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制度设计与学科畛域

包伟民
( 浙江大学历史系)

科学研究的本义 ,是发现世间万物的真相 。如果说自然科学研究是为了发现自然万物的真相 ,那


么社会科学的研究 ,则是要发现人类社会种种现象之真相 。近代科学体系经过数百年的发展 ,传统的
研究课题已令人有竭泽而渔之感 ,如何推陈出新日益成为各学科必须面对的课题 ,于是“跨学科研究”
也就成了共同话题 。
何为“跨学科研究”,学界解说并不一致 ,甚至基本概念的界定也颇多歧义 。① 可见这其实是一个
迄今未及充分展开讨论的命题 。然究其本质 ,无非是指跳出某一特定学科的 篱 ,应用两门或两门以
上学科知识与方法 ,来研究具体的课题 。近年已有学者罗列了展开跨学科研究的种种必要性与可能
性 , ② 很是详细 。实际上其中学理并不复杂 。近代学科体系的建立 , 是以当时人们对世间万物认识
为基础的 ,科学研究发展到 21 世纪 ,一方面 ,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入 ,逐渐发现有不少事物很难
被纳入传统的学科体系 ,一些新学科的兴起可为此说之注脚 ; 另一方面 ,对一些原属传统学科范畴的
研究对象 ,旧学科的分析工具日渐有黔驴技穷之困 ,不得不引进其它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于是 ,近年
来在自然科学界 ,美 、
日等科技大国开始有计划地推进跨学科研究 ,在社会科学领域 ,也有学者提出了
一些十分引人注目的见解 , 有些似乎以颠覆传统学科领域划分为终极目标 , 如沃勒斯坦 ( Essential
Wallerstein) 的“一体化学科”( unidiscipline) 之类便是 。
不过在知识实践的意义上 ,几乎各个学科的边缘地带都已拥有大量的探索和积累 。本人的浅见 ,
这无非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 只是多数学者并未刻意的将其标榜为“跨学科”而已 。因此 , 本文以
为 :在目前研究者与管理层两方面几乎众口一词地唱起跨学科的高调之时 ,不妨泼点冷水 ,来提醒一
下问题可能存在的另一面 。
在研究者方面 ,时常可见一些学者凭藉其本学科的知识背景与研究习惯 ,以及更为要命的学术自
推论 。③ 尽管由于正常学术批
负 ,找来它学科某些二手乃至三手资料 ,作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跨学科”
评的风气之未能确立 ,学界对此类现象多持冷眼旁观的态度 ,从而给予了这种既损害学术又伤及学者
自身的“跨学科”
以过分的宽容 ,思考一下此类轻率的“跨学科”
行为之所以出现的原因 ,对学术研究的
深入不无益处 。这里所说的原因 ,除学者自身之外 ,主要来自于学术制度的影响 。
学术制度方面 —
——我指的是学术评估制度 —
——问题显然更为严重 。近年来 , 主要在学术成果评
奖与职称评审方面 ,一种看似规范的学术评估制度已经定型 :先请“本专业”
专家对被评估对象提出评

① 参见朱桂龙等《刍议跨学科研究的界定》,文载《科学学研究》 第 16 卷第 3 期 (1998 年 9 月) ,第 13 - 16 页 。
② 参见叶红波 《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及其基本形式》
: , 文载《工业技术经济》第 14 卷第 6 期 (1995 年) , 第 166 - 167 页 ; 巴姆
(Archie J . Bahm) 《跨学科学
: : 跨学科研究的科学》,文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1994 年第 5 期 ,第 36 - 40 页 。
③ 参见孔陈焱 《跨学科研究的劣化倾向》
: ,载《浙江学刊》 2004 年第 4 期 。近年某些其实算不上学者的人士 , 采用近似于从
他人论著直接复制的手法从事“全学科” 式写作的现象 ,尽管其持续存在的原因有相近之处 ,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

