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专业史苑 2002 (2)

●钟  瑛 (华中理工大学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湖北  武汉  430074)

唐宋官修书目的时代精神
     [ 关键词 ] 唐代 ; 宋代 ; 官修书目 ; 时代精神 唐宋官修书目 , 今可考见的便有 24 部 , [1 ] 这是整个古
     [ 摘  要 ] 引用史料 , 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 代书目编纂史上编目成果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 。仅以唐代
统一博大与集成开新 ; 多元竞争与交相融合 ; 前 的 9 部 、宋代的 15 部而论 , 也已难有企及者 。而且大部
人编目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 试图多角度多层次地 头书目多 。中国书目史上分量最重的 5 部书目 , 西汉的
揭示唐宋官修书目在书目史上承前启后的转折意 《七略》、唐代的 《群 书 四 部 录》、宋 代 的 《崇 文 总 目》、
义以及与时代遥相呼应的精神实质 。 《中兴馆阁书目》、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 这一时期便
     [ 中图分类号 ] G257 占据了其中的 3 部 。
     [ 文献标识码 ] A 以书目类型而论 , 绝大多数类型的书目在这一时期已
     [ 文章编号 ] 1005 - 8214 (2002) 02 - 0068 - 04
经产生 。有全面揭示政府藏书情况的综合性国家藏书书
目 , 如《群书四部录》、《崇文总目》; 有以某一具体藏书
  较之秦汉社会的统一与繁荣 , 唐宋时期的统一与繁荣 点为揭示对象的馆阁藏书书目 、内府藏书书目 , 如《紫微
具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封建社会历经了几百年的分合 楼书目》、《龙图阁书目》; 有搜寻遗书的阙书书目 , 如
演变 , 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教训 , 唐宋政权的相对稳 《嘉 访遗书诏并目》、 《秘书省四库阙书目》; 有推行文化
定 , 又为全面地总结与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创造了有利的 专制的禁书目录 , 如宋代的《禁书目录》; 有反映宗教兴
条件 。虽然与唐代社会的政权强大 、文化繁荣相比 , 宋代 隆的宗教经书书目 , 如《开元内外经录》。多种类型书目
社会不免单薄 、虚弱 , 但文化的精密深邃则又别具特色 。 的编制 , 既反映出唐宋文化成果的丰富 , 同时也反映出书
因此 , 就总体而言 , 唐宋时期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化集 目自身发展的日趋成熟 。
大成的鼎盛时期 。反映时代文化积累的官修书目 , 在这一 就编目特点而言 , 唐宋爱好文化如一 , 编目形式则因
趋于成熟的文化环境之下 , 不仅著录丰富 , 成果累累 , 而 国力强弱而异 。最能体现盛唐精神的是唐代中期的综合性
且结束了书目自身发展自汉代开始的知识积累阶段 , 迈进 国家藏书目录《群书四部录》的编制 。这部书目早在北宋
了新的经验总结阶段 。从此 , 官修书目的编纂更趋统一 , 时期便已亡佚 , 但《旧唐志》记录了此书的部帙及成书情
更趋规范 。 况 。强大的人力 、物力后盾 , 高度统一集中的组织方式 ,
一 、统一博大与集成开新 是这洋洋 200 卷书目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 也体现出盛唐
唐宋官修书目的编制 , 与鼎盛成熟的唐宋文化相呼 编目方式的独有特色 。此书目的最高主持者是唐玄宗 ,
应 , 以其编目次数的频繁 、编目类型的丰富 、编目规模的 《旧唐志》大序载 , “开元三年 , 左散骑常侍褚无量 、马怀
大而集中 、编目成果的承前启后 , 显示出统一博大 、集成 素侍宴 , 言及经籍 。玄宗曰 , ‘内库皆是太宗 、高宗先代
开新的时代特色 。 旧书 , 常令宫人主掌 , 所有残缺 , 未遑补辑 , 篇卷错乱 ,

研究 , 可以进一步触及、理解和认同整个传统文化。这将不仅 [4 ] 王重民 . 论《七略》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成就和影响


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 更将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世界 [J ] . 历史研究 , 1963 , (4) .
