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白毫禪寺 95/11/7 宗照法師 收集 <寺廟經營與管理不流通版> 供法師參考

寺院管理制度
第一 節 意義與功 能
管理係藉由人員以有效達成目標的過程,為了達此事業目的而從事指導、監督
組織運用之作為,也是帶人做事群策群力以竟事功的努力。因此管理本身的作為,
必須要能善用組織技巧和科學技術,結合人力、物力、財力,朝向既定計畫目標,以期達成
任務的整個過程。管理的主要功能有:規劃(如設立目標)、組織(如安排各項工作
以完成上述目標)、領導(如確保適才適所,並激發其生產力)、控制(如監督工作的進行)
,吳堯峰教授在「寺廟組織的系統管理要領」一文中認為,目前台灣的宗教組織以道
教佛教之寺廟最多,最為普遍,就組織管理而言,傳統上寺廟對於宗務、廟務的處理較少有
科學管理之講究,其服務效能多憑熱忱而非要領,從而頗多跟不上社會環境之變遷與信徒信
眾之期望需要。本章所要探討的有關寺廟管理制度,顧名思義,不是政府對寺廟的
管理,而是台灣地區的寺廟基於宗教事務自治的原則,如何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之後,在政
府行政規定與運作及寺廟本身制度的生長、各種環境的變遷下,所發展出來的一套寺廟內部

管理制度的模式,本章以道教及佛教為探討的重點,乃基因於前述台灣地區宗教組織道教佛
教寺廟的比例,佔約百分之九十八以上。
法鼓山佛教基金會董事長聖嚴法師認為,在根本佛教的教團社會,乃是徹底的無政府
主義,並沒有主從及隸屬的分限,大家在佛法的原則之下,人人平等,在佛法的範圍之內,
人人自主。因此自有佛教開始,就不曾有過政治型態的組織,佛教的僧團,沒有上下階級,
無分大小類別,彼此都是一樣,佛教的基本精神並不要求層層節制的嚴密組織。至
於道教以遵天法祖,利物濟世,清淨無為,自然順化而至天人合一為基本教義,講求飄逸自
由,不受拘束,派別分歧,多神並奉,且其管理人員對寺廟的認知與文化功能,囿於其本身
所學及對管理專業知識素養之不足,更是不注重管理問題。
第二節 概述
台灣地區寺廟內部管理組織的型態,在政府行政規定的導引及寺廟內部需要的演化
下,雖然寺廟僅有的專屬法規,「監督寺廟條例」暨「寺廟登記規則」中均不見有關寺廟管
理制度的規範,惟內政部卻有寺廟管理人或管理委員會既負責管理寺廟之職責,自應適用監
督寺廟條例之規定,表示寺廟有管理人或管理委員會制度應屬正常現象。另國民政
府於民國十八年公布的監督寺廟條例第六條、第七條及第十一條條文內均曾敘及住持的職權
第六章 寺廟管理制度
問題;而內政部於民國二十五年訂定的寺廟登記規則第三條、第十一條及第十二條規定中又
同時敘及住持及管理人在辦理寺廟登記時應扮演的角色,造成往後行政機關在行使有關寺廟
疑義解釋權限時,必須揣摩監督寺廟條例及寺廟登記規則的立法意旨與精神,同時必須透過

1
白毫禪寺 95/11/7 宗照法師 收集 <寺廟經營與管理不流通版> 供法師參考

兩個不怎麼健全又不怎麼關連的法規內容文字,去推敲當時立法者的真意及如何將原本打算
適用在大陸地區法規,移植到台灣地區來而不會變成「橘瑜淮而北為枳」的情況。
民國四十年開始,宗教行政機關包括內政部、台灣省政府及前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的一
連串有關寺廟管理機構的解釋,都圍繞在寺廟住持、管理人及管理委員會範圍,茲舉其主
要:
一、寺廟依照規定應設置管理人,本省各地寺廟管理情形有設管理人者,有由住持兼
管理人者,有因業務繁忙設置管理委員會者,此外亦有依照民法規定設立財團法人者,除上
述情形,寺廟不得另立名目,濫設機構,以資劃一。
二、寺廟管理人人數問題可就地方實際情況確定,應以一人為限,其因業務繁忙,可
由信徒大會通過設立管理委員會,不得同時設置二人以上之管理人,以免權責不分,發生糾
紛。
三、寺廟內部設置管理委員會其組織章程為免與有關法令牴觸起見,除應提經信徒大
會通過外,並應請縣市政府(局出備查。

四、住持之產生方式,應視寺廟及各地傳統習慣而定。
五、寺廟管理人如不能依照各該寺廟之傳授慣例產生時,可召開信徒大會選舉,無信
徒之寺廟,始由地方自治團體會同民意機關召集地方公正士紳開會選舉。
六、寺廟依照規定,應設置管理人掌管寺廟業務,如該寺廟因業務繁忙認有必要時,
可設立管理委員會,此項管理委員會之主任委員對外即代表管理人,不必另設管理人,以免
發生糾紛(註十四)。
七、新設財團法人之寺廟,須完成寺廟登記始准設立。寺廟應先召開信徒大會選出管
理人完成寺廟登記後,始可申請財團法人(註十五)。
八、寺廟所設置之管理委員會,係因各該寺廟之業務繁忙,一人(管理人口無法辦理
者,可由信徒大會通過設置。有關該委員會之委員、監事人選,均為該會之內部分工,如寺
廟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以後,應依各該寺廟之財團法人組織章程規定選出董、監事行使權義,
各該寺廟對原設置之「管理委員會」之委員監事人選除另有決議外,應於財團法人設立許可
核准辦理完畢後,報請撤銷(註十六)。
九、寺廟既經依法成立財團法人,該法人組織,自應視為寺廟之管理機構(註十七)。
綜合上述行政機關解釋函合內容,寺廟管理制度的雛形從管理人、管理委員會、財團
法人董事會三種組織型態的管理機制,應可明確得到輪廓性概念。民國八十四年由於佛教團
體提倡以師父為尊的寺廟管理機制,希望能排除傳統由信徒大會或信徒代表大會作為寺廟最
高權力機構或意思機構,主導有關寺廟章程訂定、管理人或住持選任、管理委員改選機制,
而發展出佛教寺院特有的「執事會」制組織架構,而有了第四種管理制度的產生。
台灣地區的寺廟管理制度,個人將其劃分為事務的管理制度與人治的管理制度:
一、事務的管理制度
事務上的管理制度又可分為行政上的管理與宗教寺廟內部的管理兩種,茲分述如下:
( 一)行政上的管理:
寺廟行政上的管理方式可以明確的將寺廟的管理機構大致分為以下四種:

