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及其历史经验

杨 名 声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t|xy年o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o 社会主义集中统一的经济体


制已基本形成∀
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存在形式∀它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所有
制形式~ 二是国民经济管理形式~ 三是生产组织形式~ 四是分配形式∀中国是社会主
义国家o 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它的实现形式 ) )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
本特征∀它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般的规定性o 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o 实行直接
计划与间接计划相结合的计划管理制度∀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和五种经济并存
的 所有制结构o 中央政府在计划管理上实行直接计划 k指令性计划l 和间接计划
k指导性计划l 相结合的形式∀第二o 与计划体制相适应o 国家建立了对生产资料的
物资集中管理体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o 资源缺乏o 为保证重点建设的物资供应o 在
/ 一五0 计划期间o 中央实行物资集中管理体制o 这种制度对保证重点建设起了重要
作用∀第三o 建立中央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财政体制∀在 / 一五0 计划期间o 全国划
分为中央! 省 k市l! 县 k市l 三级财政o 分级管理o 由中央统一领导和计划∀第四o
建立以计划流通为主! 多渠道的商业体制∀实行专业条条与当地商业行政部门双重领
导的管理体制∀第五o 建立高度集中的劳动和工资体制∀就是实行统一安排就业o 劳
动计划与管理权集中于中央∀工资实行统一的职务等级工资制∀第六o 建立起集中控
制的基本建设体制∀基本建设的绝大部分由中央统一管理∀
实践证明o / 一五0 计划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o 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的情况下o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一时期经济体制的
主要特点是大集中! 小分散~ 大计划! 小自由∀对 / 一五0 计划的顺利完成起了保证
# vv#
当代中国史研究 t|||年第 u期

作用∀当然o 这个时期的经济体制o 也有它的缺点和历史局限性o 如中央集权过多o


管理过严过死o 从而影响了地方! 企业的积极性等∀
对于 / 一五0 末期出现的所有制结构趋向单一和中央集权过多! 国家对企业管
得过死等弊端o 中央当时已有所察觉∀t|xy年o 毛泽东在 5论十大关系6 中即已指出
这些问题o强调要适当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党的八大也指出了上述弊端∀八大后o
党和国家着手进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
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经济体制改革o 从内容上讲o 大体经历了向地方政
府放权o 中央重新收回权力o 再向地方政府放权o 这样一个 / 放 ) ) 收 ) ) 放0 的
循环过程~ 从时间上讲o 大体经历了 / 大跃进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0! / ys年代调整
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0 和 / 十年动乱中经济体制的变动0 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大跃进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t|x{年的 / 大跃进0o 是在 / 左0 倾
错误思想指导下人为地发动起来的∀这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是扩大地方权力o
盲目地下放管理权o 其中包括下放计划管理权! 财权! 企业管理权! 商品流通管理
权! 物资管理权! 劳动管理权等o 建立以 / 块块0 为主的体制o 使各省! 市! 自治
区都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结果o 使这次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收到好的经济效
果∀t|x{) t|yu年o 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x1|h o 轻工业下降uh o 重工业只增长
vh o 职工每人平均实际工资降低ush o 财政连续三年出现赤字∀
第二阶段} ys年代调整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此阶段的前期o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
面主要是纠偏o 把下放的过多权限重新收上来∀在后期o 经济情况好转以后o 进行了
改革的新尝试} 把t|个非工业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划交地方安排~ 适当地扩大企业
财务方面的机动权~ 试办了tv个全国性的工业托拉斯o 就如何按经济规律管理企业o
组织专业化! 社会化大生产进行了探索~ 注意经济立法和监督o 制定了 5农村六十
条6! 5工业七十条6! 5商业四十条6! 5财政六条6! 5银行六条6 等一系列管理条例∀
这个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加强宏观调控o 完成调整任务o 迅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起了重要作用∀从t|yv∗ t|yx年o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tx1zh o 职工每人平均
实际工资三年增长vw1xh o 农民收入增长txh 左右∀但当时毕竟处在调整时期o 整个
/ 左0 的错误指导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第三阶段} 十年动乱中经济体制的变动∀文化大革命中o 在不切实际地追求地方
自成体系! 自给自足的 / 左0 的思想指导下o 又一次下放权力o 搞 / 穷过渡0o 割
/ 资本主义尾巴0∀调整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所采取的成功做法都被否定甚至遭到批判o
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t|zy年全国工业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只有t|yx年的一半o而亏损
企业达tÙv以上o 亏损金额达zv亿元~ 职工实际工资ts年间下降yh ∀
总之o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o 中国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的集中统一的计
# vw#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及其历史经验

划经济体制模式∀其基本特征是}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单一化o 强调公有制程度越高越


