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2 年第 7 期

课程安排在上述大学实地进行 。此外 ,他们通过和中国工运学院的合作 ,利用工会组织的网络


在北京 、上海和大连开展社会调查 ,编写调查报告 。如同爱知大学一样 ,其他学校也有在中国
建立“海外据点” 的动向 。例如 ,京都大学就已经在上海复旦大学设立了据点 ,推进两校之间的
交流 。当然 ,从研讨会的报告和讨论来看 ,实态调查和国际合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例如 ,有
的学者认为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日本经济的衰退 ,到目前为止的学术交流费用几乎都
是由日本方面负担的情况应该有所变化 。还有学者对中国国内某些图书馆和文物管理部门甚
至对中国本国学者也封锁资料的作法表示了遗憾 。但是 ,从另外角度看 ,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也恰恰表明 ,实态调查和国际合作在日本的中国研究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 。
京都大学校方对这个研讨会十分重视 ,校长和副校长曾经分别莅会致词 。为了会议的顺
利进行 ,校长还拨给了专项经费 。但是 ,和人文研以往的各种会议一样 ,这次研讨会充满着简
朴的气氛 。所谓专项经费也仅仅是用于租借会场和复印资料等等 ,除了京都以经销中国图书
著名的朋友书店在会场门口设有摊位 ,略有些“商业气息” 之外 ,会议向与会者提供的只有资料
和清茶 。在这个充满了简朴气氛的研讨会上 ,包括校长的致词在内 ,没有任何人提出什么“量
化管理”和“精品战略”,自始至终强调的都是京都学派赖以形成和长盛不衰的精髓所在 — —
—结
合文献与实际情况进行实证性研究 。实际上 ,长期以来 ,这种朴实 、求实的研究态度在日本大
多数的中国学者中已经成为风气 ,几乎没有听说日本的中国学界出现过年间成果 300 万字 ,或
十三个月内出版十一部学术著作的猛人 ,也没有见过名牌大学教授剽窃他人成果不仅不引咎
辞职 ,反而有人为之打抱不平的怪谈 。
总而言之 ,这次研讨会可以说是在 21 世纪开始的时候 , 为了回应社会向学术界提出的要
求而召开的 ,估计在今后日本的中国历史 、 文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
( 该研讨会的发言记录经整理后已经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网站上公开 ,详细内容
请参见 www. zinbun. kyoto2u. ac. jp )

2000 年日本史学界关于隋唐史的研究

金子修一 撰  ( 山梨大学教育人间科学  日本山梨)


李济沧 译  ( 龙谷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  日本京都)

  2000 年的隋唐史研究领域 ,除了下面将要介绍的重要内容以外 ,成果并不算太多 。以下 ,


尊重往年按不同研究领域分门别类进行介绍的惯例 ,但不准备按项列标题 ,文中涉及到的论著
副标题也适当地予以省略 。
在隋唐史研究领域 ,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所藏有关唐令的一部
分史料得以公开了 。天一阁所藏 、
被认为是在开元二十五年令的基础上形成的北宋《天圣令》,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0 年日本史学界关于隋唐史的研究 21

