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2000 年 9 月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 西安)  Sep.

, 2000
           
第 17 卷 第 3 期 Jou rna l of Fu rther Educa tion of Shaanx i N o rm a l U n iversity V o l. 17 N o. 3

简论两《唐书・食货志》之优劣
孙 樵
渭南教育学院历史系 讲师 渭南 714000

  摘 要: 关于两《唐书・食货志》的评价, 自古学者多有分歧, 有的认为《新志》优于《旧志》, 有


的则认为《旧志》优于《新志》, 本文通过对新、旧二《志》编纂方法与原则、结构、份量的比较, 论述了
两《唐书・食货志》各自的优缺点及史料价值, 认为《旧志》与《新志》互有短长, 各有千秋, 我们对其
应择善而从, 不可偏信。
关键词:《旧唐书・食货志》 ;《新唐书・食货志》
中图分类号: K231・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3826 ( 2000) 03- 0061- 04

  研究唐代经济史最重要的史料当首推《旧唐书 应的改变。例如,《旧唐书》在记载唐军与薛举军战斗
・食货志》和《新唐书・食货志》 。那么两者之中何者 时就曾说:“秦王与薛举大战于泾州, 我 师 败 绩”[ 4 ] ,
・・・・
史料价值更高? 如何对待和使用它们? 自古学者多有 这种称呼显然是唐代史官的语气。 而《新唐书》就不
分歧。有的学者认为《新志》优于《旧志》, 如清人王鸣 同。对于这次战斗,《新唐书》记载说:“刘文静及薛举
盛就认为“ 《新食货志》较《旧志》加详约几倍之有余, 战于泾州, 败绩。”[ 5 ] 很显然, 这是由于《旧唐书》作者
似胜于旧” 。[ 1 ] 另外, 王应麟《玉海》、马端临《文献通 照抄唐朝《实录》的缘故。《旧唐书・高祖本纪》又有
考》、胡三省《通鉴注》在涉及到唐代食货部分也大量 这样的记载: 武德二年,“刘武周侵我并州” ;“贼帅朱
征引《新志》 。 顾炎武也曾说:“ 《新唐书》志……颇有 粲杀我使散骑常侍段碓” 。[ 4 ]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裁断, 文亦明达”[ 2 ]。 可见这些学者对《新志》的评价 那么《旧唐书・食货志》是如何编纂的呢? 在《旧志》
相当高。然而有些学者则认为《旧志》优于《新志》, 如 中, 作者亦大量抄录唐政府的诏敕原文以及当时各
司马光、沈炳震、铃木俊等人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级官吏的奏议。 据笔者粗略统计, 在《旧志》两卷中,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尽采《旧书》而不用《新书》 。 第一卷抄录唐政府诏敕制令共 28 条, 第二卷共 20
沈炳震在《唐书合钞》中, 对于《天文志》 、《地理志》、 条, 改写的诏敕还不算在内。 另外, 抄录唐代大臣的
《五行志》诸志皆以《新唐书》为主, 而以《旧唐书》分 奏议也为数不少。 然而编纂者总结性的语言却并不
注。 而对于《食货志》, 除卷 78《俸料》为《旧志》所无 多。 从编纂学的角度来说, 这种方法不能算作优点。
外, 其余部分均以《旧志》为主, 而以《新志》分注。 可 但从史料学的角度来看,《旧唐书》采用这种编撰方
见学者对两《唐书》中《食货志》的看法早就存在着分 法则值得肯定, 因为这样可以保存大量唐代原始材
歧。谭英华先生则认为《新志》与《旧志》互有短长 [ 3 ]。 料, 使我们得以看到当时史料的原貌。因此,《旧唐书
这一看法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对 ・食货志》所载史料具有相当高的真实性, 其史料价
两《唐书・食货志》略作比较, 以见其各自的优劣。 值应该是很高的。
一、从编纂方法与原则上看《旧志》与《新志》的 那么《新唐书》的作者是如何编纂《食货志》呢?
优劣 曾公亮在《进唐书表》里声称《新唐书》比《旧唐书》的
一部史书的编纂方法和编写原则, 决定了编纂 优点是“其事则增于前, 其文则省于旧”[ 5 ]。欧阳修等
者对原始史料的取舍和利用态度, 也反映编纂者的 正是本着这种编纂原则来写《新唐书》的。其中的《食
历史观与政治态度等,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史 货志》当然也就不能例外。可见,“文省事增”正是《新
书的史料价值。 《旧唐书》的作者在编纂该书时, 大量 志》的编纂原则。 为了达到“文省事增”这样的效果,
原搬照抄唐代保存下来的《实录》 、
《国史》、《起居注》 他们不得不对唐朝保存下来的原始材料进行删节、
等原始档案材料, 不少地方甚至连称呼也没有做相

