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16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5 年第 11 期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内清代
长江中游经济史研究综述
林荣琴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上海  200433)

  清代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 国内学者对


于这一区域清代经济史的研究还没有涉足 ,较早涉足这一研究领域的是上世纪 50 —60 年代日

本学者对湖南的米市以及湖广集市的考察 。80 年代以后 , 国内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日益
关注 。就笔者统计所及 ,80 年代至今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论文已有 80 多篇 ,专著已有 10 多部 ,
尤其是近年来更是出现了对长江中游市镇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研究 。回顾总结 20 多年来的研
究成果 ,对于进一步拓宽或深入该领域的研究将不无裨益 。

一  城市 、
市镇经济研究

城市和市镇经济研究是本区域清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


代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汉口 、 景德镇和沙市等大城市 ,90 年代以后 , 研究的视角由上而下 , 注
意到中小城镇 、 墟市以及对市镇体系的考察 。近年来 ,还出现了对一个省乃至长江中游全区域
市镇经济的综合研究 。这种研究趋势的发展的特点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长江中游区域城镇体
系的层级特点 ,即属于全国性或全区域性的中心城市规模大 ,数量也与本区域在全国的地位相
匹配 ; 初级市场 —
——大量的介于县与村之间小市镇 ( 集市) 数最多 、
分布广 ; 而处于大城市和小
集市之间的中间层级的城镇数量少 ,起不到在前两级之间的承接作用 。
汉口 。关于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和市镇经济的研究以汉口最多 。吴量恺在研究清前期国内

市场时已注意到汉口在全国商品转运 、销售中的重要地位 ,并以汉口为例说明城市经济和商

业贸易之间的关系 。其后 ,吴量恺又在对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研究中指出 ,清代汉口等
湖北沿江口岸城市已成为全国性的转运中心 、各地商货的集散中心和各地商人活动中心 ,其城
市经济的发展与商业贸易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的 。转运贸易的兴盛促使湖北自然经济发生分

解 ,刺激了商业性农业的发展 ,也对全国经济局势产生影响 。
陶建平的研究认为 ,至迟到康熙年间 ,汉口已成为一个商业网络极为辽阔的大商镇 ,其形
成原因可以从物资依托 、 地理优势 、社会氛围和武汉原有的贸易基础方面考虑 。汉口商业网络
的形成对商品生产的发展 、 商人组织的涌现乃至当地的民生民俗以及汉口的文化教育 、 公益事

业的发展都起了影响和促进作用 。宋平安从市场 、 商业组织 、
贸易及其机制 、交通诸方面对
明清汉口商业经济体系进行了探讨 ,认为作为转口贸易型城市 ,清代的汉口已处于其商业经济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内清代长江中游经济史研究综述 17

的“黄金时代”,汉口商业经济的发展 ,加速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 ,但解体


是相对的 ,由于农业经济的制约 ,转运型贸易城市无法真正自立 。汉口商品经济的繁盛反映了

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状况与命运 。石莹认为清代前期汉口镇兴起并发展
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正是“两通”( 交通 、
流通 ) 发展的结果 。并对清前期汉口商品市场的形
成、规模及主要功能等方面作了探讨 ,认为汉口市场具有明显的消费性特征 ,其主要功能是中
转贸易 ,作为一个典型的商业城市 ,依靠转运贸易形成的商业繁荣 ,其商品流通的性质不是资

本主义的 ,而是封建经济的重要补充 。关文发从汉口商业发展的历史因素 、 背景条件和地理
优势对汉口商业崛起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认为汉口之兴与汉阳奠定的基础有直接的关系 ,鹦鹉
洲的湮没间接地促使汉口成为大市 ,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则是汉口兴盛诸因素中最重要 、
最直接的因素 ,为汉口的地理优势转化为商业优势提供了前提 ,实现了汉口历史上的第一次起
飞 。关文发探讨了商业的主体结构以及商业行帮等问题 ,指出汉口主体行业的发展与其地得
“水”之利和得“中”
之势有关 ,但是由于生产技术条件的限制 ,汉口工业与商业发展不平衡 。汉

口商帮对于汉口市场环境的形成 、 对于汉口成为全国性的中心大市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梅莉 、
张国雄通过对历史上武汉市场转移的考察 ,也认为由于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 ,商业市场
更明显地向汉口集中 ,使汉口后来居上 ,成为著名商业中心 。汉口在短短几百年间的崛起 ,其
原因在于两湖平原大开发带来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为城镇商业繁荣提供了物
资依托 ,唐 、
宋商业的繁荣为明清商业网络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同时还在于汉口所处的地理交
通优势适应了社会生产对商品市场的需求 。清代的汉口已是全国性商品市场 ,其主要功能是

