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2007 年第 2 期 浙  江  社  会  科  学 2007 年 3 月

No. 2, 2007 ZHEJ IANG  SOC IAL  SC IENCES M ar. , 2007

认识论 、
史学功能与本土经验

——关于历史学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 包伟民  吴铮强

  内容提要  历史学的实质就是在研究者的价值关联与客观历史事实之间构建特定关系 ,
史实是客观基础 ,价值关联是研究工作的主观原因 , 两者缺一不可 。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的危
机 ,主要不是方法论的危机 ,而是脱离了社会实践而产生的危机 。历史研究者可以从条件 、手
段、 价值三个方面向历史学提问 ,但不应该试图从历史研究中直接导出社会行动的目标 , 否则
就可能使历史学带有“目的论 ” 的色彩 。由于历史经验的不同 ,套用西方的历史发展模式来解
决中国的本土经验 ,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对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概念进行抽象和重新定义
的基础之上加以借鉴 ,不但是可能的 ,也是完全必要的 。
关键词  价值关联  社会实践  史学功能  目的论  本土经验
作者包伟民 ,浙江大学历史学教授 ; 吴铮强 ,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师资博士后 。 (杭州  
310028 )

  历史学方法论的问题涉及到很多层面 , 以下 关系三个方面 ,简单地谈谈我们的认识 。


从认识论 、
史学功能 、
本土经验与西方理论模式之

Press, 1942) 。 博克网站 , http: / / chinayehang. blog. so2


(叶航“学术人生 ”
④丹尼尔 ・贝尔 :《经济论述中的模型与现实 》,载丹 hu. com / ) 。
尼尔 ・贝尔 、
欧文 ・克里斯托尔编《经济理论的危机 》,上 ⑨参见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 》, 上海远东出版社
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年中译本 , 第 81 页 (原文参加 Daniel 2001 年中译本 ; 阿夫纳 ・格雷夫 :《经济历史和博弈论 》,
Bell and Irving Kristol, The Crisis in Econom ic Theory, Basic 载吴敬琏主编《比较 》(第二期 ) ,中信出版社 2002 年版 。
Books, Inc, New York, 1981) 。 ⑩参见马克 ・马基纳《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 : 已解决
⑤参加米尔顿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 和未解决的问题 》,载约翰 ・D ・海主编《微观经济学前沿
载《弗里德曼文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问题 》, 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 年中译本 (原文参见 John
(原文参见 M ilton Friedman, The M ethodology of Positive E2 D. Hey, Current Issues in M icroeconom ics, The M acM illan
conom ics, in 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 ics, Chicago, Univer2 Press L td, 1989) 。
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 ) 。 ϖ
λ
g参见格拉汉姆 ・鲁姆斯《实验经济学 》,载同上书 。
⑥⑦威廉 ・H ・赫特 :《经济学家权威的衰落 》, 载丹 ω
λ
g参见王振中 、
李仁贵主编《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学术
尼尔 ・B ・克莱因编《经济学家贡献了什么 》,法律出版社 传略 》(经济出版社 2002 年版 ) 一书中有关赫克曼和麦克
2006 年中译本 ,第 56、58 页 。 法登经济学理论的介绍 。
⑧参见叶航《科学人文主义的宣言 : 道德的生物基
础》
、《神经元经济学 (Neuroeconom ics) 简介 》
等系列论文 责任编辑  董希望

21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包伟民  吴铮强 : 认识论 、
史学功能与本土经验 ———关于历史学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材料成为证据 ,是以案件的产生为前提的 ,如果没



有检察官或原告提出诉讼 , 事实材料就不会成为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产生 , 反映了西方传统认 证据 。立案之后 , 通过证据还原事实是审案中最
识论的内在困境 , 这种困境主要体现为“是 —应 重要的环节 ,但在还原事实之后 ,还需要通过事先
该” 或“事实 —价值 ” 的主客观对立 。为了解决这 确立的法律来评判 ,做出最后的审判 。
个问题 ,当代西方哲学家有多方面的探索 。其实 , 历史研究也一样 ,史实虽然至关重要 ,但并不
马克思很早就探讨过这个问题 。马克思明确地将 是所有的历史都值得还原 , 史学研究是以研究者
认识论中的主客观统一起来 , 他认为 ,“不是人们 的主观价值取向为前提的 , 这相当于审案过程中
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 提出的诉讼 ,也就是所谓的“价值关联 ” 。通过史