化 , 从而在更深和更广的层次上对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5 ] 蒋伯潜 . 校仇目录学纂要 [M]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
版社 , 1990. 21 - 22.
[ 注释与参考文献 ] [6 ] 《四库总目提要》卷首
[1 ]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 八十年来 (1900 - 1980) 史 [7 ] 傅荣贤 .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形式结构 : 以线性次序
学书目 [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4. 248. 为基础的结构模式 [J ] . 图书与情报 , 1996 , (4) .
[2 ] 罗孟祯 . 中国古代目录学简编 [M] . 重庆 : 重庆出
版社 , 1983. 6 - 7. [ 作者简介 ] 傅荣贤 , 盐城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 , 发文数
[3 ] 李万健 , 赖茂生 . 目录学论文选 [M] . 北京 : 书目 十篇 , 出版专著一部 。
文献出版社 , 1985. [ 收稿日期 ] 2001 - 05 - 08   [ 责任编辑 ] 张京生
・68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专业史苑 2002 (2)

难于检阅 。卿试为朕整比之 。 ’”[2 ] 在图书使用上 , “ ( 玄宗) 后 , 宋朝损失更加惨重 , 但南宋政府仍不放弃努力 , 成书


诏公卿士庶之家 , 所有异书 , 官借缮写 。 ”[3 ] 又下令各地 于南宋年间的官修书目《中兴馆图书目》及《续书目》,
“广采天下异本” 并将政府各个图书馆的图书合并使用 ,
[4 ]
距离 《崇文总目》成书不到 50 年 , 竟分别著录了图书
听任调遣 。在编目人员选派上 , 极尽全国人才之精华 。仅 44486 卷 、14943 卷 , 超过了北宋《崇文总目》的著录总
见于《新唐书》记载的有名有姓者就多达 26 人 , 其中相 数 , 并且每书撰有提要 , 力求完美 , 显示出宋代官方的重
继出任领导组织工作的马怀素 、褚无量 、元行冲三人都为 文精神 。
科第进士出身 。元行冲所撰的《魏典》流行于当时 , 并深 今可考见的唐宋官修书目 , 在魏晋南北朝账簿性简明
受时论赞赏 。其他如殷践猷 , 学问之渊博 , 无所不知 , 被 书目的冲击之后 , 一概撰写提要及序文 , 重新振兴了《七
朋友们称之为 “五总龟” ( 龟千年五聚 , 问无不知 ) 。韦述 略》开创的学术性书目编纂方法 , 今可考见的《崇文总
“在书府四十年 , 居职二十年”, “家聚书二万卷 , 皆自校 目》中的序录 , 由著名文人欧阳修执笔 , 概括精要 , 将各
定铅椠 , 虽御府不逮也”[5 ] 后世有其《集贤四部书目》流 书作者 、内容 、篇卷综合介绍 , 进一步完善了书目的叙录
传 。毋 对编目工作更独具见解 , 并基于对 《群书四部 体解题形式 。唐宋官修书目对《七略》开创的学术性书目
录》成书匆忙的不满 , 另编有《古今书录》及《开元内外 编制方法的振兴 , 扭转了书目编制日趋简陋的潮流 , 使原
经录》, 在书目史上影响极大 。在具体编目过程中 , 又执 本可能朝着简明方向发展的书目编制 , 又重新回到了辨考
行统一集中的专人分部负责制 , 各司其事 , 各尽其能 。又 学术的传统老路 , 并极大地影响了私撰书目的编制 。宋代
