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年第 + 期 -./0123 .4 5621756./ 892:690; :.33979 1<= += ’&&%


# 总第 +% 期 ( # >?@A<B<C?D E ;<F@GA ;F@HIFHB ( 7HIHJGA 1<= +%

从史料来源看宋人笔记中科举史料的价值

宫云维

# 浙江工业大学 人文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 (

〔摘 要〕 宋人笔记中的科举史料包括唐、五代和宋代两部分,两相比较,有关宋代的科举史
料要比前者更加丰富、全面。从史料来源看,前者主要来源于唐五代人旧籍、金石遗物等,后者
则主要来源于作者的履历见闻、父兄师友相与谈说等。二者都有重复记载的现象,但都对有关史
料进行了辨证。
〔关键词〕 宋人笔记;科举史料;价值
中图分类号: K &L 文献标识码:2 文章编号:%&&+—+*)M # ’&&% ( &+—!"—&!

宋人笔记是研究宋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史料之一,但长久以来,由于笔记之书被视为街谈
巷语、道听途说的小说家言,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多少有些遗憾。本文从史料来源
的角度,对宋人笔记中有关宋代的科举史料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对宋人笔记中科举史料价
值的认识。

宋人笔记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杂”, N % O 不但内容如此,作者队伍亦如此,举凡达官显
贵、文人墨客、甚至僧道处士、山林隐逸均撰写笔记,尤其是作者科举出身者居多。有人曾
对 %’! 种宋人笔记的作者作过统计,其中北宋 +& 部,作者进士出身的 ’’ 部;两宋之间 ’&
部,作者系进士出身的 L 部;南宋 *! 部,作者系进士出身的 %+ 部; N ’ O 其中显达如欧阳修、
苏东坡、苏易简、王曾者,还做过科举考试的最高长官——
— 知贡举,亲身参与科举考试的取
舍事宜,熟知科举掌故及有关科举的规章制度。即使那些非科第出身的山林隐士,也大都与
科举有染。如《东轩笔录》的作者魏泰,就少习举业,只因数举不第而退隐山林。因而,他
们在笔记里所记述的科学史料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自己的履历见闻。试举例如下:
自太宗崇奖儒学,骤擢高科至辅弼者多矣。盖 # 一作自 ( 太平兴国二年至天圣八年二十三榜,
由吕文穆公 # 蒙正 ( 而下,大用二十七 # 一作五 ( 人,而三人并登两府,惟天圣五年一榜而已。是岁
王文安公 # 尧臣 ( 第一,今昭文相公韩仆射 # 琦 ( 、西厅参政赵侍郎概第二、第三人也。予 # 着重号为
笔者所加,下同 ( 忝与二公同府。 N $ O
袁蒙斋甲戌进士第一人也,文忠实阅其卷于殿闺,出则以前三人副卷示予,而乱其次序,没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宫云维 # %"*+ , ( ,男,山东省乳山县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
!""# 年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其姓名。予读其一,谓文忠曰:“此卷虽尽用老师宿儒遗论。必是一作者。”公未答。予又读其