中转贸易 ,也是各地商人广泛集中活动的中心 。
υ
λ
g
此外 ,范植清考察了鸦片战争前汉口商业资本发展的状况与原因 。王永年对晚清汉口
ϖ
λ
g
城市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和商业发展作了研究 。彭雨新和江溶就美国学者罗威廉对汉口商
ω
λ
g ξ
λ
g
业行会的研究作了介绍 。任放对汉口城市近代化的研究 以及陈钧对汉口商业文化的研
ψ
λg ζ
λ
g
究 ,皮明庥对武汉城市史的研究等 ,把清代汉口经济研究更推向纵深 。
景德镇和沙市 。在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方面 ,80 年代初 ,梁淼泰就撰文指出 ,景德镇的兴
起 ,不是因为它在政治上或军事上有何重要地位 ,也不是因地处要冲而繁荣 ,景德镇之所以成
为城市 ,全凭瓷业的发展 ,是一座单一的手工业城市 。但它又与明清时期江南的手工业城镇不
同 ,就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而言 ,明清时的景德镇已基本上完成了这一历程而走在江南其他市
{
λ
g |
λ
g
镇的前面 ,成为一座次等城市 。90 年代初 ,梁氏将其景德镇研究总结为一部专著 。萧放考
察了自宋迄清八百多年景德镇作为工商业城市逐渐形成和发展 ,以及与农村分离的过程 。指
出清代是景德镇走向繁荣的阶段 ,这一时期瓷业发展的特点是以小型民营手工工场为主 ,出现
了烧造联合的较大的手工工场 。景德镇同农村分离的过程在鸦片战争前尚未完成 ,但已预示
}
λ
g
着有向近代城市转化的趋势 。曹国庆的研究指出 ,明清时期 ,徽商尤其是徽州瓷商在景德镇
活动非常活跃 ,这与瓷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景德镇瓷器原材料对徽州祁门瓷

λ
g
石的依赖 ,以及徽商的经商才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曹国庆与萧放还根据实地调查材料 ,结合
有关文献讨论了景德镇的瓷业生产 、商业贸易 、行会 、
城市社会生活 ,以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等
υ
µ
g ϖ
µ
g
问题 。此外 ,近年关于景德镇的综合研究 ,还有方李莉的《飘逝的古镇 ——
—瓷都旧事》 。
在长江中游城市和市镇经济研究中 ,关于沙市的研究仅次于汉口和景德镇 。徐希凯讨论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8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5 年第 11 期

ω
µ
g
了清末民初时棉花贸易在沙市的地位及其与沙市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 。吴量恺在研究湖北
ξ
µ
g
沿江口岸城市时同时指出 ,沙市与汉口一样具有转运贸易性质 。陈关龙利用地方志及竹枝
词等史料对明清时期沙市的商品市场进行了探讨 ,认为沙市经历了明清之际的萧条及清初百
年生聚之后 ,咸丰同治时商品市场繁荣 ,并分析了其繁荣和贸易发达的原因 、清末开埠后传统
ψ
µ
g
市场的被冲击 ,以及明清时期沙市商品市场盛衰的原因 。梅莉 、 张国雄的研究综合了前人的
大部分论点 ,在考察商品市场和商帮的基础上指出 ,沙市的商品结构与汉口相似 ,带有明显的
消费特征 ,贸易的功能主要是转口贸易 ,这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随着两湖平原开发的深入和汉
ζ
µ
g
口的兴起 ,沙市的地位削弱 。
其他城市 、城镇经济研究 。关于宜昌 ,吴量恺的研究说明 ,它与汉口 、
沙市一样 , 属于湖北
{
µ
g
沿江口岸的转运贸易城市 ,但地位与功能稍次 。段超考察了宜昌城市在清代发展的各个阶
段 ,认为宜昌是一个转口性极强的贸易城市 ,并进一步阐述了转口贸易城市的发展和国内经济
|
µ
g
状况 、社会环境 、 运输状况及地理环境的关系 。
萧放讨论了明清时期江西四大工商市镇 ( 景德镇 、 河口镇 、
吴城镇 、
樟树镇) 发展的共同特
}
µ
g ∼
µ
g
点以及各自在工商业和贸易中的侧重 ,并且就樟树镇药业的发展作了详细的个案研究 。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国内对于初级市场形态以及偏远地区的市镇和墟镇的考察逐渐增
υ
ν
g
多 。徐晓望在对江西农村商品经济的研究中讨论了江西农村墟市的分布和市场一般情形 。
ϖ
νg
王根泉考察了江西抚州府墟镇的数量 、 规模 、
层次以及分布特点 。曾学优探讨了赣江中游的
农村小市场 、
县级市场和地区市场 ,实际上也是关于市镇 、城市的研究 。他的研究分析了赣江
ω
ν
g
中游地区市场分布的特点 ,指出清代赣中地区已初步形成农村市场网络 。谢庐明利用历史
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 ,对明清时期赣南农村墟市的数量 、类型及特点进行描述和分析 ,探讨了
近代社会变迁对赣南农村墟市的影响 ,并分析了当地农村墟市在近代市场化过程中迟缓的深
ξ
ν
g
层次原因 。
李华在关于清代湖南商业的研究中对长沙 、湘潭 、
衡阳 、清泉县城 、衡山县城等的商业发展
ψ
ν
g
形态进行了分析 ,填补了这些地区城市经济研究的空白 。王朝辉以永顺县王村镇清末至民
ζ
ν
g
国年间桐油贸易与港口勃兴为切入点 ,讨论了近代湘西市镇化的发展 。张家炎的研究认为 ,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农业开发吸引了外地和本地商人的活动 ,有利于加速该地区农产品商品
化的过程 ,同时也促进了该地区农村市镇的繁荣 ,然而其商业只限于初级农副产品输出和境内
外物资简单转运贸易 ,市镇功能过于单一 ,不利于农村经济突破种植业为主的结构 ,使得江汉
{
ν
g
平原始终只以农业见长 。
此外 ,许檀关于明清农村集市的研究中对长江中游也有所涉及 ,指出湖广 、
江西的农村集
市与华北大体相同 ,是在明代中叶起步 ,清代中叶时形成一个涵盖广阔 、运作自如的农村集市
|
ν
g
网 。
关于本区内较大范围市镇经济的整体性研究 ,较早的是刘石吉对明清江西墟市和市镇的
}
ν
g
研究 。90 年代以后 ,尤其是近年来许檀的研究以及一批硕士 、
博士论文的研究 , 将长江中游
区域市镇经济史研究基本覆盖 。许檀对江西商业城镇的研究认为 ,由于赣江航道在江西商业
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明清独口通商 ,大庾岭商道在全国南北贸易中的地位也愈加重要 ,他并考

