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二 ○○二年第二期

明清江南的河泊所与渔课杂税 ①

———以宁镇及扬州地区为例 ②
尹玲玲
( 上海师范大学  历史系 ,上海  200234)

[ 内容提要 ]本文对明清时期南京 、
镇江及扬州地区的渔业状况分地域做了较为细致的阐述 。从河
泊所的设置分布及其裁革变迁 、
渔业税贡的数额及其征缴变化等各个方面进行论析 。这在一个侧面揭
示了各个地域渔业的发展变迁状况 。
[ 关键词 ] 河泊所 ; 鱼课 ; 渔户 ; 渔业
[ 中图分类号 ] K4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2422X ( 2002) 0220065208

明清江南渔业生产颇为兴盛 ,渔业管理也曾较为健全 ,但地区差别较为明显 ,渔业发展亦多有


曲折 。本文仅结合查阅到的有关部门资料 ,对该时期该地区的河泊所设置与变迁 、渔业税贡及其变
迁加以论析 。

一  河泊所的地域分布及变迁

河泊所是一种设在沿海水域或内陆河湖水域专管征收渔业课税的机构 。早在元代 ,即有河泊


所之设 。但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地设置河泊所 ,则从明初始 。明初应天 、
镇江和扬州三府共设有 11
个河泊所 ,其中应天府 4 所 ,镇江府 1 所 ,扬州府 6 所 ,以下分府叙述其设置与变迁 :
1. 应天府
应天府的 4 个河泊所分属于本府及六合 、 高淳 、 溧水三县 。《明实录》载 ,弘治五年 ( 1492 ) 十二

月 ,在该府的奏请下将原隶属于溧水县的河泊所改属于高淳县 。 《大清一统志》卷 74 中又载溧水
县南六十里接安徽建平县界的邵村市嘉靖中设有河泊所 。龙江寰外 、 瓜埠三汊二河泊所明后期仍

存 ,其余二所均裁革 。河泊所的分布及其裁革变化见表 1 。
表 1  应天府河泊所位置分布及裁革变化

河泊所名 隶属 公署位置 河泊所名 隶属 公署位置 废置变化

龙江寰外 本府 仪凤门外 牛儿港 高淳 缺 隆庆 4 年革

瓜埠三汊 六合 县治东一里 三湖许家埠 溧水 县治西隅 万历 3 年革

   资料来源 : 万历《大明会典》
卷 36《鱼课》、
嘉靖《六合县志》
卷 3《公署》、
嘉靖《南畿志》
卷 5。
2. 镇江府
镇江府江阴等地的渔业生产一度颇为兴盛 ,诗云 “
: 潮痕日日到门前 ,供具时时喜斫鲜 。记得寻

