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3 期   

戴显群                 

唐代的南选制度

  内容提要   本文除简述唐代一般选官制度外 , 比较系统和全面地论述了唐代经济 、文化


比较落后的岭南 、黔中以及闽中等地区的选官制度推行的时代背景 、南选制度推行的年代 、南
选的区域及其变动情况 、南选官员选派及监督机制 、南选的程序和选限日期 、南选制度推行的
意义等问题 。

  唐朝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 由于她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 各地区政治 、经济 、


文化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 其铨选制度必然也存在着地域的差异 。
“南选”就是唐代在岭南 ,
黔中以及闽中等一些南方地区所设置的一种特殊的铨选制度 。它的设置 , 适应了这些南选地
区社会环境的特点 , 同时对南选地区的文化发展 、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与唐代
一般的吏部铨选相比 , 更具有不同的意义 。以往一些专家学者对南选制度的研究曾取得一定
的成果 , 但某些观点和认识仍有待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本文试就南选制度的创制 、实施情况
等问题谈一些看法 。

讨论南选问题 , 首先要谈谈唐代的铨选制度 。秦汉以来 , 举士与选官合而为一 , 士获选


即为官 。至隋唐时期 , 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唐代的科举考试由礼部主持 (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以前 , 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 , 凡参加科举考试者 , 及第后除少数可直接授官外 , 大多
数仅仅是获得了出身 , 即具备了入仕的资格 , 还须进一步听候吏部的铨选 , 铨选考试中者方
可授官 。有关吏部铨选考试及授官过程 , 《新唐书》卷 45 《选举志下》有详细记载 :
  凡选有文武 ,文选吏部主之 ,武选兵部主之 , 皆为三铨 , 尚书 、
侍郎分主之 。 ……
每岁五月 ,颁格于州县 ,选人应格 ,则本属或故任取选解 ,列其罢免 、
善恶之状 ,以十月
会于省 。过其时者不叙 , 其以时至者 , 乃考其功过 。 ……刑家之子 、工 、贾 、异类
及假名 、承伪 、隐冒 、升降者有罚 , 文书乖错 、隐幸者驳放之 , 非隐幸则否 。凡择
人之法有四 : 一曰身 , 体貌丰伟 ; 二曰言 , 言辞辩正 ; 三曰书 , 楷法遒美 ; 四曰
判 , 文理优长 。四事皆可取 , 则先德行 , 德均以才 , 才均以劳 。得者为留 , 不得者
为放 。五品以上不试 , 上其名中书门下 。六品以下始集而试 , 观其书 、判 。已试而
— 94 —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铨 , 察其身 、言 。已铨而注 , 询其便利而拟 。已注而唱 , 不厌者 , 得反通其辞 , 三
唱而不厌 , 听冬集 。厌者为甲 , 上于仆射 , 乃上门下省 , 给事中读之 , 黄门侍郎省
之 , 侍中审之 , 然后以闻 。主者受旨而奉行焉 , 谓之 “奏受”。视品及流外则判补 。
皆给以符 , 谓之 “告身”。凡官已受成 , 皆廷谢 。
如上所述 , 唐代的铨选有一个相当复杂而严密的过程 。唐代的铨选分文选和武选 , 文选由吏
部主持 , 武选由兵部主持 。皆以三铨分其选 , 尚书一人主尚书选 , 掌七品以上选 ; 侍郎二人
分主中铨 、东铨 、掌八品以下选 。铨选考试之前 , 吏部于每岁五月预先颁布参选的标准和选
人的资格 , 即颁选 “格”。选人应格 , 取 “选解”, 填写个人由历 、善恶情况等于十月份集中
于尚书省吏部 , 经有关部门 ( 南曹 ) 审校 , 驳放伪滥 , 合格者参加考试 。铨选考试颇为严
格 , 其考试内容有身 、言 、书 、判四种 。五品以上免于考试 , 直接上名中书门下 。六品以下
始集中考试 , 先观其书 、判 ; 次面试察其言 、貌 ; 再量才拟官注籍 。既注唱名 , 三唱后冬
集 , 此即所谓 “三注三唱”。然后把名字上报尚书省登录 , 经门下省审核 , 再由吏部发给
“告身” ( 委任官职的文凭) 。其整个程序须经过如《旧唐书 、职官志》所谓 “校 、试 、铨 、
注”的过程 。而其间每一过程均极为严格认真 、反复考核 。如此严密而完备的选官程序 , 无
非是为了更加公正合理 , 尽可能抑制营私舞弊 , 最大限度地发掘贤才 。即所谓 “正权衡 、明
与夺 、抑贪冒 、进贤能”的选拔人材原则 ②。说明了唐王朝对选拔统治人材的铨选是极其重
视的 。


