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 9 卷 第 2 期             鄂 州 大 学 学 报               2002 年 4 月

V o l. 9 N o. 2 Jou rna l of Ezhou U n iversity A p r. 2002

论王兆鹏《唐宋词史论》
的学术贡献
梅大圣
( 韩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 广东 潮州 521041)

摘要: 王兆鹏先生《唐宋词史论》是 20 世纪最后一年出版的重要的词学专著。 该专著的“流变论”



“定位论”、
“范式论” 等以崭新的理论视角总结唐宋词发展变化规律, 描述了它运行的轨迹。 其中所闪现
出的著者词学理念和批评建构模式, 为 21 世纪词学研究者提供了治词方法、学术规范的启示。
关键词: 唐宋词; 流变论; 定位论; 范式论; 学术贡献

中图分类号: I207. 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9004 ( 2002) 02- 0022- 05

  王兆鹏教授“是 20 世纪最后 10 年中崭露头角 “至东坡而一变” 、“二变而为宋希真”、“三变而为辛


的学术新秀”( 刘扬忠语) 。王先生专业于词学, 1987 稼轩”
。这“三变”
虽不是全面论述宋词的流变, 但是
年考取南京师大博士生, 师从一代词学宗师、泰斗 卷一次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宋词的发展变化。有清一
唐圭璋教授。十几年来苦心砺志, 钩沉词籍, 爬梳剔 代给宋词分期影响最大的是《四库全书总目》卷一
抉, 在词学领域笔耕不辍, 成果卓著, 每有论出, 响 九八《东坡词提要》 中的表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
应雀起。 他继出版填补词学研究空白的《唐宋词人 以清切婉丽为宗, 至柳永而一变, 如诗家之有白居
群体研究》、《两宋词人年谱》 等专著后, 又于上世纪 易; 至轼而又一变, 如诗家之有韩愈, 遂开南宋辛弃
最后一年推出他的词学力作《唐宋词史论》( 人民文 疾等一派。 寻根溯源, 不能不谓之别格。 然谓之不
学出版社, 2000 年 1 月版, 下简称《史论》 )。
《史论》 工则不可。 故至今日, 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
上篇为“史论” , 下篇为“考据” , 并有“附录”二篇: 废”。 此论柳永、东坡词之变化及其意义自是真谛,
《论唐圭璋师的词学研究》 、
《忆唐圭璋师》 。 该书总 惜未涉及南宋词坛的变化。 到了上世纪, 胡适对宋
结了自有宋以来词学研究的成果、得失和进展, 提 词有了明确而具体的认识, 他把词分为“1. 歌者的
出了自己的词学理念和批评建构模式, 为今后的词 词; 2. 诗人的词; 3. 词匠的词。 东坡以前, 是教坊乐
学研究提供了治词方法、学术规范, 是一部具有鲜 工与倡家妓女歌唱的词; 东坡到稼轩、后村, 是诗人
明的学术个性、新颖的研究视野和丰富而扎实的批 的词, 白石以后, 直到宋末元初, 是词匠的词” 。自此
评实践的词学专著。《史论》具有如下几点学术贡 后, 把宋词分为四期、五期、六期的都有。应该说, 这
献。 二种分期皆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然而, 有一
第一,《史论》 强调了对词的流变分期应依据历 个共同的问题是不能忽视的, 即没有遵循最基本的
时性和共时性的原则, 从而提出了“代群分期”的新 历史原则, 没有完全顾及作家的时代先后, 词史的
思维、新理论, 为观照多元、多维的唐宋词的演进过 发展过程有时被割裂、颠倒。如, 张元干与辛弃疾并
程提供了新视角。 不同时, 他们恰好处在先后交替的两个时期, 张元
研究词史, 寻绎词的发展变化规律, 必然涉及 干逝世后, 辛弃疾始有词作。 但不少文学史都把他
词的流变分期。 自南宋以降, 关于词的分期众说纷 们划为一阶段, 视张元干为辛派词人; 李清照与张
纭, 莫衷一是, 给高校古典文学教学和词学爱好者 元干完全同时, 却又被划入此前的另一阶段。 更有
带来诸多不便。以客观, 公允的态度, 科学地对宋词 甚者, 把生卒年相隔近百年的姜夔与周密、张炎也
发展阶段予以分期, 实在是当务之急。现在, 王兆鹏 划归同一时期。 如此分期, 颇感费解。 这种词史的
博士终于给这个问题以确切的解决, 这是词史上的 发展历程被混淆、错乱的原因,《史论》认为主要是
创新之说。
《史论》 首先对历代词论家关于宋词的分 “近世的研究者用一元的、单向的思维方式去考究
期进行回顾, 汪莘在《方壶诗余・自序》中说宋词 多元、多维的古代词坛。 分期者认为仿佛每一个时

