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2002 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 21

郑杰祥认为 ,姜字从羊 、
从女 ,说明炎帝族乃是一个以羊为图腾崇拜的部族 。文献记载高平市
北有羊头山 ,或与炎帝族以羊为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
炎帝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 : 目前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 ,一些地方
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破坏了历史文化遗存 ,而有知识 、有远见的地方领导则深知保护祖先留下
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开发这些文化遗产 ,促进当地经济 、
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改善当
地的面貌 。不少学者就文化遗产的保护 、
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
( 常四龙)

2002 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

矢泽知行  撰
( 爱媛大学教育学部  日本爱媛)
张学锋  译
( 南京大学历史系  江苏南京  210093)

  在 2002 年的五代 、


宋、元史研究中 ,有关前近代中国政治 、
社会结构的论述颇丰 ,展示了各
家不同的学术观点 。作为展开争论所不可缺少的立足点 ,即实证性研究 ,尤其是基于严密的史
料分析而取得的成果也是有增无减 。以下 ,我们想通过设定的各个子目 ,对 2002 的研究作一
个扼要的回顾 。

政治史 、
制度史

从五代开始看起 。首先 ,汲古书院出版了堀敏一的《唐末五代变革期的政治与经济》,以唐


末动乱 、朱全忠政权的成立等问题为考察唐末五代变革时期政治与经济的出发点的各篇论考 ,
很有见解 。而且这些原本散见于各种刊物的论文如今汇为一编 ,大大方便了读者 ,这一点也令
人欣慰 ,期待专业书评的早日问世 。此外 ,山根直生《唐末五代徽州地域社会的发达与政治的
重组》《
( 东方学》
103) ,通过对交通 、
流通等领域的考察 , 从与州或藩镇这样的大辖区军事权力
的关系中 ,对一个县出现的自卫团势力的重组过程进行了明快的剖析 ,试图从深层次中找出五
代十国各政权形成的动力 。同样在宽泛的地域范围上展开讨论的 ,还有山崎觉士的《未完成的
海洋国家》《 ( 古代文化》
54 - 2) 和《五代时期“中国”与诸国的关系》( 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论
丛》12) 。在前一篇文章中 ,作者将吴越国定位为东海 、 南海贸易圈的结合点 , 认为吴越国在唐
朝崩溃以后的东亚世界中 ,试图摸索出一种以海洋为基点的新的政治秩序圈 。在后一篇中 ,作
者基于对各国之间往来国书的分析 ,对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与江南各政权之间的关系进行
了整理 ,探讨了通过贡献 、 上供的方式所维持的政治秩序 。
接下来看有关宋代的专著 。首先 ,曾出版《宋代至清代身份法研究》( 北海道大学图书刊行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 年第 11 期

