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幼兒教育學教育學士課程

CECE 3402
幼兒發展 : 行為偏差與輔

Course Co-ordinator: Ms. Betty Lo ( 盧婉賢 )

Instructor: Mr. Jeffrey Ip ( 葉文謙 )


MHKPCA, M.Soc.Sc.(Counselling),
B.A.(Psychology)
本科宗旨
 認識 0-8 歲幼兒出現偏差行為的情況和成因
 並探討可改善幼兒偏差行為的行為管理及輔導
技巧。
 本科的學習與討論,將有助提升學員處理幼兒
偏差行為的能力及對相關理論的瞭解。
 學員透過研討不同發展階段中的幼兒所面對的
成長挑戰和相關的理論,可更有效地於日常幼
教環境與幼兒的接觸中改變幼兒的行為。
上課時 間表
 主要上課時間 : 6:30-9:30pm
 主要上課地點: DLB 620

 4/1( 五 ): 偏差行為的定義和類別
 11/1( 五 ): 偏差行為的成因
 18/1( 五 ): 偏差行為的成因
 25/1( 五 ): 偏差行為的介入取向
 1/2( 五 ): 偏差行為的介入取向
 15/2( 五 ): 偏差行為的介入取向
 22/2( 五 ): 社會技巧訓練
上課時 間表
( 續上頁 )
 29/2( 五 ): 透過遊戲及藝術輔導幼兒
 7/3( 五 ): 透過遊戲及藝術輔導幼兒
 14/3( 五 ): 常見的偏差行為與輔導
 15/3( 六 ): 常見的偏差行為與輔導 (SCE 705)
 28/3( 五 ): 特殊的生活挑戰與輔導 (DLB 620)
 1/4( 二 ): 幼教工作者的輔導角色 (SCE 704)
 5/4( 六 ): 溫習及總結 (SCE 705)

 週六課堂於 2:30-5:30pm 進行
學習目標
1. 認識幼兒出現偏差行為和適應困難的情況。
2. 根據不同的兒童發展理論,識別幼兒偏差行
為的成因。
3. 掌握幼教工作者在處理幼兒偏差行為時應持
有的態度及原則。
4. 認識處理幼兒偏差行為的理論,並根據相關
理論選擇合適的策略。
學習目標
1. 設計有系統的幼兒行為管理計劃,以應用於
班房內。
2. 初步評估幼兒偏差行為的嚴重程度,以分辨
是否需要尋求專業支援服務。
3. 避免使用不合適的行為管理方法,並明白持
續的個人及專業發展對有效地處理幼兒偏差
行為的重要性。
Assessment Scheme 評估形式
評估形式 所佔比重
課堂參與 10%
習作 40%
期終考試 50%
學期總分 100%
Assessment Scheme 評估形式
 Participation Score (10%)
each student will be awarded a participation
score on completion of all class meetings.

 Assignment (40%)
This assessment item requires the student to
submit a written piece of work on 14/3/2008.

 Please refer to the assignment specification


( 作業指引 ) for details.
Assessment Scheme 評估形式
 Examination (50%)
Duration :2.5-hour open-book format :all
essay questions

 Passing Condition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obtain a pass grade
for both the assignment and the examination
in order to pass this subject.
導師介紹

葉文謙 先生 (Mr. Jeffrey Ip)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員
南澳洲大學社會科學碩士 ( 輔導學 )
澳洲雪梨大學文學士 ( 心理學 )
單元一:偏差行為的定義和類別
 課前分享: ( 請完成活動一的表格 )

 思考問題 :
4. 何謂偏差行為 ?
5. 是否需要清晰界定何謂偏差行為 ? 為甚麼?
6. 以甚麼標準決定某兒童有偏差行為 ?
一、引言
 港台節目

 父母學堂 (12/11/2006) :我應該點教你

「你教我啦!你教吓我應該點教你呢
?」一個束手無策的母親向頑皮兒子
的哀鳴。
一、引言

 你眼中的「偏差行為」是……

 學齡前 的孩子 特徵 :
 未建立穩固的自我系統
 無法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
 無法超越事件的表象作深入思考
 影響行為表現
二、「偏差行為」的定義
 界定「偏差行為」的困難 \ 限制
 a. 立場
 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釋
 例如:教師 vs 家長