以及同时记录在旁的部分唐令条文 ,前年经戴建国的介绍 《 ( 天一阁藏明抄本〈官品令〉 考》《历


,
史研究》1999 年第 3 期 已为学术界所共知 。天一阁藏本的全部内容 ,虽然迄今尚未全部公开
)
发表 ,但凝聚戴氏心血的手抄本已经被全文带到日本 , 其中的《田令》部分首先由兼田信一郎
《戴建国发现天一阁博物馆所藏北宋天圣令中的田令》《 ( 上智史学》 44 ,1999 年 ) 予以整理和介
绍 。通过兼田氏的排比对照 ,证实了《唐令拾遗》中《田令》部分的排列顺序基本上是正确的 。
去年 ,池田温在其《唐令和日本令 ( 三) —
——唐令复原研究的新阶段》( 创价大学《人文论集》12)
中 ,在详细介绍戴建国论文的同时 ,依照兼田氏论文以及从戴建国那儿得到的手稿 ,在《田令》
之外 ,还整理发表了唐《捕亡令》。在上述戴氏和池田氏的论文中 ,还简单地涉及到了一部分唐
《赋役令》《、仓库令》《
、假宁令》《
、狱官令》《
、杂令》,从而使我们目前可以看到七篇近百条的唐
令佚文 。戴建国自己也撰写了《唐〈开元二十五年令 、 田令〉研究》《
( 历史研究》2000 年第 2
期) ,唐令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已是指日可待 。热切期望天一阁所藏唐 、 宋令能够早日全
部公开刊出 。
关于律的研究 。清水裕子连续发表了《五代 、 宋、辽、
金、元时期唐律传承的谱系及明律编
撰过程中唐律的影响》《( 史料批判研究》
4) 和《明律中所见的唐律观》《
( 史料批判研究》5) 两篇
论文 。前一篇追寻了明代以前各王朝接受唐律影响的轨迹 ,指出明太祖制定的律并非只是由
于单纯的法制建设需要而编撰的 ; 后一篇中作了详细的《唐明律对照表》,指出 : 明律中能够见
到的唐律的复古性条文 ,来源于与皇帝周围有关的各种规定以及与宗族 、 身分关系有关的各种
规定 ; 除此以外还包含着相当于唐代敕令格的条文 ; 明律作为一个王朝的法典 ,在许多必要的
规定上较多地沿用元代的法律条文 ,又在一定程度上从唐律中引用了一些带有复古意义的条
文 ,最后冠上律的形式 。由此可见 ,明太祖是有意识地在承袭唐制 ,这一点意味深长 。不过唐
代统治者的思想意识乃是礼大于法 ,而上述结论如何同明朝的礼制改革联系起来 ,这是一个值
得考虑的问题 。此外 ,在法制史方面还有冈野诚的《唐代法制史与医学史的交错》( 明治大学
《法律论丛》
73 - 2 、
3) 一文 ,文中指出 ,武则天时期对力陈皇嗣睿宗无罪并为此剖腹的安金藏所
采取的救命措施 ,与日本的医书《医心方》( 884 年) 的记载吻合 ,从这一现象中可以发现 《医心
,
方》
是在重订中国古医书的基础上作成的 。包括上述事例 ,该文共列举了三个事例 ,指出了从
法制史的角度来探讨医学史的可能性 。
政治制度史方面 。内田昌功的《隋炀帝时期官制改革的基础研究》( 北海道大学《史朋》
33) ,分析了在隋朝主要的中央和地方官制体系中隋炀帝的改革及其特征 , 指出炀帝的改革中
有着一种继承汉代制度的强烈意识 。就隋代的律令体制的某个侧面进行具体的研究 ,这是一
件值得欢迎的事 ,然而在北朝至唐代的官制变化过程中 , 如何对隋炀帝的改革作出积极的评
价 ,这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平田阳一郎《再论隋炀帝时期的府兵制 — ——总管制的废除
和都尉官的设置》( 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纪要》 45 - 4) 也是一篇讨论隋炀帝时期的论
文 。作者认为 ,总管府被废止以后 ,其职掌的一部分为都尉府所承继 ,都尉府发展成为统管军
镇、 军府的中间机构 。作者指出 : 通常被看成有名无实的唐代都督府在现实中仍然发挥着作
用 。平田氏的论文旨在从重视地方军事制度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府兵制 ,我们期待着他的下一
项成果 。佐川英治《唐修正史中“民” 字的避讳》( 冈山大学文学部《芝兰集》 编辑委员会编《芝兰
集— ——好并隆司先生退官纪念论集》, 1999 年) ,考查了唐代编修的正史中“民” 字的出现频率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2 年第 7 期

