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2005 年 5 月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VOL. 21 ,NO.

3
第 21 卷第 3 期 JOURNAL OF NANJ ING XIAOZHUANG COLLEGE May. ,2005

《江南社会经济研究・ 前言 ①
六朝隋唐卷》

胡阿祥
( 南京大学  历史系 ,江苏  南京  210093)

[ 中图分类号 ]  K235   [ 文献标识码 ]  D   [ 文章编号 ]  1009 - 7902 (2005) 03 - 0014 - 05

  六朝隋唐距离今天已经很远了 。那远去的 至于古代的江南 , 其概念则非常复杂而且多变


六朝隋唐时代究竟是怎样的 ? 回顾历史很难 , ( 详周振鹤《释江南》, 《中华文史论丛》第 49
想象当时的社会 、品味当时的文化很难 , 研究 辑 , 1992 年) , 要之 , 广义的江南一般泛指长
过去的经济也不容易 。做历史的 , 有时真想起 江以南 ( 从东汉到唐代 , 江南有时也可用来泛
古人于地下 , 或者走进时光隧道 、回到过去 。 指江淮以南和江汉以南地区) , 但不包括四川盆
然而 , 即便回到过去 , 就有真切的感受吗 ? 也 地 ; 狭义的江南是指长江下游段的南岸 , 包括
不一定 。现代中国文化 、中国社会 、中国经济 , 今江苏省的南部 、浙江省的北部 、安徽省的东
我们就能说得清吗 ? 所以历史是一门充满遗憾 南部以及上海市 。而无论是广义的江南还是狭
的学问 。 义的江南 , 其社会经济的变迁与发展 , 在起先
诚然 , 历史是一门充满遗憾的学问 , 但历 秦迄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 , 表现得非常复杂曲
史仍是值得研究的 , 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 折 。其中的六朝隋唐时代 , 如果联系此前的先
着悠久历史记忆的民族 ; 历史也是值得总结的 , 秦秦汉与此后的宋元来看 , 则江南的社会变化
特别是如六朝这样既文采风流又痛苦短促 、如 之巨 、经济进步之速 , 可谓至为明显 , 而内在
隋唐这样既盛世辉煌又不免没落的时代 , 因为 起着支配作用与外在起着影响作用的因素 , 诸
它本身就充满着历史的警励 ! 如自然背景 、生产力水平 、生产关系 、人口结
本卷研究的主题是六朝隋唐江南社会经济 。 构 、交通形势乃至政治格局 、军事地位 、民族
立足于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立场 , 这里所谓的 状况 、文化面貌等等 , 尤为复杂 。以常被学人
“六朝隋唐”, 上可追至东汉晚期 , 下可延至五 引用论述六朝江南社会经济变迁与发展的两条
代十国 , 并不完全是传统历史纪年的 “六朝隋 关键史料为例 , 即能略见大概 :
唐”; 在探讨社会经济之渊源与讨论社会经济之   楚越之地 , 地广人希 , 饭稻羹鱼 , 或
影响时 , 则更会上及先秦秦汉 , 下及宋元明清 。 火耕而水耨 , 果隋蠃蛤 , 不待贾而足 , 地
又就 “江南”言 , 近代以来 , 江南指的是镇江 饶食 , 无饥 之患 , 以故 窳偷生 , 无
以东的江苏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区 , 更加狭义的 积聚而多贫 , 是故江淮以南 , 无冻饿之人 ,
范围 , 仅指太湖流域 。这样的江南地区 , 是近 亦无千金之家 。( 《史记・
货殖列传》)
现代全国经济最发达和文化高度发展的地区 。 史臣曰 : “江南之为国盛矣 ! 虽南包象

[ 收稿日期 ]  2004 - 04 - 08
[ 作者简介 ]  胡阿祥 ,男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江南社会经济研究・
六朝隋唐卷》,胡阿祥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将出 。
胡阿祥 《江南社会经济研究・
: 六朝隋唐卷》
前言 ・15 ・

