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01 年 5 月 安徽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 2001

第 25 卷 第 3 期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25 No. 3

论隋唐五代淮河流域城市的发展
周怀宇
( 安徽大学 历史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 : 隋唐五代时期 ,两淮地区城市的发育与发展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本文着重介


绍其中四点 。其一 、
传统的大城市焕发新貌 ,发展成为龙头地位的重要城市 ; 其二 、
在龙头城
市的辐射下 ,淮河流域城市群迅速发展 ; 其三 、
沿交通要道一批新的城市发育并迅速崛起 ; 其
四、
地方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两淮地区州 、
县治所所在地的城市普遍形成 ,显示勃勃生机 ,从
而显示了社会经济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和轨迹 。
关键词 : 隋唐五代 ; 淮河流域 ; 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 : K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5019 (2001) 03 - 0037 - 07

隋唐五代时期 ,两淮流域由于地处南北冲要之地 ,交通发达 ,农业手工业兴盛 ,商业贸易


活跃 ,推动两淮地区的商业城市获得较大发展 。城市的发展又为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提供了
有利条件 。在淮河流域的城市发展史上是一个快速成长期 , 有许多问题值得总结 。从历史
轨迹看 ,既有背景因素 ,又有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 。本文试对当时淮河流域城市发展的概况
略做考察 ,借以探求中国历史上城市发展的一些规律 。

一、
两大龙头城市的发育与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 ,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批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 , 在全国很有影响 , 成
为全国性的大都市 。这些大都市不仅自身迅速发展 ,也带动淮河流域的中小城市迅速崛起
并发展 ,形成了以大都市为辐射源的城市群 。其中 ,有两个重要的城市举足轻重 。
隋唐五代的东方之珠 ———扬州
扬州 ,是淮河流域一颗璀灿的明珠 。隋唐五代时期是其发育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当
时享誉全国 ,蜚声海内外 ,不仅是水陆交通枢纽 ,也是重要的国内外贸易都会 。
扬州的地理位置 、 城市规模和特色 隋开皇九年 ( 581 年 ) 平陈 , 建置扬州 。当时的扬州 ,
地临邗沟 、滨长江 ,又地接衔大海 ,位于长江的出海口 。今日之上海地带 ,当时尚在海底 。唐
人称扬州隔岸相望的镇江焦山口为海门 。李涉诗云 :“惊起暮天沙上雁 , 海门斜去两三
行。”①海潮仍然达到扬州 ,张祜诗云 “ :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州 。”②表明扬州近海 。
”③实际是海潮到来 , 与风雨交会 , 海鱼随风雨卷入空中
唐僖宗“光启二年 ( 886) ,扬州雨鱼 。
”④说明当时的海
落入扬州 。唐文宗开成二年 ( 837)“有大鱼长六丈 ,自海入淮 ,至濠州招义 。
岸线远在今天的海岸之西 ,海鲨才游入内河 。
扬州的城市规模 ,城垣大小 ,正史无确切记载 。从唐人笔记和今天考古发掘报道看 , 可

收稿日期 :2000 - 10 - 08
作者简介 : 周怀宇 (1947 - ) ,男 ,安徽省无为县人 ,安徽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
37
以看出大概 。唐代扬州有大 、 小二城 。其小城 ,又称“牙城”,是官衙所在地 ,在今扬州市西北
蜀冈上 。大城 ,即“罗城”,在蜀冈之下 ,是市民居住地和工商活动区 。建国后 ,江苏南京博物