推定现在通行的正史中“民” 字的避讳反映了原书当初的倾向 ,与府兵制的解释相关的“军民”


一词 ,也可以看成是原书中的表述 。此外 ,关于隋代史 ,还有前岛佳孝的《试论隋末李密的东都
受官》( 中央大学《亚洲史研究》24) ,该文探讨了李密归降洛阳的越王杨侗的理由 , 认为这实际
上是为了与已在长安即位的李渊进行对抗 ,维护帝位正统性的一个手段 。
唐代史方面 。森安孝夫的《河西归义军的朱印及其编年》《 ( 内陆亚细亚语言研究》 15) 是一
篇积作者多年心血的力作 。作者针对归义军时代敦煌文书中见到的与节度使有关的朱印 ,从
印文 、印的大小 、
纸张的用途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性编年 ,认为 : 归义军原则上拥有用于军政 ( 节
度使) 和用于民政 ( 观察使) 的一对官印 ,尽管其使用有时期上的变动 ,但两种印并不混用 。森
安氏的成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敦煌文书编年问题的重要线索 ,也为研究内地节度使制度
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照 ,功不可没 。大津透《读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芦席文书札记》( 东京大
学日本史学研究室《纪要》 4) ,将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发行的《美术资料》 56 期 ( 1995 年 ) 中刊出
的大谷探险队在吐鲁番获得的芦席文书照片 、 录文和与之相关的中国出土的《唐仪凤三年尚书
省户部支配诸州庸调及折造杂练色数处分事条启》 相对照 ,对文书进行了著录 、
校订 ,明确了以
下一些问题 : 税米是中央政府的税 ; 岭南诸州必须缴纳庸调 ,所纳庸调经各州顺次递送到洛阳 ,
本文书的条文就是依照所经各州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等等 。论文篇幅虽然不长 ,却对唐代租庸
调制度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小田义久《关于德富苏峰纪念馆藏“李慈艺告
身”照片》《
( 龙谷大学论集》 456) 对 1999 年在该馆发现的明治四十五年拍摄的四张“李慈艺告
身”照片和德富苏峰的说明文字进行了著录和解说 ,通过这项工作 ,告身中间部分的相当一部
分内容得到了复原 。小田氏的另一篇论文《唐代告身的一个考察 — ——以大谷探险队所获李慈
艺及张怀寂告身为中心》《 ( 东洋史苑》56) , 基于上述照片 , 再一次对李慈艺告身进行了解说 。
随着吐鲁番发掘工作的进展 ,有关张怀寂家族的事迹也越来越清晰 ,该文对此也作了阐述 。荒
川正晴 、关尾史郎《吐鲁番出土文书调查记》《 ( 唐代史研究》3 ) 是 1998 年两人在吐鲁番地区文
物局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地进行文书调查的报告 。它为我们提供了纸质 、 纸张的粘接
方法 、
朱笔的使用方法等详细资料 。通过调查获知 ,高昌国时代末期的公文书 ,其天地间的尺
寸与唐代西州官文书的天地尺寸 ( 29cm) 十分接近 ,因此可以推测 ,7 世纪初期以后高昌国力图
加强对隋 、
唐的关系 ,这一现象 ,在国际关系史上也颇有意义 。池田温《近年来日本的敦煌 、 吐
鲁番研究》《( 丝绸之路研究》
2) 不愧为硕学大家的研究动态介绍 ,精辟独到 。
礼制研究方面 。金子修一《唐代皇帝祭祀的特征》( 山川出版社 ,西 定生博士追悼编辑委
员会编《西 定生博士追悼论文集  东亚历史的展开与日本》,以下略称《西 论集》 ) 将有关讨
论皇帝亲自参加祭祀的论著要点以通史的形式进行了归纳和整理 。高明士《治统庙制与道统
庙制的消长 ———以秦汉至唐的考察为中心》《 ( 西 论集》
) ,从各个时代对宗庙和孔庙的政策上
考察了各个王朝政治与学问 ( 儒学) 的关系 。佐藤和彦《唐代皇后 、 皇太后册立中的一个问题》
( 立正大学大学院《年报》
17) 指出 ,唐代的两仪殿作为皇后册封和举行丧礼的场所 ,因此可以说
是皇后的正殿 。因为两仪意味着天地 ,因此在皇帝的正殿太极殿后安置皇后的正殿两仪殿 ,这
一理解本来并不错 ,但将两仪殿作为庙来理解则欠考虑 。《旧唐书・顺宗庄宪皇后王氏传》 中虽
有“入庙称后”一句 ,但此句想说明的只是在宗庙内皇后与作为其丈夫的皇帝相配才有皇后之
称 ,这显然不是与两仪殿相关的说明 。岩崎日出男《不空时代的内道场》( 高野山大学密教文化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0 年日本史学界关于隋唐史的研究 23

