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9

第一章

知识点 :
1. 酶工程的组成
2. 酶工程的研究内容
3. 酶及酶工程的研究意义

学习目标和要求 :
1. 掌握酶工程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 了解酶工程研究的意义
1.酶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工程 (Bioengineering) 又称生物技术或生物工艺学
(Biotechnology). 是 20 世纪 7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综
合性技术学科。它综合性地运用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 ( 如
化学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 ) 的技术,改造物种、创造新物种
,分离和改造生物体中的某些组分 ( 如酶、蛋白质、核酸、
细胞器 ) ,利用生物体的某些特殊机能 ( 如酶的催化功能、
抗体的免疫功能等 ) ,从而为工农业生产以及医疗卫生服务

  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根本变革,对人
类生产和生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生
物技术研究,我国亦将其列为同家重点研究课题。现在,用
生物技术手段生产的贵重生化药物,如人胰岛素、干扰素、
乙肝疫苗、生长激素等,已经上市,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
 通常,把生物技术主要分为发酵工程 ( 微生物工程 ) 、酶工
程、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四个分科。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其中,酶工程是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酶工程与发酵工程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有密切的联系,尤其与发酵工程的联系
更加密切 ( 如下图):

图1.酶工程与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关系
2.酶工程的内容
   酶工程 (Enzyme Engineering)) 又称为酶技术。随着酶
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酶应用的推广,使酶学基本原理
与化学工程相结合,从而形成了酶工程 . 酶工程是酶制剂的
大批量生产和应用的技术。它从应用的目的出发,将酶学理
论与化学工程相结合研究酶,并在一定的反应装置中利用酶
的催化特性,将原料转化为产物的一门新技术 , 就酶工程本
身的发展来说,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2 .1酶的产生
   酶制剂的来源,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但是,主要
的来源是微生物。由于微生物比动植物具有更多的优点,因
此, —般选用优良的产酶菌株,通过发酵来产生酶。为了
提高发酵液中的酶浓度,选育优良菌株、研制基因工程菌、
优化发酵条件。工业生产需要特殊性能的新型酶,如耐高温
的 α— 淀粉酶、耐碱性的蛋白酶和脂肪酶等,因此,需要研
究、开发生产特殊性能新型酶的菌株。
2 . 2  酶的制备
  酶的分离提纯技术是当前生物技术“后处理工艺”的核心。
采用各种分离提纯技术,从微生物细胞及其发酵液,或动、植
物细胞及其培养液中分离提纯酶,制成高活性的不同纯度的酶
制剂,为了使酶制剂更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必须
提高酶制剂的活性、纯度和收率,需要研究新的分离提纯技术

2 . 3  酶和细胞固定化
  酶和细胞固定化研究是酶工程的中心任务。为了提高酶的
稳定性,重复使用酶制剂,扩大酶制剂的应用范围,采用各种
固定化方法对酶进行固定化,制备了固定化酶,如固定化葡萄
糖异构酶、固定化氨基酰化酶等,测定固定化酶的各种性
质,并对固定化酶作各方面的应用与开发研究。目前固定化酶
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受到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微生物、
