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学术述评・

唐宋妇女史研究与历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许  曼  易素梅

题 、女子出家后的生活状况等问题 , 继续了研讨会上
一 的讨论 , 加深了从文本和图像所得到的认识 , 同时又
提出了一些新的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
2001 年 6 月 5 日至 9 日 ,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
究中心 “盛唐研究项目组”、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 二
研究中心 、天津师范大学 “妇女与社会性别史”课题
组联合主办的 “唐宋妇女史研究与历史学”国际学术 这次会议的议题不是笼统地分为政治 、经济 、文
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对外学术交流中心召开 。 化几大类 , 而是参照与会者关注的核心概念与研究角
会议代表共 42 人 , 除中国内地的学者外 , 还有港 度拟定的较具体的问题 。其中 , 文本的制造 、传播 、
台地区和其他国家的 21 位知名学者 , 如美国华盛顿大 解读和制度变迁是报告人和评议人常常提到的话题 ,
学的伊沛霞 ( Patricia Ebrey) 教授 、哈佛大学的包弼德 而文本之外的视觉 , 甚至听觉材料的引入也时时激发
( Peter Bol) 教授 、日本东京大学的岸本美绪教授 、东 出新的问题 , 让人反思文本的表现力 。以下将分 5 方
京都立大学的佐竹靖彦教授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的黄 面简单介绍会议的主要内容 。
宽重教授等等 。开幕式上 , 北京大学季羡林 、周一良 11 文本的制造及由此产生的对不同文本的辨析问
先生等发表讲话 , 强调了妇女史研究的意义 , 美国亚 题
利桑那大学陶晋生教授做了主题报告 。 正如伊沛霞教授所说 , 历史研究中我们对现状能
本次研讨会分为 8 个议题 , 即 (1) 文本 : 性别的 够改变多少往往取决于我们如何呈现那些材料 。对于
表现与解读 ; (2) 女性书写 : 闺训与篇什 ; (3) 生活 : 一开始就对主要由男性保存下来的史料持有高度警惕
门内与户外 ; ( 4) 图像 : 风格与风貌 ; ( 5) 性 : 身体 心理的妇女史研究来说 , 对史料的剖析和不同源流的
与文化 ; ( 6) 宗教 : 信仰与供奉 ; ( 7) 性别意识 : 认 史料的比较自然就成为显现功力深浅的一项基本功 。
同与错位 ; ( 8) 变迁 : 性别与社会 。这些议题涉及思 伊沛霞的《正史 、传闻与想象 : 关于开封失陷前后徽
想史 、艺术史 、书写史 、经济史 、医疗史 、宗教史等 宗朝宫廷妇女的资料》正是通过比较正史与《靖康稗
诸多层面 , 通过论文宣讲 、专人评议和集体讨论 , 使 史》、
《宣和遗事》及《南 纪闻》等非正统材料 , 试
来自哲学 、文学 、人类学 、社会学 、民俗学 、考古学 图解释徽宗后宫妇女的数目 、徽宗 “临幸”妇女的数
等领域的专家 , 进行了一系列跨学科或多学科的广泛 目以及关于这些妇女的传闻等问题 , 以求通过爬梳文
学术交流 。 本中掺杂的传闻和想象 , 使妇女史研究能对历史学有
这次会议特点是务实而紧凑 , 讨论气氛热烈 , 席 所贡献 。
间有不少严肃批评的声音 , 体现了批评在学术研究中 研究女性与宗教的 4 篇文章也体现出材料的特质
的分量 。 对研究的重要性 。严耀中 ( 上海师范大学 ) 的《墓志
研讨会后 , 与会代表奔赴山西 , 进行了为期三天 祭文中的唐代妇女佛教信仰》尝试从时间 、地域 、社
的学术考察 。在北大中古史中心的精心安排和山西省 会阶层等方面揭示墓志记载的信仰佛教的女性的年
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密切配合下 , 代表们从妇女史研 龄 、婚姻 、家庭状况 , 以及与男性佛教徒 、信仰道教