研究所《纪要》 13) 论证了用作不空内道场的宫殿是与皇帝的公 ( 延英殿 ) 私 ( 长生殿 ) 宫殿有着


密切关系的宫殿 。北川俊昭《关于〈通典・ 礼典〉中所见的“说”字 ( 上) 》( 富山商船高等专业学校
《研究集录》33) ,首先指出了仅见于《通典》的“说”、 “议”、
“评”等字 , 尤其是“说”字集中于《礼
典》 这一事实及其理由 ,然后列举了与“说” 字相关的史料 。这一事实或许还与正史《礼仪志》 中
“礼论”“ 、议” 等词语的频繁出现有着一定的关系 。
成濑哲生《武照杂考》( 山梨大学教育人间科学学部《纪要》1 - 2) , 根据李商隐《利州江潭
作》 等作品 ,对武则天生于利州 ( 广元) 这一观点作了补证 ,同时还推测太平公主生于麟德元年
(664 年) 。这是一篇值得史学研究者参考的文学家的历史论文 , 只是由于电脑的文字变换错
误 ,在论及武则天时必须使用的武周文字却变成了别的字 ,实在可惜 。前田爱子《女帝武则天
与唐代贵族》《( 西 论集》
) 明确了这样一个事实 ,在发出禁止山东五姓通婚令的高宗朝与中宗
朝之间 ,五姓及其姻亲却大量地进入了官界 。作者因此指出 ,武则天时期的五姓婚姻实际上成
了贵族政治力量形成的一个后盾 。这一结论的意义十分重要 ,但如能使用一些新出土的墓志
资料 ,视野可能会更加宽阔 。傅江《关于唐新城长公主》《 ( 东洋史苑》 56) 和《关于唐昭陵新城长
公主墓的墓葬等级》《( 佛教艺术》253) 是姊妹篇 。前一篇根据 1994 —1995 年发掘的唐高宗胞
妹新城长公主墓志及一些零散的相关史料 ,对公主的生平作了复原 。后一篇则是根据新城长
公主以皇后之礼陪葬于太宗昭陵一事 ,从墓葬的形制 、 陶俑的数量等方面作了详细考察 ,并以
此为标准判断其墓葬等级 ,指出在公主去世的龙朔三年 ( 663) , 基本上是按照律令的规定举行
了葬礼 。在此基础上又指出 , 虽然同是昭陵的陪葬墓 , 但在判断其等级时应该考虑其埋葬时
期 ,这一提议是值得重视的 。小岛浩之《唐玄宗》《
( 古代文化》 52 - 8) 认为 , 对武则天的评价趋
于否定是德宗 、宪宗朝以后的事 ,因此应该认识到玄宗时期与武则天时期有着连续性的一面 。
这种认识固然不错 ,但作者的观点较为一般化 ,比如说在大赦文中涉及皇帝祖先时对武则天如
何评价等问题也应该加以注意 。任大熙《关于右御史台和诸道按察史》( 王诗伦译 《西 论 ,
集》) ,讨论了光宅元年 ( 684) 到开元二十二年 ( 734) 作为地方监察机构交替设置的右御史台和
十道按察使 ,指出 ,实权派在需要依靠皇帝权力的情况下右御史台便受到重视 ,而侧重点若置
于地方性事务时则十道控察使受到重视 。
社会经济史方面 。荒川正晴《唐朝的交通系统》( 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纪要》 40) 是
作者多年钻研的集大成 ,厚达百页 。仅就这篇论文的最终结论而言 ,可概括如下 : 作者是从中
央与地方在政治上的统属关系 ———伴随着这种从属关系的“供役” 这个侧面来认识交通系统这
一问题的 。中央为了聚集各州府作为义务而供应的人畜 、粮食 ,官用的交通体系才得以维持 。
作为对州府供应物资这一负担的还原 ,通过赋予州府发行符券 、过所的权限予以补偿 。唐代后
半期以降 ,由于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徭役中的实际就役制度和原籍地主义 ,上述形式的官用交通
系统也就随之而消亡了 。象这样从宏观上来把握唐代交通制度的研究 ,与已有的研究相比 ,使
人耳目一新 ,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门田雪绘《关于唐代后期漕运的一个考
察》《
( 海南史学》 38) 指出唐代后期的漕运由转运使 、
巡院和州县通过相互协力的形式分担 , 唐
末还出现了将漕运委托给商人的情况 。山根清志《关于唐代雇佣人问题的一 、 二点意见》《
( 唐
代史研究》 3) ,对有关雇佣人身份的研究作了归纳和整理 ,认为 : 由于宋代雇佣人有法律上的身
份规定 ,因此 ,将佃户制的形成过程置于视野之中 ,丰富雇佣人的实态研究 ,这将是唐史研究中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4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2 年第 7 期

