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第 13 卷第 4 期 陕西经贸学院学报 V o l. 13 N o.

4
2000 年 8 月 Jou rna l of Shaanx i Econom ics & T rade In stitu te A ug. 2000

α
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田赋负担
及农家生活贫困化分析
韩文昆1  , 王元琪2
( 1. 陕西经贸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2. 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9)

摘 要: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民田赋负担极为沉重, 主要包括田赋正税、田赋附加税、田赋预征及田赋征收过


程中的浮收、贪污、勒索。在此背景下, 农村经济日益衰败, 农家生活日趋贫困。主要表现为佃农所占比例的增
加, 农民负债率的上升和负债程度的加深, 农村中文盲的大量存在以及极高的农民离村率。
关键词: 二三十年代; 中国农民; 田赋负担; 贫困化
中图分类号: D F 411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1097 ( 2000) 04- 0064- 04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田赋是历代王朝 有办法、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田赋问题。南


的主要岁收, 它一直是在地亩丈量和田产估值的基 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田赋分为正税和附加税两种。
础上计征的。 作为这个农业大国的主要劳动者—— 与此相对应, 农民的田赋负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 是与地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根据其拥有土地 ( 一) 田赋正税。 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财政会
数量的多少, 一般将之分为自耕农、半自耕农和佃 议决定, 将田赋收入划归地方, 同时规 定田赋正税
农。自耕农及半自耕农耕种国家土地, 向国家缴纳田 不得超过地价的 1% 。但实际上, 各省的田赋大都超
赋。佃农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 除了承担该部分土 过了这个比率。
地的田赋外, 还要接受地主的剥削。 因此, 佃农向地 三十年代各个地区田赋正税平均都在地价的
主缴纳的地租要高于国家的田赋。 以农为生的广大 2% 以上, 大大超过了政府 1% 的规定, 最低也为 1.
中国农民, 其生活状况与田赋息息相关。 13% ( 安徽水田) , 而青海省的田赋甚至达到了地价
的 7. 2% 。 同时, 各省田赋正税的上升势头明显, 在
一、二三十年代农民的田赋负担 短短五年之间便平均增加了 40% - 50% 。
1912 年民国政府成立, 确定田赋应为国家的主 南京国民政府对田赋正税的限制犹如一纸空
要税收。但随之而来的长期军阀混战, 使得田赋多为 文, 在实际的操作中并没有得到执行。农民所负担的
地方军阀所截留, 用作军费。 征收制度既不统一, 胥 田赋正税依然奇重, 这必将给广大农村家庭带来严
吏和豪绅又从中作弊, 田赋愈来愈重, 附加税的种类 重的灾难。
亦日趋增多, 各地军阀对农村经济的搜刮更是有增 ( 二) 田赋附加税。 所谓田赋附加税, 是指除田
无减, 农民的生活急剧贫困化。 赋正税外, 再按地方附带征收的其它费用。虽然南京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针对田赋作了一系列的 国民政府财政部在 1928 年曾颁布《限制征收田赋附
改革与整顿, 历时久长, 但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 加税 8 条》
, 规定田赋附加税总额不得超过正税。 但
固然是因为田赋问题积重难返, 很难尽快解决, 但更 实际上, 由于附加税过多、过滥, 因而在总量上常常
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 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超过正税许多。“并非原有税目就这么多, 而是层层
会历史条件下,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没 加码使负担有增无已。 这种层层加码是在二十年代

α 收稿日期: 2000- 05- 08


作者简介: 韩文昆 ( 1966- ) , 女, 江苏南京市人, 陕西经贸学院公共管理系教师。
王元琪 ( 1972- ) , 男, 陕西兴平市人,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
64
韩文昆 王元琪: 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田赋负担及农家生活贫困化分析

和三十年代的内战期间节节上升的。 田赋有不少于 次数每年亦有不止一次者, 是欲不使农民沦为俎上



673 种各式各样的附加税。” 地方上筹办任何一件 之鱼肉不可得矣. . . . . . 尚有更使人闻而骇异之川省
事情, 没有不从田赋附加税中筹措经费的。 推其原 预征田赋至民国六十余年之事, 尤使现代农民应付
因,“首为征收方便, 随正带征, 不必另起炉灶。 次为 担之税, 于今日一次收刮之。 焉得不使农民罗掘俱
易于估计, 因为田赋有应征、额征等数字之存在, 一
穷, 无以为生? ”
定的税率, 即可决定征税数额。而最重要者则为我国
( 四) 变相的田赋及田赋征收过程中的浮收、中
以农立国, 除土地外, 实无其它主要财产, 足资为课
饱、勒索。 二三十年代, 全国各地战乱不停。 为了增
税的目的物。”② ③在这些田赋附加税中, 有省附加、
县附加, 甚至区所、中小学校也擅自征收附加费。 加军费, 各地政府大多实行军事摊派 ( 包括兵役、差

