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第 34 卷第 1 期 浙 江 大 学 学 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 . 34 , No.

1
2004 年 1 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an. 2004 

形式的背后 : 两宋劝农制度的历史分析

包伟民 , 吴铮强
( 浙江大学 历史系 , 浙江 杭州 310028)

[ 摘  要 ] 宋代劝农之制起源颇早 ,其内容一是君王亲耕藉田 ,为天下率 ; 二是通过各种途径向民众


传递君王重视农事的信息 ,以达到劝勉诱导的目的 。秦汉以后 ,随着帝制国家职能的不断理性化 ,劝农
典礼日渐被纳入日常行政的范畴 。至北宋 ,地方州县长官均以劝农使入衔 ,从此成为定制 。每年春季二
月出郊 ,作劝农文以劝诱农功 ,也成了地方长官的经常性职责 。至宋代定型的劝农制度是中国传统“道
之以德 ,齐之以礼”
的政治文化在生产领域的一个典型表现 ,它对当时民众的社会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同
时又为先进农业技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制度平台 。
[ 关键词 ] 政治文化 ; 宋代 ; 劝农制度 ; 农业技术
[ 中图分类号 ] K207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8 - 942X(2004) 01 - 0038 - 09

中国的文化一向以注重形式而著称于世 。如果当某种看似形式主义的现象在历史上长期存
在 ,并进而不断地制度化 ,就应引起历史学家应有的关注了 。“劝农”制度就是这样的一种现象 。中
国历史上的劝农制度起源颇早 , 历代时行时废 , 文献记载也颇零散 。北宋真宗景德三年 ( 1006) 二
月 ,朝廷令地方官以“劝农使”
入衔 ,从此形成制度 ,直至清末行之不辍 ,影响深远 。同时 ,由于雕版
印刷术的普及 ,从宋代起传世文献增多 ,留下了相当数量的关于劝农制度的记载 ,尤其是当时文人
别集所收录的地方官的“劝农文”
数量不少 ,第一次给了我们以分析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与其前因
后果的可能 。
不过 ,可能正因为它流于形式的特性 ,学术界对传统劝农制度一向关注甚少 。20 世纪 30 年代

曾有学者对它作过一些初步的介绍 ,惜未能深入 ,近年来则基本未见有学者对此有分析留意 。本
文根据有关资料 ,首先介绍宋代劝农制度的基本内容 ,其次 ,利用政治文化学等分析工具 ,就我们如
何理解传统劝农制度略作尝试 。考虑到劝农制度乃传统专制国家一整套仪式性制度中的典型案
例 ,其前期研究成果 ( 尤其是可供参照的研究范式) 基本阙如 ,本文的分析自属初步尝试 。

[ 收稿日期 ] 2003 - 05 - 22

[ 作者简介 ]1. 包伟民 (1956 - ) ,男 ,浙江宁波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史学博士 ,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经

济史及宋代史等方面的研究 ; 2. 吴铮强 (1977 - ) ,男 ,浙江海宁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

① 20 世纪 30 年代 ,宋希庠曾出版两册关于中国古代劝农制度的专书 , 一为 1934 年由南京实业推广委员会印行的《中国历代


劝农制度考》,另一为 1936 年由中正书局印行的《中国历代劝农考》, 两书内容均属一般性的制度介绍 , 其中有涉及宋代劝
农制度的内容 。此后半个多世纪未见关于宋代劝农制度的专门研究 。1983 年 《农史研究》
, 第 1 期刊登陈显远《洋县南宋
〈劝农文〉
碑简介》
一文 ,介绍了 1981 年陕西汉中地区洋县旧县衙夹墙中所发现的南宋绍兴十九年 (1149) 由知州宋莘所撰
立之《劝农文》
碑的内容 。此外 《农业考古》
, 1995 年第 1 期刊登有王祥堆的《读朱熹〈劝农文〉
》,此文归纳了朱熹在任地方官
时所撰劝农文的主要内容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1期 包伟民 ,吴铮强 : 形式的背后 : 两宋劝农制度的历史分析 39