① 本文为上海市高校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 01QN83 。


② 本文所指的宁镇及扬州地区所包括的地域以明制应天府 、 镇江府和扬州府为准 。
[ 收稿日期 ]2001 - 9 - 24

・6 5 ・
君秋色里 ,邻家多是捕鱼船”③。地方志等历史文献中亦载云 “
: 边江之人善渔 , 曰网户 , 以网行江
中 ,有丝网 、
有线网 , ……春取河豚 、
刀鲚 、
鱼会残 ,夏取鲥鱼 、 三甲鳇鱼”④。
子鲚 ,秋取鳗鱼 ,冬取鲟鱼 、
镇江府明初设长荡湖河泊所一所 ,隶属于金坛县 。长荡湖东西广三十里 ,南北广九十里 ,分属于溧
阳、
金坛 、
宜兴三县 ,去宜兴县一百里 ,东南由塞溪达荆溪之西氵九 , 东面由张河渎入氵鬲湖 。长荡湖接
纳金坛县诸水 ,在县西北有西洋河 ,由白龙荡入 ; 西南有薛埠 、
白塔 、张桥三河 ,由唐王溪入 ; 东北有
陈塘 、
中塘 、
尧塘诸水 ,由钱资荡入 ; 东南有白桥 、
大云 、
下汤诸水 ,由燕子港入 。诸水发源于长山 、 三
茅诸山 ,而汇于长荡湖 ,亦分流入于运河 。
长荡湖河泊所在金坛县南三十里的湖溪村 ⑤ ,该河泊所后于万历七年 ( 1579) 裁革 ⑥。除原设有
河泊所的金坛县长荡湖水域外 ,江阴 、丹徒等县也有渔业分布 ,有专门从事渔业的渔民 ,官府并向其
征收渔业课税 。如隆庆年间 ,仪真县境内“有渔户 、
有船户”,其祖先俱“隶应天府六合河泊所”,其职
贡鲜及麻铁翎鳔油料 ,乃当里甲正差”⑦。
业为“岁办采打赀 、
3. 扬州府
扬州地区的渔业生产在文人的诗文中有所反映 , 诗云 “
: 风起千湾浪 , 潮生万顷沙 。春红堆蟹
”⑧
子 ,晚白结盐花 。故国何时汛 ,扁舟到处家 。狼山青两点 ,极目是天涯 。
明初扬州府共设有 6 个河泊所 ,分属于江都县 、
兴化县 、
高邮州 、
通州 、
泰州 、
宝应县六州县 ,大
多为明洪武初年设置 ⑨。扬州府泰州有于祈湖 ,一名淤溪河 ,在州治东北三十里 ,水下流入鸡雀湖 ,
因其侧有於祈村故名 。鸡雀湖在州治东北四十里 ,周三十里 ,水自于祈湖入 。明初泰州即设有淤溪
薄湖河泊所 。
正统七年 ( 1442) 明廷颁布了湖广等地河泊所的存废标准 ,凡岁办课钞不及三千贯 、
油鳔黄白麻
不及三千斤 、
翎毛不及十万根者俱裁革 。该办课程归并附近河泊所管办 , 无河泊所处令府州县带
办 。此虽为湖广地区之标准 ,估计在其它区域也是适应的 。万历《大明会典》卷 36《鱼课》载江都县
邵伯河泊所“久革”,万历《江都县志》 也确载该河泊所其时已裁废 ,估计设置后不久即裁或于正统年
间依诏裁废 。万历二十五年 ( 1597 ) 知县张公以其公署基址改建为赈济仓 ⑩。宝应 、
兴化二县及通
州三个河泊所均于正德末年裁革 ,高邮州河泊所于嘉靖后期裁废 。故明初扬州府所设的六个河泊
所中 ,至明代后期万历中叶时仅泰州于溪薄湖河泊所仍存 ,其它五所均已裁革 ( 详见表 2) 。
表 2  扬州府河泊所分布及裁革变化

河泊所名 公署位置 废置年 河泊所名 公署位置 废置年

江都县邵伯河泊所 县北 45 里 久革 兴化县河泊所 县治北门外 正德 16

高邮州河泊所 州北新城济民桥西 嘉靖 37 通州河泊所 南门外望仙桥东 正德 16

宝应河泊所 南门外 正德 16 泰州淤溪薄湖河泊所 州治北门外三里

 资料来源 : 万历《大明会典》
卷 36《鱼课》、
嘉靖《惟扬志》
卷 7《公署志》、
万历《通州志》
卷 3、
嘉靖《南畿志》
卷 28 。
各河泊所都建有专门的办公公署 ,对其所辖渔户征收渔业课税并进行日常管理 。各河泊所的
公署建置规制大体相同 ,有门楼 ,有办公用的正厅 ,有供河泊官居住的后房 ,还有库房等 。如明初六
合县的瓜埠三汊河泊所创设时 ,其办公公署建置为门楼一间 、
正厅三间 、
后房二间 、
架阁库二间 ,但
至嘉靖间公署已废 λϖg。

二  渔业税贡及其变迁

河泊所岁征鱼课项目包括户部项下的鱼课钞及工部项下的鱼油 、
翎毛 、
鱼鳔及鱼油翎鳔改折黄
白麻 、
生熟铜铁等物料 ,工部项下物料主要应造船之用而征 。
除鱼课正税外 ,尚有岁贡礼部藁鱼等额 。如正统元年 ( 1436 ) 六月 ,光禄寺奏“岁收应天府龙江
・66 ・
河泊所送纳藁鱼并无支销 ,年久多腐 。验视堪中鱼一千八百斤 ,请送国子监师生会馔支用”,英宗诏
从其奏 λω
g
。由此可见礼部对该河泊所所征岁贡额之多之滥 ,其鱼品“年久多腐”时 ,才在官员的奏请
下做为一项恩赐赏给国子监师生食用 。
时至嘉靖年间 ,岁办鱼课名目越来越多 ,如应天府六合县瓜埠三汊河泊所除岁办户部及工部项
下鱼课正额外 ,又增元宵 、
冬至 、清明 、
霜降等应节气之征 。如每年在元宵前办看灯祭鱼 13 尾送南
京尚膳监 ,冬至前办巧白鱼 40 斤送南京太常寺致荐奉先殿 , 清明霜降前各解鱼户十六名 、船十六
只、
网十六扇赴府转解 。还需进贡鲥鲜 、
鱼 等产品 ,如南京内守备每年发厂采捕鲥鲜及加工鱼 
的鲟 、
鳇等鱼类归总进贡 。每年十二月集中鱼户二十名 、
船十只 、丝网十八扇 、
围网二扇以采捕后湖
并朝阳门等处护城河内的鱼鲜 ,解送内府的二十四衙门 。春 、
秋二仲月各办藁鱼十尾 、 鱼十斤送
往县衙门应祭 ξ
λ
g