收稿日期 2000- 05- 28

61
改写、压缩, 加之, 欧阳修、宋祁不喜欢骈体文, 而唐 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 甚至由于过分追求“省
代的诏敕都是用骈体文写成的, 大臣的奏章也多用 文”而造成文意不明, 严重违背史实的情况也时有发
骈体。 因此他们在编写时,“凡遇诏、诰、章、疏、四六 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唐书・食货志》不如《旧唐
行文者, 必尽删之。”至于遇到“骈体中有新语不忍弃 书・食货志》史料真实、准确、完整。 在有些地方, 本
者, 则宁代为改削存之。”其它如章疏之类有关政体 来《旧志》的记载是清楚明白的, 经过《新书》作者的
治道者, 或就四六改为散文, 或节其要语存之。”[ 6 ] 赵 删节, 反而变得不知所云。
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列举了许多事例, 并指出这样 二、从结构上看《旧志》与《新志》的优劣
做“遂使有唐一代馆阁台省之文不见于世, 究未免偏 一部史书结构的完整与否,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
见也。”[ 6 ] 因此在《新志》中, 几乎看不到唐朝诏敕的 响着史书的史料价值。
原貌等。这种编纂方法对于其他类的书也许不错, 但 《旧志》共分为两卷, 分为上、下两部分。 总的来
对编撰史书来说, 则有损于史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看,《旧志》在结构上有些混乱, 阅后的确有“纪次无
准确性。 谭英华先生撰文指出,《新书》作者在编《新 法, 事实零落”之感。 《旧书》虽采用原始档案材料, 但
志》时, 这种编纂方法主要有三种失误。 第一是删改 缺乏仔细的整理与加工, 记事缺乏应有的条理, 不够
旧文, 即对骈文或虽非骈文但被认为是文辞杂芫的 完备, 也有详略失当的弊病。 例如, 对唐武宗以后史
诏令奏议, 采用舍弃原文或删改原文的办法。 另外, 事的记载就颇多阙略, 使人对唐末经济无法取得更
对诏令奏议进行修改, 或改四六文为散文, 或节其要 多的了解。 也许这是因为五代时编修《旧唐书》资料
语, 或减损字句。 如广德元年七月诏, 原为“一户之 缺乏的缘故所致。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点。特别应
中, 三丁放一丁庸调, 地税依旧每亩税二升。”而《新 指出的是,《旧志》第二卷所载史事更为庞杂零散。据
志》则删改为“一户三丁者免一丁, 凡税亩二升, ”删 梁方仲先生说, 从影印宋刊本来看, 这一卷的格式与
去了六个字, 而违背了原义。 又如关于两税法, 删去 第一卷不同, 即第一卷是不分段的, 也无空格, 而这
了杨炎《请行两税法奏》中二十余字, 使这个奏章残 一卷除分段以外, 又有分条甚多, 各条之间各空一二
缺不全, 失去了原貌。又如,《新志》节录了陆贽《均节 格不等。 直到清殿本《旧唐书》中“食货志”第二卷才
赋税恤百姓六条》全文。 为了“省文”, 便对其进行删 改为直排到底, 不再留空格了。 所以, 梁先生怀疑第
改。原奏第二条有“每岁色目颇殊”六字, 就被减省为 二卷“为未定稿”[ 7 ]。 仔细阅读《旧志》上、下卷, 就会
“岁目颇殊”四字。 本来,“色目”一词是唐人习语, 是 发现其间的差别很明显。上卷所记史事尚有条理, 比
“种类”的意思, 在这里指征税名目的种类, 而改为 较整齐系统, 而下卷则显得很零乱, 显然缺乏必要的
“岁目”则属生造, 使人不知其意。 这类例子还有很 整理和加工。 例如《旧志》下卷记载唐代茶税, 先说,
多。第二是删改数字。对于史书中的《食货志》来说, 建中“四年, 度支侍郎赵赞议常平事, 竹木茶漆尽税
