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隋唐时期对西部地区的经营开发及启示

吴宏岐
(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陕西西安, 710062)

在中国历史上, 强盛的王朝对于西部边疆地区都是采取积极的经略政策, 隋唐王朝自然不


会有所例外。 在隋朝兴起以前, 中国内地有北周与陈国南北并峙, 西北与西南边疆地区则多半
为突厥、吐谷浑、白兰、党项等势力所分占。 隋朝代周灭陈后, 西平吐谷浑, 北服突厥, 西北疆界
扩展到且末, 西南疆界则至于云南大理一带。唐朝初年, 相继平灭高昌 ( 今新疆吐鲁番地区) , 破
降东、西突厥和薛延陀, 国力最强盛时, 领土西至咸海, 北至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中游, 为当时
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大国。 对于新开拓的西部疆土, 隋唐王朝往往根据具体的情况, 或设置州郡
统辖于中央政权, 或设置羁縻府州进行间接管理 ( 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 中州古籍出
版社, 2000 年, 第 102- 149 页) 。如隋朝于大业五年 ( 609 年) 平定吐谷浑后, 即在其地设置西海
( 治今青海湖西端) 、河源 ( 治今青海兴海县东南) 、鄯善 ( 治今新疆若羌县) 、且末 ( 治今新疆且末
县南) 四郡; 唐贞观十四年 ( 640 年) 灭高昌, 又增置西、庭二州六县。 在少数民族相对密集的地
区, 唐朝政府则广事建立以当地部族酋长为都督刺史的羁縻府州, 并特设安西、单于等都督府
以领护之。 这种羁縻府州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可视为是今日我国在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
区所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历史渊源。 至于对待吐番、南诏等地方割据政权, 唐王朝或采
取和亲政策, 或以册封的形式建立臣属关系, 实行开明友好的对外经略政策, 尽可能减少中央
政权与地方割据政权之间的战争冲突, 这不仅为唐王朝的长期社会稳定和繁荣富强创造了条
件, 也为后来我国形成更大规模的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隋唐王朝在努力经略西部疆土的同时, 对于当地的经济开发也相当重视, 最主要的措施即
是积极移民屯垦、兴修水利和设置国家监牧区。 为了加强西部边防, 就地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
问题, 隋唐王朝都曾在沿边地区大兴屯垦。 隋代屯垦的重点是在长城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区, 唐
代则扩展及今新疆、青海、云南等地。 西北地区多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环境, 发展农业依赖于
水利的兴修。隋唐时期十分重视关中地区水利的水利建设, 对汉郑白渠、成国渠、龙首渠进行了
重修与扩建, 为渭北一带小麦的普及和二年三熟耕作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宁夏引黄灌区的
唐徕渠、特进渠、胡渠、御史渠、百家渠等的开凿, 也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随着内
地人口的大批迁入和水利的兴修, 边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河西走廊在唐初仍是
以畜牧业经济为主, 但到了天宝年间, 已呈现出“闾阎相望, 桑麻翳野” , 农业十分发达的景象。
吐番 ( 今西藏) 、南诏 ( 今云南) 等地, 由于“伎巧之工”和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群的迁居, 政治制
度和社会经济也有了较大的改观。 对于西部地区, 尤其是西北边地, 隋唐政府并不是一味地实
施移民垦殖, 而是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宜农则耕, 宜畜则牧, 屯垦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河套平
原、河西走廊、湟水流域、天山南北等可以发展灌溉的绿洲地带, 至于陕北、陇东、陇西等黄土高
