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学术月刊  2007 ・4

为 ,历史文献或历史文本就像生物学研究的生物一样 , 两种或者三种对时间的计量 ,而是有几十种对时间的


与研究者相对而存在 ,历史学家的任务 ,是像生物学家 计量。它们之中的每一种又牵连、 包含某种特殊的历
分析生物一样 ,分析特定历史文本的结构和要素 ,说明 史。只有被人类的科学汇集在一起的这些对时间的计
它本身是什么 ,具备什么功能 ;通过对不同历史文本的 量的总和 ,才能构成人们很难恢复其整个丰富纷繁的
比较 ,揭示不同历史文本之间的外部关系。从一个侧 图像的总体历史”① 。总之 ,21 世纪的历史学方法需要
面说 ,这也像考古学的器物分析和器物排队 ,相似因素 进一步完善 ,而不是经历一场“哥白尼革命”。
越多 ,文本之间的关系越近。从广义上说 ,历史学是一
个综合性的学科 ,对历史现象的研究应该综合考虑各 ① 布罗代尔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 ,第 2 卷 ,
第 976 页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
种历史因素 ,社会的 ,自然的 ,天文的 ,地理的 ,政治的 ,
经济的等等。就像布罗代尔所指出的那样 “不是只有 ,
[ 张荣明 ( 1956 — ) ,男 ,天津市人 ,历史学博士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
]

多元学科研究与中国思想史
[ 新加坡 ]  李焯然
( 新加坡国立大学 中文系 ,新加坡 117570)

   思想中寻求新的哲学根据之意识加强 ,遂产生 :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 (1919) ,以中
关于思想史
国思想与世界思想的融合为最后目标 ,说明中国
“思想史”的观念来 思想史的展开方法、 哲学评价的基准、 考证与史料
自西方 ,而且西方对思想 的批判处理等 ,初次在中国建立哲学史研究的方
史的研究和界定有过激 法。又 ,他对各思想的解说与批评也非常新。他
烈的争论和发展的脉络。 的《先秦名学史》,从容易被忽略的逻辑思考方面
在中国 ,思想史的研究并 论述中国古代思想之展开 ,显示新的见解。接着
不是与西方同步的 ,甚至 出现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1920) 《
、先秦政治
与西方所谓“思想史”的 思想史》(1922)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1924) 等 ,
研究脱节。这自然会影 乃是系统地整理思想展开之著作。又 ,冯友兰的
响“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和发展。 《中国哲学史》( 1934) ,则是显示这种研究本国思

关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 ,难免要面对思想史在西 想的新顶点。
方兴起时所经历的同样思考 : 如何对思想史界定 ? 思 从以上所论可以看出 ,张昭对“思想史”
的界定颇为模
想史与其他学科如何划分 ? 1968 年 ,日本著名汉学家 糊 ,以致哲学史、政治思想史、
学术史等均混为一谈 ,无
赤冢忠、 金谷治、 福永光司、山井涌等合著《中国思想 法分清学科之间的特色。当然 ,这也不能完全怪译者 ,
史》。1981 年 ,张昭在该书的译本“序”
中比较了中国与 因为该书本身对思想史的定义就没有交代清楚。金谷
日本的中国思想史研究 ,认为中国对本国思想史的研 治在该书第一章“总论”
的开首“何谓思想史 ?”
一节是
究比日本起步晚 ,并受到日本的研究成果的影响。他 这样解释的 :
举出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 1910 年出版) 和谢无量   此处首拟叙述的所谓中国思想史 ,顾名思义 ,
《中国哲学史》(1916 年出版) 作为中国对本国思想史研 乃是中国思想的历史。中国一概念虽不成问题 ,
究的最早成果 ,认为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 ・序》 中 但首先仍需解明我们今后当作对象的所谓思想是
所说“苟不得吾族固有之思想系统以相为标准 ,则益将
彷徨于歧路”,具有与日本草创期共通的意识。① 张氏 ①② 赤冢忠、
金谷治、
福永光司、
山井涌等著 ,张昭译《中国思想史》
: ,
指出 ,在此之后 ,学人对传统思想的反省加深 ,从本国 第 14 —15 页 ,台北 ,儒林图书公司 ,1981 。

