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000 年 1 月 唐都学刊 J an.

  2000
第 16 卷 第 1 期 T angdu Jou rna l V o l116 N o 11

α
盛唐田园诗及其所反映的农业文化
周桂莲
(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摘 要: 盛唐田园诗都是从侧面歌唱“田家乐”的, 但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着重描写了


乡村宜人的景色及田家淳朴宁静的生活, 这类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写田园风光宛然在目, 又
浑然天成, 无斧凿痕迹, 是盛唐田园诗中的佼佼者; 第二类着重抒写了诗人们自己及其道朋诗友的
田园生活与闲情逸致, 这类诗歌在盛唐田园诗中占的比例较大, 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都与第一类
相近; 第三类写出了一些田家劳作的辛苦与生活的穷困, 但最终还是强行加上了“欢乐”的尾巴。盛
唐田园诗虽然没有真实地反映封建社会广大贫苦农民受剥削受压迫的一面, 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当时农业文化的某些侧面。
关键词: 盛唐田园诗; 农业文化; 农本思想; 生产水平; 农业习俗
中图分类号: I207. 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0300 ( 2000) 01- 0041- 06

盛唐时期, 即唐开元、天宝年间, 我国诗歌继初唐王绩、陈子昂及四杰之后, 进一步摆脱齐


梁浮艳诗风的影响, 积极拓宽诗歌题材领域, 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储光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
诗派和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盛唐田园诗早在其当代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历代诗评家也都推崇备至。诗圣杜甫称赞孟
浩然的诗为:“复忆襄阳孟浩然, 清诗句句尽堪传”。殷王番称赞王维的诗:“词秀调雅, 意新理惬,
在泉成珠, 著壁成绘”
。 宋代文豪苏轼评王维诗时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这些赞誉都是
针对王、孟的山水田园诗而言的。 晚唐司空图的《诗品》、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 、明人高木秉的
《唐诗品汇》和清人的很多诗话, 直至近人宋育仁的《三唐诗品》, 也都对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
园诗作过较高的评价。
当代研究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人也不少。 但他们都和前人一样, 侧重于分析王、孟诗歌的思
想内容、艺术风格或表现手法, 而且多将其田园诗与山水诗并论, 具体分析时则偏重于山水诗,
田园诗被屡屡提及的, 只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 王维的《渭川田
家》
、《春中田园作》、《淇上田园即事》
等少数几首, 较少有人专就以表现农村生活为主的田园诗
给予系统深入的探讨, 更少有人从农业文化的角度去研究盛唐田园诗。 而所谓田园诗, 从微观
上讲, 描绘的是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 从宏观上看, 反映的则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农业经济状况、
农业生产水平或农业风俗习惯。换言之, 田园诗是一个时代农业文化 ( 至少是其某些侧面) 的艺
术表现或缩影。因此, 要全面而客观地评价盛唐田园诗, 就不应该只注重其美学价值, 还应探讨

