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关于《唐六典》

的几个争议问题
袁文兴
  
《唐六典》
是我国盛唐时期的一部封建国家行政 令 ,三曰格 ,四曰式 。
”这里所说的“令”、
“格”、
“式”,
法典 ,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相当完备的综合 是规定国家组织制度 ,规定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规
性行政法典 ,对维护中国封建制中 、
后期一千多年来 定行政活动 、
公文程式等的单行现行法规 。这些法
超乎寻常的稳定 , 起过重要的作用 。亚洲许多国家 规 《唐六典》
, 归纳前在行用 , 归纳后无疑仍继续行
曾借鉴它 。在世界法制史上 《唐六典》
, 是盖世无双 用 ,根本不存在未行用的情况 。那么 , 参加撰写《唐
的伟大创举 ,具有很高的法学价值和史学地位 。 六典》
的韦述怎能说“亦不行用”
而导致自相矛盾呢 ?
人们对《唐六典》的认识 , 有一个过程 。唐玄宗 由此可见 , 韦述所说“亦不行用”, 完全可能不是指
指令宰相们制定《唐六典》 ,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伟 《唐六典》
的内容 ,而是另有所指 ,这是需要加以考究
大的行政立法工作 , 但他们自己却不可能认识到这 的另一个问题 ,也可能和前一问题同属一个问题 。
一点 ,因为在那个时代 ,人们还不可能有“行政法”这 (三)《唐六典》本来始终在行用韦述却说没行
个概念 。世界上对《唐六典》知之甚少 , 中国历史上 用 ,那么 ,他说的行用与未行用到底是指什么 ? 这是
对其行用 、
性质及历史背景等问题 , 存在各种争议 。 问题的症结所在 。我国自秦以后 ,法分二门 ,一断以
必须把《唐六典》同当时的历史环境联系起来 , 把各 律 。中华法系这一特点 , 使一般人把法律理解为刑
种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 , 才有可能得出比较正 法 ,说法的施行一般也拿刑法的施行作为衡量标准 。
确的结论 。 春秋之前 ,刑法是不颁布的 , 从郑国子产开始 , 刑法
一《
、唐六典》
的行用 公布于众 ,公开适用 , 处罚刚性 , 明令遵守 。从此之
关于行用即施行问题 ,其争议从唐延续至今 ,法 后 ,刑法制定以后 , 必须达到这个标准才算是施行 。
学界都持“行用”的观点 , 其他学者有的人持“行用” 唐代的韦述不能不受这一标准的影响 , 他所讲的行
论 ,有的人则持“未行用”
论 。对此 ,有这样几个问题 用 ,正是依据这个标准 。他认为《唐六典》没有达到
应当搞清 : 这个标准 ,所以称作没有行用 ,不管它的内容是否早
( 一) 安史之乱的影响 。应当说 , 安史之乱不只 在行用 。很显然 ,问题就在《唐六典》起了一个人们
对《唐六典》
的行用产生影响 , 对整个国家法律也影 当时还未意识到的伟大作用 , 它把行政法从刑法一
响很大 。在此期间 , 所有公布施行的法律恐怕都未 统中分离出来 ,自成一个独立的行政法部门 ,因而也
必能做到事事遵守 , 才制定不久的《唐六典》施行的 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施行 。行政法中有些是在国家
情况自然会更加不好 ,这无疑是符合当时的实情的 。 机关中适用的 ,如公文 、
仪仗 、
官吏待遇等 ,不一定都
韦述所说“亦不行用”
和郑纟因所说“未有明诏施行”
之 要公布于众 ,行政法的适用与遵守也比不上刑法那
论 ,包含有因安史之乱而未能很好地施行的意思 。 样刚性 ,这正是行政法施行的特点 ,不得因它是如此
但是 ,其他法律也因安史之乱不能很好施行 ,怎么不 施行就说它没有施行 。韦述等“未行用”论者 , 看到
说它“亦不行用”
呢 ? 可见 ,除了安史之乱导致《唐六 了《唐六典》
与“令”、
“格”、
“式”不同 , 是与刑法典并
典》
未能全面施行外 , 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 这是需要 立的一部新型法典 , 但却未能认识到作为行政法的
考究的一个问题 。 《唐六典》,其施行方式不可能等同刑法 ,所以说它未