2
白毫禪寺 95/11/7 宗照法師 收集 <寺廟經營與管理不流通版> 供法師參考

1、董事會制(財團法人制)。
2、管理委員會制。
3、管理人制。
4、執事會。

第 1 種的制度為財團法人組織型態 ,由於財團法人係以財產的集合為基礎 ,屬「他律


法人」,與有社員大會為其意思機關屬「自律法人」之社團法人的組織截然不同(註十
八),故民法第二十七條規定法人事務之執行,除章程另有規定外,取決於全體董事過半數

之同意,也就是說寺廟一旦成立財團法人後,即無信徒大會或信徒代表大會的意思機關或

高權力機構,自然有關寺廟重大事務決策權就是由董事會來執行。

第 2 種的制度為非財團法人組織型態,因此其組織層級上有信徒大會(信徒代表大
會)、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通常其意思機關或日聖 D 同權力機構被定位為信徒大會(信徒代
表大會),管理委員會僅係執行信徒大會(信徒代表大會)的決議,其並非係意思機構或最
高權力機構,故管理委員會應屬寺廟的內涵組織(註十九),因此有些寺廟以管理委員會名
義對外行文,似有誤解,正確做法應以該寺廟名義為之,方屬妥當。

第 3 種的制度為非財團法人組織型態,其組織層級可能有二個,乃信徒大會和管理
人,也有可能只有一個層級即只有管理人。有二個層級的組織型態者,通常管理人係由信徒
大會選舉產生,信徒大會仍然為該寺廟的意思機關或最高權力機構,管理人執行業務,取決
於信徒大會的決議。只有管理人一個層級的組織型態者,通常以私建寺廟為多,亦有少數規
模較小的募建寺廟,像福德祠、有應公廟等,僅有管理人、廟祝、廟公或顧廟者一人擔任。

第 4 種的制度為非財團法人組織型態,其組織層級可能有三個,即信徒大會(或住眾
大會)、執事會和住持,也可能只有二個即執事會和住持,這種執事會制的管理方式,係民
國八十四年以後佛教團體向內政部陳情後所得的回應,它應該是一種類似財團法人董事會制
的管理制度。此制度的特色是寺廟主要的決策機構由信徒大會轉移到執事會,此種情形尤其
在出家人所主持的佛教寺院更是如此,是一種典型的僧人治寺的組織型態,也最符合佛教團
體的願望。

( 二)宗教寺廟內部的管理制度:
a 佛教方面:
由出家人所主持的佛教寺院,由於出家人主張四大皆空,遁入空門是為修行渡眾,在
嚴厲的佛教戒律之下,形成一種自發性約束行為,故師父在管理寺院上,除少數例外的寺
院,幾乎是在半領導、半自治的管理方式運作。
b 道教方面:

3
白毫禪寺 95/11/7 宗照法師 收集 <寺廟經營與管理不流通版> 供法師參考

道教宮廟的管理方式,往往較需要靠人治來維持其運作,因此在其組織內部,須有層
層疊疊的機構來互相監督、互相協調、互相牽制才能推動其宮務,像管理委員會有主任委
員、常務委員、管理委員,又設各事務組,或由委員兼組長,或另選組長來負賣各組事務,
甚至有業務員、辦事員、幹事等各級職員。
二、人治的管理制度
人治的管理制度,牽涉到領導管理方式與處理寺廟事務的風格,可歸納為下述三種型
式:
( 一)集體式管理

這型管理制度以財團法人的董事會、管理委員會制的管理委員會及執事會制的執事會
為主,都是採取董事、委員或執事集體決議 ,作為寺廟事務的處理依據。在已成立財團法人
的寺廟,因民法第二十七條規定法人應設董事,法人事務之執行,除章程另有規定外,取決
於全體董事過半數之同意,其集體式管理型態十分明確,管理委員會制的寺廟組織型態,其
管理委員職權因來自於寺廟管理章程之規定,而章程之訂定權責在於寺廟內部之有權機構如
信徒大會、信徒代表大會或管理委員會本身,章程中賦予管理委員會權限程度,決定其職權
的大小,惟其既屬委員會制,則其決議的態樣仍不出集體式管理的範圍。
至執事會的寺廟,從佛教寺院的管理模式及組織內涵來看,形式上仍為集體式管理方
式,惟中國佛教會現任理事長淨心長老 認為依佛教的傳統制度,住持是一寺之主,住持之
下,分派執事,分別掌管事務、法務、財物、人事,這種統一事權的制度,不但符合佛寺組
織體制,而且對於整個寺務的營運,也比較順利(註二十),佛教寺院講究師徒相傳,師父
是住持,師父分派其弟子擔任執事,或執事由寺院內的住眾選出,基於佛教戒律,住持即師
父,身居領導者師長的地位,無論是出家眾或在家居士所組成的執事會,似乎很難在會議中
做出有違師命的決議,所以執事會是否集體式的管理方式,可能有待商榷,但其組成的形式
要件,亦屬集體式管理。
( 二)領導式管理:
佛教寺院的住持,可以說是此一管理模式的代表,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把其徒眾
分為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稱為七眾弟子。其中前
五眾是出家弟子,後兩眾是在家信徒,而其類別是依受戒及奉行教規的層次來區分。佛陀將
出家弟子列為佛法僧三寶之一的僧寶,所有佛教信徒入佛門的第一步手續,就是要販依三寶
(註二十一),主持 -寺的住持 ,是掌管全寺的主腦人物,也是被全體寺眾所推崇,具有墨。同
人格的佛寺曰聖局領導人。在大叢林中,都把住持領導稱為「方丈大和尚 」(註二十二),因此
住持自然而然成為寺院的領導人,其所帶領的風格,形成了領導式的管理模式。
領導式管理制度中以住持管理在佛教寺院中最為普遍,此一類型管理模式,住持綜埋
全寺所有人事、財物及各種會議及議案的執行,因此住持權限可能凌駕執事會之上,執事會
議雖名為寺院的最高權力機構或意思機構,但對寺務推動上應屬配合住持領導風格為主。
( 三)個人式領導:
個人式的領導模式,也就是所謂管理人制的領導,前面我們曾經提過,管理人制的寺
廟通常是指:

