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浙江学刊 ( 双月刊) 1998 年第 1 期 ( 总第 108 期)

评《中国移民史》

——以辽宋金元时期为中心

虞云国

一 与南宋社会变迁》的专著 , 从事过“宋代南方人口研
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另一位合作者曹树基
移民研究历来是人口研究的重要环节 。
然而 ,由
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移民研究的承担者 ,在农业史 、

于中国历史绵长 ,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民族杂处 ,这
济史 、
人口史以及计算机运用和数理统计方面均有
诸多因素的结合 , 造成中国移民史研究必然是规模
良好学养 ,发表过《湖南人由来新考》的移民史论著 。
庞大 、
层面复杂 、
进程艰巨的 , 遂使一般学者视之为
这样一个学术群体 ,继承了谭其骧先生 20 年代末以
畏途 。
但是 , 离开了移民史 , 就没有一部完整的中国
来的关于中国移民史的拓荒性的成果与方法 , 自 80
史 , 也就没有完整的经济史 、
人口史 、
疆域史 、
文化
年代中期以来 , 在先后出版的《简明中国移民史》、
史、
地区开发史 、
民族史 、
社会史 。
正因如此 , 长期以
《移民与中国》等前期成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开掘 、

来 ,学术界翘首期待着一部详赡准确 、
科学权威的中
高 ,十年磨一剑 ,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承前启后的
国移民史 。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 年出版了由葛剑雄
传世之作 。
教授主编的六大册《中国移民史》, 是迄今国内外最
辽宋金元时期是中国移民史上最蔚为壮观的历
完整系统的中国移民史专著 。
这部二百余万言的煌
史时期 。
这一时期民族关系错综复杂 ,并立政权此消
煌巨著的问世 , 终于使中国史及其相关的专门史和
彼长 ; 靖康之乱后移民规模之大 、
影响之深 , 在中国
其他学科的研究 , 有了可资直接借鉴的移民研究的
移民史上堪称为最 ; 而耶律大石西迁立国 ,中亚西域
成果 。
色目人东迁海隅 ,在迁移距离之辽绝 ,移民类型之特
移民史研究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研究 , 它不仅
殊上 ,恐怕也是空前的 。
试图对六大卷《中国移民史》
要求研究者必须具有中国通史与断代史的较高素
作出全面深入的评价 , 既不是这篇短文篇幅所能容
养 , 而且需要有历史地理学 、
考古学 、
人口学 、
语言
纳 ,也不是笔者学力所能胜任的 。
故而笔者就本人专
学、
民族学 、
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学识 。

业方向所及 ,仔细阅读了该书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 。
《中国移民史》的作者们不仅具有这一方面的最合适
尝鼎一脔 ,以管窥豹 ,希识者勿罪 。
的学术素养 , 而且有着相关领域的最充分的学术积
累。
葛剑雄教授早就以其《西汉人口地理》的力作驰 二
名学界 , 对谭其骧先生移民史研究的成果和方法有
中国移民史研究的开拓者谭其骧先生认为 : 一
着深切的了解与把握 ; 其后 , 中国人口史 、
移民史始
个一个地区 ,或一个一个时代逐步进行 ,搞清楚当前
终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 。
他还著有《中国人口发展
各地人口的来历 ,才是研究移民史的首要课题 。
他的
史》, 承担了“近两千年来主要自然灾害对中国人口
后继者们正是依据这一要求 ,从事移民史料的发掘 、
变迁的影响”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他撰写的该
搜集 、
整理和考订的 ,每一断代移民史研究在资料工
书《导论》,洋洋洒洒十余万言 ,视野开阔 ,理路明晰 ,
作的浩繁程度是可以想见的 。
而史料的赡富 ,考证的
体现了他作为主编对全书的理论指导与总体设计 ,
精详 ,处理的得当 ,正是这部《移民史》
的特点之一 。
成为全书的核心和灵魂 。
该书的合作者吴松弟是隋
据粗略统计 , 辽宋金元卷共征引正史 、
政书 、