・124 ・
◇ 史学经纬

什么 ? 又思想的历史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 因此 , 想、
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但他没有说明为什么要这
先看看何谓思想 ? 这可认为包括从人类精神的自 样综合 ? 哲学思想、
逻辑思想、
社会思想的综合是不是
觉作用所生的一总事物。在此意义下 ,文学作品 “思想史”
的总体 ?
与艺术作品本身也可说是思想。但是 ,通常当我 张岂之在总结过去五十年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成果
们与文学、 艺术区分而说思想时 ,认为文学与艺术 时 ,特别推崇
《中国思想通史》
的学术价值与成就。他说 :
表现思想 ,而思想则从基底支柱文学与艺术之内 “
《中国思想通史》
是五十年来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
容。所谓思想 ,乃是指类此一般化的基础性的东 思想通史。作者们将中国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研究熔为一
西。当然 ,精神的作用还是深化。譬如 ,有像冲动 炉 ,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精神 ,对中国思想的内容、
一样触发的或无意识的作用 ,有时这些作用也达 演进、
特色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又说“关于社
:
成很大的文化使命 ,但这些作用本身不是思想。 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可作为学人的参考。
我认为 ,重新自觉地拿来加以反省所产生的东西 , 当前有的学人认为 ,关于社会史的研究最好不要局限于
才称得上思想之名。① 一定的社会的生产方式 ,应当扩大到社会存在的各个方
金谷治认为“中国思想史”
, 就是思想的“历史”,而“思想” 面 ,如社会宗教、
民风、
民俗、 ”⑤张氏没有阐
社会信仰等。
则是“人类精神的自觉作用所生的一总事物”,对“思想 明什么是“思想史”
和思想史的范围 ,所以文章后面部分 ,
史”的范围没有直接的表明。稍后 ,他进一步地说 : 他主要检讨过去在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和宗教思想几方
  但同是思想 ,即有充满独断的谬误者 ,也有客 面的研究成果。反而是在文后的“结束语”
中提到了思想
观合理可得万人承认而具备道理者。一切都是思 史研究的三点意见 :第一 ,思想史与学术史研究的结合 ;
想 ,当然思想有价值的高下 ; 又思想影响力之大、 第二 ,思想史与社会史研究的结合 ;第三 ,思想史研究与
之深 ,也有各种不同的程度。在思想之中 ,有关原 ⑥
多学科结合。似乎思想史不可能是独立的学科 ,必须与
理问题之思想 ,具备逻辑的一致性者 ,若称为体系
其他学科结合 ,才能够有更宽阔的空间与发展的领域。
的哲学思想的话 ,则该哲学思想才可说达到思想
然则 ,思想史本身是否有一定的局限呢 ?
的顶点。但虽说是顶点 ,只要是追求原理 ,则仍然
以上问题 ,不是今天才出现的 ,只不过是中国思想
具有从基底支柱诸文化事象的性格。思想也者即

史的研究一直没有人作系统的处理和分析。四十多年
是之谓。
前 ,任继愈编
《中国哲学史》
时已经提出质疑说“
: ‘五四’
这里说有体系的哲学思想才是最好的思想 ,这样 ,思想
以来 ,就已出版的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来看 ,有哲学
史与哲学史的分别就更加含糊不清。所以 ,当他列举
史、
思想史、
政治思想史、
学术史、
学术思想史等等。名
日本对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成果时 ,就包括远藤隆吉《支

