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ΞΞ

第 20 卷第 2 期 绥化师专学报 2000 年 6 月
V01120   No12 Journal of Suihua Teachers College Jun12000

唐五代文人词的仙道意蕴

高  文  利

( 绥化师范专科学校 ,黑龙江  绥化  152061)

摘  要 :词自晚唐便形成“艳科”
的传统 ,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仙道文化对唐五代文人词的
影响人们似乎重视不够 。道教的享乐主义特征 ,迎合了文人的心理需求 ,于是借仙述艳就成
了唐五代文人词的一大特征 。唐五代文人词的仙道意蕴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1 大量摄入
语汇 ;21 借助“游仙”
有关仙道文化的意象 、 题材 ,表现文人世俗生活 ,隐曲反映求仙觅艳的心
理 ;31 表现女冠的生活情事 ,重在刻画女冠思凡恋俗的性苦闷和热烈的爱情追求 。
关键词 : 唐五代文人词 ; 仙道意蕴
中图分类号 : I20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8499 (2000) 02 —0025 —05

提及“花间词”,人们首先便会想到他那依红偎翠的艳情题材和绮靡婉媚的香艳词风 ,
正如词作者们所自述 “: 绮筵公子 ,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 ,文抽丽锦 ,举纤纤之玉指 ,拍按
香檀 ……自南朝之宫体 , 扇北里之倡风 ……”( 欧阳炯《花间集序》) 展现的是晚唐五代以降
“家家之香径春风 ,宁寻越艳 ; 处处之红楼夜月 ,自锁嫦娥”( 同上) 般的酣歌醉舞 ,纸醉金迷
的花花世界 ,宣泄的是“须作一生拚 ,尽君今日欢”( 牛峤《营萨蛮・玉楼冰簟鸳鸯锦》) 的世纪末
的放纵情欲 。如此 “花间词”
, 似乎无论如何也难以和严肃高雅 、 充满神秘色彩的仙道文化
攀扯在一起 。可是 ,打开《花间集》《、尊前集》除了扑面而来的强烈的“脂粉气”外 ,其中充
斥着大量的有关仙道文化的意象 、 人物 、
典故以及表现女冠生活 、 歌咏仙人之恋 、凡仙之恋
的词章 ,这些也就使得一向为人所侧目的花间词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仙道文化面纱 。
如果说佛教主要迎合了世俗社会尤其是动荡变难时代的人们超越苦难与黑暗的情感
心理需求 ,那么道教则主要引导世俗社会无论盛 世或衰世的人们去实现对世俗情欲的现
实满足和对长生不老的虚幻追求 。追求生命的延续和永恒 ,向往自由逍遥的神仙境界 ,这
体现了道教超尘脱俗的高雅一面 ; 而对古代巫觋及方术的吸收和运用 ,有关男女欢会 、

凡艳遇之类仙道故事的编织与传播 , 两性关系的相对混杂与开放 、 女冠的世俗化与浪漫
化 ,以性色及伎艺为招摇的宗教迷惑 ,这一切又体现了道教乐生媚俗的世俗一面 。这种以
乐生 、重生为特征 ,高雅与世俗相纠结的宗教文化 ,尤其能够满足士大夫文人阶级的双重

Ξ [ 收稿日期 ]2000 - 01 - 14
ΞΞ [ 作者简介 ] 高文利 (1964 - ) ,男 ,黑龙江海伦人 ,绥化师专中文系副主任 ,讲师 。

25
情感心理需求 ,它又与燕乐及燕乐歌曲的娱乐抒情功能相契合 ,因此 ,其对晚唐五代文人
词创作的影响较之佛教文化的影响也就更为强烈而普遍 。
据笔者初步统计 ,在《花间集》《
、尊前集》等文人词集中 ,约有 20 多个曲调 、
70 余首作
品大致与仙道文化有关 , 考其曲调 , 其得名有些即来源于道教的有关神仙故事或俗语典
故 ,如《潇湘神》,因刘禹锡咏道教女仙湘妃而得名 《月宫春》
; ,源自道士罗公远引唐明皇游
月宫的故事 《天仙子》
; 与刘晨 、
阮肇天台遇仙的传说有关 “巫山一段云”
, 则多歌咏巫山神
女 ; 而《女冠子》则大多表现女道士的生活 。若对这些与仙道文化内容相关的词作进行考
察与分析 ,我们便会发现它们与仙道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
诗歌意象是经过诗人主观色彩的加工 、渗入诗人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物象 ,或者说
是“意化了的物象”。因此 ,诗歌意象摄入什么事物 , 是诗歌风韵 、 情韵的重要标志 。唐五
代文人词中摄入了大量的仙道人物和意象 ,再经抒情主体加以意化和情化 ,就使得词的意
境蕴蓄着一层仙道的情韵 。如仙洞客 、 乘龙人 、
吹萧侣 、 天台女 、 、娥、瑶姬 、双成 、青鸟 、
青鸾 、
刘郎 、
阮郎 、
大罗天 、玉华君 、
玉皇 、仙景仙居 、琪树凤楼 、醮坛 、瑶池 、
蕊珠宫 、 五云三
岛、十二峰 、
三清 、
蓬莱 、
桃花洞 、求仙 、
乘鸾 、
烧金 、篆玉 ,化黄金 、
丹炉 、金炉 、金磬 、
法篆 、