ν
g
察了大庾岭商道沿线的七个商业城镇的兴盛及其与大庾岭商道的关系 。巫仁恕和傅乐园分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内清代长江中游经济史研究综述 19

υ
ο
g
别探讨了明清湖南 、 湖北的市镇发展与变迁 。任放则考察了明清整个长江中游地区的市镇
经济 ,包括其依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 市镇网络 、墟场和集期 、
专业市镇 、
市镇与仓储 、
市镇管理
机制 、市镇功能以及以汉口为代表的市镇经济的近代转型 ,内容非常全面 ,部分研究的开拓和
ϖ
ο
g ω
ο
g
深入为前人所未及 。方志远在其专著《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 中对
本地区城乡市场进行了层级划分 ( 作者文中称为“有形市场”,实为学者所研究的城市或市镇) ,
并考察了其分布和特点 、 专业市场 ( 市镇) 以及决定其规模的诸因素 。

二  市场 、
商品流通和商人的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全国性清代经济史研究中 , 涉及到长江中游地区市场 ( 广义的市


场) 和商品流通的考察 ,首先有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和《论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ξ
ο
g
国内市场》 对清代长江中游地区在国内市场中的地位 、 粮食和棉布流通的地位进行的总体性
ψ
ο
g
考察 ,其结论对随后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吴量恺对清代前期国内市场进行了考察 ,
认为清朝前期区域性市场已发展为全国性市场 ,商人远距离活动活跃 ,并指出了全国商品粮运
销中湘鄂地区的作用 。方行对市镇经济功能类型的分析 ,也注意到了湖南“保障供给”型市镇
和江西“商品集散市场”功能性质的市镇 , 但论述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多功能全面发展”的市
ζ
ο
g
镇 。傅衣凌认为明清时代国内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较早地论及湖南 、 湖北 、
江西的初级市场 ,
如洪江 、刘家隔 、
樟树镇 ,专业市镇如汉口 、
江西景德镇和东乡县 ,以及江西铅山的商品市场 、江
{
ο
g
西、 洞庭商人等 。勾画了明清长江中游在全国市场中的地位和商品流通的概貌 。另外 ,陈学
|
ο
g
文的《中国封建晚期的商品经济》 也部分涉及到长江中游的商品流通 。
随着清代经济史其它领域研究的展开 ,对长江中游的研究也更加拓宽深入 。如徽州学研
究中关于长江中下游商品流通的研究 , 使长江中游的地位显得重要起来 。张海鹏的《徽商研
究》 是对 80 年代中期以前徽商研究的总结 ,其中“徽商在长江流域的经营活动”涉及到了长江
中游和下游的商业流通情况 “ ; 徽商在茶 、
木、粮、典和棉布业中的经营活动”探讨了除盐业以
外 ,徽商所从事的大宗商品的长途贩运贸易活动 ,包括徽商与茶叶贸易 、 徽商与木材贸易 、
徽商
}
ο
g
与粮食贸易 、徽州典商述略 、
徽商与江南棉织业几个部分 。此外 , 王廷元和李琳琦分别对徽

