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社会科学研究   2000・

从唐女冠诗歌
看女冠诗人崇道的内在动因

岳齐琼

  〔摘要〕  唐女冠诗歌是研究唐代妇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 , 女冠诗歌作品透露


了女冠崇道的内在动因 : 女冠的崇道并非从众心理的驱使 , 而是她们精神超越的心
理需要 , 对修道成仙的信念 ; 还有她们对现实生活的种种不满 , 寻求精神归宿和对
道教教义的认同 , 心理需要与道契合的强烈愿望 。
〔关键词〕  唐女冠诗 ; 崇道原因 ; 成仙 ; 心理需要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辉煌的时代 , 虽 女冠诗人的生存状态和思想状态 , 勾画出她们的入


然人才辈出 , 群星灿烂 , 但女性诗人却屈指可数 。 道动机和修道生活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本文拟对
在寥若晨星的女性诗人中 , 享有盛誉的又几乎都是 女冠诗人的作品进行一番考察 , 试图从女冠诗人崇
女冠 。如当时著名女诗人鱼玄机 , 李冶 , 元淳等均 道的内在动因这一层面探讨女冠诗歌的道教内涵 ,
为女冠 。著名诗人薛涛 , 古籍中虽未明确她为女 从而认识女冠诗歌和女冠诗人在女性道教史上的地
冠 , 但她晚年著女冠服却是事实 。唐代有成就的女 位和意义 。
诗人多系女冠这一令人称奇的现象的确值得我们予
以关注和研究 。 一 、渴望证真成仙
由于妇女在历史上一直处于边缘的状态 , 她们
远离社会政治生活 , 远离中心话语 , 虽然历代都有 唐时道教被尊为皇室宗教 , 得到了前所未有的
男性作者在著述时提到她们 , 但他们所反映的仅仅 发展 。当时上至皇亲国戚 、达官显宦 , 下至平民百
是作者的观点而不是妇女的观点 , 他们所发出的也 姓 , 皆以崇道为时尚 。不仅男子崇道 , 女子也以崇
只是作者自己的声音而不是妇女自己的声音 。因此 道为殊荣 。唐朝历代皇室妇女屡有主动要求入道
历史上女性自己创作而且流传下来的作品就成为我 者 。在此示范效应之下 , 达观贵人之家的妇女们也
们研究妇女问题的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于是考察 争相入道 , 平民妇女崇道者就更不在少数 。在这样
唐代女冠诗人所写的描述自身经历和情感的诗歌对 浓郁的崇道氛围之中 , 作为普通妇女的女冠诗人崇
于我们了解唐代女冠诗人与道教的关系 , 探究当时 道也就在情理之中 , 不足为怪了 。诗人鱼玄机 , 李
・83 ・
〔4〕
冶 , 元淳 , 卓英英 , 杨监真 , 郭修真 , 卢眉娘等皆 入洞天 。
” 诗人早已做好了准备 , 等待神仙下降引
为坤道 。然而各类正史对崇道妇女记载甚少或言之 她升天到达仙界 。逍遥大师卢眉娘《和卓英英理
不详 , 因此 , 女冠诗人的作品对我们研究唐代妇女 笙》诗 : “但于闺阁熟吹笙 , 太白真仙自有情 。他
〔5〕
崇道的原因 , 了解唐代道教繁荣的情况就尤为重 日丹霄骖白凤 , 何愁子晋不闻声 。
” 以吹笙为喻 ,
要。 以“明自己的修道的心”, 坦露自己渴望成仙的情
社会各阶层崇道的氛围 , 嫔妃公主入道修真所 怀 。女诗人深信神仙有情 , 只要自己潜心修炼就一
产生的示范效应 , 众多妇女追逐时尚的崇道 , 可能 定能得道成仙 。上述女冠诗歌清楚地告诉我们对成