原地区, 则设置国家监牧区, 以畜养马匹和牛、羊为主。 国家监牧区的设置, 基本上解决了西北
・19・
地区乃至整个北方边地的军马供应和农耕、运输的畜力问题, 从而使唐王朝不至于象其他朝代
那样过分地依赖与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来获得必需的马匹。 应当说监牧区的设置与移民屯
垦并重, 作为隋唐王朝经营西部地区的一条基本国策, 在巩固国防安全、促进边地经济开发方
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 黄土高原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地区, 如果过度垦殖, 就会造
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退化。 唐王朝将其划为国家监牧区, 有计划地限
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 有利于使本地区长期保持比较良好的生态环境 ( 史念海:《隋唐时期重要
的自然环境的变迁及其与人为作用的关系》 , 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 5 辑, 三秦出版社,
1990 年, 第 1- 22 页) 。正因为如此, 在隋代和唐前期, 不仅黄土高原地区较少发生重大自然灾
害, 黄河下游的河道也基本上安澜无患。
隋唐时期国内的水陆交通在秦、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 以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水陆
交通网络进一步得到加强。在陆路交通方面, 由当时都城长安往东经过华州 ( 治今陕西华县) 可
至东都洛阳, 然后至黄河下游地区和东南各地; 由长安东北行经同州 ( 治今陕西大荔县) 、河中
府 ( 治今山西永济县西) 、太原府 ( 治今山西太原市南) 可至华北、东北各地; 由长安东南行经商
州 ( 治今陕西商州市) 、金州 ( 治今陕西安康市) 、襄州 ( 治今湖北襄樊市) 可至中南各地; 由长安
北行经坊州 ( 治今陕西黄陵县) 、 州 ( 治今陕西富县) 、延州 ( 治今陕西延安市) 、夏州 ( 治今内蒙
乌审旗南) 可至河套地区; 由长安西北行经豳 ( 治今陕西彬县) 、泾 ( 治今甘肃泾川县) 、原 ( 治今
宁夏固原县) 、会 ( 今甘肃靖远县) 诸州, 或西行经岐 ( 治今陕西风翔县) 、秦 ( 治今甘肃天水市) 诸
州到达兰州 ( 治今甘肃兰州) 以后, 再向西经过鄯州 ( 治青海乐都县) , 翻过日月山可至吐番地
区, 另自兰州西北行经甘 ( 今甘肃张掖市) 、肃 ( 治今甘肃酒泉市) 、瓜 ( 治今甘肃安西县东) 、沙
( 治今甘肃敦煌市) 等州可至伊州 ( 治今新疆哈密市) 和西州 ( 治今新疆吐鲁番市) 等地; 由长安
西南行逾秦岭经梁州 ( 治今陕西汉中市) 、益州 ( 治今四川成都市) 可至南诏地区。在水路交通方
面, 通过渭水下游河道、关中大漕渠与黄河中下游河道、汴渠和江南运河的联运, 将江淮财赋源
源不断地输入京城长安 ( 吴宏岐:《黄河上中游地区内河航运的兴衰与整治对策》 , 张积玉、杨发
民主编:《中国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第 570- 578 页)。发达的水
陆交通网络不仅是京城长安联系全国各地的纽带, 同时也是隋唐王朝对外交流的桥梁。通过西
北和西南两条丝绸之路, 隋唐王朝与中亚、西亚和南亚各国的的贸易往来曾经繁荣一时, 长安
城更成为各国商人聚集的世界性大都会。另外, 当时的日本、新罗以及东南亚各国的使节、留学
生经由海路辗转陆路而至长安, 也促进了隋唐王朝与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当时
长安城内的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 店铺林立, 商品荟萃。 会昌年间一次失火, 竟烧毁东市二
十四行四千余家, 可见其商业之繁盛。 西市胡商较多, 各国奇货特产琳琅满目, 商贸更为发达,
故有“金市”的美称。 在长安这一龙头都市的带动下, 西北丝路沿线相继兴起了岐州、秦州、兰
州、鄯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伊州和西州等著名城市, 西南地区也有梁州、益州等发挥着区
域中心城市的作用 ( 史念海:《唐代历史地理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第 347- 372
页) 。