任命毋  、韦述 、余钦为总编辑 , 层层把关 , 庞大的编目 是书目史上私撰书目最为发达的时期 , 见于记载的私撰书
队伍井然有序 , 最终使 “四万卷目 , 二千部书 , 名目首 目就有 39 种之多 , [7 ] 其中被称作私撰书目双璧的晁公武的
[6 ]
尾 , 三年便令终竟”。 形成书目史上前承《七略》, 后启 《郡斋读书志》与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 皆以提要的
《四库全书总目》的又一书目编制高峰 。 精到而著称于世 。《郡斋读书志》的各书提要学术价值极
这种统一集中 、成效显著的文献整理方式 , 在唐代不 高 , 而《直斋书录解题》则更直接以 “解题”为书名 , 表
仅运用于书目的编纂 , 同时也运用于其它文化活动 。如正 明编目者的编目宗旨与追求 。唐宋官修书目的成功实践 ,
史的编纂 , 唐代正式确立官修正史的制度 , 由朝廷统一负 不仅扭转了传统书目的发展方向 , 更为学术性书目迈向发
责编纂史书 ; 又如儒家经典的整理 , 唐太宗专门组织人 展的顶峰奠定了坚实基础 。
力 ,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分裂混乱的局面进行整齐划 二 、多元竞争与交相融合
一 , 诏令国子祭酒孔颖达等人 , 用统一的原则阐释儒家经 相对自由宽松的唐宋时期 , 不同学派之间的竞争与融
典 , 撰写《五经正义》; 再如大型类书的编纂 , 在这一时 合成为风尚 。官修书目中佛 、道两类经书的著录 , 从附录
期也很突出 。这些由官方统一主持的学术活动 , 一方面是 于传统四部经籍之后 , 次序不定 , 到最终完全融入并定位
学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 但更重要的还是唐代大一统帝国王 于传统书目分类之中 , 这一发展演变的轨迹 , 正好从书目
道政治的需要 。 编制的角度揭示了这一时代的主要思想 , 佛 、道 、儒三教
《群书四部录》正式出台后 , 很快便取代了当时普遍 相互竞争到交相融汇的发展历程 。
流行的《七志》和《七录》, 成为全国编目和其它参考的 自汉代《七略》开创的以儒学为正统的官修书目的编
标准与依据 。毋 又在此基础上 , 另 “加新书之目者六千 纂 , 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儒学独尊的基本精神 。在此前提
余卷”。并将佛道经书 2500 余部 , 9500 余卷编成《开元内 下 , 再力求客观地反映现实图书的变化情况 。汉末以来 ,
外经录》, 使盛唐藏书总数达到 5000 多部 , 6 万多卷 。这 有别于传统儒学的佛 、道经书相继兴盛起来 。史载 : “汉
即是《宋志》大序所称赞的 : “历代之书籍 , 莫厄于秦 , 采遗籍 , 复若丘山 。司马迁区别异同 , 有阴阳 、儒 、墨 、
莫富于隋唐 。 ……唐之藏书 , 开元最盛 , 为卷八万有奇 。 ” 名 、法 、道 德 六 家 之 义 。刘 歆 著 《七 略》, 班 固 志 《艺
唐代官修书目的成就巨大 , 私撰书目者难以企及 。因 文》, 释氏之学 , 所未曾记”, [8 ] 发展到晋代 , 佛教经典的
此 , 整个唐代 , 虽然文化昌盛 , 却产生不出一部较有影响 兴盛已无容等闲视之 , 这一时期的佛教经书专科目录就有
的私撰书目 。宋代则不然 , 其国力不能望唐朝项背 , 图书 15 部之多 , [9 ] 它们自然地走进国家藏书之列 , 首先在西晋
散失惨重 , 整理编目的成果难与唐代规模相比 。代表宋代 荀勖编纂的官修书目《晋中经簿》中反映出来 。南朝刘宋
官修书目编纂水平的是成书于北宋中期的《崇文总目》, 以后 , 道教经书也逐渐成熟起来 , 传统书目不仅要同时著