数字的准确性应是衡量其史料价值的重要标准。 《旧 之。 茶之有税, 肇于此矣。”而在后来又说“贞元九年
唐书・食货志》在记载史事时, 对数字一般未加删 正月, 初税茶 [ 4 ]。 这两条记载显然前后矛盾, 如果稍
・・・
节, 而《新志》则大量删削数字。一般是只取整数而舍 加整理考订, 就不会出现这种失误, 另外, 同卷记载
弃零数, 对于千位甚至万位以下的数字多删去不载。 说, 贞元九年”张滂奏立税茶法”, 而在此条记载之后
最突出的例子, 如《通典》卷二记天下屯田岁收“百九 约四千余字才又记载了张滂请税茶的奏议。 这样记
十一万三千九百六十石”,《新志》则删削为“百九十 载史事, 显得杂乱无章, 缺乏条理。
余万斛”, 这里虽省去了“十一万三千九百六十”九 而《新志》在结构体例上似应胜于《旧志》 。《新
字, 却使得这条史料的准确性差了十一万石粮食, 若 志》共分五卷, 记载唐代经济的盛衰, 较有条理。如在
按比率计算, 就使这条史料产生了多达 5% 的误差。 第一卷序言里, 把天宝年间作为唐代盛衰的转折点,
另外,《新志》在计数时, 亦常有错误。 如把“贯”换算 以简明的语言勾勒出了唐代经济盛衰的大致轮廓和
为“文”就常出错。 又如《新志》卷 54 论“唐有盐池十 经济制度变化的轨迹。在史料的编排体例上, 基本上
八”, 而据下文所列之数合计, 却只有十七池。“盐井 是按照各种制度的变化分类编写。例如, 第一卷主要
六百四十”, 而总计各州井数, 只有 639 井。 第三, 年 写均田制和租庸调法; 第二卷主要记两税法以及实
历紊乱。谭英华还特别指出,《新志》在记载唐代有关 行两税法以后赋税额的加重。第三卷主要记转运、屯
典章制度或山川物产的专节,“或著于卷首, 或系于 田、和籴; 第四卷主要记盐铁和货币制度附以杂税;
某年。核以其他文献, 方知新记多是概括数年乃至数 第五卷主要记百官俸禄。 这样安排史料就有条理得
代之事, 揉合成文, 非属一年一朝的资料, 因而舛驳 多, 使人从中可以看出各种制度的演变过程。 另外,
混乱之处, 不一而足。”[ 3 ] 《新志》对唐末史事记载较《旧志》详备得多, 如唐末
总之,《新唐书》作者这种编纂方法, 有损于史料 盐、茶法之严密,《新志》就有所记载, 这就避免了《旧
62
志》记载史事前详后略的弊病。 一个缺点。《新志》与《旧志》都记载, 但《旧志》比《新
总 之, 从结构体例上看,《旧志》显得缺乏系统 志》记载更为详实。这种情况也不少。前已指出,《新
性、完备性, 记载史事前详后略, 有残阙不全的弊病。 志》在编写时, 删改了《旧志》所载录的许多史料, 如
同时, 也缺乏对原始史料作必要的梳理、加工考订工 唐代的许多诏令、奏议, 从而使它的内容比《旧志》记
作, 而《新志》记事则较为系统、完备, 相对而言, 没有 载史更为简略。 又如, 关于唐代货币制度,《新志》与
残阙之感。 《旧志》都有记载, 但《旧志》所载却更为详尽, 几乎比
三、从记事份量上看《旧志》与《新志》的优劣 《新志》详细一倍。这也是《新志》的不足之处。( 3)《新
衡量一部史书的优劣, 真实性、准确性应是首要 志》比《旧志》所载内容详细。这种情况主要是《新志》
的标准, 其次是系统性、完整性。另外, 记事的全面性 对《旧志》内容作补充。如关于唐代户口制度,《新志》
( 或称详细程度) 也应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下面试 补充了关于“手实” 、
“乡帐” 、“计帐”等内容。 关于均
用记载史事的详细程度 ( 全面性 ) 这个标准去考察 田制和租庸调制,《新志》比《旧志》多出许多新内容。
《旧志》与《新志》的优劣 ( 既从总的方面, 又从具体史 如宽乡、狭乡的规定, 永业田应种榆、枣、桑等树木,
事的角度两方面去考察) 。 特别是《新志》有“狭乡授田, 减宽乡之半, 其地有薄
第 一, 从总的情况来看,《新书・食货志》要比 厚, 岁一易者, 倍授之。 宽乡三易者, 不倍授”等《旧
