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18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1 年第 1 期

21 与以上观点截然相反的估算有郭沫若等编的《中国史稿》 第五册 ( 人民出版社 1983 年


版) , 认为北宋人数为 4530 余万。 袁祖亮在《宋代人口之我见》《
( 中国史研究》 1987 年第 8 期)
一文中认为宋朝每户平均仅 2—3 口是人为析户规避赋役的结果, 所以户数和口数都基本符合
实际。 按这种观点, 北宋人口不超过 4700 余万。 在近年来一些有关中国历代人口数及人口史
的论著中也往往采用这一说法。 而且, 国内有关专著和论文在统计宋代户口时, 往往都把宋代
史籍上的人口数作为全部人口, 如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编的《中国历史大事纪年》 附录七《中国
历代人口数目简表》( 1978 年 5 月版) ,《光明日报》1979 年 6 月 17 日所载《我国历代人口统计
概况》 资料, 梁方仲编著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版) 。
关于宋代的户口问题, 葛剑雄认为现存的宋代全国性户口数只登记了承担赋役的那部分
人口, 在正常情况下, 其中的户数比较准确, 大致可视为实际户数。 根据户数推算, 北宋后期的
实际人口已达一亿; 宋金人口合计超过一亿, 是中国人口史上的高峰。对于这两点, 史学界目前
较认可, 可谓近年来史学界进行争论、研究后所取得的较为一致的成果。
中外史学界关于宋代户籍制度和人口数问题探讨的状况, 大致如上文所述。史家对宋代户
籍制度的研究, 试图解释丁、口之谜, 其价值不仅是求得宋代人口数字之实, 而且对当时经济发
展水平的估计, 将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同时, 对于研究中国历代赋税制度和户籍制度关系的变
化, 以及归纳人口增长规律等等方面, 都有一定意义。
总之, 宋代户籍制度和人口数的研究课题非常艰难, 有关宋代户口和人口的数据混乱, 国
内外学者的观点众多。 其中还有许多空白点需学者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以探讨、研究,
关于宋代人口问题研究仍是宋史学界的一个研究焦点、难点。
( 本文得到方如金教授的悉心指导)

“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
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会议综述
李华瑞

( 河北大学历史研究所, 河北保定 071002)

  由河北大学历史研究所与中国宋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
会第九届年会” , 于 2000 年 8 月 2- 5 日在河北省保定市举行。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 67 人, 其中
日本学者 8 人, 美国学者 4 人, 韩国学者 5 人, 中国台湾地区学者 7 人, 中国大陆学者 43 人。
8 月 2 日上午开幕式, 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河北大学教授漆侠先生致开幕词, 日本学者
梅原郁教授、美国学者田浩 (Hoy t C leveland T illm an ) 教授、韩国学者金渭显教授、台湾大学王
德毅教授分别介绍各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宋、辽、西夏、金史研究的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
“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会议综述 19