唐五代和辽宋金元时期移民研究的承担者 , 对宋代
史、
类书 、
笔记小说 、
方志 、
宗谱 、
诗文集等各类文献
经济和南宋移民有过深入的研究 ,发表过《北方移民
近 400 种 , 在此基础上编制了 40 个统计表 , 其中篇
・125 ・
幅最大的统计表长达 35 页 。
研究移民离不开传记资 南的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属于同一集群 , 而此线以
料 ,宋人传记资料网罗最繁富的当推台湾昌彼得 、
王 北的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属于同一集群 ( 详见《遗传
德毅所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 本书作者不仅将该 学报》18 卷 2 期两氏论文) 。
吴松弟先生通过自己对
索引所载属于北方移民及其后裔的约 1400 名南宋 辽宋金元时期移民史的研究 ,认为北纬 30 度线恰与
人物一网打尽 , 还从宋元笔记小说乃至明清文献中 靖康之乱后北方移民南迁后的密集分布区大体吻
搜罗了 300 余人 , 共计 1702 个移民的个案资料 , 结 合 , 从而科学地推断 “
: 今日的人口分布是历史上一
合文献记载 , 进行量化处理 , 按移民迁入地区 , 分江 次又一次人口迁移的结果”, 但“这种分布格局显然
南、
江西 、
福建 、
四川 、
两湖 、
淮南 、
岭南及迁入地不明 是在南宋时期最后奠定的 , 它充分说明了靖康之乱
等分类 , 每表每个个例均列以姓名 、
迁移时间 、
迁出 以后北方人口南迁对我国现代人群分布的巨大影
地、
迁入地 、
资料来源 、
备注等栏目 ,披阅这些细行密 响 , 也印证了本卷关于北方移民分布的研究是大体
字却又井然有序的统计表 , 令人不能不对作者认真 正确的”( 4 卷 410 、
411 页) 。
扎实的资料工作肃然起敬 。 其二 ,将语言学的成果与历史学的研究相结合 。
在缜密的史料工作基础上 , 作者再通过合理抽 客家研究中 , 探明客家方言中保留的古代北方方言
样和数理统计 , 得出的结论就令人信服 。
例如 , 作者 的孑遗究竟接近古代中原哪一历史时期的语言特
对《宋元学案》北方籍传主 115 人的迁移与分布作了 点 , 对于解开客家移民时代之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
统计 , 有力支持了他所提出的北方移民在理学中心 义。
作者向古汉语学家李新魁请教 ,借用了客家话接
南移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观点 。
又例如 ,靖康之变 近元代《中原音韵》而反映宋末元代北方基本语言面
后 , 宋金 、
金蒙 、
宋蒙之间屡有大规模战争与政权攻 貌的研究成果 , 令客家移民的研究获得了语言学上
灭 , 举其大者 , 依次有靖康之役 ( 1126 - 1141) 、
海陵 莫大启示与佐证 。
故而 ,作者有充分理由认为 “
: 语言
南侵 ( 1161 - 1164) 、
开禧北伐 ( 1206 - 1209) 、
宣宗南 的特征也表明客家先民主要是在南宋时期自北方迁
侵 ( 1217 - 1224) 、
宋蒙灭金 ( 1232 - 1234) 、
蒙元攻宋 入”
的 ( 4 卷 356 页) 。
( 1235 - 1260) 、
蒙元灭宋 ( 1274 - 1279) ,以上每一阶 其三 , 将地名学的方法与历史地理学的考证相
段无不有移民南下 ,但各次移民的情况究竟如何 ,研 参证 。
作者根据《辽史 ・地理志》研究渤海族移民时 ,
究宋金蒙元史者都不甚了了 。
作者将 1006 个南宋移 发现《辽志》记载辽地今名的渤海国旧称时 , 往往与
民的始迁个例 ,按上述各时段进行数理统计 ,科学地 历史实际无法契合 。
对这一令人费解的现象 ,作者从
得出结果 : 除 5 %始迁年代不明 , 靖康之役阶段虽然 地名学的方法上得到启悟 , 认定《辽志》追述辽地今
只占移民发生年数的四分之一弱 , 却是移民始迁人 名在渤海国旧称时 ,并非指该旧称的旧地所在 ,而是
数最多的阶段 ,占总个例的 89 % ,其他六个阶段仅占 指渤海国旧地的移民被强迫迁移后的迁入地 。
这样
6 % ,因而无可置疑地指出 “
: 靖康之乱阶段的北方人 一捅破后 《辽志》
, 匪夷所思处便豁然可解了 。
口南迁 ,其规模之大 、
迁入人口之多 、
影响之深远 ,无 类似现代科学方法的借用全书所在多有 , 例如
疑超过以后的任何一个时期和任何一个阶段”( 第 4 第 5 卷对明代湖南移民研究就运用了线性方程和增
卷第 273 页) 。 长模型的新方法 。