对女冠诗人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然而需要 “是 仙的强烈渴望已经构成了女冠诗人崇道的心理需
人类一切心理 , 一切行为的根源和动力 , 它当然也 要 , 因此可以说对精神超越的心理需要 , 对证道成
〔1〕
是信仰的根源和动力” ,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下 仙的信念是部分女冠诗人崇道的直接心理动因 。
结论 , 认为女冠诗人崇道是由于她们盲目地追逐时
尚 。我们必须首先考察女冠诗人的心理需要才能较 二 、寻找精神家园
为正确地认识她们崇道背后所蕴涵的深刻而复杂的
内在原因 。诗歌是诗人心灵深处最为隐秘而又丰富 寻求心灵归宿 , 建设精神家园可以说是女冠诗
的情感流露 。女冠诗歌毋庸质疑地反映出女冠诗人 人崇道的另一种心理需要 。尽管唐代社会较为开
真实的内心情感 , 表达了她们的心理需要 。据《全 放 , 女子地位仍很低下 。爱情的失落及婚姻的不幸
唐诗》卷八六三载 : 有 “五位女仙会于西岳云台 不可避免地给妇女的心灵和感情造成极大的伤害 。
峰”, “各为诗道意”, 各自写下诗歌表明自己证道 至道的博大胸怀是治疗她们心灵伤痛的最好良药 ,
修真成仙的强烈愿望 。她们内心的需要外化为诗句 因而不少女冠诗人在遭受爱情的打击之后自然地转
展现在读者面前 , 使我们有可能去了解她们的心理 而求道 。她们迫切需要 “有情有信”的道能给她们
〔2〕
需要 。她们的诗歌被定名为 《会真诗》 。其诗皆 以心灵的抚慰 。鱼玄机在其《赠邻女》诗中说 “易
〔6〕
“表述超凡离俗之志 , 歌咏逍遥自适之乐 , 颇有道 求无价宝 , 难得有心郎” , 感叹千金易得 , 真情
〔3〕
教清虚之趣” 。其中郭修真诗云 “华岳无三尺 , 难觅 , 深知处于从属地位的女子是不可能获得真正
东瀛仅一杯 。入云骑彩风 , 歌舞上蓬莱 。
”写出修 的爱情的 。她的《送别二首》之一 “水柔逐器知难
道之人在证真悟道的旅途中那种无忧无虑的情怀 。 定 , 云出无心肯再归 ? 惆怅春风楚江暮 , 鸳鸯一只
〔7〕
诗人骑凤入云 , 一路载歌载舞 , 前往蓬莱仙境 , 好 失群飞” 。同样也感叹爱情失落不能复归 。显而
不自在 。徐湛真诗曰 : “绰约离尘世 , 从容上太清 。 易见 , 她已清醒地意识到当时女子人格不独立 , 如
云衣无绽日 , 鹤驾没遥程 。
”诗人以得道仙人自喻 , 同 “逐器”之 “柔水”乞求男子的爱情 , 永远不会
张开想象的翅膀 , 从容地离开尘世 , 进入仙气缭绕 有什么结果 。李冶《春闺怨》诗云 : “百尺井栏上 ,
〔8〕
的 “太清”之境 , 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至乐境界 。马 数株桃已红 。念君辽海北 , 抛妄宋家东 。
” 流露出
信真诗云 : “几劫澄烦思 , 今身仅小成 。 ( 一作几劫 对所谓夫妻感情的疑虑和不信任 。薛涛也曾属意于
〔9〕
澄虑烦 , 思今身仅成) 誓将云外隐 , 不向世间存 。
” 元微之 , 并有《赠远》 二首诗暗示她对元稹的感
她立誓要抛却凡尘的一切 , 一心修道等待成仙 , 同 情 , 但微之却爱之不专 。因而在《寄张元夫》诗中
时为自己只有微不足道的进步而感到遗憾 。可以看 她流露出对爱情深深的失望 。“借问人间愁寂意 ,
〔10〕
出不少女冠诗人内心深处都深藏着对至道的渴求 , 伯牙弦绝已无声 。