台梦 、
阳台梦 、
巫山 、步虚 、
霞帔羽衣 、
星冠霞帔 、六铢衣 、黄罗帔 、
白玉冠 、
绛节霓旌 ……这
近百种有关道教文化和仙话传说的语汇 、 意象 、人物 、
故事及典故的运用 ,有些是与词中所
表现的仙道文化方面的内容题材有关 ,有些则是一般性的泛化引用 。如李 《女冠子》:
星高月午 ,丹桂青松深处 。醮坛开 ,金磬敲清露 ,珠幢立翠苔 。步虚声缥缈 ,
想象思徘徊 。晓天归去路 ,指蓬莱 。
这首小令虽仅 40 字 ,却摄入“醮坛”“、金磬”“
、珠幢”“
、步虚声”“
、蓬莱”
等有关道教文
化的物象 、
典故来表现道观清幽高洁的环境风物和女冠的道事和活动 。这些仙道内容的
语词 、
物象经过诗人的意化 、 情化 ,便成了特具仙道情韵的意象 ,营造了一种高雅缥缈 、 玉
洁冰清的境界 ,而活动于其中的风神绰约 、 宛苦仙子的女道士恍然如见 ,那种缥缈之思 ,朦
胧之致便飒然而至 。至于那些有关仙道语词 、 意象 、
人物的一般性的泛化引用 , 在《花间
集》《
、尊前集》中则更为常见 。
就文化创造的深层功力而言 ,宗教乃是生命意识觉醒的产物 。 “死亡恐惧”
和“生命不
自由感” 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所面临的巨大困惑 ,也是宗教试图解决的重大课题 。尽管
佛教 、
基督教 、
伊斯兰教创始时间不同 ,教义有别 ,但无不以拯救人类灵魂为己任 ,以对来
世的信仰和希望为基础 ,以提供解脱苦难之道为目的 。与此截然不同 ,道教所提供的解脱
方法完全是世俗式的 ,它不讲禁欲主义 ,不用苦修今生以待来世 ,用不着否定肉体拯救灵
魂 ,它注重的是今生 ,从不曾超越现世而对来世的“极乐世界” 作过任何幻想和追求 。道教
追求长生不老 ,羽化登仙 ,其途径和方法虽因派别不同而五花八门 ,但其中最具诱惑力 ,影
响最为深远的是秦汉以来由气功修炼发展而来的房中术 。房中术的基本理论是通过男女
相交 、阴阳采补 ,至于益寿延年 ,主旨在于长生 、
享乐兼具而重在长生一端 ,道教有一个流
传非常广的传说 “: 黄帝御千女而得仙 。
”如此 ,追求女色就可以堂而皇之的纳入到宗教的
旗帜下 。这种宗教实在是太有意思 ,太具诱惑力了 ! 即可求长生 , 又不废饮食男女之乐 ,
一切都和人世间一样 , 甚至人世间享受不到的快乐道教都可以提供 , 人们怎能不心向往
之 ! 这种以享乐主义为特征的宗教文化 ,极大地迎合了文人士大夫的心理需求 ,也极大地
26
激发了文人的想象力 ,于是借仙述艳 ,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 。尤其是迷狂道教
的唐 、
五代 ,艳情仙化更是诗词 、
传奇创作中的普遍现象 。
在唐代著名诗人中王翰 、曹唐 、元稹 、
白居易 、
李贺 、
李商隐等都创作了大量的涉及艳
情的游仙诗 ,在诗中 ,男女道士之恋 、 士人与女冠之恋 、
士人与妓女之恋 、 俗世中的男女之
恋 ,甚至帝妃之恋都被置于仙境来表现 ,艳情自然被仙化了 。如元稹的《会真诗三十韵》,
把张生 ( 实为元稹本人) 艳遇崔莺莺从人间移到了天上 ,写成“遇仙”。在道教语汇中 “真”
,
与“仙” 同义 ,会真即遇仙 。这首诗首先勾画了“遥天”、“碧空”的背景 ,然后就将莺莺化作