究的视角 , 考察了众多与女性关系密切的文物古迹 。 的女性对比显示出来的特征 。尽管有些尝试受材料的
一路上 , 学者们就古代塑像的性别区分 、女扮男装问 局限而不能落实 , 但是这些问题不仅使人们对唐代妇
・183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历  史  研  究 2002 年第 2 期  

女佛教信仰的认识更真切 , 也为将来的努力提供了方 特点 , 并指出上层妇女和下层妇女主动和被动地参与


向 。黄敏枝 ( 台湾清华大学 ) 的《宋代妇女的另一侧 经济活动的现象 。鲍家麟 、吕慧慈对宋代妇女参与的
面 ———关于宋代的比丘尼》是又一篇利用各种史料鸟 各种公共事业进行梳理 , 进而探讨女性的德行已经超
瞰宋代比丘尼总体状况的论文 。她考察了宋代比丘尼 出“宜其室家”的规范 , 同时女性丰富的外事活动也
的数目 、尼戒坛 、出家原因 、生活方式 、临安和福州 体现出她们在家内的权力 。
两地的尼寺和比丘尼等问题 , 点面结合地展示了历史 关于身体文化的三篇文章对文本中的理念与现实
的多维性 , 也试图澄清对女尼的负面印象和宋代女尼 的张力也有不同处理方式 。李贞德 ( 台湾史语所 ) 的
实况的距离和关联 。韦闻笛 ( Wendi Adamek , 哥伦比 《唐代的性别与医疗》从生育和健康照顾入手 , 分析
亚大学) 的《宝山灵泉寺比丘尼题记研究》、柯素芝 在唐代医疗制度完善化 、医疗知识体系化的过程中形
( Suzanne Cahill , 加利福尼亚大学 ) 的《“自恨罗衣掩 成的对女性的特殊看法与女性参与的医疗活动之间的
诗句” ———李 冶 、卢 媚 娘 、鱼 玄 机 诗 作 中 女 性 的 声 互动关系 。其中 “女弱”的观念对女性具有保护和管
音》两篇文章则分别以特定的地域和人物探讨了女性 束的双重效果 。这些观念又使本来承担医疗事务的女
信仰问题 。韦闻笛选取难以进入佛教主流话语体系的 性受挫 , 规避 、退让之后成为只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
灵泉寺比丘尼题记为案例 , 跳出帝国Π父系 、激进Π颠 获得肯定的医疗角色 。张邦炜 ( 四川师范大学 ) 的
覆的简单化处理框架 , 发掘了女性群体在自己的天地 《两宋时期的性问题》承认有关性的科学在宋代继续
里积极的活动 , 以及她们与三阶教的繁荣之间的关 发展 , 同时强调现实中存在大量的纵欲行为 , 又认为
系 。柯素芝则选取唐代赫赫有名的三位女冠诗人为案 在并行的禁欲 、节欲 、纵欲观念中占上风的禁欲观有
例 , 提出唐诗写作的规范性和社会仪式性对男女作家 其合理性 , 与纵欲并行不悖 。杜芳琴 ( 天津师范大
起着同样的束缚作用 ; 而女诗人们不仅是怨妇 , 还是 学) 的《性事 、医学和情欲中的社会性别 ———从〈大
拥有独立思考 、行动和表现能力的主体 。 乐赋〉、
〈千金方〉和〈游仙窟〉看唐代上层男性的性
与之类似 , 赵和平 ( 北京理工大学 ) 的《唐代书 观念与性态度及性事情欲中的性别关系》从语境角度
仪中所见妇人书札》凭借敦煌文献中保存下来的妇人 分析三篇文本 , 勾勒出描述性事的几种话语 : 健身 、
书札反观它们对女性书写的限制 , 又指出书札中也暴 纵欲以及展示才华和满足情欲 , 主要强调话语权主导
露出妇女广泛的社会交往 , 乃至 “夫随妻居”的蛛丝 者的理念 。
马迹 。黄正 建 ( 中 国 社会 科 学 院 ) 的 《唐 代 “别 宅 对待 “游仙窟”一类的文学作品 , 妹尾达彦 ( 日
妇”现象小考》则探讨正史记载唐前期别宅妇被禁现 本中央大学) 则采取了结合历史背景分析的方式 。在
象的原因 , 认为 “别宅妇”一词从正史中消失与其内 《“才子”与 “佳人” ———九世纪中国的新的男女认识
涵的演变不无关系 。 形成》一文中 , 他比较了中国与欧洲 、日本才子佳人
上述文章既从个体 、又从整体上反映出文本的性 故事的不同 , 指出源自九世纪的中国恋爱小说是伴随
质对文章性格的塑造 , 同时也向我们展示出关于女性 科举制度的落实 , 科举考生和妓女被描写成才子和佳
形象的种种理念 。 人而产生的 , 因此中国的才子佳人不能像欧 、日的贵
21 理念与现实关系的研究 族男女那样最终结合 , 理念与现实的冲突由此折射出
怎样弥合理念与现实的差距是解读文本的又一项 来。
重要任务 。在《“内外”之际与 “秩序”格局 : 兼谈 31 文本的传播和女教问题