色不同 ,它们所涉及的对象倒是差不多的。
”所以 ,包遵
那哲学史》、
狩野直熹《中国哲学史》等书。
信在
《哲学史和思想史怎样分家 ? ——
—重读〈中国思想
思想史的研究与中国思想史 通史〉
札记之二》
一文中呼吁“哲学史研究的应该是人
:
类认识史 ,它无须把历史上哲学家那些社会思想、
伦理
一般谈到中国本身的“中国思想史” 研究 ,都会举
思想 ,乃至一般的政治主张 ,都包罗无遗地网罗进来 ,
出 20 世纪 50 年代侯外庐编写的巨著
《中国思想通史》。
好像一个人一旦成了哲学家 ,他的一言一行都会有哲

《中国思想通史》 并没有清楚的表明立场 ,对中国思
学的闪光。这些内容可以放心地交给思想史 ,无须哲
想史的范围和界定也没有深入探讨。在不到两千字的
学史越俎代庖。不然 ,哲学史同思想史分不了家的局
“序”
中 ,编者开宗明义地交代了该书的内容和特点 :
面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结束呢 ?”⑦这是值得思考的问
  这部《中国思想通史》,是综合了哲学思想、 逻
辑思想和社会思想在一起编著的 ,所涉及的范围
①②③ 赤冢忠、
金谷治、
福永光司、
山井涌等著 , 张昭译 《
: 中国思想
显得比较广泛 ; 它论述的内容 ,由于着重了基础、
史》,第 15 、
12 、
7 —11 页。
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说明 ,又显得比较复杂。 ④ 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
邱汉生《中国思想通史》
: “序”
, ,北京 ,人民
因此 ,我们的研究只是初步尝试的性质 ,虽然曾用 出版社 ,1957 。
⑤⑥ 张岂之《五十年中国古代思想研究》
: ,见《中国思想史论集 —
——中
了些功夫 ,但不敢说对中华民族丰富的遗产做出
国思想史研究回顾与展望》,第 1 —20 、
15 —17 页 ,桂林 ,广西师范大
了科学的总结。④ 学出版社 ,2000 。
侯外庐的“序” 说他们的中国思想史是综合了哲学思 ⑦ 包遵信《哲学史和思想史怎样分家
: ?》,载《读书》,1981 (12) 。

