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24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7 年第 7 期

(L eo K Sh in ) 的“晚明中国的旅游文化作品”; 芝加哥大学理查德・王 (R icha rd G. W ang ) 的



《金瓶梅》 中反映的道家仪式” ; 北伊利诺斯大学安妮塔・安德鲁 (A n ita M . A nd rew ) 和姜永
琳 (J iang Yong lin ) 的“早期明代中国婚姻关系和社会控制的法典”
, 等等。
美国明史学会本届年会的中心议题是“明代地方特性的构成” 。 这一论题在上一届年会上
提出, 从那以后, 致力于这一专题的研究学者们通过电子信件展开讨论, 经此次会议正式讨论
后, 将形成明年亚洲研究协会年会上的专题讨论会。 学者们从“吴” 这一地区切入, 不仅讨论了
地名的由来和范围, 而且力图从吴地方言、戏剧、音乐、笔记等多方面丰富史料文献入手, 进而
探讨这一地区的地方特性, 可以说是深入开展江南区域史和明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一个前奏。
美国是国外最重要的研究中国问题的中心之一, 会议期间, 美国中国古代史研究学者们认
真而坚持不懈求索的精神, 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自 70 年代以来, 美国中国学研究学者摒弃了
中国社会“停滞论”, 从“西方中心论”
向“中国中心观”转变。20 多年来, 他们从中国内部研究中
国, 使研究稳步地深入进行。明史研究, 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会议传递
的信息来看, 美国明史学界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在, 在对过去进行总结后, 他们站在又一个
新的起点上, 诚如专题讨论会开始时威尔斯教授所说: 新的挑战代替了旧的挑战。更确切地说,
新挑战恰恰是美国学者自身不断向旧的研究模式提出来的, 充分体现了学术领域中的一派生
机。 我们不会忘记, 70 年代美国史学界汲取法国年鉴学派的整体历史观, 从而批判了传统史
学, 注重以“长时段”研究历史的长期发展趋势, 这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而本次会议明史专题讨
论会中, 带有总结性的篇篇报告, 在某种意义上却正是对强调长时段的一种不同的声音, 尤其
是范德教授的报告, 更是对只注重社会长期发展趋势研究而忽视历史阶段特殊性的纠偏之举。
总的说来, 美国学者思想活跃, 在确立了研究中国史的中国中心观这一理论取向后, 研究方法
不断创新, 研究视野不断开拓, 研究领域不断突破, 研究模式也不断演进。 挑战意味着新的探
索, 新的深入和新的发展。

《宋明家族制度史论》座谈会综述
雷家宏

  徐扬杰著《宋明家族制度史论》
最近由中华书局出版。 全书 36 万字, 共 13 章, 是作者家族
制度研究的又一力作。
《宋明家族制度史论》( 以下简称《史论》
) 出版后, 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前不久,
湖北省社科院历史所邀请武汉大学、华中师大、中南财大、湖北日报、湖北省社科院部分专家学
者, 就《史论》 一书开展座谈。与会者认为,《史论》是徐扬杰同志继《中国家族制度史》( 人民出版
社, 1992) 之后, 出版的又一部家族史研究的力作, 凝结了作者三十多年的心血。 在以下几个方
面,《史论》所体现的严谨学风和重要现实意义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一、开拓创新, 填补空白。与会者认为,《史论》
全面系统研究了宋明以来家族制度各个方面
《宋明家族制度史论》座谈会综述 25

