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辽宁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1 期 ( 总第 149 期)

・志书研究・

论宋元明三代志书中表体的应用

阚红柳

摘 要 表体应用于志书始于南宋时期, 并首创表体的移史于志。 元代, 表体在


志书中继续应用和发展, 且有所创新。 明代是表体于志书应用的集大成者, 设置更加
灵活和多样化。然而, 宋元明三代志书中表体的应用, 终究没有突破《史记》
、《汉书》

表的局限和风格。 因此, 只能说三代表体在方志中的应用还属于初始阶段。
关键词 表 ( 体)  志书 ( 方志)  宋元明三代

①。刘知几在
“表, 是指以表格形式反映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体裁” 《史通・表历第七》
中说到:“盖谱之建名, 起于周代; 表之所作, 因谱象形。 故桓君山有云:‘凡史公《三代世表》
,旁
行邪上, 并效周谱’”②。由此可知表最初起源于周时的谱牒。把表体应用于史书的编纂是司马
迁的首创, 此后史家纷纷效仿, 二十四史中就有“九史”( 即《史记》 、
《汉书》、
《新唐书》、
《旧五代
史》
、《宋史》、《辽史》、
《金史》、
《元史》和《明史》 这九部正史) 是使用了表这种体裁的。 而对于起
于图经的志书来说, 志家对表体在方志编写中重要性的发现则推迟了千余年,“南宋以来, 旧志
的体例基本定型。大体分为记、图、表、志、传五个部分”③。从志书编写于南宋年间首次应用表
体至今, 这种体裁一直沿用不衰。 志书不是在产生之初就应用表体的, 表体在志书中的应用有
一个发展、成熟、完善的渐进过程。宋元明三代可以看作是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表体在志
书中的应用由效仿正史到得到普遍认可, 志家对表体的认识也由粗浅而至深化, 并发展到有意
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加以变革, 为后世学者对表体理论的深入探讨打开了方便之门。
表体应用于史书编写到有宋时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而与史书源于伯仲的志书却对此迟迟
无动于衷, 这个疑团其实很好解释。首先, 志书是起于图经的, 由图多字少到图少字多需要一个
发展过程, 再由字多至需要表的辅助才能理清线索、条陈主旨, 省约文章也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换言之, 志书对表的应用需要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随着志书自身的成熟和演变而一步一步地
有了制表的需要。 其次, 司马迁在史书中首次应用表体之后, 在史学界可以算得上是“阳春白
雪, 应和者寡”的新生事物。 参照正史不难看出, 继司马迁之后在正史中使用表体的当首推班
固, 而《汉书》又有因循抄袭《史记》 的嫌疑。实际上,《汉书》
中除《古今人表》
为班固首创之外, 其
余皆仿自《史记》 。 此后, 表体在正史中的应用出现了断层, 直到宋代编修正史时才得以重复旧
位。 无疑, 北宋时期编修正史大量采用表体的流风遗韵影响了南宋的志家, 于是表体由此开始

① 王晓岩:《方志体例古今谈》第 53 页, 巴蜀书社。
② 刘知几:《史通・表历第七》第 15 页, 岳麓书社。
③ 梁寒冰:《学习胡乔木同志讲话提高志书的科学质量》 。转引自曾见翔、李秀国:《中国方志百家言论集》, 四川社会科
学院出版社。

・86・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在方志的编写中发挥作用。 表体应用于志书实质上是以志书成熟的一个里程碑的形式而出现
在方志发展的历史中的。
宋《文渊阁四库全书》和《宋元志书丛书》中所收志书, 最早使用表体的当属南宋淳熙年间
①。现存宋代志书中使用表体的有七部:《淳熙
( 约公元 1182 年) 梁克家所撰写的《淳熙三山志》
三山志》
、《赤城志》
、《嘉定镇江志》
、 ②、
《宝庆四明志》 《景定建康志》和《咸淳毗陵志》
、《咸淳临
安志》
。梁克家的志书《淳熙三山志》 的表原始而简单。在该书四十二卷的篇幅中, 表仅占两卷,
表类为郡守表 ( 封君、诸使附) 。 表格经向纪年, 纬向为封君、郡守、诸使三个类目。 而此后陈耆
卿的《赤城志》③ 中《历代郡守表》
④ 则对经向纪年栏略作改革, 在经向朝代、年号栏下加设一备

