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晋阳学刊》

1999 年第 5 期

唐后期南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王  涛
山西大学历史系 ,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 :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 ,唐后期南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因其


城市体系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推进 ,而且由此开始 ,中国出现了经济职能与政治职
能并重的城市 ,且形成了沿运河与沿长江两条发展轴线 ,城市体系的整体结构也由相对封闭
走向相对开放 。
关键词 : 唐后期  江南  城市
中图分类号 : K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2987 ( 1999) 0520086205

一、
南方城市兴起的原因

在《史记・ 货殖列传》 中 ,司马迁所提到的江南地方经济都会 ,不过是“西通巫 、 巴 ,东有


云梦之饶” 的江陵 “在楚夏之际
, ,通鱼盐之货 ,其民多贾” 的陈 “
; 东有海盐之饶 ,章山之铜 ,
三江 ,五湖之利” 的吴 “
; 受南北潮 、 皮草 、鲍 ,木输会也” 的合肥 “
; 珠玑 、玳瑁 、
果、布之凑” 的
番禹和“亦一都会也” 的寿春等六个而已 ,再加上地处巴蜀的成都 ,区区七个 。就其数量和
分布的密集程度而言 ,远远不及北部中国 。这一状况在太史公身后一直到中唐以前 ,虽然
随着江南社会经济的缓慢发展和政治格局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但江南城市增加的数量并
不显著 。在全国城市中所占的比重也甚小 ,由此看来 “安史之乱” , 前 ,我国城市的发展 ,是
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步的 ,呈现出北强南弱 ,北多南少的特征 。
中唐以前 ,江南地区城市经济之所以落后于北方 , 是由江南人口相对稀少 , 生产力欠
发达以及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的 。形成城市的基本条件之一 ,必须在一定区域内 ,具有
一定数量的人口聚居 。而在我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 ,由于黄河流域较为优厚的自然条件 ,
遂使北方一直成为我国文明史的奠基地 。人口也大多聚集于北方 。至于说江南地区生产
力水平不如北方 ,开发程度较低 。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我们从司马迁说“楚越之地 ,地广人
稀 ,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 ……是故江淮以南 ,无冻饿之人 ,亦无千金之家”[ 1 ] 以及东汉
时期 ,九真 、 庐江一带尚不知牛耕 [ 2 ] , 足可想见 ! 经过六朝各代的开发 , 江南经济似比前
代有了进步 ,但由于政局混乱 ,城市的发展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步 。
江南地区城市发展缓慢的状况 ,从中唐开始 ,发生了变化 。
首先 ,江南人口大增 。江南人口的增加 , 除了人口的自然增殖以外 , 主要是北方人口
・86 ・
的大量南迁 。关于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南迁的情况及原因 , 前辈史家多所论述 , 此不赘言 。
就南方人口增加的数量及规模 。我们不妨以江陵郡为例 : 据《新唐书・ 地理志》 载 ,天宝初 ,
[3 ] [4 ]
江陵三万户 。元和时 “城是百万家”
, ,晚唐以前 “江陵城下旧三十万户”
, , 以此一地 ,
自可推及整个江南 。
其次 ,北方人口的南下给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 提高了江南的生产力发展水
平 ,加速了江南的开发 。因而江南地区的农业 、手工业产品中商品化的比重也就大大增加
了 。昔日火耕水耨的粗放农业区 ,逐渐转变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至玄宗时 ( 713 —755) ,全
国的大半租赋及粮食供应取自江南 。
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 又产生了一系列新兴城市兴起的因素 。这
主要是随着地方行政组织机构大量设立而出现的以政治为依托的城市以及因交通路线开
辟而形成的商业性城市 。
中国的城市 ,从其萌芽到后来的发展 ,都是封建统治阶级政府根据其需要 ,有目的 、