会) 的高桥芳郎 ,去年又出版了新著《宋代中国的法制与社会》( 汲古书院) 。该书从主户 、 客户


的基本概念到《水浒传》 中的宋江 ,虽然内容繁多 ,涉及面极广 ,但始终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
是探索宋代中国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 。想必不久就会有专业的书评问世 。
下面是单篇论文 。首先从与皇室有关的方面来看 , 约翰・彻伊费 ( 高津孝译 )《宋代宗室
(imperial clan) 政治 、 社会上的演变》《 ( 东方学》103) 是一篇讲演稿 , 相当于其《Branches of Heav2
en》( Harvard U. P ,Cambridge ,1999) 的内容提要 ,对两宋时期宗室组织不断扩大的变化过程进行
考察 。有关约翰・ 彻伊费的著作 ,请参照近藤一成撰述的书评 《 ( 东洋史研究》 61 - 1) 。关于皇
室礼仪与宗教的研究有新城理惠《唐宋时期的皇后 、 皇太后》( 野口铁郎先生古稀纪念论集刊行
委员会编《中华世界的历史性展开》,汲古书院 ,以下简称《中华世界》) 、 金子由纪《北宋的大朝
会礼仪》《 ( 上智史学》 47) 、松本浩一《徽宗的宗教政策》《 ( 中华世界》 ) 等篇 。新城理惠从太庙祭
祀的礼仪出发 ,将唐代以前与宋代皇后在祭祀过程中的角色进行了比较 ,认为皇帝生母的地位
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金子由纪分析了大朝会由原先的嘉礼演变为宾礼的过程 ,指出这其中隐
藏着北宋时期曾对君臣间的礼仪秩序进行过重新定位这一历史事实 。松本浩一认为 ,徽宗时
期 ,宗教政策中有将皇帝比照古代圣王进行崇拜的倾向 ,其实在整个北宋时期都可以看得到 。
关于皇帝与宰相的关系 ,富田孔明《北宋士大夫的皇帝 、 宰执论》( 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
4) 揭示了“北宋士大夫共通的皇帝 、 宰执论的最大公约数”; 安倍直之《南宋孝宗时期皇帝的侧
近官》《 ( 集刊东洋学》
88) 则对皇帝周围的政治动向进行了重新思考 ,对皇帝权力和宰执权力的
关系及其变迁作了具体的探讨 ,这一点值得重视 。
关于宋代的法制史与职官制度 。 正博《宋代编管制度考》《 ( 东洋史研究》
61 - 3) ,通过大
量的论据 ,论证了宋代刑法上介于死刑与流刑之间的“编管”是一种“登记在册 ,交由州县监督
管理”的刑罚 。宫崎圣明《北宋的中书与三司的统摄关系》( 北海道大学《史朋》34) , 对二府 ( 中
书、
枢密院) 与三司的关系变迁分成太宗 、
真宗 、
仁宗三个时期进行考察 ,通过榷茶法等具体政
策的决策过程对上述关系进行分析 ,是此文的一大特色 。此外 ,以开封的迎宾设施为题材对朝
贡管理机构的情况进行探讨的金成奎的《宋代朝贡机构的编制与性质》《 ( 史观》146) 。在地方
行政 、
地方官制的研究上 ,首先有佐竹靖彦的《宋代建州地域的土豪和地方行政》《 ( 漆侠先生纪
念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 ,文章分析了土豪与胥吏的关系等问题 ,对福建建州地方行政秩序
的形成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青木敦《宋代地方官考课制度的基调》( ICU《亚洲文化研究》 11) ,
以南宋地方官考课制度的改革为切入口 ,指出在当时的政治议论中 ,对监司的地位无法确认这
一情况存在着某种不满情绪 。高桥弘臣《南宋初期川陕地区的宣抚处置使和宣抚使》( 爱媛大
学法 、
文学部《论集 人文》
13) 和《南宋四川总领所》《
( 中华世界》
) ,就南宋初期对川陕地区的统
治进行了考察 ,指出南宋初期在川陕设置了代行中央机构实施统治的宣抚使 ,后来设置的四川
总领所作为秦桧解散宣抚使机构的过渡环节 ,最终使这一地区成为南宋中央直接控制下的区
域 。前村佳华《北宋 、
金代县的新设与统废》( 名古屋大学《东洋史研究报告》 26) ,对北宋和金代
县的增减进行了仔细的统计 ,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发现 ,新县的设置和旧县的统废现象出现了
逐渐减少的趋势 。
有关辽代的研究读到了高井康典行的两文 《斡鲁朵与藩镇》
: 《
( 东洋史研究》 61 - 2) 和《辽
代武官的升迁》《( 史滴》24) 。前者就“斡鲁朵所属州县”
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 ,证明了这些州县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02 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 23

