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1 6 ・

方 ,当属廉吏 。绍熙元年 ( 1190 年 ) 朱熹出知漳 诏敕之外其他较低层面的制度记载不足 ,更由于


州 ,曾致信刘钥 “ : 诸邑惟漳浦最狼狈 。诸事如鬻 制度的变异常为法外之举 , 很少直接见诸记载 ,
盐、 子斗、折豆 , 皆非法 。”但虽明知其非法 , 却又 “活”
的制度史的研究无疑要求学者具备更犀利的
“坐视半年 ,未有可下手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 眼光 ,更敏锐的问题意识以及投入更多的精力 。
・续集》卷四上《答刘晦伯》 这当然是因为这些“非
) 正如“地方化”视角所启示的 ,制度的制订与
法” 之入为地方财政所必需 , 不能舍弃 。又据记 实施有时是“两张皮”,大一统帝国既然无法使天
载 ,连州贵阳县地方财政“弊于吏奸”,乃至“人户 下真正做到“上下相维 ,轻重相制”( 范祖禹 《范太
:
二税入纳之数 ,官中不得而知 ,但以某押录名下每 史集》
卷二二《转对条上四事状》,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日纳钱若干 ,郡中督催 ,则吏分头任责 ,官中但给 本) ,在帝国错综复杂的各机构的不同层面 , 与某
钞与之 ,就人户那借”。《湟川志》
( ,引自《永乐大典》
卷 一具体制度的利益关系也并不一致 ,因而可能貌
一一九 ○七 ,中华书局影印本 ,第 8417 页) 这就完全抛 合神离 。如从宋代财政史的例证看 ,针对某一具
弃了国家二税入纳制度 ,可谓极端的例证 。 体的赋役法令 , 在中央的决策 ( 宰执 ) 、 行政 ( 计
司) 与地方的督察 ( 漕司) 、
执行 ( 州县 ) 等各不同
贪 赃 枉 法
层面 , 都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利益诉求 , 从而
前述地方财政种种地方化的表现 ,实质也就 造成它或多或少的法内与法外的变异 。因此从
是非制度化现象 , 而又为上级计司不得不默许 , 各不同层面来观察它 ,既可加深对它的前因后果
结果之一 ,必然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大开方便之 的理解 , 同时也唯有如此 , 才可能触及它在实施
门 。如二税苗米入纳 ,各地附收耗米 ,名目繁多 。 过程中的实际状态 。
官吏缘此多收入己 ,简直顺理成章 。地方官吏贪 如果说历史学的实质就是在研究者的价值
赃枉法 ,文献记载反映了不少 ,历代如此 ,多为学 关联与客观历史事实之间构建特定关系 ,而且这
者所关注 。其间名目百出 ,常超乎想象 。 种价值关联所反映的通常就是研究者的现实关
两宋财政制度的地方化现象当然不止于此 , 怀 ,那么这种关怀显然来自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
但这几方面可谓比较典型者 ,可以肯定 。 解与反思 。因此治史既可为现实世界提供借鉴 ,
人们 对 历 史 的 认 识 , 常 受 其 所 获 得 的 信 现实世界也常给予史学研究以启发 。在认同中
息———存世文献 — ——的限制 。历来研究传统国家 国文化极强的历史传承性的前提下 ,现实世界所
制度 ,无不以正史、政书等文献所载朝廷政令为 给予的这些启发之丰富 ,说它在世界各民族历史
据。这些政令在各级官僚机构的传递过程中可能 中独树一帜 ,并不过分 。所以对现实国家制度的
存在的“信息衰变”以及下级部门对这些信息的 观察 、
思考与批判 , 也可能成为我们观察历史上
“接受程度”,都可能造成政令实施的变异。所以 国家制度的出发点 。
有学者强调要研究“活”的制度史 ( 参见邓小南 《走
:
向“活”
的制度史 ———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 收稿日期  2007 —02 —26
点滴思考》,文载《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 :1900 —2000》,第 作者包伟民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
10~19 页) ,即着意于这种变异。可是由于除朝廷