计划地兴建的 。自秦汉伊始 ,随着中央集权的确立和郡县制的推行 ,形成了一系列层次分
明 ,规模不等的各级行政中心城市 。城市制度上的这一规模 ,是建立于地区政治中心往往
定位经济较为发展的中心区域基础上的 ,也是集权政治需要的反映 。因而 ,在中唐时期依
然具有继承性 。这样 ,由于北方人口南下 ,政府在江南所设立的州 、 郡、县和因江南全面开
发所新增的郡县 ,使江南新出现了一大批根植于地方行政机构的城市 。
因交通条件而发展起来的商业性城市 , 在春秋时已经萌芽 [ 6 ] 。隋 、
唐两代水陆交通
的发达 ,使得地处冲要的城市因此而大量涌现 。
首先 ,隋代大运河的开凿把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方同作为政治和军事中心的
北方以畅通廉价的水运联结起来 ,沿运河的一些城市由此兴盛起来 ,中唐后 ,而达高潮 。
其次 ,江南的长江及其支流赣江 、
汉水  湘江在中唐后已成为了主要的交通路线 。大
大小小的水道不仅促进了原有城市的繁荣 ,而且与此相关的一些关津 、渡口 、码头也逐渐
发展成为商业性城市 。
这些以水运为基础兴起的城市 ,在唐后期因“漕粮北运”这一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的
支撑 ,而取得了空前的繁荣 。
再次 ,唐代陆路交通的发达 ,也极大地促进了沿边贸易城市以及内陆交通城市的兴起
与繁荣 ,所有这些商业性城市大多靠近大中城市 ,或是交通要道之处 ,这也是唐后期南方
城市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