馆实地勘察唐代扬州牙城遗址 , 确定为周长为六公里左右 。 据近年考古调查报告 , 确定唐
代扬州牙 、 罗二城遗址南北总长 6. 5 公里 ,东西最长处约 3. 5 公里 。⑥唐代 ,扬州城内有三条
河 : 一为穿城由西门入 、
东门出的邗沟 ; 一为帅衙前下马桥河 ,南流出城 ; 一为作坊桥河 ,由东
通南水门之外 。这样的城市结构十分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扬州的政治地位 隋唐的扬州 ,代替了六朝建康 ( 今南京市) 的地位 ,成为江淮地区最大
的政治中心 。从全局看 ,主要有三大因素 :
其一 ,扬州 ,地处江淮 ,在隋唐统一的新版图中 , 是南北交流的冲要地区 。临长江 , 滨大
海 ,衔运河 。三国魏晋南北朝 360 多年南北分裂 , 把淮河流域分割为对峙的两部分 , 有时是
多方割据对峙 。隋唐统一后 ,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统治 。南方经济不断发展 ,南北交流的政治
经济形势对扬州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 。其二 ,扬州地接大海 ,直接与海上交通接轨 ,是通
向沿海地区和海外经济 、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隋唐时期 ,从日本 、 朝鲜等邻近国家派来一
批又一批“遣隋使”“
、遗唐使” 大多经淮河流域到达两京 ( 长安 、
洛阳) ,来自海外的官私商旅 、
留学生以及宗教徒等 ,径达扬州经淮河流域向全国各地扩散 。隋唐的经济 、 文化使者也由这
里出海 、与域外诸国联络 。如此等等 ,越来越密切的中外交流为扬州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
遇 ,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其三 ,唐中期以后 ,南方经济发展 ,在全国的经济比重增加 。国家
需要调运南方粮食及其它生活生产物资入京补充供给 。因而 ,需要通过扬州这一重要城市
的开发来加强对南方的统治 。
综上可知 ,扬州的发育与发展不仅仅是地方上的经济活动 ,而是关系到国家全局政治经
济利益大政方针 。国家的利益 , 南北交流的要求 , 无疑为为扬州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
遇 。正是由于这样 ,扬州在隋唐五代时期一直受到国家的垂顾 ,获得国家政策的扶持 ,领先
于其他地区其他城市获得发展 。
隋唐时期 ,随着江淮地区以及南方经济崛起与迅速发展 , 南北交流愈益密切兴盛 , 国家
开发扬州 ,加强南方统治的国策也持续不变 ,贯彻始终 。
隋开皇九年在扬州设置总管府 , ⑦炀帝即位前被任为扬州总管 , ⑧隋炀帝即位后 ,曾三次
巡幸至此 ,营建江都宫 ,并提高江都太守的品秩 ,与长安 、 洛阳两都的京兆尹 、河南尹相同 。
唐代在扬州建置都府 、 大都督府 。高祖武德七年 ( 624) 开始设置扬州大都督府 , 名将李
孝恭为首任扬州大都督 ,李靖为大都督府长史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 733) , 以扬州为淮南
道采访使治所 。统领淮南江北之间 12 州 53 县 。⑨
唐肃宗即皇帝位后 ,设置淮南道藩镇节度使 , 治所设于扬州 。统领江淮之间所有州县 。
扬州是大藩 ,各地财赋聚集于此 。镇此者均为唐代一代名臣 ,如杜佑 、 李吉甫 、 裴度 、
牛僧儒 、
李德裕等 。或者是亲王出藩 。李廷先先生在《唐代扬州史考》一书中撰《唐代扬州大都督及
大都督府长史编年》 和《唐代淮南节度使编年》 两章 ,对历任扬州大员作了系统的介绍 。
唐末 ,扬行密占据扬州 , 被封为吴王 。进入五代时期 , 吴占有淮南及江南东西道之地 。
天祚三年 ( 937) 李 代吴称帝 ,改国号为唐 ,史称南唐 ,定都江宁 ( 今南京市) ,江都称为东都 。
安史之乱以后 ,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东南八道 , 而东南的盐 、 粮及其他租赋都先
集中扬州 ,然后北运 ,转输各地 。大历以后 ,盐铁转运使设置巡院 ,扬州巡院称扬子院 ,督理
38
漕运盐铁和税务 。扬州举足轻重 ,一直为统治者所关注 。
辐射海内外的扬州商业贸易 唐代 ,扬州已发育成全国最大的物资集散地 ,商业贸易十
分活跃 “雄富冠天下”
, 。⑩
《容斋随笔》 记载 “: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 , 尽斡利权 , 判官多至数
十人 ,商贾如织 。故谚称‘扬一益 ( 成都) 二’,谓天下之盛 ,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扬州商业贸
易繁荣可以概括为六大特征 :
其一 ,扬州是全国官营商业的集中地 。不仅扬州各级官府利用公廨本钱 ,常平本钱在扬
州经营各类商业 ,京城以及各地的官商也云集扬州 ,开设邸肆 ( 商店和柜铺) 趋财逐利 。 《唐
会要》卷 86《关市》
条记载 “
: 诸道节度观察使 ,以广陵当南北大冲 , 百货所集 , 多以储货贩 , 列
置邸肆 。名托军用 ,实私其利 。”为此 ,唐代宗时期 ,曾加以抑制 。于大历十四年 ( 779) 下诏 :
“王公卿士 ,不得与民争利 ,诸道节度观察使于扬州置回易邸 , 并罢之 。 ”λϖg这一现象说明 , 扬
州已成为全国注目并投资的商业大都市 。其二 ,扬州是富商大贾的集中地 。罗隐《广陵妖乱
志》说“
: 富商大贾 ,动逾百数 。
”兴元元年 ( 784) , 杜亚任淮南节度使时 , 侨居市民及工商业者
ω
λ
g
多侵衢造宅 ,竟至使道路拥塞不通 。杜亚不得不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加以管制 。 有姓名可知
ξ
λ
g
的巨商富贾有 : 周师儒 “其居处
, ,花木楼榭之奇 ,为广陵甲第 。 ” 万贞 “多在于外
, , 运易财宝
ψ
λ
g
以为商 。” 王生 “人呼为王四舅
, , 匿迹货殖 , 厚自奉养 , 人不可见 。扬州富商大贾 , 质库酒
家 ,得王四舅一字 ,悉奔走之 。 ”λζ
g
这些富  贾的私营商业 , 是为扬州商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
分 。其三 ,扬州是外商的云集地 。当时外国商人入唐贸易 ,首选扬州 。其中有来自波斯 ( 伊
朗) 、大食 ( 阿拉伯) 、
新罗 、
日本等 。他们泛海来到扬州 , 多经营珠宝 、 香料 、 药材 、
丝绸生意 。
唐政府对他们加以保护 ,制定了保护政策 ,谓 “ : 南海藩舶 , 本以慕化而来 , ……其岭南 、
福建
及扬州藩客 ,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 ,除舶脚收市进奉外 ,任其往来通流自为交易 ,不得重
”λ{g外商藩客由此趋利若骛 ,云集扬州 。有一次藩镇发生战祸 ,扬州“商胡大食 、
加率税 。 波斯
|
λ
g
等商旅死者数千人 。 ” 说明外商人数颇多 。其四 ,扬州是商业夜市的繁华地 。夜市是唐代商
业市场扩大和延伸的表现 ,也是当时贸易市场的新开发 。扬州夜市十分活跃 。王建《夜看扬
州市》和李绅《宿扬州》 诗 ,均描写扬州夜市的繁荣场面 。其五 ,扬州是商业品种丰富的城市 。
在扬州的商业贸易中 ,最活跃的是盐商 ,其次是茶商 ,再次是粮商 ,还有珠宝 、 药材 、
丝绸 、