高分子、医学等各领域的高度重视。
   固定化细胞是在固定化酶的基础发发展起来的。用各种
固定化方法对微生物细胞、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进行固定化
,制成各种固定化生物细胞 . 研究固定化细胞的酶学性质,特
别是动力学性质,研究与开发固定化细胞在各方面的应用,
是当今酶工程的一个热门课题。
 固定化技术是酶技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克
服天然酶在工业应用方面的不足之处,而又发挥酶反应特点
的突破性技术。可以说没有固定化技术的开发,就没有现代
的酶技术。
2 . 4 .酶分子改造
  又称为酶分子修饰。为了提高酶的稳定性,降低抗原性,
延长药用菌在机体内的半衰期,采用各种修饰方法对酶分子
结构进行改造,以便创造出天然酶所不具备的某些优良特性
( 如较高的稳定性、无抗原性、抗蛋白酶水解等 ) ,甚至于创
造出新的酶活性,扩大酶的应用,从而提高酶的应用价值,
达到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酶分子改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1) 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对酶分子结构基因进行改造,期望
获得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较为合理的具有优良特性、高活性
的新酶 ( 突变酶 ) 。
(2) 用化学法或酶法改造酶蛋白的一级结构,或者用化学
修饰法对酶分子中侧链基团进行化学修饰.以便改变酶学性
质。这类酶在酶学基础研究上和医药上特别有用。
2. 5 有机介质中的酶反应
由于酶在有机介质中的催化反应具有许多优点。因此
,近
年来,酶在有机介质中催化反应的研究,已受到不少人的重
视,成为酶工程中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酶在有机介质中要呈
现很高的活性,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有机介质对酶的性质有
哪些影响 ? 如何影响 ? 近年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已取得
重要进展。
2.6 .酶传感器
又称为酶电极。酶电极是由感受器 ( 如固定化酶 ) 和换
能器 ( 如离子选择性电极 ) 所组成的一种分析装置,用于测
定混合物溶液中某种物质的浓度,其研究内容包括:酶电极
的种类、结构与原理;酶电极的制备、性质及应用。
2.7 酶反应器
酶反应器是完成酶促反应的装置。其研究内容包括
:酶反应器的类型及特性;酶反应器的设计、制造及选择等

2.8 抗体酶、人工酶和模拟酶
抗体酶是一类具有催化活性的抗体。是抗体的高度
专一
性与酶的高效催化能力二者巧妙结合的产物。其研究内容是
:抗体酶的制备、结构、特性、作用机理、催化反应类型、
应用等。
人工酶是用人工合成的具有催化活性的多肽或蛋白质。
据 1977 年 Dhar 等人报道,人工合成的 Glu—Phe—Ala—Glu—
Glu—Ala—Ser—Phe 八肽具有溶菌酶的活性。其活性为天然溶
菌酶的 50%.
利用有机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了— 些比酶结构简单得
多的具有催化功能的非蛋白质分子。这些物质分子可以模拟酶
对底物的结合和催化过程。既可以达到酶催化的高效率,又能
够克服酶的不稳定性。这样的物质称为模拟酶。用环糊精已成
功地模拟了胰凝乳蛋白酶等多种酶。
2.9 酶技术的应用
研究与开发酶、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等在医学、食品
、发酵、纺织、制革、化学分析、氨基酸合成、有机酸合成、
半合成抗生素合成、能源开发以及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应用。
3 酶和酶工程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由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转来维
持的,而代谢中的各种化学反应是由各种酶的催化来实现的。
没有酶,代谢就会停止,生命亦就停止。个别酶的缺乏或者
酶活性受到抑制 就会使代谢受阻或紊乱,从而引起疾病。例
如:某些儿童由于缺少苯丙氨酸羟化酶而产生严重的苯基酮
尿症。这是因为苯丙氨酸羟化酶的缺乏,使苯丙氨酸正常的
