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浙江社会科学 2001 年第 6 期 ・庆贺《浙江社会科学》

创刊百期寄语 ・

学》上刊载的史学论文 ,多以题材较重大或方法新颖为特色 。 虽然两刊论文的学术品质难分高下 ,但并非


《历史研究》上的专题论文都适合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史学栏目 。 学术的综合性源于研究课题的普遍性
和综合性 ,如现代化 、现代性 、
全球化 、文化 、
中国改革等重大问题 ,远远溢出了既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
边界 。这些题域普泛的重大课题 ,需要跨学科的学术综合 ,需要打破学科壁垒 ,提倡人文学科的社会视界
和社会科学的人文关怀 。 这也是综合性学刊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 目前国内学刊的学科栏目分得过细 ,仍
沿用了 19 世纪以来的学科分类 《。浙江社会科学》也存在这一问题 ,这不符合学术综合化的趋势 。
二、 思想性与学术性并重 。 近十年来涌现的一些有影响的非体制化的学者刊物 ,如《中国社会科学季
刊》《
、学人》《 、公共论丛》《
、中国学术》《、学术思想评论》等 ,以其思想的新锐 、 学术的厚重和学科的视界
融合 ,形成了全新的办刊理念和学刊风格 ,凝聚了大批优秀的作者和读者 ,并对传统学刊形成了挑战 。 一
些体制内学刊顺应潮流 ,借鉴学者刊物 ,锐意革新 ,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 如安徽的《学术界》,办得很有生
气。一家优秀的综合性学刊 ,应该既是学人的学术园 ,又是社会的思想库 ,它应该以知识分子思考公共问
题和时代问题的思想性 ,吸引不同专业的读者甚至非学术界的普通读者 《 。浙江社会科学》要提高品质 ,
也应取学者刊物之长 ,融思想性与学术性于一炉 。
三、 拓宽学术视野 。学术刊物欲有大的格局和气象 ,需要放眼全国乃至世界的开阔学术视野 ,作品的
题域宜广阔 ,刊名亦不宜以地域自限 。 以地域冠名 ,似仍不免计划体制之俗 。
( 作者系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追赶学术进步的潮流
□ 包伟民

人生百岁 ,值得庆贺 ,一个刊物的百期也是重要的日子 。 但是 ,我们庆贺它什么呢 ?


庆贺一个刊物 ,是为了庆贺办刊物的人 。 我辈孤陋寡闻 ,似此类“大拼盘”式社科杂志 , 海外所见不
多 ,或者甚至可以说极少 ,出版这样的刊物是有相当难度的 。 一个刊物的编辑 ,多不过数人 ,自然不可能
涵盖人文社科各种学科门类 ,对于非自己专业范围内的选稿 、 用稿 ,自然就有种种力不从心之处在 ; 更何
况即便在一个学科范围之内 ,又有许许多多的专门研究方向 ,绝非个人能力所能把握 。 客观地讲 ,即便要
熟悉这些专门研究方向的一定数量的专家 ,以便请教 ,都十分的不易 ,想要使刊物所选 、 所用的文稿都能
代表各个学科的先进水平 ,难 !可庆可喜的是 ,近年来 《浙江社会科学》
, 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在全国同
类刊物中名列前茅 ,有目共睹 。 这里各种促进因素 ,当然都不可忽视 ,不过最重要的 ,至少在我本人看来 ,
是办刊者的敬业精神 。 唯其如此 ,这个刊物才可能有其办刊的明确目标 ,确立取法乎上的宗旨 ,吸引一批
有水平有思想的作者 。 总之 ,唯其如此 ,一个刊物才有了自己的精神 ; 唯其如此 ,才值得庆贺 。
《浙江社会科学》 能取得目前的成绩 ,是其所坚持的学术至上原则结出的丰硕成果 。 在很长一个时期
里 ,坚持这个原则是需要有胆识 ,更需要有牺牲精神的 。 当今的社会 ,经济 —
——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不断商
品化 ,学术却越来越边缘化了 ,坚持学术至上原则就面临了新的困难 ,它不仅对学者 ,也对学术刊物的编
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 为他人作嫁衣 ,自甘清苦 ,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现在 ,还要求他们在万丈“商尘”之中
保持一份清醒 ,保持一份学术的良心 ,殊为不易 。 原则不是空中阁楼 ,它体现在一系列制度之中 ,例如近
来日益引起学人关注的学术规范问题 ,就与刊物的制度有关 。 这些制度是学术刊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它
使《浙江社会科学》 取得了以往的成绩 ,也是其今后不断进取的保证 。
在杭州这样的城市 ,办这样一个大拼盘式的学术刊物 , 想要在全国众多社科类杂志中占据领先地