瓷等商品交易均十分活跃 。市场上江西的木材 、 四川的蜀锦 、 南方的珠宝 、北方的毛皮等交
易量很大 。出口的商品主要有丝绸 、 陶瓷 、
铜器 、
珠宝等 ; 进口的有象牙 、
犀角 、
乳香 、
玳瑁等 。
大宗贸易 ,小件零售 ,国内外交易等 , 个种商品十分丰富 , 促进扬州商业贸易更加活跃 。其
六 ,在扬州的邸肆中 ,出现了飞钱 、
汇兑等有利于商业贸易的金融交易 ,这在当时是非常进步
的。
扬州发达的手工业制造 扬州之所以商业贸易繁荣 ,与扬州先进发达的手工业发展密切
相关 。其著称全国的有六大类 。其一 、 海盐生产与交易 ; 其二 、 船舶制造 ; 其三 、
铸钱和铸铜
}
λg
(包括铜器制造) ; 其四 、 纺织与纺织品加工 ( 如制毡帽) ; 其五 、 金银器加工 ( 如唐文宗大和

λ
g
元年 ( 827) ,王播自扬州入朝 ,进大小银碗 3400 枚) ; 其六 、粮食加工 ( 扬州是著名的产米区 ,
出产黄棱米 、 乌节米 ,进贡并吸引全国米商) 。扬州的手工业 ,除上述六大项以外 ,还有军器 、
木器 、
漆器 、
玉器 、
造纸 、印刷 、
制茶等也很发达 。正是这么多雄厚的手工制造业为这座城市
注入活力 ,带来了繁荣 ,使之成为全国第一流的大都市 。