・125 ・
学术月刊  2007 ・4

题 ,也是研究哲学史和思想史的人一直争辩不休的焦 郑氏从领域和性质两方面来划分思想史与哲学史的
点。钱穆在他的《中国思想史》“自序”
中 ,对西方的思 差别 ,似乎甚为合理 ,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的参
想与中国的思想作出以下比较时 ,提出了他对思想和 考 。但他认为哲学史和思想史性质的不同 , 从而对
哲学的看法 : 思想的评价也会有不同的标准的看法 , 不禁使我们
  西方思想 ,大体可分三系 : 一、宗教的 ,二、
科 怀疑 ,究竟哪一种研究的结论最能剖释一个历史人
学的 ,三、哲理的。此三系思想 ,均以探讨真理为 物的思想的真实面貌 ?
目标。所谓真理 ,则可有两种看法 :一认真理为超
反思与展望
越而外在 ,绝对而自存 ; 一认真理即内在于人生 ,
而仅为人生中之普遍的与共同的。此二看法 ,各 史华 滋 ( Benjamin Schwartz , 1916 —1999 ) 的
有是处。……中国思想有与西方态度极相异处 , 《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若干初步考察》是近人对“中国
乃在其不主向外觅理而认真理即内在于人生界之 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探讨的一篇较有代表性的文
本身。仅指其在人生界中之普遍者、 共同者而言 , 章 ③。史华滋十分明确地指出 “思想史一直是人文
,
此可谓之向内觅理 ,因此对超越外在之理颇多忽 研究中特别模糊不清的领域”。他不像柯林伍德
略 ,不仅宗教、
科学不发达 ,即哲学亦然。若以西 ( Collingwood) 那样主张一切历史均为“思想”的历
方哲学绳律中国思想 ,纵谓中国并未有纯正哲学 , 史 ,而是比较小心地认为“在历史领域之内 , 思想的
亦非苛论。① 发展 ,就像所有其他历史研究一样 ,必须看做是整个
钱穆的观点并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同意 ,尤其是研究中 存在复合体的一部分”④ 。史华滋的文章中尤值得
国哲学的人 ,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对于思想和哲 我们注意的是他对“思想史”的“中心课题”的定义 。
学的范围 ,他的意见让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思考。钱穆 他指出 “思想史
, “的“中心课题”
是“人类对于他们本
提出思想的范围较为广泛 ,可以涵盖哲学 ,甚至根据他 身所处的‘环境’的‘意识反应’”。他的意见非常重
的看法 ,思想可以分为宗教的、科学的、哲理的 ,那么 , 要 ,因为西方学者在开始注重中国的“思想”课题之
思想史的研究是不是要结合这三个方面 ? 哲学史只是 研究时 ,是十分明显地采取这种以人类之思维 ( 意识
思想史的一部分 ,而哲学史不能涵盖思想史 ? 反应) 以及其所处时代之种种客观“环境”间的关系
郑宗义的新著《明清儒学转型探析 — —
—从刘蕺山 为研究焦点的 。⑤
到戴东原》
探讨明清儒学发展时 ,难免要谈到研究思想 过去的讨论 ,从范围到方法 ,都使研究思想史的
史和哲学史的问题。他在“序论 :写在哲学史与思想史 人陷入更大的困惑 。近来试图打破中国思想史研究
之间”
中提出了他对两者的看法 : 的“僵局”
的 ,是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葛兆光心
  随着知识的爆炸 ,学术分工乃是一种无法避 目中的“思想史” 是平民大众的思想史 。这与洛夫乔
免的趋势。而哲学史与思想史又确乎是两个可以 伊 ( A . O. Lovejoy) 的“观念史”
注重精英阶层的“观
有着不同性质的学科领域。当然 ,仅就表面看 ,思 念”
的作法背道而驰 。葛兆光指出 :
想的概念的范围就比哲学的概念的范围大得多 ;   如果思想史只是写那些思想精英和经典 ,
它除了哲学思想外 ,还可以包括政治思想、
宗教思 思想史就是一个悬浮在思想表层的历史 。如果
想、
社会思想等等。所以 ,思想史研究的领域自比 思想史只是一次一次地重复确认那些思想精英
哲学史研究的领域大。但研究领域的大小绝不足
以区别哲学史与思想史底殊异的性质。简单来
① 钱穆的“自序”
写于 1951 年 ,载《中国思想史》,1975 年香港重印本 ,
说 ,哲学史追溯的是哲学理论 (即哲学问题及答案 第 1 —2 页。
的提出) 本身的演变发展 ,强调的是考察理论的涵 ② 郑宗义《明清儒学转型探析
: —
——从刘蕺山到戴东原》,第 51 页 ,香
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0 。
盖性、 一致性及其效力与困难所在。思想史寻求
③④ Benjamin Schwartz , T he I ntellect ual History of Chi na2 Pre2
的是历史真相 ,偏重探索 (哲学) 思想的形成如何 li mi nary Re f lections , 见 Jo hn King Fairbank ( ed. ) , Chi nese
受到时代环境因素的左右 ,以及它最终如何反过 T hou g ht an d I nstit utions , Chicago : The Universit y of Chicago
Press , 1957. 中译本见刘纫尼等译《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 第
来影响时代发展的走向。而哲学史与思想史对
1 —20 、
3 页 ,台北 ,联经出版社 ,1976 。
(哲学) 思想的评价亦因彼此不同的性质遂有截然 ⑤ 参考许齐雄 《近五十年北美地区明代思想史研究之回顾》
: ,第
异趣的标准。② 9 —10 页 ,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论文 ,2002 。

