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历史

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文化
□ 刘礼堂( 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武汉 430072)

摘要: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文化息息相关, 文化风俗当然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自


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文化同其它地区相比 , 有其显著的特点。
关键词: 唐; 长江上中游; 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 K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854X( 2007 ) 04- 0078- 03

就文化史而言, “生态环境”是一个借用的概念, 仅北部之文、扶二州, 东部之果、阆二州割属山南。但


它本是“生态学”的基本范畴, “生态学”源于希腊文 剑南南部多因诸羌归附而置羁縻州, 诸羌时附时叛, 故
okios( 居住) , 是一个沿用已久的 术 语 。 生 物 及 人 类 同 环 置废无常。后因吐蕃的强盛、南诏的崛起, 大渡河、大
境的关系问题, 很早就受到人们的注意, 中国古人便有 凉山、马湖江、皂水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基本上不为唐所
“ 居 楚 而 楚 , 居 越 而 越 , 居 夏 而 夏 ” ①一 类 环 境 决 定 人 性 控制, 因而从辖境来看较之唐初大为减小。不过, 剑南
的观点; 《周易》还提出“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 道北部诸州府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户的增多析置了不少
理” ②的全面审视生存环 境 的 主 张 ; 中 国 古 代 许 多 朝 代 都 州 县 , 如 益 州 成 都 府 唐 初 已 析 置 简 州 , 垂 拱 二 年 ( 686 )
设置过虞、衡等环境保护机构。 ③ 又析置彭、蜀、汉三州; 唐初隶属山南的合、渝二州划
在其它民族和国度, 注意人类生存环境的思想也较 归剑南, 则天宝时期该 道 仍 计 有 37 个 州 府 ( 果 、 阆 二 州
早, 如著名伊斯兰学者、 《 历 史 绪 论 》 的 作 者 伊 本・赫 尔 此时割隶山南) 。唐元和 初 剑 南 道 辖 境 州 府 数 略 同 , 又 置
东 ( 1322- 1406 ) 1377 年 已 提 出 文 化 生 态 概 念 , 强 调 生 曲、协等羁縻州, 割泸、普、渝、合、资、荣等州界置
态 文 化 与 周 围 环 境 的 联 系 。 ④19 世 纪 六 七 十 年 代 , 德 国 昌州, 又将果、阆二州 还 属 剑 南 , 计 有 42 州 。 这 样 唐 代
动 物 学 家 、 进 化 论 者 恩 斯 特・海 克 尔 ( 1834- 1919 ) 首 创 较稳定地隶属剑南的有成 都 、 彭 、 蜀 、 汉 、 简 、 嘉 、 眉 、
生 态 学 , 20 世 纪 70 年 代 , 生 态 学 的 研 究 重 点 逐 步 从 以 邛、资、巂、雅、黎、翼、维、戎、姚、松、当、悉、
生物界为主体发展到以人类社会为主体, 从主要考察自 静、柘、茂、恭、保、真、霸、梓、遂、果、阆、绵、
然生态系统过渡到主要考察人类生态系统, 这种研究与 剑、合、龙、普、渝、 陵 、 荣 、 泸 、 昌 、 曲 、 协 等 42 州
文化相结合, 产生了文化生态学。 ⑤
府。该道主要以四川盆地为中心, 北起羌水西岸与陇右
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 道接境, 西沿岷山、邛崃 山 、 大 雪 山 东 侧 向 南 经 雅 砻 江 、
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 其使命是 金沙江、怒江、萨尔温江诸水与吐蕃、骠国分界, 南抵
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调适在内的联系。作为文化 云贵高原南端至澜沧江、 湄 公 河 流 域 包 括 金 齿 、 黑 、 僰 、
生态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 文 化 生 态 ( 或 称 环 境 文 化 ) ”, 濮子、望、茫诸部, 东自南盘江、清水江诸水流域向北
主要是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凭以从事文化创造、文化 经北盘江、三岔河、六冲河、大娄山、僰溪、洋水、长
传播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 文化生态本身又构 江、涪江、盐亭溪诸水沿嘉陵江、白龙江抵秦岭西麓,
成一种文化成分。人在创造环境, 环境也创造人。 ⑥ 分别与岭南、江南( 黔中) 、山南( 西) 道接界。
我们所说的长江上中 游 地 区 , 大 致 为 唐 代 的 剑 南 道 、 唐 山 南 道 政 区 演 变 也 较 复 杂 , 贞 观 中 辖 30 个 州 府 ,
山南东、西道及江南西道一部、淮南道西部, 约当今四 北抵秦岭、伏牛山、方城山一线与陇右、关内、河南道
川、湖北、湖南、江西一部和陕南一部。因为自然地理 相接, 西沿青源河、燕子河、石门山向南傍梓潼水、涪
的划分与行政地理的划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而且古今 江水东岸至云贵高原北缘与剑南道分界, 东自南阳盆地
政区划分不同, 古代政区也因时段不同及多种因素而常 东缘向南经桐柏山、涢水、富水、沔水至长江, 南部自
有变动和伸缩。因而这里所说长江上中游地区的自然环 云贵高原北侧向东经涪陵江、巫山、夷水、油水、石首
境概况也只是一个大致的参考而已。 山至洞庭湖北岸之巴陵, 大抵相当于今湖北省大部、陕
西、河南二省南部、四川省东部的广大地区。开元中山
一、唐代长江上中游一带政区环境
南析为东、西两道, 西道含兴元府( 即汉中郡, 原梁
古巴蜀之地相当于唐剑南道、山南西道一带, 唐贞 州) 、洋、利、凤、兴、成、文、扶、集、璧、巴、蓬、
观 中 剑 南 道 辖 州 府 53 个 , 开 元 中 该 道 辖 州 府 大 体 如 旧 , 通、开、阆、果、渠等 17 个 州 府 , 其 中 , 成 州 原 属 陇 右

