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第 24 卷第 2 期   晋  中  学  院  学  报 Vol. 24  No.

2
2007 年 4 月 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Apr.  2 0 0 7

从社会风习到国家制度

——唐代进士科“以诗取士”
形成过程考论
符继成
(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 1 0 0 8 1)

  摘  要 : 诗歌成为唐代进士科的正式考试内容 , 有一个从社会风习到国家制度的过程 。


“以诗取士”
的理论源头是儒家的诗教说 ,它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一种现实存在是在南朝时期 ,最
终凝定为国家制度是在高宗 、
武后之世 。
关键词 : 进士科 ; 以诗取士 ; 社会风习 ; 国家制度
中图分类号 :D69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673 - 1808 ( 2007 ) 02 - 0005 - 04

  进士科在唐初的考试内容主要为策论 , 后来才 人的做法 “


: 三年则大比 , 考其德行道艺 , 而兴贤者
逐渐有了诗 、
赋 。探讨进士科与唐诗之间的关系 , 能者”。
《礼记・ 王制》的记载更为详尽 :
自然就面临着进士科从什么时候开始以诗取士的 命乡论秀士 , 升之司徒 , 曰选士 。司徒论选士
问题 。由于史籍对此没有明确记载 , 因此学界颇多 之秀者而升之学 , 曰俊士 。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 ,
争议 ,焦点主要集中在诗歌最早在何时成为省试内 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 ,曰造士 。 ……大乐正论造士
容的问题上 。笔者认为 : 第一 , 进士科从本质上来 之秀者以告于王 , 而升诸司马 , 曰进士 。司马辨论
说 ,不过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当我们探讨进士科 官材 ,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 。论定然后
与诗歌的关系时 ,有必要对进士科建立之前诗歌在 官之 ,任官然后爵之 ,位定然后禄之 。
选拔人才中的作用一并加以考察 。因为以诗取士 这是典籍中最早出现“进士”这一名目 , 也是隋
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方式在制度上得以确立 , 并不是 代设立进士科的古本依据 。而且 , 它还记载 “ , 选
因为某个人的倡议或皇帝的一纸诏书就突然凭空 士”
在升入国学成为“造士”之后 , 由“乐正”官教以
出现的 ,而是有着长期的社会基础和深远的历史文 诗、书、 礼、
乐“四术”, 学有所成后由“大乐正”主持
化渊源 ,有一个从社会风习上升到国家制度的形成 考试 ,优秀者提名于“司马” 官 ,称之为“进士”。这说
过程 。第二 , 从进士科本身来看 , 作为一种完整的 明 ,能“诗”很早就被视作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了 。
人才选拔过程 ,它包括取得参试的资格 、 省试 、
及第 但是 ,有很多学者怀疑这段话所描述情况的真实
后的铨选等环节 。因此 , 在讨论进士科试诗赋的时 性 ,以为出自汉儒的推想和臆造 , 所以 , 以诗取士比
间问题时 ,不能仅仅着眼于省试这一环节 , 而应加 较可靠的理论源头应该是儒家的诗教说 。孔子在
以适当的延伸 , 对其前后诸环节也进行全面的考 《论语・泰伯》里说 :“兴于诗 , 立于礼 , 成于乐 。
”在
察 。本文试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梳理与考辨 。 《论语・阳货》里又说“诗 , 可以兴 , 可以观 , 可以群 ,
一“
、以诗取士” 的历史文化渊源 可以怨 。迩之事父 , 远之事君 ,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进士一科 ,始建于隋炀帝大业中 。然而它的渊 名。”把“诗”与“礼”
“乐”并提 , 可以“远之事君”, 正
源可追溯至西周的乡举里选制度 。 《周礼・地官・大 是后世“以诗取士” 的思想基础 。
司徒》记有乡里每三年举行一次“大比”考试评选乡 这种观点 ,在汉儒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

[ 收稿日期 ]2 0 0 7 - 0 1 - 2 3
[ 作者简介 ] 符继成 (1 9 7 3 - ) ,男 ,湖南泸溪人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2 0 0 4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 唐宋文学 。
・5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符继成                       从社会风习到国家制度 —
——唐代进士科“以诗取士”
形成过程考论