( 二)《唐六典》
是把现行的“令”“
、格”、
“式”汇总 行用 。而刘肃等“行用”论者则认识到了这一点 , 所
起来 ,按尚书六部之体制归纳创制 。这一点 ,从古至 以认为它“始终在行用”。
《唐六典》
在当时无疑是在
今的论者意见大概是一致的 。依照《唐六典》之规 国家组织内部颁布施行了的 ,不然的话 ,哪来的三省
定 “凡律以正刑定罪
, , 令以设范立制 , 格以禁违正 六部制传世 ? 哪来的“百僚朝贺”
和百官皆知 ? 哪来
邪 ,式以轨物程事”“
; 凡文法之名有四 : 一曰律 ,二曰 的唐手抄本流传 ? 可见 “
, 行用”论与“未行用”论之
— 60 — 甘肃理论学刊  1998/ 6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不同 ,只在于他们对刑法和行政法的施行方式 ,未能 (三)《唐六典》的基本内容 , 是关于国家机构和
取得一致的认识 。 国家行政机关设置 、
人员编制 、
职责权限 、
官员任用 、
二《
、唐六典》
的性质 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法规 。第一 ,规定国家机构设置 。
关于《唐六典》性质的争议 , 是近现代的事 。法 例如 , 三师 ( 太师 、
太傅 、
太保 ) 、
三公 ( 太尉 、
司徒 、

学界认为它是一部“行政法典”, 其他学者则认为它 空) 为中央最高顾问 ,中书省和门下省及其政事堂为
是“职官志”“
、类书”“
、社会制度史”等 。这里也需要 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 尚书省及其所辖六部为国家行
澄清如下几个问题 : 政管理机关 ,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关 ,九寺五监为中
( 一) 不管后世人们是怎样看法 ,唐和宋代 ,无论 央政府分署办事机关 , 道为地方监察区 , 府 、
州为地
是行用论者还是未行用论者 , 他们当时尽管还不知 方一级行政区 ,县为地方二级行政区 ,都护府为边区
《唐六典》
为行政法 , 尽管《唐六典》的起草不能不受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另外 ,还有关于秘书 、
殿中和皇
编写职官志格式的影响 , 但都没有把《唐六典》看作 帝内官 、
宫官 、
内侍省的规定 , 关于国家警卫军事组
“类书”“
、职官志”、
“史书”或其他什么 , 而是把它看 织十二卫 、
上中下都督府的规定 , 关于太子东宫 、

作一部法典 。证据是 , 他们都在谈论行用或未行用 王府 、
宫主邑司等的规定 。它是一部完善的国家机
的问题 ,而“职官志”、
“类书”、
“史书”等是根本不存 构组织法 。第二 , 规定政府各部门的官员编制 、

在行用问题的 。所以 《唐六典》
, 的非法学属性是后 秩 。例如 ,三师三公均为正一品 , 各一人或无定员 ;
世人 、
特别是近现代研究者才加给的 ,不是古时就有 中书令 、
门下侍中均为正三品 , 各二人 ; 尚书都省尚
的。 书令正二品 , 置一人 ; 尚书省下辖六部各置尚书一
(二)《唐六典》的起草过程 , 是按照唐王朝的国 人 ,均为正三品等 。第三 ,规定了一套完备的官吏任
家立法权力机关立法程序制定法律 , 决非编写一般 用考核退休制度 。例如 , 任用官吏主要通过科举考
书籍 。按照《唐六典》
的规定 ,唐的法律 ,以皇帝的旨 试 ,科举考试分秀才 ( 后自行取销 ) 、
进士 、
明经 、

命为最高形式 ,称“制”“
、敕”“
、册”。皇太子的“令”, 法、
明书 、
明算六科 。唐代任官 ,须先获出身 ,出身来
亲王 、
公主的“教”, 尚书省等下发的“符”, 是第二层 自考试 、
皇亲 、
封爵 、
功勋 、
资荫等 , 有出身而后叙散
次的法律渊源 。皇帝一般不直接发施旨命 “
, 制”、 官阶 ,取得散官阶后始能任职事官 。官分九品 ,每品
“敕”“
、册”
形成的制度是 : 皇帝与其政治顾问共议形 有正从 ,自四品以下正从又分上下 , 共九品三十级 ;
成草旨 ( 并非事事绝对如此 ) , 中书令取草旨起草加 阶共有二十九级 。对现任官吏的考核一年一小考 ,
印 ,门下侍中修改加印 , 中书令呈上画“可”加玺 , 交 四年一大考 。考核标准有“四善”、