78 J ianghan Tr ibune 2007.4


道, 文、扶、果、阆四川原属剑南道, 合州、渝州割属 定于古代之巴蜀地区, 约当今四川、重庆、陕南一部及
剑南道; 东道含江陵府( 即荆州) 、峡、归、夔、澧、 其邻近地区。大致而言, 该区以四川盆地为中心, 与其
朗、忠、涪、万、襄、泌、隋、邓、均、房、复、郢、 周围之山地丘陵共同组合成一独特的地理单元。四川盆
金 等 18 个 州 府 , 其 中 江 陵 府 即 原 荆 州 , 泌 州 即 原 唐 州 , 地 四 周 皆 山, 平 原 和 丘 陵 面 积 约 为 12.5 万 平 方 公 里 , 是
澧、朗二州原属江南 道 , 涪 州 , 武 德 元 年 ( 618 ) 以 渝 州 古今人们经济与文化活动的主要地区。从其南、北方面
之涪陵镇置, 属山南 道 , 元 和 三 年 ( 808 ) 七 月 改 隶 黔 中 看, 北边是干燥寒冷的陕甘地区, 南边是温暖湿润的云
道。较之唐初, 山南道增四州, 西北扩及今甘肃东南之 贵地区; 从东、西方面看, 西边是以游牧为主的康藏高
礼县、西和、成县一带, 南面扩及洞庭湖西岸今湖南之 原, 东边是以农耕为主的江汉平原。这种特殊的地理位
常 德 、 临 澧 等 地 。 元 和 年 间 ( 806- 820 ) , 山 南 仍 为 东 、 置, 使得四川盆地必然成为东西南北各种文化因素交融
西两道, 但山南东道《元和志》有缺文, 存襄阳节度使 的地区。该盆地的气候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
下所辖襄、邓、复、郢、唐、隋、均、房等 8 州, 所缺 气候。素有“西蜀冬不雪”之称。今盆地内霜日一般不
大概为朗、澧二州; 山南 西 道 节 度 使 辖 兴 元 府 、 洋 、 利 、 超 过 25 天 , 无 霜 期 一 般 在 250 — 300 天 左 右 , 全 年 都 是
凤、兴、成、文、扶、荆、峡、夔、归、万、忠、开、 农 耕 期 , 植 物 生 产 活 跃 期 在 240 天 以 上 , 这 种 气 候 , 既
达、渠、巴、蓬、集、 璧 、 金 、 商 等 23 个 州 府 , 其 中 个 适于人们的生活, 更宜于农作物的生长。任乃强先生曾
别州郡的改隶情况不详述。我们这里所说的山南道, 基 就此作过一番比较: “若以四川盆地与黄土之黄河平原
本以贞观中所辖州府为准, 其中渝、合二州据前所说, 比则无亢旱之虞, 与冲积之江浙平原比则无卑湿之苦,
在天宝、元和年间均属剑南, 故不计入山南道统计, 原 与三熟之广东平原则无水潦之患, 与肥沃之松辽平原比
陇右之成州后划入陇右道, 剑南之文、扶, 江南之朗、 则 无 霜 雪 之 灾 。” ⑧正 由 于 有 如 此 良 好 的 气 候 条 件 , 加 之
澧等州天宝、元和均属山南, 兹并作山南道州数计算, 河流冲积物沉积而成的肥沃土壤, 四川盆地才会在巴蜀
天宝时一度归属山南的果、阆二州不作为山南道州, 而 先 民 的 经 营 下 成 为 “ 膏 腴 之 地 ”、 “ 天 府 之 国 ”, 为 农 业
天宝时一度割属关内道的商州因贞观、元和二朝均属山 生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早在汉代, 时人即称:
南, 故此列入山南道州数。这样唐代比较稳定地归属山 “蜀地沃野千里, 土壤膏 腴 , 果 实 所 生 , 无 谷 而 饱 , 女 工
南道管辖的州计有梁( 兴元府) 、凤、兴、利、通、洋、 之业, 覆衣天下, 名材竹干, 器械之饶, 不可胜用。”⑨
集、巴、蓬、璧、商、金、开、渠、邓、唐、均、房、 顺便指出的是, 此巴蜀一带, 包括今陕南的汉中盆
隋、郢、复、襄、荆、峡、归、夔、万、忠、文、扶、 地及邻近区域。秦统一六 国 , 于 此 地 分 置 汉 中 郡 、 巴 郡 、
澧、朗等 32 个州府。 蜀郡。汉代亦然, 仅从巴蜀析置广汉郡、犍为郡。史称