唐代的铨选除了在京师长安定期举行外 , 还在东都洛阳以及岭南 、黔中 、闽中等南方一
些地方特置东选和南选 , 改变了汉魏以来只在京师置选的惯例 。《新唐书》卷 45 《选举志
下》记云 :
  至于铨选 , 其制不一 。 ……太宗时 , 以岁旱谷贵 , 东人选者集于洛州 , 谓之东
选 。高宗上元二年 , 以岭南五管 、黔中都督府得即任土人 , 而官或非其才 , 乃遣郎
官御史为选补使 , 谓之南选 。其后 , 江南 、淮南 、福建大抵因岁水旱 , 皆遣选补使
即选其人 , 而废置不常 , 选法又不著 , 故不复详焉 。
如上记载 , 所谓东选 , 是唐代在东都洛阳为东人分置的铨选 , 然东选非本文所涉范围 , 而所
谓南选 , 是指唐朝特派使臣 ( 选补使或南选使) 在岭南 、黔中以江南 、淮南 、福建等南方地
区就地选补官员 。它是唐代铨选的一个组成部分 , 也是唐代铨选的一种特殊形式 。
有关直接记载南选的资料 , 除《新唐书・ 选举志》外 , 其它唐代文献亦有类似记载 。
《唐
六典》卷 2 《尚书吏部》 ( 《旧唐书》卷 43 《职官志》同) :
其岭南 、黔中三年一置选补使 , 号为南选 。
《通典》卷 15 《选举三》 ( 《册府元龟》卷 629 《铨选部》同) :
  其黔中 , 岭南 、闽中郡县之官不由吏部 , 以京官五品以上一人充使就补 , 御史
一人监之 , 四岁一往 , 谓之南选 。
《通鉴》卷 201 高宗总章二年 :
  其黔中 、岭南 、闽中州县官不由吏部 , 委都督选择土人补授 。
— 95 —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又卷 202 高宗仪凤元年 :
  壬寅 , 敕桂 、广 、交 、黔等都督府 , 比来注拟土人 , 简择未精 , 自今每四年遣
五品已上清正官充使 , 仍令御史同往注拟 , 时人谓之南选 。
《唐会要》卷 75 《南选》条列高宗至文宗时有关南选资料 17 条 , 其第一条 :
  上元三年八月七日敕 , 桂 、广 、交 、黔等州都督府 , 比来所奏拟土人首领 , 任
官简择 , 未甚得所 , 自今已后 , 宜准旧制 , 四年一度 , 差强明清正五品以上官充使
选补 , 仍令御史同往注拟 。其有应任五品以上官者 , 委使人共所管督府 , 相知具条
景行艺能政术堪称所职之状奏闻 。
  根据上述文献的记载 , 再参考其他有关资料 , 我们对唐代南选制度及其实施情况作如下
分析 :
一 、南选制度始置年代
根据《唐会要》、《旧唐书・高宗纪》③以及《通鉴》 ( 笔者按 : 高宗上元三年十一月改元
仪凤 , 故《通鉴》仪凤元年八月即上元三年八月) 的记载 , 选补使 ( 南选使) 始置于高宗上
元三年 。无疑 , 唐代的南选制度始于高宗上元三年八月 。至于《新唐书・选举志》所记为上
元二年 , 当是讹误 。或许有人以 “宜准旧制”这句话 , 断言南选始于上元三年以前 。笔者认
为 , 所谓 “旧制”, 当是指 “桂 、广 、交 、黔等州都督府比来所奏拟土人首领”之事 , 这种
委托当地都督府直接选择土人首领任官的方式 , 是南选制度创制之前的选官方式 , 它并无南
选之名 。
二 、南选的区域及其变动
《唐六典》和《旧唐书・ 职官志》记载南选地区时 , 只提到岭南 、黔中 , 而《通典》、《册