39
汴水捧出的明珠 ———开封
开封 ,是一座古老的名城 ,战国时期是魏国的都城 ,名为大梁 。魏国灭亡后 ,这座城市失
去了光辉 。隋唐五代时期 ,古汴河 、新汴河经过这里 ,冲刷了这个城市的尘土 ,使之很快兴盛
起来 ,成为汴水之上淮河以北的一个繁荣的工商业城市 。五代时期 ,成为梁 、 晋、汉、周的都
城 。其发育发展与汴水紧密相连 ,与淮河流域的经济开发与发展密不可分 。
开封 ,隋初名汴州 。自隋朝开通济渠 ,大运河附城而过 。汴州遂成为漕运的冲要之地 ,
逐步发展起来 。唐代汴州城邑仅周五里 , 为节度使的牙城 。建中二年 ( 781) , 永平节度使李
勉增筑罗城 ,周 20 余里 。后周显德二年 ( 955) “诏展外城”
, ,扩大城市的建设规模 ,并且进行
了规划 ,确立标帜 ,将墓葬 、 窑灶 、
草市迁到标帜七里之外 。标帜之内 ,划定军营 、 街巷 、仓场 、
诸司公廨院等营建区域 。其余听任百姓营造 。街道拓宽并取直 ,主干道达 30 步以上 。显德
三年 ( 956) ,发十余万民丁动工兴建 。兴建后 ,开封府周回 48 里 。有三重 : 宫城 , 即唐牙城 ;
内城 ,即唐代建中二年所筑罗城 ,外城 ,即后周所拓展的新城 。开封府是在经济发展中繁荣
扩大的 ,也为经济开发提供了重要条件 。
隋代 ,通济渠开通后 ,汴州古城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隋文帝崇尚节俭 , 误把繁荣和繁
华视为奢侈 。他巡视汴州后 ,竟然不满意汴州的繁华 ,特任命令狐熙为汴州刺史 ,加以抑制 。
规定“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 ; 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 ,勒为聚落 ; 侨人逐令归本 。 ”µυg这种抑制政
策 ,从另一方面透露这个城市正在发展的信息 。但是经济发展有自身的内在规律 ,不以任何
君王的命令而改变 。汴州随着运河的流淌而迅速发展 。到了唐代 , 汴州已经成为大运河上
的“雄都”, µϖg是南北交通的中心 。成为“当天下之要 , 总舟车之繁 , 控河朔之咽喉 , 通淮河之
通漕”, µω
“舟车辐辏 ,人庶浩繁”, µξ
g g
工商业十分繁荣 ,昼夜通商的大都市 。
唐载初元年 ( 694) ,开封境内开湛渠 ,引汴渠注入白沟 。这使漕运又向东发展 ,可“通曹 、
兖赋租”。中唐以后 ,朝廷财赋主要依靠东南 ,汴水成了唐朝的经济生命线 。控制好汴水 ,就
必须重视汴州 ,其地位十分重要 。自天宝十四载 ( 756) 起 ,先后设河南 、
淮西 、
永平 、
宣武军节
度使 ,驻扎于汴州 。汴州成为中原的重要军镇 , 成为汴水的堡垒 。唐德宗建中四年 ( 783) 二
月 ,李希烈兵变 ,攻陷汴州 ,锁住了汴水通道 , 切断漕路 。关中饥馑 , 朝野震恐 。这可从反面
证明汴州的漕运地位 。后来 ,李希烈兵解 ,恢复通漕 ,才解除了唐朝的经济危机 。
因为汴州是漕运枢纽和水陆交通皆便的都会 ,所以工商业也随之越来越繁荣 、 发达 。王
建《寄汴州令狐相公》 诗云 “ ”µψ
: 水门向晚茶商闹 ,桥市通宵酒客行 。 g
既反映了汴州水上运输 、
茶商的经营和酒店的兴盛 ,也透露汴州的商业夜市活动 。杨行密据扬州时 ,曾派人到中原贸
ζ
µg
易 ,一次运茶一万多斤 。 可见汴州的工商贸易至唐末而未衰 。
五代时期 ,因战争频仍 ,开封的经济发展受到局限 。汴渠因战乱而长期失修 , 淤浅直至
壅塞 ,直至五代末才转现振兴 。后周时期修复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水道网 。显德二年 ( 955) ,
疏通汴水自  桥至泗州的污泽 。四年 ( 957) , 疏汴水 , 北入五丈河 , 至东北沟通济水 。“自是
齐、 鲁之舟楫 ,皆至京”城开封 。五年 ( 958 ) , 浚汴口 , 导黄入淮 “
, 于江 、
淮舟楫通”。六年
( 959) ,疏汴水入蔡河 ,沟通淮西颖水航道 ,汴州又恢复了繁荣 ,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宋代 。