的一个课题 。从徭役转化为雇佣 ,实际上与上面谈到的交通系统问题也有着关联 。山根直生


《唐代藩镇体制的变化》《 ( 史学研究》228) 是一篇对过去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的研讨会报告 。
该文还分析了在任时与中央保持一定距离的淮南节度使高骈为发展地方经济而利用和拉拢地
方实力人物的情况 。穴泽彰于《唐宋变革时期地方势力的形成》( 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论丛》
11) 分析了唐中期到五代末期各王朝实施检田的形式 ,指出五代各国力图掌握和控制地方社会
的自我防御系统 ,作者试图由此打开宋代乡村体制研究的道路 。对唐宋时期地方势力变化的
研究 ,期待能够进一步从多角度 、 多层面上展开 。
史念海《汉唐时代的长安城和生态环境》( 森部丰译 《亚洲游学》
, 20) 用深入浅出的手法阐
述了汉唐长安的生态环境 ,指出一直到唐代 ,长安城南的森林面积还十分广阔 ,由于侵蚀 ,现在
已经变得支离破碎的白鹿原等各原 ,在汉代实际上是连成一片的 。本期《亚洲游学》还同时刊
登了森部丰的《隋唐陵墓纪行札记》。爱宕元《试论隋唐长安城都市计划上的中轴线问题》《 ( 唐
代史研究》 3) 指出 ,应该将周围的自然景观也纳入到隋唐长安城的都市建设计划中去考察 。通
过考察 ,作者认为终南山的石鳖谷 ( 现在的石砭谷) 是长安城南北中轴线的基点 。翁育 《 7 世
纪 — 10 世纪初中国上流阶层的家族形态》《 ( 御茶水史学》 44) 以大量的墓志和《新唐书・ 宰相世
系表》
等进行对比 ,详细考察了家族的居住形态 ,论证了唐代贵族阶层常见的兄弟同居现象 ,以
及贵族在洛阳和长安同时拥有住宅 ,并以洛阳为本 ,长安的住宅则是任职期间的临时住所等问
题 。该文为我们研究都市史和贵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上英司《关于唐代谥号中的“文”
(上) 》( 北海道教育大学人文学会《人文论究》 69) , 指出初唐时期被谥为“文”的情况较少 , 到了
玄宗时期急剧增多 ,而且以当过宰相或科举出身者居多 。池田温《东亚中古的庄园 — ——从文化
史的角度来看》《 ( 西 论集》
) ,列举了迄至唐代的大量描写庄园别墅的诗文和绘画 , 指出在日
本倍受重视的“庄园绘画” 之类的绘画 ,在中国没有保存下来 ,而山水画却不胜枚数 ,这种现象
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们或许应该认识到 ,中国的庄园已是士大夫文化经营的据点 。黄正建
《唐代的戒指》( 村川行弘监修 , 大阪经济法科大学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共编《七 、八世纪的东
亚》,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出版部) 指出 ,在唐代 ,戒指主要流行于北方民族之间 ,在国内也不用于
婚姻 ,到了晚唐 ,作为外国的风俗习惯 ,戒指的使用才逐渐为人们所知 。
史料研究方面 。藤井京美《新旧唐书中有关佛教的记载》( 载吉川忠夫编《唐代的宗教》,朋
友书店) 指出 《旧唐书》
, 在《方技传》 中专门为佛僧立传 《隐逸传》
, 中受佛教影响的人物也不少 。
与此相反 《新唐书》
, 由于作者欧阳修是排佛论者 , 所以在《方技传》里没有佛僧的传记 《隐逸,
传》
里有关受佛教影响的记载也皆删除 。会谷佳光《关于〈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子录释氏类纂
修的研究》( 二松学舍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二松》 14) ,将正史中最初立释氏类的《新唐书・艺
文志》 与《旧唐书・
经籍志》 著录的在中国撰写的佛教经典进行比较 ,举出了其中的问题点 ,指出
在利用前者时 ,对著录的各种书籍的资料性质应该加以辨别 。铃木柱连续发表了《五胡十六国
时期各种史料的纪年矛盾及其成因》《 ( 史料批判研究》4 ) 和《唐修〈晋书〉所见唐初的正统观》

( 史料批判研究》5) 两篇 。前一篇对《晋书》 等各种史料中有关五胡各国的纪年情况进行对比
分析 ,列出了作者认为正确的在位年数和年号 ,指出五胡各国基本上是立年称元 。后一篇则认
为《晋书》之所以对前凉 、
西凉 、
南凉等用逾年称元法进行处理 ,其原因是因为唐王室和出身河
西的名族有关系 ,因此在撰述过程中突出了它们的历史 。两篇论文都应该值得重视 ,只是后者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0 年日本史学界关于隋唐史的研究 25