降解途径受阻,而改变为另一条降解途径,即苯丙氨酸与 α-
酮戊二酸发生转氨反应,产生苯丙酮酸。此物质积累在血液
中,最后由尿排出体外。血液中过量的苯丙酮酸妨碍儿童大
脑的正常发育.造成严重的智力迟钝。又如:有机磷农药,
由于能抑制胆碱酯酶活性.而能杀死害虫,并能使人畜中毒
死亡。因此,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动力学,对于阐明生
命的本质和活动规律,对于阐明发病机理以及诊断治疗,具
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酶是生物催化剂,与化学催化剂相比.既有共性,
又有个性。因此,对酶的研究成果必然能充实,发展催化剂理
论,而且,还能为催化剂设计、药物设计、疾病的诊断治疗,
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新思想、新概念。
有些酶是蛋白质和核酸一级结构测定和基因工程研究的
重要工具。例如:胰蛋白酶羧肽酶,脂肪酶等作为测定蛋白质
一级结构的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 T7DNA 聚合酶、核糖核酸
酶、核酸酶等作为测定核酸一圾结构的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
、 DNA 连接酶, TaqDNA 聚合酶等作为基因工程的工具酶。
由此可见,工具酶是研究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一
定程度上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酶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上已有日益广泛的应用,产生了较
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作用有两个方面:
( 1 )运用酶技术生产有重要价值的产品
例如:利用固定化氨基酰化酶拆分 DL— 酰化氨基酸
,自动连续地生产 L— 氨基酸;利用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合
成半合成青霉素;利用固定化木瓜蛋白酶合成高甜度低热量
的甜味二肽;利用 α- 淀粉酶、糖化酶以及固定化葡萄糖异构
酶从淀粉生产果葡萄浆。
( 2 )利用酶制剂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产率,
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用新的酶法代替老的石灰硫化钠法,
使动物皮脱毛、软化,提高了皮革的质量;用新的酶法代替
老的碱皂法,使蚕丝脱胶,提高了丝织物的质量;在洗衣粉
中加入碱性蛋白酶,加强了洗衣粉的去污能力;用乳糖酶从
牛奶中除去乳糖,提高了牛奶的质量;在水果加工过程中加
入果胶酶,使果汁易于过滤,果汁澄清.并提高果汁产率。
酶技术在医疗卫生和环保方面,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治疗疾病方面,不少酶制剂可以作为治疗疾病的药
用酶,有很好的疗效。例如:来自男人尿的尿激酶在治疗各
种血栓病方面,有特效;天门冬酰胺酶能治疗白血病,抗肿
瘤;人尿胰蛋白酶抑制剂能使急性胰腺炎患者转危为安;猪
、牛凝血酶在外科手术过程中用于止血,效果很好。
酶法分析具有灵敏、准确、快速、简便等优点,在
临床化验和化学分析方面,已发挥了越来越大的重要作用。
例如:测定血液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可以为诊断肝炎活动期
及疗情严重程度,提供重要的依据;利用葡萄糖氧化酶电极
测定血液和尿中的葡萄糖浓度,以为糖尿病的诊断,提供重
要的依据;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或抗体
然后用酶标免疫测定法测定人体血液中乙肝病毒的含量,为
诊断乙肝及病情提供重要的依据。
4. 酶和酶工程研突进展
酶学研究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酶的应用研
究.酶技术研究;二是酶的理论研究。
4.1 、酶的应用研究进展
1926 年,索姆奈 (Sumner) 首次从刀豆中制备出脲酶结
晶,并提出,酶是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从此以后.人
们开展了各种酶的分离提纯的研究,制备了各种不同规格
的酶制剂。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酶