・12 ・
浙江社会科学 2001 年第 6 期 ・庆贺《浙江社会科学》
创刊百期寄语 ・

位 ,也有一些困难 。 据本人的浅见 ,这就要求一个刊物尤其重视如何在学术上走在前沿 、 占据高峰的问


题。 它需要编者有一种特殊的学术敏感性 ,用心捕捉学术发展的新动向 ,关心如何介入当前的学术主流 ,
才能如陈寅恪先生所说“预流”。 这绝非如时俗所说的赶时髦 ,而是注意不要被学术进步的潮流所抛弃 。
我们从近年各期《浙江社会科学》 可以体会出编者的这种可喜努力 ,我们更期待它的进一步“预流”。
作为读者 ,作为作者 ,对自己所喜爱的刊物的百期庆贺写下如上那些话 ,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
策。
( 作者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历史系主任)

在强化学术性中提升刊物品位
□ 王嘉良

作为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术阵地《浙江社会科学》
, 已走过 17 个年头 ,出至整一百期 ,显
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不断向上的学术发展态势 ,这是该诚挚祝贺的 。
学术刊物的生命力在于学术性 。 回顾《浙江社会科学》 走过的途程 ,令人欣喜地看到 ,它从创刊伊始 ,
就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学术位置 ,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成熟的路上 ,如今已跻身于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
期刊行列 。 在我看来 ,这全都是刊物把握着学术性的生命 ,不断提升学术品位所致 。 今天的刊物 ,捏在手
里总有沉甸甸的感觉 ,它能在林林总总的学术期刊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便取决于刊物努力拓展学术
视野 ,注重理论创新 ,既重视理论研究的实践性功能 ,即时回答现实政治 、 经济 、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理论
问题 ,同时又追求论著的学理性价值 ,对于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理问题作出思辨性探索 ,从而形
成自己独特的学术品格 。 其作者队伍 ,以浙江的社科工作者为主体 , 又吸纳全国的学者 、 理论工作者参
与 ,特别注重吸引站在学科前沿的富有生气的青年社科工作者的论著 ,使刊物的面貌不断出新 。 所有这
一些 ,都标志着它在努力显示一种立足浙江 、 参与全国的学术姿态 ,也标志着刊物正日益走向高层学术
圈子 ,它之受到学界的关注和广大读者的青睐 ,恐怕就不是偶然的 。
建构独特的学术品格与特色 ,在强化学术性中提升刊物品位 ,我以为这仍应是未来《浙江社会科学》
努力的目标 。 一个刊物就是一种面貌 ,一个品牌 。 刊物要打出响亮的牌子 ,就必须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形
成自己显著的特色 。 这样 ,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里 ,刊物经常有属于自己的学术关注点 ,能够在事
关全局又体现个性特色的重要学术命题上作出“集束”式研究 ,显示出在这些问题上“穷其究竟”的学术
姿态 ,想必会在人们心中造成深刻印象 。 与此相关联 ,则是地方性刊物的地方性特色 。 这也许天然就是一
种特色 。 浙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0 世纪中国文学中成就辉煌的“浙江潮”现象 ,新时期浙江经济的快
速发展态势 ,乃至已在开展研究的“浙江精神”等等 ,都是事关全局的有重要价值的学术命题 ,有着无限
开阔的研究前景 。 然而 ,对于特色的把握 ,同样应是一种学理性的把握 ,并非罗列现象便是特色研究 。 例
如 ,在把握地方性特色问题上 ,很可能就有“陷阱”: 只就地方论地方 ,缺少与全局的对应 ,没有揭示出于
全局具有观照意义的东西 ,必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 ,就不可能有很大的学术影响 ; 而学理性的欠缺 ,
对“地方” 问题缺乏深层次思考 ,满足于对“特色” 现象的表层描述 ,也不可能有很高的学术品格 。 因此 ,就
提升刊物的学术品位而言 ,强调学术性与学术品格 ,实在是至关重要的 。
在学理性支配学术研究方面 ,浙江学术界曾有过自己的光荣 。 宋明以来形成的两浙人文传统与学术
传统 ( 特别是浙东学派) ,一直在全国学界产生深巨影响 ; 上个世纪浙江也是学人辈出 ,在人文社会科学
各学科中都有卓越的学术建树 。 追踪前贤 ,我们理应在学术研究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 而浙江学术刊物作

・13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