注经栏, 记载时年的天干、地支, 甚至记录时年发生的大事。 这说明纪年的内容已逐渐丰富起


来。待发展到周应合的《景定建康志》⑤ 及潜说友的《咸淳临安志》⑥, 表体在志书中所占的比重
已大大提高, 而且表体在复杂性及多样性方面都有所增强。
《建康志》
中表体已占志书容积的六
分之一强, 而且《建康志》
中的《建康表》
已经根据时间线索的差异有了世表和年表之分。周应合
在《建康表总序》
中明确阐述了表体的内容及立表原则:
“自元王以下表之, 纬四, 一曰时, 表其世年, 而记其灾祥; 二曰地, 表郡县之讼革与疆域之分合; 三曰人, 表
牧伯之更代与官制之因革; 四曰事, 表其得失之故, 成败之因。 美恶具书, 劝戒寓焉。 其年月可考者为年表, 不
可考者为世表”⑦。
可见,《建康志》中的表已经具有了规范性。 而《临安志》中则在《古今郡县表》纬向中增设
⑧ 一栏, 以备注和辨异。可见, 宋代志书不仅大胆地首创表体的移史于志, 而且根据志书
“考证”
的需要对表灵活地进行了适当的改进。
元代, 表体在志书中得以继续应用和发展。 俞希鲁的《至顺镇江志》中设有郡县表和官制
表,《无锡志》
中设有《邑里表》
, 其内容和结构基本上还是沿袭宋代, 承旧制而无所作为。到张铉
撰著《至正金陵新志》⑨, 表体的应用才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突破性的革新。
《至正金陵新志》

表总称为金陵表, 实质上又按朝代细分为十个分表, 因为周、秦、西汉、东汉,“其行事不系建康,
βκ; 其余九表, 分别记载吴、晋、宋、齐、梁、陈、隋唐五
而史记建康之事亦甚简略, 故叙为世表”
代、宋、元则为年表。 张铉不仅继承了细分世表、年表的优秀作法, 而且还对表的内容进行了新
的改进和创造, 即把郡县及职守变迁这两个宋代已经出现的两个表格合为一表, 总称为金陵
表。其经向纪年, 纬向则分为地域、官守、政事三个类目, 这样一来, 金陵表一表之中所容纳的内
容已经远远超过了前代。 更为重要的是,《至正金陵新志》中的表在经向纪年中增加了有关天
文、地理和灾祥的内容。因此, 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表的内容, 而且也增强了表的科学价值和实用
价值。 尽管元代所存志书不多, 但从中可以看出, 元代志家对表体应用和发展确有其独到之处
和不没之功。
经过宋代的首创和尝试, 再经元代的加工和变革, 表体在志书中的应用发展到明代, 进入
βλ 中大胆采用了一种结构独特的表
了全面总结和突破创新的时期。胡宗宪在他的《筹海图编》
——《嘉靖以来倭奴入寇总编年表》
。 该表只在横向设置了惠潮、漳泉、兴福、温台、宁绍等几个
纬向的地名类目, 并不设经向以纪年, 而是在纬向栏内记载具体事件时间, 按时间的先后及具

① 梁克家:《淳熙三山志》,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二四二。
② 罗 :《宝庆四明志》,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二四五。
③④ 陈耆卿:《赤城志》,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二四四, 第 625- 628 页。
⑤⑦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 6,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二四六。
⑥⑧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 16,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二四八。
⑨βκ  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 3《金陵表》, 文渊阁四库全书地理类二五 0。
βλ 胡宗宪:《筹海图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三四二。