制剂品种愈来愈多。现在, α— 淀粉酶、糖化酶、葡萄搪
异构酶、果胶酶、凝乳酶、乳糖酶、脂肪酶、各种蛋白酶
等,已经实用化、商品化。上述酶制剂在食品加工.发酵
上业,制革工业,纺织工业,氨基酸、有机酸和半合成抗
生素的合成工业,医疗卫生,能源开发以及环境工程中、
有日益广泛的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酶工程是在人类原始的应用酶的催化作用的基础上逐渐
发展起来的。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
酶的应用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五十年代酶制剂的生产有了迅
速发展,这一时期主要是溶液酶的应用;六十年代出现了固定
化酶技术,六十年代来已应用于工业生产;七十年代出现了固
定化细胞的技术,至目前又发展了固定化增增细胞的研究,亦
发展了包括辅助因子再生的固定化多酶反应体系的研究。
人类原始应用酶的催化作用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劳
动人民在四千年前已掌握了酿酒技术,商朝的酿酒业已相当发
达,秦汉前已将麦芽用于制造饴糖等等。但是直到十九世纪人
们才逐渐建立起“酶”的概念。 1908 年罗门等利用胰酶鞣制
皮革, 1917 年法国人博伊丁和埃芬特用枯草杆菌产生的淀粉
酶用作纺织工业上的退浆剂。此后酶在工业上应用的研究逐渐
深入到很多工业部门。到了 1949 年,由于日本采用深层培养
法生产细菌 α— 淀粉酶获得成功,才使酶制剂的生产和应用
进入工业化的阶段。
从此,蛋白酶、果胶酶、转化酶等相继投入市场。
1959 年由于采用葡萄糖淀粉酶催化淀粉生产葡聚糖的新工
艺研究成功.彻底革除了原来葡萄糖生产中需要高温高压的
酸水解工艺,使淀粉得糖率由 80% 提高到 l00 %,致使日本
1960 年的精制葡萄糖产量猛增 10 倍。由于这项改革的成功
,大大促进了酶在工业上应用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少成功
的应用实例。如 5’- 磷酸二酯酶用于 5’- 核苷酸的生产,用青
霉素酰胺酶制备 6— 氨基青霉烷酸 (6—APA) ,氨基酰化酶
拆分 DL— 氨基酸, 9— 酪氨酸酶催化生产 L- 多巴等等。五
十年代,尽管酶的应用有很大发展,但与酶学研究的进展相
比,其发展还是缓慢的,主要原因是酶的生产和应用技术落
后。由于酶的分离纯化比较复杂,分离的酶稳定性显著下降
,并且采用在水溶液中分批反应,反应后的酶很难回收,致
使成本很高,阻得了酶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从应用的目的出发, Crubhofer 和 Schleith 从 1953 年开始研究酶
的固定化。他们将胃蛋白酶、淀粉酶、羧肽酶和核糖核酸酶等结合在重氮
化的树脂上,实现了酶的固定化。 1969 年,日本千佃一郎首次应用固定化
氨基酰化酶大规模生产 L— 氨基酸。从此以后.固定化酶研究十分活跃,
进展很快。现在、已有十多种固定化酶用于工业生产。例如:利用固定化
葡萄糖异构酶生产高果葡萄浆;利用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生产 6— 氨基青
霉烷酸;利用固定化乳糖酶生产低乳糖牛奶等。但是,大多数固定化酶的
应用研究,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或中试生产阶段,要用于工业生产上有
待进一步研究。
为了减少从微生物细胞中分离提纯酶的麻烦,或者有目的地利用微
生物细胞内的复合酶系统,从 70 年代初起,人们直接对微生物细胞进行固
定化研究 .1973 年.干佃—郎首次利用固定化大肠杆菌细胞生产 L— 天冬
氨酸。从此以后,微生物细胞固定化研究十分活跃,进展很快。现在,已
有愈来愈多的固定化微生物细胞用于工业生产 . 例如:固定化大肠杆菌细胞
生产 6— 氨基青霉烷酸;固定化产氨短杆菌细胞生产 L— 苹果酸;固定化
假单孢菌细胞生产 L- 丙氨酸;固定化链霉菌细胞生产果葡糖浆;固定化酿
酒酵母细胞生产酒精等。但是,大多数固定化微生物细胞的应用研究,尚
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或小试生产阶段,向待进一少研究。
因为固定化细胞对结构复杂、化学合成困难的化合物的生
产特别有用,所以近年来已成为酶工程研究中引人注目的领域。
并且用固定化细胞己进行了不少有用化合物的试生产,包括有机
酸、氨基酸、抗生素和辅酶等。例如固定化产氨短杆菌可以通过
五步酶反应连续合成辅酶 A 。 1983 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生物工