研究所王曾瑜先生代表“邓广铭学术奖励基金” 评审委员会宣布首届评奖获奖名单。
本次大会共收到与会和因故未能与会学者提交的学术论文 68 篇。 与会代表分为政治、经
济、文化三个组进行交流, 8 月 5 日上午以大会形式交流了各组讨论情况。 现据论文和讨论情
况分作政治、文化、经济三个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本次会议提交宋代政治方面的论文最多, 分组讨论时气氛也最热烈。而政治方面的论文又
主要集中在政治人物、职官制度和文臣典兵等问题上。王瑞来《“瘿相” 王钦若》通过考察宋真宗
朝宰臣王钦若的政治生涯, 既从微观上透视宋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又从所谓的反面人物身上
客观展示了恶的历史作用。 美国学者贾志扬 (John Chaffee )《刘后及其对宋代政治文化的影
响》对宋代第四个统治者、八位垂帘皇后之第一人的刘皇后做了别开生面的研究, 特别注意了
刘皇后摄政前后, 其女性性别给她带来的帮助和损害, 这一点与此前的研究有所不同。 美国学
者伊沛霞 ( Eb rey Pa t icia ) 在《徽宗与蔡京》一文中也一反前人的研究, 对蔡京和徽宗两人艺术
交流加以考察, 不同意为把蔡京描述成一个奸臣, 而不得不归罪蔡京把徽宗引向奢华的传统说
法, 而恰恰相反, 蔡京是在引导徽宗接近文化。陈学霖《“水寇”
抑“义军”
? ——南宋初邵青事迹
考述》 以邵青之生涯为中心, 对南宋高宗朝沿江“招安”政策及有关人物进行了个案研究。 王曾
瑜《汤思退与隆兴和议》 论述了汤思退其人和汤思退集团在隆兴和议中的作用。王德毅《郑清之
与南宋后期政争》 对郑清之在拥立理宗、与蒙古和战等重大政治事件中的政治立场和表现作了
恰当的评述。安国楼《王安石的民族思想与民族政策》 从“两属”
争执、土地典卖、民兵组织、边区
开拓四个方面, 论述王安石在周边民族问题上所持的平等、开放思想和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政
策。在职官制度方面, 日本学者渡边 良《宋代的八路定差法与使阙》认为宋代八路定差法对地
方官的任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并侧重分析了熙丰时期和元 旧党废止定差法后使阙、射阙
的变动情况。 苗书梅《宋代州级行政属官初探》
探讨了宋代州级行政属官的设置状况和主要职
能。 李昌宪《宋代转运司治所考述》
对北南宋十九个转运司治所 ( 包括开封府界提点司) 作了全
面详细的探讨。 游彪《论庆历荫补新制》
对庆历时期荫补制度的新变化以及新制的历史结局作
了深入的分析。 祖慧《论宋代胥吏的作用及影响》对宋代胥吏在国家政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和
消极影响作了客观评述, 并对造成猾胥奸吏难以禁绝的原因进行分析。 李立《北宋河北缘边安
抚使研究》着重探讨了目前研究尚属空白的缘边安抚使制度, 并从体制上分析了缘边安抚使与
路级安抚使的关系。以文臣典兵是宋不同于前代的重要国策, 此次讨论会有三篇文章集中讨论
了这个问题。美国学者罗文《北宋文臣统兵的真相》从宋初以来武臣自身的弱点和行伍出身, 以
及宋对辽夏采取守势等方面探讨了北宋由文臣取代武臣统兵的历史渊源。邓小南《内僚与外官
——试析宋初的枢密院长官人选》 则认为文臣典枢密是赵宋王朝的“祖宗家法” , 但这一家法并
非定型于太祖太宗之时, 而显然是王朝的巩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陈峰《从枢密院长贰之
出身看北宋“以文驭武” 方针的影响》主要就北宋枢密院中长贰出身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从
对比各代文臣与武将在枢密院中地位和影响差异, 进一步探究北宋“以文驭武” 方针的影响。在
法制法律方面, 郭东旭《略论两宋化外人的法律地位》探讨了宋代化外人居住权的变化、政治地
位, 宋代对化外人财产权的保护, 以及承袭和发展了唐朝“化外人相犯”
的适用法律原则。 戴建
国《论宋代的断例》对宋代断例的编撰、颁行和适用原则, 以及断例的性质、作用和特点提出了
自己的看法, 认为宋代断例具有两重性, 既具有判案成例的特征, 又有着抽象化法的性质, 而前
20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1 年第 1 期

者的色彩较为浓厚。在科举取士方面, 张希清《北宋的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 认为北宋王朝为了