美丽的西王母 ,她带着赤色的仪仗 , 由玉女陪着 , 从仙乡华浦而来 , 原打算到仙宫朝拜青
帝 ,由于“张生” 到洛城北游玩 ,这就偶然遇上了 。接着描写“张生”与“西王母”人仙欢会做
爱的情景 ,所以《会真诗》实际上是诗人将自己的一次艳遇以“超凡脱俗” 的手法 ,附合游仙
为诗境 ,虽不以“游仙”为题而云“会真”,却同样以神天仙道事写儿女情怀 。
唐代的传奇小说中 ,文人们更是有意识地敷衍仙凡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甚至文
人的狎妓生活也借游仙的方式加以表现 。如张文成就曾以其狎妓生活为素材创作了《游
仙窟》,叙其奉使河源 ,途经神仙窟 ,受到女主人公十娘 、
五嫂的柔情款待 ,宿一宵而去的风
流艳遇 。故事中的十娘 ,五嫂虽然被贴上仙女的标签 ,但从其放浪行为举止上看活脱是平
康北里的烟花宿将 , 其内容和神仙没有任何牵连 。其他如李朝威的《柳毅传》、李景亮的
《李章武传》、牛僧孺的《玄怪录》、薛用弱的《集异记》等都有叙写 、
敷衍人仙恋爱故事的内
容。
借仙述艳也是晚唐五代词人惯用的方式 。词虽不像叙事诗和传奇小说那样具有明显
的情节性 ,但它通过对朦胧迷离 、如幻如仙的仙境的烘托与渲染 ,采用比喻的手法 ,来渲泄
文人天台遇仙的企盼和虚幻的满足 。词中男女双方都幻化成了仙道故事传说中的人物 ,
背景也由人间移植到仙境 ,如毛文锡的《诉衷情》:
桃花流水纵横 ,春昼彩霞明 。刘郎去 ,阮郎行 ,惆怅恨难平 。愁坐对云屏 ,算
归程 ,何时携手洞边迎 ,诉衷情 。
刘义庆《幽明录・刘晨阮肇》载 : 东汉时 , 剡县刘晨 , 阮肇入天台山采药 , 迷不得返 , 遇二仙
女 ,资质绝妙 ,激入仙洞 ,款以酒食 ,至暮 ,令各就一帐 ,二仙女各往就宿 。半年后求去 。即
出 ,亲旧零落 ,邑屋改异 ,无复相识 。问讯得七世孙 , 传闻上世入山 , 迷不得归 。后复入山
寻觅 ,竟不知仙女何所 。这首词描写的是天台仙女在刘阮归去后的寂莫惆怅之情 ,但它不
过是一个依托 ,作者是通过人仙相恋的故事框架来泛化表现世俗间的男欢女爱 。同样 ,毛
文锡的另外一首《浣溪沙》 也不是单纯地敷衍牛郎织女的悲怆的爱情故事 ,同样是借仙话
传说叙写自己 ( 或抒情主人公) 的爱情经历 ,隐曲地反映求仙觅艳的心理 :
七夕年年信不违 ,银河清浅白云微 , 蟾光鹊影伯劳飞 。每恨蟪蛄怜婺女 , 几
回娇妒下鸳机 ,今霄嘉会两依依 。
词的上片描写了仙界的玉洁冰清 ,高雅缥缈 ,下片则抒发了相思的苦恼和相聚的欢乐 。词
中所展现的境界具有浓重的仙家气派 。
唐五代的文人们不仅把世俗社会的男欢女爱加以仙化 , 而且在词中将他们狎妓冶游
的风流生活也仙化了 。在词中 , 他们把青楼妓馆称为“仙居”、
“仙家”, 称歌妓舞女为“天
仙”“
、仙子”,那么他们的狂游狎妓生活自然被比拟形容为“访仙居”、 “访仙踪”,他们自己
27
也就俨然变成“刘郎”或“仙郎”
了 。这样就满足了他们在人间体验神仙境界的虚妄追求 ,
如和凝在其《柳枝》
中这样自叙其风流韵事 :
雀桥初就咽银河 ,今夜仙郎自姓和 。不是昔年攀桂树 ,岂能月里索嫦娥 。
金榜题名 ,艳窟销魂 ,词的内容当然是庸俗无聊的 ,但从秋闱折桂而联想到此行是月中访
仙 ,这就很自然地将狎妓仙化了 。正如李冰若《栩庄漫记》中评 “ : 此诗则非咏柳枝矣 。唐