此目是王尧臣等在唐代官修书目的直接影响下 “仿开元四 录佛 、道经书 , 而且寓等级于次序之中的传统书目 , 在确
部录 , 约国史志艺文志”, 经 7 年努力而编纂成书的一部 定佛 、道经书谁先谁后的问题上颇具周折 。南朝刘宋元徽
大型综合性国家藏书目录 。其成书虽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大 年间王俭的私撰书目《七志》, 佛道经书以道先佛后的形
规模抽调人才 , 但却集中了政府三馆秘阁中有图书目录修 式附见于他所类分的七类图书之末 , 这正是刘宋政府对道
养的编目人员 , 其中著名者如王尧臣 、欧阳修 、张观 、宋 教力加扶持的必然结果 。稍晚于《七志》, 成书于梁代普
庠 、李淑 、宋祁 、王洙等 , 因此尽管所著录的图书数量远 通年间阮孝绪编纂的私撰书目 《七录》, 则很快调换了
逊于唐朝 , 但同样保证了较高的编目质量 。靖康之乱以 《七志》道先佛后的位置 , 以佛先道后的顺序将它们作为
・6 9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专业史苑 2002 (2)

[10 ]
外编加以著录 , 反映出梁武帝时期佛教鼎盛的情形 。 书 《开元内外经录》, 貌似分离的两部书目 , 究其实又是一个
目就这样既以其著录的图书数量 , 更以其著录的先后次序 不可分割的整体 , 因为只有将二者合而为一的时候 , 它们
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佛 、道斗争的胜负 。 才能真实完整地构成一部揭示当时国家现实藏书情况的书
唐宋时期 , 是佛 、道 、儒三教自由发展并走向融合的 目 。这种似离实合的书目编制形式 , 正是唐代佛 、道 、儒
重要历史时期 , 当然这种自由发展并非毫无主次可言 , 成 三教相互竞争的形象再现 。事实上 , 整个唐代 , 统治者对
书于唐代初年的官修史志书目《隋志》便表现出唐代统治 儒 、道 、佛三教虽偏重不一 , 但就总体而言 , 三教全面发
者极力推崇道教的思想意向 。此目在所著录的四部图书之 展仍然是主要趋势 。倍受恩宠的道教自不待言 , 据《唐六
后 , 以道先佛后的形式记载佛道经书 。而事实上 , 佛教经 典・祠部》记载 : “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佛教
书较之道教经书数量更多 , 影响也更大 。《隋志》小序记 更发展到我国佛教史上的顶峰 , 寺庙佛塔无以计数 。武则
载 : “开皇元年 , 高祖普诏天下 , 任听出家 , 仍令计口出 天时还大规模地开窟造像于龙门 。一贯被统治者视为治国
钱 , 营造经像 。而京师及并州 、相州 、洛州等诸大都邑之 之术的儒教 ,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度失落之后 , 唐代虽
处 , 并官写一切经 , 置于寺内 , 而又别写 , 藏于秘阁 。天 有佛 、道二教竞争 , 仍然又一次振兴起来 。唐太宗曾说 :
下之人 , 从风而靡 , 竞相景慕 , 民间佛经 , 多于六经数十 “朕今所好者 , 惟在尧舜之道 、周孔之教 。以为如鸟有翼 、
[11 ] [13 ]
百倍”。 佛 、道经书的具体数目 , 据 《隋志》所载 , 道 如鱼有水 , 失之必死 , 不可暂无耳”。 统治者不仅尊道 、
经总数为 377 部 , 1216 卷 。佛经总数为 1950 部 , 6198 卷 。 礼佛 、崇儒 , 更鼓励三教自由辩论 , 白居易的 《三教论
佛经数目远胜于道经 , 唐代可考的佛经专科书目就有 17 衡》便如实地记载了当时三教自由辩论的生动情景 。
种 , [12 ] 而体现当朝官方利益的《隋志》却以众多的佛经之 三教的自由发展 , 在宋代的官修书目中体现出一种交