“二十七最”“
, 四
由尚书令颁布施行 。其中中书起草 、
门下修改的程 善”
是一般的共同要求 “二十七最”
, 是对各部门不同
序 ,有时是召开中书 、
门下政事堂宰相联席会议草 职务的不同要求 。官之俸禄分年俸 ( 秩 ) 、
授田 、
月俸
改 ,由政事堂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再由中书令呈上 (俸钱和俸料) 。对官员年老告退 ,规定内外百官“年
画“可”
加玺 。尚书令颁布施行 , 一般通过尚书都堂 七十以上应致仕 ,若体力未衰 ,亦听厘务”等 。第四 ,
联席会议 ( 尚书省办公会议) 下发六部施行 。施行之 规定了国家各种机构之间的权限 。例如 , 在规定一
后 ,还有一个反馈制度 ,如在施行中发现有需修改的 切权力归于皇帝的原则下 , 加强了国家最高权力机
法律 ,由尚书令送交政事堂或门下 、
中书 , 再依前程 构中书 、
门下的职权 ,加强集体议决制度 。规定国家
序草改画“可”下颁施行 。知道了这一立法制度以 中央行政管理中枢为尚书省和尚书六部 , 对上承受
后 ,就不难断定《唐六典》
的起草是何种性质 。首先 , 中书 、
门下下达的诏命 , 制定本部门的具体政令 , 下
玄宗旨命制定《唐六典》时 , 手写白麻纸六条 。唐制 达于寺 、
监诸办事机构及地方政府机关 ,并督促其施
用白麻纸写旨 ,就是作为国家大事来下令的 ,一般旨 行 。第五 ,规定了国家监察制度 。规定门下省以皇
命通常是用黄麻纸写的 ,玄宗手写六条 ,无疑属草旨 帝的诏命及国家大政方针之得失为主要监察对象 ,
的性质 。其次 ,皇帝草旨下达以后 ,前后负责起草此 拥有极高的监察权力 。规定中央监察机关为御史
典的官员有四位中书令 : 张说 、
萧嵩 、
张九龄 、
李林 台 。规定尚书左 、
右丞为尚书省内之监察官员 。规
甫 ,他们各自组织了数十人的起草班子 ,历时十六年 定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 ,巡按地方 ,监察地方官吏之
之久 ,最后由李林甫注成奏上 。这完全符合法定的 善恶等 。第六 ,对国家机关的公文制 、
敕、册、
令、教、
法律起草程序 ,撰写一般书籍根本不用这般程序 。 符、
表、状、
笺、启、
辞、牒、
关、刺、
移等的程式和办公
1998/ 6  甘肃理论学刊 — 61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期限作了严格的规定 。从内容可以看出 《唐六典》
, 不完备进入完备时期 , 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 。
是一部相当完备的综合性行政法典 。 这个历史进步 ,客观上必然要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
( 四)《唐六典》
的法律效力得到现实和历史的证 完备的行政法典 ,来调整各种行政关系 ,以加强中央
实。
《唐六典》
规定的法律关系 ,在唐三百年历史中 , 集权 ,依法行政 , 提高政府行政效力 。可见 , 尚书六
始终没有动摇过 。中唐以后 ,随着条件变化 ,国家机 部国家行政中枢的形成 , 是《唐六典》产生的真正的
关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有所调整 , 而这种调整的法律 客观政治背景 。
依据依然是《唐六典》。
《唐六典》
不仅在唐有很大的 ( 二) 唐初的行政立法奠定了《唐六典》产生的基
法律效力 ,而且对唐以后宋 、
元、明、
清各代的国家机 础
构、
行政管理等 ,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尚书六部作 秦律中的《为吏之道》
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行
为国家行政中枢体制 , 一直沿袭至清 。关于六部长 政单行法规 。汉除《汉律》外 “
, 令”开始成为重要的
官的设置 ,直到明 、
清 ,也未能脱出《唐六典》的框架 。 法律 。魏 、
晋、南北朝时期 ,除“律”“
、令”之外 “格”
, 、
六部官员设置 ,清和唐还非常接近 ,都是一千一百多 “式”
等形式出现 。隋至唐初 “
, 令”、