α 收稿日期: 1999- 08- 15


作者简介: 周桂莲 ( 1963- ) 女, 陕西宁强人,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麦类作物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41・
其实用的一面, 即其所反映的农业文化。
一、盛唐田园诗概观
众所周知,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主要作者是王维、孟浩然和储光义, 此外还有常建、祖咏、裴
迪等人。但除却其山水诗外, 以描写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为主的诗歌并不很多, 王维有 30 首左
右, 储光义近 20 首, 孟浩然 10 余首, 祖咏则只有几首。 为了拓宽视野, 比较全面地分析盛唐田
园诗所反映的农业文化, 本文将盛唐时期另外一些著名诗人的田园诗也纳入盛唐田园诗之列,
如丘为、崔颢以及边塞诗派的李颀和岑参等人, 他们的田园诗也都不多, 总共不过 10 余首。 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写过一些田园诗, 如《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
《甘林》、
《驱竖子摘苍
耳》 等, 但因诗人后半生的 20 多年都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 其田园诗的思想倾向
也不同于王、孟等人, 故未纳入分析。
盛唐田园诗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与晋代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脉
相承, 而且都是从某些侧面歌唱“田家乐” 的。 但因所写“田家”
不同, 描写的侧重点也不同。 因
此, 盛唐田园诗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着重描写了乡村宜人的景色、详和的气氛以及田家淳朴、宁静的生活。如王维的《渭
川田家》 和孟浩然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这样描绘了乡村的黄昏:“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
归。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雉句佳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田父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
逸, 怅然吟式微。”
“出谷未停午, 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 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 草虫寒不
闻。衡门犹未掩, 伫立待夫君。”
储光义的《田家即事》 描写的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也很优美:“桑
柘悠悠水蘸堤, 晚风晴景不妨犁。高机犹织卧蚕子, 下坂饥逢饷饭妻。杏色满林羊酪熟, 麦凉浮
垅雉媒低。生时乐死皆由命, 事在皇天志不迷。” 李颀的《野老曝背》
则描写了一位怡享天年的老
农:“百岁老翁不种田, 惟知曝背乐残年。 有时扪虱自搔首, 目送归鸿篱下眠。”此外, 孟浩然的
《过故人庄》 , 王维的《春中田园作》 、
《山居即事》、
《新晴晚望》、
《早入荥阳界》
、《宿郑州》
、《春园
即事》、《积雨辋川庄作》 , 丘为的《题农父庐舍》等诗也属于这一类。这类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性和
一定的真实性, 写田园风光, 宛然在目, 又天然凑泊, 无斧凿痕迹, 是盛唐田园诗中的佼佼者。
第二类则是着重描写诗人们自己及其道朋诗友的田园生活和闲情逸致的。唐代尊奉儒道,
标举隐逸, 时兴招隐, 致使许多文人为求出仕而走“终南捷径” , 出仕之后又留恋隐逸。 王维、孟
浩然、储光义等人都曾有过归隐或半官半隐的生活。他们自称贫穷, 总以“茅屋” 、
“荆扉” 来描写
自己的别业, 实则是“先人留素业, 老圃作邻家”的有产者, 甚至是亭台楼阁兼具、竹馆林园并呈
的庄园主。他们的故交新友也都是些“田家复近臣, 行乐不违亲” 、食则鸡黍具、饮则菊花酒的地
主, 或“酌酒会临泉水, 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 东谷黄梁夜舂” 的隐士。 他们终日饮酒赋
诗, 会友游乐, 耕种多命童仆, 只是偶尔稍事躬耕以求消遣。 如王维在《答张五弟》和《辋川闲
居》 中这样描写他悠闲的隐居生活:“终南有茅屋, 前对终南山。终年无客常闭关, 终日无心长自