决定人 们的 意识 ”, 哲学 的“问 题在于 改变 世 实还原历史是史学工作者最重要的责任 , 但在还

界” 。 原历史之后 ,仍需要通过一种“理想模式 ” 来解释
马克思关于认识论的观点仍属于哲学的范 这些史实 ,这相当于审案过程中的法律依据 。显
畴 ,并没有具体转化为一种社会科学的方法论 。 然 ,法律依据 ,或者“理想模式 ”,并不是由事实命
韦伯曾认真研究社会科学方法论 , 并指出研究者 题本身推导出来的 , 而是独立于历史事实而存在
自身的价值观念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提 , 社会科 的。
学的研究其实就是构建“客观的研究对象 ” 与“研 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主观性 , 因此人文社会科
究者主观价值观念 ” 之间的关系 。韦伯将这个过 学中的事实判断可能具有唯一性 , 但不同的社会
程称为“价值分析 ”, 研究者的主观价值观念就是 群体对同样的历史事实所作的价值判断 , 可能是
“价值关联 ”,客观研究对象所呈现的与研究者的 不同的 ,不同社会群体可能建立不同的“理想模
关系 ,就是社会科学的“文化意义 ”, 而研究者根 式 ”,对事实命题提出不同的解释 。试图通过科
据“价值关联 ” 建立起来的理论模式 , 则称为“理 学主义的思维方式 , 通过事实命题来决定价值判

想类型 ” 。 韦伯的观点成功地将人文社会科学的 断 ,其实包含着否定人的自由意志的倾向 ,是违背
主客观矛盾统一起来 , 是指导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原则的 。
的有效方法 。 近二三十年以来 , 中国的经济物质生活和生
有些学者提出的“事实命题可否导出价值判 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 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结
断” 问题 ,包括历史学界长期争论的史学是“科学 构产生了诸多新因素 , 社会各阶层在各种新的社
还是艺术 ” 问题 , 其实都是在认识论中将主客观 会实践活动中 ,必然产生新的意识 、 目标 、
观点 、

对立起来而产生的困境 。这些问题 , 马克思和韦 张和理论 ,由此可能产生各种不同取向的人文社
伯都已经解决过 ,只是学术界长期受“科学主义 ” 会科学的认识和理论 。
思维的影响 ,没有很好地处理其中的关系而已 。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 , 社会各阶
根据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可以认为 ,历史 层各种实践活动的关系 ,主要是相互协作 ,由此产
学的实质就是在研究者的价值关联与客观历史事 生的各种不同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和理论 , 可
实之间构建特定关系 ,史实是客观基础 ,价值关联 以和谐共存 。因此应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 , 充
是研究工作的主观原因 , 两者缺一不可 。史学研 分发展反映不同社会实践观点的人文社会科学 。
究不能因为强调“史学就是史料学 ” 而否认史学 毋庸讳言 ,社会各阶层的各种实践活动 ,也充
的主观性 , 也不能因为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 满了冲突与斗争 , 这种冲突与斗争也必然反映到
史、 思想史 ” 而否认史学的客观性 。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上 。但是 , 学术讨论是解决
史学界有一种比方 , 认为史学类似于法官审 社会冲突与斗争最理性的途径 ,是消除矛盾 、实现
案 ,要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之上 , 对历史做出评判 。 社会各阶层相互理解合作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 建
历史学研究中主客观的具体关系 , 也可以用这个 立反映社会各阶层合理利益要求的人文社会科学
比方来说明 。证据在审案过程中处于至关重要的 理论体系 ,是达成社会各阶层共同政治目标的最
地位 ,但并不是所有的事实材料都可以成为证据 。 高级形式之一 。在新的经济条件下 , 应当通过人

22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浙江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2 期  

文社会科学深刻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实践目标与主 成的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讨论 , 其实就是对社会行