4
白毫禪寺 95/11/7 宗照法師 收集 <寺廟經營與管理不流通版> 供法師參考

1、小型廟宇。
2、住眾人口簡單寺廟。
3、私人建立並管理的寺廟。

4、香火非鼎盛者。
在這四種類型的寺廟,由於寺廟規模小,人口少,相對廟務少,其管理人之下也許有
信徒大會的組織,也許沒有,有限的人力處理有限的寺務,甚至只有廟祝、廟公、顧廟者之
類人員常住寺廟,負責有關寺廟的晨昏膜拜、上香、清潔維護或其他庶務工作,管理人的職
責視其寺廟規模大小決定其所需處理的事務,較具規模的管理人制寺廟,或許必須執行信徒
大會的決議、審議寺廟財物、營運及處分、變更事項,甚至對信徒之進退除名事項、工作人
員任免、各項事務的年度計畫、收支決算均需編製,或章程及內規的修訂均得親自處理。
台灣地區寺廟的管理模式,雖經粗略劃分為三種,惟各寺廟組織內涵仍有許多情況,
或肇因於寺廟傳統慣例,或基於環境變遷的因素、或由於地方派系的介入,而造成佛教寺院
設有類似道教宮廟管理委員會的組織型態,或除住持外另設在家居士的管理人情形,在道教
宮廟則除以管理委員會為主要管理機構及在道教管理人制寺廟中另置道教住持來負責道教事
務及祭典活動,這種佛道混同、道佛交融的組織體系與管理制度,形成台灣地區寺廟管理的
另一特色。

第三 節 寺廟管理 章程
寺廟的管理章程,決定寺廟採取何種管理制度。章程的制定,由寺廟有權機構本於宗
教事務自治的原則,自行訂定。
目前政府對寺廟的管理策略,從憲法所揭櫫的宗教自由與宗教平等 的兩個理念出發,
要求寺廟自行訂定管理章程或捐助章程(財團法人),作為其內部業務運作的準則,章程訂
定的程序,通常由寺廟有關人員研擬草案,提經有權機構決議通過,再報請寺廟主管機關即
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民政局核備。此處所謂的有權機構,指寺廟章程中所規定的內涵組織中具
有最高決策權限的信徒大會、信徒代表大會、管理委員會(註二十三),也就是寺廟管理章
程條文中將上述信徒大會等三種組織機制中何者定位為最高權力機構,該機構即有權審議章
程並作成決議之意思表示。
本節試以未成立財團法人寺廟管理章程與已成立財團法人捐助暨組織章程兩類,加以
敘述。
第一項 未成立財團法人寺廟章程
未成立財團法人的寺廟,亦即依據寺廟登記規則規定完成寺廟登記後,維持在非法人
組織型態的寺廟,如台北市的指南宮、內湖峰碧山圓覺寺、台南縣南鯤鯓代天府、下營上帝
廟等都是,其管理制度有管理人(住持制)、管理委員會制、執事會制三種,其章程訂定的
重點如下:

一、寺廟名稱、奉祀主神、地位。

5
白毫禪寺 95/11/7 宗照法師 收集 <寺廟經營與管理不流通版> 供法師參考

二、設立宗旨、任務。
三、寺廟信徒資格、進退規定。
四、組織與職權。
五、管理制度的定位。
六、會議種類、會期、成會人數及決議額數。
七、經費來源及會計。
八、附則。
未成立財團法人寺廟中,道教寺廟占有很高比例係採取管理委員會制,管理委員會制
的精神就是合議制,其管理模式是集體領導,其信徒人數可能很多,因此在章程中必須注意
以下問題:
一、信徒資格的認定及信徒取得喪失規定應明確。
二、信徒大會定位及職權應有明確規定。
三、有無必要在信徒人數達到一定比例時組成信徒代表大會。
四、信徒代表大會的產生方式及職權功能。
五、管理委員會委員的產生方式及職權。
第六章 寺廟管理制度
六、有無必要設監事會組織;其監事產生方式及職權。
七、有無必要設常務委員會、常務監事會組織。
八、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常務監事的產生及職權。
九、各類幹部任期及解職規定。
十、各種會議召開之期間、次數、成會人數及決議額數。
十一、寺廟經費來源及會計制度的規定。
十二、管理章程修改的程序與規定。
至於執事會制及管理人(住持迪制的章程內容的訂定,由於其規模或涉及教義或佛教
住持領導式管理制度,可參酌前揭應注意事項內容予以簡化後,訂出符合寺廟需求的管理章
程。

第二項 財團法人捐助暨組織章程
董事會制的寺廟,因其係依民法規定成立的財團法人,故受民法相關規定的規範,民
法第六十條規定,設立財團者,應訂立捐助章程。但以遺囑捐助者,不在此限。捐助章程,
應訂明法人目的及所捐財產。同法第六十二條規定,財團之組織及其管理方法,由捐助人以
捐助章程或遺囑定之。我國民法並未定義何謂「財團」?民法學者有謂「財團法人者,以捐
助財產為組織之基礎,須有人專司管理,並應訂立捐助章程,以規定其目的及財產管理方法
之法人。 」(註二十四)。因此成立財團法人寺廟亦必需訂定「捐助章程」,惟目前許多寺廟
以「捐助暨組織章程」或「組織暨捐助章程」為名,其原因如何,已不可考。

財團法人寺廟董事會制有別於非法人寺廟的管理委員會制、管理人 (住持 )制或執事


會,其章程訂定及內容上最大差別如下:

6
白毫禪寺 95/11/7 宗照法師 收集 <寺廟經營與管理不流通版> 供法師參考

一、民法規定財團法人章程由捐助人訂定,故由管理委員會制或管理人制等的募建寺
廟轉化為財團法人董事會制的寺廟,其捐助人應為原管理委員會制或管理人制的寺廟章程規
定的有權機構來決議行使捐助同意的行為,其捐助人為寺廟。
二、財團法人寺廟,其性質屬他律法人,與管理委員會制等的非法人寺廟具有社團屬
性不同,前者無總會組織,故無所謂最高權力機構之組織。法人事務之執行,取決於董事會
的決議而不經過信徒大會;後者非法人寺廟得於管理章程中訂定以信徒大會、信徒代表大
會、管理委員會或執事會為最高權力機構。
三、董事產生可於章程中規定選擇下列兩種方式 :
1 由寺廟信徒大會選舉產生。
2 由上屆董事會推選下屆董事人選。
四、法人章程修改,除應報經主管機關許可外,並應向法院聲請章程裁定變更。
寺廟財團法人所訂定捐助章程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一、法人奉祀的主神或宣揚之宗教教義。
二、法人成立的宗旨、任務或推動之事業。
三、法人的組織及董監事產生的方式。
四、董監事會的職權。
五、會議種類、會期、成會人數及決議額數。
六、董監事因故的解職原因與方式。
七、董事長拒不召開董事會補救措施。
八、法人年度報表的編擬及報核規定。
九、法人經費來源及會計制度。
十、法人解散後財產歸屬規定。
財團法人的監察人為法人組織中的監察機構,依據民法第二十七條第四項規定,法人
得設監察人,監察法人事務之執行,也就是說法人認為有必要時,得在章程中明定監察人之
組織。依據前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的解釋,監察人的名額參照人民團體法的規定,為理事名額
的三分之一(註二十五),故財團法人的監察人其名額原則上為董事名額的三分之一。

第四節 寺廟負責人產生方式
寺廟的管理與寺廟負責人有很密切的關係,也可以說寺廟負責人是一座寺廟的靈魂人
物,從寺廟的硬體設施的規劃設計,到其內部軟體事務的推動發展,可以顯示出整座寺廟的
建設藍圖與風格,像台北縣三峽鎮長福巖清水祖師廟在畫家李梅樹教授負責廟務的時代,所
推動就是走精緻藝術文化的路線,希望將祖師廟興建成一座東方藝術的殿堂(註二十六):
此外新竹法源寺亦是北台灣結合宗教藝術文化聞名的佛教寺院,其住持斌宗法師跟隨雕塑大
師楊英風四處觀摩,為法源寺塑造成一座佛教藝術文化的道場(註二十七)。近年來台北市
的行天宮及保安宮則著重於文化教育及民俗藝術的推動,獲致極佳的口碑與成效,這些事蹟
皆足以顯示寺廟負責人的領導方式決定寺廟對宗教文化藝術或其他志業推動及進化的程度
(註二十八),而寺廟的管理人對寺廟的發展方向有其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量。本節爰就寺廟負

7
白毫禪寺 95/11/7 宗照法師 收集 <寺廟經營與管理不流通版> 供法師參考

責人的產生方式作一敘述。
第一項 住持或管理人
寺廟負責人的產生方式,從宗教事務自治的觀點而論,應該是依寺廟所訂定的章程的
規定來辦理。此處所談的住持或管理人的產生方式,至少可作如下的區分:
一、其管理制度指管理人(或住持)制的寺廟。
二、係屬非法人的寺廟。
三、寺廟規模較小、住眾較少或信徒較少的寺廟。
如果寺廟末訂定章程,在募建寺廟,其管理人原則上由信徒大會選舉產生(註二十
九),有關以信徒大會選舉產生管理人的方式,在未成立財團法人的道教宮廟尤其如此。另
外內政部亦有寺廟管理人按寺廟繼承慣例辦理的規定(註三十),至於所謂繼承慣例,最高
法院則認為習慣法之成立,須以多年慣例之事實及普通一般人之確信為基礎。習慣法則之成
立,必先有習慣存在,故法院認定習慣法則與習慣事實,同時依法為種種之調查以資認定,
不得憑空臆斷(註三十一)。有關依寺廟繼承慣例產生管理人方式辦理部分,目前在募建寺
廟且設有信徒大會組織型態之寺廟,大多不採此種產生方式,僅於私人建立並管理之私建寺
廟有此種管理人產生方式。
至於住持產生方式,在佛教寺院的管理體系,住持為一寺之最高領導人,故寺院末訂
定章程時,其住持產生方式約有以下幾種:
一、由信徒大會選舉產生。
二、經信徒大會通過後再由管理人聘任(設有住持及管理人之寺院二註三十二)。
三、按歷年之傳授習慣辦理(註三十三)?
四、經信徒大會通過的父子相傳制度(註三十四)。
另外在道教寺廟中管理人制及管理委員會制者,均有置住持依道教成規主持宗教性事
務及活動的情況,其住持通常由管理人或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提經信徒大會、管理委員會通
過後予以聘任(註三十五)。
第二項 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前面我們談到台灣地區寺廟,以道教寺廟組織管理委員會者占大多數,管理委員會制
寺廟組織型態是一種類似官僚體系的組織,其金字塔的最底部為信徒大會,當寺廟信徒過
多,無法將全體信徒集合一堂舉行會議時,得設置信徒代表大會以代替信徒大會(註三十
六),因此金字塔型組織往上一層即為信徒代表大會,相形之下其人數必呈現遞減現象,因
其組織型態為管理委員會,故再往上一層則為管理委員會,其管理委員人數再遞減,再往上
一層則有設置常務委員組織者,此時其人數大致減為五或七人左右,至最上層則為主任委員
一人。
從上述說明,即可明確的瞭解寺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的產生方式,形成爬樓梯式的
選舉方式,層層往上選出,因此事實上,管理委員會制寺廟主任委員的產生,是間接選舉結
第六章 寺廟管理制度
第三項 財團法人董事長
民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規定法人應設董事,故成立財團法人寺廟,於非法人組織型態
的管理人制、管理委員會制、執事會制轉化為財團法人組織型態時,均會於其捐助章程中訂