闲, 不妨饮酒复垂钓, 君但能来相往还。” “一从归白社, 不复到青门。 时倚檐前树, 远看原上村。
青菰临水拔, 白鸟向山翻。 寂寞于陵子, 桔木皋方灌园。”这类诗歌在盛唐田园诗中占的比例较
大, 如孟浩然的《田园作》、《田家元日》、《南山下与老圃期种瓜》 , 王维的《赠裴十迪》
、《丁寓田家
有赠》 、《酬张少府》
、《瓜园诗》、《春日上方即事》 , 储光义的《田家即事答崔二东皋作四首》 , 祖咏
的《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田家即事》 , 李颀的《晚归东园》 、
《不调归东川别业》 等等, 都属于
这一类。
第三类描写的大概是真正的贫苦农民, 因为他们需要冒暑劳作, 又无钱沽酒解劳, 甚至食
・42・
则青黄不接, 穿则卒岁无衣, 住则白板柴门, 行则脚登草鞋。 如储光义的《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
首》
之一云:“仲夏日中时, 草木看欲焦。田家惜工力, 把锄来东皋。顾望浮云荫, 往往误伤苗。归
来悲困极, 兄嫂共相讠尧。无钱可沽酒, 何以解劬劳。夜深星汉明, 庭宇虚瘳瘳。高柳三五株, 可
以独逍遥。”这类诗歌在盛唐田园诗中不多见, 除这两首外, 王维的《赠刘蓝田》 , 储光义的《同王
十三维偶然作十首》 之二、
《樵父词》
、《牧童词》可勉强划入此列。这类诗歌写了一些田家劳作的
辛苦和生活的贫困, 但既未像中唐李绅的《悯农二首》那样给予深切的同情, 更未像白居易的
《观刈麦》
、《杜陵叟》
以及晚唐杜荀鹤的《山中寡妇》 那样揭示田家贫苦的原因; 而往往是诗的前
半部分写田家的辛劳与贫困, 后半部分就又转向写其“乐”了。 很显然, 这种“乐” 是诗人们根据
自己的感受强加上去的。
综上所述, 盛唐田园诗是以歌唱“田家乐”
为主的, 没有真实地反映封建社会广大贫困农民
受剥削受压迫的一面, 只是从侧面描写了他们的一些生活状况和生产活动。
二、盛唐田园诗所反映的农业文化
盛唐田园诗虽然没有全面地描写出广大贫苦农民的真实生活, 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当时整个社会的农本思想、农业生产水平以及一些农业习俗和农业经济状况。
1. 反映的农本思想
重农轻商、以农为本是我国封建社会传统农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盛唐田园诗人晚年被
罢免官职或谢官之后纷纷归园田居, 并以躬耕自诩, 以务农为荣, 在其田园诗中唱出“再见封侯
万户, 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 何如高卧东窗”
的高调, 正是这种农本思想的集中反映。早
在汉代, 我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到了唐代, 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无论在中原
皇城还是在江南重镇, 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的加工与贸易都比较活跃。唐王朝的统治者虽然
未像汉武帝那样明令重农抑商, 但也并不刻意于工商业的发展, 而是劝民农桑, 坚持以农业为
治国之本。因此, 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 谢职、解甲之后, 一般都不留在大城市怡享天年, 也不从
工经商, 而是归田务农。这不能排除他们有远祸避害的目的, 也有厌恶城镇的嘈杂、喜好乡村的
清静之可能, 但主要还是因为统治者以及他们本人都具有农本思想。统治者的农本思想导致劝
民农桑的政策, 并鼓励文武百官离职后归田务农; 官员们的农本思想则使得他们自己从心底里
愿从此务。
2. 反映的农事活动和农业生产水平
我国农事活动见诸文字的历史已有 3000 多年, 汉代已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到了
唐代更加完善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 在土壤耕作上, 广泛推广牛耕, 重视中耕除草、防
旱保墒和灌溉排水, 并强调适时作业; 在作物种植上, 品种繁多, 重视良种选择, 实行间作套种。
这些, 盛唐田园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 1) 土壤耕作
唐代的耕作方式有火耕和犁耕两种, 而以犁耕为主。 火耕也叫余 田 耕, 是指在山林、荒野首
先伐去树木, 然后点火烧荒, 再清除枯枝焦木, 在草木灰上掘坑下种。 岑参在其《与鲜于庶子自
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中作》 中写道:“水种新插秧, 山田正烧余田” 。说明在巴蜀之地
还存在着余 田 耕制。火耕法简便易行, 但毁林开荒, 耕作粗放, 远不及犁耕。犁耕最早始于战国时