《旧志》详细。因为, 单从字数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旧 志》所没有的内容 [ 5 ] , 以及永业田、口分田的买卖等。
志》两卷共有 27000 字, 而《新志》分为五卷, 共约有 更 值得一提的是, 在记载唐代租庸调时,《新志》比
4 万余字, 可见《新志》比《旧志》多出 1 万余字。 另 《旧志》多了“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一句 [ 5 ]。 总的说
外,《新志》记载唐末经济较《旧志》详备得多。如唐末 来, 这种例子是相当多的, 这应是《新志》优于《旧志》
盐法的严酷,《新志》就有详细的记载, 而《旧志》则未 的地方。( 4)《旧志》失载而《新志》则增加进全新的内
载。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史料。这无疑是 容, 这种情况也为数很多。 例如,《旧志》对唐代官吏
珍贵的。应当指出, 这正是新书作者要求“事增”的结 的棒禄失载, 而《新志》则用整整一卷来论述唐代官
果。 这一点应是《新志》的优点。 吏的俸禄制度。 如俸料、禄米、职分田等的变化。 又
第二, 从局部情况看, 即从具体史事的记事来 如,《新志》记载了唐代屯田, 而《旧志》未载。《旧志》
看, 则情况较为复杂,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未载唐代盐池、盐井、铜、铁、锡等矿的分布情况, 而
《旧志》记载而《新志》失载的。例如, 记载唐代度田之 《新志》却有详细记载。这类增加很多。谭英华已撰文
制, 据《旧志》记载说“以度田之制, 五尺为步, 步二百 详 列这类“事增”的事例 [ 3 ] , 可备参考, 我认为这是
四 十为亩, 亩百为顷。”[ 4 ] 而《新志》则只说“度田以 《新志》最大的优点。
步, 其阔一尺, 其长二十四步为亩”[ 5 ] , 如果没有《旧 综上所述,《旧唐书・食货志》的史料和《新志》
志》的记载, 仅据《新志》所载, 谁能知道一步该是多 相比更为原始, 所以它的真实性、准确性比《新志》要
长呢? 只有以“五尺为步”, 才有统一的标准。而唐代 高,《新志》对唐代原始档案材料删节甚多, 所以在真
尺的长度是有明文规定的。又如,《旧志》详细地记载 实性、准确性方面比《旧志》差。虽然《新志》与《旧志》
了唐代度量衡制度, 而《新志》却弃而不载。关于唐代 互有详略, 但《新志》比《旧志》更增加了许多新内容。
户籍制度,《新志》就颇多失载。 这种例子还有不少。 所以,《新志》比《旧志》记载更加充实、全面、系统, 这
这可能是《新志》作者为了避免与《旧志》重复才故意 是主流。 和《旧志》相比,《新志》为我们提供了更多、
弃而未载以便记载其他内容。 这应当说是《新志》的 更丰富的资料。 这是《新志》的优点, 应当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9.
[2 ] 顾炎武. 日知录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3 ] 谭英华. 略论《新唐书食货志》的编纂方法和史料价值 [J ]. 史学史研究, 1983 ( 1).
[4 ] 旧唐书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5 ] 新唐书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6 ] 赵翼. 廿二史札记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7 ] 梁方仲. 十三种食货志介绍. 历史研究 [J ], 1981 ( 1).
〔责任编辑 介永强〕

6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