造就大批统治人才, 在发展科举的同时,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使科举与学校结合起来, 促进学校
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科举制度史和教育史都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韩国学者裴淑姬《论宋代科举
解额的实施与地区分配》 , 论述了宋代发解式解额的演变过程, 分析了固定解额制产生的原因
和实施方法, 指出固定解额存在着地区不平衡, 以及固定解额制所造成的一系列弊端。 宁慧如
《朱熹论科举》
认为朱熹对于“科举”的严励批评, 一方面系出自于理学家对道德理想的坚持, 另
一方面则是对南宋科举时弊的现实关怀。 关于北宋都城开封府, 日本学者久保田和男《北宋开
封的市容和治安制度》强调指出了北宋都城作为结束了分裂时代的统一帝国的国都, 不仅在经
济生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其政治功能更明显, 但是王安石改革禁军制度以后开封市容发
生了很大变化。贾玉英《略论宋代开封府》探讨了宋代开封府称南衙的来由及其组织结构、职能
作用和管理方式等问题。
宋代文化史的研究是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 本次大会亦不例外, 特别是对文献典籍、宋学
学派的讨论较以前有所突破。 日本学者梅原郁在《关于〈梦梁录〉 及其作者吴自牧》 一文中对梦
梁录的成书时间、吴自牧的写作动机、《梦梁录》的特色等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 如作者论证钱
大昕提出《梦梁录》成书于元顺帝元统二年 ( 甲戌年) 之说是正确的, 对解决《梦梁录》成书年代
颇有裨益。 徐规《文渊阁本〈系年要录〉 校正举例》 对该书原作者记录失误与重要内容被清人删
改之处, 举出 71 则予以校正。 韩国学者金渭显《 〈宋史筌〉
西夏列传》较全面介绍了成书于朝鲜
王朝第 22 代国王正祖时代的《宋史筌》 , 并以西夏列传为例对该书编纂特点和原则一一作了具
体分析, 特别指出朝鲜王朝改纂《宋史》的原因, 与模法宋王朝, 钦仰宋之士风和朱子学发展有
密切关系。伊永文《从〈东京梦华录〉 注释谈笔记小说与历史的互证》 认为用笔记专证小说, 又由
小说专证历史, 而历史反转又可印证小说描写的真实和正确, 确是文学与历史研究中一项不可
回避的工作。 关于宋学, 胡昭曦《宋代书院与宋代蜀学》认为宋代蜀学经历了以苏学为主 ( 初
盛) 转为洛蜀会同和以洛学为主 ( 鼎盛) 的局面, 其所以如此,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与书院的发
展有密切关系。 日本学者小岛毅《宋学诸派中之朱学地位》 力图从新的角度审视朱熹学派成立
的背景, 以及在宋代学术中占有的位置。罗家祥《北宋新学的历史命运及其内在原因》 对王安石
新学从北宋后期显学到南宋以后却一落千丈的历史现象, 从当时特定政治、经济背景下文化发
展的一般规律中作了深入考察。李华瑞《南宋时期新学与理学的消长—兼说理学家对王安石变
法的否定》 认为新学在南宋时期既没有很快退出历史舞台, 也不是在宋宁宗以前一直居主流地
位, 而是从宋孝宗以后才真正走向式微, 被彻底否定则要到宋理宗淳 以后。范立舟《论理学开
山》重新探讨理学形成的社会原因, 并对学术界认定周敦颐是北宋理学开创者的成说提出质
疑。高纪春《秦桧与王、程之学》
指出秦桧对王、程之学的态度, 随着时局的变化和政治利益的需
要而呈现出时段性的特点。 日本学者木田知生《略论宋代礼俗思想——以司马光〈书仪〉 和〈家
范〉为主》通过对宋代礼俗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 探讨了宋代的社会文化
和礼俗形态。 杨渭生《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就宋代兴盛的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
学的兴起从四个方面比较异同, 进而批评了“以西方大学的兴起为例, 来说明宋文化 ( 中国文
化) 落后于西方”
的观点。龚延明《评岳飞军事思想》
全面总结和评述了岳飞军事思想的继承、内
容及其实践。 黄敏枝《南宋四明史氏家族与佛教的关系》
侧重探讨史氏家族与明州寺院高僧之
“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会议综述 21

间的互动关系, 力求以家族研究与区域研究来探讨他们与当地社会的更深层渊源, 也就是将家


族、区域、宗教三者结合一并探讨。杨果、廖寅《宋代“才女”
现象初探》对宋代的“才女”
现象及其
产生原因, 成才途径进行了探讨。 粟品孝《宋代家庭教育中的母教》
是一篇有新意的论文, 引起
了文化组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许怀林《宋代民风好讼的成因分析》和雷家宏《宋朝民间争讼简
论》从不同角度深入论述了宋朝民间普遍流行争讼风气的原因和争讼的内容、类型、特点及其
性质。 陈明光《大足宝顶山宋刻〈牧牛图颂〉 考述—一龛可补宋史遗缺的石刻造像》
认为宝顶山
石刻杨杰《牧牛图颂》 , 是一件可补史之遗缺的艺术珍品。
近年来宋代经济史的研究相对于政治、文化史的研究而言不甚景气, 但此次提交大会的论
文不乏精彩之作。 日本学者佐竹靖彦《宋代福建地区的土豪型物资流通和庶民型物资流通》 对
福建地区一方面溺女盛行和淫祀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儒教文化普及、佛道盛行并存的现象, 力
图从文章标题所示的两个问题的分析, 探求其并存的社会基础。程民生《宋代户数探研》 罗列了
北宋历年户数, 既提供了完整、经过鉴别的资料, 更纠正了前人的一些统计和使用失误, 如指出
宋初建隆元年的总户数不是 96 万余, 而是前一年后周显德六年调查统计调查的总户数 230 余
万, 令人耳目一新。 沈冬梅《宋代杭州人口考辩》对宋代杭州的户口增长率、北南宋之交户口变
动以及户口统计等问题一一作了考辨, 提出不同于前人的一些新见解。 姜锡东《宋代商人与小
农家庭的再生产》分析了商人在小农家庭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小农产品的收
购、外销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的阻碍作用。刘秋根《宋代以后工商业中的生产性、资
本性与经营性借贷》 考察了宋至近代借贷资本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韩国学者曹福铉《宋
代官户的商业经营收入研究》论述了宋代官户经商活动的背景、经商的方式、经商活动中的违
法因素, 以及客户的经商收入。包伟民《宋代的上供正赋》
从定义、定额、调配制度与调配地区等
四个方面, 讨论了宋代的上供正赋, 并指出宋代上供制度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特
性。 韩桂华《宋代纲运的管理办法》 分别论述了装发、运程、卸纳之制和纲运人员赏罚办法。 王
菱菱《明代陆容〈菽园杂记〉所引〈龙泉县志〉 的作者及时代——兼论宋代铜矿的开采冶炼技术》
经确考陆容所引《龙泉县志》 不是明代文献, 而是南宋人陈百朋撰写, 这就大大提高了对宋代铜
矿的开采技术的认识, 是一篇很见功力之作。汪圣铎《宋代钱监管理试析》 从钱监的规模、监官、
劳动者构成、服役者待遇、组织结构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宋代钱监。俞兆鹏《宋神宗时期货
币制度研究》 探讨了宋神宗时期对货币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整顿, 并认为宋神宗时期币制
的运行基本上是稳定的。 李晓《论均输法》从辨析均输法的确切含义、均输法的推行过程, 以及
分析过去说均输法未曾实行的错误根源等三个方面对王安石变法期间推行的均输法进行了新
的探索, 纠正了一些前人的错误看法。韩国学者李锡炫《宋代奴婢保护政策和社会影响》认为宋
代奴婢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高。黄繁光《南宋中晚期的役法实况——以〈名公书判清明集〉 为
考察中心》归纳出南宋役法的三大特征, 并以《名公书判清明集》所汇集的案例, 揭示了南宋中
晚期东南诸路经济较为发达州县的乡都役人充当的角色和形象, 以及乡都职役日趋繁重的社
会现实。何忠礼《论贾似道的公田法》分析了推行公田法的历史背景, 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公
田法对当时社会的积极意义, 这与此前的否定评述略有不同。 日本学者伊原弘《北宋末年河南
省的社会构成》介绍了他本人研究北宋末年河南社会构成的设想和进展, 肖建新《宋朝审计三
论——审计的内涵、机构、机制》
报告了作者对宋朝审计制度的新的理解。
2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1 年第 1 期