期, 汉代得到推广, 到了唐代就比较普遍了。隋唐时代的犁称曲辕犁, 由 11 个部件组成, 有铁制


的犁镜和犁壁, 便于转弯回头, 并能控制入土深浅, 还能把犁起的大土块翻向两侧, 操作起来十
分方便。王维、孟浩然、储光义、丘为等人的诗中都提到过犁耕。如丘为在《题农父庐舍》 中言道:
・43・
“沟塍流水处, 耒耒吕平芜间。 薄暮饭牛罢, 归来还闭关”
; 储光义在《田家即事》中说:“桑柘悠悠
水蘸堤, 晚风睛景不坊犁” 。
盛唐农民不仅已普遍采用牲畜拉犁耕地, 而且还推广了汉代赵过传授的耦耕, 即二牛挽
犁、二人或一人扶辕的犁地方式。 如王维在《田家乐七首》 之二中提到:“讵胜耦耕南亩, 何如高
卧东窗”。
前面已经提到, 唐代已经完善了精耕细作的作物栽培管理制度, 这其中也包括中耕除草。
储光义在其《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 中写道:“仲夏日中时, 草木看欲焦。 田家惜工力, 把锄来
东皋。 顾望浮云荫, 往往误伤苗”
“野老本贫贱, 冒暑锄瓜田” 。 用锄锄地可以蓄水保墒, 除草间
苗。 夏季杂草生长旺盛, 土壤水分蒸发快, 所以要“冒暑锄田”。“日旰懒耕锄”和“忘此耕耨劳”
中的“锄” 和“耨”
也都是锄地的意思。
( 2) 农田灌溉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 早在秦汉时期, 就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唐代水利事业更超于前
代, 有名的水利工程有二百六七十处。所以, 在平原地带, 特别是渭水、黄河流域, 随处可见开沟
引 水、灌溉田园的景象:“沟塍流水处, 耒耒吕平芜间” ;“开畦分白水, 间柳发红桃”
;“是时三月
暮, 遍野农桑起。 里巷鸣春鸠, 田园引流水”。 这是诗人丘为、王维和崔颢的诗中所描绘的。
水利事业的发展, 也表现在灌溉工具的改进上。 唐代灌溉工具已有十多种, 既有比较简易
的桔木皋、辘轱, 也有结构复杂的翻车; 唐代北方还出现了用木桶相连汲井水的水车和形似纺车
的 筒车, 可惜王维等人的田园诗中仅出现了“桔木皋”这一种灌溉工具如王维在《辋川闲居》中
云:“寂寞于陵子, 桔木皋方灌园”
; 王维在《春园即事》中写道:“草际成棋局, 林端举桔木皋”
。 桔木皋
又叫吊杆或架斗, 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提水工具, 适于浅池提水。在水源边埋两根立柱, 柱顶
端绑一横杆, 杆端拴一水桶或戽斗, 以人力起伏将水从低处提向高处。因其设备简单, 适合一家
一户的小农经济形式, 所以在唐代比水车等其他工具使用普遍是很正常的。
( 3) 农作物种植
盛唐田园诗中提到的作物有黍、禾、小麦、大麦、水稻、菰米等。 其中, 提到禾、黍的诗句最
多, 如王维的《宿郑州》 诗云:“虫鸣机杼休, 雀喧禾黍熟” ; 储光义在《田家杂兴八首》中言道:“种
桑百余树, 种黍三十亩”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云:“桑间禾黍气, 柳下牛羊群”;“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禾即粟, 俗称谷子, 碾去谷壳后就是当今盛产于陕北的小米; 黍即糜子, 碾后为黄
米, 粒小带粘性。 禾、黍是当时北方地区主要的谷类作物, 盛唐田园诗中频繁地提到它们, 也正
说明了这一点。其次是水稻, 如李颀在《渔父歌》 中所云:“绿水饭香稻, 青荷包紫鳞” 。菰米也是
盛唐田园诗中多次提到的作物, 如王维在《送友人南归》 中称“楚人菰米肥”。菰米是多年生草本
植物, 生在水边或浅水里, 开淡黄色小花, 叶似芦叶, 茎即茭白, 果实叫菰米, 茎、叶、实均可食
用, 是菜、米兼用的作物。 当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均有食菰之习俗并有菰的种植。
瓜菜及经济作物的种植在盛唐田园诗中也有反映, 如王维在《瓜园诗》 中云:“余适欲锄瓜,
倚锄听叩门” , 他在《送孙秀才》诗中提到:“玉枕双文簟, 金盘五色瓜”; 孟浩然在《南山下与老圃
期种瓜》 中写道:“不种千株橘, 惟资五色瓜”。 有人考证, 唐以前我国就有了甜瓜、胡瓜、冬瓜和