8
白毫禪寺 95/11/7 宗照法師 收集 <寺廟經營與管理不流通版> 供法師參考

定董事會組織,董事產生規定則由信徒大會或上屆董事會來選舉下屆董事組織董事會的機
制,至於為何會以上述兩種方式來產生董事原因,則有所本,謹列述如下:
一、由信徒大會選舉董監事的問題;
財團法人損助章程中能否訂定信徒大會的組織與職權,始終是宗教主管機關與法務機
關爭議的重點問題,就會務面而言,宗教主管機關認為寺廟依規定應成立信徒大會,以為最
高權力機關,如以管理人制之組織型態改組為財團法人組織時,均保留有信徒大會組織,該
信徒大會之辦法已行之有年,對輔導寺廟辦理財團法人登記中,寺廟信徒大會之存廢問題,
宜慎重加以考慮,以免影響寺廟業務之管理,宗教行政機關的見解是希望寺廟在成立財團法
人後,衡諸其實際需要及台灣地區寺廟組織的特性,仍然得在章程中保留其信徒大會組織
(註三十七)。法務機關從法的立場上的見解則認為,依民法第六十一條至第六十五條規定,
財團僅得以董事為管理機關,茲如以信徒或教徒大會為財團法人之意思機關(或最高權力機
關彰即與上開法律之規定顯有違背,縱令習慣上寺廟或教堂均設有此類組織,並以之為財團
法人之意思機關,亦因此項習慣與法律之規定相違背,不能認有法律上之效力。目前台灣地
區有關寺廟信徒大會、或信徒代表大會所常遭遇之困擾,厥為宗教上之信徒原係不特定之眾
人,由於信徒身分之認定無明確標準,信徒大會之召開是否合法,董事之選舉是否有效,每
成問題,其由此而引起之糾紛,時有所聞。消弭之道,當在不認信徒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
縱認信徒大會為選舉董事所必需,亦宜由主管機關督導財團法人於捐助章程內將信徒資格之
確定方法,信徒大會或信徒代表大會之召開程序,決議之成立方式,大會之合法權限等事項
為明確之規定,以杜爭議(註三十八)。
內政部對於上述前司法行政部的意見,轉請省市政府應由主管機關督導財團法人於捐
助章程內就信徒(教徒出資格之確定方法、信徒(教徒彭大會或代表大會之召開程序、決議
之成立方式、大會之合法權限等四部分明確規定(註三十九),致演變成寺廟財團法人得於
章程內訂定信徒大會或信徒代表大會組織,惟其權限僅限於選舉寺廟董監事(註四十)。
二、由上屆董事會選舉下屆董事問題;
由於上述前司法行政部在法律規定上的見解,導致民國六十六年開始,寺廟財團法人
的捐助章程中如訂定有信徒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或意思機關茫規定條文者,前司法行政部
函復內政部應通知當事人修正或通知刪除,其理由為財團法人為他律法人,依民法第六十二
條規定,捐助章程所定組織不完全,或重要之管理方法不具備者,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之聲
請,為必要處分,不得由財團法人自行修正其捐助章程。是故信徒大會並無修改捐助章程之
權限,如財團法人之章程規定信徒大會有修改章程之權限者,此項規定並無法律上之效力。
財團法人並無社員總會之組織,如財團法人竟設置社員總會,當不發生法律上效力,目前台
灣地區因具有社團性質之寺廟宗教團體亦成立財團法人,致其信徒大會之地位,缺乏法律上
之依據(註四十一)。
寺廟成立財團法人後,信徒大會的地位,既受法律規範上的質疑,許多寺廟在思考如
無言徒大會組織機制,則其法人董監事該如何產生,司法院及法務部對於財團法人組織而無
信徒大會機制之寺廟董監事產生方式,解釋為民法所定財團法人係以捐助財產之集合為基礎
之他律法人,僅設董事為執行機關,依捐助章程所定目的及管理方法,執行法人事務。故如
法院裁定變更之財團法人捐助章程,關於繼任董事之產生係規定由董事會選舉或推選者,逢

9
白毫禪寺 95/11/7 宗照法師 收集 <寺廟經營與管理不流通版> 供法師參考

現任董事出缺時,自應依現在有效之章程規定,由董事會開會選舉或推選補缺。財團法人章
程中自可規定董事會選聘、解聘、改聘選新董事之規定(註四十二)。則寺廟財團法人上屆
董事會選舉下屆董事會的規定於焉形成。
綜上所述寺廟財團法人董事長的產生方式不外下列二種情形:
一、由信徒大會選舉董事後,由新當選董事依章程所規定董事會組織層級逐級產生常
務董事,再互選董事長,或由董事互選董事長。
二、由上屆董事提名候選人,由董事會選舉或選聘下屆董事會,再循章程所規定產生
董事長方式,由常務董事互選或董事互選一名為董事長。
儀軌的培育學習等宗教活動,屬於俗的部分包括寺廟財產管理、廟宇修建維護、人事任用就
職、公益慈善事業及文書作業處理等一般行政事務。
依目前台灣地區寺廟發展情況,要對寺廟負責人的名稱作一定位,有其實際上的困
難。首先從法律層面探討,民國十八年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公布的「監督寺廟條例」第六條
規定:「寺廟財產及法物為寺廟所有,由住持管理之。寺廟有管理權之僧道,不論用何名
稱,認為住持,但非中華民國人民,不得為住持。」似乎法令規定明確,寺廟的負責人為 住
持,然事實上台灣地區寺廟以佛、道教占百分之九十八以上,佛教寺院以住持為負責人殆無
疑義,而道教宮廟,絕大部分均設置管理人或管理委員會,且台灣自日據時期所流傳下來的
習慣,寺廟之負責人未必為住持,同時可能在道教宮廟中的住持人選,還是由管理委員會主
任委員或管理人所聘任,甚至道教宮廟中根本無住持的設置,其整個廟務全由主任委員或管
理人負責。早期前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的解釋認為住持係主持宗教活動,管理人管理寺廟房屋
財產,二者同時設置並無重複(註四十三)。陳瑞堂先生認為住持不兼任俗務可使其專心從
事教義之傳道,且可收制衡之效:但由社會人士干預寺廟業務,往往與僧道形成敵對,甚至
引起爭訟,此乃不可不注意之現象(註四十四),事實上寺廟同時設置住持與管理人來管理
寺廟事務,雖可收制衡之效,惟易形成雙頭馬車,甚至爭權奪利情形,從以往台灣地區所發
生寺廟管理權案例中,以同時設置住持與管理人事件最棘手也最突出,茲舉兩例:

一、北港朝天宮案例:
最高法院五十六年台上字第七八五號判決(要旨 :「本件上訴意旨,無非謂依據監
督寺廟管理條例第六條第一項之規定,寺廟應由住持為其法定代理人及訴訟代理人,此類情
形以往不乏先例。被上訴人既設有住持,並由訴訟人林 0 擔任其職務,則王 00 以管理人身
分代理被上訴人,其當事人即非適格。原審據以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其判決自屬違背法令
等詞,以為攻擊。惟查原審依調查雲林縣政府寺廟登記、寺廟登記表、北港朝天宮管理章
程、內政部代電、台灣省政府民政廳代電、及雲林縣政府復函等,而為辯論之結果,以被上
訴人乃設有管理人之寺廟,依民事訴訟法第四十條第三項之規定,委難謂無當事人能力。且
被上訴人基於所有權訴請無權占有之上訴人拆屋還地,其當事人適格亦無欠缺。至謂被上訴
人於管理人王 00 以外,尚聘有林 0 擔任住持,固屬非虛。但住持林 0 既係由管理人王 00
(即王任委員彭所任,但僅負責宗教活動,與管理人王 00 係負責管理廟產之情形,固屬有
間,而被上訴人乃設有管理人之團體,即應由管理人王 00 代理被上訴人。本件訴外人林 0
雖名為住持,然依照台灣習慣及實際情形,與寺廟管理條例第六條第一項所規定之住持並未

10
白毫禪寺 95/11/7 宗照法師 收集 <寺廟經營與管理不流通版> 供法師參考

相同,即無從認林 0 有代理被上訴人管理廟產之權利,被上訴人以其管理人王 00 為法定代


理人即訴訟代理人,訴求無權占有之上訴人拆屋還地,委無不合云云,為得心證之理由,羞
予維持第一審所為命上訴人拆屋還地之判決,於法洵無違背。上訴論旨,任意指摘原判決不
第六章 寺廟管理制度
當,聲請廢棄,非有理由云云。 」
二、苗栗縣龍湖宮案例;
內政部八十五年三月十三日台內訴字第八五 0 四九一六號訴願決定書(要旨):「再
川願人係龍湖宮管理委員會之主任委員(管理人 j,於八十四年六月五日函請原處分機關撤
銷七十二年四月十五日栗縣造登字第 00 三號及八十二年四月七日栗縣造登字第 00 三號口
灣省苗栗縣寺廟登記表內龍湖宮住持林 00 之登記,其理由為林 00 乃利用擔任該寺廟總幹
事保管寺廟印信之便,於七十二年間據以向原處分機關辦理寺廟登記,逕行登記其為該扣廟
之住持,該寺廟管理組織章程中並無住持設置之規定,該寺廟歷次管理委員會或信徒大會均
無決議通過聘任林 00 為該寺廟住持之會議紀錄。顯有違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四十人年二一
六日民甲字第五 0 二二號代電及該寺廟管理組織章程。
本件再訴願人請求撤銷七十二年及八十二年苗栗縣寺廟登記表內龍湖宮住持林 00 之
登記,巷查七十二年全國第四次寺廟總登記時,龍湖宮提送造橋鄉公所核轉之寺廟登記表住
持記載為林 00,管理人記載為再訴願人並加蓋再訴願人之印鑑(職章 j。又再訴願人在相
關告訴(自訴沼狀中亦均自承林 00 為龍湖宮管理委員會﹃總幹事﹄兼﹃住持﹄,有台灣新
竹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不起訴處分書八十二年偵字第二四一八、五九二九、二三五六、五
四四八、三四一九及八十二年度偵字第七五號、台灣新竹地方法院刑事判決八十二年度自字
第一二六、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處分書八十二年度議字第一七九八、八十三年度議字第九二
五號、台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八十三年度上訴字第八四號等均記載在卷,故原處分機關苗栗
縣政府以八十四年六月十六日府民禮字第六七三二五號函復再訴願人檢送林 00 非龍湖宮住
持之法院判決書或依寺廟登記表內住持繼承慣例,敘明住持林 00 不再聘任或變更之管理委
員會議紀錄,再行報府核辦,尚無不合。 」
林走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非財團法人之寺廟同時設置管理人與住持,一旦產生糾紛,將
使行政或司法機關在爭執情況中,難於決定其實際負責人,因此前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已於民
國八十四年將住持與管理人二者同時設置並無重複的解釋停止適用(註四十五)。
本節度分三項來探討寺廟負責人的法定地位。
第一項
所謂寺廟負責人的法定地位,依據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當指具有當事人能力,也就是
寺廟住持或管理人有無代理訴訟之權能。民事訴訟法第四十條第一項:「有權力能力者,有
當事人能力。」又第三項「非法人之團體,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者,有當事人能力。」最 高
法院二十年上字第九六三號判例:「因廟產涉訟,管理寺廟之住持固有代理寺廟為訴訟之權
能:無住持時,由該寺之其他僧道代為訴訟,亦非法所不許。」大理院八年抗字第五三一 號
第六章 寺廟管理制度
判例:「住持僧與他人爭執廟產,當然有代理寺廟為一切審判外或審判上行為之權。」另 最
高法院四十三年台上字第一四三號判例亦認為:「被上訴人係某兩村民所組織之寺廟,既有