ο
g
商与吴楚贸易 、木材贸易进行了专题研究 。
除了徽商研究中的长江中下游长距离商品贸易外 ,对本地区商品流通的专门研究 ,目前仅
限于粮食 、
食盐和棉花的流通 。其中关于粮食流通 , 较早的是 80 年代初陈支平对清代江西粮
食运销的研究 。他详细考察了江西产生省内粮食运销的原因和特点 、 省外粮食运销的方向和
路线 ,估算了外运粮食数量 ,并指出其对东南沿海和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有限
性 。这一研究可称为研究区域粮食运销的优秀范例 , 亦为本研究领域长期无人超越的里程
υ
π
g
碑 。此后 ,大量的粮食贸易研究围绕着“湖广熟 ,天下足”的讨论展开 。吴琦在对清代湖广漕
运的研究中 ,论述了湖广漕运 ( 主要是粮食) 与商品流通的关系及其对城镇发展的促进作用 ,尤
ϖ
π
g
其是对本地区商业城市繁荣的推动作用 。钟永宁用计量方法讨论了 18 世纪湖南粮食输出
ω
π
g
的可行性问题 。张国雄对两湖粮食外运的研究认为 “湖广熟, , 天下足”这一经济现象产生于
明代中后期 ,盛于清代 ,外运粮食有漕粮 、
官府采买和民间商贩三种结构 ,其集中的方式 、
解决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5 年第 11 期

的问题以及产生的作用各不相同 。在同时期的余粮输出省中 ,两湖居首位 ,地位高于四川 、



ξ
π
g
西等省 。这一观点在张国雄与梅莉合著的《两湖平原开发探源》中也有表述 。张建民在其关
ψ
π
g
于“湖广熟 ,天下足”的讨论中也考察了长江沿岸的米粮流通 。方志远的近著对以上观点作
ζ
π
g
了总结研究 。此外 ,张岩考察了汉口粮食的省外省内运销情况及其性质和影响 。最近 ,钟兴
永在对湘米贸易的研究中 ,对清代湘米产量和输出渠道 、
省内湘米市场网络 、湘米交易方式 、

{
π
g
易价格以及湘米贸易发展的原因等作了更为细致的考察 ,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至此 ,
对长江中游粮食贸易的研究基本全面 。
方志远对明清湘鄂赣地区食盐流通的研究非常详细 ,包括淮盐的行盐区与行盐额 、政府对
|
π
g
淮盐和私盐贩运的不同态度 ,以及淮盐在湘鄂地区行销的状况 。关于棉布流通情况 ,刘秀生
论述了清中期湘鄂赣地区棉布生产的自给性 ,讨论了其区域内市场和外销市场圈 ,从而考察湘
鄂赣市场圈在清代全国布匹市场格局形成中的决定性影响 ,以及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 。这一
研究别开生面 ,很有价值 ,对于商品流通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 ,无论就其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结
}
π
g
论而言 ,均可称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上乘之作 。对于其他经济作物作为商品的流通 ,目前虽未

π
g
见到专门的研究 ,但一些学者的研究已对本区域的蓝靛 、甘蔗 、
苎麻和茶叶的流通有所涉及 。
关于商人的研究和城市 、 市镇经济研究以及商品流通的研究密不可分 ,时常交织在一起 。
如前引王廷元 、李琳琦对徽商的研究和曹国庆对景德镇徽州瓷商的研究 。张海鹏的《徽商研
究》更涉及徽商在长江中游的活动 、 经营行业 、
经营方式 、
商业资本流向情况 。李华对湖北的地
方商人 、湖南的本地和外籍商人都有专门的研究 。他认为清代湖北农村由于经济作物的大面
积种植 ,农产品的商品化 ,吸引和刺激了各地商人的到来 ,其中 ,外地商人多于本地商人 ,外省
商人势力大于本省商人 ,商品交易的频繁还促进了大小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形成 ,但占绝对多数
的仍是小市场 ,进而指出湖北农村经济在全国的地位 。在清代湖南的城乡则活跃着除本籍商
人之外的十几个外省商帮 ,为其他省份所少见 ,这一现象意味着湖南商品经济的活跃和社会经
济增长水平的高度发展 ,有清一代湖南的社会经济已发展到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的地位 。在湖南活动的各商帮中 ,本地商人似乎最为强大 ,他们不仅在本省经商 ,且在邻省城
υ
θ
g
乡活动 ,湖南商人在当时全国众多商帮中处于中等以上的地位 。前引方志远近著对湘鄂赣
地区的商人亦作了总结性研究 ,内容涉及商人的社会构成与资金来源 、
经营行业与方式 、
经营
观念与利润投向以及商人组织与市场管理 。

三  农村经济的研究

关于农村经济的研究 ,80 年代较少 ,90 年代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开始加强 。这方面的


ϖ
θ
g
专著 ,首推傅衣凌的《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 他在书中关于城乡商品经济 、 江西工商人口
流动的研究 ,具有开拓意义 。陈学文 、
郑昌淦以及刘秀生等学者在全国性商品经济研究中对长
ω
θ
g
江中游经济均有涉及 ,可视为清代本地区在全国经济地位的一种反映 。对于本地区的研究
ξ
θ
g ψ
θ
g
专著有吴量恺的《清代湖北农业经济研究》 , 龚胜生的《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 以及近期方志
远的《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
关于农村经济的论文 ,也大量集中于粮食研究 。谭天星就两湖粮食产量 、
粮食商品化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内清代长江中游经济史研究综述 21

