”来看, 这些粮窖中有的储

后汉永平五年 ( 公元 62 年) , 洛阳作常满仓,“立粟市 粮多达一万三千石以上。如以平均每窖储量万石计,


于城东, 粟斛直钱三十, 府廪还积”⑨。又云:“永平五 加上尚未探出的粮窖, 则含嘉仓的总储量当在三百
年作常平仓”βκ。唐代常平仓, 首次设置的地区是洛、 万石以上βπ。 从发掘的编号为 160 的窖中所保留的
相、幽、徐、齐、并、秦、蒲八州βλ。据《唐会要》卷 88《仓 大半窖谷子的情况推算,“这堆碳化了的谷 子在当
及常平仓》条:“( 永徽) 六年, 京东 ( 指洛阳—— 引者 。βθ , 这些仓库的规
时储放时……约五十万斤左右”
识) 二市置常平仓”
。 表明洛阳及其周围地区是唐代 模、容量和实际贮粮与隋代相比, 毫不逊色!
常平仓设置最早的地区之一。至于太仓, 本为朝廷之

仓库, 一般设于京师, 但由于隋唐时期, 尤其是唐代
洛阳地位长期与京师抗衡, 洛阳居住着不少李唐皇 由于封建国家统治下的局部地区, 其区域经济
室和武周皇室的成员、百官, 所以存在着具有太仓性 直接受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和制约, 所以在探讨洛
质的仓库。 如陈子昂在《上益国事疏》时说:“荆、衡、 阳及其周围地区仓储丰厚、集中的原因时, 有必要先
沔、鄂诸州, 每岁便以和籴, βµ。
令漕运委神都大仓” 从宏观上, 即对隋唐时期, 促使全国仓储大发展的几
该疏中之“神都大仓”, 就是指洛阳的太仓。又张说在 种因素, 作些分析。
久 视元年 ( 700 年 ) 上 疏 中 说:“太 仓、武 库 并 在 都 首先, 经济的高涨、繁荣, 使封建国家积累了大
112
量的粮食、布帛, 使全国的仓储普遍大增。我们知道, 其四, 严格的仓储管理制度, 保证了仓储的稳定
隋唐两代的统治者, 为解决土地分配问题, 在继续推 发展。隋唐两代在仓储的管理制度方面, 较前代更加
行北魏以来均田制的同时, 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发 严格。隋文帝用重法管理仓库, 发现盗窃, 决不宽贷。
展农业的政策, 因而全国的垦田面积不断扩大, 粮食 如开皇十六年有关部门报告, 合川粮仓少粟七千石,
总产量迅速增长。 据《通典》卷 2《食货典》载隋文帝 隋文帝命斛律孝卿前去彻查, 结果查出是主管仓官
开皇九年 ( 589 年 ) 的垦土数为 19, 404, 267 顷;《隋 盗窃, 文帝命斛律孝卿立即前去把这个仓官杀了, 又
书》卷 29《地理态》载隋炀帝大业中 ( 615 —— 617) 的 将他的家属没为奴婢。并规定:“盗边粮者, 一升以上
垦田数为 55, 854, 041 顷;《新唐书》卷 37《地理志》载 皆死, 家口没官。”后又申令:“盗一钱以上皆弃市”,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 740 年) 的垦田数为 14, 403, “行署一钱以上, 闻见不告言者, 坐至死”χν。 当时对
862 顷。上述三个垦田数, 大大超过《汉书・地理志》 各种性质的仓库, 都建立了一套管理方法, 如义仓,
所载西汉时最高垦田数 8, 270, 536 顷和《文献通考 每年差上等户两人充当“社司”,“主其出纳, 如法记
・田制考四》所载北宋最高垦田数 5, 247, 584 顷, 以 之。”规定救济对象,“陈赈给百姓外, 一切不得贷便
及明清两代的垦田数βρ。正因为如此, 所以隋唐的农 ο。 从史载: 大业九年农民起义爆发,“炀帝诏
χ
支用”
业经济显得格外繁荣。 π 一事来看, 国家重要仓库没有皇帝
χ
开黎阳仓赈之”
其次, 封建国家掌握的巨额户口, 保证了隋唐两 的命令是不能随便动用的。
代丰厚仓储的实现。 因为封建国家的赋税是建立在 唐代在仓库的管理方面, 一方面继承了隋代的
其实际掌握的户口数量之上, 人丁户口数越多, 赋税 重法, 另一方面在制度上更加趋于完善和法律化。综
面就越广, 租调来源就越充足, 所以我国历代封建统 观唐代仓储的监督和管理体制, 包括地方管理、中央
治者都把人口的多少看作是国家贫富的根本。 关于 监督和中央直接进行监察管理两种体制。 同严格的
隋代的户口数, 据汪钱先生的研究, 隋初为四百五十 储仓管理体制相配合, 唐朝制订了严密的仓令, 如
万左右, 到开皇九年 ( 589 年) 约七百万左右, 至大业 《唐律疏义》卷 15 便有“损败仓库积聚物”的律文。从
二年 ( 606 年) 则又骤增至九百万左右βσ。这种急剧增 敦煌文书中的“敦煌郡仓纳谷牒”来看, 唐代的各类
长情况为历史所仅见, 无怪元人马端临说:“自汉以 仓库设立了专同其职的官吏。再从《旧唐书・职官二
来, 丁口之繁息与仓廪之盛莫如隋”βτ 。 隋代户口与 ・吏部》
:“谨于盖藏, 明于出纳, 为仓之最”的记述来
租调收入的关系, 正如《隋书・食货志》所说:“户口 看, 中央政府还实行了对仓库管理人员的考课制度。
滋盛, 中外仓库, 无不盈积”
。唐代的户口数, 据《旧唐 上述诸因素的出现和存在, 使隋唐两代仓储获
书・玄宗纪》和《通典・历代盛衰户口》的记载, 无论 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为全国范围内大小仓库的
是其户数, 还是口数, 都在隋朝的基础上有所增长, 出现和存在奠定了基础。
在“唐朝系以下丁作为计算和征收租庸调的单位”χκ