1. 应天府
清同治年间上元 、
江宁两县共征渔课银 50. 1 两 ,麻 、
胶银 8. 525 两 ,由秣陵 、
淳化二巡检司向各
鱼坞征收 ,其中秣陵巡司 24. 86 两 ,淳化巡司 34. 359 两 λψ
g

六合县瓜埠三汊河泊所洪武二十四年 1391 办解过鱼课钱钞 37133 贯 580 文 、
( ) 铜钱 106380
文、
钞 27027 贯 ,本年带办鱼油 4312 斤 、 折收黄白麻 4311 斤 、
鱼鳔 90 斤 、
鲟鱼 2325 斤 、
鲤鱼 2325
斤、
杂翎毛 43119 根 ; 永乐十年 ( 1412) 岁收鱼课各项略有变化 ,办鱼课钞 32548 贯 900 文 ,带办鱼油
4362 斤 ,折收黄白麻 4362 斤 ,鱼鳔 91 斤 ,鲟鱼 2000 斤 、
鲤鱼 2000 斤 、
鳇鱼 150 斤 、
杂翎毛 29082 根
及进贡鲥鱼 。嘉靖年间额办鱼课船料钞 32548 贯 900 文 ,每贯折银 6 毫 ,共折银 20 两 ,解送本府后
再转解南京户部 。工部项下所办黄白麻 、 鱼鳔 、
翎毛共 13237 斤根 , 其中黄麻 1003 斤 、
白麻 1003
斤、鱼鳔 32 斤 、
翎毛 11200 根 。工部项下原皆征银 ,嘉靖二十九年 ( 1550 ) 改为征解本色物料赴府 ,
再转解工部以为造船之用 λζ
g
。清代以后 ,渔户数量较明代有所减少 ,光绪年间六合河泊所管山苗渔
户仅共二十六家 ,岁征银 30 两 , 分六月 、
十二月两期解藩司交纳 , 例不征耗 。渔课较常额少 4. 15
两 ,但另有耗羡银 2. 585 两 ,归税课大使征解 λ{g。
三湖许家埠 、牛儿港 、新沟葛家埠四河泊所永乐十年 ( 1412) 采贡野味 、翎毛 、 皮张 、
黄白麻 、
鱼鳔
|
λ
g
等物 ,岁办无常数 。至弘治五年 ( 1492) 本县分设后 ,岁办始有定额 ,详见表 3 。
表 3  弘治五年至万历三年间高淳县岁收鱼课

黄麻 ( 斤) 白麻 ( 斤) 翎毛 ( 根) 鱼鳔胶 ( 斤)