并不属于皇帝的私人所有 ,而是受制于斡鲁朵 、 “国家”、 藩镇这三者 。作者在论文最后所提示


的关于辽代或者说 10 世纪以后东亚历史研究的新视角值得我们深思 。后一篇则在与唐 、 五代
官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 ,对辽代契丹武官的迁转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
关于蒙元史 ,去年虽然没有看到新著 ,但从《史滴》 第 24 号所编辑的特集《元史研究中多视
角探讨的尝试》、
松田孝一主编《从碑刻等史料的综合分析而展开的蒙古帝国 、 元朝政治 、经济
体制的基础研究》( 平成 12 - 13 年度科研经费报告书 , 以下简称《碑刻等史料》 ) 中所收的多篇
中青年学者的优秀论文来看 ,这一领域的研究依然活跃 。研究日趋活跃的背景 ,正像去年史学
会第 100 届纪念大会上杉山正明为佐藤高次所作的评论中提到的那样 , 与资料本身出现飞跃
性的改善有着重要的关系 。此外 ,杉山正明《反说欧亚大陆史》( 日本经济新闻社) 是一部试图
通过蒙古时代以来的视线或目光面对现代世界的著述 。从游牧民族的诞生到现代蒙古的历史
进程 ,通过通史的手法进行概观的则有宫胁淳子的《蒙古的历史》( 刀水书房) 。
与蒙元的政治 、 军事 、 官制相关的单篇论文有以下一些 。池内功《蒙古政权下汉人世侯的
权力》《( 中华世界》 ) 强调 ,即使在窝阔台时期投下体制出现以后 , 汉人世侯在投下领主的管辖
之下 ,依然保持着作为世袭地方军民长官的地位 。作者还撰有《河南元代汉族以外的各族军人
之家系》《 ( 碑刻等史料》 ) ,以河南现存的碑刻资料为线索 , 对窝阔台时期被派往汉地的葛逻禄
等族的下级士官的子孙们参与征服南宋 、 对占领地实行统治等事实进行了论述 。陈高华 ( 船田
善之译)《 〈述善集〉 碑传两篇所见元代探马赤军户》《 ( 史滴》24) ,利用元代唐古特人崇善编纂的
《述善集》,对山东 、
河南地区的探马赤军户进行了考察 。其考察对象的一部分与池内功有重复
之处 ,亦请一并参照船田善之的《新史料〈述善集〉 介绍》《
( 史滴》
24) 。村冈伦《蒙古时期的右翼
兀鲁思与山西地方》《 ( 碑刻等史料》
) 指出 ,在山西的投下领地上 , 右翼兀鲁思的游牧活动一直
没有中止过 ,由此对忽必烈时期份地“食邑”
化以后的投下领地的认识就有必要进行重新思考
了 。松田孝一《蒙古帝国对工匠的占有与管理》《
( 碑刻等史料》
) , 对蒙古势力在不断扩张的过
程中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征集起来 、分配给诸王侯并由他们进行管理的工匠问题进行了详细
的考察 。四日市康博《札鲁忽赤与必 赤》《
( 史观》
147) 认为 ,虽然札鲁忽赤司掌着带有强制力
的司法 ,必 赤司负责一般的文书庶务 , 但从处于高位的札鲁忽赤代行必 赤事务等现象来
看 ,在行政功能上两者实际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 。大岛立子《元朝福建的行省》《 ( 爱大史学》
11) ,对福建地区各行省的统废经过进行了整理 , 认为福建地区行省的统废说明了这一地区的
行省一直具有军事机构的性质 。渡边健哉《元朝大都留守段贞的活动》《 ( 历史》
98) 《
、关于元朝
的大都留守司》《文化》
( 66 - 1 、
2 两篇都是有关大都留守司的论考 。作者将负责大都建设及建
)
成以后管理维护事务的留守司定位为蒙古皇帝的家政机构 ,从而推测当时的大都城是被视作
皇帝的私有财产的 。
关于蒙元的法制 ,宇野伸浩《成吉思汗的大札撒再考》《 ( 中国史学》
12) ,针对尚有疑问的成
吉思汗时期的大札撒问题 ,作者梳理了以往的学术研究史 ,在网罗东西方基本史料的基础上对
之作了重新探讨 ,论证了作为成文法 ,大札撒在成吉思汗时期是实际存在的 。佐藤邦宪《元代
刑罚考察 ( I) 》《
( 日本法学》68 - 1) 是其今后将要展开的一系列研究的绪论部分 ,这一研究虽然
旨在对仁井田  、 宫崎市定提出的元代法制体系进行重新探讨 ,但作者却一开始就将蒙古法排
除在考察对象之外 ,这种研究态度恐怕有待改进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4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 年第 11 期