一,以国论国事为说 $ 中略 % 文忠问如何,予对以理无两是,似不如前卷。然其说出于调停,恐是状
元也。文忠起而抚予背曰:“说得著,说得著。”盖先乃李公晦 $ 原注方子 % 所对,而后卷即蒙斋
也。文忠欲置李首选,而同列谓李之策不如袁策之合时宜,又欲置吕永年甲科,亦不果。 ’ ( )
予中进士科后,从石林于卞山。予时欲求试博学宏词,石林勉予曰:“宏词不足为也,宜留心
制科工夫,他日学成,便为一世名儒,得失不足论也。”因授予以所编方略 $ 后略 % 。 ’ * )
不难看出,上述三条史料均系作者亲历。类似的例子在宋人笔记中还可举出许多。如
“叶梦得为省试点检官与主司论六人以策进士”、 ’ + ) “宋祁自述以文投故宰相夏公”、 ’ , )
“嘉佑中沈括忝在解头目见天下贡举人到阙‘群见’情状”、 ’ & ) “洪迈为参详官与点检试卷
官等议礼那韵略‘非理’等。 ’ - )
但毕竟个人的经历有限,仅凭个人的履历见闻不能、也不可能尽知那怕是他们生活的时
代的科举掌故、佚闻琐事等。因而,宋人笔记中的科举史料,更多的则是依靠其父兄师友相
与谈说间接得来的。这在很多的宋人笔记中都有明确的标注。例如:
张客省退夫自言应举时,因醉,乘驴过市,误触倒杂卖担子,其人喧争不已,视担中只有
《 乐 记 疏 》 一 册 , 遂 五 十 钱 市 之 , 其 人 乃 去 。 张 初 不 携 文 籍 而 行 , 遇 醉 醒 , 止 阅 所 买 《乐 记
疏》。无何,省试《黄钟为乐之末节论》,独《乐记》为详,论擅场南省,遂高选。明年,擢甲
第。 ’ #" )
沈晦元用,宣和间以代笔获罪,既脱籍,遂中首选。时主司问易数,元用素留意,遂中第一
人。有启谢主文孙仲益,孙答云:“偶一时困刀笔于吏前,不崇朝动声名于天下,虽万人,吾往
矣;非特掉三寸之舌于十九人之中,借前箸以筹之,故能知一日之差,在八百年之后。”谓此
也。刘方明日方谓予云:“宣和辛丑岁,当廷试,是时已备易数为问,偶方腊为乱,议者谓当求直
言,徽宗因封秘问题,以待后举。梁师成得之,以授沈,故沈有素备。” ’ ## )
洪景伯兄弟应博学宏词,以《克敌弓铭》为题,洪茫然不知所出,有巡铺老卒睹于案间,以
问洪云:“官人欲知之否.”洪笑曰:“非尔所知。”卒曰:“不然。我本韩世忠太尉之部曲,从
军日目见有人以神臂弓旧样献于太尉,太尉令如其制度制以进,御赐名 ‘克敌’。并以岁月告
之。洪尽用其语,首云绍兴戊午五月大将 $ 云云 % ,主文大惊喜,是岁遂中科目,若有神助焉。 $ 李
平叔云 % ’ #! )
此外,象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几乎每一条都注有史料出处。王钅 / "0 122! 至的《默记》
中,也有很多“先子言”、“先公言”、“ 3 3 言”之类的字样,表明其史料来源自父兄师
友相与谈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许多间接来自父兄师友相与谈说的科举史料中,有相当一部分是
其父兄师友的履历见闻。例如陆游《家世旧闻》卷上《楚公爱焦蹈答策》条云:
元丰八年。礼部贡院火,试官马希孟死,蔡卞亦几死。京方知开封,募力士逾墙入,挟卞以
出。遂再引试。楚公知举,取焦蹈为第一。故当时谚云:“不因试官火,安得状元焦。”盖是岁
谅阴,无殿试也。蹈答策有曰:“论经不明,不如无经;论史不达,不如无史。”楚公大爱之,
以为有扬子云之风。 ’ #1 )
文中的“楚公”系指陆游的祖父陆佃,字农师。据《宋史》本传,佃进士及第,授蔡州
推官,后官至尚书左丞,“于礼家、名数之说尤精”,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又据《宋会要辑
稿》选举一之一二,“ $ 元丰 % 八年三月二十六日,以兵部侍郎、给事中陆佃、秘书少监孙