此外, 还有数篇文章讨论辽、西夏、金史的问题, 乔幼梅《辽代的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把辽代


货币制度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 即从物物交换到以唐币为主, 自币为辅 ( 916- 1004 年) 、以宋
币为主、自币为辅 ( 1005- 1084 年) 和财政危机的爆发和货币制度的衰败。王善军《世选制度与
契丹的家族势力》 认为契丹人选官基本制度的世选制度, 其最重要职能是维护家族间的利益划
分, 因而与契丹的家族势力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杜建录《党项宗族研究》 在前人研究的
基础上, 对党项宗族制作了深入细致的补苴性研究。 王天顺《试论元昊所建夏国是奴隶主阶级
专政的国家》 从党项宗族家长制下的经济关系入手, 说明党项族由父系氏族社会迈入国家形态
的逻辑进程, 从而导引出元昊所建夏国是奴隶主阶级国家的结论。 李清凌《藏传佛教与宋夏金
时期西北的民族关系》从宋夏金时期藏传佛教在西北主要少数民族吐蕃、党项、回鹘等的传播
及其对各少数民族间与宋朝关系的特殊贡献中, 大致勾勒了这一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现
象, 并对其作出积极的评价。 穆鸿利《关于宋金关系史研究的反思与探索》
是对赵永春《金宋关
系史研究》 一书的书评。

韩国蒙元史研究概述

〔韩〕 崔允精

( 南京大学历史系 江苏南京 210093)

  蒙元时代可以说是最具世界性及种族文化多元性的时代。 由于蒙元时代历史和世界历史
有关, 蒙元史研究早已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 所以, 目前许多国家学者都从事蒙古帝国和元朝
的历史研究。
对韩国学者来说, 蒙元史具有特殊的意义。在韩国先人留下来的有形或无形的遗产中保存
了不少有关这一代的史籍, 例如,《高丽史》
、《高丽史节要》
、《朝鲜王朝实录》等官撰史书。 另外
还有,《益斋乱藁》
、《拙藁千百》、
《圆鉴录》等高丽末年一些官僚文人僧侣的文集, 以及《朴通事
谚解》、
《老乞大谚解》、《龙飞御天歌》、
《东文选》、
《东国兵鉴》等典籍和族谱、碑文、文书等。在这
些史料中保存了不少不见于其他记载的重要历史事实,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令人遗憾的是,
对这些史籍的价值, 至今尚未有人作出全面检讨。
韩国史学界对有关蒙元史方面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 以蒙古入侵和在蒙元支配
下的高丽以及丽元关系为中心进行的从韩国史视角出发的研究。长期以来, 在研究蒙古入侵时
期高丽社会以及朝鲜社会方面, 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 但是, 在研究韩国历史过程中所出现的
蒙元史研究的成果, 由于基本上继承了传统时代的记述, 相对集中在出于民族主义观点的对蒙
抗争史、朱子学接受问题为中心的非蒙古的汉族文化课题上, 只是附属于韩国史研究中的一部
分。 因此, 对于研究大蒙古国以及研究元朝历史贡献不是很大。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