制度史研究应强调“官民互视”

王 日 根
( 厦门大学 历史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05)

  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史的研究 ,普遍的做 变和制度的兴废 , 总结制度的优劣与因革的脉


法是依据正史 、
志书 ,梳理制度的内涵 、
制度的演 络 。上世纪 80 年代前的许多研究受阶级斗争观
・17 ・

念的影响较深 ,存在片面否定封建王朝一切制度 贯发展的趋向 ,但在各地却表现殊异 ,认识和揭示


的偏向 ,当时只有少数学者去研究传统社会许多 这种殊异是揭示中国传统社会总体发展趋势的一
制度的合理性和进步意义 。傅衣凌先生研究厘 个基础 。傅先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地区间社会经济
金制时发现 , 厘金是清廷在已无法再从田赋 、
捐 发展的不平衡 ,并把它视为中国传统社会别具韧
输、
征商 、
发钞诸方面打开财政出路的背景下向 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是与他长期深厚的研究积
手工业者摊加的负担 ,它借用了会馆抽厘的互助 累分不开的 。他曾细致地研究过江南市民经济、
鸠资方式 ; 绅商阶层把抽厘劝捐作为报效政府 、 徽商活动 、
福建海商活动 ,也详尽地考察了巴山老
跻身官场的重要手段 ,同时又以之作为体现自己 林、
荆襄山区、 闽浙赣山区等人迹罕至之区的生产
在基层社会拥有权力的重要途径 ,积极推动着厘 经营活动 ,这使他认识到“沿海与内陆 ,山区与平
金制度的执行 ,结果各省所设厘金局“自数十处 原 ,南与北均各具特点”。正是出于这种认识 ,傅
至数百处不等 ,有曾经报部者 ,有私自设立者 ,非 先生竭力倡导分区研究 ,他说 “
: 明代山东 、
河南两
委员督办 ,即绅士经理 ,其中洁己奉公者 ,固自有 省的粮食生产以及商品化作物的种植是很发达
人 ,而营私牟利之徒 , 更指不胜屈”。( 傅衣凌 《清
: 的 ,它和江南以及沿海各省的发展同其步骤 ,但其
末厘金制起源新论》《社会科学辑刊》
, 第 2 卷 ,1946 年 ) 生产形态却有某些不同 ,它处于广漠的平原 ,有可
可见厘金制是一项充分调动官方和民间已有的 能采取大量雇工的经营方式 ,这和南方各省的地
资源且行之有效的制度 。应该说 ,中国传统社会 少人多 ,以租佃制为主的集约的小农经营 ,略有差
中的许多进步是由制度带来的 ,如牙行制度本身 异。
”(傅衣凌《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
: ,厦门大学出版
亦起源于民间 , 目的在建立秩序 , 只不过这项制 社 1989 年版 ,第 184 页) 地域研究是揭示中国社会历
度被贪官污吏 、 奸民和地方恶霸给败坏了 。显 史多样性的有效途径。
然 ,制度运行的好坏包含了官和民等许多因素 , 近来有一批学者不满于已有的通史体系被
呈现出各种实态 。制度史研究的“官民互视”( 指 教条化的现状 , 力图通过地域研究 , 对过去重政
不仅从官方而且也从民间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已 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思维定式和强调一统的观
显示出其生命力 。 点有所矫正 ,我们觉得这种立意是可取的 。郑振
有些学者认识到制度在中国只是一种理想 , 满先 生 说 :“我 们 搞 的 区 域 社 会 史 最 为 关 注
制度本身大多是合理的 ,问题在于制度的执行往 的 ……是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带有普
往与制度本身存在很大的差距 。由此人们采取了 遍性的 、
规律性的问题 。对于地方特点的问题 ,
区域性 、
民间性和个案性的研究方法 。实践证明 , 我们所要考虑的是在大的普遍性中为什么会有
这些区域性 、
民间性和个案性的研究坚持了“官民 这样的变异 。
”在这样的基础上追问国家与地方
互视”
的立场 ,确实也丰富了制度史的内容。 间的互动状况以及这种差异所由产生的地方原
因 。显然这不是仅仅寻找几个地方性历史发展
一 
“官民互视”
观念下的研究进展
特点所能毕其功的 ,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郑振
1. 中国传统社会呈现出日益向四周扩张的 满先生意识到 “
: 做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很不容易 ,
趋势 ,作为中原政权的制度往往不一定能推进到 要真正理解和找到共同的东西很难 ,当然要是做
边陲地区 出来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在这种艰苦的探索
譬如我们研究福建史时 ,就觉得均田制度可 中 ,我们越来越不满足于那种传统的解释中国历
能并没有在福建推行 。科举制度也不是在出现 史的模式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似乎已经触摸到了
后就马上推行于全国的 ,于是福建直到宋代才出 一种新的对中国历史的解释 ,而且也认识到实际
现了科甲兴盛的局面 ,而且在沿海与山区的状况 上有多种解释历史的可能性存在 。
”( 史克祖 《
: 追
还大不一样 。明清时期还在福建新设或调整了 求历史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结合 ———区域社会史研究
部分行政区划 ,制度推行的时代差异很明显 。另 学者四人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 哲社版 ) 1999 年第
外 ,我们还能看到当书院在其他地方已进入颓势 6 期) 这种学术创新的努力是值得提倡的 。
的时候 ,福建南安才建立起诗山书院这样让乡人 2. 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是农业文
自豪的教育机构 。 化 ,凡渔猎文化 、
草原文化均处于非主流和民间
傅衣凌先生就认为 : 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着一 性的状态 , 其发展也受到农业文明的极大限制 ,
・1 8 ・