二、
以水运为基础的城市网络的形成

“安史之乱”
后 ,黄河流域 ,关陇地区的北方已是千里萧条 ,一片衰败 。而此时的南方 ,
经济发展已赶上北方 ,因此 ,京师常不得不“转漕东南之粟”[ 7 ]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 ,
隋代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便显示出了巨大的作用 。时“凡东南邑郡 ,无不通水 ,故天下货利 ,
舟楫居多 。转载使岁运米二万石输关中 ,皆自通济渠入河而至也”[ 8 ] 。
随着南方社会商品经济及其运河交通的空前发达 , 沿运河一带的城镇便迅速繁荣起
来 。沿岸的扬州 、
苏州 、
杭州 、
楚州 ( 今江苏省淮安市 ) 在当时并称谓四大都市 ; 华州 ( 华
・87 ・
县) 、
陕州 ( 陕县) 、 汴州 ( 开封) 、
宋州 ( 商丘) 、
泗州 ( 盱眙) 、
润州 ( 镇江) 、
常州也发展成为较
大的城市 。此外 ,沿运河在水陆要道或津渡之所又兴起了一批县城和重要集镇 , 如新丰 、
邵伯 、河阴等 [ 9 ] ,形成了我国城市发展的第一条南北向轴线 。
以扬州的繁荣为例 : 扬州城 ,古已有之 , 但直到中唐以前始终没有多大的发展 。唐后
期 ,地扼邗沟入江处的扬州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随着漕粮北运的日益重要而繁荣起来 ,
到中晚唐达高潮 。关于扬州繁盛的记载史不绝书 , 农业 、 手工业 、
商贸都呈现出一派兴旺
发达的景象 , 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局面 , 扬州富庶甲天下 , 时人称“扬一益
[ 10 ]
二”。 其时扬州不仅是全国性商业都会 ,而且又是一个国际贸易港 。当时从东南亚各国
及波斯 ,大食等国都有商人来扬州经商 。为此政府特在扬州设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 。
“街重千步柳 ,霞映两重城” 这是杜牧咏扬州的诗句 ,反映了扬州的城市景观 。其城市
结构布局虽仍遵从坊市制度 , 但执行已不那么严格 , 到处是市井相连 , 店肆罗列 , 夜市千
灯 。当时扬州河渠四达 ,帆樯林立 ,河上还有许多桥梁 “二十四桥明月夜”
, 即是描绘了扬
州水郭的风貌 。
( 二) 沿江城市发展轴线
唐以降 ,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长江及其支流赣江 、 汉水 、 湘江已成为了主
要交通路线 ,大大小小的水道不仅把大城市同重要的农业区联结在一起 ,而且也把各个大
小城市融为一体 ,发展成为我国东西向的城市发展轴线 。在这一时期 ,建康 ( 今江苏省南
京市) 为长江下游大港 ,城内市集众多 ,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商业城市 ; 与广陵 ( 扬州) 、 京
口 ( 镇江) 、
江陵 、
成都 、
南京并称长江流域六大都市 ; 沿江浔阳 ( 九江) 、 预章 ( 南昌) 和下游
地区的吴郡 ( 苏州) 、毗陵 ( 常州) 、
会稽 ( 绍兴) 、
余杭 ( 杭州) 以及沔水 ( 汉水) 、
淮水两岸的襄
阳和寿春 ,都发展成为当时繁盛的商业城市 。中唐以后 ,长江干流 ( 上游至重庆) 沿江即有
州城 15 处 ,县城 19 处 ,重要集镇 18 处 [ 11 ] ,长江流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 。以江陵为
例具体说明当时繁荣情况 。
江陵 ,地处长江中游 ,唐时成为南 、 北、 东、 西的重要转运中心 。由于其具有重要的战
略位置和优越的地理条件 ,到唐末诸侯割据之时 , 成为诸侯争霸的重地 。同时 , 南来北往
的不少商人都要经过江陵 ,因而商业极其发达 。刘禹锡指出 ,江陵“自古如今要路津 , ……
风天气色属商人”[ 12 ] 杜甫一再说 ,江陵“地利西通蜀 ,舟楫控吴人 。
”“大儿结束随商旅 , …
[ 13 ]
朝发白帝暮江陵 。 ” 从中可突出看到江陵发达 、 繁荣的商业 。其时 ,江淮租赋半出于江
陵 。那里同时也聚集着大量中外商人 ,进行各种奢侈品的贸易 。
( 三) 港口贸易城市与陆运交通城市的发达
中唐以后 ,在商品性农业 、手工业迅速发展的条件下 , 经济走向鼎盛繁荣时期 。其时
不仅商业兴盛 ,而且商品流通较前更为频繁 ,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港口贸易城市与陆运交通
城市的发达 ,就全国而言 ,南方主要有广州 、
泉州 、
潮州 、
福州 、
温州 、
明州 ( 宁波) 及上海松
江等 。其中广州执海港之牛耳 ,成为世界著名贸易港口城市 。作为制粮中心和茶叶市场
的泉州 ,也成为当时与南洋 、 日本 、
南亚间往来的重要通商口岸城市 。在河港 、 运河港 、 海
港城市发展的同时 ,南方陆路交通城市也得到了发展 ,如洪州 、 宣州 、
绵州 ( 四川 ,绵阳) 等 。
广州 ,在唐代己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中心 。陆贽说 “ : 广州地当会要 , 俗号殷繁 , 交易
[ 14 ]
之徒 ,素所奔凑 。
” 王方庆为广州都督时 “广州地际南海
, , 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
・88 ・
国交市 。”[ 15 ] 反映了广州的外贸盛况亦很空前 ,政府亦在此特设市舶使进行管理 。
( 四) 草市的发展
唐后期 ,由于经济繁荣集中表现在手工业 、
商业的兴盛上 ,随着水陆交通的发展 ,草市
的设置也因地方商品经济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 ,并且突破了州县以下不得置市的规定 ,
在广大农村交通要道之地逐渐兴起了大批集市 , 从而发展成为农村的商品交换中心 。不
仅如此 ,有些草市由于其形成因素的不同 , 又具有不同的职能 , 从而向专业市镇发展 。较
著名的如荆州沙头市 ( 今沙市) ,因地处水上交通要冲 ,而成为“商贾辐辏 ,舟车骈集”的草
市 [ 16 ] 。四川盐亭县雍江因产盐而成为盐市等等 。
总之 ,唐“安史之乱”后 ,由于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发达的交通系统 ,繁荣的经济
共同促成了城市 、
集镇的兴起及各个城市间的紧密联系 。这些城市共同构成了以水运为
基础的城市网络的形成 , 成为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 在我国城市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