财政史 、
税制史 、
商业史

首先看宋代的相关研究 。鸟居一康《北宋的封桩与财政运用》《
( 中国史学》 12 ) 指出 , 为储
备军粮而制定的临时措施封桩 ,在财货的储藏以外还具有多方面的性质 ,并对元丰改制以后的
地方财政给与了深刻影响 。后藤久胜《北宋商业流通的地域构造》《
( 史滴》139) , 以《宋会要辑
稿》所收熙宁十年商税统计为材料 ,通过仔细的分析 ,再现了与全国市场圈互动的地方市场圈
的扩大 ,并推定这样的地方市场圈基本上与行盐区一样 ,有一到两个路的地区范围 。同样依据
《宋会要辑稿》 的资料整理出分析数据的还有清木场东的《荆湖南路的商税务及税额》( 久留米
大学《产业经济研究》 43 - 1) 。此外 ,西奥健志《北宋边境的军粮支出》《
( 鹰陵史学》28 ) 是对河
北、河东 、 陕西的军粮支出额的探讨 。藤田慎一《宋代四川的陶瓷器流通》( 佛教大学大学院《纪
要》30) 以出土资料为中心对宋代四川地区的陶瓷器流通进行了分析 。
关于蒙元的财政 、 税制 、
货币 ,去年发表了三篇有分量的论文 。元代商人 、
斡脱应朝廷的要
求 ,向朝廷出售珍宝的制度或习惯被称作中卖宝货 。四日市康博《元朝的中卖宝货》《 ( 内陆亚
洲史研究》 17 认为 ,这种制度或习惯是建立在大汗或王侯 、
) 穆斯林或畏兀尔财务官僚以及商
人、斡脱这三者的地缘 、 血缘关系之上的 。松井太《蒙古时期畏兀尔地区的税役制度与税收体
系》《
( 碑刻等史料》
) ,充分利用东西方现有的编撰史料以及畏兀尔语世俗文书 , 对十进制的居
民组织及其实际状况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 。市丸智子《论元代货币中贯文 、 锭两单位的差别》

( 社会经济史学》
68 - 3) ,针对元代贯文和锭两这两种价格表示体系 , 通过对黑城出土文书和
徽州文书的分析 ,从时期上和地区上对这两种价格体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认为江南地区的民间
社会通常使用贯文单位 ,而作为白银价值尺度的钞的锭两单位没有渗透进来 。

都市 、
水利 、
交通

斯波义信《中国都市史》( 东京大学出版会) 是立足于社会经济史角度撰述的一部概述性的


中国都市史 。该书的参考文献可起到研究入门的作用 ,对读者很有帮助 。关于宋代的都市有
久保田和男的《宋都开封城内的东部与西部》( 长野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纪要》 36) ,作者从驻屯 、
漕运的功能出发 , 对开封城内部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关于宋代的水利事业 , 远藤隆俊《“河
狱”—
——宋代中国的治水与党争》( 高知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报告》62 ) , 考察了北宋中期围绕黄
河商胡河道治水的疑狱事件及其事件前后的政治背景 。作者将宋代“开封体系”定位为隋唐
“长安体系”与明清“北京体系” 之间的过渡阶段 ,这一点引人注目 。西冈弘晃《唐宋时期扬州的
盛衰与水利问题》( 中村学院大学《研究纪要》34) 则将宋代扬州趋于衰败的原因归结于大运河
的泥沙堆积 。
在去年的各项研究中 ,有关宋元时期交通史的成果屡见不鲜 ,其中 ,与日本僧人渡海巡礼
相关的成果尤其引人注目 。上川通夫《 然入宋的历史意义》( 爱知县立大学文学部日本文化
学科《论集》50) ,首先对宋初前往中国天台山 、
五台山巡礼的东大寺僧人 然的事迹进行梳理 ,
进而对日宋两国外交的一个侧面进行了论述 。远藤隆俊《宋代中国的护照》《 ( 史学研究》237)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02 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 25