二、
龙头城市辐射的中小城市竞相生辉
淮河上下 ,南有扬州 ,北有汴州 ,同在大运河上 。如同龙首龙尾 ,带动运河沿线商业贸易
40
繁荣 ,使运河沿线原有城市获得新的发展 。新的城市 ,相继发育出来 ,如同一串明珠辉耀在
淮河大地 。突出的有宋 、 楚、泗、 寿、
颖、濠、 宿、
庐等州 ,分别叙述如下 。
隋唐时期 ,宋州 ( 今商丘) 和汴州一样 ,由于运河而旧貌变新颜 。商业运输兴盛 , 人口繁
衍。“邑中九万家 ,高栋照通衢 。舟车半天下”, µ{g显示出一个交通型的城市面貌 。
|
µg

楚州 ( 今江苏淮安) 地处淮水北岸 。运河在楚州境内与淮水交汇 。这里是南北交通要


道 ,随着运河航运的发展 ,楚州的工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 。
楚州地控淮河口 ,有新罗船往来沿海诸邑 。楚州城内有新罗坊 , µ}g是新罗商旅或游客的
聚居之地 。楚州的城郊有草市 。李 在《登楚州城望驿路十余里山村竹林相次交映》 一诗中
写道 “: 草市多樵客 。
”即反映了这一点 。草市 ,是唐代刚形成的民间自由交易市场 ,是一种商
业新现象 ,后文详述 。楚州淮阴县城的商业交易集市发育特别快 。刘禹锡在《淮阴行》中描
写淮阴的繁荣说 “ : 簇簇淮阴市”。市 , 即交易 。簇簇 , 显示交易兴旺 。唐人项斯在《夜泊淮
阴》中 ,还记叙了淮阴县的夜市 “ : 坐到酒楼前 ,灯影半临水 。”
说明夜市在营业 。温庭筠在《送
淮阴县令之官》 中写道“鱼盐桥上市 ,灯火雨中船 。 ”
在这些喧闹场面的描写中 ,我们看到了淮
阴的水埠 ,船上 ,桥上 ,白天 ,夜晚 ,甚至下雨天商业交易的各种场面 。
泗州原来的治所在宿预 ( 今宿迁县东南 ) , 开元年间移盱眙 。长安四年 ( 704 ) 设置临淮