许家埠河泊所 2059 1543 38210 112

牛儿港河泊所 3573 2680 38381

合计 5632 4223 76591

     资料来源 : 嘉靖《高淳县志》
卷 1《赋课》。康熙《高淳县志》
卷 7《田赋》。
高淳县鱼课征收制度前后几度变更 ,起初各河泊所鱼课钞银向有罾 、 网取采鱼类的渔户派征 ,
至清顺治八年 ( 1651) 后改为派征于全县里甲 ,按照各里的渔户数量多寡带征 。至康熙三年 ( 1664 )
又改为仍旧出办派征渔户 。除鱼油翎鳔折银及河泊所鱼课钞银外 ,又有鲥鱼厂船网什物银 46 两 、
新增银 18 两 ,鲟鱼厂船网什物银 24 两 、
新增银 12 两 , 这二项也向有罾网渔具取采鱼类的渔户派
征 ,清顺治三年 1646 后改编田亩 ,鱼户免编 。明代的鱼油翎鳔银即清代的黄白麻料银 ,明代属河
( )
泊所管理 ,至清代则均辖属于工部都水司 。λ}g
溧水县明万历年间岁收鱼课钞银 5. 7 两 ,鱼油翎鳔银 123. 5 两 。时至清代前期 ,溧水县渔户出
办麻胶银 137. 46 两 。乾隆后期《简明赋役全书》修订后 ,由于《全书》额款每年增减不一等事案 ,其
中本色颜料又按照康熙十二年 ( 1673) 题定的价值增征编银 13. 13 两 ,共该征银 150. 59 两 。随正银
又加征耗羡银 15. 06 两 ,闰年加征 4. 59 两 ,耗羡银 0. 46 两 。其中白麻折色银 24. 51 两 ,闰月加征
・6 7 ・
银 0. 68 两 ; 麻胶银 120. 82 两 ,闰月加征银 3. 47 两 ; 渔课钞银 5. 26 两 ,闰月加征银 0. 44 两 。以上
三项共征银 150. 58 两 ,由渔户轮输出办 ,其中的渔课钞银一项系青墅渡民人徐遇付渡课银抵解 λ∼g。
总的来说 ,应天府的渔业主要分布在高淳 、
溧水 、
六合及附郭上元 、
江宁等县 ,而其中又以高淳
县最为集中 ,鱼课课额最高 ,其它各县则相对较少 。如明万历年间高淳县岁收鱼课银共 267 两 ,占
全府鱼课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它各县的鱼课百分比则要小得多 ,详见表 4 。
表 4  万历年间应天府岁收鱼课银   单位 : 两

溧水县 高淳县 六合县 合计

鱼油翎鳔银 123. 5 254. 6 60. 1 438. 2

河泊所折色钞银 5. 7 12. 6 21. 1 39. 4

合计 129. 2 267. 2 81. 2 477. 6

百分比 ( %) 27. 1 55. 9 17. 0 100. 0

     资料来源 : 万历《应天府志》
卷 19《田赋志》。
万历《大明会典》卷 200《河泊麻铁等课》载应天府万历年间岁收黄麻 10759 斤 , 闰年加征 301
斤 ; 白麻 8319 斤 ,闰年加征 247 斤 ; 鱼线胶 439 斤 ,闰年加征 12 斤 ; 翎毛 123300 根 ,闰年加征 3934
根 ,碎小翎毛 706 根 ; 以上各项共折银 581 两 ,闰年加征 15. 7 两 µυg。这项麻胶翎毛银即为上表中的
鱼油翎鳔银 ,但数额有所出入 ,估计因漏载本府附郭上元 、
江宁二县之鱼课数而导致不吻合 。
2. 镇江府
明代前期镇江府在城税课司商税 、
酒醋 、
门摊课程等岁额钞 125446 贯 ,其中金坛县长荡湖河泊
所鱼课岁额办钞 12048 贯 。鱼课占课钞总额的近 10 % ,由此可见 ,渔业经济在总体社会经济结构
中占据一定地位 。至万历年间 ,原征课钞者都折征银两 ,渔课岁该银 19 两 ,闰年加征 1. 6 两 。均系
金坛县征收 ,转派于丹徒 、 丹阳 、
宜兴 、溧阳五县之渔户出办 。原作发放官军俸钞之用 , 万历十年
ϖ
µ
g
( 1582) 奉文解送至南京户部交纳 。
工部项下的鱼油翎鳔及改折麻铁胶等料之征 ,嘉靖十六年 ( 1537 ) 赋役册载金坛县长荡湖河泊
所无闰月年份该办鱼油翎毛折征黄麻等料银 172. 3 两 ,每月该银 14. 4 两 ,闰月加物料银 13. 8 两 。
其中长荡湖河泊所办银 67. 4 两 ,其余仍有丹阳等县渔户协办银 118. 8 两 ,但都由长荡湖河泊所总
收解县再解府 ,然后转解工部交纳并掣批销照 。岁征黄麻 6792 斤 ,闰月加征 514 斤 ,每斤折银二分
二厘 ; 鱼线胶 90 斤 ,闰月加征 18 斤 ,每斤折银八分 ; 翎毛 31164 根 ,闰月加征 2329 根 ,每百根折银
四分八厘 µω
g
。金坛县长荡湖河泊所及派征丹徒等四县课额详见表 5 。
表 5  嘉靖十六年赋役册载镇江府岁征工部项下鱼课   单位 : 两