浦 , 西括邛山 , 至于外奉贡赋 , 内充府实 , 也反衬出目前的研究 , 距离学术与现实的要求 ,


止于荆 、扬二州 。自汉氏以来 , 民户雕禾毛 , 还差之较远 。
荆楚四战之地 , 五达之郊 , 井邑残亡 , 万 也许是因为地缘的影响与学术的传统 , 长
不余一也 。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 , 期以来 , 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学科一直关注并
至于元嘉末 , 三十有九载 , 兵车勿用 , 民 从事着中国古代尤其是其中的六朝 、宋元 、明
不外劳 , 役宽务简 , 氓庶繁息 , 至余粮栖 清时代江南社会经济的研究 。本卷只是我们近
亩 , 户不夜扃 , 盖东西之极盛也 。既扬部 年来部分相关成果的汇集 , 水平所限 、篇幅所
分析 , 境极江南 , 考之汉域 , 惟丹阳 、会 限 , 谈不上深入 , 也没有做到面面俱到 ; 但聚
稽而已 。自晋氏流迁 , 迄于太元之世 , 百 合同人的力量 , 踏踏实实地去研究六朝隋唐江
许年中 , 无风尘之警 , 区域之内 , 晏如也 。 南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 从而建立起对此领域
及孙恩寇乱 , 歼亡事极 , 自此以至大明之 更深透 、更清晰的立体认识 , 这样的学术意识
季 , 年 六纪 , 民户繁育 , 将曩时一矣 。 与努力方向 , 无疑是明确的 。
地广野丰 , 民勤本业 , 一岁或稔 , 则数郡 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 , 听取学界的意见 ,
忘饥 。会土带海傍湖 , 良畴亦数十万顷 , 下面谨就个人的理解 , 依次提要本卷各篇的内
膏腴上地 , 亩值一金 , 雩阝 、杜之间不能比 容如下 。
也 。荆城跨南楚之富 , 扬部有全吴之沃 , “六朝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地理背景”
渔盐杞梓之利 , 充仞八方 , 丝绵布帛之饶 , ( 胡阿祥撰) 一篇 , 择要叙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覆衣天下 。” ( 《宋书》卷五十四) 之南方六朝的时空范围内 , 自然地理方面的生
两相比较 , 《史记・货殖列传》有关 “楚越 态环境与自然资源 , 人文地理方面的疆域 、政
之地”的描述与 《宋书》卷五十四 “史臣曰” 区与人口迁移 、民族分布 。设置此篇是考虑到 :
对“江南之为国盛矣”的感叹 , 使读史者不能 社会经济的变迁与发展 , 离不开总体的地理背
不惊奇于这样的仿佛天壤之别 , 也使治史者不 景 。生产力水平越低 , 地理条件的影响便越大 。
能不深思何以会有这样的仿佛天壤之别 。进之 , 这并不是宣扬地理环境决定论 , 反之 , 在生产
读史者治史者还会惊奇与深思诸如这样的记载 : 力水平低下的时代 , 地理环境影响经济形态 ,
  吴粤之君皆好勇 , 故其民至今好用剑 , 经济形态影响社会文化 , 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唯
轻死易发 。( 《汉书・
地理志》) 物史观的基石所在 。在此篇中 , 作者指出 : 六
扬州人性轻扬 , 而尚鬼好祀 。每王纲 朝时期 , 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寒冷干旱 ; 动植物
解纽 , 宇内分崩 , 江淮滨海 , 地非形势 , 资源虽不及先秦秦汉丰富 , 但较之今日 , 还是
得之与失 , 未必轻重 , 故不暇先争 。然长 远远胜出 ; 黄河 、淮河 、长江的流路与河性 ,
淮 、大江 , 皆可拒守 。闽越遐阻 , 僻在一 颇有不同于今日者 , 湖泊的变迁则尤为巨大 ,
隅 , 凭山负海 , 难以德抚 。永嘉之后 , 帝 海岸线也与现今多有不同 。六朝时期的自然灾
室东迁 , 衣冠避难 , 多所萃止 , 艺文儒术 , 害 , 频繁而且严重 , 并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着
斯之为盛 。今虽闾阎贱品 , 处力役之际 , 复杂的互动关系 。再就六朝疆域与政区论 , 六
吟咏不辍 , 盖因颜 、谢 、徐 、庾之风扇焉 。 朝疆域范围以吴 、陈两朝最小 , 以晋末宋初最
( 《通典・州郡十二》) 大 。为了疆域的维持与国祚的延续 , 六朝在军
然则由上引典型而具代表意义的史料出发 , 事上 , 自北而南 , 自东徂西 , 或守河以保河淮
六朝隋唐江南社会经济真的有说不尽的有趣话 之间 , 或守淮守汉守秦岭守大巴守米仓以保河
题 , 做不尽的学术空间 。虽然这一有趣话题与 淮之间 、江汉之间及汉中 、巴蜀 , 或守江以保
学术空间 , 普及层面的成果已经相当丰富 , 研 江南根本 。六朝为了治理疆域而建置的政区 ,
究层面的论著也已不乏 , 但开拓新的专题 、运 因受具体时代背景与特殊国情的影响 , 表现出
用新的材料 、提出新的观点 、展示新的风格 , 几个主要特点 , 如政区层次增多 , 政区制度过
仍然余意多多 , 而六朝隋唐江南社会经济研究 分不整齐划一 , 政区建置混乱以至过滥 , 地方
所具有的重要的学术意义与明显的现实价值 , 政权多实行双轨制等等 , 这又引发出了诸多弊
・16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端 , 如 “外重内轻”从而导致割据与动乱 , 军 移民聚居区 , 以大庄园为主的会稽世家大族聚