张 ,应当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讨论整合社会 动“条件 ”的追问 。当时的知识分子为民族救亡
阶层的矛盾 ,不断探索新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体 图存而奋起 ,为中国开出了种种药方 ,而开药方的
系。 前提是确定中国的病症 , 也就是要明确改造中国
长期以来 ,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围绕着 社会的条件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提出社会行
政府的观点和目标而展开 , 逐渐削弱了独立 、 深 动的方案 。
刻、 全面 、
及时反映社会实践的能力 , 也削弱了通 研究者也可以将历史作为社会行动 之“手
过学术讨论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 。当前人文社会 段”来研究 , 这是因为人类的很多实践行动具有
科学的危机 ,主要不是方法论的危机 ,而是脱离了 重复性 ,前人的实践为后人提供了经验 ,这也是最
社会实践而产生的危机 。为政府的政策服务 , 是 常见的一种史学价值关联 。比如中国古代的史学
人文社会科学的工作之一 ,但绝不是工作的全部 。 名著《资治通鉴 》, 就是为古代统治者提供政治经
合理的政府决策取决于全面 、 深刻 、
及时的人文社 验的 。当今中国研究西方历史上的“大国崛起 ”,
会科学的认识 ,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当前瞻于政 无疑也是为了寻找经验的借鉴 。
府决策 ,而不是滞后于政府决策 。前瞻 、
独立于政 研究者也可以将历史作为社会行动 之“价
府政策 ,是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必由之 值”来研究 , 这是因为历史文化本身就是人类重
路。 要的“价值 ” 源泉 。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岳飞 、
文天
祥等人的历史 ,也是为了宣扬爱国主义的价值观 。

海外有些学者崇信中国传统儒家的价值观念 , 也
人文社会学科强调“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 ” 不断地通过历史叙述来宣扬儒家的文化价值 。中
的本质 , 就是研究者的“价值关联 ” 。也就是说 , 国古代史学名著《史记 》, 创立了记传体的史学体
研究者总是抱着特定的主观意愿向历史提问 , 这 裁 ,其中表现出对人格力量的特别重视和欣赏 ,表
相当于司法过程中的检察官或原告 。 现了一种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
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和价值关联的具体内容 , 不过 ,如果研究者将历史研究与社会行动的
是由社会实践所决定的 ,超出了学理讨论的范围 。 目标结合起来 ,则可能是一种危险的尝试 ,因为社
但是研究者向历史提问的方式 , 或者说价值关系 会目标是由社会行动者根据自身的处境来确定
与史实之间的关系模式 , 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种 的 ,历史发展本身不会提供行动目标 。通过历史
关系模式 ,也是分析史学功能的一个途径 。 研究来确定行动目标 , 很可能发展成为“目的论 ”
根据社会行动的理论 , 任何实践活动都可以 的历史观 ,强调历史的发展具有特定的目标 ,人类
分解为“目标 —手段 ” 两部分 ,而实践活动都是在 的行动必须符合这个特定目标 。比如十九世纪德
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展开的 , 社会情境又为社会行 国的民族主义历史观 , 将日耳曼民族的发展视为
动 (实践活动 ) 提供了“条件 ”
与“价值 ”。也就是 历史发展的方向 ,最终导致与纳粹主义的结合 。
说 ,社会行动或实践活动可以理解为“在某种价 总之 ,研究者可以从条件 、
手段 、
价值三个方
值观念的影响下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中 ,通过某种 面向历史学提问 , 但不应该试图从历史研究中直
手段实现行动者主观目标的过程 ” 。 接导出社会行动的目标 , 否则就可能使历史学带
在社会行动的四个要素中 , 除了行动目标表 有“目的论 ” 的色彩 。
现为纯粹主观的特点之外 ,其他的条件 、 手段与价

值三要素 ,都是由客观情境所提供的 ,因此史学认
识的“价值关联 ”,也主要表现为这三个方面 。 十九世纪西学东渐以来 , 中国的史学工作者
具体而言 ,研究者可以将历史作为社会行动 借鉴西方的理论模式 , 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种种有
之“条件 ”来研究 ,这是因为历史是现实很重要的 系统的解释 ,取得了全新的史学成就 ,但也使中国
一部分 ,不了解历史就不可能了解现实 ,了解现实 史学研究产生了种种困境 。西方理论是否适用于
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前提 。比如上世纪三十年代形 中国经验 ,逐渐而为中国史学界 、
甚至整个中国人