好~ 在经济决策方面高度集中o 强调中央集中权力的重要性~ 在经济调节方面强调
指令性计划的作用o 在分配方面倾向平均主义~ 在经济管理方面o 行政化! 条块分
割与封闭化∀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度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
建设的不断发展o 它的弊端越益显露∀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且
能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o 遂成为我们党继续进行探索的方向∀

二! 新时期党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

t|z{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全会决定对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继续进行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o然后在城市全
面展开∀经过us年的曲折探索o 党终于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k一l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o 这是党为保证经济体制改革成功所采取
的决定性步骤∀这场改革的实质o 是否定了严重妨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o 使我国农
业生产长期处于恶性循环! 停滞萎缩的经济模式∀这是农村生产关系和经营管理制度
的重大改革o 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带有根本性质的改变∀
实行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o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阶段∀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前o 我国农业统得过多o 管得过死o 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o 农业生产长期
停滞不前∀党总结了几十年来农业发展的经验o 于t|z|年|月召开的十一届四中全会
通过了中共中央 5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6∀决定指出} 农村进行经济体
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o联系产
量计算劳动报酬o 实行超产奖励o 许多地区出现了专业户的组织形式∀同时o 党对农
村经济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也进行了改革∀从t|z|年v月起开展了政社分开的试点o
把人民公社! 生产大队! 生产队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改为平等互利的等价交换的经
济关系∀由新成立的乡政府取代人民公社行使基层政权的职能∀撤销生产大队这一行
政机构o 成立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成为独立的自负盈亏的基本经济组织∀
发展商品生产o 调整产业结构o 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o 时间是从t|{x
年开始的∀此间o 党注重将农村的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o 大力发
展农村的商品生产∀国家统计资料表明ot|{z年农村工农业产品商品率已由t|z{年的
xvh 增加到y|h ∀在商品生产的发展中o 产业结构也有了初步调整∀从t|{x年起o 取
消了过去vs年来对农副产品实行统一派购的办法o 采取了 / 双轨0 运行的全国定购
# vx#
当代中国史研究 t|||年第 u期

的新政策∀同时o 又再次上调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o 并且陆续放开了全国定购外的农


副产品的销售价格o 初步理顺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总之o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o 极大地调动和保护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o 促
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是o 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向仍像邓小平所讲的o
是顺应农业现代化要求o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o 发展更高水平的集体经济∀
k二l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o 迅速改变了农村经济面貌o 这就为以城市为重
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t|{w年ts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5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
决定6∀决定深刻阐明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行动纲领∀指出
这次全面改革的性质 / 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o 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0o /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和发展0~ 改革的目的 / 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0 / 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和文化需要0~ 改革的基本任务是 / 走自己的路o 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 充满生机
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o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0∀根据决定精神o 在{s年代o 我
国对城市原有经济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o 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o 使经
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主要的改革措施是}
第一o 扩大企业自主权o 增强企业活力∀这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
达到此目的o 注重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o 改变企业经营方式o 改革企业工
资制度∀ ktl 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先后实行了企业基金制度! 不同形式的利
润留成制度! 利改税制度等∀这些改革以减税让利为主要特点∀ kul 改变企业经营方
式∀国营企业经营方式的改革是以下放权力为起点的∀国家允许企业有部分计划! 销
售! 资金使用! 中层干部任免等权力∀ kvl 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在劳动制度方面o
为打破就业上的 / 铁饭碗0o 一些城市试行了劳动合同制∀在工资制度方面o 改革的
方向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o 使职工的收入与企业的经营效益挂钩o 扩大企业的分配
权o 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国家先后恢复和实行了奖金制度! 计件工资制! 浮动工
资制! 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制度! 职工收入与上缴利税挂钩制度! 职工收入与
实现利税挂钩制度等∀t|{x年o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始实行新的工资制度即结构工
资制∀工资改革调动了干部! 职工的积极性∀
第二o 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体系o 不仅包括消费品
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o 而且应当包括资金! 劳务! 技术! 信息和房地产等生产要
素市场∀单一的商品市场不可能很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ktl 价格体系的改革∀
价格体系的改革o 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市场价格为主体o 计划价格! 浮动价格!
# vy#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及其历史经验