ζ
θ
g
业生产技术水平以及两湖农业经济发表了多篇论文 , 是较早关注这一领域的学者之一 。江
汉平原农业研究方面 ,张家炎的贡献尤多 ,除前文介绍的关于农业开发对当地商人活动和市镇
发展影响的研究之外 ,主要集中于清代江汉平原地区的水稻生产 、作物结构特征以及该地区农
业发展的地区特征 、
湖北杂粮作物等方面 ,指出了江汉平原粮棉兼重 、 各种类型均有发展的特
点 。他并撰文比较两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农业的发展 ,围绕“苏湖熟 ,天下足”
和“湖广熟 ,天下
足”谚语的转化 ,讨论了两地农业重点的次第转变 、
劳动力转移的不同途径及其对当地农业经
济转变的正负作用 、 城镇工商业对农业的不同反馈作用 ,已从描述 、
分析的研究积累上升到理
{
θ
g
论总结的高度 。张国雄是又一位对“湖广熟 ,天下足”有专门探讨的学者 ,在前引张氏与梅莉
|
θ
g
的合著中可以看出 , 同时他还专门发表了讨论该谚语的经济地理特征和产生条件的论文 。
龚胜生除了前文介绍的对两湖农业地理的研究外 ,还专门发表论文考察了清代两湖玉米和甘
薯的分布 。并在对两湖米价的考察中指出 ,清代两湖米价经历了一个由高而低又由低而高的
趋势过程 ,这个趋势过程与其耕地负荷量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实质上反映了人地关系的演
变 ,清代两湖米价的长期上涨还对其民生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外 ,龚胜生对本地区耕地结
构的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在对明清载籍耕地类型进行的探讨中 ,龚氏阐述了该地区耕地
结构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指出自然条件的制约是该地耕地梯度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水田比重
}
θ
g
是影响该地区明清商品大米输出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 。此外 , 李华研究了湖南的稻谷生

θ
g υ
ρ
g
产 ,梅莉探讨了湖北的农业区域特征 。
ϖ
ρ
g
关于本区域经济作物的研究 ,龚胜生考察了两湖茶叶的种植与分布和棉花的集中产区 。
梅莉对湖北茶叶的集中产区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并提出明清湖北茶叶发展的两个阶段 ,分析了
ω
ρ
g
各阶段的发展情形和原因 。李华对湖北 、 湖南经济作物均有研究 ,并指出了湖北经济作物种
ξ
ρ
g
植与商人活动 、
商品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于江西经济作物的研究也有不少 ,曹树基的研
ψ
ρ
g
究较早地涉及到赣南和赣北经济作物的种植 。 其后于少海在对赣南商品经济的考察中再次
ζ
ρg {
ρ
g
讨论了赣南的经济作物 。 前引王根泉等的文章还考察了江西抚州府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 。
|
ρ
g
昌庆钟 、
李卫东等则对清代江西省经济作物的发展及其局限作了全面的探讨 。至此 ,对于湘
鄂赣三省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基本覆盖 。最后 ,值得一提的仍是方志远的《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
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该书内容博大 ,除前引各方面专题均有总结性研究外 ,于湘鄂赣经济
作物和加工的研究可谓用力匪浅 ,在茶叶 、棉花的研究之外 ,又开辟了对苎麻 、
蓝靛 、
烟草以及
其他作物种植与加工的研究 。
}
ρ
g
90 年代还出现一些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研究 , 如方行 、
李华对湖南的研究 ,前引王根泉

ρg υ
σ
g
等对江西抚州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 , 徐晓望对江西农村商品经济总体性的研究 。此
外 ,梁淼泰对江西浮梁县农村商品的考察最为细致 ,他认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商品经济繁荣 ,
浮梁农村则自然经济稳定 ,一个地区之内 ,先进的手工业和低下的耕作水平长期并存 ,很不相
ϖ
σ
g
称 ,城市虽能带动农村输出大量农村商品 ,却不能引发农村经济性质的变化 。

四  手工业和矿业研究

ω
σ
g ξ
σ
g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李华对湖南采矿业的考察 和梅莉对湖北纺织业的研究 。江西手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5 年第 11 期

工业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景德镇瓷器的研究 ,此处不再赘述 。
本区域手工业和矿业整体性的研究以方志远的《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
经济》中相关专题的考察最为全面 ,其内容包括制瓷业 、
造纸业以及各种经济作物加工业 ( 棉布
加工业等) 。文中比较了主要手工业与经济作物加工业的异同 ,指出其共同性是使用简单的工
具、
具有一定的科学含量 ,但基本上属于手工生产 ,其动力均为原始动力 。差异性则表现在生
产方式 、
商品化程度以及社会效应等方面 。该书还考察了本地区的矿冶业及其生产方式 。