・6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符继成                       从社会风习到国家制度 —
——唐代进士科“以诗取士”
形成过程考论

居易传》的说法 ,当时在“举才选士”中已经有了“诗 及日昃 , 命才学之士 , 赐以清闲 , 高谈典籍 , 杂以文


赋”的考试内容 。从现存史料来看 , 试“诗”尚缺乏 咏 ,间以玄言 , 乙夜忘疲 , 中宵不寐 。”《
( 旧唐书》卷
有力佐证 , 试“赋”却是可以肯定的 。 《隋书》与《北 七十二《李百药传》 ) 江左名士虞世南由隋入唐 “太 ,
史》的《杜正玄传》 均载 : 开皇末年 , 杜正玄在应秀才 宗重其博识 , 每机务之隙 , 引之谈论 , 共观经史 。 ”
举的过程中 ,杨素故加刁难 ,命其加试赋 、 颂、铭、序 《
( 旧唐书》卷七十二《虞世南传》 ) 成了皇帝的贴身
等文体 。其弟杜正藏次年应秀才举 , 同样又被考官 文学侍从 。
《大唐新语》卷八载 “
: 太宗尝出行 , 有司
苏威加试赋 、 论、箴、
铭、誓等文体 ,所加试的内容实 请载书以行 。太宗曰 ‘
: 不须 。虞世南在 , 此行秘书
际 上 已 经 与 唐 代 的“杂 文 ”( 即“广 义 的 诗 也。’
”与太宗这种赏识能文之士的态度相应 , 当时
赋”) [1 ]109 - 112的内涵相当一致了 , 因此 , 也可说它是 的科举中也表现出了对文词的重视 。贞观初 , 上官
科考中试“诗赋”的滥觞 。但隋代秀才科的要求太 仪因为“善属文”而“举进士”, 他在考试中所写的策
高 ,因此应试的人不多 ,录取的人更少 ,30 余年中只 文现存于《文苑英华》卷四九七和卷五 ○二中 , 傅璇
有秀才 10 余人 ,所以 ,真正以考试士子的文学才能 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引录后评论说 “: 这两道
为主并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选举科目还是应 对策完全是堆砌辞藻 , 内容上除了对当今圣朝的颂
推隋炀帝所创立的进士科 。关于隋代进士科的考 扬以外 ,再也找不出联系实际 、 陈当务之急的任何
试内容 ,史学界曾有争议 。范文澜先生以为是以诗 一点现实的影子 。 [2 ]168
” 然而上官仪却依靠其善于
赋为主 ,但更多的学者认为是“止试策”。据《通典》 “堆砌辞藻” 的才能 ,迅速得到了太宗的赏拔 , 据《旧
卷十七《选举五》所载武则天时左补阙薛登的上疏 唐书・ 上官仪传》 载“
: 太宗闻其名 , 召授弘文馆直学
所言 : 士 ,累迁秘书郎 。时太宗雅好属文 ,每遣仪视草 , 又
“魏氏取人 , 好其放达 ; 晋宋之后 , 只重门资 。 多令继和 。凡有宴集 , 仪尝预焉 。 ”这种重视“文词”
奖为人求官之风 , 乖授职惟贤之义 。梁陈之间 , 时 的倾向在贞观中后期表现得越发明显 。贞观十一
好词赋 , 故其俗以诗酒为重 , 未尝以修身为务 。降 年 ,太宗下诏 :
及隋室 , 余风尚存 。开皇中李谔奏于文帝曰 : …… “宜令河北 、淮南诸州长官 , 所部之内 , 精加采
帝纳其言 ,乃下制禁文笔之为浮词者 。 ……及炀帝 访 。其有孝弟淳笃 , 兼娴时务 ; 儒术该通 , 可为师
又变前法 , 置进士等科 。故后生复相仿效 , 皆以浮 范 ; 文词秀美 ,才堪著述 ; 明识治体 ,可委字民 ,并志
虚为贵 。 ” 行修立 , 为乡闾所推者 , 举送洛阳官 , 各给传乘 , 优
可见在“好词赋” “以诗酒为重”的梁陈余风的 礼发遣 。当随其器能 , 擢以不次 。 ”《( 唐大诏令集》
影响下 ,虽然隋代进士科未必考诗赋 , 但其重视文 卷一百二)
学才能的文化导向是可以肯定的 , 因之才造成了 这是在太宗的选人诏书中第一次出现“文词秀
“后生复相效仿 ,皆以浮虚为贵”的社会风习 。在这 美 ,才堪著述”这样透露出尚文倾向的举送标准 。
样的背景下 ,诗赋后来正式进入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在此之后 ,选人诏书中类似的表述便频频出现 , 如
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 “文章秀异 , 才足著述”( 贞观十五年 ) “
, 宏笔丽藻 ,
二、初唐“以诗取士”的情况 美誉陈于天庭”( 贞观十九年 ) “, 含章杰出”、 “丽藻
进士科在唐代得到了迅速发展 , 并且在高宗 、 遒文”( 贞观二十年 ) “
, 学艺优洽 , 文蔚翰林”( 贞观
武则天时代成为最重要的取士常科之一 。如本文 二十一年) “游情文藻
, ,下笔成章”( 贞观二十三年 )
开头所言 ,唐初进士科仍然是以试策为主的 , 但由 等等 ,实际上都是在讲文词才能 。这些事实说明 ,
于李唐在文化上深受南方的影响 , 因此在用人选士 虽然诗歌在贞观朝尚未正式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
方面 ,并不排斥以文学才能见长的江南士族 , 不少 容 ,但用人选人中看重文学之才实已有了广泛的社
士人因为“文词秀美” 而通过科举进入了仕途 。 会基础 。
太宗在未即位之前 ,即已开始有意识地延揽江 高宗即位 “薄于儒术
, , 尤重文吏”《
( 旧唐书・儒
南文士 。武德四年 , 李世民开文学馆 “
, 十八学士” 学传》) ,至武氏专权之后 , 因其“颇涉文史 , 好雕虫
中有七人出自江左 。登基之后 , 太宗继续表现出对 之艺”《
( 通典》卷五十引沈既济《词科论》 ) , 更出于
江南才学之士的看重和喜爱 “ , 罢朝之后 , 引进名 扶持和巩固自己势力的需要 , 故此有意破坏“关中
臣 ,讨论是非 , 备尽肝膈 , 唯及政事 , 更无异辞 。才 本位政策”,极力抬高进士科的地位 , 擢拔有文艺才
・7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符继成                       从社会风习到国家制度 —
——唐代进士科“以诗取士”
形成过程考论