但并未断绝 性 ,是制度史本身的内在要义 。但这并不是说可


加强对游牧文明 、 海洋文明的研究可以揭示 以无限放纵区域性 、 民间性和个案性的极端倾
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杨国桢先生倡导建立中国 向 ,背离“官民互视”的要旨 。
海洋社会经济史学科 ,用海洋的视角看中国历史 首先 ,已有人发现地域研究极端化之后 , 形
就具有开拓性 ,这是过去习惯于用陆地思维解释 成“最大的缺陷在于 ,它把地方与国家脱离开来 ,
中国历史的学者所难以达到的 。 就地方来谈地方”( 梁洪生语 , 见前引《首都师范大学
21 世纪是世界海洋经济的时代 , 我们必须 学报》( 哲社版 ) 1999 年第 6 期史克祖文 ) 。因为有些
给予海洋文化以足够的重视 ,必须纠正我们思维 研究者进入地方史研究前 ,缺乏对制度总体的把
中长期形成的“重陆轻海”“ 、重陆轻水” 的偏颇观 握 ,加上有些研究者研究的对象恰好又是自己的
念 ,认识到海洋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 , 不 家乡 , 往往缺乏比较的视野 , 看到的几乎全是地
断与农业文明开展交流 、 互摄 , 其中既有农业文 方性的自我创造 。其实明清王朝在实现对地方
明对海洋文明的收编 ,又有海洋文明对农业文明 的治理时 , 往往因地制宜 , 像闽南地区家族化的
的改造 。在明清政府的海洋政策中 ,逐渐显示出 社会治理方式本身已包含了政府的倡导因素 ,从
对海洋的重视 , 其中虽有摇摆 , 却也存在着进步 畲族 、
回族的家族化倾向更容易清晰地理解 。近
的趋向 。明清政府的海防政策 、 海洋贸易政策和 来温春来先生研究清代贵州家族发展时 ,发现其
海洋移民政策中包含了积极的探索 ,也有若干教
中也存在很强的政府政策导向 ,这一认识是较为
训 。加强对东南海洋文化的总结 ,无疑具有一定
深刻的 。
的现实意义 。
在地域性研究中 ,我们还应防止把地域研究
中国传统社会还往往能保留前社会的残余 ,
的结论全局化的倾向 , 学界已有的关于四川 、