・&"・
宫云维:从史料来源看宋人笔记中科举史料的价值 第!期

觉,并权知贡举” $ #! % 则陆游所述,当是陆佃亲身所历。
同书卷下还有一段史料也颇能说明问题。陆氏云:
先君 & 讳宰,字元钧 ’ 言:青州王沂公所居坊有榜曰:“三元正之坊”。又尝见王沂公登科报
其父书曰:“曾今日殿前唱名,送忝第一,皆先世积德,大人教训所致,然此亦是世间有底事,
大人不须过喜。”
显然,这条史料也是陆游之父陆宰亲眼所睹。
除上述两个来源之外,宋人在其笔记中“疑误考证”有关科举史料时,往往引用宋人所
撰之国史、会要、及皇帝诏令、诗文中的史料等。例如:
《会要》太祖乾德四年始开科举,诏诸州以八月十五日试乡举。 $ #( %
& 度宗 ’ 诏行科举曰:“国家用儒之效,与三代比隆。朕绍休圣绪于今五年,粤若恭默之时,
亦既选士未遑亲策,兹将进于廷而问焉。” & 下略 ’ $ #) %
永丰董体仁德元少年魁乡举,士林中亦知名,复累试礼部不第,流落困踬,竟就特奏名,补
文学。 & 中略 ’ 遣书报其家人,有诗云:“御笔题封墨未干,君恩重许拜金銮。故乡若问登科事,
便是当年老榜官。”庐陵之俗,谓特奏名为老榜。 & 中略 ’ 时绍兴戊辰,题仁年五十三矣。 $ #* %
累举省试,锁院至开院,限以一月。如未讫事,则申展亦不过十日,所奏名以十四人取一为
定数,不知此制起于何年。黄鲁直以元祐三年为贡院参祥官,有书帖一纸云: “正月乙丑锁太
学,试礼部进士四千七百三十二人。三月戊申具奏进士五百人。”乃是在院四十四日,而九人半
取一人,视今日为不侔作也。此帖载于别集。 $ #" %
有一青阳衍治《周礼》赴上舍试。其邻座有人过午犹搁笔,衍素不识其人,遂起揖之曰:“日
晚矣,未下笔,何也+”其人曰:“今日偶因此题,犹未有处,奈何+”衍即与卷子,令体之。其人
得衍文,会其意,须臾立就。榜出,衍魁,其人本经第二人,文至今载《荣遇集》中。 $#, %
这三条史料分别见之于《宋会要》、皇帝的诏书、私人的文集等,其可信性不言而喻。
除此而外,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
唐雁塔题名石刻,细阅之,凡留题姓名,僧道士庶前后不一,非止新进士也。 $ -. %
唐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书其名,花押其下,使人持以报之,谓之榜帖,当时称之为金花
帖子。国初尚循其制。予家藏王扶、龚识二帖拓本,帖长五寸许,其阔半之。龚识又有大护帖,复
书姓名于帖面。 & 中略 ’ 周益公家亦有咸平二年盛京所得者,其他不特未之见,久而湮没,知之者亦
鲜矣。 $ -# %
前一条史料直接来源于作者亲见之金石碑刻。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一《孙玉汝》亦引
会稽《大庆寺碑》以证会昌四年及第进士孙玉汝;后一条史料来源于作者亲见之榜帖拓本,
其真实性不容怀疑。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张礼撰注《游城南记》述其游慈恩寺新见“唐人题名
记碑刻存焉”及杏园遗迹,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三述其乡人上官极见五代时门状“敕进士
及第马极 & 拯 ’ 右极 & 拯 ’ ,伏蒙礼部放榜,敕赐及第,谨诣门屏祗候谢” $ -- % 《石林燕语》卷十
记王禹玉亲见唐诗人杜荀鹤及第时试卷等等,这难倒不是有关科举史料的“实录”吗+