政合治从而导致民刑诸政不修 , 机构重叠 、官 居区 , 北方移民零星介入的吴人区 。作者先考
吏冗滥从而导致地方吏治败坏 , 其结果 , 便是 证出史籍所载迁入到上述每一子区的历史人物 ,
隋朝灭陈后的重新规划政区建置与改革政区制 再运用历史地理学的观点与方法 , 寻求各个区
度 。又六朝时期汉民族的人口迁移 , 规模庞大 、 域在移民地域选择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诸种情形
历时长久 , 这自然会改变各别地区的社会经济 的不同及其所以不同的原因 。又以陈郡谢氏为
面貌 ; 六朝疆域范围内汉民族以外的民族 , 不 例 , 通过个案研究分析世家大族的地域选择及
仅为数众多 , 而且分布变化较大 , 这也势必会 其对本家族乃至整个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 。 “两
影响到各别民族的社会经济面貌 。 晋南朝土断研究” ( 胡阿祥撰) 一篇 , 同样是以
“城市与社会经济 ———六朝至五代十国时期 移民问题为研究对象的 , 但重在与移民相关的
的金陵” 邹劲风撰 一篇 , 关注的是作为首都
( ) 土断制度 。作者指出 : 土断是理解东晋南朝侨
或区域政治 、经济 、交通中心的城市 “金陵”。 旧问题的一大关键 。东晋南朝 270 余年间 , 明
金陵指今南京 。历史上 , 南京是统一时代 ( 如 确见载于史的土断计有十次 ; 各级地方政府进
隋唐) 地位下降 、分裂时代 ( 如六朝 、五代十 行的小范围或地区性土断 , 则一直没有停止过 。
国) 地位上升的长江下游的一座中心城市 。在 东晋南朝的土断 , 主要是为了解决两方面问题 。
此篇中 , 作者指出 : 特殊的地理位置 、优越的 一是整理侨州郡县 , 即通过省并 、割实 、改属
山川形势 , 在金陵的崛起中起着重要作用 ; 经 以及借侨名而新立 , 力图使混乱不堪的政区制
济重心的南移 , 则为金陵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 度 、政区建置走上正轨 ; 二是改白籍为黄籍 ,
金陵山环水绕 、得天独厚的防守形势 , 又历来 使不税不役户役调化 , 以期取得 “财阜国丰”
为兵家看重 ; 而长江自西南向东北的流经 , 将 的局面 。此两方面问题 , 又互为表里 , 密不可
金陵与其它区域连接在一起 , 使这座城市拥有 分 。虽然土断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 但屡行不
了全国影响 , 奠定了这座城市在中国历史进程 辍的土断 , 却对东晋南朝政治 、社会 、经济 、
中的地位 。以上事实 , 显示了地理条件在城市 军事 、文化等各个领域 , 乃至后世的历史 , 产
发展中长久而重要的意义 。而相对于地理条件 , 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政治局面对城市的作用更加直接 : 金陵城市发 要之 , 以上四篇所构成的第一单元 , 探讨
展的第一个高峰是作为首都的六朝时期 , 六朝 了自然地理背景与人文地理背景 、首都或中心
建康城是当时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隋唐 城市 、人口特别是移民 、土断政策及其实施 ,
时期 , 金陵政治地位急剧下降 , 城市功能发生 这些既是六朝江南社会经济研究的题中应有之
转变 , 城市布局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 但隋唐时 义 , 也为具体 、深入地研究六朝江南社会经济
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 经济局 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与基础 。
势仍然朝着有利于金陵地位上升的方向发展 ; 本卷第二单元的四篇 , 是围绕六朝江南社
及至五代十国 , 杨吴 、南唐相继统治金陵 , 金 会经济主题而展开的具体 、深入研究 。
陵重新成为长江下游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 这种 “六朝农业经济概说” ( 张学锋撰 ) 一篇 ,
地位又为宋元所继承 , 从而为南京在明代进入 通过 “农田水利”、“农业生产技术”和 “农作
其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 物品种”三节 , 首次对六朝时期的农业生产问
“永嘉乱后北方移民的地域选择 — —
—以江南 题进行了专题论述 。 “农田水利”一节中 , 作者
为例” ( 刘新光撰) 一篇 , 探讨了在六朝以至隋 除了对六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屯田和水利
唐江南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移民 建设进行一般整理介绍外 , 重点对江南地区的
问题 。在西晋永嘉乱后至刘宋晚期的大规模移 “湖田”和排灌问题作了评述 , 并指出宋元时期
民浪潮中 , 江南是北方移民地域选择最为集中 达到鼎盛的圩田 , 其实在东晋南朝时期已经起
的区域 。作者依照北方移民在江南地域选择的 步 , 江南地区农业开发的一个重要措施 , 就是
差异 , 分江南为四个子区 : 以建康为中心的丹 向水面要田 , 而这与人口的急剧增长有着密切
阳郡国都移民聚居区 , 京口 、晋陵一带新辟地 的关系 。 “农业生产技术”一节 , 作者通过耕作
胡阿祥 《江南社会经济研究・
: 六朝隋唐卷》
前言 ・17 ・