・126 ・
◇ 史学经纬

和经典 ,思想史就真的是一个“层层积累”的历 究成果 ,似乎尚需更大的努力 。过去对思想史研究



史了 。 方法的争议 ,并未为思想史的研究带来曙光 ,反而导
在他看来 “过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和经
, 致更多的问题的出现 。究竟怎样才算是思想史的研
典的思想史”, 而实际上在人们现实生活的世界中 究 ? 思想史的研究是否应该有一套研究的方法 ? 是
“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 、 思想与信仰 , 作为底 否真的会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 对过去追
色或基石而存在”。既然“这种一般的知识 、 思想与 求所谓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 反而有更大的怀疑 。人
信仰真正地在人们判断 、 解释 、
处理面前世界中起着 们常常发觉 , 就是同一个时代或同一群人物 , 从文
作用”,那么“这个知识 、
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延续 , 也 学、 哲学 、
文化 、
社会等不同角度去研究的人为数不
构成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 , 因此它也应当在思想史 少 ,但似乎文学归文学 、 哲学归哲学 、
文化归文化 ,自
的视野中”② 。葛兆光特别强调不要以“大传统”、 成体系 , 各说各的 , 各不相关 。往往同一历史人物 ,
“小传统”,以及“民间思想”或“民众思想”来解释他 在不同的研究中所呈现的 ,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背景 、
的“一般知识 、 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他再进一步阐 不同的社会 ; 又或者同一个人物 ,在不同的研究中我
明自己的意思 : 们看到好几个完全不同的人物的形象 , 这是很难理
  一种“日用而不知”的普遍知识和思想 , 作 解的 。问题在于 ,是否因为我们太执著于每个人自
为一种普遍认可的知识与思想 , 这些知识与思 己学科的所谓研究方法 ,以致把历史弄得支离破碎 ?
想通过最基本的教育构成人们的文化底色 , 它 思想史研究的方法并非一定要壁垒分明 、 势不
一方面背靠人们不言而喻的终极的依据和假 两立 。当我们坚持用一种思想史研究的方法去诠释
设 ,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理解 ,一方面在日常生 一个历史人物或课题时 , 这种思想史的方法可能会
活中起着解释与操作的作用 , 作为人们生活的 反而成了狭隘的框框 , 把自己和历史都局限在我们

规则和理由 。 自己定出来的框框里面 。以往因基本的哲学立场而
葛兆光提出对思想史的“重写”, 和他自己长期沉浸 影响研究方法的问题 , 将会随着跨领域和多元学科
在宗教研究中有密切的关系 。他提出的观点在中国 的研究方法的兴起而解决 , 未来的中国思想史研究
对于思想史的研究来说 ,是很新鲜的看法 ,而且带有 的发展将更具挑战性 。
“提神醒脑” 的作用 。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虽然已经有一段颇长的历 ①②③ 葛兆光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
: 、
思想与信仰世界 —— —中国
思想史》,第 13 、
13 、
14 页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
史 ,但对于如何去取得共识 ,以集合众人的力量和研
[ 李焯然 (1955 — ) ,男 ,广东省番禺市人 ,哲学博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 ,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 。 ]

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三个向度
方光华
(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陕西 西安 710069)

虑 ,但与西方近代学术的理论化程度相比较 ,他们的
向度一 :深化对中国思
论述显得还不够明晰 。19 世纪末 , 进化论 、
天赋人
想史学科范畴的理解
权理论以及自然科学的经验法 、 归纳法传播到中国 ,
  思想学术的研究在 中国的学术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人们反观传统学术
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 体系 ,认为传统学术虽然不乏幽玄高妙的体系 ,同时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 也有较为严密的实证方法 , 但与西方近代学术相比
古人对中国思想学术史 较 ,尚没有达到“自觉”地位 。王国维认为 “中国人
,
研究的对象 、 范围和方 之所长 ,宁在于实践方面 。而于理论之方面 ,则以具
法等 问 题 不 是 没 有 考 体的知识为满足 。至于分类之事 , 则除迫于实际之
・127 ・
◇ 史学经纬

新的人伦关系恐怕有更为现实的考虑 。如何处理师 汉代经师的“师门”