长荡湖河泊所 丹徒县 丹阳县 常州府宜兴县 应天府溧阳县 合计

无闰年征 62. 1 28. 9 16. 8 14. 6 49. 9 172. 3

闰年加征 5. 3 2. 5 0 1. 2 4. 9 13. 9

百分比 ( %) 36. 0 16. 8 9. 8 8. 5 29. 0 100. 0

     资料来源 : 乾隆《镇江府志》
卷 7《赋役二》。
除鱼课正额外 ,还有岁贡之例 ,江阴县明代初年进贡鱼干 500 斤 ,至嘉靖年间每年要进贡腌子
鲚鱼 10000 斤 ,由额定鱼户协办 ,官为管理征解 µξ
g

总的来说 ,镇江府的渔业不如应天府 ,河泊所数量远较其少 。其专门从事渔业的渔户人口也较
少 ,渔业课税额比应天府所征也要低 。如万历年间镇江府工部项下岁收黄麻 3229 斤 , 闰年加征
632 斤 ; 鱼线胶 83 斤 , 闰年加征 12 斤 ; 翎毛 20887 根 , 闰年加征 933 根 , 以上三项共折征银 172. 3
两 ,闰年加征 13. 8 两 µψ
g
。其课额不及应天府的三分之一 。
・68 ・
时至清代 ,渔课课额基本仍旧 。如乾隆四十四年 ( 1779) 赋役全书载 ,丹徒县岁征渔课银 30. 71
两 ,荣麻银 3. 03 两 ,麻胶渔课银 14. 87 两 µζ
g
,以上三项共约 48 两 。
3. 扬州府
江都县邵伯河泊所万历年间岁征鱼课各项中鱼课钞达 22000 余贯 ,油鳔黄白麻共 2000 余斤 ,
翎毛 24000 余根 。课钞一项远超过正统年间所颁布的存设标准 ,但后二项则没有达标 ( 详见表 6) 。
表 6  明江都县岁征鱼课

黄麻 ( 斤) 白麻 ( 斤) 桐油 ( 斤) 鱼鳔 ( 斤) 鹅翎毛 ( 根) 课程钞 ( 贯)

河泊所 1868 33 88 34 24543 22060

    资料来源 : 万历《江都县志》
卷 9《食货志・
贡课》。
宝应 、
兴化二县及通州三个河泊所均于正德末年裁革 ,但万历 、
隆庆年间各所岁收鱼课课钞均
超过正统年间所颁布的存设标准 ,不过与湖广地区的河泊所相比 ,仍远低于其数 。如隆庆年间宝应
县带管河泊所额办课钞有本色钞 9793 贯 、
折色钞 19586 贯 ,其中折色钞每贯又兼收铜钱一文 ,每钱
一千文折银一两 ,共折银 19. 58 两 ; 且“有佥点大户 ,诸役及诸里老书算有定额”{
µ
g
。通州河泊所未
裁革之时 ,设有河泊官大使一人 ,掌收解办纳鱼课之事 |µg。河泊所裁废后 , 由通州税课局带管河泊
所课钞 ,岁征本色钞 11459 贯 、
折色钞 11459 贯 ,其中折色钞每贯折钱二文 ,共钱 22921 文 ,每钱一
千文亦折银一两 ,共折银 23 两 。遇有闰月年份加征本色钞 949 贯 ,折色钞 1897 贯 }
µ
g