宋人笔记中科举史料近乎“实录”的史料来源为其赢得了较高的可信度,这在宋元人的

・"#・
!""# 年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著述,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文献通考》等书中就有所反映。
《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南宋著名史学家李涛所撰的一部关于北宋“一祖八宋之事”的北
宋现代史。据《宋史》本传,涛字仁甫,眉州丹棱 $ 今属四川 % 人,“耻读王氏书,独博极载
籍,搜罗百氏,慨然以史自任”,尤悉本朝典故,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尽四十年之
力编成。
由于李涛撰该书取材广博,“自实录、正史、官府文书,以逮家录、 野纪,无不递相稽
审,质检异同”, ’ !( ) 故在当时就赢得了好评,叶适甚至称“《春秋》之后,才有此书”。 ’ !* )
清人朱彝尊则称“宋儒史学,以文简 $ 李涛 % 为第一”。“叶正则 $ 适 % 谓‘《春秋》之后,才
有此书’非过论也。” ’ !+ ) 被公认为研究北宋历史最基本的史料。据笔者粗略统计,是书征引
宋人笔记在二十种以上,较著名的有司马光《记闻》、李麋《师友谈记》、宋敏求《春明退
朝录》、江邻几《杂志》、 $ 释 % 文莹《湘山野录》、魏泰《东轩 $ 笔 % 录》、范镇《东斋记
事》、沈括《梦溪笔谈》、张耒《明道杂志》等。其中与科举有关的有如下几部:
$ # % 《大定录》
该书卷一五宋太祖开宝七年七月壬子记江南人樊若冰举进士不第条后注云:
《若冰传》云若冰以开宝三年上书,《会要》亦云三年十一月。《大定录》乃云在六年十一
月。《登科记》云七年不贡举,赐上书人樊若冰及第。疑若冰以去年冬来归,今年冬授官。《大
定录》与《登科记》皆得其实也。今并书于此。
$ ! % 《东轩记》
该书卷一八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正月戊辰记该年取土“诏进上尽第二等”,“悉与超群”
后注云:
此事据魏泰《东轩记》删修,亦未知知信否,故称或云,明两存之,并俟详考。
$ ( % 范镇《东斋记事》、司马光《记闻》
该书卷一百二十仁宗景祐四年十月已未“同知枢密院事章得象言开封府进士章仲昌”事
后注云:
章仲昌事,《实录》偶脱,据司马光《朔历》及范镇《东斋记事》追附,并取光《记闻》。
《记闻》所载或与《记事》不同,则《记闻》误,《记事》不误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系南宋又一著名史学家李心传所撰的一部编年史书。是书仿《资
治通鉴》之例,与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相续,述高宗建炎元年绍兴三十二年一朝三十六
年史事,叙事翔实,考异甚详,四库馆臣称其“文虽繁而不病其冗,论虽歧而不病其杂,在
宋人诸野史中,最足以资考证。” ’ !, ) 就其取材而言,该书以日历、档案等为主,参以案犊、
奏议及各家野史、文集、笔记、碑铭等,象司马光《记闻》、方勺《泊宅编》、吴曾《能改
斋漫录》、沈括《梦溪笔谈》、叶梦得《避暑录话》、蔡 倏
黑《铁围山丛谈》、王巩《闻见

录》、王明清《挥尘录》等宋人笔记均出现于其中。具体到科举史料方面则有:
$ # % 王明清《挥尘录》
该书卷八九绍兴五年五月甲戌朔,赐尚书礼部员外郎任申先进士出身,李氏注:
王明清《挥尘录》:靖康初李伯纪荐任申先赐对,钦宗问以燕事,即批出,赐进士出身。自
是进用。