府元龟》记南选地区时 , 增加了一个闽中 。《唐六典》成书于玄宗开元年间 , 《旧唐书・职官
志》的史科来源主要是《唐六典》。而《通典》成书于德宗贞元十七年 。 《唐会要》记上元三
年八月七日敕令 , 也只提桂 、广 、交 、黔等州 , 而其后各条中便有提到福建的 。这些说明了
南选设置之初只在岭南 、黔中地区推行 , 其后又扩大到闽中地区 , 且一度还在福建设立选补
司 ④。唐代还在江淮地区设置南选 。如 : 肃宗至德初年 , 崔涣为黄门侍郎平章事 , “时未复
京师 , 举选路绝 , 诏涣充江淮选补使 , 以收遗逸 。 ”⑤代宗时 , 李岘曾两度知江淮选补使 ,
“置铨洪州”⑥。德宗兴元元年 , 吏部侍郎刘滋 “往洪州知选事 , 时京师寇盗之后 , 天下蝗
旱 , 谷价翔贵 , 选人不能赴调 , 乃命滋江南典选 , 以便江 、岭之人”⑦。从以上情况看 , 江
淮置选或因 “未复京师 、举选路绝”, 或因 “天下蝗旱 , 谷价翔贵 , 选人不能赴调”。可见江
淮南选并不是定期举行 , 而是因为遇到某种特殊情况所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 恰如《新唐书・
选举志》所说 : “而废置不常 , 选法又不著 , 故不复详焉 。
”这说明了唐代南选的重点地区是
在岭南 、黔中 , 其次是闽中 。
南选地区多为各民族杂居地区 ,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但南选地区内各州县之间的经济文
化发展水平亦极不平衡 , 某些州县的经济文化相对繁荣发达 。如岭南的广州 , 是唐代海外交
通贸易的中心 。波斯 、阿拉伯以及南海商贾云集 , 海外珍品充积 , 唐朝政府在此设市舶司 ,
专管海外贸易征税工作 。唐前期广州的户数既达 42235 , 人口 221500 。而当时整个黔中 13
个州的户数仅 29451 人 , 人口 159815 ⑧。对于这些较发达的州县 , 唐朝政府也曾相应调整其
选官政策 , 不再继续实行南选制度 , 而改由吏部选授 , 以提高选人的质量 。大足元年七月二
— 96 —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十九日朝廷下敕 : “桂 、广 、泉 、建 、贺 、福 、韶等州县 , 既是好处 , 所有阙官宜依选例省
补。”⑨天宝十三载七月敕 : “如闻岭南州县 , 近来颇习文儒 , 自今已后 , 其岭南五府管内白
身有词藻可称者 , 每至选补时 , 任令应诸色乡贡 , 仍委选补使准其考试 , 有堪及第者 , 具状
闻奏 , 如有情愿赴京者 , 亦听 。其前资官并常选人等 , 有词理兼通 , 才堪理务者 , 亦任北选
( 即吏部铨选 , 相对南选而言) 及授北官 。”⑩到了德宗贞元十二年十一月又下敕 , 再次命令
桂 、广 、泉 、建 、福 、贺 、韶等州 “宜依选例称补”λϖg。以后虽有反复 , 但很快又从 “吏曹
注官”。开成五年七月 , 朝廷依潮州剌史林郇阳上奏 , 以 “潮州是岭南大郡”为理由 , 同意
“准韶州例收阙注拟”λω g
。然而岭南地区毕竟是 “道途遥远 、瘴疠交侵”, 其官僚由吏部选授
客观上确有很多困难和弊病 。开成五年十一月 , 岭南节度使卢均上奏 : “当道伏以海峤择吏
