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2000 年 10 月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Oct .

,2000
第 16 卷  第 4 期 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Social Science) Vol . 16  No. 4

宋选举制的若干问题探索
赵民乐
( 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 , 江苏南京  210013)

  [ 摘  要 ]  宋代科举开宝四年前有诸科登科人 ,殿试起于开宝八年 ,宋初试艺中杂文即指诗赋 。


[ 关键词 ]  宋 ;  科举 ;  诸科 ;  殿试 ;  杂文
[ 中图分类号 ]  K207 [ 文献标识码 ]  A

一、 宋太祖开宝四年前有无诸科登科人
《宋史》 中关于太祖时期科举情况的记载 ,本来就较粗疏 ,而其中对诸科的记载尤其残缺不全 。 “太祖本纪” 与“选举志”
始记诸科登科人的均始于开宝五年 972 。“太祖本纪”云 “ ( ) : 闰月 , 壬辰 , 礼部试进士安守亮等诸科共三十八人 , 召对讲武
殿 ,始放榜 。 ”[1 ] 其文扌干格难通 ,不知此三十八人中共录取多少人 , 也不知其中有几人为诸科 。“选举志”云 “ : 五年 , 礼部奏
合格进士 、 诸科凡二十八人 ,上召对讲武殿 ,而未及引试也 。 ”除人数与“太祖本纪” 不同外 ,其它问题也未讲清楚 。幸得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说得较清楚 “ : 壬辰 ,权知贡举扈蒙奏合格进士京兆安守亮等十一人 ,诸科十七人 ,上召对于讲武殿 ,始下
诏放榜 ,新制也 。 ”[2 ] 由此可知 “太祖本纪”
, 的人数错了 ,总人数应为二十八人 ,其中诸科为十七人 。马端临《文献通考》 中也
有相同记载 “ : 五年 ,初 ,岁取进士不过十数人 ,知贡举奏合格人姓名而已 。至是 ,礼部试到进士安守亮等十一人 , 及诸科十
[1 ] (p. 284)
七人 ,上召对讲武殿 ,始下制放榜 ,新制也 。 说法与李焘同 , 相信应属无误 。只是《文献通考》本书的“选举五”, 却不
记诸科十七人 ,令人奇怪 。至此 ,我们可以确定开宝五年后 ,科举中应有诸科登科人 。那么 ,开宝四年前 , 有无诸科 ? 有无
诸科登科人呢 ?
宋太祖赵匡胤以兵变立国 ,立国后首当其冲需考虑的是平定南北诸割据政权 ,其时无暇考虑科举制的改革 ,故宋初仍
沿用后周旧制 。后周对科举制的最后一次重要改革 , 是后周显德二年 ( 955) 的取消明经 、 童子两科 。徐松《登科记考》云 :
“五月丙中 ,翰林学士 、 尚书礼部侍郎 、 知贡举窦仪上言 ‘ : ……且明经所业 ,包在诸科 ……其明经 、 童子 ,请却依晋天福五年
[2 ] (p. 1015)
( 940) 敕停罢 ,任改就别科赴举 。 ’诏并从之 。 ” 其后 ,科举虽仍小有变化 ,但科目上并无改变 。依此 ,则宋初至开宝四
年间 ,诸科仍是开设的 。 《宋史》 “选举志” 云“ : 初 ,礼部贡举设进士 、 九经 、 五经 、
开元礼 、 三史 、
三礼 、
三传 、学究 、 明经 、明法
等科 ,皆秋取解 ,冬集礼部 ,春考试 ,合格及第者 ,列名放榜于尚书省 。 ”这一说法应该基本反映了宋初实际 , 只有明经一科 ,
宋初未设 ,是到嘉 二年 ( 1057) 才复设的 。 “选举制” 的下文详述了各科的考试方法 、 内容 ,唯独不及明经 ,可见“明经”二字
实乃元代撰写《宋史》 时误入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 1 有这样一段话 “ : 前乡贡三传孙兰治《左氏春秋》,聚徒教授 ,其门人有
被黜退者 ,兰乘醉突入贡部 ,喧哗不已 ,下吏案之 。壬辰 ,兰决杖配商州 。 ”这段材料非常可贵 。首先 ,它说明宋初即有诸科 。
孙兰既是“前乡贡三传”,其门人为诸科考生无疑 ,多半也是三传科考生 。其次 ,文章说“有被黜退者”,自当也有录取者 , 否
则 ,孙兰也不必如此恼羞成怒 ,乃至大闹贡部 ,落得杖配商州 。
由于史料不足 ,今日已无法确定宋初至开宝四年间每科各录取了多少名诸科登第人 ,只有《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七载有
乾德四年 ( 966) 诸科登第人云 “ : 权知贡举王祜言 ,进士合格者六人 ,诸科合格者九人 。 ”于是后人著文者皆作是年诸科登第
[1 ] (p. 305)
人九人 。 其实 ,这个数字仍是不准确的 。 《续资治通鉴长编》 紧接上文有云 “ : 上恐其遗才 ,复令于不中选人内取其优
长者 ,第而升之 。 ”而《宋史・ 太祖本纪》 及《宋会要辑稿》 “选举三”也有类似记载 。可见 ,这一年进士 、 诸科所记六人 、 九人皆
为不确之数 ,未包括后来“第而升之” 者。
今天 ,我们已不可能考证宋初至开宝四年每科诸科登第人的确数 。又因为诸科登第人一向不受重视 ,绝大多数登第人
不能象进士那样留名史籍 ,而是默默无闻 ,姓名沉没 。我们只能从史籍中略事勾沉 ,仅证实自太祖初既有诸科登科人而已 。
欧阳修《金部郎中赠兵部侍郎门公神道碑铭》 载闫象于建隆间三礼中第 “ : 大宋受命 ,天下将平 ,公乃出 ,以三礼举中建隆某