进士及第多冶游 ,如《北里志》 所载可考 ,和词是夫子自道耳 。
”再如孙光宪的《浣溪沙》:
乌帽欹欹倒佩鱼 ,静街偷步访仙居 , 隔墙应认打门初 。将见客时微掩敛 , 得
人怜处且生疏 ,低头羞问壁边书 。
全词以写实力的手法描写士人狎妓冶游生活 。上片描述士人的装束 、 狎妓途中的鬼鬼祟
祟的行迹 ,笔调幽默 ,以调侃的文字活画了一个类似滑稽戏中的小丑般的士人形象 ; 下片
则神情毕肖地描摹阅历浅显 ,不解“风情” 的雏妓的娇羞情态 。
唐五代文人词中还有一些作品借助神仙境界来体验文人进士及第后的快乐与逍遥 。
如韦庄的《喜迁莺》:
街鼓动 ,禁城开 ,天上探人回 ,凤衔金榜出云来 ,平地一声雷 。莺已迁 ,龙已
化 ,一夜满城车马 。家家楼上簇神仙 ,争看鹤冲天 。
词中把消息传来称作“凤衔金榜出云来”,把金榜题名比拟为“龙已化”“家家楼上簇神仙”
,
则是描写及第后的游宴狎妓生活 ,整个世俗社会顿时都幻化成了一个神仙世界 。文人们
就在这种虚幻的神仙世界中做了一回飘然飞升 、 逍遥自在的神仙梦 。
唐五代是道教的全盛时期 ,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和个人的爱好大力扶植道教 。唐高
祖李渊把道教的教主老子认做唐王朝的老祖宗 ; 唐太宗颁布诏书规定道教位居于佛教之
上 ; 唐玄宗登基后又加封老子为“大圣主玄元皇帝”,这样道教成为唐代的国教 。以后的历
代帝王无不热衷于道教神仙之事 。如此隆崇道教 ,至使全国上下掀起了一片崇道迷狂 。
由于唐朝历代帝王不断地把公主 、嫔妃送入道观学道 ,唐代女子修道风气日炽 。大量
贵族女子 、 宫庭女子或乐妓涌入道观 ,使得女冠队伍迅速壮大 ,文化水准及艺术修养大为
提高 ,从而为道教音乐及道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另一方面 ,唐五代道教女冠队
伍的成长壮大又进一步推动了道教文化向世俗化和浪漫化方向发展 。通过《唐语林》 卷一
所记至德观的女道士“盛服浓妆”《剧谈录》
, 所记唐昌观女冠皆“ 髻黄衫 、端丽无比” 以至
“观者如堵”,晚唐李洞《赠庞炼师》 诗“两脸酒醺红杏妒 ,半胸酥嫩白云饶”的描写 ,以及孙
光宪《北锁梦言》 对前蜀后主时期“宫妓多衣道衣 ,簪莲花冠 ,施脂夹粉”的记载 ,我们便可
以看出中晚唐以来的女冠有些已风流成性 ,类同娼妓 ,带有明显的道凡合流的趋向 。文人
们常常把女冠称为“天仙”“、嫦娥”,期求能获得有如刘晨阮肇天台遇仙之类的艳遇 ; 而女
冠自己也是道心未坚 ,俗情难泯 ,故尔也时常表现出有如天台仙子盼刘阮的思凡情欲 。那
么 ,在晚唐五代那个动乱的时期 ,当一批精神失重的文人们和这些风流浪漫的女冠们不期
而遇的时候二者自然一拍即合 : 女冠的仙道服饰及其宫观环境满足了他们在人间寻求“仙
界”
的虚幻心理 ,而女冠的艳丽容貌及其风流心性又满足了他们在“仙界” 享受人间欢娱的
世俗情欲 。这大概正是晚唐五代文人词中以女冠及其艳情为内容和主题的作品大量涌现
的文化心理及其背景所在 。
据笔者初步统计 ,唐五代文人词中描写女冠情事的作品 ,以《女冠子》
为调者约 13 首 ,
28
以《天仙子》为调者 5 首 , 以《临江仙》为调者 2 首 , 以《虞美人》为调者 1 首 , 以《巫山一段