— 73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浙江学刊  2004 年第 4 期

估意见 ,再将评估意见提交一个由各不同学科专家组成的评委会 ,无记名投票决出最终结果 。但问题


也因此而产生 。
首先 ,现行评估制度并未能确保将被评估对象提请真正的本行专家来作出评估 。无论是现行职
称评估制度中通行的将被评估内容交由权威的学术机构 ,再由此学术机构在其内部确定一位专家来
作评估的制度 ,还是现行学术成果评估中先提交本行专家评议或提出推荐意见的办法 ,都是如此 。众
所周知 ,几个世纪以来 ,随着各学科的发展 ,其内部各领域的研究已经相当的深入与专业化 ,无论是经
济学 、
政治学 、
社会学 、
历史学 ,还是人类学等等 ,无不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 。虽说在同一
学科门类之内 ,研究方法自有共通之处 ,但学术史内容之丰富 ,除去极个别天才的学者 ,绝大多数业中
人士都是难以掌握的 。因此 ,若举某一历史学研究成果的评估为例 ,想要确定它在某一具体学术领域
中的研究水平 ,仅找一个“历史学家”当然不行 , 还必得区分此成果的研究领域属于中国史还是世界
史 ,如果属于中国史 ,还得确定属于哪个时间范围 (如古代 、
近代等) ,哪个专业侧面 ( 如政治史 、
经济史
等) 。如果属于古代史领域 ,更得确定属于哪个断代范围 。如果硬要让某位治清史的学者来准确判定
一项关于先秦史研究成果的水平高低 ,就不免有强人所难之嫌了 。因此 ,我们显然需要另有一套比现
行评估制度更为详尽的程序 ,来替某一特定研究成果确定其最具资格的评估者 。现行评估制度所能
确定的“本行专家”,基本局限于一级学科 ,至多到二级学科 ,而符合规范的评估其实至少需要将其落
实到三级学科 —
——有时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
——的范围 。换言之 ,现行学术评估大多也属于不知深浅
的“跨学科”
行为 。
其次 ,多学科评委会的权力溢出 。既然专业评估未能向多学科评委会提供符合规范的评估意见 ,
最终的多学科评审不免落入两种尴尬境地 :或者凭据未必可靠的专家评议意见来作出危险的判断 ,或
者任由来自各不同学科的专家依据其本学科的知识背景 ,来作出武断的判断 。据本人有限的经验 ,由
于现行制度对最终多学科评委会的权力甚少制约 ,以及时风对某些专业人士 ( 如院士 ) 追捧的影响所
时常带来的过度自信 ,实际中似乎又以后一种情形居多 。现行制度某些操作层面的因素加剧了此种
倾向 。多数情况下 ,到最后阶段 ,评委们所能见到的 ,只剩下了一张只见数据的统计表 ,学术评估所有
理应凭据的其它更为重要的信息 ,已全都不见踪影 。这样的评委会 ,与其说是学术性的 ,不如说是行
政性的 。多数学术机构评委会人选构成原则所透露的行政因素 ,以及在学术成果评奖中对行政级别
的强调 ,如省部级 、
国家级之类 ,无疑更加剧了评委会权力的溢出 : 由原本作为学术评估的机构 ,异化
成为行政权力机构 。
所以说 ,至少从现行学术评估的制度设计看 ,实际情况并非是由于学者们谨守学科畛域妨碍着专
业的交叉 ,相反 ,恰恰是无视专业界限的评估行为导致了学术权力的异化 ,损害着学术公正与学术研
究的深入发展 。而似此无视专业界限的制度设计 ,无疑也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学者们的学术行为 。无
视学术研究的“准入限定”(当然仅指学术水平是否够格 ,绝非指职业限定 ) ,随意地从一个学科“跨”

另一其并未具备基本研究水准的学科的现象 ,至少部分地是在此等制度设计的影响下产生的 。
当然 ,时下学术评估重量不重质 ,以及正常学术批评机制之未能建立 ,是造成学术成果良莠不齐 、
一些高产“学者”
大行其道的另外两方面重要因素 。为现行学术制度开药方并非本文的目的 。朱光潜
先生生前在与学生谈到治学原则时 ,曾说自己保持在学术研究中不失手的经验就是“不越行”。陈寅
恪先生也有“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
之说 ,我们虽不必机械地去理解这些前辈大师的忠告 ,进而忽视学
科融合的必要性 ,但这与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学术专长 ,避免不合格的“跨学科”
行为 ,并不矛盾 。

责任编辑 : 田明孝
— 74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