三 四
《导论》指出 ,考古学 、
人口学 、
历史地理学 、
地名 一部中国移民史 ,头绪纷繁 ,而不同历史时期的
学、
语言学 、
社会学 、
文化人类学等现代科学方法 ,对 移民运动又有着各自的不同的特点 。
辽宋金元时期
中国移民史的研究都是必须掌握而综合运用的 。
重 是中国移民史第三阶段秦朝至元末的完成期 。
这一
视现代科学方法的运用 , 正是这部《中国移民史》的 时期 , 中国经济 、
文化重心的南移最终彻底完成 , 又
特点之二 。
试举数例 。 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战争频仍 、
民族融合加强
其一 ,将遗传学的假说与历史学的研究相印证 。 的关键时期 。
作者全局在胸 , 高屋建瓴 , 准确地把握
1991 年 ,科学工作者赵桐茂 、
陈琦通过对中国人免疫 了这一时期移民运动的特点和大势 。
而把握每一时
球蛋白同种异形的研究 , 提出了中华民族起源于古 期移民史的大趋势 , 正是这部《中国移民史》的特点
代两个不同群体的假说 : 以北纬 30 度为界 , 此线以 之三 。

・126 ・
本书研究者对辽宋金元时期中国境内众多的少 十年中迁入广东的 。
针对罗香林主张的东晋移民五
数民族移民运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
除了辽朝的契 代宋初形成客家说 ,作者进一步通过对历史时期汀 、
丹族 、
金朝的女真族和蒙元的蒙古族等立国的少数 赣二州移民的区域环境和客家家谱的分析 , 认为唐
民族的迁移 , 在论述辽金时期东北移民时 , 还对奚 末以前两地经济文化落后 , 且主要是非汉民族土著
族、
渤海 、
突厥 、
回鹘 、
吐浑 、
党项 、
高丽 、
室韦 、
乌古 、 居住区 ,少量迁入移民不可能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化 ,
阻卜 、
兀惹等少数民族移民的迁移过程 、
影响与特点 而靖康乱后 , 大量迁入此地的北方移民才是客家先
也分别进行了探讨 。
至于对蒙元时期非汉民族的内 民的主要构成部分 , 客家民系即由他们并加入了大
迁 , 其中尤其对色目人的迁移 , 更是化了大气力 , 作 量南方土著民族构成的 。
作者提出的客家南宋源流
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描述 , 涉及的色目人种不仅有 说是言之有据的新见解 , 为客家研究提供了富有学
西夏人 、
汪古人 、
吉利吉思人 、
畏兀儿人 、
哈刺鲁人 、 术价值的新思路 。
康里人 、
阿儿浑人 、 哩人 , 还包括蒙元及其汗国统 又如 , 在讨论辽金时代人口迁移对东北民族影
治下的犹太人 、
南亚人 、
钦察汗人 、
斡罗斯人与其他 响时 , 作者指出两点 : 其一 , 汉人成为东北第一大民
欧洲人 , 从而展现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波澜壮阔的 族 , 正是在辽金时期 ; 其二 , 导致了东北民族分布格
民族大迁徙的全景图卷 。
不仅如此 , 作者还浓墨重 局的改变和民族杂居局面的形成 。
这一令人耳目一
彩 ,专辟一章 ,从经济 、
文化 、
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了 新又令人由衷折服的见地 , 对东北民族史的研究是
非汉民族内迁对蒙元社会带来的新变化 , 使这一时 极有价值的 。
期移民史的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更为凸现 。 再如 ,蒙元时代 ,随着大移民中蒙古贵族代表的
紧紧抓住靖康乱后北方移民对南宋社会变迁的 落后经济方式的南渐 , 社会经济明显较之宋金时代
重大影响 , 是作者把握宋金元时期移民史大势的卓 倒退 ,对此 ,学术界几成定论 。
但作者指出 ,蒙元时代
见所在 , 这一部分的研究也是第四卷最为精采的章 移民的民族之多 、
距离之远 、
分布之广是空前未有
节。
作者运用大量统计材料 ,究明了北方移民南迁的 的 , 而蒙元时代又是中国历史上疆域空前广袤的时
迁移过程 、
分布地区 、
移民数量 、
迁移路线等 ,而后酣 期 , 由于大移民的浪潮 , 这一时期又是“边疆与中原
畅淋漓地分析了靖康大移民对南宋政治与南方经 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 来自殊方异域的文化
济、
文化 、
社会风尚的深刻全面的影响 。
作者同意“中 在此交汇 ,中国文化较前五彩缤纷 、
绚丽灿烂的重要
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模式 ,是以南宋为领导的模式” 时期 。
”( 4 卷 609 页) 这一见解把元代大移民放到历
的前贤论点 , 并以自己的研究证明 “
: 在这一新旧交 史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辨证地考察 , 就很有说服
替的过程中 , 大规模南迁的北方移民无疑起了一定 力。
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4 卷 525 、
526 页) 。
凡此种种 ,都 类似新见 ,全书六卷所在多有 。
表现了本书从大处着眼的宏观识见 。