” 自己诗友虽多却知音难求 ,
希望有朝一日 “道启真心”, 可以 “独与天地精神 因此她最终投向了道的环抱 。类似上述反映女冠诗
往来”, 享受 “上与造物者游 , 而下与外死生无终 人爱情经历的诗歌大多都折射出女冠诗人的生活理
始者为友”的绝对精神自由 。会真诗表达的是女冠 念 : 女子没有独立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 没有独立的
诗人渴望证仙成真 , 体无合谱的共同心愿 。正是有 人格 , 仅仅依赖于男子 , 是不会得到幸福的 。故她
了渴望成仙的心理需要 , 才有了女冠自主的崇道行 们宁愿忍受孤寂的痛苦 , 再也不愿将自己的感情托
为 。请看卓英英《答玄士》诗言 : “数载幽栏种牡 付给男子 。于是她们大多转而求道 , 从修道生活中
丹 , 裹香包艳待神仙 。神仙既有丹青术 , 携取何妨 去体味生活的真谛 , 去维护自己的尊严 , 去感受自
・84 ・
己的独立人格 。女冠诗人最终在 “有情有信”的至 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 , 多惭拂镜理衰容 。弛心北阙
道的求索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平衡 。对道的索求从 随芳草 , 极目南山望旧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 , 沙鸥
〔15〕
某种意义上填补了女冠诗人内心情感的真空 , 这或 出浦漫相逢 。
” 诗人不重 “虚名”, 澹泊名利 , 更
许是女冠诗人崇道的又一重要心理契机 。 不恃才自负 。对 “恩命”是恭而不卑 , 体现出修道
另一方面 , 人情的冷漠 , 世态的炎凉对现实生 之人的性格和为人 。诗的后四句表露诗人无意于荣
活的种种不满也导致了女冠诗人遁入道门的心理欲 华富贵 , 她并不因要入宫而欣喜 , 倒为告别隐逸生
求 。女冠杨敬真在诗中写道 : “人世徒纷扰 , 其生 活而遗憾 。她的志趣是与沙鸥为伴 , 她的心依然在
〔11〕
似梦华 。
” 表明诗人洞察了人世间的纷扰 , 内心 山水之间 , 她所认同的是道家的生活方式 。李冶另
超脱了世俗凡尘的生活 , 达到了 “不累于俗 , 不饰 一首《道意寄崔侍郎》诗 : “莫漫恋浮名 , 应须薄
于物”的精神境界 。诗人夏守真云 : “共作云山侣 , 宦情 。百年齐旦暮 , 前事尽虚盈 。愁鬓行看白 , 童
〔12〕 〔16〕
俱辞世界尘 。
” 殷切希望女冠们都能够远离纷繁 颜学可成 。无过天竺国 , 依止古先生 。
” 告诉世
的尘世 , 隐遁山林 , 和她一起与白云作伴 。薛涛曾 人神仙可学 , 修道不仅可以长生久视 , 还可证真成
〔13〕
因事 获 怨 , 被 罚 赴 边 , 写 下 《十 离 诗》。 其中 仙 。诗人不仅自己崇道修道 , 还向人布道 , 劝人修
《犬离主》以狗自喻记录了她辛酸的经历 。薛涛与 道 , 可见她对道教的认同非一般人可比 。薛涛的
韦皋多往来 , “驯扰朱门四五年”当是记实 。“近因 《试新服裁制初成》诗也无处不散发出崇道的气息 ,
咬著亲知客”, 写她得罪权贵 , 偶有小过 , 韦皋对 其对至道的赞美跃然纸上 。其诗曰 :
她处分甚严 。孤身独往边境军营 , 其苦可想而知 。 ( 一)
由此她认识到豪门贵族的冷酷及自己地位的毫无保 “紫阳宫里赐红绡 , 仙雾朦胧隔海遥 。霜兔毳
障 。这是薛涛人生的转折 , 为她后来著女冠服以明 寒冰茧净 , 嫦娥笑指织星桥 。

