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文  史  哲 J OURNAL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2007 年第 2 期 (总第 299 期) No1 2 ,2007 (Serial No. 299)

试论汉宋时期农村“计赀定课”
的制度性缺陷
陈 明 光
(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历史系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 : 从汉代到宋代 “计赀定课”
, 是农村越来越重要的赋役征派方式 。迄今论者通常认为 ,就制度变迁
而言 ,农村的赋税由人头税向资产税转化是一种进步 。这是正确的见解 ,不过尚不全面 。事实上 ,农村的“计
赀定课”
在制度层面上一直存在着若干严重缺陷 ,主要是资产评估的法定对象的界定长期不明晰 ,没有设定免
征基数 ,资产评估方法不完善等 ,由此不可避免地要造成实施的诸多弊端 ,并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不小的阻碍
作用 。究其原因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不平衡 ,农村商品货币经济的普遍不发达 ,是当时的统治集团无法
克服上述“计赀定课”
的制度性缺陷的客观经济原因 。
关键词 : 汉宋 ; 农村 ; 计赀定课
中图分类号 : F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1 - 4721 ( 2007) 02 - 0061 - 08

一、
汉宋时期农村“计赀定课”
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演变
汉宋时期的“计赀定课”① ,指国家根据纳税人拥有田地及家庭资产的多少 ( 在很多场合表现为户等
高低) ,具体确定其应交纳的赋税量或者应承担的力役 。汉宋时期 “计赀定课”
, 在农村成为越来越重要
的赋役征派方式 。限于篇幅 ,本文集中论述“计赀定课”中的课税 , 但对其制度性缺陷的探讨 ,同样适用
于课役 ,故间或引证有关课役的资料 。
“计赀定课” 在汉宋时期成为农村越来越重要的税收计征方式 ,主要表现如下 :
11 田赋的“计赀定课”
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 ,自鲁宣公十五年 ( 前 594) 改行“履亩而税”以来 ,以纳税人拥有的田地多
少为依据的田赋征收 ,历代延绵不断 。这无疑是汉宋时期最重要的一种“计赀定课”形式 。唐朝后期实
行两税法之后 ,更是“据地出税 ,天下皆同”[ 1 ] 卷八四《租税下》
“大中六年”条)
,此可不赘 。
(

21 征收人头税时的“计赀定课”
人头税曾经是汉宋时期农村主要的或者重要的税制 , 不过 , 在唐朝两税法改革之前 , 人头税在实际
征收中也采取不少“计赀定课” 的形式 。例如 ,汉代的口钱 、 算赋是人头税 ,但起码在东汉时 ,政府在实际
配税中实行了“计赀定课” 的办法 。如东汉在小乡设置一名啬夫 ,其职在于“主知民善恶 ,为役先后 ; 知民
贫富 ,为赋多少 ,平其差品”[ 2 ] 《百官志》 。 《后汉书》
卷三十九《刘平传》 载 : 刘平任“全椒长 。政有恩惠 ,百姓
( )

怀感 ,人或增赀就赋 ,或减年从役”。可知东汉各户交纳的赋钱实际上与其家赀多少 ( 贫富) 相关 。再如 ,


汉魏的“调” 制规定是以户为单位计征统一税额的纺织品 ,不过 ,正如唐长孺先生在《魏晋户调制及其演
变》一文中所指出的 “ : 调查户赀乃是汉代成法 ,汉魏间新行税目户调是据户赀决定差等的 , 以后自晋至
南北朝都沿袭此制 。 ”[ 3 ] ( P72) 确实 ,两晋南北朝的“九品混通”,或者称“九品相通”,主要就是针对户调征收而

  收稿日期 :2006 - 05 - 14
  作者简介 : 陈明光 (1948 - ) ,男 ,福建德化人 ,历史学博士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
62 文史哲 ・2007 年第 2 期

采取的一种“计赀定课” 方式 。唐朝前期的租庸调是按丁男计征定额税 ,通常与纳税人的家庭资产即评


定的户等无关 , 不过 , 在江 南折 租纳 布 、 减 免田 租 、岭南 税 米 等 三 种 情 况 下 , 还 是 与 户 等 高 低 有 所
关联 [ 4 ] ( P12 14)

31 按家庭总资产或者主要资产价值征税的“计赀定课”
就目前的资料来看 ,汉景帝时的“訾算”,当是最早明确规定按家庭总资产价值计征的税项 , 家庭总
资产价值达 1 万钱 ,要征税 127 钱 ② 。此后 ,这种税制不时可见 。如北凉的“赀马”是按户赀多少配养马
匹 [ 5 ] P25 30) 。北魏世祖拓跋焘曾“隐 括贫 富 , 以为 三级 , 其富 者租 赋如 常 , 中 者复 二年 , 下 穷者复 三
(