能的庶族寒士 。这时候诗歌在官员选拔中开始发 文之专用诗赋 , 当在天宝之季 。 ”傅璇琮在《唐代科


挥重要作用 。王勃在作于总章 ( 668 - 670) 初的《上 举与文学》中亦力主此说 , 认为徐松的解释“颇得其
吏部裴侍郎启》 中就指出当时“铨擢之次 , 每以诗赋 “是有事实根据的”[2 ]169 。但是更多的古今学者
要”
为先”, 即吏部铨选和擢拔官吏时注重诗赋才能 。 认为“杂文” 是包括了“诗赋”在内的 。宋叶梦得《避
骆宾王有《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启》云 “ : 昨引注日 , 垂 暑录话》云 :“永隆后 , 进士始试杂文两篇 , 初无定
索鄙文 ,拜手惊魂 。
”说明吏部在注拟选官时也会索 名。《唐书》不记诗赋所起 , 意其自永隆始也 。 ”明胡
要文章 ,他的著名长诗《帝京篇》就是因此而呈给吏 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八“诂笺三”“ : 唐初进士止
部侍郎的 。与四杰大致同时的员半千未出仕前曾 试策 ,调露中试杂文 ,谓有韵之文 ,即诗赋也 。 ”清赵
给高宗上《陈情表》自荐 , 要求“陛下召天下才子三 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八“进士”条 “: 永隆二年 , ……
五千人 , 与臣同试诗 、
策、判、笺、表、
论”, 可见“诗” 诏试杂文二首 , 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 此进士试诗赋
是他引以为傲的一项才能 。在制举中 , 诗歌也是一 之始也 。”纪昀亦认为 :“唐重诗赋 , 实自高宗调露
块常用的敲门砖 。天授三年 ( 693 年 ) , 薛谦光上疏 中。”《乾隆己卯山西象乡试策问二道》《纪文公遗
( ,
说“
: 或明制才出 ,试遣搜剔 , 则驱驰府寺之门 , 出入 集》卷二十 ) 现当代一些学者如陈寅恪 、 岑仲勉 、