Ξ[ 收稿日期 ] 2000 - 04 - 28
[ 作者简介 ] 赵民乐 (1948 - ) ,男 ,河南新郑人 ,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 103 —
年某科 ,历汉州之金堂 、 ”[3 《福山县志稿》
豸虎州之湖城二县尉 。 ]
选举载 “: 开宝三年合灵寺尊幢记 : 三礼 , 万春 、 于新 、 孙屯 ; 开
宝四年大德尊幢记 : 乡贡三传 ,李邦 ; 乡贡学究 ,唐琼 、 初宁 。”[4 ]
以上材料已足以说明 ,从宋初至开宝四年间 ,确实有诸科 ,并有登科之人 。
二、殿试起于何年
说起殿试 ,好古之人常将之归于武则天 。徐松《登科记考》卷三云 “ : ( 载初元年) 二月辛酉 ,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 , 贡士
(p.
殿试自此始 。 ”[2 ] 96) 然而武则天是如何殿试的 ,史书记载缺略 。其后天授二年 ( 691) 也未见说明 。至天授三年 ,司马光《资
治通鉴》 方载 “: 春一月丁卯 ,太后引见存抚使所举人 ,无问贤愚 ,悉加擢用 。高者试凤阁舍人 、 给事中 ,次试员外郎 、 侍御史 、
(p.
补阙 、拾遗 、
校书郎 ,试官自此始 。时人为之语曰 ‘ : 补阙连车载 ,拾遗平斗量 , 擢推侍御史 ,  脱校书郎 。 ”[5 ] 1379) 可见 , 武