① 收稿日期: 2001- 11- 06


作者简介: 梅大圣 (1947- ) , 男, 湖北黄梅人,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第 2 期              梅大圣: 论王兆鹏《唐宋词史论》的学术贡献 23

期的词坛, 就只能允许一个派别、一种风格存在, 而 考虑以创作主体为轴心、为出发点, 考究作家群交


不可能是多种流派、多种风格的存在。 这就不能不 替更迭的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创作盛衰涨落的变
走入历史的误区” 。 化轨迹。 每一时期的作家个体、群体, 由于时代环
著者以史识的眼光科学地观照宋词演进过程, 境、文化氛围的差异, 其社会角色、生活方式、价值
力除近世分期之弊, 提出了分期的两大原则: 一是 观念、人生理想、审美情趣各不一样、情感也不大相
“历时性原则, 分属于先后两个创作阶段的作家, 其 同。 文学史的分期应把握住各个时期的代群特点。
生活年代应有先后之别, 换言之, 生活在同一时期 《史论》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 对两宋一些重要词人的
的作家不能分别划归于先后两个不同的阶段” ;二 生活事迹及其词作作初步系年之后, 以作家群体为
是“共时性原则, 属于同一创作阶段的作家, 其生 中心, 以词人的生活、创作年代为依据, 将同一年龄
活、创作年代应基本同时, 而不应该把生活在不同 组 ( 同一世代) 、生活和创作又基本同时的词人划分
时期的作家强行拉入同一阶段。” 这种原则的提出, 为一个代群, 把两宋三百余年的词史划分为六代词
是基于如下理论: 历史活动的中心是活动的主体 人群体, 宋词的发展也相应地经历了六个阶段。 这
—— 人, 文学历史活动的中心也自然是创作主体 六个时期因与社会政治的变化密切相关, 又可划分
——作家。弄清、标明文学发展过程的分期, 就应该 为三个大周期:
周期 分期 时 代 词 人 群 及 代 表 词 人 创作主体 作品内容 传播方式 接受主体
承前时代
1 台阁词人群 柳、张、范、晏、欧
1017- 1067 口头传播
1 文士 言情 歌妓市民
变革时期 ( 演唱)
2 元词人群 苏、黄、秦、贺、周
1068- 1125
战乱时代
3 南渡词人群 叶、朱、李、李、张
1110- 1162 书面传播 名人士
2 志士 言志
中兴时代 ( 印刻) 大夫
4 中兴词人群 辛、陆、陈、刘、姜
1163- 1207
苟安时代
5 江湖词人群 刘、吴、陈、孙
1208- 1265 口头与
3 名士 言趣 家妓社客
亡国时代 书面
6 遗民词人群 周、刘、王、张
1252- 1310

《史论》对上表中 6 个代群词人, 3 个大周期各具个 宋、明人有关“婉约”