・&!・
宫云维:从史料来源看宋人笔记中科举史料的价值 第!期

又,该书卷一五七《绍兴十八年》三月壬戌诏政和八年已前实得两解贡人不限年,并特
与泰名,许就殿试条下注云:
王明清《挥尘录余话》云:“请康之乱,文字散失不存,南渡之后,吏部老吏刘士祥者,大
为奸利,士子之桀黠者相与表里,云某岁曾经省试下,合该年免,既下部,则士祥但云省记到,因
而侥幸,遂获恩者不记其数。”
以上诸例,或证误,或存疑,或补阙,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可以说明宋人笔记中的科举
史料是引起了史学家的重视的。试想,假若宋人笔记中的科举史料系作者游谈无稽、毫无根
抵,有谁会来重视它呢$
不唯如此,我们把宋人笔记中的科举史料与有关史籍相质验,就会发现其中有许多记载
是相一致的。例如,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记:
国初取进士,循唐故事,每岁多不过三十人。太宗初即位,天下已定,有意于修文,尝语宰相
薛文惠公治道长久之术,因曰:“莫若参用文武之士。吾欲科场中广求俊彦,但十得一二亦可以致
治。”居正曰:“善”。是岁御试题以“训 % 兵 & 练将”为赋,“主圣臣闲”为诗,盖以示参用之
意。特取一百九人。自唐以来未有也。遂得吕文穆公为状头,李参政至第二人,张仆射齐贤,王参
政化其等数人,皆在其间。自是连放五榜,通取八百余一人,一时名臣,悉自此出矣。 %’( &
关于这段史料,南宋宇文绍奕《石林燕语考异》曾有异议,认为“国初取进士,每岁有
不止三十人者,此云多不过三十,非也。” % ’" & 显然,宇文氏将“每岁多不过三十人”理解为
每岁均不过三十人了。考宋太祖一朝,共放进士十五榜,其中李肃榜六人,刘察榜七人,苏
德祥榜、李景阳榜、张拱皆八人。刘蒙叟、柴成务、安德裕、安守亮榜皆十人,张去华、刘
寅榜皆十一人,高适榜十五人、杨砺榜十九人,宋准榜二十六人,唯开宝八年王嗣宗榜三十
一人,则叶梦得之语不误。南宋人李心传《旧闻证误》已经辩其非。以考证缜密、征引广博
著称的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亦全部照录叶氏全文,可为之佐证。
稽之于史,《宋史・选举志》云:“太宗即位,思振淹滞,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
于科场中,非敢望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太平兴国二年,御殿覆试,内
出赋题,赋韵平仄相间,依次而用。得吕蒙正以下一百九人。”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 ) 以
下简称《长编》 * 太平兴国二年春正月丙寅记“上初即位,以疆宇至远,吏员益众,思广振淹
滞,以资其阙,顾谓诗臣曰:‘朕欲博求俊义于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
为致治之具矣。’……得河南吕蒙正以下一百九人。” % ’+ & 笔记中所记,非但确实,甚而祥于
各类史传。
次如,王木永《燕翼诒谋录》卷一载,淳化三年诸州贡士一万七千三百人, % #, & 《长编》卷
三三所载同之。《宋史・选举志》言万七千余人,亦基本一致。
……
这样的例子,在宋人笔记中不胜枚举。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宋人笔记中的科举史料
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当然,宋人笔记既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父兄师友相与传说”,也就难免有以讹传讹的现
象。例如,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事就在陈正敏《遁斋闲览》、孔平仲《谈苑》、彭乘《续墨客
挥犀》等笔记中广为传播。而据洪迈等人考证,“梁公字太素,雍熙二年延试甲科,景德元年

・"#・
!""# 年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暴疾卒,年四十二。子固亦进士甲科,至直史馆,卒年三十三。” ( )# *
另外,即使那些源于履历见闻的史料,由于是仅凭记忆,且大多是在公余闲暇之际而为
的,缺少足够的典籍参证,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失实的地方。这一点,宋人自己就已经意
识到了。因之,在宋人笔记中也就出现了许多考据辨证的内容,甚至出门出现了专门的考证
为事的笔记作品。如李心传的《旧闻证误》、宇文绍奕的《石林燕语考异》、汪应辰的《石
林燕语辩》等,前者主要是对当时流传的一些野史、笔记中关于宋朝掌故的错误进行驳正,
后二者则是针对叶梦得《石林燕语》一书而作。尽管这些笔记并非专以考辨宋人笔记中的科
举史料为事,但毕竟科举史料也是宋人笔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错讹之处理所当然的就
成为他们考证的对象。据笔者统计,李心传《旧闻证误》共辨证史事一百八十一条,与科举
有关的有王明清《挥尘前录》、叶梦得《石林燕语》、邵伯温《闻见前录》、魏泰《东轩笔
录》等四种笔记中的七条;宇文绍奕《石林燕语考异》现存五十八条,其中可归于科举史料
者五条;注应辰《辩石林燕语》凡二百二辨 $ 其中三辨有目无文 % ,其中与科举有关者一十三
辨。除上所书所辨证的科举史料处,宋人笔记中还有为数不少的科举史料有着这样那样的错
误。如陆游《老学庵笔记》等书关于糊名法始于周起建议的记载,就未祥是殿试还是省试,
而吴曾《能改斋漫录》的记载,则未注明是指诸州解试的。如果不加分析地对这些史料加以
引用,势必会影响科学研究的正确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引用这些史料时多加注意。