隋唐王朝不仅在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方面十分致力, 而且对城市建设也相当重视。国都长
安可视为是这方面的代表。 隋唐长安城东西长 9721 米, 南北宽 8651 米, 周长 36 公里, 城墙范
围内占地 8300 公顷, 是世界历史上占地规模最大的古代都市。 城区内有南北大街 11 条, 东西
大街 14 条, 直角相交, 形如棋盘。 居住区共划分成 108 个坊, 沿城市中轴线朱雀大街两侧对称
・20・
整齐排列。 气势恢弘、规划严整的隋唐长安城对当时东方的城市建设影响很大, 城处东北地区
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的规划布局基本上都是模仿长安城而设计的。作
为当时的国都, 长安城不仅市容整齐, 而且是一座风景宜人的园林化城市。 这座都城地当秦岭
之北, 渭水之南。 当时这里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 周围地区河流纵横, 水量丰沛, 自然环境十
分优越。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强盛的国力, 隋唐政府在长安城修建了众多的园林。早
在隋文帝兴建大兴城之初, 就曾利用龙首原及其以南高低起伏的地势和水文地理条件, 对新建
的都城进行巧夺天工地规划设计, 城内的高岗安排宫殿、官署和寺观, 相对低洼处则布设坊里
居住区。龙首原北麓直至渭水之滨被规划为皇家苑囿大兴苑, 城东南则利用天然形势开辟为皇
家园林芙蓉园。到了唐代, 大兴城易名为长安城, 城市的园林化建设更有成就。城北的禁苑、西
内苑和东内苑三大皇家苑囿彼此接连, 东抵霸水, 西包汉长安故城, 南连京城, 北枕渭滨, 规模
甚为宏大, 池沼、园圃密布其间, 亭台、殿阁更是不计其数。除了上述三苑之外, 都城北部宫殿区
的西内太极宫东北隅有山水池, 西北隅有山池院, 北部有四海池, 东宫之内也有一个山池院; 东
内大明宫居高爽之地, 宫宇巍峨, 颇有远眺南山之美, 其北面的太液池亦可荡舟游憩; 至于城东
的南内兴庆宫, 因有水面宽阔的龙池 ( 兴庆池) 与沉香亭和花萼相辉楼等交相辉映, 景色之优美
更令人心旷神怡。长安城内的寺观园林也很有特色。开化坊南部的大荐福寺、靖善坊的大兴善
寺、永乐坊的永寿寺、靖安坊西南隅的崇敬寺、晋昌坊东部的大慈恩寺和西南隅的楚国寺、新昌
坊的青龙寺、安业坊的唐昌观、崇业坊的玄都观和通义坊西北隅的九华观等, 都是水竹清幽、环
境优雅之地。长安城中私家园林数量更多。引自交水的永安渠和引自 水清明渠由南向北纵穿
长安城西半部, 龙首渠水引 水流注皇宫内苑和城东北部各坊, 黄渠引义谷水 ( 今大峪河) 北注
曲江池, 余水又惠城东南晋昌、通善、升道、升平诸坊。由于有多条人工渠道引水入城, 长安城内
供水充足, 许多私人宅院都有规模不等的池潭, 皇亲国戚和各级官员因之大兴土木, 竞以营造
自己的山池园林为风尚。如兰陵坊的萧氏池台、崇义坊的英王园、宣义坊的安禄山池亭、延福坊
的琼山县主山池院和大安坊的郭子仪园等, 在当时都相当著名。 长安城东南部为公共园林区。
唐开元年间, 在原来隋代的芙蓉园的基础上扩建为两个园区, 西部以曲江池为中心开辟为曲江
风景区, 曲江之东则划作皇家园林区, 仍沿用芙蓉园旧名。 唐时的芙蓉园有夹城顺着长安东城
墙与大明宫、兴庆宫等皇宫相通, 一般百姓不得进入, 但曲江池则为公共园林区, 池水涟漪, 荷
花盛开, 为城中官民四季游赏、集会娱乐的理想去处。在曲江之北, 还有乐游原 ( 又称乐游园、乐
游苑) 和杏园等园林, 也是大众性风景游赏区。另外, 唐朝政府十分重视长安城内街道和沟渠两
侧的绿化。 皇城内南北大街两侧槐树荫浓, 素有“槐衙” 之称。 长安城内其它大街也都遍植槐、
杨、柳、榆等树种, 因而时人多有“青槐夹驰道” 、
“垂杨十二街” 之类赞美诗句。 清明、永安、龙首
诸渠及其支渠在长安城中纵横交错, 堤旁多栽垂柳, 随风摇曳, 也为长安城平添不少景致 ( 朱士
光、吴宏岐主编:《黄河文化丛书・住行卷》 ,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第 133- 139 页)。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 既要兼顾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条件, 又
要充分考虑其民族分布状况和文化传统, 历史上的经验更值得总结和吸取。从隋唐时期对西部
地区的经营开发经验中,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 1) 我国的西部地区不仅民族成份比较复杂, 而且国界线漫长, 与许多国家为邻, 具有重