一 、劝农制度的源起

中国历史上劝农制度的本意 ,指由统治者来劝勉诱导天下民众以农为本 ,力田南亩 ,以仰事俯


育 ,供亿国家 。《管子》所谓“劝农功以职其无事 ,则小民治矣”[1 ] (p . 1) ,从内容上看又可以分两个侧
面 : 其一是君王亲耕藉田 ,为天下率 ; 其二则是通过各种途径向民众传递君王重视农事的信息 ,以达
到劝勉诱导的目的 。
历史上君王的亲耕藉田是与祀天祈年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因上求天佑 ,下劝农功 ,所以
带有明显的原始神学意味 。 《礼记・ 月令》
载“: 孟春之月 ……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
”在祀天求
年之余 ,君王作为上天意志在人世间的代表 ,还须亲耕藉田 ,以示上承天意 ,下为民率 。祀后稷 、 飨
先农与亲耕藉田是一套典礼的完整组成部分 。如北宋端拱元年 ( 988) 正月 ,太宗“于东郊亲飨先农 ,
以后稷配 ,遂耕藉田”[2 ] (p . 646) 。
中国历代专制王朝无不以“天命” 作为其统治的依据 ,所以一直视包括祀后稷 、 飨先农在内的从
原始神权国家承袭而来的一整套祭祀仪式为国之大典 ,奉行虔诚 。不过 ,也许是由于后世国家世俗
色彩增强 ,或者相比之下劝诱农功毕竟不如天命的确认来得重要 ,总之 ,亲耕藉田看来并非如郊祀
大礼一样属国之常典 ,而是帝王玉趾少举 ,偶而为之 。宋代历朝举行亲耕藉田之礼的 ,见诸记载仅
有四次 。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的端拱元年 ( 988) 正月 ,第二次在明道二年 ( 1033) 二月 ,第三次是宣和
元年 ( 1119) 正月 ,最后一次是在南宋绍兴十六年 ( 1146) 正月 。典礼过程少不了种种繁文缛节 ,并事
后诏告天下 ,宣付史馆 ,群臣称贺等等 ,不一而足 。总之 ,在今人看来纯属形式 。
事实上 ,至少从时人的眼光看 ,亲耕藉田制度并非完全的政治作秀 ,而被认为是可以由此向民
众传递一种明确信息的渠道 。宋仁宗明道二年为行亲耕之礼 ,诏告天下 :
昔者尧 、汤之灾而民不病 ,知备故也 ; 禹 、
稷之盛而身服劳 ,知本故也 。惟本与备一出于农 ,
哲王尽心义在于此 ……自今以还 ,其申敕诏条 ,切督州郡 ,凡令之出 ,以农为先 ,谨视土膏之宜 ,
明宣稼政之目 ,谕以国家宝谷重食 ,尊本镇浮 ,庶几流亡有所底止 ……布告天下 ,知朕意焉 。①
所以 ,典礼的用心 ,在于“布告天下”,申明“尊本镇浮”
之意 。问题是 : 在信息传递多有不便的古
代 ,任何有头脑的政治家都不会期望只要君王亲动玉趾 ,亲临东郊以行三推之礼 ,即可达到天下景
从的效果 。所以 ,仍需有种种与之配合的推广措施 , 这才是历代劝农之政的主要内容 。自秦汉以
来 ,随着帝制国家职能的不断理性化 ,不少原初仅属典礼的功能日渐渗入日常行政的范畴 ,并趋于
制度化了 。宋代起劝农之政的日常行政化 ,可以说是其中较为明显的一个例证 。

二 、宋代的劝农制度

中国传统帝制国家以重本抑末为国策 ,行劝农之政 ,举凡与农事相关的政务无不被冠以劝农之


名 ,如赋税制度的变动等都是 。不过 ,在任何一个专制国家 ( 尤其是传统时期的中国) ,政府意欲推
动某事 ,最为直接 、
同时也是最为有效的措施 ,不外乎设官列职 ,动员官僚机构的力量 。劝农之政也
不例外 。
西汉成帝阳朔四年 ( 前 21) 诏令二千石“勉劝农桑”[3 ] (p . 314) , 还仅仅是督促地方官关心农政而
已 。平帝元始元年 ( 公元 1 年) 令“大司农部丞十三人 ,人部一州劝农桑”[4 ] (p . 351) ,则属于为劝农政
而专官列职了 。后人以为“此劝农官之始也”[5 ] (p . 30) 。南朝梁武帝天监九年 ( 510) ,又有“劝农谒

①参见宋庠《元宪集》
卷二七《敕州郡劝农诏》。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40 浙江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34 卷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1期 包伟民 ,吴铮强 : 形式的背后 : 两宋劝农制度的历史分析 41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42 浙江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34 卷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1期 包伟民 ,吴铮强 : 形式的背后 : 两宋劝农制度的历史分析 43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44 浙江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34 卷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1期 包伟民 ,吴铮强 : 形式的背后 : 两宋劝农制度的历史分析 45

Behind the Form : A Historical Analysis on the Quannong System


of the Song Dynasty

BAO Wei2min , WU Zheng2qiang


( Department of History , Zhejiang University , Hangzhou 310028 , China )