王公之第 , 上启陈诗 , 惟希咳唾之泽 ; 摩顶至足 , 冀 水照均持此说 , 尚定 、
王勋成等人还对此进行过详
荷提携之恩 。 ”《
( 全唐文》卷二八一 ) 可见士人在寻 细的考辨 ,均支持“杂文”一词含有“诗赋”之义 。笔
求引荐的过程中经常采取“上启陈诗”的方式显示 者认为 ,仅从这道诏书本身来看 , 有“识文律”的要
文学才能 。而诗歌也就是在这段时期中由社会风 求 ,即要求应试者能辨识和讲究文章的声调音韵 ,
习逐渐 凝 定 为 国 家 制 度 的 。高 宗 调 露 二 年 ( 680 显然比较符合“诗赋”而不是“箴铭论表”的写作规
年) “吏部员外郎刘思立以进士试时务策
, , 恐伤肤 范 。而且 ,徐松认为“杂文”与诗赋无关 , 其主要依
浅 ,请加试杂文两道并帖小经 。 ”《
( 唐语林》卷八 ) 这 据是《文苑英华》 所载的进士省题诗均在开元 、 天宝
一建议旋即为朝廷所采纳 。永隆二年 ( 681 年) 八月 以后 ,但《文苑英华》不载 , 并不等于开元以前就没
《条流明经进士诏》 云: 有 《唐摭言》
, 卷一《试杂文》中就明言中宗神龙之时
学者立身之本 ,文者经国之资 ,岂可假以虚名 , 已“常列诗赋题目于榜中” 了 。因此 “杂文
, “包含“诗
必须征其实效 。如闻明经射策 , 不读正经 , 抄撮义 赋” 一义的说法应该比较近于事实 。
条 ,才有数卷 。进士不寻史传 , 惟颂旧策 , 共相模 诗赋正式列入科举考试内容之后 ,由于应试者
拟 ,本无实才 。所司考试之日 , 曾不拣练 , 因循旧 先要过“识文律”这一关 , 然后才能“试策”, 所以位
例 ,以分数为限 。至于不辨章句 ,未涉文词者 ,以人 置相当重要 , 再兼之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 , 因
数未充 , 皆听及第 。其中亦有明经学业该深者 , 唯 此很快便成了取士的主要标准 “主司褒贬 , , 实在诗
许通六 ; 进士文理华赡者 ,竟无甲科 。铨综艺能 , 遂 赋 ,务求巧丽 , 以此为贤 。”( 赵  匡《选举议》 《全唐
无优劣 。 ……自今以后 , 考功试人 , 明经每经帖十 文》 卷三五五 ) 迄于唐末 , 除了中唐有几年不试诗 ,
得六以上者 ,进士试杂文两首 , 识文律者 , 然后并令 基本上都是进士科的必考科目 。
试策 。仍严加捉搦 ,必才艺灼然 ,合升高第者 ,并即
依令 。 [ 参考文献 ]

学界争议的焦点 ,是诏令中的“杂文”一词究竟 [1 ] 尚  定 . 走 向 盛 唐 [ M ] . 北 京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
1994.
包不包括诗歌 。徐松在《登科记考》卷二注解说 :
[2 ] 傅璇琮 . 唐代科举与文学 [ M] . 西安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按杂文两首 ,谓箴铭论表之类 , 开元间始以赋居其
1986.
一 ,或以诗居其一 ,亦有全用诗赋者 ,非定制也 。杂
( 责任编辑  杨乐中)

・8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