由于境内有较为宽广的于溪湖水域 ,故泰州于溪薄湖河泊所的渔业生产达到相当规模 ,渔业经
济颇为发达 ,这从泰州所征极为可观的鱼课各项即可说明 : 于溪薄湖河泊所采办獐皮 1000 张 、
蓝靛
4200 斤 、
蒲草 3070 斤 、
药材共 141 斤 、
黄麻 2632 斤 、
白麻 16044 斤 、
鱼腺胶 344 斤 、
鹅翎毛 110136
根 ,岁额杂课钞并日收课钞共 62696 贯 640 文 。除此之外 ,还有河泊所人丁出办银 ,原额人丁 3206
丁 ,每丁实征银 0. 36 两 ,共银 983. 5 两 ,闰年加征 3. 8 两 。µ∼g
泰州于溪薄湖河泊所人丁每丁派征银额几为其它户籍人丁如民户丁的二倍 。由此可见 ,渔业
征税比其它行业征税重得多 ,渔户的税课负担远较其它为重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泰州于溪薄
湖河泊所所辖水域渔业经济的发达 ,因为如果其渔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 ,较其它业种为弱 ,那么其
高课税就不可能维持下去 。
嘉靖年间扬州府岁办盐钞 706657 贯 、
铜钱 1413314 文 , 扬州府所属税课司局河泊所额办课程
钞 595773 贯 30 ,鱼课钞共计 110069 贯 ,约占课钞总数的 8 %有余 。由此可见 , 渔业经济在总体经
济结构中占有一定地位 。鱼课钞为缴户部项下之课 ,工部项下又有鱼油翎鳔及改折麻铁胶等物料
之课 。扬州府所属河泊所岁办鱼油翎鳔黄白熟铁共 305260 斤根 ,各州县河泊所以泰州所征鱼课各
项课额最高 ,其中白麻一项占全府总数的近 80 % ,鱼线胶 、
翎毛二项均占全府总数的 40 %以上 ,课
钞一项也占全府总数的近 30 % 。这也是其它五所均已裁革而泰州于溪薄湖河泊所于明后期独存
的最好说明 。其它五州县河泊所中又以高邮州 、
兴化县二河泊所所征鱼课各项相对较高 ,居泰州之
次 ,另三所又次之 ( 详见表 7) 。
表 7  扬州府嘉靖至康熙年间岁办鱼课

课钞 ( 贯) 黄麻 ( 斤) 白麻 ( 斤) 熟铁 ( 斤) 桐油 ( 斤) 鱼腺 胶 ( 斤) 翎毛 ( 根)

江都河泊所 22060 1868 33 88 34 24543

高邮河泊所 17446 10298 688 183 58587

兴化河泊所 17762 7010 1273 1266 150 23545

宝应河泊所 9993 2115 2000 69 21948

泰州河泊所 31349 2632 16044 344 110136

・6 9 ・
通州河泊所 11459 2664 56 17762

合  计 110069 26586 20038 1266 88 836 256521

   资料来源 : 嘉靖《惟扬志》
卷 8《户口志》、
康熙《扬州府志》
卷 4《赋役志下・
杂赋》。
   说明 :1. 江都县与通州数为鱼鳔 ,其它州县为鱼线胶 。
2. 泰州课钞额与上述崇祯《泰州志》
卷 3 所载有出入 ,仅为其一半 ,此存异 。
3. 其时 ,江都县 、
兴化县 、
宝应县 、
通州四河泊所均已奉例裁革而归该州县代管 。
万历《大明会典》 卷 200《河泊麻铁等课》 所载扬州全府万历年间工部项下岁收鱼课各项数额与
上表各州县合计数几乎完全吻合 , 另又有闰年加征之数 。“黄麻 26587 斤 , 闰加 1903 斤 ; 白麻
20038 斤 ,闰加 1600 斤 ; 鱼线胶 835 斤 , 闰加 50 斤 ; 熟铁 1266 斤 , 遇闰不加 ; 翎毛 256521 根 , 闰加
16009 根 ; 桐油 88 斤 ,遇闰不加”, 以上各项“共折银 1403. 7 两 , 闰加 103. 5 两”。已裁革的五个河
泊所 ,仍有一定的渔业生产 ,仍存一定数量的渔民人口 ,并征缴渔业课税 。如隆庆年间高邮州“州属
河泊所鱼户 45 户 ,每年麻料银 35 两”νϖg。
明末崇祯年间所征渔丁丁税银反高于康熙年间 ,约较后者高三分之一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明
末兵燹 ,故征高额课税以支持沉重的军费开支 ,而至清康熙年间 ,战事基本平息 ,朝廷意在采取轻徭
薄赋的政策以稳定民心 。
清初康熙年间扬州府岁征渔课仍基本同于明代 ,如表 7 所示 ,只是原征实物者大都折征银两 ,
且较前增加“鲥鱼船网银”“ 、鲟鱼船网银” 等名目 νωg
。但至嘉庆年间 ,其渔业分布与各州县渔课课额
与清前期已大不相同 。渔业主要分布在江都 、 高邮 、
甘泉 、
宝应四州县 ,其中又以宝应与江都二县最
多 。江都县额征渔课银包括原协济六合县白麻 、 鱼胶银 13 两 ,改归六合县河泊所鱼课银 82. 7 两 ,
湖租银 12. 5 两 ,本色鱼线胶折征银 4. 5 两 , 原协济六合县改归折色白麻鱼胶银 5. 3 两 , 共计 118
两 。甘泉县额征渔课银包括本色鱼线胶折银 3. 4 两 ,原协济六合县改归折色白麻鱼胶银 4. 1 两 ,共
计 7. 5 两 。高邮州额征渔课银包括渔户出办本色麻胶银 38. 2 两 , 闰年加征银 2. 6 两 , 渔税银 13
两 ; 湖荡出办河工银 228 两中又有由渔户出办银 36 两 ,无闰年共计 87. 2 两 。宝应县额征渔课银包
括渔户出办折色黄白麻 、 鱼胶 、
翎毛等项 113 两 , 闰年加征银 8. 4 两 , 渔户出办银牧马草场租银 6
两 ,河泊所出办鱼课钞 、 本折黄白麻 、鱼线胶并翎毛价脚银 174 两 , 闰年加征银 13 两 , 无闰年共计
293 两 。以上各州县额征渔课银中 , 以宝应县所征课额最高 , 江都县次之 , 高邮州及甘泉县所征最
ξ
νg
少 。明代原渔业规模极为可观的泰州此时未见有渔课征收的记载 ,其原因未可知 。