则天时所谓殿试 ,不过是武则天为收人心 ,至考场向举子表示慰问而已 ,并非真正的殿试 。马端临《文献通考》云 “ : 殿前试
[1 ] (p. 284)
士始于唐武后 ,然唐制以考功郎中任取士之责 ,后不过下行其事 , 以取士誉 , 非于考功已试之后再试之也 。 ” 马氏说
得已很清楚 : 武则天策士于洛城殿 ,不过是借省试之机会向举子们表示慰问 ,并非殿试的开始 。
另一种说法是殿试始于宋太祖开宝五年 ( 972) 。 《宋会要辑稿》 “选举二” 云“ : 太祖开宝五年闰二月三日 ,礼部奏名合格
(p.
进士安守亮及诸科二十八人 ,帝召对于讲武殿 ,始下诏放榜 ,新制也 。 ”[6 ] 4245) 有些学者著文引此便以为是殿试 。但召对后
放榜虽是新制 ,却并非殿试 ,这一点 《宋史》 , “选举志” 到是早就讲清楚了 。 《宋史》云 “ : 五年 ,礼部奏合格进士 、 诸科凡二十
八人 ,上亲召对讲武殿 ,而未及引试也 。 ”
“未及引试” 即说 ,虽然召对 ,但不过是接见 、 谈话 ,并未举行殿试 。
《宋史》 “选举志” 将殿试之始定于开宝六年 ( 973) 。 “选举志” : 明年 ,翰林学士李日方知贡举 ,取宋准以下十一人 ,而进
云“
士武济川 、 三传刘睿材质最陋 ,对问失次 ,上黜之 。济川 , 日方乡人也 。会有诉日方用情取舍 ,帝乃籍终场下第人姓名 ,得三百六
十人 ,皆召见 ,择其一百九十五人 ,并准以下 ,乃御殿给纸笔 ,别试诗赋 。命殿中侍御史李莹等为考官 ,得进士二十六人 、 五
经四人 、 开元礼七人 、三礼三十八人 、 三传二十六人 、 三史三人 、 学究十八人 、 明法五人 ,皆赐及第 ……殿试遂为常制 。 ”依此
(p.
说 ,殿试始于此年本该无疑 ,但文中没有说清楚的是 ,宋准等礼部初试所取三十二人 , [6 ] 4356) 除武济川 、 刘睿二人外 , 其余
三十个人 ,复试结果如何 ,而这一结果正关系到殿试是否真正起于此年 。我们知道 ,宋初殿试有两个特点 : 其一是于省试合
格人中复有淘汰 ,其二是名次有变动 。殿试不淘汰的做法起于宋仁宗景 元年 ( 1034) , 名次有变动则直到清末皆然 。所
以 ,了解复试结果如何是很有必要的 。
幸好马端临《文献通考》 说清了此事 “ : 始日方等所取十一人内 ,只黜武济川一人 ,余十人则高下一依元次 , 而续取到十六
[1 ] (p. 284)
人不过附名在此十人之后 ,共为一榜 ,然则是年虽别试而共为一榜 ,亦未尝有省试殿试之分也 。 由此可见 ,这一年还
不能算是殿试之始 ,而宋准也还不是标准的状元 ,只能称为榜首而已 。
否定了开宝六年 ,则知开宝八年 ( 975) 当为殿试开始之年 ( 开宝七年未贡举) 。 《宋史》 “选举志”云 “ : 帝尝语近臣曰 ‘ : 昔
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 ,朕亲临试 ,尽革其弊矣 。 ’是年亲试进士王式等 ,乃定王嗣宗第一 ,王式第四 ,自是御试与省试名次始
有升降之别 。 ”以开宝八年与开宝六年以前相比 ,其不同之处大约有三 。其一就是名次有升降之别 ,说明有两榜 ,这一点《宋
史》 说得很清楚 。其二是殿试于省试已取中之人有淘汰 。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 云“
: 八年二月二十四日 ,以知制诰王祜权
[6 ] (p. 4231)
知贡举 ……合格奏名进士王式以下二百九十人 。 ” 而这一年殿试录取仅三十一人 。 《宋史・太祖本纪》“ : 戊辰 , 复试
进士于讲武殿 ,赐王嗣宗等三十一人 ,诸科纪自成等三十四人及第 。 ”进士是二百九十人中取三十一人 ,诸科礼部奏名人数
不详 ,但当不止三十四人 。开宝六年之前礼部放榜后复加淘汰固也时而有之 ,但一来人数不多 ,二来多属当年考试有特殊
事故 ,如武济川事 ,决不同于开宝八年 。有此两点已可说明真正的殿试起于开宝八年 ,王嗣宗可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标
准意义上的状元 ,王式可算第一位省元 ,他们二人都与宋准及其以前的榜首不同 。称宋准及以前的榜首为状元 ,只是一种
比喻而已 。
还有一个现象也可以说明开宝八年是殿试的开始 ,那就是内出试题及不任命主考官 。开宝六年的复试 ,只是“御殿给
纸笔 ,别试诗赋”,主考官为侍御史李莹等 ,很明显带有再试一次的特点 。开宝八年的殿试就不同了 。 《宋会要辑稿》 “选举
[6 ] (p. 4356)
七” 云“: 帝御讲武殿试礼部奏名进士 ,内出《桥梁渡长江赋》《 、龙舡习水战诗》 题 ,得王嗣宗以下三十一人 ……” 其它
如《续资治通鉴长编》 等所记载皆与此同 。文中提到“内出” 试题 ,未提考官 ,这说明殿试乃皇帝亲试 ,故当内出试题 、 主考官
就是皇帝 。在此后的殿试中 ,皆为内出试题 ,只任命“读卷官”,而无考官 ,可见这两点都成为殿试的特殊制度 。开宝八年的
这一做法一向不太引人注意 ,但却是殿试起始的有力证据 。
三、宋初进士科省试内容有无杂文
《宋史》 “选举志” 云“: 凡进士 ,试诗 、
赋、 论各一首 ,策五道 ,帖《论语》十帖 ,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 ”按此说 , 宋初
进士科省试内容共计六部分 ,即 : 诗 、 赋、论、 策、 帖经 、 墨义 。但马端临《文献通考》却云 “ : 凡进士 , 试诗 、 赋、