本区所及还有唐淮南 道 一 部 。 唐 贞 观 中 淮 南 道 辖 扬 、 称汉中“与巴蜀同俗”, 知这一区域至少在社会风俗方
楚、滁、和、濠、庐、寿、光、蕲、申、黄、安、沔、 面与蜀川并无大的区别。 唐 代 在 原 汉 中 郡 地 分 置 金 、 洋 、
舒 等 14 州 , 辖 境 大 抵 北 界 淮 河 , 南 临 长 江 , 东 濒 大 海 , 梁等州, 并与汉代巴郡相当地域所置诸州同被划归山南
西至今湖北应山、安陆、汉阳一带, 约当今苏、皖二省 西道, 而汉代蜀郡所领地域在唐代析置诸州则大体列于
江淮间地区以及鄂、豫二省各一部。开元改十道为十五 剑南道, 已见前述。因此, 汉中与巴蜀在自然地理和社
道, 淮南所辖州郡基本如旧, 唯濠州后割属河南道; 沔 会风俗等方面关系十分密切, 故我们将汉中放在本区一
州时有置废, 建中元 年 ( 780 ) 四 月 始 析 入 黄 州 , 后 又 曾 并讨论。
复置。《元和志》将安、黄、蕲三州置于江南道鄂岳观 2. 中游地区
察使下, 申、光二州和濠州分别置于河南道蔡州节度使 这里所界定的长江中游地区与习惯上的自然地理区
和徐泗节度使下, 今一并算入本区。 域大体一致, 并适当兼顾唐代的行政区划。就整个长江
属于本区的还有唐江南道的部分州县。唐初江南道 中游地区而言, 据前所说, 其政区错综复杂, 但总的来
辖境辽阔, 开元中江南道析为东、西两道。其中江南西 说, 大致相当于今鄂、湘、赣三省, 古统称“荆楚地
道辖宣、歙、洪、江、鄂、岳、饶、虔、吉、袁、抚、 区”。故本文所谓长江中 游 地 区 只 能 是 一 个 大 致 的 而 非 精
潭、衡、永、道、郴、 邵 等 17 州 。 后 澧 、 朗 二 州 割 属 山 确的范围。
南 道 , 已 见 前 述 。 元 和 年 间 ( 806- 820 ) , 江 南 道 诸 州 分 从该区的地理形势看: 其北界, 西起武关, 缘伏牛
属浙东、浙西、江南西、宣歙、湖南、福建、鄂岳、黔 山, 逾方城, 过桐柏山, 经大别山, 东至湖口; 东界则
州八观察使辖区, 其中江南西、湖南二道和宣歙观察使 北起湖口, 绕鄱阳湖平原 东 侧 , 沿 黄 山 余 脉 , 过 怀 玉 山 ,
所辖相当于开元、天宝江南西道大部, 鄂岳观察使下只 经武夷山, 南至南岭山地东段, 其西为豫章郡, 即今江
有 一 个 鄂 州 属 原 江 南 道 , 信 州 乃 乾 元 元 年 ( 758 年 ) 置 , 西南昌市及其邻近地区; ’
&
%
南界, 自东到西, 大体以南