年”[ 6 ] 《世祖纪上》 。南朝萧齐有“围桑品屋 ,以准赀课”[ 7 ] 《萧子良传》 之制 。北齐文宣帝“始立九等之户 ,富者税


( ) ( )

其钱 ,贫者役其力”[ 8 ] 《 ( 食货志》)
。唐朝前期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分配的 ,正如武则天仪凤三年 ( 678 ) 的诏文所
说的 ,户税“既依户次 ,贫富有殊”[ 1 ] ( 卷九一《内外官料钱上》) 。
41 唐朝两税法以来“计赀定课”
的演变
上述三类农村“计赀定课” 的不同情形 ,到唐朝建中元年 ( 780) 推行两税法时归于一途 。两税法实行
“户无主客 ,以见居为簿 ; 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 9 ] 《杨炎传》 的原则 ,各州的田赋总额即“两税斛斗”是以现
( )

垦田为依据摊征 ,各州的“两税钱” 总额则按户等高低摊征 。这就是唐德宗要求中央使者与地方官员共


同完成的“计百姓及客户 ,约丁产 ,定等第 ,均率作年支两税”[ 10 ] ( 卷四八七《赋税一》) 的任务 。至此 ,农村的赋税
全部是“计赀定课”。不过 ,两税法的计赀依据仍然分为两类 ,一类是计亩 ,一类是计家庭资产价值多少
( 最终形式表现为户等高低) 。
从五代到宋朝 “推排”
, 民户“物力” 即评估家庭资产仍然是征派赋役 ( 包括赋税化的“和买”、
“和籴”
等 的主要依据 。据研究 ,宋朝在乡村摊派各种赋役主要有四种方式 : 一是按田地的多寡肥瘠 ; 二是按人
)
丁的多少 ; 三是按五等主户的户等 ; 四是按家业钱 、
夏税钱等 。这几种方式经常交错重迭 。两税虽然是
土地税 , 却 与 户 等 即 家 资 有 着 相 当 密 切 的 关 系[ 11 ] P117 144) 。宋 朝 对“推 排 ”物 力 有 明 确 的 制 度
(

规定[ 12 ] 《食货志六》 。
( )

总之 ,汉宋时期 “计赀定课” , 一直是农村重要乃至主要的赋役计征方式 ,对国家财政 、 农村经济都有


重大影响 。

二、
汉宋时期农村“计赀定课”
的制度性缺陷及其消极经济影响
宋人曾经针对两税法之前人头税性质的田赋计征方式 ( 如北朝按一夫一妇或一床计征的租调 、 唐代
按丁男计征的租庸调) ,批评说 “
: 历代田赋 ,皆视丁中 , 以为厚薄 。然人之贫富不齐 , 由来久矣 。今有幼
未成丁 ,而承袭世资 ,家累千金者 ,乃薄赋之 ; 又有年齿已壮 ,而身居穷约 ,家无置锥者 ,乃厚赋之 ,岂不背
谬 !”[ 13 ] 卷三《历代田赋之制》 所以 ,从税负公平来看 “计赀定课”无疑要远比人头税合理 。这当是汉宋时期王
( )
,
朝选择上述农村税制改革方向的基本考虑 。迄今论者通常认为 ,就制度变迁而言 ,汉宋时期农村的赋税
由人头税向资产税转化是一种进步 ,它有利于调节农村的贫富不均 ,减轻贫穷人口的赋税负担 , 有利于
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 。同时 ,论者也揭示当时“计赀定课”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放富役贫”的不公平现
象 ,并且往往归咎于吏治腐败 。这些都是正确的见解 , 不过尚不全面 。事实上 , 汉宋时期农村“计赀定
课”
还在制度层面上存在着若干严重缺陷 ,由此不可避免地要在实践中造成诸多弊端 ,并对农村经济发
展产生不小的消极影响 。下面就其三个方面的主要缺陷试作分析 。

① 按 《魏书》
, 卷四上《世祖纪上》载 ,北魏世祖拓跋焘太延元年 (435) 十二月甲申诏 “
: ……若有发调 , 县宰集乡邑三老计赀定课 , 裒
多益寡 ,九品混通 ,不得纵富督贫 ,避强侵弱 。

② 按 《汉书》
, 卷五《景帝纪》载 : 景帝后元二年 ( 前 155) 五月下诏规定 “
: 今訾算十以上乃得宦 ,廉士算不必众 。有市籍不得宦 , 无訾
又不得宦 ,朕甚愍之 。訾算四得宦 ,亡令廉士久失职 ,贪夫长利 。
”服虔注曰 “
: 訾万钱 ,算百二十七也 。