、“豪放”两分法提出的初
性特征的抒情范式、政治环境的变化、词人群体的 衷, 主要是创作上的主张, 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选
迭兴、词作“体制”
的变革等方面, 甄综概括, 论述很 择性。他们并不是从客观的两宋词史出发而作出的
为切要, 令人信服地廓清了一些长期纠缠不清的问 事实判断, 而是根据主观的审美理想所作的价值判
题。如, 关于上世纪影响最大的“豪放”
、“婉约”
两派 断。后人不明乎此, 竟把这种主观的审美批评、理论
分期法的回顾, 就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主张当作一种客观的史实结论来接受, 并由此建构
一是从理论上阐释了上世纪词史研究中“两体 宋 词发展史的框架, 将两宋词人硬性纳入到“婉
论”与“两派说”的不同内涵, 指出把两宋词人硬性 约”
、“豪放”
这两个派系上来, 使两宋词史分期的研
纳入“豪放”
、“婉约”两个派系, 使两宋词史分期研 究滑入误区。
究滑入了误区。众所周知, 南宋词人王炎《双溪诗余 这就从理论层面上划清了“两体论”与“两派
自叙》论词始有“婉转妩媚”与“豪壮语”之说, 至明 说”的本质区别, 二者不同的审美批评标准也就泾
人张 最先提出“婉约”
、“豪放”
两体。 张氏所谓的 渭分明了。
“两体论”
, 不是从词史研究的角度切入, 而主要目 二是对“豪放”
、“婉约”
两个概念的内涵做了十
的是给学习、填词者以理想的创作规范, 让人效法、 分准确的理论界说, 再证以“豪放”
、“婉约”的二分
遵循; 稍后的徐师曾亦是从这个角度立论, 分词为 法给两宋词史分期之误。 关于“豪放”
、“婉约”
两个
“婉约”
、“豪放”两体, 并强调作词“要当以婉约为 概念的内涵, 上世纪打了不少笔墨官司, 一直没有
正。”清初王士祯于《花草蒙给》里首用“婉约”
、“豪 得到明确的界说。 概念模糊, 缺乏明确性、限制性,
放”
对两宋词划派, 变两体论为两派说, 此后宋词分 因而导致了认知、判断上的模糊与混乱。 作为艺术
派遂成定论。 形成这一误区的原因,《史论》
论道: 风格范畴的“婉约”
、“豪放”
, 并不是同一层次、同一
24 鄂 州 大 学 学 报 第9卷

角度的一对范畴,《史论》道: 选的词作篇数。在列表排出了宋代词人三百家的历
“豪放”主要是就创作主体的内在人格、性情、 史地位, 最前面的十位词人是: 辛弃疾、苏轼、周邦
心态而言, 指作者气魄胸襟博大、追求人格个性的 彦、姜夔、秦观、柳永、欧阳修、吴文英、李清照和晏
独立和自由, 勇于突破传统及外在规范的束缚…… 几道。《史论》在掌握第一手详尽的数据基础上做了
而“婉约”
, 则主要是就作品的表达方式而言, 即不 五个方面的较为精当的定性分析: 宋代词人三百
直接、坦率地表达主体的情思意向, 而是以曲折的 家; 词人地位和数量的关系; 十大词人历史定位; 词
方式, 委婉含蓄地表达情感……简要地说,“豪放” 评家与词选家的异同; 古今变异与本世纪词学研究
是指创作主体内在的人格类型、情感模式, 而“婉 的走向。 同时,《史论》
从统计结果中抽象出三点带
约”是指作品本体外在的表达方式 ( 或说“外化”形 有规律性的认识: 词人历史地位承传性和延续性;
式) 。 词人历史地位的变异性; 词人历史地位的动态平衡
《史论》接着借用十九世纪德国威克纳格《风格 性。
论》
中关于“风格是语言的表现形态, 一部分被表现 在历史定位论析中,《史论》 仍用数据统计法对
者的心理特征所决定, 一部分则被表现的内容和意 宋词繁荣昌盛的标志进行了“量化” 衡定。 词, 作为
图所决定”的“风格论”, 对其对“豪放”
、“婉约”
内涵 唐代新兴的文字样式, 它发展于五代, 昌盛于两宋,
的科学界说为基础, 以东坡、稼轩等人的词为例, 阐 衰微于元明, 中兴于清代。 那么怎样来描述宋词繁
释“豪放”
与“婉约” 是整体风格的两个侧面、两个因 荣昌盛的面貌呢?《史论》 不满足于前人基于一种感
素、两种构成成分,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而不是 性认识而作定性的描述的现状, 而独辟蹊径, 对宋
两个独立的并列的风格范畴的观点。根据风格来划 词繁荣昌盛状况做了可信的“量化” 衡定。宋词的繁
分并命名宋词流派这种作法, 文学史上既无先例, 荣昌盛, 首先是“词作倍增”。《史论》
依据唐圭璋先
理论上也难成立。 总之,《史论》以这种新思维方式 生 编纂《全宋词》和孔凡礼先生辑补的《全宋词补
和明晰的概念系统提出的代群分期理论, 是对词史 辑》统计, 宋代词人词作的数量, 较之唐五代, 增加
分期研究的突破和拓展, 具有重建词学理论框架的 了近 10 倍, 宋词别集总量是五代词别集的 12. 5
意义, 显示了王先生深厚扎实的词学根基和严谨的 倍。《史论》 由此得出结论: 宋代致力于填词的作者
科学态度。 队伍比唐五代时期要强大得多。宋代词人的创作量
第二,《史论》运用统计学理论, 对两宋词人的 也比唐五代词人高出许多倍, 创作量的大幅度增
历史地位进行定量分析, 总结出三点规律性认识, 长, 反映出宋代词人创作热情的高涨和创作能力的
提出了宋词繁荣昌盛的“量化”标志。这种新的研究 普遍提高。 其次, 宋词繁荣昌盛的标志是“新词竞
方法的引入, 不仅使两宋词人的历史地位的定量分 繁, 词调大备” 。 据《花间集》
、《尊前集》 、
《阳春集》