其余各州分属山南、淮南二道。 岭山地为界, 东段有大庾 岭 的 小 梅 关 , 西 段 有 湘 桂 夹 道 ,
是岭南、岭北的交通咽喉; ’
(
%
其西界, 则南起南岭山地
二、长江上中游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西段, 沿贵州高原东侧, 经武陵山、巫山、大巴山, 北
1. 上游地区 至武关。
本文所说长江上游地域甚为辽阔, 这里也大致仅限 这一“荆楚”地域, 河湖众多, 水网密布。以今湖

江汉论坛 2007.4 79
北 一 带 为 最 。 该 地 号 “ 千 湖 之 省 ”, 也 称 之 为 “ 千 河 之 自富池( 今湖北阳新富池口) 以西, 沿江之南,
省”。与此相比, 今湖南 、 江 西 两 省 湖 泊 虽 少 却 大 。 如 湖 皆大山起伏如涛头, 山麓时有居民, 往往作棚, 持弓
南之洞庭湖; 江西之鄱阳 湖 等 。 今 湖 北 境 内 长 江 的 支 流 , 矢, 伏其上以伺虎。 !
#
)

主要是汉江, 其次是清江。今湖南境也河流众多, 主要 显然, 老虎出没之山地必定林木茂密, 人迹罕至。富池


是湘、沅、资、澧“四水 ”, 其 中 , 湘 江 流 量 最 大 , 沅 江 一带老虎出没, 当地居民伺捕之, 故可推知当地森林是
流程最长。相对而言, 今江西境内河流较少, 有赣江、 相对茂密的。鄂西的森林也大致如此, 陆游过巴东, 曾
修水、抚河、信江、鄱江五大河流, 其中, 流程最长、 感叹“井邑极于萧条, 邑 中 才 百 余 户 ”, 知 当 时 巴 东 人 口
流量最大的为赣江。 稀少, 但自然环境却相对原始, “南山重复, 秀丽可
本区大的平原和盆地, 几乎都是三面有山, 一面有 爱”, 他还特别写道:
水, 状如畚箕。西部的山最高, 其中大巴山东段的大神 群山环拥, 层出间见, 古木森然, 往往二三百
农架海拔 3053 米, 是华 中 第 一 高 峰 , 因 相 传 为 神 农 氏 采 年物。 *
#
+

药之处而得名。东部的山次高, 其中武夷山主峰黄岗山 陆游所见当地“古木森然 ”, 则 该 地 森 林 似 基 本 没 有 人 为


海 拔 2158 米 。 南 部 之 南 岭 , 一 般 海 拔 在 1000 米 至 1500 破坏的迹象, 其中又说, 这 些 “ 古 木 ”, “ 往 往 二 三 百 年
米之间。中部即湖南、江西两省之间的群山, 一般海拔 物”, 更可知, 这些“古 木 ” 早 在 唐 代 即 如 此 。 这 些 情 况
在 500 米 至 1500 米 之 间 , 其 中 罗 霄 山 主 峰 逾 2000 米 。 表明, 唐代长江中游至少今湖北一带的森林植被保持相
北部山脉从西北到东南, 大致从较高到较低, 伏牛山主 对比较好, 而这对于生态环境是至为重要的。 *
#
,

峰 老 君 山 海 拔 2192 米 , 桐 柏 山 和 大 别 山 一 般 海 拔 在 500 此外, 前已提到, 本区自然环境的重要特点之一,


米上下。 是河湖众多, 水网密布。这种自然条件, 为当地稻作农
这一区域在隋唐时期的气候情况, 学术界认为相对 业和水上交通运输业、商业的发展无疑提供了有利的条
温和, 称 之 为 “ 隋 唐 暖 期 ”。 其 气 温 约 高 于 现 今 温 度
#
"
!
件, 这是江南主要是本区 开 发 的 重 要 前 提 。 但 与 此 同 时 ,
1℃~2℃。 这 种 气 候 对 农 作 物 及 果 类 和 相 关 植 被 的 生 长 是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局限, 这种自然环境又是水涝灾害得
较为有利的。郑学檬先生曾对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 以产生的温床。
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予以深刻揭示, 可以参见。 !
#
$ 注释:

古代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化没有明显的 ① 《荀子・儒效》。

起伏, 但也呈现逐渐恶化的倾向。如陆地上本来密布着 ② 《易・系辞上》。


③④⑤⑥ 冯 天 瑜 、 何 晓 明 、 周 积 明 : 《 中 华 文 化 史 》, 上
嘉木芳草, 而随着人类垦殖活动的加强, 林地和草地相
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继萎缩。不过, 在唐代这种现象还不算明显。构成生态
⑦ 各道政区变化更详细的情 况 请 参 阅 冻 国 栋 《 唐 代 人 口 问
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核心是森林。森林具有多
题研究》各章相关论述,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方面的保护环境的作用, 对于防止水土流失、动物生存
⑧ 任 乃 强 : 《 乡 土 史 地 讲 义 》, 1929 年 任 氏 自 印 本 , 第
等具有至为重要的意义。 !
#
%
对于森林的 意 义 , 唐 人 似 已 有
27- 28 页。
所认识, 《大唐六典》卷 7 《工部尚书》虞部郎中条载: ⑨ 《后汉书》卷 13 《隗嚣公孙述传》。
凡五岳及名山能蕴灵产异, 兴云致雨, 有利于 ⑩ 《汉书》卷 28 下《地理志》。
人者, 皆禁其樵采。 # 按 : 《 史 记 》 卷 129 《 货 殖 列 传 》 以 为 豫 章 属 于 南 楚 ,
,
!
据此, 唐人已认识到森林能 “ 兴 云 致 雨 ”, “ 有 利 于 人 ”, “ 其 俗 大 类 西 楚 ”。 后 世 的 文 献 , 如 《 南 史 》 卷 40 《 黄 回 传 》
所 以 “ 禁 其 樵 采 ”, 这 对 于 生 态 环 境 无 疑 是 甚 为 有 利 的 。 等, 仍称江西人为“楚人”。

当然, 法令的制定与实际的操作有很大的差异, 唐代特 # 按: 岭南、岭北的风土人情, 向来有彰明较著的差异,


7
!

别是北方滥伐森林以致破坏生态的问题十分严重。史念 岭南为越俗, 岭北为楚俗。

海先生曾全面论述过唐代 黄 土 高 原 森 林 植 被 的 破 坏 情 况 , !# 参见李文澜《湖北通史・隋 唐 五 代 卷 》,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
"%
出版社 1999 年版; 竺可桢: 《 中 国 近 五 千 年 来 气 候 变 迁 的 初 步
指出由于人类无节制的活动毁坏了自然植被, 进而破坏
研究》, 《考古学报》 1972 年第 1 期。
了 生 态 平 衡 , 造 成 “ 土 瘠 民 贫 ”, 遗 害 无 穷 。 !
#
&
与黄土高
#!
$
!#*
’ # 郑学檬: 《中国古代 经 济 重 心 南 移 和 唐 宋 江 南 经 济
,
原森林植被遭破坏、人类 生 存 环 境 严 重 恶 化 的 后 果 相 比 ,
研究》, 岳麓书社 1996 年版。
隋唐时代长江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要好 一 些 , #

!
天然森林
# 上官鸿南、朱士光主编《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
&
!
虽然比前代有所减少, 但山地、丘陵仍有成片的森林, 集》,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23- 29 、 60- 70 页。
周边山区更是“古林幽篁 丛 生 ”。 唐 玄 宗 时 , 鄂 东 淮 南 虎 # 《全唐文》卷 27 《命李全确往淮南授捕虎法诏》。
(
!
患成灾, 以致朝廷紧急诏令境内州县长官学习捕虎的方 #*
)
! # [ 宋 ] 陆 游 : 《 陆 放 翁 全 集 》, 世 界 书 局 1963 年 版 ,
+
法, “ 同 除 其 害 ”。 !
#
(
这种状况甚至一直延续到宋代, 如 第 294 、 297 页。
乾 道 六 年 ( 1170 ) 陆 游 入 蜀 , 乘 船 路 过 今 湖 北 地 , 曾 描 ( 责任编辑 张卫东)
述鄂东的山景有云:

80 J ianghan Tr ibune 2007.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