似乎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文献史料进行一些补充说明 。东京女子大学古代史研究会《圣武天皇
震翰〈杂集・镜中释灵实集〉注解 1 —4》《
( 续日本纪研究》325 、
326 、
328 、
329) 是在日本史研究者
的共同研究下完成的 。 《杂集》
是圣武天皇亲笔所书的唐代释教诗文文例集 《镜中释灵实集》 ,
( 成于开元五年以后) 是住在越州的释灵实的画赞 、 斋文等文例集 ,作为唐代的实用文例集十分
贵重 。这项研究还未全部完成 , 仍在继续之中 。野间文史《春秋正义的基础研究》《 ( 1997 —
1999 年度科研经费报告书》
) 由春秋三传注疏的引书索引 、
春秋正义校勘记以及五经正义词汇
语法杂记三部分构成 ,已经发表过的研究成果虽然较多 ,但这次收进报告书时作了不少修订 。
另外 ,薄井俊二《汉唐地方志书的思想史研究》《 ( 1998 —1999 年度科研经费报告书》
) ,对已经散
佚了的汉唐间与地方志书相关的文献 ,列其书名 、 作者 ,并收录了佚文 。李穆《新出土唐代墓志
中与书法相关的史料》( 宫崎洋一译 , 第四届国际书学研究大会纪念论文集《国际书学研究》,
2000 年 ,书学书法史学会) ,从《洛阳新获墓志》( 文物出版社) 中举出了三件值得重视的与书法
有关的史料 。目录编撰方面 ,有高桥继男的《近二十年出版的以隋唐五代为中心的石刻书籍目
录 ( 稿) 》《
( 法史学研究会年报》
5) 。
思想文化史方面 。首先应该提到的是西胁常记的《唐代的思想与文化》( 创文社) 一书 ,该
书除收录了三篇有关刘知几的论文外 ,还收录了有关唐代士大夫的智慧活动以及儒佛道思想
对唐代葬俗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等论考 。宗教思想史方面 ,有荒牧典俊编著的《北朝隋唐中国
佛教思想史》和吉川忠夫主编的《唐代的宗教》两部专著 。 《北朝隋唐中国佛教思想史》所收麦
谷邦夫《唐代〈老子〉注释学与佛教》,以《老子》的注释为线索考察了唐代道教与佛教在思想史
上的交流情况 。收进《唐代的宗教》 中的论文有以下四篇与本栏目有关 。( 1) 爱宕元《唐代河东
闻喜裴氏与佛教信仰》,认为裴氏家族有着强烈的佛教信仰 ,特别是中眷裴氏信仰三阶教一事 ,