书屈居于道经之后 。究其原因 , 从产生之日起就带有浓厚 汇融合的趋势 。从成书于北宋时期的官修书目《崇文总
政治功利色彩的官修书目 , 必然要配合现实斗争的需要 。 目》来看 , 此目第一次将长期以来以附录形式游离于传统
李唐统治者以道教始祖李聃与自己同姓 , 尊其为先祖并追 四部图书分类之外的佛道经书 , 沿以《隋志》道先佛后的
号为太上玄元皇帝 。《唐会要》卷四十九记载了贞观十一 排列次序分别类归于四部子部之中 , 正式作为子部的两个
年 (637) , 唐太宗的诏令 : “老子是朕祖宗 , 名位称号 , 类目 , 从此完成了真正意义上将佛 、道 、经书融入传统书
宜在佛前”。《旧唐书・玄宗纪》载 :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 , 目的努力 , 实现了四分法类分全部图书的彻底分类 。这正
制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 , 每年贡举人 , 量减《尚书》、 是这一时代佛 、道 、儒三教从竞争走向融合的必然结果 。
《论语》两条策 , 加《老子》策”。《新唐书・选举制》载 : 虽然佛 、道 、儒三教的融合远非肇始于宋代 , 自始至终就
“开元二十九年 , 始置崇玄学 , 习《老子》、《庄子》、《文 贯穿在三教的发展过程之中 , 但在宋代走向了高峰 。佛教
子》、 《列子》, 亦曰道举”。《旧唐书・玄宗纪》载 : “颁御 在传入中国之初 , “世人学士多讥毁之”, 使它难以在传统
注《老义》并义疏于天下”。这无疑是尊道教为国教 , 以 的中国土地上扎下根来 , 佛教徒们为此进行了佛教中国化
此来渲染自己统治的神秘色彩 。因此 , 道先佛后的书目排 的努力 , 很早就找到了将佛教与中国传统的神仙方术思想
列顺序 , 体现的正是唐代统治者的政治要求 。这一官定行 沟通起来的传播方式 。而佛教自身教义与体系的完整 , 又
为的结果 , 使道教的影响迅速扩大 。 为源于神仙方术的道教所效仿 , 并模仿它制造出道教的教
唐代中期 , 传统的儒教 、风靡已盛的佛教 、唐统治者 义与科仪 。佛学精密的思辨 , 对中国士子产生的影响 , 广
极力扶持的道教 , 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 其势互不相让 。 泛地渗透在传统学术的许多方面 。在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
它们并行发展的结果 , 使这一时期的官修书目 , 采取别行 社会 , 始于魏晋的援道入儒 , 始于宋代的援佛入儒 , 是顺
单本的著录方式来揭示其发展状况 。成书于唐代中期的 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 并涌现出一批三教兼通的大学者 , 如
《群书四部录》, 我们以《旧唐志》考之 , 其中只有极少量 李翱 、中庸子 、朱熹等 。并终于在宋代诞生出融佛 、道 、
的佛 、道经书分散著录在四部之中 , 并往往是因其内容的 儒三教为一体的新的哲学体系 ———理学 。理学对中国传统
交叉 , 佛 、道经书的主要部分并不在此书目之中 。根据 社会影响之大 , 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主导 , 唐
《群书四部录》的删节本《古今书录》序记载 : “凡四部之 宋官修书目中佛道经书著录方式的演变 , 正反映出中国历
录四十五家 , 都管三千六十部 , 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 , 史上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发展演变的轨迹 。