程会议上,日本人小田等介绍了用海藻酸钙和光交联树脂两种方
法固定化酵母的增殖细胞连续生产酒精的研究报告,他们在试验
工厂中用 4 千升的流动柱床反应器,以甘蔗糖蜜生产酒精,在柱
反应器流出液中酒精浓度可达到 8.5—9.0 %,每千升的反应器每
天能生产纯酒精 600 升.酒精的转化率达到理论值的 95 %,生
产能力超过常规分批式发酵工艺的 20 倍。用海藻酸钙包埋的酵
母工作稳定性达 4 个月以上,用光交联树脂固定的酵母细胞工作
稳定性达 2 年以上。固定化增殖酵母细胞用于连续化生产酒精的
工艺目前己由实验室转到实验工厂,看来实现工业化生产是很有
希望的。固定化增殖细胞用于处理废水现在已经达到工业应用的
水平。
微生物细胞固定化研究,已从利用—种酶反应的固定
化死菌体,发展到利用多酶反应的固定化活菌体,从固定化休
眠菌体、饥饿菌体发展到固定化增殖茵体 . 最近,还发展到固
定化基因工程菌。
从 80 年代起,人们开始把目光放到动物细胞和植物
细胞固定化上。动物和植物细胞固定化,虽然比微生物细胞固
d 定化难得多,但是.它们能产生微生物难以产生的贵重药物
,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人参皂苷等,目前,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固定化研究,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或
中试阶段,需要深入研究。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人们致力于用小分子化合物修改
酶分子中的氨基酸残基侧链基团,以研究一些酶活性基团的情
况,得到了很有价值的数据。
较早用大分子物质修饰酶的是 Katchalsko 等人。他们
用 DEAE— 右旋糖酐、多肽等修饰了酶,使酶的性质得到了
改善。从 70 年代开始.随着研究的普遍进展,在修饰剂的选
用、修饰方法上,都有新的发展。现在,有一些酶 ( 如 L- 天
门冬酰胺酶等 ) 用大分子修饰剂修饰之后,其热稳定性提高,
抗失活因子能力加强,抗原性消除,体内半衰期延长。由此可
见,酶化学修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天然酶的缺点,使其更
适合于工业生产和医疗上的需要。
近年来,人们对抗体酶、人工酶、模拟酶等;进行了
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今后将进一步研究 .
随着固定化酶 ( 或细胞 ) 的研究进展,人们研究、设
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固定化酶反应器 . 其中,有一些巳应用
于工业生产。目前.固定化酶反应器的应用,尚处于开发的早
期阶段。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全自动的最佳控制。第二代新型的
固定化酶反应器,例如:能实现辅因子 ( 辅酶Ⅰ和 ATP 等 ) 再
生的酶反应器、两相或多相酶反应器、组合酶反应器等,正在
研制之中 .
自从 1967 年酶电极问世以来,酶电极的研究引起
了不少人的极大兴趣。现在,不少酶电极已经实用化、商
品化,用于测定混合物溶液中某种物质的浓度。例如:用
葡萄糖氧化酶电极测定血液、尿、发酵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用脲酶电极测定血液中的尿素浓度。酶电极在临床化验
、发酵生产、环境监测以及其他化学分析等方面,展示了
广阔的前景。近年来,人们正在研制各种新型的酶电极,
如多功能酶电极、微型酶电极、抗干扰酶电极等 .
酶标免疫分析是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的免疫测定
技术。酶标免疫分析是以待测抗原 ( 或抗体 ) 与酶标抗体
( 或抗原 ) 的专一性反应为基础,然后通过酶活力测定,来
确定抗原 ( 或抗体 ) 含量的—类分析法。现在,已建立了各
种酶标免疫分析法.用于测定血液中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4.2 酶的理论研究进展
酶学理论研究主要有下列重大进展 :

(1) 新酶的发现和鉴定
迄今为止 , 已发现的酶有 25000 多种,数千种酶被鉴
定,并达到不同的纯度,数百种酶得到了结晶,数百种酶的
一级结构被测出来。每年都有新酶被发现;每年都有不少酶
的一级结构被测出 。
(2) 酶一级结构与活力的关系
过去主要用化学修饰的方法研究酶—级结构与活力

关系,获得了不少的信息。近年来,除了继续用上述技术以
外,还采用下列新技术对此问题作更深入的研究:①过渡态
类似物技术②自杀性底物技术。③基因定位突变技术④计算
机模拟技术等 .