县 ,西枕汴水 ,南临淮河 “商贩四冲
, , 舷击柁交”, µg由商业运输兴盛而发展为一个新兴的运
河城市 。
寿州 ( 今安徽寿县) 早在历史上就是淮上大都 。隋文帝建寿州总管府 ,其地位如同扬州
总管府 ,大业初改为淮南郡 , νυg是淮西地区沟通淮阴道和淝水鸡鸣冈水道的重要城邑 。唐
ϖ
ν
g
代 ,在寿州建置中都督府 。 境内瓷器 、 丝绸 、
茶叶 、 粮食等出产著名 ,对外交易蜚声南北 。
颖州 ( 今阜阳) 、
亳州 ( 今亳州 ) 地处颖水 、 涡水冲要 , 交通发达 。唐后期开凿淮颖水运
线 ,设置淮颖道使职加强控制 , 成为国家漕运的重要运输线 。商业运输和贸易随之繁荣兴
盛 ,成为淮西名城 。颖州丝绸纺织工艺精良 。丝 、 棉等产品被选为贡品 , ω
ν
g
在市场很受好评
ξ
νg
和欢迎 。颖州出产白鱼 ,是淮河 、颖水的名贵鱼 ,制成“糟白鱼”,流通市场 ,并被列为贡品 。
垂至宋代 ,苏轼知颖州时 ,赋诗赞美白鱼 “
: 红叶黄花秋正乱 ,白鱼紫蟹君须忆 。 ”
ψ
νg
濠州 今安徽凤阳 阻淮带山 “为淮南之险”
( ) , 。 州西有涡口 ,即涡水与淮水交汇处 。涡
口对岸有两城 ,是唐后期建造的防守淮河要道的军事重镇 ,也是淮河上的重要港埠 ,有利于
濠州向外经济交流 。濠州随之迅速繁荣起来 。
蔡州 ( 治汝阳 ,今河南汝南县) 地接汉水上游 ,可南通商荆 ( 治江陵 ,今湖北境内) 、
郢 (今
ζ
ν
g
属湖北) ,进行商业贸易 。隋代统一后 , 蔡州即“商旅殷繁”, 很快兴盛 。唐代 , 在淮颖道沟
通淮南鸡鸣冈水道以后 ,蔡州商旅更加活跃 。北接许 、 郾、 洛阳 , 东向淮颖 , 南下寿 、
庐 , 西向
汉水流域 ,成为淮西的一个兴盛的城市 。
荥泽 、河阴 ( 均在今郑州市西北) 地处汴河与黄河交汇口 。“泛舟入荥泽 ,兹邑亦雄藩 ,
河曲闾阎隘 ,川中烟火繁”“秋野田畴盛
, ”ν{g诗中描写了街道里巷密集 ,市易喧
,朝光市井喧 。
闹的场面 。河阴城也有一定的规模 “高城新筑压长川
, ,虎踞龙盘气色全 。五里似云根不动 ,
一重如月晕长圆 。 ”ν}g隋唐时期 ,漕运经汴河的财赋 , 均贮积于此 。置有著名河阴仓 , 成为转
运要地 ,很快勃起一座商业兴盛的城池 。
徐州 ( 今徐州) 地处汴水和泗水交汇处 ,南界淮河 ,是淮河流域的雄藩大镇 。隋文帝开
41
皇二年 ( 582) ,在徐州设总管府 。唐代武德四年 ( 621) ,继续设置徐州总管府 。徐州既可控制
汴泗水道 ,又可控制新开凿的汴水  桥漕路 。交通发达 , 出产丰富 , 城市经济迅速繁荣 。徐
州纺织业名品很多 ,有双丝绫 、 绢、棉绸 、
布 , 铸造业先进 , 出产刀错精良 , 名播远近 。这些名
}
ν
g
品都被列为贡品 。