成《书录》四十卷 。其外有释氏经律论疏 , 道家经戒符 三 、前人编目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录 , 凡二千五百余部 , 九千五百余卷 , 亦具翻译名氏 , 序 综合性官修书目的发展 , 自汉代刘向 、刘歆父子的
述指归 , 又勒成目录十卷 , 名曰《开元内外经录》。若夫 《别录》、《七略》肇始以来 , 至唐宋时期已经历了近七百
先王秘传 , 列代奥文 , 自古之粹籍灵符 , 绝域之神经怪 年的发展历史 。累积丰厚的编目经验正亟待一次全面的总
牒 , 尽载于此二书矣”。编目者采取了将佛道经书与传统 结与升华 。整个唐宋时期的书目理论与实践表明 , 它肩负
经籍别行单本分开著录的编目方式 。这既反映出现实社会 并完成了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 , 成功地将书目发展的历史
中佛道两教自身体系的成熟与独立 , 也反映了佛道思想体 从知识积累阶段推向了经验总结阶段 , 从而开始了中国书
系与传统正统儒家思想不相兼融的一面 。《古今书录》与 目史上新的历程 。
・70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专业史苑 2002 (2)

这一时期对前人编目经验的总结 , 从理论到实践 , 全 《求书之道有八论》等篇章 , 对书目编制中图书搜求问题


面而深入 。 进行了理论阐发 。
对书目功用的探讨 , 产生了更明确的理性认识 。唐初 在图书分类方面 , 成书于唐代初年的《隋志》, 首先
《隋志》序言 : “ ( 隋志) 虽未能研几探赜 , 穷极幽隐 , 庶 从理论上提出了图书分类 “离其疏远 , 合其近密”的八字
乎弘道设教 , 可以无遗阙焉”。第一次从理论上指出了书 原则 , 并在这一原则指导之下 , 将现实图书分为四部四十
目的功用有二 , 即探明学术源流与弘扬教化 。这是书目史 类 , 从而完善并确定了四分法的主导地位 。使魏晋以来纷
上对书目功用的最基本的理解 。唐代开元年间 , 毋 在 纷产生的九分 、七分 、五分 、四分等各种分类方法趋于整
《古今书录序》中则又更进了一步 , “苟不剖判条源 , 甄明 齐划一 。由《隋志》确定的四部四十类分类体系 , 经《唐
科部 , 则先圣遗事 , 有卒代而不闻 , 大国经书 , 遂终年而 六典》对其细目进行简明扼要的四字定义之后 , 变得更加
空泯 。使学者 ……莫闻名目 , 岂详家代 ? 不亦劳乎 ! 不亦 规范与权威 。正如学者们所评论 : “《 ( 隋志》) 虽为前代志
弊乎 ? 将使书千帙于掌眸 , 披万函于年祀 , 览录而知旨 , 经籍 , 亦即为当代立法程”。 其书 “类例整齐 , 条理备
[16 ]

观目而悉词 , 经坟之精术尽探 , 贤哲之睿思咸识 , ……以 具 。每于部类后 , 各系以后论总论 , 尤足以究学术之得


[17 ]
传后来 , 不其愈已 !”清楚地意识到书目以简御繁的实用 失 , 考流别之变迁 , 文美义赅 , 《班志》后所仅见也”。
功能 。与此同时 , 智升在 《开元释教录》中呼应这一观 自此以后 , 四分法成为官 、私书目的主要分类方法 。虽然
点 , 指出 : “夫目录之兴也 , 盖所以别真伪 , 明是非 , 记 也间有其它分类法的出现 , 如《邯郸图书十志》的八分 ,
人代之古今 , 标卷部之多少 , 摭拾遗漏 , 删夷胼赘 。欲使 《郑氏书目》的七分 , 郑樵的十二大类 、八十二小类等等 ,
正教伦理金言有绪 , 提纲举要 , 历然可观也”。官修书目 但四部分类法的主导与权威地位始终未曾动摇 。官修书目
对书目功用的认识 , 推动了学者们的深入探讨 , 南宋时 对图书分类的理论探讨与规范化实践 , 激发了学者们的研
