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中国经济通史・

宋辽夏金卷》
读后 31

10730 、
口 23350 ,得出结论该州人口处于负增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 这样既可省作者注释之
长 ,实际上《宋史》
记载人口数不是实际数目 , 繁 ,又可便利读者检索 , 实为一举两得 , 也更
而应是承担赋役的男丁数 。另外 , 若能在全 符合学术规范 。当然瑕不掩瑜 《马楚史研
,
书后附上“主要参考书目”, 注明作者 、书名 、 究》 仍不失为一部有较高价值的著作 。

《中国经济通史・
宋辽夏金卷》
读后

曾育荣

(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葛金芳著《中国经济通史・宋辽夏金卷》 书中论题的缘起与分析则基于对学界既有成
由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出版 , 系赵 果的广采博收 ,总计引用近人论著 100 余种 ,
德馨主编的十卷本《中国经济通史》( 获 2003 300 余次 。在著者涉猎的千余篇学术论文中
年度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 2004 年度湖北省社 直接被本书所引用的合计 300 余篇 、
次 ,覆盖
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之一 。全书凡 64 万
)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门类 。全书亦多
字 ,近 900 页 , 分为 22 章 , 以宋 、
辽、夏、
金时 次运用文物考古资料所提供的实证材料 , 作
期 300 余年的经济运行为考察对象 , 内容宏 者此前发表的大量原创性成果更为全书奠定
富 ,体例严谨 ,既有对经济运行特征的总体概 了坚实的基础 。
括 ,又涉及行政区划 、 生态环境 、 自然资源 、
人 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性 , 表现为宋 、
辽、
口增长和分布 、
农业机具和水利建设 、
耕作制 夏、金经济圈的整体建构 ,多学科分析工具的
度、农牧业两大经济板块的碰撞与挤压 、手工 有机交织和严密理论思维的抽象与概括 。著
业的技术革新与工艺革命 、
民营手工业的经 者率意打破朝代经济史研究的单一模式 , 将
营方式 、
商品经济的繁盛和都市化进程 、交通 其时先后并存的各区域政权纳入到一个具有
运输业的发展 、
海外贸易与国际市场的开拓 紧密联系的经济整体中予以考察 , 既着意把
等内容 ,亦有经济结构 、经济政策方面的深入 握各区域经济的不同特色 , 又特别强调宋 、
阐述 ,是一部全面解读 11 —13 世纪中国经济 辽、夏、
金及周边多个少数民族并立政权间的
运行和发展的精心之作 。 经济互动 ,着力构造真正意义上的断代中国
通览是书 , 笔者认为有如下三点弥足称 经济史 。著者这种独到的研究方式 , 与其长
道: 期注重理论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
一是研究结论的坚实性 , 表现为对原始 三是研究取向的务实性 , 表现为求真与
史料的深入挖掘 、 学界成果的广搜博采 ,并有 求实的一以贯之 ,历史与现实的一脉相通 ,为
扎实深入的前期研究成果作为全书的主要支 学与知世的一体交融 。本书诸多论题的选取
撑 。全书立论依据于大量翔实 、 可靠的史料 , 既来自于对史料的发掘 , 更凝聚着著者对现
其中标明征引的古籍文献达 312 种 , 兼及正 实生活的高度关注 。著者期望在宋代经济的
史、总集 、
编年 、
传记 、典章 、
类书 、
法律 、文集 解剖中 ,寻找到可资借鉴的历史智慧 。如在
和笔记小说等九大类 , 史料注释 2100 余条 。 20 世纪 80 年代初直至 90 年 , 著者悉心探研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3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5 年第 6 期

的官田私田化 、
原始工业化进程 、 工商业文明 其二是校对不精 。以下略举数例 , 如文
因子的成长等问题 , 莫不与现实世界暗含着 字之误 ,第 92 页注释 ③中的“ 《璜州小畜集》 ”
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对两宋东南沿海地 实系“ 《王黄州小畜集》 ”; 第 327 页的“草木棉
区在发展路向上 ,以“头枕东南 、
面向海洋” 取 花”显为“草本棉花”; 第 374 页注释 ③中的
代汉唐时期“头枕三河 ,面向草原” 的分析 ,不 “胡廷大臣”当为“朝廷大臣”: 第 613 页“两
仅纠正了西方汉学家把古代中国看作是封闭 ( 棉) ”应为“两 ( 绵) 。再如注释之误 ,第 82 页
型内陆国家的误识 , 更是对中国传统社会运 注释 ④中的“天圣六月七日甲午条”当为“天
行轨迹的重新认识 。著者对当代中国发展路 圣六年七月甲午条”: 第 115 页注释 ④中的
向的期许亦可从中见出端倪 。 “
《中国历史论文集》, 人民出版社 , 1963 年
然而 ,该著亦有瑕疵 ,大致可归纳为下述 版”应是“《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 中国社会
两方面 。 科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第 146 页注释 ③当
其一是在对经济政策的探讨上 , 过分偏 系“王瑞明《宋代秧马的用途》《社会科学战 ,
重于土地 、赋役 、
工商业政策等 , 较少触及人 线》1981 年第 3 期”; 同页注释 ③中的论文名
口、货币 、
财政政策 ,不免有畸轻畸重之嫌 ,难 称应为“ 《关于秧马的推广及用途》 ”, 期刊年
以使人窥见经济格局变迁 、 经济结构嬗变的 份则为“1983 年”。另在注释方面亦存在前
全方位 、 深层次动因 。所幸著者于 2002 年申 后不一的情况 , 如第 642 页注释 ①作“吕大
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唐宋之际经济 钧 《民议》
: ,载《宋文鉴》卷一 ○六”,第 668 页
结构变迁与国家经济政策的互动关系研究” 注释 ⑩却作“ 《宋文鉴》卷一 ○六载吕大钧《民
(02AJL008) ,随着该课题的结项 , 此方面的缺 议》 ”。
憾当能得到有效弥补 。

《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出版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任崇岳研究员主编的 融合和同化的一个窗口 。研究表明 : 少数民
《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一书 , 作为同 族对中原地区发达的经济 、文化的认同以及
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 , 汉族对少数民族文化精华的汲取与融化是形
已于 2004 年 11 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 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 同时
出版 ,全书分为先秦秦汉编 、 魏晋南北朝隋唐 也证明了马克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
编、 五代宋辽金元编 、 明清编等四编共十二 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的文明所征服”的
章 ,35 万余字 。该项目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 论断是颠扑不灭的真理 。
规划办公室评为优秀成果 。 该书对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文明发祥 及一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消失的原因作了详
地 。历史上华夏族在这里肇兴 , 中华民族的 尽的探讨 。
主体民族 ——
—汉族在中原形成 , 有众多的少 本书对于研究河南地方史 、 中原地区的
数民族从东北 、西北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而 民族问题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 是近年研究河
后来又融入汉族 , 研究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 南历史文化的一部力作 。
族与同化 ,可以说是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 ( 蔡万进)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