的情况下, 这就意味着户口数与租调量之间的关系,
与隋相比毫无差别! 在全国仓储普遍大增的情况下, 洛阳成为隋唐
其三, 隋唐两代的统治者, 大都注重财物的聚 王朝仓储的中心区域, 其原因并不取决于统治者个
积、贮藏。 史载: 开皇五年“隋度支尚书长孙平奏, 令 人的主观愿望, 也不是偶然的因素, 而是一种历史的
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 贫富为差, 储之当社, 选择。它是在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分离的情况下, 洛
委社司捡校, 以备凶年, 名曰‘义仓’, 隋主从之。五月 阳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当时的交通运输情况决定的。
甲申, 诏郡、县置义仓”χλ。 表明隋立国后不久, 不仅 众所周知, 自东汉以后, 我国经济重心就出现了
封建国家设置仓库储藏粮食, 而且民间也以“义仓” 某些南移的迹象, 至六朝时期, 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的形式贮存粮食以防歉收、饥荒。 唐朝时, 因为认识 和北方经济的停滞, 使自先秦以来形成的经济区域
到“凡义仓所以备岁不足, 常平仓所以均贵贱也”χµ , 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从南朝梁人沈约所撰写的
所以如同隋朝一样, 号令全国各地积贮粮食。在统治 《宋书》孔季恭等《传论》中所记述的情况可以得到反
者的号召下, 人们不但重视发展生产, 而且形成了注 映。他说:“自晋迁流, 迄于太元之世, 百许年中, 无风
重节俭、积贮的社会风气。 尘之警, 区域之内, 晏如也。 ……地广野丰, 民勤本
113
业, 一岁或稔, 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 良畴亦数 小, 更使运输量不断缩减。 隋唐时期, 政治中心再度
十 万顷, 膏腴之地, 亩值一金, 酃 ( 今陕西户县 ) 、杜 确立于关中, 而昔日的漕渠早已面目全非, 更是远远
( 今陕西西安东南) 之间, 不能比也。 荆城跨南楚之 适应不了需要, 以致出现“诸州调物, 每出河南自潼
富, 扬部有全吴之泛, 鱼盐杞梓之利, 充仞八方; 丝绵 关, 河北自蒲坂达于京师, 相属于路, 昼夜不绝者数
布帛之饶, 覆衣天上。”迄乎隋唐时期, 江淮一带更加 δν 和“江淮漕租米东京都输含嘉仓, 以车或驮陆
月。”
θ , 其中越州是“铜盐
χ
富庶, 史称浙东“衣食半天下” δο 的情况。
运至陕”
材竹之货殖, 舟车苞篚之委输, 固已被四方而盈二都 由于在通往关中的漕运线上, 存在洛阳东通航
ρ 然而, 隋唐时期的政治中心却仍在北方, 确切
χ
矣。” 便利和洛阳以西航运困难两种情况, 这样就使从江
地说在关中地区。这种政治格局与经济格局的反差, 南运来的物资到达洛阳以后不能及时消散, 而聚集
迫使隋唐政权赖以维持的经济基础主要地取决于江 在这里, 因而, 在全国漕运网络中, 洛阳的地位也就
淮。史称唐时“今兵食所资在东南”χσ ,“军国费用, 取 显得举足轻重了。 该地区仓库众多的局面, 势在必
τ ,“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
χ
资江淮” δκ ,“当今赋出于 然。隋唐时期, 洛阳及其周围地区其仓库性质主要以
天下, 江南居十九”δλ。 正是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央政 转运仓为主, 正是这一特征的集中反映。
权依靠江南的物资供给, 所以, 隋唐时期进行包括开
凿大运河, 改造黄河、渭河, 疏通汴河等在内的一系 ①②《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 ③杜宝:《大业杂记》, 四部丛