和井上泰也《读成寻〈日记〉 》《
( 立命馆文学》 577) 两篇均是利用成寻《参天台 、 五台山记》而展开
的研究 。远藤隆俊依据宋代文书行政的特征对《参天台 、 五台山记》所收录的官文书进行考察
后认为 ,成寻以一个巡礼者的身份进入中国 ,以后逐渐转变为政府的使者 ,从成寻身份转变的
背景中 ,可以看出宋朝外交政策的灵活性 。井上泰也论文从经济史 、 货币史的角度探讨了现钱
出纳的问题 。此外 ,森公章《刘琨与陈 》《( 白山史学》 38) 也将目光集中在与成寻有关的两个
宋代商人身上 ,对日宋之间的往来以及对在宋日本人的支援等问题作了探讨 。 本涉《元末内
乱时期的日元交通》《( 东洋学报》
84 - 1) 整理了元末日元间僧侣往来的事例 , 论述了江浙地区
的内乱对交通情况的恶化 、 航路的多样化以及日本禅林逐渐失去渡海参学的热情等方面产生
的影响 。 本涉《日本史研究中的南宋与元朝》《 ( 史滴》24) 还对日宋 、
日元关系史研究的史料
与学术史进行了整理 ,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 《亚洲游学》37 号编辑了题为《马可・波罗与他的
伙伴们》
的特集 《
, SHINIKA》
13 - 10 号编辑了以《丝绸之路上的行客》为题的特集 。以上这两个
特集都与交通史有关 。近年来的交通史研究已不局限于由国家管理的驿站和通过漕运而实现
的物资运输及贸易 ,由此而派生出来的民间往来与交流也被纳入了研究的视野 ,更加广泛的社
会侧面成为越来越关注的研究对象 。从水陆路交通和旅馆客栈方面对宋代的旅行形态作出分
析的还有张碧惠的《中国宋代行旅的形态》( 立正大学观光学部《纪要》 4) 。

社会 、
女性

在被视为具有“流动性” 特征的中国地域社会中 ,是通过什么样的原理将人们统合起来的 ?


这个问题在探讨前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上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谷川道雄《试论中国前近代社
会的基本结构》( 名古屋大学《东洋史研究报告》
26) 在回顾战后中国史研究的基础上 ,从层次虽
异但同时并存的“国家共同体”与“家族共同体”这两者的相互关系出发 ,对中国社会的结构作
出了明快的解析 。与这一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 ,如将“宗族”和“乡约”视作宋代以降形成的统
合原理的井上彻《中国近世地域社会札记》《 ( 历史科学》
170) 、
将“义”
和“社”视为前近代中国非
血缘性统合原理的相田洋《义与社》( 青山学院大学文学部《纪要》43) , 还有前面介绍的高桥芳
郎的《宋代中国的法制与社会》,这些研究之间今后如何展开建设性的争论 ,我们将拭目以待 。
更重要的是能够成为上述议论基础的具体问题的实证性研究 。去年 ,与宋代社会结构论相关
的实证研究有水越知的《宋代社会与祠庙信仰的展开》《( 东洋史研究》
60 - 4) ,论文从宋代的政
策演变和地方权势阶层的活动这两个方面对宋代祠庙信仰问题作了探讨 ,对祠庙逐渐摆脱中
央的严密统制 ,在地方权势阶层的管理下带上了经济的色彩 ,作为地域社会政治 、 宗教 、
经济的
核心充当重要角色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此外 ,相关论述还有考察福建士人刘克庄
日常活动和行动范围的小林义广的《南宋时期福建中部的地域社会与士人》《 ( 东海史学》36) ,
和总结中文论文中关于宋代社会史研究动向的吴雅婷的《回顾一九八 ○年以来宋代的基层社
会研究》《( 中国史学》
12) 。
女性史研究方面 ,有从女性史的角度出发考察欧阳修《五代史记》 的刘静贞的《书写与事实
之间》《
( 中国史研究》12) 和以敦煌出土“女人社”
社条文书为主要线索 、考察敦煌妇女社会生活
状况的余欣的《唐宋敦煌妇女结社研究》( 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 325)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6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 年第 11 期