越瓜, 而西瓜和南瓜则是五代十国及其以后才引入我国的。[ 1 ] 但从王、孟诗中“五色”的颜色描
述可知诗歌中提到的瓜应为甜瓜。 王维在《游感化寺》 中提到:“香饭青菰米, 嘉蔬绿笋茎”。这
里的“绿笋茎” 可能指的是莴笋。 从杜甫的《种莴苣》可知, 莴苣已是盛唐很常见的蔬菜了。
从盛唐田园诗中可以看出, 当时种植的经济作物有甘蔗、麻、芝麻、魔芋等, 李颀《送刘四赴
・44・
夏县》中云:“扶南甘蔗甜如蜜”; 孟浩然在《南山下与老圃期种瓜》中言道:“开经剪蓬麻” ; 王维
的《送孙秀才》诗云:“山中无鲁酒, 松下饭胡麻”。胡麻既是芝麻的古名又是油用亚麻的俗名, 但
据杨希义先生考证, 芝麻是唐代重要的食粮兼油料作物, 并被称为胡麻或油麻[ 2 ]。因此, 王维诗
中的胡麻当指芝麻, 而不是油用亚麻。此外, 从储光义的《采莲词》 、
《采菱词》和李欣的《采莲》等
诗歌以及王维《山居即事》 的诗句可知, 盛唐时期也有莲藕和菱角这两种水生植物的种植。
我国是世界三大果树原产地之一, 南北方有各具特色的果树。 北方的桃、李、杏、枣、石榴,
南方的樱桃、橘、柑桔、橙、柚、荔枝等, 盛唐田园诗中皆有吟咏。 孟浩然《田园作》云:“卜邻近三
径, 植果盈千树”, 说明盛唐已经有了规模较大的果园。 唐人吟咏桃、李、杏者颇多, 说明桃李杏
是当时北方的主要果树。 由于它们果食甜美, 可供食用, 花色鲜艳, 可供观赏, 所以无论村边道
旁, 门前院内, 还是田间地头均有种植。 春风起处, 桃红柳绿, 杏粉李白, 如烟如霞。 如王维在
《田园乐七首》和《春园即事》中的描绘:“红桃复舍宿雨, 绿柳更带朝烟” ,“开畦分白水, 间柳发
红桃” ; 储光义《田家即事答崔二东皋作四首》之一云:“玄鸟双双飞, 杏林初发花” , 也是这种优
美景色的描绘。
3. 反映的农业习俗及农业经济状况
( 1) 农业习俗
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与农业有关的风俗习惯也丰富多彩。盛唐田园诗人没有广泛地参
加或注意观察各项农业生产活动, 所以没能像南宋诗人范成大那样在田园诗中集中而全面地
反映当地的各种农业习俗, 但从其提到的前述农事活动中也可以看出如下风习。
一是男耕女织的劳动习俗。 正如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中所云:“农夫行饷田, 闺妾起缝
素”
; 储光义《田家即事》亦云:“桑柘悠悠水蘸堤, 晚风晴景不妨梨。 高机犹织卧蚕子, 下坂饥逢
饷饭妻”。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理想生活。如果抛开其所反映的社
会政治秩序及经济状况不管, 仅就男人耕田种地、女人织布缝衣这一劳动模式来说, 则可以看
成是一种长期养成的习俗。
二是刀耕火种的山区耕作习俗。 如前所述, 唐代已普遍推广了畜力犁耕技术, 在秦川等北
方平原地区, 刀耕火种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王维在送给万州某禅师的诗及岑参在至利州道中
所作的诗歌中却有“种田烧白云, 斫漆响丹壑”
。说明在西南地区仍有火耕习俗。陕西师大陈国
生先生的研究也表明, 唐宋时期以大巴山南岭为火耕农业分布的北界, 在整个西南地区的山地
都保持着这种火耕习俗。[ 3 ]
三是北主禾黍、南主水稻的粮食种植习俗。汉武帝时, 董仲舒即提倡在关中扩大种植小麦。
如前所述, 从盛唐田园诗中亦可看出, 当时南、北方均有了小麦和大麦的种植, 但却仍然分别以
水稻与禾黍为骨干作物。 这当然有农业生产水平问题, 如关中的夏季升温迅速, 极端高温可达
42℃。 这时小麦正值灌浆时期, 管理不当便会青干甚至死亡; 而禾黍耐风旱, 适应性强, 除却特
大灾异, 一般可以保持稳产, 不易成灾。除了这一因素之外, 大概就是一个种植及饮食习惯问题
了, 就像直至今日, 南方仍然以种植水稻为主, 而北方则以小麦种植为主, 南人喜食米饭, 北人
好吃面条一样。
四是预测旱涝情况和作物丰歉的占卜习俗。 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水旱不均对于农业丰歉
的影响至为严重, 因此自古以来, 中国农民就不断寻求各种方法, 预测当年的旱涝情况和作物