三、
唐后期南方城市的总体性特征

由于中唐后城市的大量兴起 ,因而也给南方的城市经济带来了某些新特征 。这些特


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首先 ,传统城市体制开始发生变化 ,也就是众多史家公认的中国城市史上的一次重要
革命“破墙开店”开始萌芽 。在中唐以前 ,我国城市实行严格的“坊 、
市”制度 ,住宅区设在
“坊” 中 ,商业区设在“市”
中 ,并且“坊”
与“市”周围都筑有围墙 ,四面开门 ,定时启闭 ,设专
人管理 。中唐以后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 ,广大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供求日益增加 。,同
时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种行业商人联合组织“行”或“市”的成长 ,从而使得沿河近桥
或城门口内外 ,出现了许多新的经营日用商品的“行”或“市”。同时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酒
楼、 茶坊也大为发展 ,逐渐形成了以酒楼 、 茶坊为中心的街市 。随着旧有集中“市” 的瓦解 ,
街市的兴起和发展 ,居民区和商业区开始交叉存在 , 逐渐连成一片 。这样 , 大街小巷畅通
的结构代替了旧有的封闭式的街坊结构 。当然 ,这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新陈代谢过程 ,唐后
期只是一个开端罢了 。
其次 ,城市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整个城市体系表现为一种相对开放的总体性特征 。
唐代较开放的商业政策 ,以及重商思想的兴起 , 大大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 , 从而密
切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 。长江水运网和大运河共同构成了我国南方及东部发达的水运系
统 ,把众多的城市联结在一起 ,必然也加强了这一时期城镇体系内城市间的联系 。此外 ,
唐代发达的海外贸易 ,将中国与东亚 、南亚 、
东南亚等联系起来 ,外贸港口城市形成了对外
开放的“窗口” 与“通道”,并将这一时期的城镇体系与世界主要大城市联系起来 ,因而与前
代相比 ,安史之乱” 后我国南方经济性城市的联系相对紧密 ,与外界的关系也由原来的保
守而变为相对开放 。
再次 ,城市的经济职能有所加强 ,但政治职能的色彩并未完全消退 。
( 一) 中国的城 ,从古代到唐末甚至到近代 ,都是统治阶级根据其需要而兴建的 。并非
是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自发演变而成 。这就为城市的发展打上深深的政治烙
・89 ・
印 。所以 ,尽管唐后期出现了一些商业性经济城市 ,但依旧不可能游离于封建统治体系之
外而自由发展 。
( 二) 中唐后坊市制度虽有所松驰 ,但仍然起着很大作用 。自中唐以至唐亡 ,街设左右
待使 ,坊置左右巡使 ,分别负责街坊治安巡逻和启闭坊门诸事宜 [ 17 ] 。唐朝的草市 、
夜市也
远不如宋朝发达 ,即使唐朝最繁华的扬州也无法与宋汴梁和杭州相比 。其中重要差异之
一是唐代城市中的坊市制仍有一定的约束力 。因此 ,我们只能说自中唐以后 ,在市场及营
业时间等方面 ,较前出现了重大变化 ,标志着商业繁荣局面因此而开始出现 。也就是说 ,
这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而不是商业发展的高潮 。
( 三) 社会人口中 ,虽从事商业的人大为增加 ,但商人的社会地位依然比较低 。最有力
的说明是 ,他们仍然被排除在科举考试之外 。
( 四) 从城市的管理而言 ,自始至终是由政府管制的 。不管城市经济有多发达 ,与西欧
中世纪城市相比 ,并没有形成市民自治的局面 。这就使得中国的城市与西欧中世纪城市
走出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前者大力维护了封建制度 ,而后者却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
这对以后整个国家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 五) 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是自然经济 。在这种经济结构中 , 占支配地位的是
使用价值 ,而不是交换价值 。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需要 ,而不是为了积累价值 。这个基本
经济规律在中国古代不仅支配着农村经济 ,而且也支配着城市经济 。因此 ,城市商品经济
亦不可能取得突出的发展 ,城市的经济性只是相对而言的 。

〔责任编辑  智效民〕

  [ 1 ]  
《史记・
货殖列传》。 [ 10 ]  
《资治通鉴》
卷 259 。
[2 ]  
《后汉书・
循吏传》。 [ 11 ]  来源于《中国历史地图集》。
[3 ]  
《元稹集》
卷 3《遣兴》。 [ 12 ]  
《全唐诗》
卷 361《乌江陵沿流途中》。
[4 ]  
《旧唐书》
卷 69 。 [ 13 ]  
《全唐诗》
卷 221 。
[5 ]  
《唐国史补》
卷下 。 [ 14 ]  
《陆宣公集》
卷 8。
[6 ]  
《史记・
货殖列传》。 [ 15 ]  
《旧唐书》
卷 89 。
[7 ]  
《新唐市・
食货志》
卷 53 。 [ 16 ]  
《舆地纪胜》
卷 64 。
[8 ]  
《唐国史补》
卷下 。 [ 17 ]  
《资治通鉴》
卷 239 。
[ 9 ]  详见《中国历史地图集》。

・90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