23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包伟民  吴铮强 : 认识论 、
史学功能与本土经验 ———关于历史学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文社会科学界的疑问 。 史》 或《泰西理学史 》
的研究就会成为可能 。
如果可以将社会科学界定为“客观的研究对 进一步的问题是 ,这种概念的借用是否必要 ?
象”与“研究者主观价值观念 ”之间关系的构建 , 为什么不能满足于研究中国儒学史 、 理学史 、
诸子
那么毫无疑问 ,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 ,都是在西方 史 ,还要研究中国“哲学史 ”? 这里其实包括着价
人的主观意愿和西方的历史社会事实之间构建起 值认同的前提 , 并非事实层面的分析可以解决 。
来的 。这样的社会科学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历史社 当研究者采用哲学的概念来研究中国思想史时 ,
会事实时 ,面临着主客观两个方面的问题 : 一方面 其实已经认同了哲学这个概念所包含着的价值取
是中国的研究者是不是认同西方的价值取向 , 另 向 。照搬西方的概念来解释中国思想史 , 可能只
一方面是中国与西方历史社会事实之间的区别 。 是对中国思想的曲解与阉割 。但如果用更加抽象
那么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呢 ? 的概念界定来分析中国的思想史 , 其实是创造了
举个例子来说 ,“哲学 ” 是个外来词 , 传统中 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分析历史 。当今中国社会在相
国没有“哲学 ”的概念 , 只有经史子集释道 , 只有 当程度上认同西方社会的价值观 , 这是当今中国
儒学 、
玄学 、
理学 、
心学 。中国的思想 ,无论是儒学 学术研究很重要的时代背景 , 由此注定了中国人
还是诸子学 ,无论是内容还是功能 ,都与西方的哲 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可能保守国学 、 而不借用西
学不同 。现在的问题是 , 中国人能不能研究中国 方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 。
“哲学史 ”, 还是只能研究儒学史 、
理学史 、
诸子 总之 ,由于历史经验的不同 ,套用西方的历史
史? 发展模式来解决中国的本土经验 , 几乎是不可能
从儒学史 、理学史或诸子史的角度对中国思 的 。但在对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概念进行抽象和重
想史的史实进行梳理固然重要 , 但这并不意味着 新定义的基础之上加以借鉴 ,不但是可能的 ,也是
中国哲学史不能研究 。这里的关键在于概念的重 完全必要的 。
新界定 。如果根据西方哲学的内容来界定“哲
学”概念 , 那中国哲学史研究就无法开展 。因为 注释 :
中国思想与西方哲学的思维特征很不一样 , 西方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
序言 》, 中共中央马克
哲学强调本体论与认识论的问题 , 而中国传统思 思、
恩格斯 、
列宁 、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

想关注的是政治秩序与个人修养的问题 , 以西方 集》
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 5 月第一版 ,第 82 页 。
②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共中央马克思 、
哲学的标准来分析中国传统的儒家 、 法家 、
道家的
恩格斯 、
列宁 、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思想 ,无疑是阉割了这些思想的内含 ,就好像我们
第一卷 ,第 19 页 。
非得以理学的标准来研究西方的哲学史 , 并称之
③参见马克斯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 韩水法译 ,
为“西方理学史 ”一样 。因此 ,用西方哲学史的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年版 。
展模式来解释传统中国思想史 ,几乎是不可能的 。
历史经验的不同是绝对的 , 这就注定了不能 参考文献 :
用非本土的演进模式来解释本土经验 。但是 , 概 1. 中共中央马克思 、
恩格斯 、
列宁 、
斯大林著作编译
念的借用并非不可能 。可以想象一下 , 如果是在 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
宋明时代 ,中国文化就与西方文化接触 ,这时的中 2. [德 ]马克斯 ・韦伯 (M ax W eber) :《社会科学方法

国士大夫会不会写一部《泰西理学史 》 呢 ? 这是 论 》,韩水法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年版 。


3. [美 ]帕森斯 ( Talcott Parsons) :《社会行动的结构 》,
完全可能的 ,但他们将会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定义
张明德等译 ,译林出版社 2003 年版 。
西方的“理学 ”呢 ? 恐怕不能用中国人的标准吧 。
4. [德 ]N ikolas Luhmann (卢曼 ) , D ifferentiation of So2
在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 , 必须将原来的许多概念
ciety (《社会的分化 》) , tr. By S. Holm es and C. Larmore,
进一步的抽象化 ,交流才得以可能 。因此 ,如果将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2.
哲学或理学的概念抽象为“一种对宇宙秩序的主
责任编辑  董希望
观梳理以及对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 ”,《中国哲学

24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