Abstract : With the political2culture analyzing method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 , contents and functions
of the Quannong (persuading the peasants to develop agriculture) system of the Song Dynasty ,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pre2Qin period ( 2212207 BC) .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system in its early stage is that in the early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46 浙江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34 卷

spring days the king symbolically ploughed a piece of land near the suburbs of his capital , in order to send to
his subjects a clear message of the importance he attached to agriculture. It was expected that peasants would
be encouraged by his majesty’s guidance , and thu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the country would be promoted.
With the rationalization of political system since the Qin period , Quannong gradually became a routine work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Under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 960 —1127 ) , ”Quannong
envoy”was added to the official rank of heads of counties and prefectures. They each were required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to persuade peasants in his jurisdiction to work harder in the field. The actual work as a
“Quannong envoy”in the Song period was to go to the countryside to reward peasants with food and wine in
early February , and to write an essay , Quannong Wen , to express his encouragement , and to distribute it to
the peasants. Formalistic as it is , the Quannong system is a typical manifes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s one of its social impacts on the Song society , it helped the spread of advanc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with its institutional basis.
Key words : Political culture ; Song Dynasty ; Quannong System ;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RIPS 协议下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学思考
在与世界大融合的背景下 ,很多人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企业自身能力上 ,但作为制度建设的知识产权法学思考同样是不可
缺少。TRIPS 协议总体上来说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照顾不够 ,它是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和各发展中国家利益分化的
结果。
协议归责问题上 ,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 。笔者认为 ,应当注意协议第 45 条第二款所说的“场合”
来灵活区分过错责任或是
过错推定责任 。知识产权是无形财产权 ,不发生有形控制的占有 。侵权诉讼中 ,权利人很难证明侵害人有过错 。单一适用过
错责任原则会造成对权利人保护的不力 。这时就应采用举证责任倒置 。吴汉东先生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论》中提出过错责任
与过错推定责任共同行使认定侵权责任的使命 “
, 假定权利人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断者 , 他‘有权’选择自己举证 , 以便有力
地、
具针对性地向侵权人追偿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 ,即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 同时 , 权利人也可以放弃这种举证的‘权利’, 法院
即责令侵权人举证 ,举证不能或举证不成立的 ,推定侵权人有过错 。在这种情况下 ,即适用过错推定责任 。
”这是比较合理的 ,
也有现实意义 ,也和我国《民法通则》
中把绝大多数侵权行为都规定为过错责任相一致 。
地域性是对空间的一种权利限制 ,是知识产权最原始的特性 。20 世纪下半叶 , 由于地区经济一体化与现代科技的发展 ,
知识产权立法呈现出现代化 、
一体化的趋势 ,发达国家利用这个趋势人为地以各种方式扩大司法管辖权 。1992 年的中美知识
产权谈判中 ,美方就提出要授予独占销售权来突破地域性的保护 。这种保护最后被写入中美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中 。据此 ,
1993 年我国对当时还不能授予专利的农药与农用化学制品给予了类似于 TRIPS 协定中有关规定的保护 。2001 年初美国就知
识产权侵权案件的管辖地问题上提出“非专属管辖”
的主张 。行使“非专属管辖”的起诉既无时间 、
又无空间的限制 。通过对
知识产权无国界的保护 ,来实现对发展中国家应用技术的控制 。其结果会造成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我国在融入
世界经济的同时 ,也应该研究相应的对策 。
最低保护原则方面 ,TRIPS 协议只要求 WTO 各成员对知识产权所提供的保护应达到协议所规定的各项最低标准 , 但我国
出现了“超世界水平”
的问题 。如在最终用户使用侵权软件复制品的问题上 ,新《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把除“为了学习和研究
软件内含的设计思想和原理”
之外的其他使用侵权软件复制品的行为都规定为侵权 , 都要承担侵权责任 , 这样就把打击面过
于扩大 。参照相邻的台湾地区和日本 ,均规定了在明知侵权软件而使用的情况下 , 非商业 、
非直接营利使用的不为侵权 。我
国在国际条约和国内法使用上 ,是优先使用国际法 ,在国内法与国际条约冲突时 , 国内优先适用国际条约 。我国知识产权的
“超国际水平”
立法 ,对涉外案件审理的格外慎重 ,会造成对个案的超标准保护 。虽然我国不是判例法国家 , 但个案还是会对
判决有一定参照作用 。在最惠国待遇原则下 ,单方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准 , 在今后 WTO 其他成员诉我国企业或单位侵权时 ,
我国司法将会面临窘境 。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无法承受超越我国实际情况的义务 。但是 , 作为 WTO 的成员 ,TRIPS 也已成为公认的
条约而被国际社会所遵守 ,我们更应该在 TRIPS 下好好研究相应的对策 。
( 楼煜华)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