制度 、牛耕 、生产工具 、农田管理等内容 , 借 定了税米的税额为每亩 “三斗”; 又从 “税”的


鉴农史的研究成果和出土实物资料 , 逸出传统 性质和东晋历史的特殊性出发 , 结合东晋的历
六朝史研究中重制度史的框架 , 从技术史的层 次土断以及当时社会对土断的认识 , 认为税米
面上丰富了六朝史研究的内涵 ; 其中的重点是 的对象是上自王公下至庶民 、持有 “白籍”的
对 “火耕水耨”的探讨 , 作者认为 “火耕水耨” 南渡北方侨民 。而东晋流寓政权的命运共同体
这一耕作技术绝不是历来所认为的那种落后的 关系 , 通过 “税米”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
生产技术 , 而是适合江南水稻农业生产特征的 相对于上述较为充实的六朝江南社会经济
一种技术 。又 “农作物品种”一节 , 作者在农 研究 , 本卷有关隋唐江南社会经济研究的四篇
史成果的基础上 , 对六朝时期粮食作物 、经济 显得薄弱了一些 , 有待今后的努力 。
作物的品种及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 , 并结合六 “论江南在唐帝国时期的地位演变” ( 孟昭
朝历史的特征 , 重点探讨了北方旱田作物在江 庚 、张学锋撰 ) 一篇 , 是对唐代江南地位变化
南的传播 。 的一个概观 。唐代前期 , 直接记述江南的史料
“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述论” 极其有限 ; 安史之乱以后 , 相关史料相对增多 ,
( 许辉撰) 一篇 , 从六朝时期我国南方经济的发 但多集中在财税方面 , 江南财赋之地的印象极
展概况 、东吴政权促进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 深 。本篇从隋唐时期江南地区人口增减 、州县
东晋南朝时期徐扬地区经济的发展 、六朝时期 析置 、人物往来 、地方官素养等侧面 , 考察了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由六朝时期长江流域经 在隋唐时代的不同时期江南地位的演变 , 认为
济的发展看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等五个方面 , 江南在唐帝国时期的地位 , 因随着政治 、经济
多视角 、多层次地述论了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 时局的变化而演变 , 并且其具体内容及深度也
开发和发展状况 、特点和轨迹 , 揭示出六朝江 各不相同 , 其间的很多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的研
南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 究。
并进而由江南经济的发展论证了魏晋南北朝时 “隋唐时期江苏境内经济的崛起”一篇 ( 彭
期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 廓清了 安玉撰) , 在充分吸收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
以往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迷雾 。 由农业 、手工业 、商业和人口等诸多方面入手 ,
“再论六朝江南的麦作业” ( 张学锋撰) 一 大致描述了江苏这一典型区域经济的演变历程 。
篇 , 是作者在旧稿 《
( 试论六朝时期江南的麦作 作者指出 : “秦汉以前 , 江苏境内经济的开发 ,
业》, 《中国农史》1990 年第 3 期 ) 基础上的推 其速度 、规模和效益均落后于黄河流域 。魏晋
扩之作 。与旧稿相比 , 新稿吸取了日本学者的 南北朝时期 , 是江苏境内经济由相对落后状态
研究成果 , 对南朝时期开始出现的新的耕作方 迅速向全国领先地位迈进的大转折时期 , 而北
式、“麦课”以及稻麦轮作复种等问题重点进行 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则是形成这一转折的历史契
了分析 , 并将考察的视野下延到了这一地区唐 机 。在三国 、西晋的局部开发和东晋南朝的大
宋时期的稻麦种植情况 。 规模开发的基础上 , 隋唐时期江苏境内经济继
“东晋的 ‘度田税米’制与土断” ( 张学锋 续发展 , 尤其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后 , 崛起而为
撰) 一篇 , 作者将始于咸和五年的 “度田税米” 全国的经济重心 , 逐渐实现了全国经济重心由
制及后来的 “口税米”制与土断问题联系起来 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 。”作者还就隋唐时
进行考察 。按迄今为止的六朝经济史研究中 , 期江苏境内经济崛起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对后世
对东晋 “度田税米”的税额及其与租调的关系 , 的深远影响作了探析 。
曾有过一些探讨 , 但都因史料阙如或语焉不详 “五代十国时期江南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而无法深入 。本篇首先从相关史料的校勘入手 , ( 邹劲风撰) 一篇 , 指出了以下事实 : 其一 , 十
确定 “税米”的性质为 “田税”, 与传统的 、作 世纪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的关键时
为土地收益税的 “田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 期之一 , 其明显特征即是南方经济的普遍发展 ,
并依据文献史料和走马楼吴简《吏民田家 》 而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 , 是偏远
推算出三国两晋时期南方地区的水稻亩产 , 确 地区及原先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 其中就包括
・18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江南西部地区 。其二 , 江南西部地区 ( 今江西 的结论 。