11
白毫禪寺 95/11/7 宗照法師 收集 <寺廟經營與管理不流通版> 供法師參考

一定之辦事處及獨立之財產與乎一定之目的,核與民事訴訟法第四十條第三項所稱之非法人
之團體相當,原審依其管理章程記載內容逕列其機構名稱為當事人,而以其管理人為法定代
理人,於法當無不合。」足證早期歷來判例上均認未成立財團法人之寺廟,如其管理人或 住
持為寺廟之代表人,有當事人能力。晚近司法實務上的見解則似乎有轉變趨勢,民國六十七
年最高法院判例即認為:「民事訴訟法第四十條第三項固規定「非法人之團體,設有代表人
或管理人者,有當事人能力」,並可據此規定,認非法人團體於民事訴訟得為確定私權請求
之人或為其相對人。惟此乃程序法對非法人團體認其有形式上之當事人能力,尚不能因之而
謂非法人團體有實體上之權利能力。 」(註四十六)。
另法務部在最近對未依民法總則有關規定設立登記為財團或其他法人之寺廟,如因案
涉訟,實務上則認為其與民事訴訟法第四十條第三項所稱之非法人團體相當,其代表人或管
理人有當事人能力(註四十七)。
至於在刑法上的見解,則民國八十八年曾有寺廟相關人士向內政部請求解釋已為寺廟
登記但未成立財團法人之寺廟,於權益受侵害時,在刑法上是否其有準財團法人之地位,提
出告訴權疑義,經內政部轉請法務部解釋略以:「查法人為被害人時,固應由其代表人提起
告(自出訴。但未依法登記為財團法人,尚屬非法人團體,無所謂行為能力,自不得為告訴
人,是該團體縱設有董事等代表或管理之人,亦不得由其以該團體之名義提起告(自彭訴之
事實(陳樸生著,刑事訴訟法實務,頁二九五,最高法院八十三年度台上字第四七七八
號、八十六年度台上字第四四一一號判決參照 j。故本件寺廟財產為寺廟所有,並已為寺廟
登記,但未成立財團法人,為非法人團體,於權益受損時,仍不能以該團體名義提出刑事告
訴。 」(註四十八)?
第二項 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非財團法人寺廟得設置管理人掌管寺廟管理業務,如該寺廟因業務繁忙認有必要時,
可設置管理委員會,此項管理委員會之主任委員對外即代表管理人,不必另設管理人,以免
發生糾紛(註四十九)。則管理委員會制寺廟主任委員即當然管理人,為寺廟之負責人,其
當事人即為寺廟之法定代理人,其資格及職權亦可由寺廟登記表、寺廟登記證暨寺廟管理章
程中予以認定,惟有關其當事人能力亦將遭逢如前述法務部對未成立財團法人寺廟無所謂行
為能力,不得以寺廟名義提起告(@tID)訴的情形。
寺廟管理委員會為寺廟之內涵組織,不必仿人民團體辦理登記(註五十),因此其法定
代理人身分,也只能從寺廟管理章程中認定,其在司法實務的見解上,其主任委員的法定地
第六章 寺廟管理制度
位仍將淪為行政上或寺廟內部的一種承認的形式,而無法以法定代理人的權限,代表寺廟爭
取有關權益。
第三項 財團法人董事長
寺廟一旦成立財團法人後,由於民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法人於法令限制內,有享受
權利、負擔義務之能力。但專屬於自然人之權利義務,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二條第 二
項:「對於私法人或其他得為訴訟當事人之團體之訴訟,由其主事務所或主管業所所在地之
法院管轄。」另民法第二十七條第二項:「董事就法人一切事務,對外代表法人。董事有 數
人者,除章程另有規定外,各董事均得代表法人。」依據上述法律規定,財團法人的董事 自

12
白毫禪寺 95/11/7 宗照法師 收集 <寺廟經營與管理不流通版> 供法師參考

有法律上訴訟權能,亦能對外代表法人行使權利,負擔義務。
財團法人董事長係依據法人捐助章程規定,經董事會或常務董事會之互推產生,其職
權通常於捐助章程中會有明確規定,也是四種寺廟管理制度中法律地位最為明確而無爭議
者。

第六 節 寺 廟管理 制度探 討
寺廟組織與管理有聖(寺廟內部泛俗(寺廟行政事務沼的區分,有關寺廟內部組織與
非財團法人寺廟組織與管理問題
第一項
在非財團法人寺廟中,王要的三種制度即管理人制(住持制 j、管理委員會制及執事會
制,其所呈現的組織與管理上問題如下:
一、信徒認定與地力派系介入
非財團法人組織型態的寺廟,由於信徒大會是它的最高權力(意思范機關,故掌握信
徒的額數,即可爭取寺廟管理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或管理人,甚至決定寺廟大小事務,或支用
寺廟費用,同時地方派系又往往視寺廟為其「禁橘」或發展其地方勢力的根據地,故在有兩
造對立情形下,雙方往往要求增加信徒,以擴充或鞏固其勢力範圍或既得利益,在雙方僵持
不下的情形,整個寺廟事務每因紛爭而停頓,或因糾紛而蒙上形象不佳的陰影(註五十
二、佛道糾葛與僧俗對立的管理權爭執
寺廟管理委員會組織型態,事實上並非法令賦予的組織,而係主管機關沿襲日據時期
迄今,台灣地區公廟組織型態而來,由於缺乏法令依據,再加上某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寺廟,
第六章 寺廟管理制度
早期是由地方人士經營管理,後因某種因緣際會,改由出家僧眾主持經營,造成地方人士對
寺廟祭拜儀式的堅持,並進而要求取得管理權所引發的佛道糾葛,僧俗對立,都是未成立財
團法人寺廟組織的最痛,像嘉義縣香光寺、台南縣赤山龍湖岩都是典型的例子(註五十
三、寺廟自治與管理盲點
政府基於憲法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則,賦予寺廟訂定管理章程,實施宗教事務自治措
施,而由於人為的因素,如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或管理人缺乏對宗教教義的認識,不瞭解宗
教戒律的真義,往往取得寺廟管理權後,逸出管理章程所規範的權限,如濫用權限任用親
友,不當開支或藉各種名目牟取私利,或脫離約制,任期屆滿拒不改選或召開信徒大會,拒
絕移交寺廟圖記、負責人職章或其他足以造成寺廟內部不和諧或困擾的措拖,均造成影響寺
廟管理與發展的原因,而現行法令規定之不週延及宗教事務的敏感性,使得政府對寺廟管理
制度上產生重大的盲點。
四、住持指定執事及執事互選住持矛盾現象
佛教寺院長期以來對俗家居士作為信徒大會一員,於寺院信徒大會中每有杯葛寺院事
務運作,監督經費開支或要求寺院財務透明化舉措,造成僧俗對立情形,佛教團體一再向政
府陳情,希望佛教寺院回歸以僧為重,僧人治寺的叢林制度,始有執事會的管理制度。執事
的產生卻又在要求改革的浪潮中衍生另一個矛盾的問題:那就是執事由住持指派選聘產生
後,由於無信徒大會組織,住持必須由執事選舉,形成相對利益的互動關係,每讓信徒質疑