如奴隶制残余与村社制残余就长期存在于中国
北、长江流域的研究成果往往都是在总结地方历
社会之中 。傅衣凌先生从《红楼梦》中看到了大
史时形成的 ,跨越其区域就缺乏解释力了 。在移
量的奴隶制残余存在于贾府中 , 同样也存在于
民活动中 , 人们往往既利用血缘纽带 , 又利用地
《金瓶梅》 和其他世情小说之中 。胡如雷先生称
缘纽带 ,于是凝成的组织并不整齐划一 。在建立
其为“江南第二度农奴化”( 胡如雷 《中国封建社会:
市场时 ,同心圆模式可能只适用于广袤的四川平
形态研究》,三联书店 1979 年版 , 第 145 页 ) 。可见深
原地区 ,对山区就缺乏解释力 。而且在传统社会
入到民间社会这一过去被正史忽略的领域 ,确实
中 ,政治力有时非常强大 , 也不能视而不见 。在
能丰富中国制度历史的内容 。
中国传统社会 , 有些市场也是地主制的产物 , 不
3. 作为历史研究 , 其魅力除了揭示规律之
但不会形成传统体制的异己力量 ,而且多对传统
外 ,还更应该揭示事物的偶然性
体制产生补强作用 。像徽州商人已形成了巨大
许多个案研究确实让我们认识到历史发展的
丰富的多样性 ,历史也变得更有趣味起来。在丰 的商帮 ,但多数商人仍把“乌纱帽 、红绣鞋”作为
富的个案基础上形成的对历史总体的认识势必更 终极的追求 ,因而也很少对传统体制产生瓦解作
有说服力 。譬如我们研究了福建的许多族谱 ,发 用 。这些地域研究成果能帮助我们反思西方发
现存在附会祖先的现象 ,便可得出族谱内容客观 展路径是否具有普遍性 。
性不足的结论 。再譬如我们研究了福建的义田史 其次 ,我们不宜把民间研究单极化 。有些地
料 ,就可以与江南义田研究的已有成果进行比较 , 域性研究结论中说 ,赋税的征派不依人丁与土地
形成福建义田与江南义田存在诸多差别的结论。 实数 , 各不同地方征额也颇有差异 , 这是中央政
我们通过研究衰世官僚个案 ,可以形成即使是衰 权无法控制地方社会的表现 。其实有时中央政
世 ,也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昏庸的结论。对于科 权并不旨在抹平这些差异 ,有的差异甚至是有意
举制度的实施 ,我们发现像林则徐执行得就较为 而为之的 ,存在差异并不意味着中央集权控制的
严格 ,而许多地方则不然 。有了更多的个案研究 , 软弱 ,很可能就是宏观调控下的微观变通 。有些
我们对制度史的认识就能更切近实际。 学者认为赋额不实就是政府职能的软弱 ,其实政
府往往采取了承包的办法 ,给予各不同地域更多
二  研究实践中应避免的误区
的自主权 。有人强调地方的独立性与自治性 ,却
显然 ,注重制度的统一性与制度实施的多样 几乎否定了中央集权的间接控制 ,否认了基层社
・19 ・