试论汉宋时期农村“计赀定课”
的制度性缺陷 63
64 文史哲 ・2007 年第 2 期
试论汉宋时期农村“计赀定课”
的制度性缺陷 65
66 文史哲 ・2007 年第 2 期
试论汉宋时期农村“计赀定课”
的制度性缺陷 67
68 文史哲 ・2007 年第 2 期

借贷资本数量及其利润 ,不管是乡邻或者官府都难于真实掌握 ,遑论计其资而纳其税 。


再次 ,到宋代 ,虽然田亩更多地成为计赀定课的主要资产 ,但由于土地买卖空间活跃 ,地权变动非常
频繁 ,以致政府的相关管理跟不上 ,难于及时 、
真实地掌握农村人户的土地财富增减状况 ,从而相应调整
税负 。宋代“诡名挟佃”、“有产无税”“
、产去税存”等都是其典型表现 。
参考文献 :
[ 1 ] 王溥 . 唐会要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5. [ 23 ] 徐松辑 . 宋会要辑稿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7.
[ 2 ] 后汉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5. [ 24 ] 郑獬 . 郧溪集 [ M ] .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 3 ] 唐长孺 .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 M ] . 北京 : 三联书店 ,1955. [ 25 ] 李焘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4.
[ 4 ] 张泽咸 . 唐五代赋役史草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6. [ 26 ] 全唐文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3.
[ 5 ] 朱雷 . 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 [ M ] .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0. [ 27 ] 桓宽 . 盐铁论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1.
[ 6 ] 魏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4. [ 28 ] 魏泰 . 东轩笔录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3.
[ 7 ] 南齐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2. [ 29 ] 苏辙 . 栾城集 [ M ]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 8 ] 隋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3. [ 30 ] 范浚 . 香溪集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5.
[ 9 ] 旧唐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 31 ] 沈铭彝 . 后汉书注又补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5.
[ 10 ] 王钦若等编 . 册府元龟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6. [ 32 ] 周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4.
[ 11 ] 王曾瑜 . 宋朝的两税 [J ] . 文史 ,1982 , ( 总第 14 辑) :117 144. [ 33 ] 元稹 . 元稹集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2.
[ 12 ] 宋史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7. [ 34 ] 李心传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6.
[ 13 ] 马端临 . 文献通考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6. [ 35 ] 黄淮 ,杨士奇编 . 历代名臣奏议 [ Z] .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 14 ] 谢桂华等 . 居延汉简释文合校 [ M ] .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1987. [ 36 ] 群书会元截江网 [ M ] .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 15 ] 郑欣 . 魏晋南北朝史探索 [ M ] . 济南 :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7. [ 37 ] 王棣 . 从乡司地位变化看宋代乡村管理体制的转变 [J ] . 中国
[ 16 ] 晋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4. 史研究 ,2000 , (1) :82 93.
[ 17 ] 宋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4. [ 38 ] 李元弼 . 作邑自箴 [ M ] . 四部丛刊续编本 .
[ 18 ] 南齐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4. [ 39 ] 荀悦 . 前汉纪 [ M ] . 四部丛刊初编本 .
[ 19 ] 南史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 40 ] 汉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2.
[ 20 ] 唐长 孺 主 编 . 吐 鲁 番 文 书 : 第 9 册 [ M ] . 北 京 : 文 物 出 版 [ 41 ] 宋敏求编 . 唐大诏令集 [ M ] . 上海 : 学林出版社 ,1992.
社 ,1990. [ 42 ] 司马光 . 传家集 [ M ] .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 21 ] 陆贽 . 陆贽集 : 上册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6. [ 43 ] 李振宏 . 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3.
[ 22 ] 李 等编 . 文苑英华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6.

On the institutional defects of“taxing on the basis of


f ixed property”in rural Han to Song times
Chen Mingguang
( De p a rt ment of H istory , S chool of H um anities , X i amen U ni versit y , X i amen 361005)
Abstract :Taxing o n t he basis of fixed p roperty became more and more impo rtant in t he rural areas f rom t he Han dynasty
to t he Song dynasty. While it is t rue t hat t he shifting f ro m a poll tax to a p roperty based tax rep resented a p rogress , it al2
so had serio us instit utional defect s , such as : unclear defining of t he lawf ul object s of p roperty assessment ; lacking of a tax
- f ree base amount ; and lacking in assessment met hods. These bro ught fort h negative influence to rural econo mic devel2
op ment . Incompatibility in economic develop ment in t he rural areas and t he under - develop ment of a co mmodity and mo2
netary economy constit uted a barrier t hat was difficult fo r t he ruling gro up to pass.
Keywords : Han to So ng times ; rural areas ; taxing o n t he basis of fixed p roperty

[ 责任编辑  王大建  范学辉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