杂文各一首 , 策
(p.
五道 ,帖《论语》 士帖 ,对《春秋》 或《礼记》 墨义十条 。 ”[1 ] 283) 那么 ,宋初进士省试到底考不考“杂文”,二说哪一种正确呢 ?
我认为《宋史》 的说法是对的 ,而马端临有误 。为什么这么说呢 ? 原因是“杂文” 本不是一种文体 ,而是指帖经 、 墨义 、 策
之外的其他文体 ,通常又专指诗 、 赋。《新唐书・ 选举志》“ : 凡进士 ,试时务策五道 ,帖一大经 ……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
— 104 —
(p. )
立建言 ‘ : 明经多抄义条 ,进士唯诵旧策 ,皆亡实才’……乃诏自今 ……进士试杂文二篇 , 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 ”[7 ] 这儿所
[1 ] (p. 275)
说的杂文要通“文律”,显指诗赋 ,而《文献通考》记此事云 “ : 先是 , 进士试诗赋及时务策五道”, 更直接以诗赋代杂
文 ,可见在科举中杂文本就专指诗赋 。因此 ,马端临云“试诗 、 赋、 杂文各一道”,显然是重复了 ,杂文二字不当 。
那么 ,宋初进士试艺中有无论呢 ? 我认为有 ,除《宋史・ 选举志》 所述外 ,试补充证明 。
首先可从史籍记载的进士省试试艺内容演变来看 。自《宋史》 “选举志”等书记述了宋初的试艺内容之后 ,史籍还记载
了太平兴国八年 ( 983) 、雍熙二年 ( 985) 省试内容的两次变革 ,以后则直到宝元二年 ( 1039) 再次提及省试内容 。 《宋史》 “选举
志” 云“: 八年 ,进士 、
诸科始试律义十道 ,进士免帖经 。明年 ,惟诸科试律义 ,进士复帖经 。 ”这段话讲得不够清楚 。实际上是
八年十二月由太宗皇帝下诏 ,免帖经 ,增墨义十道 ,加律义十道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24 “ : 甲辰 , 令 ……进士免帖经 , 只试
墨义二十道 ,皆以经中正文大义为问题 ,又增进士及诸科各试法书墨义十道 。 ”这本是为以后省试规定的 ,但第二年雍熙元
年未开科 ,而雍熙二年省试时又下诏取消了律义 ,恢复帖经 ,故《宋史》 “选举志” 中的“明年” 实际指雍熙二年 。可见 ,这一次
改革的结果是仅仅增加了墨义十道 ,其余未变 。直到宝元二年宋仁宗时才再次提及试艺内容 。 《宋史》 “选举志”云 “ : 宝元
中 ,李淑侍经筵 ,上访以进士诗赋策论先后 , 俾以故事对 。淑对曰 ‘ : ……厥后变易 , 遂以诗赋为第一场 , 论第二场 , 策第三
场 ,帖经第四场 ……’ ”由此可见 ,宋初直至宝元 ,进士省试始终是考诗 、 赋、论、 策、
帖经五种 ( 初期还有墨义) 。其次 ,可由殿
试内容来推论 。前文已述及殿试初起时 ,只试诗 、 赋 。到太平兴国三年 978 又增加论 。
(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9 “ : 上御讲
武殿 ,复试合格人 ,进士加论一首 ,自是常以三题为准 。 ”宋代初设殿试 ,其复试的含义尚浓 ,开始只试诗 、 赋 , 是省试固有内
容 。后增论一首 ,也应属省试已有的内容 ,断不会增试省试没有的新内容 。因而 ,从殿试可以推知省试内容应该为诗 、 赋、
论 ,而无所谓杂文 。
再次 ,从《文献通考》 本身看 “杂文”
, 二字当属马端临一时笔误 。 《文献通考》上述引文中虽有“杂文”之说 , 但在另一处
“杂文” 却作“论”。 《文献通考》“选举三” 云“
: 《选举志》 言是年 ( 太平兴国三年) 试进士始加论一道 ,然考《登科记》所载 ,建隆
(p.
以来逐科试士 ,皆是一赋一诗一论凡三题 ,非始于是年也 。 ”[1 ] 285) 马端临所见《登科记》今已不传 ,然马氏所见为诗赋论当
不会错 ,可见其前文所谓“杂文” 当为误书 ,而《宋史・ 选举志》不误 。至于“加论一首”本指殿试 ,与省试无涉 ,更何况建隆之
时尚无殿试 ,其“一赋一诗一论” 自然是指省试无疑 。
由上所述可知 ,宋初省试进士科试艺内容确如《宋史》 所说 ,为诗 、 赋、 论、 策、帖经 、
墨义六类 “杂文”
, 之说是不确当的 。
[ 参考文献 ]
[ 1 ] 马端临 . 文献通考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6.
[ 2 ] 徐松 . 登科记考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4.
[ 3 ] 全宋文 [M] . 四川 : 巴蜀书社 ,1990.
[ 4 ] 福山县志稿 [M] . 1931.
[ 5 ] 司马光 . 资治通鉴 [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 6 ] 宋会要辑稿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7.
[ 7 ] 新唐书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 责任编辑  吴春浩)

— 105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