三  小  结

明代初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共设有 36 个河泊所 ,其中以扬州 、 杭州 、嘉兴 、湖州四府为最多 ,分别


为 6 - 7 所 ; 其次为应天 、 苏州二府 ,分别为 3 - 4 所 。再次为镇江 、
松江 、常州三府 ,各只设一所 。本
文所及应天 、 镇江和扬州三府共 11 所 ,约占长江三角洲地区总数的三分之一 。杭州 、 嘉兴 、
湖州三
府所设河泊所最多 ,但均较早裁革 。其它各府之河泊所则多于嘉靖 、 隆庆 、
万历三朝裁革 ,至万历十
五年 ( 1587) 只剩下 4 所 ,其中即包括应天府的二所及扬州府的一所 ,该三所至康熙二十二年 ( 1683)
年才最后裁革 。详见表 8 。
从明万历年间南直隶应天 、 镇江 、
扬州 、
苏州 、松江 、
常州六府岁缴工部项下鱼课课额来看 ,以扬
州府数额最高 ,达 1400 两有余 ,占六府总数的 40 %以上 。苏州府次之 ,约 770 两 ,占六府总数的近
23 % 。应天 、
常州二府又次之 ,各占 15 %左右 。宁镇及扬州三府合计则占总数的 60 %有余 ( 详见表
9) 。

・70 ・
表 8  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府州所辖河泊所裁革过程

明初总数 年代不明 1430 - 1449 1450 - 1499 1500 - 1549 1550 - 1559 1560 - 1569 1570 - 1579 1580 - 1587 1588 - 1683 裁革总计

应天府 4 -2 -2 -4

镇江府 1 -1

扬州府 6 -1 -3 -1 -1 -6

苏州府 3 - 13 -1 -1 -3

松江府 1 -1 -1

常州府 1 -1 -1

杭州府 7 -5 -1 -1 -7

嘉兴府 6 -5 -1

湖州府 7 -6 -1 -7

总  计 36 - 18 -2 -5 -2 -2 -3 -4 - 36

 说明 “
: - ”
即表示裁革 ,年代不明一列包括万历《大明会典》
卷 36 所载“久革”者及见于各方志记载但未知其确切
裁革年代者 ( 均裁革较早) 。 * : 苏州府之一所于设置后不久的洪武十年即已裁革 。