全境 , 安徽的长江以南地区 , 江苏的长江以南 、 本卷的最后一篇是 “20 世纪日本的魏晋南
无锡以西地区 , 以及今福建西部的部分地区 ) 北朝经济史研究” ( 张学锋撰) 。20 世纪的日本
和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东部地区相比 , 其 中国史学界 , 包括社会经济史在内的魏晋南北
自然条件不甚适宜于农业 ,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 朝史研究 , 首先碰到的就是历史分期问题 。魏
及至杨吴 、南唐时期 , 统治者实行因地制宜的 晋南北朝是古代社会的延续 , 还是中世纪社会 ,
经济政策 , 利用本地多样化的自然地理条件 , 不同的观点对经济史研究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
使当地的农业生产独具特色 , 其中又以水稻和 作者首先从这一点入手 , 对中国史分期大争论
茶树的种植最为突出 ; 而江南西部各地区人民 中的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研究进行了梳理 。其次 ,
依据不同的自然条件 , 在兴修水利 、发展农业 对 20 世纪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两大热点占田 、
的同时 , 也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 创造了各具特 课田制和均田制的研究成果 , 在伊藤敏雄 、气
色的区域经济 。其三 , 五代十国时期是江南西 贺泽保规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增补 。
部地区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如原本经济 、文 作者还对魏晋南朝租调制 、农业生产技术 、《齐
化都相当落后的今江西地区 , 经过五代十国时 民要术》研究等成果丰富的领域进行了总结 。
期的发展 , 到宋代已成为人文荟萃之地 。其四 , 需要说明的是 , 本篇的内容虽然已经逸出了本
江南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 , 使这一地区的经济 课题的基本范围 , 但其参考价值仍是明显的 ,
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 , 这也是我 由此一篇 , 我们既能了解在六朝隋唐江南社会
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到宋代我国 经济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日本学术界的研究状
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终于完成 。 况 , 也能感触到中日学界在社会经济史研究领
“江苏境内唐宋运河的变迁及其历史作用” 域理论 、方法 、兴趣 、关注点的异同 , 而这无
( 许辉撰) 一篇 , 作者结合对唐宋运河的实地考 疑是有意义的 。
察 , 并依据 、对照文献资料 , 就江南运河的开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 , 作为本卷的主编 , 本
凿与变迁 、唐宋对江南运河的经营 、里运河的 人所做的主要工作只是内容的编排与格式的统
开凿与变迁 、唐宋运河的历史作用等问题 , 进 一 。各篇之学术观点 、学术责任 、学术贡献 ,
行了较为全面的考证与阐述 , 揭示出运河正是 自归各位作者 。
江苏经济得以发展的得天独厚的重要条件之一 [ 责任编辑  胡晓明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