五  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

清代也是长江中游部分地区的经济大开发时期 ,这方面的研究较早的有 80 年代曹树基对


ψ
σ
g
流民与江西山区开发的考察 ,但这时的研究只注重开发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还未对其引发的
环境问题进行考察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展开 ,经济开发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 ,其生态效应的
问题也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 。张建民较早地在这方面作了探讨 ,认为清代湘鄂西部山区人口
的急剧增长推动了开发浪潮 ,而落后的开发手段和水利条件 ,加上在不宜粮的山区进行以糊口
为目的的开发 ,造成单一的生产 、
超薄型平面垦殖 、
以消耗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为实现经济增长
手段的经济特征 。这种开发虽实现了量的增长 ,但最终造成森林等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
与此相
关的多种经营的枯竭以及在当时即已出现的水土流失现象或倾向 。另外他还就江汉平原 、 洞
ζ
σ
g
庭湖区垸田与水灾进行了考察 ,注意到了清后期该地区生态恶化的问题 。
{
σ
g
此后 ,宋平安对江汉平原水灾害与经济开发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 。龚胜生探讨了清
代两湖人口压力下的环境恶化问题 ,认为两湖在乾隆时期出现了人口压力 ,根本原因是清中期
的社会安定 、 人口增长 ,使得人均耕地下降 。人口压力的缓和主要靠剩余人口扩散 —
——土地开
垦来实现 , 从而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 。对此清人虽已有认识 , 但囿于时代的局限和现实的困
|
σ
g
难 ,未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张国雄对两湖农业的研究也注意到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
}
σ
g
关系 ,在《两湖平原开发探源》 中又分析了两湖平原水旱灾害的变化及其与垸田经济的关系 ,
以此考察大开发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应的相互影响 ,从而使两湖经济研究又上升到新的
高度 。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内关于清代长江中游经济史的研究已经取得可喜的成就 , 尤其是
近年来关于本地区市镇和商品经济综合研究的出现 ,说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在朝着赶超同
期江南经济研究的方向迈进 。但与同期江南经济研究 、 珠江三角洲经济研究相比 ,清代长江中
游经济史的研究仍然处在弱势 。无论是经济现象的描述和分析 ,还是理论高度的总结 ,无论是
数量或是质量 ,无论是方法论还是研究思想 ,本区域的研究都有待学者继续探索 。
综上所述 ,清代长江中游经济史的研究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笔者在此提出 ,以供商榷 。
一是各领域研究不平衡 。对城市和市镇的研究比重较大 ,也出现了一些总结性研究成果 。
但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城镇 ,尤其是沿江港口和景德镇的研究 ,对于广大的中小城镇 ,虽
有涉及 ,但从整体来看 ,还远远不够 。对商品流通和农村商品经济的研究在整个区域经济研究
中的比例适中 ,但其中的研究又是只关注到粮食 、 棉花 、
茶叶几个大类 ,最多的还是集中于对平
原稻米的研究上 。对于各类商品的生产圈 、
辐射圈 、
流通路线及其在清代的变化之类的研究基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内清代长江中游经济史研究综述 23

本还是空白 。另外 ,对于手工业 、


矿业的研究还很薄弱 。
二是同类研究中的重复内容很多 。不知是学术态度的问题还是学术信息不畅 , 笔者在阅
读前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 ,往往发现雷同的研究思路甚至结论 。因此 ,本领域的研究也亟待学
者加强学术交流 ,拓宽视野 ,共同推进 。
三是研究手段和思想的陈旧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 ,的确有一大批论文堪称优秀之作 ,但
也有不少研究创新不足 ,从而无法在理论上升华 。
今后的研究 ,窃以为可以从以上薄弱环节出发 ,克服以往研究中的弊病和障碍 ,使本领域
的研究达到新的高度和深度 。

① 〔日〕
重田德 《清初湖南米市之考察》
: 《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
, 1956 年 10 期 。〔日〕
森田明 《关于清代湖广
:
地方的定期集市》《商经论坛》
, 1964 年第 3 卷第 1 期 。
ψ
ο  吴量恺 《清朝前期国内市场的发展》
②g : 《科会科学辑刊》
, 1986 年第 2 期 。
③ 吴量恺 《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1986 年 2 期 。
ξ
µµ
④g {
g 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1989 年 1 期 。
⑤ 陶建平《明清时期汉口商业网络的形成及其影响》
: ,同上 。
⑥ 宋平安《明清时期汉口城市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同上 。
⑦ 石莹《清代前期汉口的商品市场》
: 《武汉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1989 年 2 期 。
⑧ 关文发《试论清代前期汉口商业的发展》
: ,载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华书局 ,1992 年 。
ζ  梅莉 、
µ
⑨g 张国雄《两湖平原开发探源》
: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
υ
λ
g 范植清《鸦片战争前汉口镇商业资本的发展》
: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 1982 年 2 期 。
ϖ
λ
g 王永年《论晚清汉口城市的发展和演变》
: 《江汉论坛》
, 1988 年 4 期 ;《晚清汉口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的演
变》,收入章开沅 、
朱英主编《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
ω
λ
g 彭雨新 、江溶《十九世纪汉口商业行会的发展及其意义》
: 《中国经济史研究》
, 1994 年 4 期 。
ξ
λ
g 任放 、
杜七红《传统市镇近代化刍论
: —
——以汉口镇为个案的研究》《人文论丛》
, 2000 年号 。
ψ
λ
g 陈钧 、
任放《世纪末的兴衰
: —
——张之洞与晚清湖北经济》,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1 年 ;陈钧《武汉近代商业文
:
化的结构分析》,载《近代武汉城市文化散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责任公司 ,1994 年 。
ζ
λ
g 杨蒲林 、
皮明庥《武汉城市发展轨迹》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1990 年 ; 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史》
: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 ; 皮明庥 、
吴勇《汉口五百年》
: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 皮明庥《一位总督・
: 一座
城市・
一场革命 —
——张之洞与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1 年 。
{
λ
g 梁淼泰《明清时期景德镇城市经济的特点》
: 《江西社会科学》
, 1984 年 7 期 。
|
λ
g 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
: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
}
λ
g 萧放《宋至清前期景德镇的形成和发展概述》
: 《江西社会科学》
, 1987 年 3 期 。