(3) 酶分子高级结构的测定
一部分酶的高级结构已经被测出来,但是,还有大
对酶分子高级结构的测定, x— 射线晶体结构分析
法仍然是十分有效的方法。近年来.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
愈来愈广。后者可以测定溶液中酶分子构象 . 及其变化过程。
运用上述两种技术必将测出更多的酶分子构象。
(4) 酶活性部位结构及催化机理的研究
这是酶学研究的核心的问题。近年来,运用下列新技术
研究酶活性部位结构及催化机理,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
① 应用 x— 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技术研究酶一底物 ( 或底物类似
物 ) 复合物结构,可以确定酶活性部位结构以及酶分子与底物
分子的结合情况 .
② 应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确定酶活性部位上解离基团的
pK 值以及催化过程中的质子转移情况 .
③ 关于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现在已用电子计算机编程序,
对酶与底物的作用方式以及底物反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酶分子
形式,作出判断。
④ 应用隧道电镜技术可以观察到酶催化过程中质子转移和电
子转移的情况。
(5) . Ribozyme 的发现 过去认为,酶是由活细胞
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近年来,发现生物体
中的— 些 RNA 和 DNA 亦具有催化作用,具有酶的类
似性质,被称为 Ribozyme— 核酶。 Ribozyme 亦是
生物催化剂,可切割特异性 RNA 序列的 RNA 分子 .
这一重大发现,对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研究,对
于基因、病毒和肿瘤的治疗,具有重大的意义。
4.3 我国固定化酶技术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
我国从事固定化酶的研究开始于 1970 年。中国科
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及微生物研究所相继把染料工业中
使用的双功能试剂对—日—硫酸酯乙砜基苯胺引入固定化酶
领域, 它与多糖如甘蔗渣纤维、交联琼脂、葡聚糖凝胶等
反应,得到各种带有苯胺基的载体,然后在十分温和的条件
下与酶共价偶联。 1972 年,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用这类载
体 ABSE( 对氨基苯磺酰乙基 )- 葡聚糖凝胶共价结合红酵母
的 3’— 核糖核酸酶,生产 3’- 核苷酸试剂。我国科研工作者
还用这类载体共价结合了多种酶。这些固定化酶都得到满意
的结果,发展成为颇具我国特点的固定化方法。 1977 年底
,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与江门甘蔗化工厂、上海啤酒厂协作
将固定化 5’- 磷酸二酯酶用于 5’— 核苷酸的生产,这使世界
上工业上实用的固定化酶又增添了新的一员。中国科学院微
生物所用固定化多核苷酸磷酸化酶稳定地用于制备多聚核苷
酸,已在 1978 年下半年进行了鉴定。
 我国对固定化细胞的应用也进行了不少工作。上海生物化学
研究所,上海第三制药厂和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用明胶戊二醛使具
有青霉素酰胺酶活力的菌体固定化装柱连续生产 6— 氨基青霉烷酸 7
个月,活力几乎不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
所与太原制药厂协作也成功地用琼脂、戊二醛包埋大肠杆菌用于工
业生产 6— 氨基青霉烷酸. 1978 年 12 月化工部医药局对这二项工
艺通过了鉴定。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于 1977 年和 1979 年分别用固定化菌
体生产天门冬氨酸和苹果酸获得成功。近几年,不少单位采用固定
化细胞和固定化酶生产高果糖浆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准备工业生
产。
 近年来,我国在辅酶的固定化、固定化酶在医疗和人工器
官上的应用做了不少探索。
 固定化酶在分析及亲和层析方面的应用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如华北制药厂用固定化青霉素酶对青霉素效价的测定;上海生物化
学研究所用固定化 5’ 磷酸二酯酶和固定化碱性磷酸单酯酶进行寡核
苷酸序列分析;北京大学曾试用固定化酶提纯胰蛋白酶抑制剂等等

学时安排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酶的分离纯化
8
第三章 固定化化酶和固定化细胞 6
第四章 酶分子的化学修饰 6
第五章 化学人工酶 酶的非水相催化 4
第六章 生物酶工程
4
第七章 酶反应器 酶传感器 2
第八章 酶及固定化酶的应用 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