与江淮不同 , 若非谙熟土风 , 即难搜求民瘼 , 且岭中往日之弊是南选 , 今日之弊是北选 。”
请求韶 、广两州 “特循往例 、不令吏部注拟 , 且委本道求才”λξ
g
, 终于又恢复了南选 。
三 、南选官员选派及监督机制
南选官员即选补使 ( 南选使) , 选补使由强明清正五品以上的京官充任 。在派遣选补使
的同时 , 再派遣御史一人同往监督 。在南选制度创设之前 , 即高宗上元三年以前 , 岭南 、黔
中 、闽中等南方地区州县官僚的选授 “不由吏部”, 朝廷授权当地都督府直接选择土人首领
补授 。这种方式 “简择未精”、
“未甚得所”。为了纠正这种选官不当之弊 , 朝廷才专门派遣
强明清正五品以上京官充任选补使 , 御史一人同往监督 , 并形成了固定的制度 。说明了唐王
朝对南选的重视 。随着唐王朝国力的强盛和南方地区的逐步开发 ,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的统治 , 唐王朝对南方地区选拔封建统治人材愈亦重视 , 标准要求亦愈高 , 这是符合社会发
展的需要 。
制度既定 , 还须认真执行 。史实说明 , 唐朝政府对南选问题颇为重视 , 对南选官员的政
绩要 求甚为严格 。肃宗至德初年 , 因安史之乱 , “京师举选路绝 , 诏崔涣 ( 黄门侍郎平章
事) 充江淮选补使以收遗逸 , 涣选士惑于听受 , 又为下吏所鬻 , 滥进者非一 , 以不称职闻 ,
乃罢知政事为王傅 。 ”λψ
g
德宗贞元二年三月 , “考功员外郎陈归为岭南选补使 ,”“选人留放 ,
ζ
λ
g
注官美恶 , 违背令文 , 唯意出入”, 监察御史韩参奏劾他 , 结果陈归 “得罪配流恩州”。 这
是御史监南选行之有效的一次记载 。御史监南选保障了南选的公正严肃 , 促使南选官员廉洁
奉公 。但是在大历十四年十二月二日 , 唐政府曾下敕令 : “南选已差郎官 , 固宜专达 , 自今
已后 , 不须更差御史监临 。 ”λ{g这一决定显然是失误的 , 好在很快又恢复了原来的御史监督制
度。
唐代的铨选通常是每年进行一次 , 而在南选地区 , 选补使是三年或四年一置 λ|g。但遇有
特殊情况 , 他会下令权停一二年或三年 。如长庆二年 , “权停岭南 、黔中今年选补”。太和三
年 , 岭南选补 “可更停一二年”。太和七年 , “岭南五管及黔中等道选补使宜更权停一二年”。
开成二年 , “又权停三年”λ}g。当选补使暂停派遣时 , 南选地区的选补之事通常委托观察使
( 廉使) 处理 。如太和三年敕令 : “岭南选补 , 虽是旧例 , 远路行李 , 未免劳人 , 当处若有才
”∼
能 , 廉使宜委推择 , 待兵息事简 , 续举旧章 , 其南选使可更停一二年 。λg
长期以来 , 南选地
区州县掾吏的补授也主要是由观察使负责处理 。如《旧唐书》卷 101 《韩思复传》记云 :
   ( 韩思复曾孙亻次) 出为桂州观察使 。桂管二十余郡 , 州掾而下至邑长三百员 ,
由吏部而补者什一 , 他皆廉使量其才而补之 。亻次既至桂 , 吏以常所为官者数百人引
— 97 —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谒 , 一吏执籍而前曰 : “具员请补其阙 。
”亻次戒曰 : “在任有政者 , 不夺所理 ; 有过
者 , 必绳以法 。缺者当俟稽诸故籍 , 取其可者 , 然后补之 。