“格”、
“式”更加
人 。这种长期稳定的法定体制 , 在世界政治史上是 完善 。单行行政法规数量越来越多 , 内容越来越庞
罕见的 。它表明统治者已将它看作加强君主专制的 杂 ,难免发生冲突 。为了避免冲突 ,这就要求新制一
有力工具 。
《唐六典》不仅在国内有法律效力 , 在国 部完备的法典 ,把“令”、
“格”、
“式”统一起来 。这个
外也发生过不小的影响 。日本国曾将其引用 , 作为 事情过去没有基础 , 无法办到 , 现在则有各种“令”、
国家机构设官定职 、
管理行政的参考 ,在应用尚书六 “格”“
、式”
作为基础 ,可以办到了 。所以说《唐六典》
部制时将部巧妙地改为省 。朝鲜 、
越南等也有沿用 的产生 ,不仅具有客观必然性 , 也具备了必要的基
《唐六典》
的众多痕迹 。
《唐六典》的法律效力 , 进一 础 。它解决了单行行政法规的冲突 , 也和《唐律疏
步证明了它的法典性质 。 议》
共同成为封建法制完备化的标志 。
三《
、唐六典》
的历史背景 (三) 中华法系“礼制为本 , 法制为用”的传统是
关于历史背景的争议 , 也是近现代的事 。法学 玄宗皇帝要用《周礼》
精神编纂《唐六典》
的决定因素
界认为它是独立的国家行政中枢发展完善的客观反 中华法系的一大特点是以礼作为法律的指导思
映 ,其他学者则有“帝王一时兴 到 之 举”、
“文 饰 太 想 ,教化与惩治相结合 ,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 。汉
平”“
、帝王虚荣心的产物”
等说法 。对此也应澄清如 以后各朝代 ,都遵崇这一传统 ,把儒家经典放到治理
下问题 : 国家 、
统 治 人 民 的 神 圣 地 位 。唐 代 以 三《礼》、三
(一)《唐六典》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 它是封建国 《传》《
、易》《
、书》《
、诗》合为九经 , 实行科举考试 , 选
家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到完备阶段的产物 拔官吏 。唐太宗尤重儒学 , 把礼的“尊尊亲亲”看作
秦、
汉时代 ,封建国家实行三公九卿制 。这种体 法律的最高原则 《贞观律》
, 的基本精神就是把礼的
制还不是十分严密和完备的中央行政机关 。九卿之 规范变成法律规范 。唐玄宗继承了唐初的传统 , 崇
中 ,除了大司农掌管政府经济 , 少府掌管财政 , 可以 敬孔子又崇敬老子 , 提倡佛 、
道 , 遵崇《周礼》, 要以
算是政府官员外 ,其他七卿 ,实际上都是掌管皇帝的 《周礼》
精神作为治国经邦的轨则 。但是 《周礼》
, 毕
家事 ,不是执行政府的公务 。西汉成帝时出现了五 竟只是一种理想 ,不是一部法典 。所以 ,玄宗要学周
曹机构 。东汉光武帝加强了尚书台 ,以尚书令 、
仆射 公制礼 ,创立新制新法 ,要把《周礼》
的礼制理想变成
为尚书台的正副长官 ,合尚书六曹称为“八座”,掌管 唐的现实法制 , 从而就有了编纂《唐六典》的旨命 。
出纳王命 ,赋政四海 , 权尊势重 , 责之所归 。这表明 这是《唐六典》
产生的另一基本背景和动机 。
尚书台所管已经远远超出九卿的范围 , 成为名符其 从上述三点可以看出 《唐六典》
, 的编纂 , 决非
实的公务 。至曹魏时 ,尚书台遂最后脱离少府 ,成为 “帝王一时兴到之举”,也不是“帝王虚荣心”的产物 ,
独立的中央政府 。南朝宋 、
梁改台为省 。隋改曹为 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历史因素 。从《周礼》
部 。唐定制为尚书省及其吏 、
户、礼、
兵、刑、
工六部 。 发展为《唐六典》,是封建立法史上的一项创举 ,唐玄
唐尚书六部 ,无论职掌权限 , 还是组织建制 , 已经是 宗对中华法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完全意义的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构 。它表明我国封 ( 责任编辑 : 张林祥)
建时代国家行政管理机构 ,从九卿进入尚书六部 ,从
— 62 — 甘肃理论学刊  1998/ 6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