λ
g 曹国庆《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徽州瓷商》
: 《江淮论坛》
, 1987 年 2 期 。
υ
µ
g 曹国庆 、
萧放《景德镇考察记》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1988 年 1 期 。
µ
ϖ
g 方李莉《飘逝的古镇
: —
——瓷都旧事》,群言出版社 ,2001 年 。
ω
µ
g 徐希凯《清末民初的沙市棉花贸易与城市经济》
: 《江汉论坛》
, 1988 年 4 期 。
ψ
µ
g 陈关龙《明清时期沙市商品市场探索》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1989 年 1 期 。
|
µ
g 段超《试论清代宜昌城市的发展》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1989 年 1 期 。
}
µ
g 萧放《试论明清时期江西四大工商市镇发展的特点》
: ,同上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4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5 年第 11 期


µ
g 萧放《明清时代樟树药业发展初探》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1990 年 1 期 。
υ
ν
gσυ
g 徐晓望《清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1990 年 4 期 。
ϖ
ν
g 王根泉《明清时期一个典型农业地区的墟镇
: —
——江西抚州府墟镇试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1990 年 2 期 。
ω
ν
g 曾学优《清代赣江中游地区农村市场初探》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1996 年 1 期 。
ξ
ν
g 谢庐明《赣南的农村墟市与近代社会变迁》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2001 年 1 期 。
ψ
ν
g 李华《清代湖南城乡商业的发达及其原因》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1991 年 3 期 。
ζ
ν
g 王朝辉《试论近代湘西市镇化的发展》
: 《吉首大学学报》
, 1996 年 2 期 。
{
ν
g 张家炎《明清江汉平原的农业开发对商人活动和市镇发展的影响》
: 《中国农史》
, 1995 年 4 期 。
|
ν
g 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及其意义》
: 《中国经济史研究》
, 1996 年 2 期 ;《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7 年 2 期 。
}
ν
g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西墟市与市镇的发展》
: 《第二次中国近代经济史会议》
, ,台北中研院经济所 ,1989 年 ; 或
见《山根幸夫教授退休纪念 明代史论丛》
下卷 ,东京汲古书院 ,1990 年 。

ν
g 许檀《明清时期江西的商业城镇》
: 《中国经济史研究》
, 1998 年 3 期 。
υ
ο
g 巫仁恕《明清湖南市镇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 ,台湾大学 1991 年硕士论文 ; 傅乐园 《明清时期湖北的市
:
镇发展与变迁》,武汉大学 2001 年硕士论文 。
ο
ϖ
g 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
: ,武汉大学 2001 年博士论文 。
ω
ο
g 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
: ,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
ξ
ο
g 收入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 。
ζ
ο
g 方行《清代前期农村市场的发展》
: 《历史研究》
, 1987 年 6 期 。
{
ο
g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
: ,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
|
ο
g 陈学文《中国封建晚期的商品经济》
: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
}
ο
g 张海鹏《徽商研究》
: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

ο
g 王廷元《略论徽州商人与吴楚贸易》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1987 年 4 期 ;李琳琦《徽商与明清时期的木材
:
贸易》《清史研究》
, 1996 年 2 期 。
υ
π
g 陈支平《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
: 《江西社会科学》
, 1983 年 3 期 。
ϖ
π
g 吴琦《清代湖广漕运与商品流通》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1989 年 1 期 。
ω
π
g 钟永宁《试论十八世纪湘米输出的可行性问题》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1990 年 3 期 。
ξ
π
g 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外运粮食之过程
: 、结构 、
地位考察》《中国农史》
, 1993 年 3 期 。
ψ
π
g 张建民《
: “湖广熟 ,天下足”
述论》
《中国农史》
, 1987 年 4 期 。
ζ
π
g 张岩《清代汉口的粮食贸易》
: 《江汉论坛》
, 1993 年 4 期 。
{
π
g 钟兴永《清代湘米贸易论略》
: 《中国农史》
, 2001 年 1 期 。
|
π
g 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食盐的输入与运销》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2001 年 4 期 ; 或见《明清湘鄂赣地区
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
}
π
g 刘秀生《清代中期湘鄂赣棉布产销与全国棉布市场格局》
: ,载叶显恩主编 《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
: ,中
华书局 , 1992 年 。