参考文献:
( # * 关于宋人笔记的特点,可参考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中华书局,#+&" $ , % -
( ! * 张辉 - 试论南北宋笔记之异同 ( . * - 四川大学学报,#+&&-
( ) * 欧阳修 - 归田录 ( / * - 卷一 - 中华书局点校本 -
( ’ * 叶绍翁 - 四朝闻见录 ( / * - 乙集 - 中华书局点校本 -
( 0 * 沈作吉吉 - 寓简 ( / * - 卷八 - 丛书集成初编 -
( , * 叶梦得 - 避暑录话 ( / * - 卷下 - 四库全书 - 引号中内容为笔者据原文作的概括,下同 -
( 1 * 沈括 - 梦溪笔谈 ( / * - 卷九 -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胡道静校点本 -
( & * 宋祁 - 宋景文公笔记 ( / * - 卷上 - 丛书集成初编 -
( + * ( #& * ( )# * 洪迈 - 容斋五笔 ( / * - 卷八、容斋四笔 ( / * - 卷八、容斋四笔 ( / * - 卷一四 - 上海古籍出版社,
#+00 点校本 -
( #" * 张师正 - 倦游杂录 ( / * - 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
( ## * 吴曾 - 能改斋漫录 ( / * - 卷一四 - 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 -
( #! * 王明清 - 挥尘录三录 ( / * - 卷三 - 丛书集成初编 -
( #) * 据中华书局点校本 -
( #’ * 据 $ 清 % 徐松辑,中华书局,#+01 年版 -
( #0 * 陈元规 - 岁时广记 ( / * - 卷二一 - 笔记小说大观丛刊 -
( #, * 无名氏 - 咸淳遗事 ( / * - 卷下 - 丛书集成初编 -
( #1 * 曾敏行 - 独醒杂志 ( / * - 卷六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 施彦执 - 北窗炙录 ( / * - 卷下 - 丛书集成初编 -

・&’・
宫云维:从史料来源看宋人笔记中科举史料的价值 第!期

$ %& ’ 戴埴 ( 鼠璞 $ ) ’ ( 丛书集成初编 (
$ %* ’ 刘昌诗 ( 芦浦笔记 $ ) ’ ( 卷五 ( 中华书局点校本 (
$ %% ’ 吴处厚 ( 青箱杂记 $ ) ’ ( 卷三 ( 中华书局点校本 (
$ %+ ’ 冯云濠 ( 宋元学案补遗 $ ) ’ ( 中华书局 ( *,"-(
$ %! ’ 水心集 $ ) ’ ( 卷一二八一 ( 中华书局点校本 (
$ %# ’ 曝书亭集 $ ) ’ ( 卷四五 ( 四库全书 (
$ %- ’ 四库全书总目 $ ) ’ ( 提要,中华书局,*,-#(
$ %. ’ $ %" ’ 据中华书局点校本 (
$ %, ’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 ( *,"-(
$ +& ’ 王木永 ( 燕翼诒谋录 $ ) ’ ( 卷一 ( 中华书局点校本 (
〔责任编辑 靳青万〕

!" #$% &$’(’)#%(*+#*) ,- .*+*#,(*)’/ 0’#%(*’/+ ,-


123%(*’/ 45’2*"’#*,"+ *" 6,#%+ ,- 7,"8 9%,3/%

/01/ 2345678

:;+#(’)#< 9:7 :8;<=>8?@A B@<7>8@A; =C 8BD7>8@A 7E@B84@<8=4; =4 F=4G D7=DA7 H ; 4=<7; 67>7 C>=B 9@4GI J3K@8 @4K F=4G
KL4@;<87;M 9:7 B@<7>8@A; =C F=4G NL4@;<L 67>7 B=>7 ?=A=3>C3A <:@4 <:=;7 =C 9@4G @4K J3K@8M O??=>K84G <= :8;<=>8?@A
B@<7>8@A;I 9@4G H ; B@<7>8@A; ?@B7 C>=B <:7 @4?874< P==Q; @4K ;<=47 <@PA7<; =C 9@4G @4K J3K@8M F=4G H ; B@<7>87; ?@B7
C>=B <:7 6>8<7>; 7ED7>874?7 @4K <@AQ; @B=4G C>874K;I C@<:7>; @4K P>=<:7>;M 9:=3G: <:7;7 B@<7>87; @DD7@>7K >7D7@<ALI
<:7L ?@4 P7 8K74<8C87K @4K ?=>>7?<7K 7@?: =<:7>M
=%> ?,(@+< 4=<7; =C F=4G D7=DA7R :8;8<=>8?@A B@<7>8@A; =C 8BD7>8@A 7E@B84@<8=4;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