表 9  明万历年间南直隶应天等六府岁缴工部项下鱼课   折银单位 : 两
黄麻 ( 斤) 白麻 ( 斤) 鱼线胶 ( 斤) 翎毛 ( 根)
折银总计 百分比 ( %)
无闰 闰加 无闰 闰加 无闰 闰加 无闰 闰加
应天府 10759 301 8319 247 439 12 124006 3934 581 17. 1
镇江府 3229 632 83 12 20887 933 172 5. 1
扬州府 26587 1903 20038 1600 835 50 256521 16009 1404 41. 4
苏州府 15626 11559 618 213588 769 22. 7
松江府 900 475 27 8608 46 1. 4
常州府 16406 773 286 91424 418 12. 3
合  计 73507 2836 41164 1847 2288 74 715034 20876 3390 100. 0
  资料来源 : 万历《大明会典》
卷 200《河泊麻铁等课》。
  说明 :1. 折银总计数均为无闰年所征各项 ,应天府闰年加征 15. 7 两 , 镇江府闰年加征 13. 8 两 , 扬州府闰年加
征 103. 5 两 ,苏州 、
松江 、
常州三府并无加征之数 。
2. 扬州府有桐油 88 斤 ,苏州府有桐油 190 斤 ,松江府有桐油 191 斤 ,遇闰均不加征 。
3. 扬州府又有熟铁 1266 斤 ,闰年不加征 。
综上所述 ,江南地区应天府 、
镇江府和扬州府明初所设河泊所的地域分布差异颇大 ,其中以扬
州府所辖河泊所的数量最多 ,应天府次之 ,镇江府最少 。凡设有河泊所者 ,一般都建有相应的办公
公署 。由于渔业规模 、
税收数额等方面的原因 ,明中后期该区域所辖河泊所陆续被裁革 。明清江南
地区的渔业税贡名目繁多 ,渔课杂税在地区赋税总额中占有一定比重 ,其中又以河湖水域面积较广
的扬州府泰州地区尤为突出 ,渔业在总体经济结构占有相当比重 。

注释 :

《明孝宗实录》
卷 70 ,第 1320 页 。台湾“中央”
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2 年校印本 。
②万历《大明会典》
卷 36《鱼课》。
③王绂《王舍人诗集》
卷 5《为江阴赵以清题捕鱼图》。
《四库全书》
第 1237 册 ,第 161 页 。
④嘉靖《江阴县志》
卷 4《风俗》。
⑤嘉靖《南畿志》
卷 24 。
・7 1 ・
⑥万历《大明会典》
卷 36《鱼课》。
⑦隆庆《仪真县志》
卷 6《户口考》。
⑧康熙《扬州府志》
卷 32《艺文》《卖鱼湾》
, 。
⑨万历《大明会典》
卷 36《鱼课》《
、大清一统志》
卷 97 、
隆庆《宝应县志》
卷 3《公署》。
⑩万历《江都县志》
卷 8《建置志》。
ϖ
λ
g嘉靖《六合县志》
卷 3《公署》。
ω
λ
g《明英宗实录》
卷 18 ,第 350 页 。
ξ
λ
g嘉靖《六合县志》
卷 2《课钞》。
ψ
λ
g同治《上江两县志》
卷 6《田赋考》。
ζ
λ
g嘉靖《六合县志》
卷 2《课钞》。
{
λ
g光绪《续纂江宁府志》
卷 2《田赋》、
光绪《六合县志》
卷 82《田赋志・
杂税》。
|
λ
g嘉靖《高淳县志》
卷 1《赋课》。
}
λ
g康熙《高淳县志》
卷 7《田赋》。

λ
g光绪《溧水县志》
卷 6《赋役志》。
υ
µ
g万历《大明会典》
卷 200《河泊麻铁等课》。
ϖ
µ
g乾隆《镇江府志》
卷 7《赋役二》。
ω
µ
g乾隆《镇江府志》
卷 7《赋役二》。
ξ
µ
g嘉靖《江阴县志》
卷 5《进贡》。
ψ
µ
g万历《大明会典》
卷 200《河泊麻铁等课》。
ζ
µ
g光绪《丹徒县志》
卷 13《食货志三・
田赋一》。
{
µ
g隆庆《宝应县志》
卷 4《贡赋》。
|
µ
g万历《通州志》
卷 3《经制志・
官制》。
}
µ
g万历《通州志》
卷 4《物土志・
贡赋》。

µ
g崇祯《泰州志》
卷 3《赋役志》。
υ
ν
g嘉靖《惟扬志》
卷 8《户口志》。
ϖ
ν
g隆庆《高邮州志》
卷 3。
ω
ν
g康熙《扬州府志》
卷 4《赋役志下》。
ξ
ν
g嘉庆《重修扬州府志》
卷 20《赋役》。

・72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