要的战略地位。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政策得当, 处理好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以促进各民
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和维护国家的安定统一局面。
・21・
( 2)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自然环境比较脆弱,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环境保护问
题, 农业开发不应一味强调粮食生产, 而应走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道路。 农业人口可适当向
水利灌溉条件较好的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天山南北等绿洲地带集中, 黄土高原地区则应开辟
为国家级生态保护区, 逐步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 以发展畜牧业、林业、果树种植为主, 实现
山川秀美。
( 3) 西部地区交通落后, 经济开发应首先从交通道路的建设入手, 陆路交通建设与水路交
通并举, 在大力发展公路、铁路交通的同时, 应充分开发黄河、长江等河流上游干道及其支流的
航运潜力。 当然, 航空运输和网络信息传输也要进一步加强。
( 4) 中心城市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历史经验, 当前除了要充分发
挥西安、兰州、成都、重庆等大城市的龙头作用外, 还应积极加强中小城市的建设, 以带动西部
各区域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
( 5) 环境保护应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在通过产业合理布局以协调资源开发与区域环
境保护的同时, 也要重视城市和村镇的生态环境建设, 以便全面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并为城
乡居民提供生活方便而且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漫议西部开发的过去和现在
胡 戟
(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说到西部开发, 史书上两条记载后果迥异的材料, 一直让我萦怀难释。


史料均见载于《资治通鉴》 。其一是卷 181 大业五年 ( 609) 六月条, 称: 隋炀帝“大开屯田, 捍
御吐谷浑, 以通西域之路” , 结果是“自西京诸县及西北诸郡, 皆转输塞外, 每岁钜亿万计; ……
由是百姓失业, 西方先困矣” 。其二是卷 116 天宝十二载 ( 753) 八月条, 称:“是时中国盛强, 自安
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 闾阎相望, 桑麻翳野, 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
均处于隋唐极盛之时, 都实施着“欲保秦陇, 必固河西; 欲固河西, 必斥西域”( 顾祖禹《读史
方舆纪要》卷 63《陕西十二・甘肃镇》引述“昔人言” ) 的传统战略; 隋军击吐谷浑设四郡, 唐军
平高昌设四镇, 打通被壅遏的丝绸之路; 隋炀帝会见高昌、伊吾及西域二十七国君长于河西, 又
引诸蕃使臣和西域客商于洛阳, 西突厥处罗可汗情不自禁尊称隋炀帝为“圣人可汗” 《
( 隋书》

84《西突厥传》, 唐太宗平突厥后, 选其酋长, 使入宿卫,“拜将军中郎将者, 布列朝廷, 五品已上
)
百余人, 殆与朝士相半, 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 资治通鉴》 卷 193 贞观四年五月条) , 这件事
震慑四方,“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 ”《
( 旧唐书》 卷 3《太宗纪下》 ) ; 西域在大业年
中与隋通使的有 30 余国, 隋炀帝派遣出使波斯 ( 伊朗) 的云骑尉李昱, 带回来波斯国遣隋的使
臣, 唐代西域与唐通使的不下 44 国, 除中亚诸国和波斯外, 还有大食国 ( 阿拉伯帝国) 乃至拂艹 林
国 ( 东罗马帝国) 。显然隋唐两代的经营战略十分相近, 结果怎么会隋代一动, 几年便至于“西方
・2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