可据新出土墓志得以知晓 。( 2) 吉川忠夫《唐代巴蜀的佛教和道教》,通过具体的事例阐述了有
天师道传统的巴蜀地区在佛教和道教的纷争中酝酿出的独特的宗教土壤 。( 3) 神 淑子《武则
天时期的道教》 也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了武则天与道教的关系 ,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 4) 都筑
晶子《唐代中期的道观》 通过具体的史料 ,叙述了唐代中期道观里宗教和劳动的分离 ,戒律上规
定道士应专心于清静的生活 ,而庄园里的耕作则委托给了净人 、 奴婢等 。
美术 、
考古方面 。李静杰的《北齐 —隋卢舍那法界佛像的图像解析》《( 佛教艺术》
251) 对河
南北齐高寒寺佛像拓本等三尊佛像上所刻的图像进行了分析 ,指出其受《涅磐经》《 、法华经》

影响十分明显 。对这个问题 , 今后似有与青州出土的石造佛像联系起来进一步论述的必要 。
植松勇介《四神十二支镜与方格四神镜》《 ( 佛教艺术》
251) 将题中的这两种隋 、
唐初的代表性铜
镜的图案作了比较 ,指出前者更具有时代风格 ,后者则受到西汉铜镜的影响 ,并由此说明在同
一时代里的这两种铜镜实际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意识向往 。朴亨国《关于大阪金刚寺金堂中
的金刚界大日 、 不动 、 降三世三尊造像的考察 — — —兼及中国四川省盘陀寺石窟的大日三尊龛》

( 佛教艺术》252) 一文 ,介绍了盘陀寺的大日三尊像 , 目的在于证明金刚寺曼荼罗图中所受到
的唐代文化的影响 。龟井明德《隋唐扁壶的谱系及其形式》《 ( MUSEUM》
566) ,针对隋唐扁壶深
受西亚文明影响这一普遍认识提出了异议 ,从纹饰上对隋唐以前扁壶的变化过程作了分析 ,主
张隋唐的扁壶应该是从中国陶瓷自身的发展谱系中演变而来的 。松本伸之《唐代金银器的诸
相》( 东京国立博物馆《纪要》35) ,对 20 世纪 50 年代至 1999 年之间出土的唐代金银器的出土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6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2 年第 7 期