云》为调者 1 首 ,约计 22 首 。这些以女冠生活为内容的词作 ,有的侧重展现道观清虚高洁
的宫观环境 、 风物 ; 有的侧重描写女冠的美丽的容颜 、 惊鸿的体态 、
不俗的装束 ; 有的侧重
反映女冠雅洁 、神奇的宗教生活 ,更多的则是刻画女冠内心思凡恋俗的性苦闷和热烈的爱
情追求 。如牛峤《女冠子》“: 绿云高髻 ,点翠匀红时世 , 月如眉 , 浅笑含双靥 , , 低声唱小词
……”再如温庭筠《女冠子》:“含笑 , 宿翠残红窈窕 。鬓如蝉 , 寒玉簪秋水 , 轻纱卷碧烟
……”出现在词中的女冠 , 如果隐去其中有关道教意象的描写 , 很难辨认她们是位居“仙
班”
的道士 ,简直与世俗女子一般无二 ,甚至俨然是歌妓舞女的举止神态 。这就明显地反
映了道教的世俗化趋向 。还有一些作品反映了女冠的道事活动 ,描写了道观清幽 、 缥缈的
风物 ,如孙光宪《女冠子》:
淡花瘦玉 ,依约神仙妆束 。佩琼文 ,瑞露通霄贮 ,幽香尽日焚 。碧纱笼降节 ,
黄藕冠浓云 ,勿以吹箫伴 ,不同群 。
再如牛希济《临江仙》:
谢家仙观寄云岑 ,岩萝拂地成阴 , 洞房不闭白云深 , 当时丹灶 , 一粒化黄金 ,
石壁霞衣犹半挂 ,松风长似鸣琴 。时闻唳鹤起前林 ,十洲高会 ,何处许相寻 ?
前首词主要描写了女冠雅洁 、清虚缥缈 、神奇的宗教活动 ,后首则写出了道观仙境般的风
物环境 。这些都反映了道教文化高雅脱俗的一面 。
除却上述这些内容外 ,以女冠生活为题材的词中 ,更多的是对女冠世俗情欲的刻画 。
在唐五代的女冠队伍中 ,有些女冠入观修道并非出自个人的意愿 ,或由帝王意志遣送
至道观 ,或伴随着主人入观 。在凄寂冷清的道观中 ,没有家庭的温暖 ,没有爱情生活 ,只有
黄卷青灯 ,敲磬颂经陪伴一生 ,其内心的苦楚不难想见 ,日久天长 ,难免思凡恋俗 ,渴求爱
情 。如顾太尉的《虞美人》
少年艳质胜琼英 ,早晚别三清 。莲冠稳 钿篦横 ,飘飘罗袖碧云轻 ,画难成 。
迟迟少转腰身袅 ,翠靥眉心小 。醮坛风急杏花香 ,此时恨不驾鸾凤 ,访刘郎 。
据史料记载 ,唐代道观比较开放 ,特别是在长安这样的大都会里 , 道观乃是主要的社
会文化场所 ,文人集中活动的地方 。人们在那里游览 、 交际 、
寄居 、
习业等等 , 女冠也就多
有与文人接触的机会 。某些有才艺的女冠更会得到文人们的欣赏和同情 , 而另一些则以
歌舞娱人 ,形似娼妓 ,以至与文人产生感情 ,如鹿虔 《女冠子》:
风楼琪树 ,惆怅刘郎一去 ,正春深 。洞里愁空结 ,人间信莫寻 。竹疏斋殿迥 ,
松密醮坛阴 。倚云低首望 ,可知心 。
其他如韦庄 、
和凝的《天仙子》、牛峤的《女冠子》等 ,都表现了女冠的恋情生活 。我们认为
这种“盼阮郎”“、访刘郎”
式的情感心绪一方面是对唐五代女冠恋情生活的真实表现 ,另一
方面也反映 、
折射了唐五代文人与女冠的恋情生活及其求仙觅艳的文化心理 。
唐五代文人词之所以借游仙叙写艳情 , 原因很复杂 , 既有道教的影响 , 又有原始女神
崇拜文化心理的积淀 ,既受仙话传说的熏染 ,又有文学传统的承传 ,对此笔者将另文讨论 。
参考文献
[ 1 ] 花间集・尊前集 [M] 1 华夏出版社 ,19981
[ 责任编辑 : 王占峰 ]

2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