五 当然 ,正如主编指出的那样 《中国移民史》
, 的问
由于全书既有把握大势的全局眼光 , 又有扎实 世只是给这项研究“标上一个分号 , 而不是句号”( 1
可靠的资料功夫 ,还有科学方法的借鉴运用 ,故而时 卷 7 页) 。
该书还有值得进一步完善之处 。
有新见卓识贡献学界 , 启发读者 , 而这正是《中国移 其一 , 作为全书的总体设计 , 第一卷除《导论》
民史》
的特点之四 。 外 ,还刊有《大事年表》,这确使该卷具有工具书的功
例如 , 关于客家人的源流与形成 , 学界众说纷 能 ,然而辽宋金元部分偶有移民史大事失载 。
例如据
纭 ,尤以罗香林的旧说最具影响力 。
作者凭借语言科 《宋史 ・高宗纪》,绍兴七年 ( 1137 年 ) 宋将郦琼率所
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成果和方法 ,认为 : 只有从北方直 部 4 万余人 《
( 金史》本传一说步骑 10 余万 ) 从淮西
接迁入的大规模移民或虽非直接迁入但在其他地区 叛降伪齐 , 其迁徙人数不可谓少 , 似可列入大事年
滞留不久的大规模移民 , 迁入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封 表。
此外 ,倘能从各个历史阶段的研究中择选一些关
闭的地区 ,才有可能保持自身原有的语言与文化 。
他 系到每朝移民大势的历史地图 ,精印彩版附于《大事
通过对 209 个广东客家氏族家谱资料的统计研究 , 年表》
之后 ,则该卷工具书的价值将会更高些 。
发现客家人的祖先主要是在宋元之际和元代这八九 其二 , 西方著名人口学家 ( 下转第 116 页 )

・127 ・
说的同时 ,又隐然固守着“词为小道”的观念 。
例如厉 初词人的“雅正寄寓”说 ,有借以推尊词体 、
振兴词学
鹗在〈群雅词集序〉中倡言 “
: 词之为体 ,委曲蝉缓 ,非 的良好愿望 , 但终究只能是“设为大雅之词 , 以谢小
纬之以雅 , 鲜有不以波俱靡而失其正者矣 。
”但是他 言之累”( 周仪玮〈秋籁吟序〉) “敷假古义以贵其体
,
所推举的雅词家创作 , 却是“与之游处 , 而词益工”、 也”( 谢章铤〈与黄子寿论词书〉) 。
“与之唱酬 , 而工益进”、
“有莲鸿苹云 , 能清讴娱客” 注:
( 俱见〈群雅词集序〉) 此类表现 ,与前人视词为诗余 、 [ 1 ] 刘毓盘《词史》( 上海 : 群众图书公司 ,1931) ,第 213 页 。
艳科 、
游戏之作的观念何异 ?厉鹗在该序中还引述了 [ 2 ] 顺治 、
康熙 、
雍正三朝 , 为公元 1644 至 1735 年 , 本文所
晏小山的自序 “
: 往者浮沈酒中 ,试习南部诸贤於绪 , 谓清初 ,亦指此时期 。
作五七字语 , 期以自娱 。
”晏小山此序 , 历来被视为 [ 3 ] 对此问题 ,笔者另有《清初“本位尊体”词论辨析》( 将刊