各省大部分地区的附加税都超过了正税。 江 役及军事物资) 。 这种摊派的征收通常是按地亩摊
苏省有超过 26 倍以上者,“湖南各县田赋附加, 超过 派, 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田赋。虽然军事摊派以地亩
正税 30 倍者有之, 20 倍者有之, 10 倍者则比比皆 为标准, 但由于占农村 50% 以上的大地主一般不住
是。”④湖北省有的地区甚至达到了骇人听闻的 86 在农村, 所以这种摊派几乎全部转嫁给了佃农。 于
倍。这真是中国近代赋税史上的一大奇观! 同时, 在 是, 广大农民和部分小地主都成了这种变相田赋的
繁重的附加税中名目复出、同一经费征至数次以上
负担对象。 据报纸所载, 1929 年至 1930 年之间, 全
者, 更是屡见不鲜。
国所有 1914 个县中有 823 个县皆为此等苛税所苦,
( 三) 田赋预征。所谓预征, 即预先征收多少年以
而且这种变相的田赋往往高出田赋正税数倍以至百
后的赋税。二三十年代, 全国各地预征田赋的现象大
量存在, 比比皆是。 这是对广大农民的赤裸裸的掠 倍⑤。 此外, 在田赋的征收过程中还大量存在浮收、
夺。 中饱及勒索等种种贪污行为, 这主要是因为“经征人
二三十年代全国各地田赋预征情况⑤ 员只得到名义上的薪给, 制度本身造成了偷漏和横

地区 征收时期 所征田赋年份 预征年数 征 暴敛。” 据美国财政学家杨格统计,“1936 ——
广东海丰 1925 年秋 1930 5 1937 年, 中国本土每年总岁入约 15 亿 9 千 4 百万
四川梓桐 1926 年春 1957 31 元。假定当时中国人口以 5 亿计算, 那么每人平均担
福建汀州 1926 年秋 1931 5 负各种税款为 3 元多。以绝对数字而论, 平均负担似
河南 1928 年春 1932 4 乎并不太重。”
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 因为除了缴
山西太原 1929 年 2 月 1930 1 纳正常的国家规定的赋税外,“还应加上各色军人、
河北天津 1929 年 10 月 1930 1 官吏等在正常税收之外的大量勒索。 且所有这些过

湖南浏阳 1930 年 12 月 1931 1 分使那些很少能负担得起的人、特别是贫农来承担



安徽 1930 年 1931 1 它, 在三十年代中尤其如此。” 这无疑加速了二三

陕西沔县 1931 年 3 月 1938 7


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衰败进程。

湖北 1931 年 7 月 1932 1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民不仅田赋负担极重, 而

① 杨格: ( 美)《1927- 1937 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 , 中国社


从上表我们不难看出, 这一时期预征田赋的省 会科学出版社 1981 年 5 月版, 第 75、75、80 页。
份、地区非常广泛, 且有的地方预征的年份也特别 ② 张淼:《田赋与地方财政》 , 转引自吴存浩:《中国农业
史》 , 警官教育出版 1996 年 5 月版, 第 1108 页。
长。据有人对 1934 年四川各地的田赋预征情况的统 ③ 马宇平、黄裕冲编写:《中国昨天与今天》 , 解放军出版社
计, 最少的地区都预征了 31 年, 最多者竟然预征了 1990 年版, 第 306 页。
④ 章有义:《中国近现代农业史资料选辑》第三辑, 三联书
57 年⑥。在正常的情况下, 农民要受到乡绅及官府各 店 1957 年版, 18、88 页。
种各样的盘剥, 生活处境已很艰难, 预征这么多年的 ⑤ 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 , 青岛出版社
1993 年 9 月版。
田赋, 无疑只能加重农民的负担, 使其举步维艰, 濒
⑥ 匡珊吉:《四川军阀统治下的田赋附加和预征》 , 载《四川
临破产。正如书中所言“预征年度, 且达极远者; 预征 大学学报》, 1981 年第 1 期
65
陕西经贸学院学报