市场价格三种价格形式并存的价格体系∀对这一价格体系必须进行宏观调控∀ kul商
业体制改革∀商业体制实现多种经济形式! 多种经营方式! 多条流通渠道和分环节的
流通体制∀ kvl 物资管理体制的改革∀生产资料出现了四种流通形式} 指令性计划流
通} 指导性计划流通~ 市场自由流通~ 实物串换形式∀
第三o 宏观控制方式的改革∀ ktl 计划体制的改革∀其任务是首先缩小国家指令
性计划和统一定价的范围o 发挥市场调节手段的作用o 初步建立起计划调节与市场
调节相结合的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体制∀ kul金融体制的改革∀我国已建立了一个
以中央银行为中心o 由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建设银行! 其他金融机构等几个层次
组成的金融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拥有多种信用工具! 多种融资方式的金融市场∀开
始用企业化办法管理银行∀ kvl 财税体制的改革∀将 / 统收统支0 的旧财税体制改为
/ 划分收支o 分级包干0o 即 / 分灶吃饭0 的预算管理体制∀之后又实行 / 划分税种o
核定收支o 分级包干0 的新体制~ 经过两步 / 利改税0 和工商税收制度的改革o 逐
步开征了一些新税种∀基本实现了从单一税制向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o其他税种
相配合的复合税制的转变∀基本建设投资实行了 / 拨改贷0 和周转金制度∀行政事业
单位的经费实行预算包干办法∀部分科技研究部门的经费实行 / 自负盈亏0 的企业化
管理办法∀ kwl 外贸体制改革∀在外贸工作中o 实行了贸易结算的内部汇价o 使地方
政府逐步具有了较大的外贸管理权
第四o 所有制改革∀建立 / 一体多元! 一元多层0 的所有制结构o 这是所有制改
革的目标模式∀ / 一体多元0 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经济中o 允许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经济成分并存∀ / 一元多层0 即在公有制一元范围内o 还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 国家
所有制! 社会所有制!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等等∀
在|s年代o 我国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o 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
劳分配为主体! 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o 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新体制∀t||u年后又深化了企业制度! 劳动人事制度! 住房制度和医疗制度的改革∀
t||v年tt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5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6o制定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动纲领和基本指导
方针o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强调}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o 建立健全合理的宏观调控经济体系~ 进
一步深化财税! 金融! 投资和计划体制的重大改革~ 充分发挥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
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币值稳定的作用~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经济管理权∀
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o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历史性选择∀

# vz#
当代中国史研究 t|||年第 u期

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

建国以来o 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o 党在探索中走过曲折的


道路o 付出了重大的代价o 终于确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
标∀认真总结党探索这一科学目标的历史经验o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o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即主要矛盾是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
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
务o 这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o 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达此
目的o 必须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那些部分和环节
进行自觉的调整和改革∀但长期以来o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即
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如何解决‚一直缺乏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把握o 走过了曲折的
道路o 付出了代价∀时而认为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段的矛盾o 时而认为
主要矛盾是公有制的规模和公有制的发展水平的矛盾∀因此提出了 / 以阶级斗争为
纲0 和 / 一大二公0 的错误观点∀ / 大跃进0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o 提倡和鼓励把
较小规模的公有制扩大为较大规模的公有制o 把水平不高的公有制提高到水平较高
的公有制o 认为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农村搞 / 小社并大社0 / 大规模
集体劳动0! / 大范围平均分配0~ 在城市搞 / 小全民0∀ / 文化大革命0 强调 / 全面夺
权0o 宣扬 / 在上层建筑领域里进行革命0∀结果o 不仅未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o 反而
破坏了生产力o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极度混乱和严重损失∀导致上述错误发生的主要原
因就是没有真正搞清楚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这一矛盾的正确途径o 采
取了从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方面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错误做法∀实践
证明} 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生产力o 实现四个现代化∀改革o 说到底是
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一种调整∀但是只有在承认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的
基础之上o 我们才能正确地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
盾o 保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适应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第二o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o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基本经验o归结到一点o就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t|xy年下半年o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o即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基
本上适合当时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在 / 一五0 末期o 出现了所有制结构趋向单
一和中央集权过多! 国家对企业管得过死等弊病∀ / 大跃进0 时期! ys年代调整时期!
/ 文化大革命0 时期o 党和国家先后三次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其中 / 大跃进0 时
期! / 文化大革命0 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总体上来讲是不成功的o 给我国的经济建
# v{#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及其历史经验

设造成了严重后果∀ys年代调整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o 纠正了 / 大跃进0 时期 / 左0