期 , 郑樵从理论的角度 , 纵观古今书目的编制 , 提出了书 究热情 , 郑樵在他的《通志・校仇略》中将图书分类与学
目的作用是考辨学术源流 。他在《通志・ 校仇略・ 编次必谨 术源流结合在一起 , 提出了 “学之不专者 , 为书之不明
类例论》中说 : “类例既分 , 学术自明 , 以其先后本末具 也 ; 书之不明者 , 为类例之不分”, “类例既分 , 学术自
在 ”, “睹其书可以知其学之源流 , 或旧无其书而有其学 明 , 以其先后本末具在”, 因此 “随其凡目 , 则 其 书 自
者 , 是为新出之学 , 非古道也”。至此 , 中国传统书目的 显”, “睹类而知义”, “睹其书可以知学之源流”, 揭示了
三大功能 , 教化功能 、学术功能 、检索功能 , 唐宋学者皆 古典书目分类中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的意义内涵 。
从理论的高度对它们进行了全面的揭示 , 在这一明确的认 在图书著录及评价方面 , 宋初官修史志书目 , 欧阳修
识指导之下 , 古典书目的编制走向了更具目的性的历程 。 编纂的《新唐志》, 将传统以书名为主的著录方法变为以
对书目编制过程中的图书搜求 、著录 、评介等细节问 撰人姓氏为主 , 从而将著录规范化问题推向了议事日程 。
题 , 这一时期的官修书目皆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 并在实践 郑樵在其《通志・校仇略》中专门写下了《不类书而类人
中做出了成功的表率 。 论三篇》, 指出了《新唐志》的弊端 : “唐志以人置于书之
在图书搜求方面 , 阙书目录的编制已成为搜求遗书的 上 , 而不著注大有相妨 。如管辰作管辂传三卷 , 唐省文例
必要步骤 。这一时期见于记载的官修阙书目录有 3 部 , 即 去作字 , 则当曰管辰管辂传 , 是二人共传也 。 ……”从而
唐代的《唐四库搜访图书目》、宋代的《嘉 访遗书诏并 将自古以来从无规范的著录次序问题推向了规范化的进
目》、《秘书省四库阙书目》。当然事实上所编制的阙书目 程。
录远不止此 , 史载北宋太宗时 , “诏三馆以《开元四部书 在书目评介方面 , 由于唐宋大型官修书目皆提要 、序
目》阅馆中所阙者 , 具列其名 , 悬奖徵募”。 [14 ]
南宋高宗 文俱全 , 详细揭示与图书相关的情况 , 如何才算恰如其分
时 , “向子固乞下秘书省 : 以唐《艺文志》及《崇文总目》 呢 ? 这一问题引起了编目人员的广泛注意 。郑樵在他的
应所阙之书 , 注阙字于下 , 镂板降付诸州军 , 照应搜访 , 《校仇略》中写下了《泛释无义论》一篇 、《书有不应释
从之”[15 ] 等等 , 皆应有相应的阙书目录产生 。书目史上 , 论》三篇 、《书有应释论》一篇 , 对书目评介的规范化问
阙书目录的编制 , 早在《隋志》中便有《魏阙书目录》一 题进行了理论探讨 。
卷的记载 , 此目是为北魏孝文帝向南齐明帝借书之用而编
制的借书单 。到唐宋时期 , 特别是宋代 , 阙书目录的编制 [ 注释与参考文献 ]
不仅次数频繁 , 而且目的性也更为明确 。这从根本上改变 [1 ] 汪辟疆 . 目录学研究 [M] . 官书目录表 . 75 - 76.
了自古以来政府盲目地派出使者四处访括图书的简单做 [2 ] [3 ] 《旧唐志》大序 .
法 , 使图书搜求成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规范行为 。官方 [4 ] 《旧唐书・
褚无量传》.
对阙书目录编制的重视 , 引发了学者对其相关原理及方法 [5 ] 《旧唐书・
韦述传》.
的探讨 。南宋郑樵在《通志・校仇略》中专门著有《编次 [6 ] 《古今书录序》.
必记亡书论》、 《书有名亡实不亡论》、《编次失书论》、 《阙 [7 ] 乔好勤 . 中国目录学史 [M] . 204.