文化 、
思想 、
宗教

这里仅将与历史学密切相关的成果略作介绍 。首先看去年出版的单行本 。与本节有关的


有 : 岛田虔次《中国思想史研究》( 京都大学学术出版社) 第 Ⅲ部中的《宋学的展开》、
池田温《东
亚文化交流史》 第三部中的《丽宋往来的一个方面》。井上进《中国出版文化史》( 名古屋大学出
版会) 部分运用了社会史的理论方法对书籍和出版事业进行考察 ,新颖独到 ,只是在元代部分
似乎没有能够完全反映出近年来众多的研究成果 , 这一点稍有遗憾 。中砂明德《江南》( 讲谈
社) 以南宋到明末为主要对象 ,从各方面入手 ,观察江南的人物和文化 ,对其多样性和复合性进
行了生活的描述 。
论文方面 ,刘浦江《文化的边界》《 ( 中国史学》12) 论述了两宋辽金时期的禁书和书籍的流
通 。田中公明《西夏元代的丝绸之路密教及其图像》( 木村清孝博士还历纪念会编《东亚佛教》,
春秋社) 确定了哈拉和特 ( 黑城 ) 出土的佛教绘画是宝楼阁曼陀罗 , 是极其珍贵的遗物 。梁音
《二十四孝研究》( 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人文科学研究》31) 对宋辽金的孝子图与《孝
子录》 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西田龙雄《西夏语研究的新领域》《 ( 东方学》
104) 则将成为今后西夏
史研究的基础 。
去年的元代文化史研究也非常活跃 。首先在宗教方面 《史滴》
, 第 24 号上刊登了两篇相关
论文 ,索汗・
格雷特的《成吉思汗时期的答剌罕》和石滨裕美子的《八思巴著作中所见忽必烈政
权初期的燕京地区》。前者从与传统游牧性质的萨满教之间的关系考察了“答剌罕”这个历史
悠久的称号 。后者对八思巴的两种藏文著作作了翻译 ,介绍了从中获得的关于佛塔和帝都建
设的新收获 。 《内陆亚洲史研究》刊登的两篇论文也值得关注 ,即中村淳 、 森平雅彦的《韩国松
江寺所藏元代藏文法旨》 和森平雅彦的《大元兀鲁思与高丽佛教》。前者认为韩国松江寺所藏
的元代藏文法旨是藏传佛教萨迦派帝师发布的特别许可证明的贵重实物 。这件文书的发现 ,
正像森平雅彦在后一篇文章中所论述的那样 , 在蒙元史研究上是一件能够“突破狭义的蒙古
史、 中国史 、朝鲜史 、
西藏史的框架 ,促进综合研究”的珍贵史料 。与宋元时期的出版相关的研
究 ,有森田宪司《王朝交替与出版》《 ( 奈良史学》20 ) 和宫纪子《
〈庙学典礼〉札记》《
( 东方学》
104) 。前者对和刻本《事林广记》
的细部作了推敲 , 指出蒙古统治时期对出版业的钳制是比较
缓和的 。后者认为《庙学典礼》 是元代的政府出版物 ,推测其经过多次的编纂 。在教育方面 ,片
山共夫《元代的家塾 续 》九州大学《东洋史论集》30 ) 论述了元代教育机构“家塾”盛行的背
( ) (
景 。樱井智美前后发表了《儒学提举司的起源与变迁》( 阪南大学人文自然科学《论集》37 - 4)
和《元代的儒学提举司》《( 东洋史研究》
61 - 3) 两篇 ,以元代掌管地方学校各种事务的儒学提举
司为中心 ,对元代文化政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前者首先对宋金元三代的学校管理制度
作了概观 ,然后对元代学校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认为在管理制度方面中书省区域受到了金的影
响 ,而江南三省则受到了南宋的影响 。后一篇对江浙的儒学提举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 ,认为
儒学提举司既是学校相关权利的体现者 , 又是享有名誉的儒学文化的承担者 。此外 , 作者的
《日本近来的元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12) 以元代文化政策为中心对近年来的研究动向进行了
整理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02 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 27