“词为诗余”的夫子自道 ,虽然厉鹗对晏小山“寄情声 于《文学遗产》) 论之 。


[ 4 ] 当今论者多指出这一点 , 可参见刘庆云《词话十论》( 长
律、
流连惑溺”有所批评 ,但他强调“予爱小山词”,便
沙 : 岳麓书社 ,1990) ,页 1 - 3 ,60 - 68 。
方智范等《中国词
又隐然可见其根深蒂固的诗余小道意识 , 其“远而
学批评史》(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4) ,222 -
文 , 澹而秀 。
缠绵而不失其正”( 俱见〈群雅词集序〉)
248 。Chia - ying Yen Chao “The Ch’ ang - cho u
的表述 , 正是前人“媚中仍存庄意 , 风雅庶几不坠”
School of Tz’ u Criticism”,in Adele Austin Ricke - tt
( 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李东琪语 ) 的翻版 , 欲以绮艳 (ed . ) , Chinese App roaches to Literat ure f ro m Co n2
之文 , 寓庄正之义 , 实是自欺欺人 , 其结果无疑是导 f ucius to Liang Chi - chao) Priceto n , New .
向存“雅”( 雅美) 而失“正”( 庄正) ,后人将“巧构形似 J ersey : Princeto n U niversity Press ,1978) ,P. 161.
之言 ,渐忘古意”的帐 ,也算在厉鹗 ( 樊榭) 的头上 ,当 [ 5 ] 参考拙文《宋代婉约词与六朝诗风之关系》, 见《文学遗
不为诬辞 。
又如 , 彭骏孙在〈旷庵词序〉中标榜“填词 产》1996 年第 2 期 ,第 67 - 69 页 。
之道 , 以雅正为宗”, 并推举旷庵词为典范 “
( 诗人之 [ 6 ] 清初 ,浙江乌程人庄廷珑得明相朱国桢遗下之《明史》,
赋丽以则 , 仆於旷庵之词亦云”) ; 然而 , 旷庵词在他 补崇祯一朝事 , 窜名为己作 。
康熙二年被人告发 , 涉案被
的眼中 ,却是以“妍雅绵丽”见胜的 。
可见 ,其所谓“雅 杀者七十余人 , 时庄廷珑虽已死 , 亦遭戮尸 。
参见郑天挺

正”,便是“妍雅绵丽”
的代名词 。 主编《明清史资料》( 天津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1981) , 第
144 至 145 页 。
如果说“政局的制约”是外因 , 那么 “理论的缺
,
陷”则是内因 。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窘境中 , 尽管清 ( 责任编辑 任宜敏)

( 上接第 127 页 ) 阿尔弗雷 ・索维在谈到国际移民 时有关于敌国士庶徙叛附的官方决策与社会舆论的


时 ,认为有必要从移出国与移入国的不同立场 ,从双 记载 , 细加钩稽 , 列为专章 , 将有助于这一政权并立
方的官方决策与社会舆论的不同层面去探讨对移民 时期移民史研究更为全面深刻 。
的态度与政策 ( 参见《人口通论》下册 , 商务印书馆 其三 , 卷四第 33 页说 , 徐铉之第徐锴北迁后同
1982 年第 16 章) ,而本书在这一方面似有所欠缺 。
中 样声名卓著 , 考订似误 。
据《十国春秋》本传 , 徐锴卒
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移民固然不存在这一问题 。 于开宝七年七月 ,而次年十一月北宋始攻灭南唐 ,本
但是 ,诸如辽宋金夏蒙诸国政权并立期间移民研究 , 传还说他临死前谓家人道 “
: 吾今乃免为俘卤矣”!则
就有必要注意讨论阿尔弗雷 ・索维提及的问题 。
作 徐锴未及北迁 。
而该卷作者所据似为欧阳修《集古录
者对此也不是全未涉及 。
例如 ,该卷提到 “
: 辽宋对立 跋尾》卷十《徐铉双溪院记》所云“及宋兴 , 违命侯来
时期 ,两国政府一般情况下都禁止人民的互相迁移” 朝 ,二徐得为王臣”,此当欧阳氏一时误记 。
( 24 页) ,即已注意到迁出 、
迁入国的官方态度 ; 而靖 尽管有些许不足 , 但白璧微瑕 , 不减连城之价 。
康之乱后大移民时 , 南宋大臣吕颐浩 、
张浚曾商议 , 《中国移民史》作为本世纪九十年代重要史学成果之
拟将中原人民尽徙于东南 ( 253 页) 。
但这种点水式的 一 ,是值得高度肯定和热情推荐的 。
论述总嫌不够深入 。
实际上 ,在宋 、
辽、金三方史料中 ( 责任编辑 徐吉军)

・116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