的问题, 具有开拓创新的特色。 中国历史上的家族制度一向是史学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史论》作者 1992 年出版了《中国家族制度史》
, 把中国家族史当作一门揭示中国历史上个体家
庭和家族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家族制度灭亡的过程和规律的学科来研究, 认为中国家族制度
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 到本世纪 50 年代彻底消灭, 共经历了先后承继、递相蝉联的四个发展阶
段, 即原始社会末期的父家长制家族、殷周时期的宗法式家族、魏晋至唐代的世家大族式家族
和宋以后的近代封建家族。《史论》 就是作者专门探讨第四阶段宋以后近代封建家族制度的专
题论文集。 如果说《中国家族制度史》立足于“纵”
的话, 那么《史论》
则立足于“横”
, 立足于宋以
后家族制度涉及的诸如家族结构、家族规模、家族生产、家族财产、家族伦理、家族观念、家族法
律、家族祭祀、家族教育、家族谱牒、家族械斗、家族防卫、家训族规等各个方面问题的深入解
剖, 从而为人们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提供了一把钥匙。
《史论》不仅填补了海内外关于家族史研究的空白, 而且拓宽了中国历史的研究范围, 丰富
了史学研究的内容。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家族制度, 过去有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的, 有从人类学
的角度研究的, 有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的, 有的还从法律这个侧面来阐释。《史论》站在史学这
个视角, 充分吸收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等方法的长处, 综合考察历史上的家族制度, 因而能
够纵横结合, 理论与实际结合, 形成对家族制度通解的博大气象。
二、见解独到, 客观中肯。与会者认为,《史论》的学术见解, 新颖而独到, 客观而中肯。由于
近代封建家族制度本身具有繁杂的形态特点, 又潜藏于中国社会基层结构中, 因而对它的形成
过程和原因, 它的形态结构特点, 它的内部结构状态, 以及它维护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
等等问题的认识, 不那么容易把握。《史论》 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 基本上弄清了这些问题。 宋
以后的封建家族制度, 在形态结构方面继承了古代家族制度的某些特点, 但它基本上是在宋以
后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新的家族制度, 即近代封建家族制度。 这种家族制度以祠堂、家
谱和族田为基本特征, 而与古代有别。 其中祠堂是近代封建家族制度的象征和中心, 家谱是维
系近代封建家族制度的主要纽带, 族田是近代封建家族制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关于近代封建家族制度的作用, 以往论者多持否定和批判态度。辛亥革命前后的某些社会
活动家甚至把封建家族制度抨击为“万恶之首” 、“万恶之源”
。《史论》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坚持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认为近代封建家族制度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主
要充当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 起了维护与巩固专制统治、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这
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 它又起到了保持和提高中华民族传统生产技术、发扬光大中华
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作用。像这样客观而中肯的分析和评价, 在《史论》中还有不少。所以与会
者认为这是《史论》
立得住的关键之一。
三、史料翔实, 学风严谨。与会者一致认为,《史论》
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是与其翔实的资料及
著者严谨的学风密切相关的。 有了科学的资料, 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态度, 才会有科学的成果。
众所周知, 家族史的资料十分零散, 既没有专门完整的文献资料可供检稽, 又没有现成的资料
汇编可资参考。著者积数十年之功, 广泛搜集考古资料、文献资料、民俗资料, 深入细致地爬梳、
辨别, 然后用来揭示家族制度中的各个问题。《史论》 仅征引书目就达 500 多种, 包括经典著作
5 种, 古代历史资料 42 种, 古代思想经济史料 23 种, 古人文集 32 种, 方志 108 种, 家谱 135 种,
家训族规乡约 43 种, 前人论宗法专著 14 种, 笔记小说 51 种, 总集丛书类书 22 种, 今近人著作
26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7 年第 7 期

及资料 17 种, 报刊 18 种。书中脚注达 1794 条。研究家族史, 没有足够的资料, 就没有发言权。


只有充分占有资料, 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与会者指出,《史论》 所体现的严谨学风, 在当前
形势下, 值得学术界大力提倡。
四、既具学术价值, 又有现实意义。 与会者认为, 学术研究成果怎样为现实服务,《史论》 提
供了一个极好的样板。《史论》 著者研究封建家族制度, 是想从丰富的历史资料出发, 详细探讨
宋以后封建家族制度的形态结构特点, 及其维护与巩固封建专制制度的作用, 说明今天继续肃
清封建的宗法思想和家族观念的必要性。在《史论》 著者看来, 消灭封建家族制度的任务早在解
放初期即告完成, 但在思想上肃清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任务, 远远没有完成。
只有通过研究家族制度, 让人们正确认识和了解家族制度的性质和危害, 才能自觉肃清头脑中
存在的宗法思想和家族观念。与会者指出, 读《史论》
这部著作, 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油然而生, 它
会引发我们对许多历史问题的现实思索和一些现实问题的历史思索。 与会者认为《史论》 的研
究成果为我们今天解决部分农村地区家族势力“复活” 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与会者在肯定《史论》
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同时, 指出有些问题尚可继续探索, 并发表
了各自对家族制度的一些看法。 有的学者指出, 家族制度在历史上长期存在有它的历史合理
性, 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同时家族制度对发展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及文化
教育起过一定的作用。 村落结构是与家族制度紧密相联的问题。 一村乃一族的现象是普遍存
在的, 但不完全, 村落结构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而且一个村能成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的很
少, 小村更不可能。还有的学者希望把中国历史上的家族制度同外国尤其是东方各国的家族制
度进行比较, 这样可以更突出地看到中国家族制度的特色。
参加座谈会的专家学者一再强调, 在目前形势下, 应多出像《史论》
这样既有学术价值又有
现实意义的学术著作, 起好学术研究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导向作用。

古史探索的新收获
——读《周秦社会结构研究》

黄留珠

  田昌五、臧知非的《周秦社会结构研究》一书 ( 以下简称《研究》) , 已由西北大学出版社于


1996 年 10 月正式出版了。 这是近年来探索古史的新收获。
田昌五先生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研究, 自成体系, 成一家之言。 臧知非正是田先生指
导出来的博士生,《研究》即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增删而成。书的基本体系和观点均采用田昌五
先生的古史体系; 出版前应知非的反复请求, 田昌五先生改写了原作的绪论, 名之曰“序言” ,
“祗此之故, 我们师生二人联名发表”《研究・序言》。全书凡 30 余万言, 分 5 章 18 节, 从国家
( )
形态、政体、土地制度、农工商经济等诸多方面, 对西周至秦统一前的社会结构做了纵深的剖
析, 而重点则在春秋战国。 观点鲜明, 论证严密, 资料翔实, 堪称力作。
中国古代自春秋到战国经历的社会大变革, 一直是古史研究的重点及难点所在。变革的实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