・87・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体地点的不同而参差排列, 后发生的事件依次由右向左错一格。当然, 胡宗宪之所以能这样做,
是因为表名已经把时间断限划分得很清楚, 而且该表显示的时间范围短, 易于区分。总之, 他的
这一改进突破了传统表体横纬竖经的局限, 提高了表体设置的灵活性, 给后世学者提供了表体
演进变革的新思路。
而明代的另一志家,《姑苏志》① 的作者王鏊可称得上是宋元明三代志书表体演进的集大

成者, 他在革新志书中表体这一方面确是功不可没。《姑苏志》 中三表,《郡邑沿革表》


、《古今守
令表》 和《科第表》
各具特色, 把表在有明一代的变革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科第表》 为首次出
现的表体类型, 尽管这一表体设计的合适与否多有争议 ( 如章学诚就认为是“胥吏不为” 的不当
之表, 见《文史通义・书姑苏志后》 ) 。 但对王鏊这种大胆的首创精神还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其
次, 表体的设置更加灵活。 王鏊抓住了表体变化的规律, 在经向设置原则不变 ( 即经以纪年) 的
基础上, 相应改变纬向类目的设置, 把多个分表合为一个总表。 比如《古今守令表》 , 秦时只称
“守”
, 故纬向只有一个类目“守”
; 到汉代既有“太守”
, 又有“都尉”, 于是纬向类目增为二; 到后
世又增权摄, 纬向类目更为三。以此类推, 若代代变异, 则代代纬向类目相应有所增减。这实质
上采用的是把各朝分表横向粘贴的汇总方法, 实际上把总表按照朝代顺序纵向截开, 都能独立
成表。这种多表合一方法的好处在于把一地的变化情况以一总表的形式详细列出, 避免了分表
单列造成的断续成篇、扰乱思维的弊端。再次,《守令表》 后出现了统计数字, 如《汉时守令表》 后

附:“左自汉武帝至更始时可考者太守四人, 都尉一人, 新莽时太守一人, 通凡守臣六人” 。 这
些统计数字的出现说明了以文字为主的类目表已有了向以数据为主的统计表转化的趋势。 明
朝志书中的表, 已开始突破志书表体应用的初始阶段, 开始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纵观宋元明三代志书中表体的应用, 尽管代有变异, 代有更新, 但却有一个共性的特点, 就
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史记》 、
《汉书》中表的局限。从表的类型上来说, 尽管名称不同, 但实际上
不外乎沿革表、职官表和人物表; 从表体的设计上来说, 宋元明三代的表体设计风格不仅继承
了《史记》、
《汉书》中的作法, 甚至连犯的错误也是二部正史中表的共性错误。 如类目设置不规
范, 表体结构不合理等。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表体过于集中。 这一时期各志书基本上把表集中在志书之首, 如《姑苏志》
中三表为
前三卷,《景定建康志》 中表集中在第六卷到第十四卷。 对表体的集中应辩证地看, 一方面要看
到它把资料集中到一起, 便于研究考证,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它易使志书有死板枯燥的缺点。 后
来的清朝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到民国时期李泰 拟定志书目录时, 把与内容相关的表附在正
③。 表体发展到这一
文之后,“本目每卷皆列详表若干, 随附本文之后, 非敢立异, 取便检查也”
时期, 已经能够均匀地分散到各章之中了。第二, 表体的随意性强。这一时期, 表体的设置没有
原则限制, 制表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 根据志书的需要制表, 因而表的灵活性强。但同时也导
致了表体的颠倒紊乱, 这点在王鏊的《姑苏志・科第表》 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后世章学诚强调制
表经纬原则, 大概就是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之故。 第三, 表体内容单一。 正如李泰 所说,
“旧志除沿革、职官、封爵、人物、选举以外, 余不列表, 且仿正史, 表别为卷。然方志所述, 不外地
理、史事、人物等项, 均可酌量立表”④。 就是说, 旧志中的表还只是局限在正史已有的表例之

中, 没有突破和发展。 正是因为宋元明三代志书中表的应用还只是源于史书, 宥于史书, 所以,


只能说此时表体在方志中的应用还只是初始阶段。
【责任编辑 孙琰】

①② 王鏊:《姑苏志》,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十一, 地理类三。


③④ 李泰 :《方志学》 。

・88・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