”会春衣使内官至 , 求
贿于邮吏 , 二豪家因厚其资以求邑宰 , 亻次悉诺之 。使去 , 坐以挠法 , 各笞其皆 。自
是豪猾敛迹 , 皆得清廉吏以苏活其人 。
四 、南选的程序和选限日期
关于南选的程序 , 《唐会要》卷 75 《南选》载开元八年九月敕令 (《唐六典》卷 2 《尚书
吏部》略同) :
  应南选人 , 岭南每府同一解 , 岭北州及黔府管内州 , 每州同一解 。各令所管勘
责出身 、由历 、选数 、考课优劳等级 , 作簿书 , 先申省 。省司勘应选人曹名 、考
第 , 一事以上 , 明造历子 , 选使与本司对勘定讫 , 便结阶定品 , 署印牒付选使 。其
每至选时 , 皆须先定所拟官 , 使司团奏后 , 所司但覆同 , 即凭进画 , 应给  告 , 所
司为写 , 限使奏敕到六十日写了 。差专使送付黔桂等州 , 州司各送本州府分付 。
如上所述 , 南选的程序亦颇为复杂 。凡应南选的选人 , 由所在州府负责审查 其资格 , 将其
出身 、经历 、选数 、考课优劣等级等情况造成簿书 ( 即文解 ) , 预先上报尚书省吏部 。由吏
部审定应选人的曹名 、考第 , 造历子 , 与选补使会审后定品阶 , 署印 , 送付选补使 。每至选
期 , 都必须先定所拟官职 , 上奏后 , 主管部门审察 、抄写 , 派专使送付黔桂等州 , 州有关部
门再分别送到选人所在州府分付 。
关于南选的选限日期 , 《唐会要》卷 75 《南选》载开元八年八月敕令 :
  岭南及黔中参选吏曹 , 各文解每限五月三十日到省 , 八月三十日检勘使了 , 选
使及选人限十月三十日到选所 , 正月三十日内铨注使毕 。
如上所述 , 南选地区的官员应于五月三十日以前将选人的出身 、经历 、选数等资料 ( 文解)
上报到尚书省吏部审核 , 八月三十日审核完毕 。选补使及选人限十月三十日到选所 , 然后进
行选授工作 。来年正月三十日内选授完毕 。
与北选比较 , 南选的程序相对简便 , 没有如北选所谓 “必三铨 、三注 、三唱而后拟官”
的反反复复过程 。南选的整个选限日期亦比北选短得多 。北选每年五月份 , 吏部颁选格于州
县 , 选人将解状于十月份集中于尚书省吏部 。这一过程 , 南选于五月三十日即完成 , 至八月
三十日全部审核完毕 。北选 “凡选授之制 , 每岁集于孟冬 ( 十月 ) ……终于季春之月 ( 三
”µυg说明参加北选的选人每年十月份集中听候吏部铨选考试 , 来年三月选授完毕 。而参
月) 。
加南选的选人十月三十日到选所 , 正月三十日内即选授完毕 。南选程序相对简便 , 说明了南
选不及北选严格认真 。南选仅就本地选人范围内进行 , 其时南选地区文化相对落后 , 选人的
素质尚不及北人 , 应选人数亦不多 , 故要求不宜过高 , 否则无人可补 。南选的选限日期较
短 , 主要是由于就地选授 , 选人不必长途跋涉 , 省却了很多时间 。且南选程序简便也使选限
日期大为减少 。尽管如此 , 整个南选的程序 , 经过了资格审定 、报省审核 , 量才拟官和补授
的过程 , 基本上体现了唐代铨选的原则 。
此外 , 南选制度还规定 , 如发现有应任五品以上高官者 , 由选补使和所在督府将其人品
行艺能及其所能胜任的职务等情况全部上报朝廷 。这与北选 “五品以上不试 , 上其名中书 、
门下”的规定是相符合的 。