三、
交通开发促进淮河流域城市群的发育发展

ν
g
城市的繁荣兴盛 ,与交通便利密切相关 。“市必据要津”, 已是隋唐时代的明见 。 隋唐
υ
ο
g
时期 ,淮河流域水陆交通开发较快 , 带动沿途要道城市迅速崛起 。据《通典・食货七》记载 ,
当时从宋州 、 汴州向北至范阳 ( 今北京市) ,沿途“皆有店肆 ,以供商旅 ,远适数千里 。
”淮河沿
岸 ,汴水上下 ,各地港埠的开发 ,也促使新的城市发育崛起 。唐后期 ,在淮河沿线布置军队护
防 ,保护漕运 。从东到西 ,沿淮 1000 里 ,设“三十八城 ,护天下饷道”,所有“江淮深津横港 ,备
守坚险 。”οϖg这些港埠受到军事保护 ,使漕船运输顺利 ,民间商业运输与贸易也受到保护 。重
要的津要港埠有的由此发育成城市或大城市 。如甬桥 、 涡口 、
濠口 、
颖口 、
硖山口等等 。硖山
口位于“下蔡县 ( 今安徽凤台) 西南 60 里 。淮水经硖石中 ,对岸上筑二城 ,以防津要 。 ”οω
g
唐代
刘敬定屯兵于此 。商旅随之而来 ,带来硖口的繁荣 。唐代宗时期 , 在汴水设置“防援军”, 保
护粮道 。当时按原有开发的驿站 , 划分警卫段警卫区 。“硖河两岸 , 每两驿置防援军三百
人”, οξ
g
既护了漕运 , 又保护驿站的安全 , 客观上吸引公私商旅在各个驿站的商业交易 。驿
ψ
ο
g
站、港埠随之繁荣发展起来 。有些史家称这类城市为交通型城市 。
最有代表性的是宿州 。隋代之前 ,史无记载 ,由于运河而发育成新兴的城市 。
宿州 ,是由甬桥镇发展起来的 。隋唐以前 ,甬桥只是徐州符离县的一个小乡村 。隋炀帝
大业元年 ( 605) ,开凿通济渠 ,经过符离县的甬桥 。甬桥从此发生变化 。通济渠流至甬桥 ,距
ζ
ο
g
离淮河已不远 。甬桥实际上是来往船只入淮 、出淮的水口 , 所以又叫“甬口”。 这里水势平
缓 ,公家漕运 、
私人商旅在这儿停泊小憩比较合适 。唐代 ,这条人工河的作用日益显露出来 ,
成为国家的重要经济命脉 ,甬桥也随之被重视 。唐宪宗时宰相李泌说 “ : 江淮漕运以甬桥为
咽喉 。”
这儿是来往船只的必经之地 ,甬桥每天有许多官私船只停泊 。商旅上岸入城投宿 ,或
直接通过这里市易所载物资 , 临河大街小巷 , 遍布客栈 、 酒楼 、
饭店等等 。甬桥渐渐繁荣起
来 ,也渐渐兴盛起来 。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 799) ,这类设置了盐铁巡院 ,贮积税收钱帛和物资 ,并籍以加强对漕
运、 盐运的管理 。唐德宗建中年间 ,为了保障运输物资不被劫掠 ,又调派名将张万福驻守濠
州 ,益兵屯守 ,保护甬桥 。唐德宗贞元四年 ( 788 ) , 建置徐州军镇 , 进一步确保甬桥 , 以利漕
运 。名将张建封被授为第一任徐州节度使 。随着漕运量的增加 ,公私商旅云集 ,甬桥的发展
越来越快 ,成为“舳舻之会 ,舟车之要”。封建国家重视“运漕”,加强“防虞”, ο{g于唐宪宗元和
|
οg
四年 ( 809) 在这里建置宿州 , 州治就设在甬桥 。 甬桥骤变为州治 , 既是运河航运发展的结
果 ,也是促进航运进一步发展 ,保卫国家漕运安全的需要 。宿州下辖 3 县 “析徐州之符离入
,
}
ο
g
蕲 ,泗州之虹 ( 今安徽泗县) 置”, 其地势南临汴河 , 北连徐 、
邳 , 西接梁 、
宋 , 东界淮泗 , 路当
孔道 ,是舟车会要之处 ,经济迅速繁荣兴盛 。唐王朝后期 ,甬桥的繁荣引人注目 ,经常遭到藩
镇的争夺和肆掠 。穆宗长庆二年 ( 822) ,武宁节度使王智兴“至甬桥”抢掠 “掠盐铁钱帛及诸
,

οg
道进奉在汴 ( 指汴水) 中者 ,并商旅之物 ,皆三分取二 。
” 唐懿宗咸通三年 ( 862) 便于“宿州置
42
宿泗都团练观察使” 屯兵 , πυg加强控制 , 保障漕运 。唐懿宗咸通九年 ( 868) , 庞勋起义军夜入
甬桥 ,夺“城中大船三百艘 ,备载资粮” 壮大自己的力量 。这一材料可以说明宿州港埠具有一
定的规模 ,能夜泊大船 300 艘 ,可知宿州已成为较大都会 ,甬桥已是规模较大的港埠码头 。

四、
地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州 、
县治所城市的发展
隋唐时期 ,州 、县治所逐步兴起“市”,以满足本州 、县社会文化 、生活 、
生产必需品的交流
与交换 。唐中宗时期 ,景龙元年 ( 707) 一月 ,曾下令规定“诸非州 、
县之所 ,不得置市 。
”这一限
令透露了各地州县商业区普遍兴盛的信息 。封建国家承认了各州县治所商业“市”场的合
法 。πϖg唐后期 ,州 、
县治所的工商业“市”场进一步发展 , 唐政府又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控制 , 规
定按州县等级设置市场官员 ,掌握市场 。宣宗大中五年 ( 851) 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
ω
π
g
令一人 ,史二人 。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 ,并不得置市官”。 也就是说 3000 户以上的中县 ,才
可以设置市场机构 。
唐朝的州县按人口多少划分上 、 中、 下三等 。重要的州 、 县 , 地处京城郊区或交通要道 ,
定为特殊等级 。特殊的州称“辅 、
雄、望、 紧”。特殊的县称为“赤 、 畿、望、
紧”。凡特殊州县全
ξ
π
g
部定为上等州县 。 粗略统计淮河流域共有 1 府 ,21 州 ,133 县 。州 、府皆可设置市官 。查《新
唐书》 卷 37《地理志》,截止开元二十八年户部帐 , 淮河流域 133 县中 , 有上县 61 , 中县 10 , 另
有 62 县属于畿 、 望、
紧 ,即属于上等县 。如此计算两淮流域府 、 州、县治所在地市场累计达
155 个 ,充分显示了淮河流域商业城市广泛形成和发展 。