史料 、
译注 、
调查报告

对各种史料在历史学研究中的运用问题作出论述的有坂尻彰宏《归义军时期与畜牧相关
的藏文文书》《 ( 史学研究》 111 - 11) 和武内绍人《归义军到西夏时期的藏文文书与藏文的使用》

( 东方学》
104) 。两文均对上述时期的藏文史料进行了周密的分析 ,论证了藏文史料对这一时
期政治史 、经济史及社会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平田茂树《 〈王安石目录〉研究》( 大阪市立大学
《东洋史论丛》 12) 、
盐卓悟《作为历史史料的〈夷坚志〉 》《
( 中国笔记小说研究》6) 、须江隆《虚构
出来的碑文》《 ( 史学研究》 236) ,分别对政治日记 《 、夷坚志》 中的物产记录和祠庙碑文的史料价
值作了具体的分析 ,并指出使用时的注意之处 。其他对史料进行分析论证的还有佐立治人的
《和氏父子撰〈疑狱集〉 整理》( 关西大学法学部《论集》51 - 6) 和会谷佳光的《崇文总目》( 二松学
舍大学《人文论丛》 68) 等 。
与宋史相关的译注 。与《朱子语类》 相关的有宋明研究会《 〈朱子语类〉卷二译注 ( 九) 》《
( 汲
古》41) 、
恩田裕正《
〈朱子语类〉卷九十三译注 ( 一 ) 》《
( 汲古》42 ) 、 垣内景子《〈朱子语类〉译注
(四) 卷 113 第 34 条~卷 114 第九条 训门人》( 明治大学《教养论集》 358) 以及垣内景子《围绕
〈朱子语类〉 记录的一个考察》( 明治大学《教养论集》 350) 。此外 ,还有宋家钰 ( 徐建新译)《明抄
本北宋天圣“田令” 与后附唐开元“田令”再校》《 ( 骏台史学》115) 和河村晃太郎 、
盐卓悟《译注
〈太平广记〉 妇人之部 ⑤⑥》《
( 千里山文学论集》 67 、
68) 。
与元史相关的译注 ,有金文京等译注的《老乞大》( 东洋文库) 、 元代的社会与文化研究班的
《〈事林广记〉 刑法类 、
公理类译注》《 ( 东方学报》
京都第 74 册) 以及浅见洋二等译注的《 〈乌台笔
补〉 译注稿》《
( 中国研究集刊》 30) 等 。
包括考古学在内的调查报告中 ,与蒙元相关的部分非常引人注目 。白石典之《蒙古帝国史
的考古学研究》( 同成社) ,对 11 处遗址进行了考察 ,在此之上结合与这些遗址相关的东西文献
史料 ,考察了蒙古帝国兴亡的背景 。这项成果一定会对蒙古史文献学专家产生影响 。同样将
考古学置于研究视野的还有《史滴》24 号上发表的三篇论文 : 远藤启介《宋元瓷器研究的现
状》、
小川光彦《水下考古学与宋元史研究》、 四日市康博《鹰岛海底遗址中所见元寇研究的可能
性》。此外 ,池内功《河南省元代道教石碑调查报告》( 四国学院大学《论集》107) 、
森田宪司《北
京地区元朝石刻的现状与文献》《 ( 碑刻等史料》 )、松川节《新发表的蒙古语命令文碑三件》《( 碑
刻等史料》 、
) 中村淳《元代藏文命令文研究序说》《碑刻等史料》以及饭山知保 、
( ) 井黑忍 、
船田
善之《陕西 、山西各地访碑行报告》《史滴》24 等篇 , 都是经调查得来的原始史料的解题或目
( )
录 ,这些资料必将成为今后展开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在研究动向的整理介绍方面 ,则有刘晓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元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12) 。