会对中央政权的普遍认同意识 。 民互视” 的框架下继续拓宽视野 , 在如下方面作


民间的诸多仪式活动并不仅仅是自我文化 出努力 :
的创造 , 而往往是对正统文化理解和注释的结 其一 ,不仅关注国家的正式制度 , 同时也关
果 ,这其中“国家”的在场往往不仅体现在包容了 注民间的非正式制度 ,并追问这些非正式制度与
官绅阶层 ,而且还体现在社会各阶层对主流文化 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清代《大清律》与
的认同上 。在明清时期 ,民间社会时常以各种方 家族法多有不合 ,实际生活中如何运行颇值得追
式体现对政权的服膺和顺从 ,许多民间的组织机 究 。在国家制度中 , 有些制度专门运用于治官 ,
构希望被纳入官方系统 ,即使是处于流动社会中 有些制度则针对全体人民 ; 在民间非正式制度
且最能体现明清社会变迁水平的会馆组织 ,也往 中 ,也分别有针对各具体场域的制度 , 有时只是
往向官府申请立案保护 ,这些均体现出了民间社 小范围的 , 有时也会涉及到官方治理的领域 , 国
会对政治权力的膜拜 。在这方面 , 用西方“国家 家正式制度和民间非正式制度往往相互配合 ,共
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眼光可能无法较好地解释中 同发挥社会治理的作用 。
国的官民关系和社会治理状况 。 其二 ,可以考察传统社会制度的形成过程 ,
再者 ,我们也不应把个案研究模式化。个案研 包括制度的酝酿 、试点 、
推广 、
变革 、
废止等环节 ,
究的目的在于为总体研究提供足资立论的素材 ,千 有些制度是自上而下的 , 也有的是自下而上的 。
篇一律的个案研究显然是不必要的 ,过分拘泥于独 民间社会在社会变迁中往往勇于实践 ,能把实践
特性和模式化更可能碎化历史 ,只能使历史变得琐 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 , 有的就具有推广意义 。
碎。倘若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从生态环境、 人口状 如一条鞭法 , 本来只推行于浙江地区 , 后来变成
况、
宗族组织、地方权力格局等角度出发 ,我们就往 了一项全国性的制度 。即民间非正式制度有时
往走不出已有研究的故辙。倘若我们的研究是为 可能转化为官方的正式制度 。即使是官方的正
了重构中国历史的整体框架 ,我们就应该时常追问 式制度 , 时常也必须因时而变 , 譬如科举制度的
这些个案的典型意义。倘若我们的研究是为了总 被废除 , 其中存在许多论争 , 考虑的因素涉及制
结历史的演进规律 ,我们就应该在谋求对话上下些 度本身 、 制度运行的弊端乃至时势的变更等等 ,
工夫。我们在家谱、 契约研究中 ,已发现许多家谱、 对于制度的变革 ,官和民都可能成为推动力量 。
契约具有同质性 ,更多的家谱或契约文书的搜集在 其三 ,应把制度史与人物研究 、 人群研究结
故有思路下往往并不意味着研究结论的增多。此 合起来 。譬如国家有各级官吏的为政准则 ,但实
时我们不应只拘泥于讨论交易价格、 租佃关系和阶 际上各地的治理却存在着巨大差别 。在知县制
级斗争等问题 ,或许应力求思路上的拓新 ,譬如借 度中 ,我们可以利用文集开展个案研究和个案比
鉴政治学、 经济学、
法学的方法 ,关注文字背后的社 较 ,发现形成这些不同的社会环境 、
性格因素乃
会史知识 ,寻找到契约文本之外包含的更加丰富的 至自然条件的变化等 。再譬如我们在研究福建
社会历史内容。如果有一套系统的契约档案 ,我们 明代中后期盐政败坏时发现 ,不仅是贪蠹官吏欲
可以追问民间的习惯法以及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 , 壑大张 , 索贿无厌 , 而且有唯利是图的奸商逾矩
可以追问社会阶层的变动与上升下降机制 ,可以追 违规 ,牟取暴利 ,那些船户 、盐徒 、
灶户 、
哨夫等亦
问民间财产过割制度、
婚姻制度、遗产继承制度、 民 成为盐务积弊的推波助澜者 ,结成团伙的“匪贼”
间借贷制度、
民间共有经济制度的规定与实际运行 更是凭借武力肆意贩卖私盐 ,践踏盐法 。从官和
等多方面的问题。如果有一套地方社会的审案记 民两方面考察对如何理解制度 、
制度运行及其效
录 ,我们则可以从法律史角度看地方的法律意识 ; 果 ,都很有意义 。
从风俗史角度看地方风气的变迁 ;从社会史的角度
看地方社会的主导力量的消长等。可见 ,个案研究 收稿日期  2007 —01 —08
应在拓宽研究视野、 追求创新观点上多做些工作 , 作者王日根 , 历史学博士 ,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
走出个案研究过于模式化的窠臼。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责任编辑  惟  正】
三  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们觉得对于制度史的研究 , 还可以在“官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