丰歉。 其中有用鸡骨等物件进行占卜的虚妄之术, 也有根据气候、物候指标进行预测的较有科
学性的方法。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他的《四时田园杂兴》 等田园诗中就记录了吴中农民的许多占
・45・
候农谚。[ 4 ] 可惜盛唐田园诗人未能深入农村生活, 反映这种农业习俗的诗句很少, 如孟浩然在
《田家元日》 中所云:“田家占气候, 共说此年丰”
。 田家通过占气候, 都说这一年将风调雨顺, 粮
食丰收。 但这里的“占” 到底是用物件占卜, 还是根据物候推测, 诗人却未予交待。 从这个“占”
字看, 是“占卜” 的可能性大一些。
( 2) 农业经济状况
唐开元、天宝年间, 统治者为了缓和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发展社会经济, 采取了一
系列劝民农桑、轻徭薄赋的政策, 使全国各地都形成了以粮食种植为主、种桑养桑及种麻养鱼
等多种经营并举的农业经济模式。 盛唐田园诗如实地反映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 我国唐代, 江南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养蚕业则与之相适应。但崔颢《赠轻车》 中的
“幽冀桑始青, 洛阳蚕已老” 等诗句, 说明陕西、河北、河南等地也都种桑养蚕。“种桑百余株, 种
黍三十亩”;“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桑间禾黍气, 柳下年羊群”
等诗句, 则是家家户户既种
粮又养蚕的佐证。农民们生产的蚕丝麻纤, 除上交官府外, 还可织布缝衣或出售易物, 这就既繁
荣了皇朝的社会经济, 又保证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的小农经济的发展。
唐代的渔业生产也很活跃。 李颀有《渔父歌》
, 储光义有《渔父词》
, 虽然这两首诗都是以写
渔人悠闲生活为宗旨的, 但说明当时已有以捕鱼为生者。“秋晚田畴盛, 朝光市井喧, 渔商波上
客, 鸡犬岸旁村”。 王维《早入荥阳界》
中的这几句诗, 则说明当时的鱼类产品也进入市场交易,
有了商品化倾向。 上海师大张剑光先生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他指出, 唐代的渔业生产区域遍
及全国, 只要有河流、湖泊之处, 就有鱼类产品的生存, 就有捕捞业的出现; 并且鱼类产品已经
商品化[ 5 ]。此外, 从储光义的《田家杂兴八首》
之五还可以看出, 当时已有农民生产农副产品, 并
在农闲时出门行销:“贫士养情性, 不复计尤乐。去家行卖畚, 留滞南阳郭。秋至黍苗黄, 无人可
刈获。 稚子朝未饭, 把竿逐鸟雀。 ……”
综上所述, 盛唐田园诗虽然受诗人们思想与生活的局限, 未能如实地描绘出封建社会广大
贫苦农民受剥削受压榨的悲惨图景, 但却广泛地涉及了土壤耕作、农田灌溉、作物种植、多种经
营等多项农事活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作物布局、生产水平、农业习俗及农业经
济状况, 为后人研究唐代农业文化提供了佐证材料。

[ 参考文献 ]

[ 1 ] 魏大钊等. 西北的瓜 [M ]. 西安: 陕西科技出版社, 1986.


[ 2 ] 杨希义. 胡麻考 [J ]. 中国农史, 1995, 14 ( 1) : 96~ 101.
[ 3 ] 陈国生. 战国以来中国火耕农业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 [J ]. 中国农史, 1995, 14 ( 2) : 11~ 20.
[ 4 ] 王利华. 范成大诗所见的吴中农业习俗 [J ]. 中国农史, 1995, 14 ( 2) : 87~ 96.
[ 5 ] 张剑光. 唐代渔业生产的发展及其商品化问题. 农业考古 [J ]. 1996, ( 3) : 195~ 204.

[ 责任编辑 吕玉琴 ]

・4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