展  望

回顾 2002 年的各项成果 ,可以看出两个明显的特点 : 一是宋史研究中围绕地域社会的议


论进一步深入 ,一是辽 、
元史研究因其资料的多样化而使得实证性研究的范围非常宽广 。宋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8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 年第 11 期

元史研究之间存在着不协调性 ,这在以前曾经多有指出 。去年 ,力图克服这种不协调性的论考


逐渐增多 ,宋史研究的“深度” 和元史研究的“广度”
正在朝着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 。
在去年的本栏目中 ,执笔者在文末曾经这样指出 “
: 我们是生活在各种价值观共存 ,并允许
多样的历史解释共存的社会的历史研究者 。 ”确实是这样 。但是 “价值观共存”
, 到底指的是一
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 这恐怕不会是指各说各话的“没有争论的共存”吧 ? 无视中国史的特殊
性 ,非要将它与“世界史的普遍发展阶段” 磨合到一起 ,这样的议论如今已经过时 ( 我倒觉得执
笔者仍然保持着一定的价值观) 。但是 ,不能因为已经过时就可以完全与之诀别而将自己沉醉
在中国特定时代的特殊历史状况之中 ,这样的研究态度依然是有问题的 。在这样的状况下 ,我
们应该采取的研究态度就是 ,在不断积累起来的实证研究的成果之上 ,自由地交流意见 ,展开
自由的批评和争论 ,否则别无他途 。只有这样 ,才能远离缺乏争论的分散研究 ,将各自的研究
成果公诸于众 ,从批评和争论中找出一定的客观性 、 普遍性 ,这才是历史研究应有的态度 。
在 2002 年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的基础上 ,构筑起更深更广的历史视野 ,在此之上展开自由
的批评和争论 ,这是对我们每一位研究者提出的要求 。
译自〔日〕
《史学杂志》 第 112 编第 5 号 ( 2003 年 5 月 20 日发行)
《2002 年的历史学界 —
——回顾与展望》

面目清新的《中国远古社会史论》
蔡凤书

( 山东大学考古系  山东济南  250100)

  由马新和齐涛合著的《中国远古社会史 如何更多地利用自然科学研究成果 , 在筛选


论》,最近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刊行 。仔细阅读 神话传说的时候也很少以世界其他各民族历
全书 ,不禁感触良多 。 史作为参照 。本书作者之一早在 18 年前就
从上个世纪 60 年代开始 ,人们在论述中 写过一本论述远古洪荒时代的书 ,经过了 20
国远古历史的时候就注意到科学地利用现代 年左右的积累 , 终于在《中国远古社会史论》
考古学研究成果 , 特别是进入 80 年代之后 , 中向我们勾勒出了冰河时代以后的历史轮
由于考古事业大发展 , 以著名学者苏秉琦教 廓 ,并描绘了世界范围内的大洪水状况和人
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大力提倡根据新的资料 类古代文明的几个大的版块 。
重建中国史前史的观点 。于是 , 摈除固有模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我国广为流传 。
式与框架 ,从各个角度探讨中国远古历史 ,一 但是大禹治水的时代和上述洪荒时代在时间
时成了热门研究课题 。 上有一段错位 。据文献记载 , 大禹治水的时
但是在这一研究热潮中很少有人考虑到 代在距今 4000 年的前后 ,而根据气象学家的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