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史学史研究  1997 年第 4 期・

书刊春秋

 宋代人物与学术流派综合研究的新途径
———读《陈亮与南宋浙东学派研究》

施宗璜

  在方如金主持 、指导下 , 由方如金 、 方同义 、 陈国灿合著的《陈亮与南宋浙东学派研究》一


书 ,最近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 1996 年 9 月第一版) 。
笔者以喜悦的心情读完了这部三十万字的著作 ,发现经过该书作者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深
入细致的论述 ,陈亮这位南宋充满爱国情操的思想家 、令人肃然起敬的文学家 、史学家 、
教育家
和军事谋略家的风采跃然纸上 。同时 ,该书作者还比较透彻地探讨了南宋浙东学派的形成 、 发
展和学术思想渊源 ,剖析了陈亮与南宋浙东学派的关系以及陈亮在南宋浙东学派中的地位 。
应该说 ,注意到陈亮与南宋浙东学派的结合点 ,对两者进行综合的研究 ,这就比某些单纯研究
陈亮或者南宋浙东学派的论文或著作更能反映历史实际 。进一步说 ,无论是该书的研究角度
的选择 ,主题的深化 ,史料的选择 、
运用均比其他同类著作更富有特色 ,显示作者的匠心独运 。
值得注意的是 ,该书作者在广泛吸取前贤时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许多创新见解 。
诸如对于陈亮的评价 ,一般学者都加给两顶桂冠 ,即思想学和文学家 ,而该书又增加了三
顶桂冠 ,即史学家 、
教育家和军事谋略家 。作者给予陈亮这样的高度评价 ,并非出于偏爱 ,也非
随心所欲 ,而是有充分的史实为依据 。该书第八章《陈亮的军事思想》、 第十章《陈亮的史学思
想》、第十一章《陈亮的教育思想》 都做了淋漓尽致的论述 ,都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而不是虚语 。
又如南宋浙东学派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精神 , 作者做了较好的概括 , 指出它的主要特点是
“讲究事功 、
研究实学”“ ; 注重史学研究 ,寻求救世良方”“; 研究内容广泛 , 理论体系单薄”“
; 派
中有派 ,学中有学 ,学派缺乏统一性”。还指出 : 该学派就整体的状况而言 “缺乏一般学派的统
,
一性”。具体表现为该派由永嘉 、 永康 、
金华三派构成 ,这三派“学术虽彼此交往甚密 ,互相影响
颇深 ,在重事功 、
求实学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 。但它们又都是独立的学派 ,有着各自的
师承关系和形成发展过程 ,在研究内容和思想体系上也有所不同 。”关于它的基本精神 ,作者提
出爱国主义是其“精神的核心”“强烈的变革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进一步延伸”
, , 而这些“反
映在学术研究中 ,便为以‘致用’为核心的求实精神”。
再如对于南宋浙东学派的评价 ,主要是在中国古代教育史和古代浙东学术发展史上应该
占有何种地位 。作者逐个探讨吕祖谦 、叶适 、
陈亮等代表人物的教育活动和主张 、
思想 ,指出南
宋浙东学者“十分重视教育 ,积极开展教育活动 ,不少人为此倾注了毕生精力”,他们堪称“我国
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在古代浙东学术发展史上 ,他们“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占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这体现在南宋浙东学派在全国学术界的地位及其学术思想对后代浙东学术的影响 。
作者将视野从浙东地区扩大到全国范围 ,指出南宋浙东学派的崛起 “标志着浙东学术开始以
,
自己的风格和内涵走向全国”,他们中有许多学者“在全国学术界均有一定影响 ,而吕祖谦 、 陈
75
亮、叶适等人更是当时叱咤南宋学术界的领袖人物”; 同时 ,显示浙东学派“达到了真正全面的
繁荣”“为随后明
, 、
清时期浙东学术的鼎盛 ,并在许多方面成为全国学术的领导奠定了基础”。
至于南宋浙东学派的学术思想 ,则充分发展了汉 、
唐以来的“求实致用 、广论博议的倾向”,使这
套理论“渗透于哲学 、政治 、
经济 、史学研究等方面的思想中 ,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事功之学’,这
对后世的浙东学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这些见解皆持之有故 , 言之成理 , 是为不易之
论。
作者在搜罗史料方面 ,几乎翻检了所有关于陈亮和南宋浙东学派的史籍 ,还搜集 、 挖掘了
一些家谱 、
地方志 《
、诗渊》等 ,堪称爬罗剔抉 ,搜求详尽 。
尤其需要提到的 ,一是作者收集到了陈亮的佚著《永康陈氏遗谱》 抄本 ,其中确有一些颇有
价值的资料 。如据作者考订 《锡, ( 赐 姓》《
) 、名宦》《
、忠臣》《
、隐逸》等类的文字 《陈氏墓志铭》
,
和《书家谱后序》,确出自陈亮之手 ,后两篇虽已收入《陈亮集》( 中华书局 ,1978 年版 ) 中 , 但仍
可补正《陈亮集》的漏字和错字 。此外 ,前一篇最后题为“乾道岁癸巳仲春吉旦 ,亮重录 。
”后一
篇最后题为“皇宋淳熙改元春三月吉旦 ,八世孙亮谨书 。”为进一步研究陈亮的生平提供了第一
手材料 。二是作者找到了明代人刘 撰《龙川书院记》。正如作者所说 ,该记“揭开了南宋永康
学派发源地之一的龙川书院之谜”,纠正了有些学者的误断 。三是作者从《 ( 嘉庆) 武义县志》、
宋代刘过《刘龙洲词》《
、永乐大典》
辑录了陈亮的一些佚词 、佚诗 ,以及《讯神父》《
、祭郭伯山母
夫人文》《
、作文之法》《
、乾道中首上书》《
、与宰相虞允文书》《
、淳熙戊戌上书》 等佚文 ,这些都是
弥足珍贵的史料 。

《中国近代文化探索》
增订版简介

鲁  瑜

龚书铎教授的《中国近代文化探索》一书 ( 1989 年北师大版) 于近期内再出增订版 。此次


出版对原有的文章没有变动 ,只校订个别讹误之处 ,同时又从近几年发表的文章中选择了十余
篇以为增补 。这些文章是 “
: 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演变的历史启示”、 “儒学在近代中国的变
化”“
、姚莹与台湾”“
、黄金台的‘木鸡书屋诗选’ ”“
、甲午战争期间的社会舆论”“ 、翁同和与甲午
战争”“ 、孙中山与传统文化”“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问题”、 “
《晚
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序”“

《晚清民族主义思潮》 序”“

《文化‘怪杰’——
—辜鸿铭》序”“
、中国
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以上增补文章仍以作者所界定的“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从
1840 年至 1919 年可分为两个阶段 ,即准备阶段和形成与发展阶段 ,而做为划分阶段的界碑则
是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只是增订版所涉及的问题广泛 ,包括了人物研究 、 文化思潮以及有
关近代史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探索等等 。这些文章进一步彰显了作者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基本
见解 : 甲午战争前 ,人们虽然汲取了西方文化的基本成分 ,但支配文化各个领域的思想还是传
统的儒学 ,是纲常伦理 ,而在甲午战后 ,人们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
论和民权 、 平等等思想武器 ,用它来批判传统的儒学 ,批判封建纲常伦理 。直至“五四”前夕的
新文化运动都属于资产阶级文化范畴 。

7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