析具有真实性、可靠性,“是历史的见证”, 而且拓展 《南唐二主词》 和《敦煌曲初探》 统计, 晚唐五代词共
了词学研究的新视野, 也发现了词学研究不少新课 用 147 调; 又据《全宋词》统计, 现存宋词用调为
题。 881 个, 宋人则创调 700 个, 词调词体的丰富多样 ,
《史论》关于宋词定量分析研究是受罗忄亢烈先 更适宜于表达多种不同的声情韵味。 统计表明, 从
生《试论宋代词选集的标准和尺度》一文的启发, 罗 词调的体制看, 晚唐五代以篇幅短小的小令为主,
文说:“古今著名的词选到底选哪些人的作品最多? 长调慢词仅 10 多首, 而自柳永创慢词后, 小令与慢
在古今著名的词话里被提出的是哪些人最多? 一人 词在宋代词坛“双峰并峙, 各擅胜场。”不过在宋代
之作而被评论的个别篇章又是哪些人最多? 如果我 使用频率最高的 48 个词调中, 小令为 34 调, 占
们不惮烦, 统计一下, 得到的数字就是历史的见证。 70% ,“看来宋代词人还是更习惯于用短调小令。”
词人甲乙, 不中不远。”《史论》
便是沿着这种思路对 再次, 宋词繁荣昌盛的“量化” 标志是“名家辈出, 众
两宋词人进行统计排队, 看哪些词人在词史上影响 星闪耀” 。 两宋产生了在艺术质量上处于顶峰状态
最大、地位最高, 并就有关问题做了理论阐释。 的作家群,“从整个中国词史的进程来看, 艺术成就
《史论》
统计了六个方面的资料数据: 即词人现 最高、作品生命力最强劲、影响力最深远的词人词
有词作的篇数; 现存宋词别集的版本种数; 宋代词 作绝大多数都出现在宋代。 像辛弃疾、苏轼、周邦
人在历代词话中被品评的次数; 宋代词人在本世纪 彦、姜夔等大词人, 不仅是光耀一世的‘大腕’
明星,
研究、评论的论著 ( 种) 数; 历代词选中宋代词人入 而且是‘衣被数代’的不朽典范。”最后,“名作如
选的词作篇数; 20 世纪 ( 当代) 词选中两宋词人入 林”, 也是宋词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著者王先生以
第 2 期              梅大圣: 论王兆鹏《唐宋词史论》的学术贡献 25

其门下硕士谭新红对 43 种古今词选入选词作的篇 “范式”理论阐述科学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不仅会产