〔14〕
心志埋下了伏笔 。李冶的《八至》 诗则以世外人 ( 二)
的眼光来看红尘中大千世界 , 表现的是看破红尘 , “九气分为九色霞 , 五灵仙驭五云车 。春风因
领悟世事后的那种睿智 、平和的心境 。“至近至远 过东君舍 , 偷样人间染百花 。

东西 , 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 , 至亲至疏夫 ( 三)
妻。
”她仿佛一位耋耄智者在向人们坦言人生的哲 “长裾本是上清仪 , 曾逐群仙把玉芝 。每到宫
〔17〕
理 。既然 “百年齐旦暮 , 前事尽虚盈” ( 李冶《道 中歌舞会 , 折腰齐唱步虚词 。

意寄崔侍郎》) , 人世间有什么可牵挂可留恋的呢 ? 诗人眼里的神仙世界美不胜收 , 仙雾朦胧缥
何不在追求与道合体的过程中去寻求情感的归宿 缈 , 彩霞艳丽无比 , 群仙亦歌亦舞 , 齐唱步虚之
呢? 声 。就连嫦娥 ———被后人当作孤独寂寞的象征 ———
也在取笑为织女搭建的鹊桥 : 仙界如此美好织女又
三 、认同道教教义 何需牛郎相伴 ? 卢眉娘《和卓英英锦城春望》诗
云 : “蚕市初开处处春 , 九衢明艳起香尘 。世间总
〔18〕
女冠追求至道的心理需要和女诗人较高的文化 有浮华事 , 争及仙山出世人 。
” 诗中主人公身为
素质是认识道教教旨的重要基础 。女冠诗人清雅玄 女冠 , 对凡尘的这一切处之泰然 。在她看来 , 世间
远的精神追求与至道的境界有着天然的契合点 。这 的富贵荣华只是过眼烟云 , 无须刻意追求 , 正如鱼
使她们能够深刻理解至道深邃的内涵并接受道教玄 玄机《遣怀》诗所言 : “燕雀徒为贵 , 金银志不
〔19〕
远的哲理 , 认同道教所推崇的志在清虚的思想情趣 求。
” 后两句将浮华世事与出世求仙相对比 , 流
以及道教中人的精神追求 , 并能够在感情上引起共 露出诗人身居闹市却心在山林那种超凡脱俗的心
鸣 。这一点可以从她们的诗歌中找到答案 。 态 , 表明诗人深得老庄之韵 。而元淳的 《秦中春
李冶诗名远播 , 皇帝降旨命她赴京入官 , 当时 望》则更直接地赞誉崇尚道教的社会 : “凤楼春望
诗人正栖身广陵 ( 今扬州 ) 。接旨后 , 她只得应命 好 , 宫阙一重重 。上苑雨中树 , 终南霁后峰 。落花
北上 , 行前作《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一诗告别 行处 遍 , 佳 气 晚 来 浓 。喜 见 休 明 代 , 霓 裳 蹑 道
〔20〕
广陵的老朋友 。“无才多病分龙钟 , 不料虚名达九 踪。
” “凤楼春望好”, “好”在上苑摇曳生姿的
・85 ・
异树 , “好”在终南山雨后初晴的奇峰 , “好”在春 仰 。世事变幻无常 , 而大道则 “有情有信”, 恒常
雨后清新的空气弥漫着的浓郁芳香 。“喜见”与首 不变 , 使她们的心灵得到真正的宁静 。第二 , 女冠
联的 “好”相呼应 , 更是 “好”的升华 。美景虽令 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她们的修道生活 , 折射出女
人喜悦 , 而适逢道教兴旺的朝代 ———连 身 着 “霓 冠自身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女冠在
裳”的贵妇也皈心向善 , 乐于追随道家 ————则更 诗歌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为道教的传播作出了特
让诗人倍感欣慰 。可见对道教教义的认同以及心理 殊的贡献 , 丰富了女性道教史的内容 , 同时也为道
需要与道的契合最终演化成了女冠诗人信仰至道的 教文化增添了不少浪漫色彩 。第三 , 从女冠诗歌所
内在动力 。 描写的内容来看 , 外丹修炼在她们的诗歌中几乎没
综上所述 , 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相关结论 : 有提及 , 诗歌中所提到的主要是有关隐居 、焚香 、
第一 , 女冠诗歌反映出女冠诗人崇道首先缘于她们 辟谷 、诵经等等宗教生活的内容 。据此我们可以初
内心深处对至道的心理渴求 , 缘于道教教理在她们 步断定唐代女冠不甚重视外丹修炼 , 而是主要重在
心灵深处所产生的强烈共鸣 , 以及她们对道教教义 心性的修持 。这种现象也许是由于她们受经济状况
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 也缘于道教自身的内在魅力 。 的制约 , 也许还另有原因 , 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
女冠诗人的崇道并非盲从或追赶时尚 , 也不仅仅是 究 。总之 , 女冠诗人在女性道教史上的地位是不应
为了社交活动的方便 , 而是她们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该被遗忘的 , 女冠诗歌对道教的贡献是应该得到肯
所作出的充满智慧的选择 , 是出于对至道的真诚信 定的 。

注释 :
〔1〕罗竹风 : 《宗教学概论》, 95 页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6 。
〔2〕《全唐诗》, 卷八六三 , 第 24 册 , 9758 页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9 。以下所引郭修真 、徐湛真 、
马信真诗均见于《全唐诗・
会真诗》。
〔3〕胡孚琛主编 : 《中华道教大辞典》, 1579 页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5 。
〔4〕〔5〕〔11〕〔12〕〔18〕《全唐诗》, 卷八六三 , 第 24 册 , 9756 、9756 、9758 、9758 、9756 页 。
〔6〕〔7〕〔19〕《全唐诗》, 卷八 ○四 , 第 23 册 , 9047 、9055 、9052 页 。
〔8〕〔14〕〔15〕〔16 〕〔20 〕《全唐诗》, 卷八 ○五 , 第 23 册 , 9060 、9059 、9058 ~ 9059 、9058 、9060
页。
〔9〕〔10〕〔17 〕唐薛涛著 、今人张篷舟笺 : 《薛涛诗笺》, 35 、36 、14 ~ 15 页 , 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
社 , 1982 。
〔13〕唐薛涛著 、今人张篷舟笺 : 《薛涛诗笺》, 19 ~ 22 页 , 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2 。关于《十
离诗》的作者 , 历来有争议 。1958 年 , 晚唐韦庄的《又玄集》在日本发现 , 集中共选了薛涛诗二首 : 《罚
赴边有怀上韦相公》和《犬离主》, 证明了《十离诗》确是薛涛的作品 。

( 作者岳齐琼  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博士生 、副教授


四川成都  610064)
责任编辑  子  方

・86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