注:
①李涉 《润州听暮角》
: 。 ②张祜 《金陵渡》
: 。 ③④
《新唐书》
卷 36《五行志三》。 ⑤李廷先 《唐代扬州史
:
考》,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 ⑥
《大百科全书・隋唐五代史》卷 ,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⑦
《隋书・地理
志》。 ⑧
《隋书・
炀帝纪上》。 ⑨
《新唐书》
卷 41《地理志五》。 ⑩ 高骈传》。 λ
《新唐书・ ϖ
g ω
《旧唐书・代宗纪》。 λ
g
新、
旧《唐书・ ξ
杜亚传》。 λ
g《太平广记》 ψ
λ
卷 290 引《广陵妖乱志》。g ζ
《太平广记》卷 345 引《潇湘录》。 λ
g李肇 :
{
《国史补》。 λ
g《全唐文》 |
卷 76 文宗《大和八年疾愈德音》。 λ
g }
《旧唐书》卷 110《邓景山传》。 λ
g《新唐书》卷

173《裴度传》。 λ υ
g新旧唐书《王播传》。 µ
g 令狐熙传》。 µ
《隋书・ ϖ
g《旧唐书・
文苑・ ω
齐浣传》。 µ
g《全唐文》
卷 740
刘宽夫 《汴州纠曹厅壁记》
: ξ
。µ
g《旧唐书・
文苑・ ψ
齐浣传》。 µ
g《全唐诗》 ζ
卷 300 。 µ
g《资治通鉴》卷 257 ,光启三
年八月 。 {
µ
g《全唐文》
卷 740 ,刘宽天 《汴州纠曹厅壁记》
: 。|
µ
g参阅邹逸麟主编 《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
: 。}
µ
g
园仁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 卷 1、 ∼
卷 4 。µ
g《全唐文》
卷 803 ,李蹊 《泗州重修鼓角楼记》
: υ
。ν
g《隋书・地理志》。
ϖ
ν
g 卷 41《地理志五》。 ω
《新唐书》 ν
g《新唐书》卷 41《地理志五》。 ξ
ν
g《新唐书・地理志五》。 ψ
ν
g《元和郡县图志》
ζ
卷 90《河南道》。 ν
g {
《隋段济基墓志》。 ν
g王维 《早入荥阳界》
: |
。ν
g }
《全唐诗》卷 518 雍陶《河阴新城》。 ν
g《新
唐书・ ∼
地理志》。 ν
g《旧唐书・ υ
崔融传》。 ο
g参阅拙文 《论隋唐开发淮河流域交通的国策》
: 《安徽大学学报》
,
1999 年第 5 期 。 ο
ϖ
g杜牧 《淮南监军使院厅壁记》
: ω
。ο
g ξ
《元和郡县图志》卷 7《下蔡县》。 ο
g《全唐文》卷 46 代
ψ
宗《缘汴河置院援诏》。 ο
g参阅邹逸麟主编 《黄淮海历史地理》
: ζ
。ο
g李翔 《来南录》
: {
。ο
g《元和郡县图志》卷
|
9《河南道宿州》。 ο
g《唐会要》 }
卷 70《河南道宿州》。 ο
g《新唐书》 ∼
卷 41《地理志》。 ο
g《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
υ
二年 。 π
g 唐懿宗咸通三年八月 。 π
《资治通鉴》 ϖ
gπω
g ξ
卷 80《市》。 π
《唐会要》 g《唐会要》卷 70《量户口定州县等
第》。

责任编辑 : 薛  荠

4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