且还承受着许多积弊陋规的压制, 正如陶继侃先生 二三十年代全国部分地区佃农所占比例变化情况②


佃农及半 自耕农所
所说:“我国田赋弊窦之多, 举世诟病。 如在地籍方
地区 年代 佃 农 所 占 占 比 例 备注
面, 经界不正, 亩法不齐, 地粮不符; 在科则方面, 税 比例 ( % ) ( % )
目繁乱, 负担失平; 在征收方面, 一为侵渔中饱, 一为 1925 55 45
西北
浮收滥征. . . . . . 。 其他如银米折合, 任意浮收, 或横 15 省
1929 65 35

加摊派, 或私征罚金, 种种索求, 不一而足。”①所有 1930 67 33


此表不涉及
这一切负担最终都不无例外地压到了广大贫苦农民 1913 66 34 无地和少地
鄂豫皖赣 的农民成为
的肩上, 并造成这一时期中国农民生活的极端贫穷 四省 53 县 1923 68 32 雇农和大量
227 户 离村的情况。
化乃至破产。 1934 69 31
农民耕种国家的土地, 向国家交纳赋税是理所 1929 37. 6 62. 4
桂林
当然的。赋税不仅是国家聚集公共经费的工具, 也是 1934 42. 2 57. 8
国家调节经济活动、进行财富重新分配、实施宏观经
济管理职能的经济杠杆。但在二三十年代, 农民对国 从上表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自耕农所占的比例
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而佃农、半佃农所占的比例则
家负担的不仅是田赋税额, 税外负担既多且重, 主要
有上升的趋势。 这说明了广大农民土地的进一步丧
以政府行政机构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摊派
失, 并充分表明了这一时期农民生活贫困化的根源。
等形式表现出来。 虽然二三十年代全国各地农民的
因为, 在旧中国的农村, 土地是财富的象征。 拥有土
田赋负担不尽相同, 各有差异, 如北方和南方存在差 地数量的减少就说明拥有财富的减少, 意即生活水
别, 沿海和内陆地区存在差异, 但从总体情况来看, 平的下降。
各地的田赋都超出了农民可承受的限度。 针对这一 ( 二) 农民负债率的上升和负债程度的加深。 在
问题, 国民政府多次召开财政经济会议, 制定相关政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 农民的负债问题是一个很
策以减轻农民负担, 如 1928 年财政部制定了“限制 普遍的问题。对大多数农家来说, 借债是出于无可奈
田赋附加办法”
; 1933 年又颁布了“整理田赋附加办 何的一种选择, 是家庭生活难以为继的必然结果。农
家用于生产上的借款微乎其微, 仅占 8. 4% , 而高达
法 11 条”
; 1934 年订立了“田赋税则及附加章程”

91. 6% 的借款却用于非生产的消费。此外, 大量的资
“废除苛捐杂税办法 6 条”
。 但由于不平等的土地占
料表明, 不仅贫佃农负债的情况比比皆是, 就是部分
有关系、阶级局限性、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中央与
中农甚至富农亦有负债情况。 虽然富农和中农在负
地方名统实散等一系列原因, 这些政策都没有得到 债户中所占比例不高, 但至少可以从侧面说明当时
很好的贯彻执行, 收效甚微。沉重的田赋负担直接引 农家生活的贫穷化。对于负债的来源, 据有关资料的
发了二三十年代农村经济的凋敝和经济危机的加 统计, 大约有 70% 来源于高利贷。换句话说, 二三十
重, 使得农民生活极端贫困化, 无力购置新的生产工 年代中国农村的金融基本上是被操纵在高利贷者的
具并在耕作中加大投入, 从而陷入了一个无法逃脱 手中, 而农民一旦踏入高利贷之门, 那无异于掉入万
的恶性循环。 劫不复的深渊。
总之, 二三十年代农家负债的基本特征深刻地
二、二三十年代农家生活的贫困化 反映了这一时期大多数农村家庭处于极度贫困的状
处在二三十年代这一特殊的社会大背景下, 由 态, 同时也表明整个中国农村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
( 三) 农村中文盲的大量存在。 文盲问题总是与
于田赋负担及其沉重, 其时的农家生活不可避免地
社会经济不发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经济不发达是
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贫困化。 这主要表现在
产生文盲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二三十年代, 农村文盲
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是因为, 这一时期农
( 一) 佃农所占比例的增加和自耕农的减少。 下 民在沉重的田赋压榨下已极度贫穷化, 直接影响了
表所反映的就是二三十年代全国部分地区的佃农所
占比例的变化情况。 ① 见上页注⑤
66
韩文昆 王元琪: 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田赋负担及农家生活贫困化分析

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α 农民受教育程度与 民田赋负担问题是农民问题中至关重要的方面, 不