π
g 王根泉 、
魏佐国《明清两代江西抚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
: 《江西社会科学》
, 1992 年 6 期 ; 陶德臣《晋
:
商与西北茶叶贸易》《安徽史学》
, 1997 年 3 期 。
υ
θ
g 李华《清代湖北农村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地方商人的活跃》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1987 年 2 期 ;《清代湖南
的外籍商人》
《清史研究》
, 1991 年 1 期 ;《清代湖南商人的经商活动》《中国经济史研究》
, ,1992 年 1 期 。
ϖ
θ
g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 ,人民出版社 , 1983 年 。
ω
θ
g 陈学文《中国封建晚期的商品经济》
: ;郑昌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 刘秀生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内清代长江中游经济史研究综述 25

《清代商品经济与商业资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3 年 。
ξ
θ
g 吴量恺《清代湖北农业经济研究》
: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
ψ
θ
g 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
ζ
θ
g 谭天星《清前期两湖地区粮食产量问题探讨》
: 《中国农史》
, 1987 年 3 期 ;《简论清前期两湖地区的粮食商品
化》
《中国农史》
, 1988 年 4 期 ;《清前期两湖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初探》《农史研究》
, 第 9 辑 ;《清前期两湖
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中国农史》
, 1990 年 1 期 。
{
θ
g 张家炎《清代江汉平原水稻生产评析》
: 《中国农史》
, 1991 年 2 期 ;《清代中期江汉平原作物结构研究》《古
,
今农业》
1991 年 3 期 ;《明清江汉平原农业经济发展的地区特征》《中国农史》
, 1992 年 2 期 ;《清代湖北的杂
粮作物》《古今农业》
, 1996 年 1 期 ;《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中国农史》
,
1996 年 3 期 。
|
θ
g 张国雄《
: “湖广熟 ,天下足”
的经济地理特征》《湖北大学学报》
, 1993 年 2 期 ;《“湖广熟 ,天下足”
的内外条件
分析》《中国农史》
, 1994 年 3 期 。
}
θ
g 龚胜生《清代两湖地区的玉米和甘薯》
: 《中国农史》
, 1993 年 3 期 ;《从米价长期变化看清代两湖农业经济的
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
, 1996 年 2 期 ;《明清之际湘鄂赣地区的耕地结构及其梯度分布研究》《中国农史》
,
1994 年 2 期 。

θ
g 李华《清代湖南农村的稻谷生产及其商品化》
: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 1989 年 10 期 。
υ
ρ
g 梅莉《明清湖北农业区域特征分析》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1993 年 4 期 。
ϖ
ρ
g 龚胜生《清代两湖地区茶叶的种植与分布》
: 《古今农业》
, 1993 年 3 期 ;《清晚期两湖纤维作物的种植与发
展》《古今农业》
, 1995 年 2 期 。
ω
ρ
g 梅莉《明清湖北茶叶及其生产分布》
: 《湖北大学学报》
, 1994 年 2 期 。
ξ
ρ
g 李华《清代湖北农村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地方商人的活跃》
: ; 又《清代湖南农村经济作物的发展》《清史研究
,
通讯》
1989 年 3 期 。
ψ
ρ
g 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南山区的开发》
: 《中国农史》
, 1985 年 4 期 ;《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北山区的开
发》
《中国农史》
, 1986 年 2 期 。
ζ
ρ
g 于少海《试论明清赣南商品经济的发展》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1997 年 2 期 。
{
ρ
gρ∼
g 王根泉 、
魏佐国《明清两代江西抚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
: 。
|
ρ
g 昌庆钟《清代江西经济作物发展的原因》
: 《南昌大学学报》
, 1993 年 3 期 。李卫东 《清代江西经济作物的发
:
展及其局限》《中国农史》
, 2001 年 4 期 。
}
ρ
g 方行《清代前期湖南四川的小农经济》
: 《中国史研究》
, 1991 年 2 期 。李华 《清代湖南城乡商业的发达及其
:
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1991 年 3 期 。
ϖ
σ
g 梁淼泰《明清时期浮梁的农村商品》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1989 年 1 期 ;《明清时期浮梁的田亩数和亩产
量》
《江西大学学报》
, 1988 年 1 期 。
ω
σ
g 李华《清代湖南的采矿业》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1990 年 3 期 。
ξ
σ
g 梅莉《清代湖北纺织业的地理分布》
: 《湖北大学学报》
, 1993 年 2 期 。
ψ
σ
g 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北山区的开发》
: 《中国农史》
, 1986 年 2 期 。
ζ
σ
g 张建民《清代湘鄂西山区的经济开发及其影响》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1987 年 4 期 《清代江汉
; —洞庭湖
区堤垸农田的发展及其综合考察》《中国农史》
, 1987 年 2 期 。
{
σ
g 宋平安《清代江汉平原水灾害与经济开发探析》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1990 年 2 期 。
|
σ
g 龚胜生《清代两湖地区人口压力下环境恶化及其对策》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1993 年 1 期 ; 又见《清代两湖
农业地理》。
}
σ
g 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开发与环境变迁初议》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1994 年 3 期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