体制中 。
与生的关系 ? 如何指点弟子之间的人际交往 ? 这大 如果说面对汉代教学体制下产生的新问题 , 包
概是包咸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切身问题 , 而《论 咸还只是凭个人敏锐的时代触觉去关注和尝试处
语》 无疑是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文本 。从孔门师生 、 理 ,那么 ,到白虎观会议召开之时 “同学”
, 关系作为
弟子之间的对话和交往中 , 包咸汲取了可资借鉴的 其中的一项议题 ,显然已在学术领域和政治领域受
经验 。所谓“同门曰朋”固然是对《论语》经文的注 到人们普遍重视了 。
解 ,又何尝不是对门下弟子们的提示 ! 与此同时 ,包 根据何晏的《论语集解》, 我们已无法还原汉
咸似乎有意识地要将自己所带领的这个新的学习群 代经师注解《论语》的原貌 , 而仅能从只言片语中
体与孔门进行类比 , 以提醒弟子们在处理彼此之间 窥豹一斑 。上文正是通过包咸 “同门曰朋”这一片
的关系时注意参考孔门建立的范式 。他曾对孔门弟 段的研究 , 考察了 “朋”字的语义衍变 , 进而揭示
子子夏和子张关于人际交往的议论作了如下点评 : 了一个被人忽略的历史事实 , 即 “同学”这一新的
”①此处点评并非纯
“友交当如子夏 ,泛交当如子张 。 人伦关系在汉代教学体制中的生成 。汉代学者对这
粹的文本释读 ,其中流露出明显的人生指导意味 ,而 一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 客观上促成了新的观念
针对的对象恐怕正是他本人的弟子门徒 。 的产生 。根据上文论述 , 包咸对 “朋”的特别关注
在包咸去世十四年之后 , 即东汉章帝建初四年 并非单纯的学术兴趣 , 而更体现了汉代经学家的现
( 公元 79 年) “同学”
, 这一人伦关系在钦命召开的白 实关怀 。这使我们的讨论又回到本文最初的立场 ,
虎观会议中正式得到官方认定 , 并作为“三纲六纪” 思想研究必须进入文化与历史的维度来考察 。一种
之一写入班固编定的《白虎通义》 之中 。
“朋”
与“友” 思想观念的形成 , 其后面必然有特定的历史时空为
的语义得到明确界定 “ ”②
: 朋者 , 党也 ; 友者 , 有也 。 背景 。

班固在此引用《礼记》 “同门曰朋 , 同志曰友” 的说
法进一步强调两者之别 。同时 ,为了说明所谓“朋友 ① 见皇侃 《论语集解义疏》
: , 卷 2 。值得注意的是 , 包咸在这里并
④ 没有使用“朋”字 。
之道”,东汉儒者即引《论语》为据 。这与上文包咸
②③④ 《白虎通疏证 ・三纲六纪》,卷 8 。
的做法如出一辙 ,即将孔门中的人际交往原则纳入
[ 劳悦强 ( 1957 — ) ,男 ,广东省开平市人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 。 ]
( 本组专题讨论责任编辑 : 常山客)

Studies of Chinese History Ideas : Methodology and Scope ( Symposium)


Zhang Ro ngming , Li Zhuoran , Fang Guanghua & Lao Yueqiang
Abstract : Zhang Ro ngming divides fo ur p hases for t he met hodology in t he st udy of Chinese history of ideas
in t he last cent ury , i. e. , p hilo sop hical , historical , text ual and innovative p ro bes. Li Zhuoran point s o ut
t hat t he p revio us st udies is in vario us systems and lack of inter2relatio n , hence t he p ro blems must be solved
by interdisciplinary st udies. Fang Guanghua hopes t he f ut ure st udies be developed in under standing cate2
go ries , in p ro bing met hodology , and in reflecting of t he st udies. Lao Yueqiang reveal s t he original mean2
ing and t he informatio n behind it by following t he semantic t rail s of“ pen g”in Co nf ucius.
Key words : st udies of Chinese history ideas , met hodolo gy , scope , dimensio n

・133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