的错误o 实行公有制占优势! 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和在计划指导下开展市场调节! 开
放集市贸易的经济体制o 基本上是符合恢复! 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的o 对加强宏观控
制o 完成调整任务o 迅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
提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o不久这种改革便首先从农村开始∀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
与市场的关系o 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o 我国的经济体制尽
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改革任务o但从根本上说仍是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党的十
二大提出 / 计划经济为主o 市场调节为辅0o 初步改变了计划与市场相对立的传统认
识∀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o就从
理论上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o 为我国经济体制全面改
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随后o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了城市∀经过几年改革实践后o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认识又有新的发展∀党的十三大提出o社会
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o 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这样o 就肯定了计
划与市场都是调节的手段∀进一步否定了计划与市场相对立的观念∀党的十三届七中
全会初步提出了建立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经济体制问题∀t||u年初o邓小
平视察南方时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
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o 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
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t||u年ts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郑重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 /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0∀t||v年tt月o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党的
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 具体化o 对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原则! 方针和内容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o 全面构筑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会议明确指出/ 要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确立o 在理论上为我们选择更有效率的社会
主义实现形式提供了一次历史性的机会∀这也是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o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基本经验∀
第三o 改革必须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o 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我国的改革
是先从经济领域开始o 并且首先从农村开始o 这是我国改革成功的决定性步骤∀我国
的社会主义改革o是一次根本性变革∀用新的经济体制代替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经济
体制o 同时要改革政治体制! 教育体制! 科学技术体制! 文化管理体制等∀它不是要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o 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o 使其更加增强生
机和活力∀这就要求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一是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二是
决不能导致贫富两极分化o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
两条基本原则∀正是由于我们成功地进行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o并以改革为动
# v|#
当代中国史研究 t|||年第 u期

力o才使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我们党的工作重心
和目标是进行经济建设o 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o 我国将改
革的重点放在经济体制方面o 从经济领域开始∀由于我国还是农业大国o 农业是国民
经济的基础o 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sh o 所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先从农村开
始o 然后适时地转向城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实践证明} 党和国家采取的以经
济体制改革为重点o 以先农村后城市的顺序进行改革的战略是完全正确的∀
第四o 增强企业活力o 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o 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o 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长期以来o 由于企业实行 / 统收统
支0! 吃 / 大锅饭0 的管理办法o 形成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o 管得过死o 企业缺乏生
产经营所必须的自主权o 经营成果与经济利益相脱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o
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o 从利润留成为中心o 发展为经济责任制o 通过经济责任制
将责! 权! 利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 / 放权让利0∀接着分两步实行 / 利改税0!
全面实行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推动企业进入市场∀最后逐步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o 其组织形式是公司o 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由于采取了
上述措施o 既调动了企业增产增收的积极性o 又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第五o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 条条与块块的关系o 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
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建国以来的几次经济体制改革o主要是围绕着中央集权为主还是
地方分权为主! 条条管理为主还是块块管理为主进行的∀根据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o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 条条与块块的关系o 必须注意} ktl 适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
的职责权限∀我国是一个有tu亿人口的大国o 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o 各项经济活动
不应该也不可能都集中到中央管理o 必须实行 / 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0 和 / 大权集
中! 小权分散0 的原则o 要在中央统一计划下o 给地方一定的因地制宜权限∀中央与
地方财物的分配o 也要贯彻 / 大集中! 小分散0 的原则o 即财政收入! 外汇收入和
重要物资的大部分应集中于中央o 地方可以掌握一部分∀ kul 条块结合o 趋利避害∀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告诉我们o 对条条管理和块块管理都要具体分析∀条条管理o
好处是便于在全行业范围内统一规划o 搞好合理布局和协作分工o 统一技术政策和
技术标准o 集中力量解决重点建设和专业范围内的科学技术问题~ 缺点是容易造成
部门壁垒o 切断在同一地区内隶属不同工业部门的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o 妨碍地区
内的广泛的转化和协作o 使各个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充分! 合理地利用∀因此o 片面
强调条条管理o 或者片面强调块块管理都是不正确的o 而应坚持条块的有机结合∀
第六o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我
国正在进行且不断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o
是中国生产力的一次伟大的解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o将是整个进步人类的希
# ws#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及其历史经验

望所在o 更是中华民族新的崛起的历史起点∀这样一个具有探索性质的伟大事业o 没
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o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发动者和领导者o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在改革发展的每一个
关键时刻o 党和政府都及时地制定出方针和政策o 指出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改革中
的某些失误o也都是党依靠自身的力量和人民的支持而纠正的∀我国所面临的形势是
极其复杂的o 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势必引起经济利益关系的重大调
整∀这种调整o 将涉及到中央! 地方! 企业! 职工以及各种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o 将
会引发诸多复杂的矛盾∀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o 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
导o 那就必然会形成一种权力真空o 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政府状态o 人民就会像一
盘散沙∀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就会由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o 变成社会主义制度的
自我否定∀全国人民真正渴望实现的经济体制改革o 就会毁于一旦o 人民的生活水平
就会大幅度下降o 甚至会下降到解放前的水准∀要避免这种局面的发生o 夺取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胜利o 我们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
的正确领导∀

1作者杨名声o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院长o 副教授o 哈尔滨o txss{s∀2

# w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