次和《词话丛编》 品评词作的次数进行统计分析, 有 生新的科学发现, 也改变了人民对世界的认识, 开
300 首唐宋词最受关注, 其中唐五代词 53 首, 宋词 拓了人们的视野。《史论》认为, 科学研究中存在着
247 首, 宋词名篇占了唐宋词名篇总数的 82% 。 这 范式, 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中也同样具有为研究者
足以说明, 词史上最有影响力、最有生命力的作品 和作家所各自遵循, 信守的范式。 上世纪文学史研
是产生在宋代。此外, 宋人只要有宴集聚会, 都会有 究, 尤其是作家个体研究, 由于受本民族数千年的
歌妓伶女唱词佐欢侑觞。广阔庞大的消费市场需要 史学传统、叙述方式、思想方式的陶冶所形成的“诗
大量的词作来满足。生产刺激消费, 消费促进生产。 ——史范式” 和上世纪 50 年代后流行的现实主义、
宋人对词作的特殊爱好和大量需求激发了词人的 浪漫主义的文学研究范式。 “只是到近几年, 以上两
创作热情, 促进了宋词的发展与繁荣。 种‘范式’才受到怀疑、冲击和突破, 文学史研究也
《史论》通过定量分析, 给宋代词人词作以较为 由‘常态科学’ 时期进入‘反常’
和‘危机’
时期”。为
确切的历史定位, 既掌有第一手资料又从而深论析 此,《史论》 将“范式”
理论移植、运用于词学研究, 并
之, 令人信然。这种定量研究的意义不仅在此, 而且 获得巨大成功, 反响强烈。
在定量分析中又找到了词学研究薄弱环节, 拓宽了 那么, 词史将依据词的什么特质来总结其演变
词学研究领域。如,《史论》通过统计显示, 属于所谓 规律? 众所周知, 词的本体特性是抒情。 它是词这
“豪放派”词人的地位在 20 世纪大多都已上升, 而 种体制的核心。 它包括词人特定的思想感情、生活
属于所谓“婉约派”词人的地位, 在 20 世纪绝大部 遭遇、审美理想和美学趣味。 当然也涵盖了表现这
分都有所下降。这表明, 20 世纪的词学研究存在着 种内涵的形式法则。《史论》依据词的本体特性的抒
比较严重的重“豪放” 、
“轻“婉约” , 重北宋 ( 词人) , 情方式, 考察两宋词坛演进, 认为唐宋词的演变史
轻南宋 ( 主要是中后期) 的倾向。不过, 统计显示, 20 主要是三种不同的抒情范式的相互更迭: 一是由温
世纪 80 年代以来, 对南宋尤其是南宋后期词人的 庭筠创建的“花间范式” , 二是由苏轼创立的“东坡
研究已在逐渐加强。再如, 20 世纪词学研究热点主 范式”; 三是由周邦彦建立的“清真范式”。《史论》
要集中在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三人身上, 有关他 云:
们 3 人的研究论著达 3071 项, 超过了对其他 200 花间范式自晚唐五代花间词人, 经宋初晏殊、
多家两宋词人研究的总和 ( 不足 3000 项) 。 由此可 欧阳修诸人的发展, 到晏几道而臻极善。 柳永崛起
见, 今后的词学研究应该注意研究对象和选题的平 词坛, 打破了“花间范式”的一统天下, 但他没建立
衡性, 不要过分集中在少数几位词人身上。 既要注 起一种为词坛所普遍接受的完善范式。他的成就一
意 ( 重)“点”
的深化, 又要加强“面”
的拓展。《史论》 方面被苏轼接过去创立了“东坡范式” , 另一方面则
还通过“词人地位与词作数量的关系”分析, 认为 被周邦彦发展为“清真范式” 。 自柳永之后, 宋词的
“名作效应” 是文学史上的常见“现象” , 因此,“名作 发 展可说是二水分流, 即“东坡范式”与“清真范
效应” 或“名作现象” 也是值得深入探究和总结的有 式”。 自柳永之后, 宋词的发展可说是二水分流, 即
兴趣的研究课题。 “东坡范式”与“清真范式” 的分流发展。两条曲线此
第三,《史论》 运用“范式论”
观照两宋词坛发展 起彼伏, 时或靠近, 时或交叉, 时或分离。“东坡范
走向, 探索, 描述了宋词运行的轨迹。这是一种崭新 式”经南渡初张元干、叶梦得、朱敦儒、向子堙等人
的理论审视角度和批评方式。这一理论在词学领域 的发展, 到辛弃疾而达高峰, 此后日益式微。而北方
的成功实践, 提供了把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方法和 的金元词坛, 效法“东坡范式”则历久不衰, 至元好
西方当代科学哲学的思维方式的“范式批评”相融 问为一总的集结。“清真范式” 在南渡初相对沉寂,
合, 运用于古代文学研究的范例。 到姜夔日趋完善, 此后吴文英又作变化, 自此成为
所谓“范式”( 或译“范型” ) , 原是美国当代科学 词坛主流。 乃至清代词学复兴,“清真范式” 也始终
哲学家库恩 ( Tom a s Kuhn ) 1962 年在所著《科学革 占据着上风。
命的结构》中创立的一个核心范畴。它有两个特点: 这是高屋建瓴的论述。《史论》 着重考察“东坡
一是它能够把一些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 二是为 范式” 的特征以示范。“东坡范式”
首先体现在主体
一批重新组合起来的科学工作者留下各种有待解 意识的强化。词的抒情主人公由“共我” 向“自我”的
决的问题。 范式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是一 转变; 东坡词着重揭示自我内在心灵的矛盾冲突;
门学科从前科学 ( 非科学) 发展到科学的标志。 用 东坡词侧重表现主体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其次,
26 鄂 州 大 学 学 报 第9卷