列巨大运输工程。不论这些工程的规模大小, 兴起时 刊本。④《通典・食货》


。⑤《隋书・食货志》
。⑥《通典》卷二
十六《太府卿》
。⑦《唐会要》卷九十二《内外官职田》
。⑧《旧
间的早晚, 几乎都出于一个目的, 即为了江淮的物资
唐书・食货下》 。βκ《通典・
。⑨《册府元龟》卷五 0 二《常平》
能顺畅输入关中。
。βλ《唐会要・仓及常平仓》
轻重》 。βµ《陈伯玉文集》卷八。βν
大运河修通以后, 自洛河可南达杭州, 北抵涿
。 βο 参见梁方仲:《历代户口、田赋统计》
《旧唐书・张说传》
郡, 东至海滨, 水路运输畅通无阻, 正如史书所说:
第 287 页, 乙表 5。 βπ βθ 参见《洛阳隋唐含嘉仓的发掘》一
“天下诸津, 舟航所聚, ……控引河洛, ……交货往
文, 刊《文物》1972 年第 3 期。 βρ # 《明史》卷七十七《食货
δµ , 不仅江淮一带的物资, 而且全国其
来, 昧日永旦” 志》 。 βσ 参 见 汪 钱:《隋 唐 史 论 稿》第
;《嘉 庆 大 清 会 典》
它地区的物资, 都可以取道水路大批地运到洛阳。然 τ《文献通考》卷十《户口一》
37 —— 38 页。β 。χκ 韩国磐:《北
而, 物资运抵洛阳一带以后, 在继续通往关中的运路 朝隋唐的均田制度》, 第 164 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出
上发生了困难, 因为黄河运道中有号称“天险”的三 版。χ
λ《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χ
µ《旧唐书・职官二》
。χν
门砥柱, 渭河迂曲多沙, 水量时感不够。 这些问题早 。χ
《隋书・刑法志》 ο《康济录》赵汝愚语; 唐・陆贽《陆宣公
在西汉武帝时就业已存在。 当时虽然长安所在的关 。χ
集》 π《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χ
θ《全唐文》卷七四八, 杜

中仍是经济中心, 但已出现了严重的物资馈乏状况, 。χ
牧《李讷除浙东观察使兼御使大夫制》 ρ《全唐文》卷五二
三, 崔天翰:《判曹堂壁记》
。χσ《新唐书・萧颖士传》
。χτ《文
每岁由黄河、渭河漕运东方的粮食, 仅百万石, 远远
苑英华》卷四二二,《元和十四年七月二十三号上尊号赦》

跟不上用度。为了解决财政支出的需要, 唯一的出路
δκ《文苑英华》卷六六 0, 杜牧《上宰相求杭州启》
。 δλ《全唐
在于如何使东方粮食大批输入关中。 后来虽在郑当
。δµ《旧唐书・崔融传》
文》卷五五五, 翰愈《送陆歙州诗序》 。
的建议下开凿了漕渠, 使运输量增大, 解决了燃眉之
δν《隋书・食货志》
。 δο《新唐书・食货志》

急。 然而, 鉴于人工运河易淤积等原因, 特别是东汉
( 责任编辑: 豫 州)
以后, 江淮供赋运抵洛阳后不再西运, 致使其作用遽

11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