宋代士大夫对于 〈周易・家人〉的阐发》一文中 , 邓 文本的复制与流传是妇女史研究中长盛不衰的话
小南 ( 北京大学) 重返宋人对经典的阐释 , 使 “男外 题 。本次会议集结了三篇有关唐代女教著述的论文 。
女内”问题增添新意 , 通过发掘文本的功能 , 使人们 高世瑜 ( 《历史研究》编辑部 ) 的《宋氏姐妹与〈女
对宋代的伦常Π正位 、家Π天下等社会秩序有了新的深 论语〉论析 ———兼及古代女教的平民化趋势》考证了
入理解 。宁欣 ( 北京师范大学 ) 的《唐代妇女的社会 宋氏姐妹的生平及《女论语》的创作和流传 , 并比较
经济活动 ———以〈太平广记〉为中心》和鲍家麟 ( 亚 了《女论语》和《女诫》及其作者宋氏姐妹和班昭 ,
利桑那大学 ) 、吕慧慈的《妇人之仁与外事 ———宋代 以探讨《女论语》在女教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宋氏姐妹
妇女和社会公共事业》则分别揭示了唐 、宋时期妇女 的人格特征 。黄嫣梨 ( 香港浸会大学) 的《〈女论语〉
在家门内外 , 特别是外事中的积极活动 。宁欣从《太 与〈女孝经〉》考察了二书的作者 、写作动机以及篇
平广记》所载展示出了唐代大量的女性职业的种类和 目和内容 , 并着重论证二书作者的学养 。山崎纯一
・184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唐宋妇女史研究与历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日本樱美林大学 ) 的 《关于唐代两部女训书 〈女论 她们在国家 、家庭中的地位 , 因此受到更严厉的贞节


语〉、〈女孝经〉的基础研究》与前两位不同 , 认为 观念的管束 。
《女论语》的作者另有其人 , 并比较了二书的内容和 此外 , 佐竹靖彦 ( 日本东京都立大学 ) 的《〈清
功用 。此外 , 臧健 ( 北京大学 ) 的《宋代家法的特点 明上河图〉为何千男一女》把笔力扩散到由汉至明清
及对家族中男女性别角色的认定》辨析了宋代家法的 的漫长历史时段中 , 择取绘画 、礼仪 、戏剧等案例 ,
含义与特征 , 从而探讨家法对家族中男女两性各种角 从男女性别分工和家族制度两大脉络说明宋以后形成
色的认定 。 的近代宗族的构成单位 ———自立的中型家族的特色 ,
两篇关于列女传的文章做出了新的尝试 。刘静贞 认为这是男外女内主义形成的现实基础 。此文以绘画
(台湾东吴大学 ) 的 《宋本 〈列女传〉的编校及其时 材料引出并展开论题 , 令人思考对于非文本的材料如
代 ———文本 、知识 、性别》从对《列女传》的版本流 何解读的问题 。
传的考证入手 , 致力于发现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和沟通 51 关于非文本材料的研究
管道 , 以及知识与知识载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她认为 绘画 、乐舞和考古资料的运用 , 为本次会议添色
北宋《列女传》由天子应读之书转变为君子应读之 不少 。罗世平 ( 中央美术学院 ) 的《唐代仕女画独立
书 , 而它何以成为女教的经典似乎可以从柏文莉 分科的历史动因透析及其相关问题》分析了唐代仕女
(Beverly Bossler , 加利福尼亚大学) 的《节妇烈女和宋 画丰肥 丽的风格及其与社会时尚的关联 , 并指出武
代的政治 、道德和性别观念》中寻找答案 。柏文莉通 则天在政治 、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仕女画的
过比较北宋和南宋传记人物的类型 , 发现彰显女性的 流行 。姜斐德 (Alfreda Murck , 北京大学) 的《宋朝绘
节操并批评男性道德有亏的传记日益增多 , 指出写作 画中的女性》梳理了宋代以女性为绘画题材的作品 ,
妇女传记的初衷不在于妇女的节行本身 , 而是为了督 将它们分为理想化的女性 、朱门后的女性 、劳动女
促男性学做忠臣孝子 。 性 、为诫谕而绘的女性和看不见的女性 5 种类型 , 其
41 制度与变迁的研究 中看不见的女性是指用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女性 。