是感事性的加强。由普泛化的抒情向具体化的纪实 明其词之妙, 新见迭出, 尽发“范式论”要眇和词体


的转变。 作为词的“感事性” 表征, 题序交代词的创 抒情审美特征之微。凡此种种, 皆新人耳目, 启人睿
作动机和缘起, 确定词中所表现的情感指向, 即加 智。
强情感的确定性, 同时, 作为词本文纪事的补充, 题 最后,《史论》
下篇“考据” 亦见王兆鹏教授深厚
序与词本文在叙事与抒情上互补。 再次, 是力度美 词学功力和学术追求。 该“考据” 分“词籍考”和“词
的高扬。词的审美理想由女性化的柔婉美向男性化 人考”两章。对《兵要望江南》 、
《花草粹编》、《天机余
的力度美的转变。 东坡词力度美一是情感富于力 锦》和《乐府纪闻》排比史实, 严谨考证, 结论可取;
度, 二是奔放的气势。最后, 是音乐性的突破。词从 又对王以宁等 17 家词人的生平事迹、创作情况, 遍
附属于音乐向独立于音乐的转变。 考史籍, 多有发明, 其学术贡献自不待言。
《史论》
提供的这种全新的观照视角, 让我们从 综上所述, 王兆鹏先生《唐宋词史论》 确实因词
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较透彻地认识了宋词演进的宏 的流变、定位, 抒情范式和个性做深入的理论研究,
观规律, 而代群词人之间传承关系也就脉胳清晰, 其中隽言妙论随处可见, 又富娓娓, 加深了对整个
源流自有了。这种阐释是建立在对整个词史作系统 词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所闪现出的词学审美理想之
研究的基础上, 并以“范式”理论为指导, 对词学发 火花, 必将对 21 世纪的词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从某
展中的整体态势和代群风貌而作出的较为客观公 种意义讲,《唐宋词史论》具有 20 世纪词学研究集
正、符合实际的评价, 对于整个词史的研究具有重 成作用。
要意义。 此外,《史论》
对李清照、稼轩词之论, 亦深

【参考文献】

[ 1 ] 刘尊明. 中国 20 世纪词学研究走势学术研讨会综述 [A ]. 词学研究年鉴 (1995- 1996) 。 武汉出版社, 2000.


[ 2 ] 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 [M ].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
[ 3 ] 王兆鹏. 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 [M ].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2.
[ 4 ] 张惠民. 宋代词学审美理想 [M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The Academ ic Con tr ibution of《On the H istory of the D evelopm en t


of C i Poem s of the Tang and Song D yna sty》by W ang Zhaopeng
M E IDa - sheng

Abstract: T he w rit ing,《O n the H isto ry of the D evelopm en t of C i Poem s of the T ang and Song D y 2
na sty 》
, is an im po rtan t w o rk s on C i poem s developm en t , w h ich is p ub lished in the la st yea r of the
20th cen tu ry. W ang sum s up the developm en t regu la r of C i poem s of the T ang and Song D yna sty, and
describes it s t rack from som e new ang les such a s“A ltera t ion T heo ry ”
,“L oca t ion T heo ry ”
, and“M odel
T heo ry ”etc. H is concep t s and crit ica l m odels p rovide m uch gu idance fo r C i poem s resea rchers in the
21st cen tu ry
Key words: C i poem s of the T ang and Song D yna sty; a ltera t ion theo ry; loca t ion theo ry; m odel the2
o ry; academ ic con t ribu t i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