13
白毫禪寺 95/11/7 宗照法師 收集 <寺廟經營與管理不流通版> 供法師參考

其選任的機制是否符合常理。
五、寺廟管理人寸的缺乏
寺廟常常會接受許多虔誠信徒捐贈財產,其中尤其不動產的管理最為困難,故其常有

因畏懼旁人介入參與寺廟財產的管理情形,對寺廟人才的引進幾乎會有排斥或封閉的心態,
如此不僅影響信眾捐贈財產的心意,更容易引發有心人士的覬覦,而造成更多紛爭。
第二項 財團法人寺廟組織與管理問題
一、董事名額問題
財團法人寺廟,其執行機構係董事會,依據內政部發布的「內政業務財團法人監督準
則」第十條規定,法人董事之名額,不得少於五人,宗教財團法人不得超過三十一人,也就
是說寺廟財團法人的董事名額上限為三十一人,下限為五人,寺廟大大小小的事務,由少則
五人,多則三十一人的董事去做決定,似嫌草率,尤其寺廟董事成員的素質良莠不齊,常常
產生弊端,致每有損害寺廟權益情事發生,而招致信徒或一般社會大眾的詬病。
二、董事產生方式
目前宗教財團法人的董事產生方式,成為一般信徒質疑的焦點,其原因在於財團法人
組織有別於社團法人,財團法人是財產的集合,為「他律法人」,故無社員總會的組織,也
就是說,其董事的產生,不像社團法人在理事會的下面有一個社員總會,其理事可由社員總
會選舉產生,所以目前在行政機關的作法上,財團法人董事的產生大致是依循下列兩種方
式:
1 由信徒(佛道教寺廟或教徒(基督、天主教等)選舉產生。
2 上屆董事會推舉下屆董事、組織董事會。
以 1 的方式來產生董事,對佛、道教寺廟而言,由於主管機關對佛、道教信徒資格的
認定,曾經給予公告並發給信徒名冊,故其選舉董事措施,尚屬有據,然而對基督、天主教
等外來宗教而言,由於「監督寺廟條例」當時立法範圍尚不及於上述基督、天主教等外來宗
教,故主管機關並未核發教徒名冊,每造成選舉上的困擾,故在基督、天主教等外來宗教,
其董事產生方式,大都採取 2 的方式,即由上屆董事會來推選下屆董事,而其引起詬病之
處,就在於一般教徒,會認為如此產生董事方式形同把持或「萬年董事」 ,而主管機關在解
釋上的論據是宗教財團法人是公益法人,因此其董監事常任,本來就是一種奉獻,這些董監
事係無給職,故應無把持問題。

三、董事會缺少監督的機制
雖然民法第二十七條第三項規定,法人得設監察人,監察法人事務之執行,揆諸佛、
道教寺廟特有的組織型態,與師徒相授或法脈組織文化,縱然宗教財團法人設有監察人或監
事會,由於其內部戒律或教規的限制,真正要發揮制衡或監督的機制,可能會有某種程度的
困難。
同時由於負責財團法人登記業務的地方法院在見解上認為,寺廟財團法人不得設立類
似社團法人總會組織的信徒大會,寺廟財團法人缺乏信徒大會組織的約制,其監督的機制與
功能將更形薄弱,宗教的自律與法律的規範能否讓財團法人寺廟組織與管理在常態上運作,

14
白毫禪寺 95/11/7 宗照法師 收集 <寺廟經營與管理不流通版> 供法師參考

可能是政府機關輔導上的另一個主要的重點課題。

第三項 寺廟管理的改進措施或建議
從以上的檢視與分析,似乎不論財團法人或非財團法人的寺廟,在管理制度上都各有
缺失,前面曾經談過目前台灣地區成立財團法人的寺廟為數甚少,一般寺廟負責人或信徒,
排斥成立財團法人的最主要因素,在於認知上的問題,由於民法第四十四條規定財團法人解
散後,其臆餘財產應歸屬地方自治團體所有,造成寺廟不願成立財團法人的抗拒心理,殊不
知寺廟本身除了是民眾信仰與膜拜的一個場所之外,弛所從事的其他目的事業像公益、慈
善、文化、社會教化等應屬永續經營的事業,會有解散情事的發生,除非是在很不得已的情
況,因此個人認為既然寺廟成立財團法人或不成立財團法人,在組織與管理上均有其缺失,
其管理制度改進與建議,似可從下列方向著手:
一、培養寺廟信徒服務社會正確的價值觀,使其參與宗教寺廟事務的推動改革。
二、透過訓練、教育與發展三個階段,積極培育寺廟管理人才。
三、提升寺廟文化與學術的水準與層次,鼓勵年輕一代參與寺廟管理事務。
四、加強寺廟間交流與經驗傳承,汲取彼此經驗,交換心得,以求得寺廟間均衡發
展。
五、研究宗教立法措施解決宗教寺廟組織管理上的諸多問題的可行性。

宗教組織是社會結構中重要的成分,從整個宗教的功能來看,在靜態方面從事的是人
類心靈的改造工作,在動態方面,則是宗教組織集合群眾的力量,對社曾所作的一種回饋與
積極參與的服務功能,佛道教寺廟既然擁有先天優異的條件,如果在組織上不能強化其運作
能力,在管理上不能融入現代化的管理哲學,則不僅容易讓人譏諷為 「有廟無教」 的宗教信
仰,也將使得寺廟的資源形成浪費,甚至影響到寺廟本身整體發展 ,因此要使得寺廟今後能
夠在健全的組織及完善的管理制度下推動廟務,發揮它應有的功能,除有賴政府主管機關積
極輔導之外,各寺廟亦應體察社會環境的變遷,引進人才,改變體質,才能發揮它應有的功

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