他们是否拥有土地及土地的多少关系密切。 拥有土 论哪朝哪代、任何党派, 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农民负
地多的、经济状况好的农家子弟受教育机会多, 文盲 担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等待它的将只有覆亡一途。
率低一些, 相反则文盲率高一些。二三十年代中国农 历史是一面镜子。 在农民负担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今
村经济恶化, 农民极端贫困化, 这样, 文盲问题显得 社会, 怎样才能很好地处理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
更加突出。 在河北定县, 绝对文盲比率竟高达 67. 利益关系, 既保证经济发展, 又减轻农民负担, 在农
“乡民子弟入学者, 多为中等以上人家。”① 二三
1% 。 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现代化以及社会秩序的
十年代中国农村的文盲状况同样可以折射出当时农 正常化, 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家生活的贫困化。
( 四) 极高的农民离村率。“以农为生的人, 世代
定居是常态, 迁移是变态。②”近代以来, 中国人口的 Farm - taxes and the Poverty of Farm
剧增, 使土地所能提供给人的食物已经达到了准饥 Fam ily Ch ina in 1920’s and 1930’s
饿临界线以下的程度, 沉重的田赋及苛捐杂税、社会
的腐败又加重了农民的贫困化。于是农民纷纷离村,
H A N   W en 2k un ,  W A N G  Y uan 2qi
1 2

流向新垦区、城市或跨海出洋。 在山东有“死逼梁山 ( 11Shaanx i Econom ics &T rade , X i’an


In stitu te
闯关东” 的俗语。三十年代中期曾有研究机构对“九. 710061, Ch ina; 21N o rthw est un iversity, X i’an 710069,
一八” 事变前东三省 149 户移民作过调查, 结果发现 Ch ina )
有 90% 的户数是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九年 ( 1912 ——
1931 ) 间从关内移居过去的。③在三十年代的上海也 Abstract: T he Ch inese fa rm ers suffered a ll k ind s of
挤满了从各地农村涌进的农民。 如当时总共有 1. 6 exp lo ita tion and opp ression in the 1920’s and 1930’s. It

万辆人力车出租, 但求租者达到了车数的 6—7 倍。 goes w ithou t saying tha t the m a in bu rden of them w a s the
fa rm - taxes, w h ich include fo rm a l - tax, add itiona l- tax,
跨海出洋的农民中, 以粤闽为最多,“三十年以来, 谋
taxa tion in advance, taxa tion in d isgu ised fo rm. It resu lted in
生海外者, 其数即逾百万。”④ 无论流向新垦区, 还是
the fact tha t coun tryside econom y had been w o rse than
流向城市或海外, 其处境一般都是极为艰难的。如果
befo re and fa rm ers’ life had been poo rer than ever. It w a s
在农村还有一线生机, 是不会有人离村流亡的。 exp ressed by fou r w ays, fo r exam p le, the up rising p ropo rtion
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田赋负担之重、农村经济 of tenan t fa rm er , the up rising ra te of fa rm ers’ liab ilities, a
之萧条衰败、农民生活之极端贫困化, 使得“处在这 g rea t num ber of illiteracy, the very h igh ra te of fleeing from
个经济体系之中的贫农, 确实犹如一个处于水深没 their na tive p lace.
颈的人, 即使一阵清风细浪, 也有可能把他淹没。”⑤ Key words: in the 1920’s and 1930’s ; the bu rden of fa rm -
这就是二三十年代农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它反映了 taxes ; p aup eriza tion

过重的、超出农民所能负担的田赋给农家生活带来
的恶果。 沉重的负担、困苦的生活, 一天天地把农民 ( 责任编辑: 客西)

推向绝境。为了生存, 他们不得不打破“墨守乡土” 的
故习, 或举家迁移, 或流为兵匪, 更多的则是加入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滚滚洪流中, 为推翻
地主、军阀的压迫而斗争, 整个社会秩序更加动荡不
安, 从而引发了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 最终导致了国
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覆亡。 α 注释
① 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 黎明书局 1935 年
三、余 论 版, 第 93 页。
② 费孝通:《乡土中国》 , 三联书店 1985 年版, 第 3 页。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 农民历来占人口的绝大多 ③ 章有义:《中国近现代农业史资料选辑》第三辑, 三联书
店 1957 年版, 88 页。
数, 解决好农民问题, 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但
④ 李文治编: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941 页。
农民问题不是抽象的概念, 而是一个具体的事实。农 ⑤ 黄宗智 ( 美 ) : 略论华北近数百年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
迁, 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6 年第 2 期。
6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