制度与变迁是妇女史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话 它们描绘出女性的日常生活 、关于女性的物质文化和
题 。大泽正昭 ( 日本上智大学) 的《“妒妇”、
“悍妻” 观念 。
以及 “惧内” ———唐宋变革期的婚姻与家庭形态的演 荣新江 ( 北京大学 ) 的《女扮男装 ———盛唐妇女
变》聚焦南北朝至宋的妒妇现象 , 指出因为婚姻制度 的性别意识》着力在绘画 、人物俑等材料中搜讨唐代
的不同 , 南朝和北朝的妒妇问题性质不同 , 唐代融合 独具特色的女扮男装现象 , 指出这种现象有来自教
了这两股潮流 , 但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和婚姻关系上 育 、家内户外的生活 、宫廷都市活动 、道教佛教影
呈现出不稳定性 。唐后期汉民族的婚姻制度复活 , 经 响 、个人性格等多方面的成因 , 不能单纯以胡化或是
由宋统治阶级的推动 , 妒妇问题被压缩到实行一夫一 社会的开放解释 。在时尚背后 , 盛唐时期的女性不是
妻多妾制的家庭内部 。气贺泽保规 ( 日本明治大学 ) 与男性区别并分隔的负面形象 , 她们可以自由装扮成
的《试论隋唐时代皇后的地位 ———武则天上台历史背 流行的异性形象 。齐东方 ( 北京大学 ) 的《唐俑与妇
景的考察》立足后宫制度揭示武则天上台的历史背 女生活》通过对唐代女俑分期 、分式 、分类的考察 ,
景 。他认为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 , 皇后地位不稳定 , 展示了女俑与丧葬制度的关系 、有关女性的时尚的变
武则天正是在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过程中钳制后宫乃 迁 、物质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 以及女性在礼乐 、劳动
至皇帝而步入称帝之路的 。柏清韵 (Bettine Birge , 南 和社交生活中的面貌 。
加利福尼亚大学 ) 的 《唐代至宋代的婚姻和财产法 : 张国刚 、孙丽莹 ( 南开大学 ) 的《唐五代女子面
从父系体系的疏离》把婚姻与财产制度联系起来 , 进 妆术及化妆品的原料和来源》对唐 、五代女性面妆
而观察父系制度的演变 。通过比较唐 、宋法律 , 她指 术 、化妆品的原料和来源及面妆术的等级性 、地方
出在宋代财产不是更严格地由男子继承并完全保留在 性 、民族性和时代性进行了考察 。葛晓音 ( 北京大
男性宗族中 , 而是被赋予女儿和寡妇继承或控制 , 从 学) 、户仓英美 ( 日本东京大学 ) 的《唐代女舞〈玉
而进入异姓家庭 。李志生 ( 北京大学 ) 的《试谈唐代 树后庭花〉及〈霓裳羽衣曲〉之舞容考》由流传到日
后期妇女贞节的走强趋势》尝试从赋役制度和人口政 本的两部乐舞追溯它们怎样被唐代宫廷吸收 、改编 、
策探讨女性贞节观念的变化趋势 , 并认为人口的增减 演绎和失传的历史 , 从中揭示出不同民族文化的融
直接影响到贞节政策的松紧 , 妇女受田与否也牵涉到 合 、舞容的载体在传播中的作用等复杂因素 。
・185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历  史  研  究

值得注意的是 高 彦 颐 ( Dorothy Ko , 哥 伦 比 亚 大 可争议的 (problematic) 、有个性的 ( characteristic) 。伊


学) 的《从唐宋身体文化试论缠足起源》。在关于缠 沛霞还以自己的实践建议大家以更多的案例显示女性
足的文字记载十分匮乏的状况下 , 她结合文献和考古 的生活 、社会性别观念怎样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
资料 , 试图从更大的文化架构 ———唐代乐舞的演变 、 第三 , 本次会议在国内首次尝试将妇女史研究与
坐具的普及 、生活空间等 ———探讨缠足起源 、审美和 历史学结合起来 , 使来自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看到二
身体实践等问题 。 者互相汲取养分 、宽广而可喜的发展前景 。与会者中