书备于后世论》、 《亡书出于后世论》、
《亡书出于民间论》、
・7 1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经验交流 2002 (2)

●陈  勤 (杭州师范学院 图书馆 , 浙江  杭州  310012)

大学图书馆学术工作新尝试
     [ 关键词 ] 大学图书馆 ; 学术工作 ; 创新 本文旨在阐述我馆开展一系列学术工作的基本思路和
     [ 摘  要 ] 大学图书馆的学术品位不能仅仅 具体做法 , 以此与图书馆界同仁就提高大学图书馆的学术
依靠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来体现 , 而应该伴随 地位作更深入的探讨 。
着时代的发展 , 与时俱进 , 不断创新 , 使图书馆 一 、通过举办系列学术讲座 , 切实履行大学图书馆的教育
特有的学术清风 、文化底蕴在名师荟萃 、学子云 职能 , 为高校读者开辟素质教育的 “第二课堂”
集的大学校园里成为人们必不可缺的精神享受 。 在当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竞争体制中 , 优胜劣汰 、
     [ 中图分类号 ] G258. 6 ; G251. 5 物竞天择成了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 。社会对高校
     [ 文献标识码 ] B 所培养各类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系统地掌握某一门
     [ 文章编号 ] 1005 - 8214 (2002) 02 - 0072 - 03 专业知识 , 而更关注人的全面素养和能力 , 如知识创新的
意识和能力 , 独立思考和视野开阔的素养与风范 , 对来自
  大学图书馆是高校学术性机构的定位毋庸置疑 , 而它 四面八方层出不穷的各类信息的吸收消化能力等等 , 这些
的学术价值一般是通过采访 、分类 、编目 、外借 、内阅 、 都成了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这就要求同样处
参考 、咨询 、检索 、计算机管理等传统业务工作环节得以 在优胜劣汰竞争机制中的大学图书馆切实转换传统的信息
体现的 。仅此而已 。图书馆工作的学术深度和广度是很难 服务方式 , 确立起适应时代变迁的 “以人为本”的新理
与学科教学和系所科研相比肩的 , 因为它缺乏自身应有的 念 , 多途径地拓展自身学术工作的新领域 。
学术品位 , 而仅仅停留在 “为他人作嫁衣”的服务层面 我馆数年来面向全院读者开办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
上 , 这也是大学图书馆在学校中学术地位历来不能与教学 育”系列学术讲座 , 就是学术工作新尝试之一 。众所周
科研相提并论的根本所在 。笔者认为 , 大学图书馆学术价 知 , 高校向来是学术思想活跃 、学术流派纷呈之地 , 平时
值的实现途径可以在不违背其服务宗旨的前提下 , 围绕学 校园里各种名目的学术讲座 、学术沙龙 、学术研讨此起彼
校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 展示图书馆别具风采的学术底 伏 , 令人目不暇接 , 可谓各领风骚三五天 。这种学术兴盛
蕴 , 从而在学贤如林的高校中逐步创出图书馆自身的学术 的气象 , 对于渲染学校的求知氛围 、拓宽人们的学问视野
品牌 。 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 看似短短二三小时的讲座 , 有时
近年来 , 我馆在拓展面向读者的学术工作中进行了若 会对听讲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
干新的尝试 , 使读者感受到了来自于图书馆的阵阵学术清 我院图书馆在开办系列学术讲座之初就思考着这样一
风 。我们的主要举措是 : 面向全院推出 “大学生文化素质 个问题 , 即如何给讲座以正确定位 ? 一般来讲 , 各系举办
教育”系列学术讲座 , 每月一讲 ; 不定期编撰出版 8 开 4 的学术讲座多局限在本学科范围以内 , 在专业深度上为其
版的《图书馆报》, 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架设起信息交流 它系科部门所难以企及 , 被吸引的听众也多为本系学生 。
的桥梁 ; 大力办好具有较高学术品位的 “学术信息报道 而图书馆要办出自身的讲座特色 , 则必须发挥其在素质教
栏”, 展示图书馆并不逊色于教学科研的学术层面 ; 对入 育上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代大学生对各类应运而生的新知
学新生进行图书馆 “始业教育”的讲座教学 。 识新学科非常敏感 ,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 图书馆开办学

[8 ] 《魏书・
释老志》. [15 ] 《宋会要稿》五十五册 .
[9 ] [12 ] 姚名达 . 中国目录学史 [M] . 中国历代佛教目 [16 ] 姚振宗 . 隋书・
经籍志考证 .
录所知表 . 221 - 226. [17 ] 汪辟疆 . 目录学研究 [M] . 论唐宋元明四朝之目
[10 ] 陈麦青 . 魏晋至唐初目录中的佛 、道两教 [J ] . 复 录 . 49.
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1991 , (1) .
[11 ] 《隋志》小序 . [ 作者简介 ] 钟瑛 , 华中理工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
[13 ] 《贞观政要》卷六《慎所好》. 教授 , 博士 。
[14 ] 《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 . [ 收稿日期 ] 2000 - 08 - 20   [ 责任编辑 ] 张京生
・72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