— 98 —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唐代创置南选制度的原因何在 ? 从文献记载上看 , 其直接原因是由于以往委托当地都督
府直接注拟土人首领为官的方法 “简择未精”、“未甚得所”。实际上 , 一种制度的形成必然
有其历史根源 、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 。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的时期 , 各项制度在前代发展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完
善 。就选官制度而言 , 两汉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是以察举制 、征辟制为代表 , 中央和地
方主要官员的任用权在朝廷 , 而下级掾属则归长官自行辟除 。魏晋以后 , 在选官考核这一环
节上推行九品中正制 , 士人的科第等级全凭中正定品 。当时人批评说 : “今立中正 , 定九品 ,
”µϖg朝廷的用人权被中正所控制 , 中正
高下任意 , 荣辱在手 , 操人主之威福 , 夺天朝之权势 。
又都由本州郡世家大族贵族官僚担任 , 因此九品中正制成了士族把持选举的工具 。南北后
期 , 地方的用人权始渐为朝廷所控制 。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和封建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
强 , 隋朝的选官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 内外大小官员的选用权 , 全归中央所有 。
《通典》
评曰 : “泊隋文帝 , 素非学术 , 盗有天下 , 不欲权分 , 罢州郡之辟 , 废乡里之举 , 内外一命 ,
悉归吏曹 , 才厕班列 , 皆由执政 。 ”µω
g
随人林炫亦云 : “往者州唯置纲纪 , 郡置守 、丞 , 县唯
令而已 , 其所具寮则长官自辟 , 受诏赴任 , 每州不过数十 。今则不然 , 大小之官 , 悉由吏
”µξ
部 , 纤介之迹 , 皆属考功 。 g
魏晋以来以九品中正制为特点的察举征辟制度 , 至此已寿终正
寝 。到了唐朝 , 终于发展形成严密而又完备的铨选制度 。
唐朝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 由于其幅员辽阔 , 地理条件差异很大 , 因而各地区的政
治 、经济 、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唐前期政治 、经济 、文化重心是在以两京为中心的北方地
区 , 唐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南地区转移 , 但广大南方地区如岭南 、黔中及闽中等地经济文
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从地理环境看 , 这些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 , 故山川阻隔 , 交通闭塞 ,
且地处边远 , 与京师之间路途遥远 。从社会条件看 , 这些地区多为民族杂居地区 , 习俗不
齐 、言语同异 , 人烟稀少 , 瘴疠交侵 。特别是黔中地区就更为落后 , 史书谓之 “道远土土眷 ,
蛮夷众多 , 齐民甚少 。”µψ
g
唐人罗让说 : “黔中 , 山南已还 , 土尧瘠啬薄 , 货殖所入 , 力不多
也。”µζ
g
唐代整个黔中十三州的户口数 , 尚不及东南地区的越州一州的三分之一 µ{g。岭南 、黔
中长期以来还是贬谪官员和流放罪人的地方 。由于岭南 、黔中特殊的社会地理条件 , 唐朝政
府曾在此地区设置了 140 多个羁縻州 , 任命当地土著首领为都督剌史 。在举选方面 , 唐代先
进的科举铨选制度自然也无法在这些地区推行 , 在新的制度尚未制定出来前 , 最初只得暂时
委托当地都督府就地选择土人首领担任地方官 。这种选官方式简易 、草率 , 存在着 “简择未
精”、
“未甚得所”之弊 , 它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 并未形成固定的制度 。随着唐王朝社会经济
日益繁荣 , 国力日趋强盛 , 南方地区也逐步得到开发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 唐
王朝对在岭南 、黔中及闽中地区选拔封建统治人才开始予以重视 , 但其时欲在这些地区整齐
划一推行铨选制度 , 尚不适合当地的社会实际 。原因之一 , 岭南 、黔中 、闽中等地远离京
师 , 关山险阻 , 羁旅往来 , 糜费糜时 , 故南方之士多不愿北上应选 。如《新唐书・ 欧阳詹传》
所言 : “闽越地肥衍 , 有山泉禽鱼 , 虽能通文书吏事 , 不肯北宦 。 ”至于贫困者 , 更无法赴京
应选 。原因之二 , 内地官员亦不乐意仕宦岭南 、黔中 、闽中等地 。如开元四年七月敕 : “如
闻黔州管内州县官员多阙 , 吏部补人多不肯去 。 ”µ|g原因之三 , 岭南 、黔中等地多为民族杂居
— 99 —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µ}g原因之四 , 其时南方地区
地区 , 习俗不齐 、言语同异 , “若非谙熟土风 , 即难搜求民瘼 。
经济文化尚属落后 , 读书习文者相对少数 , 无须年年举选 , 且士人文化素质亦不及内地 , 难
以同等应试 。凡此种种原因 , 唐王朝只能因地制宜 , 采取一种既能适应当地社会实际 , 又能
体现铨选原则的举选制度 , 因而创置南选制度势在必行 。所以说 , 南选制度是唐代铨选的一
个组成部分 , 也是唐代铨选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 。
唐代的南选制度是为了适应当时南方一些地区的社会实际所制定的 , 与京师铨选相比
较 , 更具有不同的意义 。首先 , 南选制度的创置是直接针对唐初以来岭南 、黔中等地委托当
地都督府选用土人首领任官之弊 。因此 , 对于澄清吏治 , 提高官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其
次 , 南选就地选人 , 可谙熟土风 , 善解民情 , 办事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有利于加强管理
和南选地区的社会稳定 。复次 , 更为重要的是 , 南选制度为广大南方知识分子步入仕途提供
了极大的便利 , 扩大了南方地区举选的范围和人数 , 于是南选地区 “颇习文儒”者 “有词藻
可称者”与日俱增 , 从而推动了南方地区社会的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
五代时期 , 岭南 、黔中继续实行南选制度 , 岭外地区直至宋代仍然存在南选制度 , 充分
说明南选制度在该地区存在之合理性 。