以上论文关注了唐宋妇女史的各个层面和角度 , 有不少是首次参加关于妇女史的会议 , 对他们来说 ,
无论传统或新鲜的议题 、方法都得到了精彩纷呈的表 妇女史研究不是放弃自己的研究特长 , 而是结合自己
现。 关切的问题 、对已有的材料做一些新的诠释 。刘静贞
还指出 , 妇女史不是把问题局限在女性或性别的角度
三 上 , 而是让历史学多一个角度 , 为历史学提供新的方
向和题材 。历史研究的价值在于将一些普遍的现象还
这次会议的另一特色是 , 尽管与会者治学的领域 原到历史情境中看 , 而不是说出大家都知道的事实 。
不尽集中在唐宋史或妇女史 , 关注的议题也多种多 本次研讨会自筹备以来就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与
样 , 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回应了一些基本问题 , 廓清 支持 。代表们一致认为 , 这次会议是对唐宋妇女史研
了目前唐宋妇女史 , 乃至妇女史 、历史学的困难和分 究主题和方法的一次认真尝试和突破 , 是史学界的一
歧所在 , 并探讨了不同层面的解决方案和未来走向 , 次创新 , 为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典范 。它
大会形成了一些共识 。 打破了以往研究中僵化了的王朝断代分隔 , 为唐宋史
首先 , 关于史料的运用 , 与会者互通有无 , 并达 的研究者们提供了接触和对话的机会 , 学界长期以来
成了一些共识 。如包弼德 、岸本美绪都指出我们对待 关注的焦点之一唐宋变革说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阐
史料要谨慎 , 对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应保持谦虚的态 发 。本次研讨会容纳了专门研究妇女史和研究其他专
度 。涉及思想史 、艺术史 、社会史等各个领域的问题 题的不同领域的学者 , 这种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代表了
也让人茅塞顿开 , 激发研究的灵感 。如一些被反复征 妇女史研究的前沿 , 与会者们彼此互补 、交流 , 获益
引的古人所做的概括为什么会被提出 , 向谁宣传 ; 绘 匪浅 。这次会议吸引了不少男性学者参加 , 改变了以
画中显示的女性的缺席是社会分工的真实反映 , 还是 往妇女史会议中女性学者为主体的情况 , 促使妇女史
在男性的注视下女人被隐藏起来 ; 又如黄宽重质疑 , 研究跳出了单一性别的桎梏 , 成为研究男女两性互动
唐代反映贵族生活和宋代反映中下层民众生活的史料 以及受到男女两性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 。会议的论题
能否直接用于唐 、宋的比较 。 相当广泛 , 把妇女史研究与历史学其他领域的研究放
其次 , 关于历史分期和社会变迁 , 大会贯彻了打 在一起 , 将小问题与历史大脉络联系起来了 。妇女史
通唐宋的精神 , 并向唐以前宋以后延展 , 由于各时期 的研究与其社会历史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 如何找
历史和与会者的不同文化背景 , 形成了对唐宋妇女史 到一些切实的结合点并且深入 、细致地进行分析 , 会
一些特别现象和事件的动态认识 。李华瑞 ( 河北大 议论文和讨论提供了一些成功的范例 。
学) 在会上做了题为《宋代妇女地位与宋代社会史研
究》的报告 , 总结了大陆地区近 20 年的宋代妇女地位 〔作者许曼 , 1979 年生 , 研究生 ; 易素梅 , 1977
研究及其形成的共识 , 引发了对妇女地位及如何使妇 年生 , 研究生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女史研究契合大的历史背景等问题的争论 。许多与会 100871〕
者认为本次会议的成功之处正在于摆脱了固定的社会
发展史的框架 、妇女受压迫史的俗套 , 提出的议题是 ( 责任编辑 : 高世瑜)

・186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