地点 、 出土器物 、 铭文等作了详细的一览表 , 证实了长安 、洛阳是唐代前半期金银器的生产中


心 ,到了后半期生产中心转移到了江南 。在唐宋这个历史大变革的时期 ,中国中心地域的移动
与金银器生产地的移动是一致的 ,这一点耐人寻味 。山本宏子的《敦煌壁画中所见迦陵频伽及
其乐器》《 ( 古代文化》52 - 11) 和胜木言一郎的《唐代以前中国共命鸟概念的形成》《( 古代文
化》 52 - 12) ,这两篇论文内容的详细介绍由于篇幅原因只能割爱 , 通过对比阅读 , 可以清楚地
认识到迦陵频伽和共命鸟的区别 。
国际关系史方面 。李成市《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山川出版社) 堪称上乘之作 。该著以西 
定生的“册封体制论” 为依据 ,对东亚世界历史的各种相关问题都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 ,同时也
指出了西 学说中的不足之处 。对于今后意欲从事册封体制研究的人来说 ,本书的内容应烂
熟于胸 。佐藤长《中国古代史论考》( 朋友书店) 针对夏王朝到唐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特点 ,以及
不同时期与游牧民族的关系展开了自己的论说 , 不愧为史学大家高屋建瓴式的铺陈 , 令人折
服 。其中《唐代的农业和农民》《 、隋唐时代的西北异民族》《 、唐代青海西藏的民族状况》 三篇与
隋唐时代有关 。 本淳一《律令贸易管理制度的特征 — ——以日唐关市令的比较为中心》( 工学
院大学共通课程《研究论丛》 38 - 1) 在比较了日唐的相关史料后认为 , 唐代的贸易管理制度有
着防止文物外流 ,因而具有很强的对外性格的一面 ,而日本的制度则是防止文物流散到王族以
外的各势力之手 , 其特征具有内向性 。坡上康俊《书禁 、 禁书与法典的未来》( 载安藤保主持
1997 —1999 年度科研经费报告书《前近代东亚海上贸易体系的综合研究》 ) ,认为没有确凿证据
证明唐代施行过书禁 ,因此推测法典 、 礼典也没有成为书禁 、禁书的对象 。就书籍而言 ,观点与
本氏的结论正好相反 ,这应是今后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井上泰也《读圆仁的日记 — ——关于沙
金》《
( 立命馆文学》
564) 对《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有关财货 、
物价的史料作了逐一列举 ,试图活
用九世纪中叶唐代的物价史料 。大原良通《南诏国王与铎鞘》《 ( 古代文化》52 - 10) 指出 , 南诏
利用与各诏之间的交叉中表婚姻 ,以及断绝“铎鞘”这种强力武器流入其他五诏而成功地实现
了六诏的统一 。以上是去年有关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 ,而中国史研究者在这一方面却没有作
出什么成果来 ,令人遗憾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池田温的《中国古代史 ——
—上古到隋唐》《
( 东方
学》
100) ,这虽是一篇迄今为止中国 、
日本 、
韩国乃至欧美的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但视野之宽广 ,读书之精深 ,皆非常人所能及 。
去年我们看到了许多外国学者日趋精密 、 细致的研究 ,作为与日本进行学术交流的成果 ,
我们感到欣喜 。但是另一方面 ,除了利用敦煌吐鲁番文书 、墓志以及新发现的史料从事的研究
以外 ,在运用传统的文献史料方面并没有做出令人瞩目的成果 。与此同时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
来探讨中国固有问题的研究成果也是乏善可陈 ,两者之间或许存在着共性 。虽然新史料的发
现都是很偶然的 ,但是这些史料为什么能够残留下来 ,必定有其理由 ,因某种必然性而保存至
今 ,从这一点来说 ,传统的文献史料和新发现的史料其实是同样的 。对平时经常利用传统文献
史料从事研究的人来说 ,应该时刻提醒自己 ,文献史料为什么以这种形式保存在这个地方 。我
们热切希望能够带着这样一种问题意识来利用传统文献 ,深化研究 。
译自〔日〕
《史学杂志》
第 110 编第 5 号 ( 2001 年 5 月 20 日发行)
《2000 年的历史学界 —
——回顾与展望》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