 b. 時空
 各人的看法會隨時間而改變
 例如:拍拖,同性戀

 c. 環境
 不同地方及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 例如:東方 ( 香港 ) vs 西方 ( 澳洲 )
二、「偏差行為」的定義
 界定「偏差行為」所面對的問題
 a. 多種呈現形式
 有些形式亦會發生在一般的兒童身上
 例如:說謊行為 (3-4 歲兒童 )

 b. 難以量度「偏差」程度
 欠缺客觀和準確的準則
 例如:發脾氣

 c. 難以避免標籤效應
 使別人對有「偏差行為」的孩子產生負面的想法
 例如:只留意孩子的問題行為而忽略良好行為
二、「偏差行為」的定義
 令偏差行為得以成立的條件
 A. 異常
 指該兒童的行為表現偏離平均值 / 常態 ( 與年
齡相同 , 教育水準相近者比較 ) ,考慮項目:
 年齡
 性別
 社會文化背景:政治、經濟、民族、倫理道
德等
 持久程度
 嚴重程度及出現次數
二、「偏差行為」的定義
 B. 有害
 指行為結果,對學生本身或他人造成困擾,且
妨害其生活適應。可能的損害:
 對幼兒造成痛苦
 對他人造成痛苦
 造成幼兒在社交方面的限制
 干擾正常的成長程序
二、「偏差行為」的定義
 正常或常規行為並不是十全十美,而是指個體
能適應現實社會,能參與正常的社會活動

 偏差行為是指偏離或違反社會行為規範,在日
常生活中形成對社會或個人有負面影響的非常
態表現。
二、「偏差行為」的定義
 閱讀文選

 林文正 (1998) 。《行為改變技術 – 制約取


向》,頁 9-11 。台北:五南。
 李立志 (2000) 。偏差行為的定義。載於許令嫻
、吳仰明編,多元學習的教育,頁 136-140 。
香港:教育評議會。
 習作一

 討論問題 ( 一 )
三、「偏差行為」的類別
 三、「偏差行為」的類別 ( 吳武典 ,1990)
 外向性行為問題
 違規行為或反社會行為
 如發脾氣、打架、撤謊

 內向性行為問題
 情緒困擾問題或非社會問題
 如畏縮、焦慮不安、恐懼
「偏差行為」的類別
 學業適應問題
 由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成績未如理想
 多兼具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
 如不做功課、注意力不集中、低成就

 偏畸習癖
 多與性格發展上不健全有關的不良習慣
 如咬指甲、吸吮拇指、偏食
三、「偏差行為」的類別
 焦慮症候群
 由過度焦慮引發,有明顯的身體不適或強迫性
行為
 如坐立不安、強迫性的思考或動作、歇斯底里

 精神病症候群
 行為明顯脫離現實,屬於嚴重心理病態
 如厭食症、過度活躍症、自閉症
三、「偏差行為」的類別
 Lazarus (1981) : BASIC ID
 B – Behavior (行為) :
如打架、拖延行為、搗亂
 A – Affect (情感) :
如憤怒、焦慮、害怕
 S – Sensation/School (對學校的感、知覺)
: 如頭痛、肚子痛、學校挫敗感
 I – Imagery (意像) :
如夢魘、自我概念低落、白日夢
 C – Cognition (認知) :
非理性思考、缺乏解決問題或作決定能力
三、「偏差行為」的類別
 Lazarus (1981) : BASIC ID ( 續 )

 I –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人際關係) :


退縮、人際衝突、家庭問題
 D – Drug (藥性) : 濫用藥物

 討論問題 ( 二 )
四、掌握「偏差行為」定義和類別
的重要性

 「偏差行為」與醫學上及接受特殊教育兒童
的「異常行為」之間的分別是……
 異常行為:嚴重到必須接受專業治療的程度
,才會被視為異常行為。故此界定甚為嚴謹

 思考問題 ( 三 )
四、掌握「偏差行為」定義和類
別的重要性

 明白孩子正面對適應上的困難
 瞭解孩子的求助呼聲
 獲得一般性訊息,從而提高敏感度
 有效計劃合適的輔導方法
 避免過度緊張
五、個人反思

 有關文獻內容的得著或疑問

 有關思考或習作題目的得著或疑問

 有關整體單元內容的得著或疑問: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