  ①《新唐书》卷 44 《选举志上》。 《通鉴》均说四年一置 。唐人权德舆《权载之文集》


υ
µ 《旧唐书》卷 43 《职官志二》。
②g 卷 36 《送主客仲员外充黔中选补使序》云 : “每三
③《旧唐书》卷 5 《高宗纪下》: “ ( 上元三年 岁则有诏以诸曹郎分命南辕 , 调其仕次 。
”亦是三
八月) 壬寅 , 置南选使 , 简补广 、交 、黔等州官 年一置 。故很难断定选补使三年一置或四年一置 。
吏。
” ϖ
µ
g《晋书》卷 45 《刘毅传》。
ζ
λ 见《唐会要》卷 75 《南选》。
④g ω
µ
g《通典》卷 18 《选举六》。
ψ
λ 《册府元龟》卷 638 《铨选部・
⑤g 谬滥》。 ξ
µ
g《隋书》卷 75 《儒林刘炫传》。
⑥《旧 唐 书》卷 112 《李山亘 传》附 弟 《李 岘 ψ
µ
g《南齐书》卷 15 《州郡志》。
传》。 ζ
µ
g《全唐文》卷 525 罗让《贤良方正直言极谏
⑦《旧唐书》卷 136 《刘滋传》。 策》。
⑧《新唐书》卷 43 上《地理志》。 {
µ
g据《新 唐 书》卷 43 《地 理 志》记 载 统 计 ,
⑨⑩ λ
ϖ
gλω
gλξ
gλ{
gλ}
gλ∼
gµ}
g《唐 会 要》卷 75 《南 黔中十三户数共 29451 , 口 159815 。而越州户数为
选》。 90279 , 口 529589 。
|
λ
g《唐六典》、
《旧唐书・
职官志》载 : “三年一 |
µ
g《册府元龟》卷 630 《铨选部・
条制二》。
置选补使”。而《通典》、《册府元龟》《唐会要》、

( 作者 :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 福州 , 350007)

— 100 —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