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国际主义战士之共军中的洋博士

【三个C盘】 于:2007-11-04 17:36:42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306853 )

(一)

在大学念书的时候,曾经在学校图书馆读到一篇有关同蒲支队的回忆录。同蒲支队是根据中共中
央军委指示建立的一支精干的小型武装,专门护送中共人员经过同蒲铁路出入解放区。被护送的
人员往往化装成当地老乡,由支队便衣保护过路。可是有一次护送任务,让回忆录的作者̶̶敌
后武工队长出身,护送经验丰富的负责人̶̶犯了难。原来这次护送的人员当中,有一位根本就
无法化装的 26 岁的年轻人。这位就压根不是中国人,而是地道的高鼻子白皮肤的德国青年。此
君可不是来解放区观光的,而是如假包换的八路军,时任太行军区医院院长,瑞士巴塞尔大学正
牌医学博士,大名鼎鼎的米勒博士。

建国后,汉斯·米勒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查房

当年共军中象米勒博士这样的洋博士并非孤例。上世纪 30 年代,正是国际局势风云激荡,民族
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资本主义老牌强国一片愁云惨淡,左翼思潮一度占据着思想界的制高点。很
多西方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到异国他乡̶̶特别是东方̶̶寻求理想。国际主义战士这个词,在当

1
年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真正从战火中铸造出来的。

(左)《西行漫记》1937 年伦敦左派图书俱乐部初版 / (右)斯诺夫妇

1937 年,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探访红军后,写成了《西行漫记》,一时洛阳纸贵。记得里面有一段
很有情趣的描写,斯诺和另一个中国向导兼骡夫行走在红区, 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
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 哈啰,你想找
什么人吗? 他是用英语讲的! 此人就是先总理周恩来。这些描写给人的印象是只有斯诺一个
外国人在西行,反正我很长时间是一直这么认为的。其实不然,和斯诺一起进入红区的还有一位
美国青年医生̶̶乔治·海德姆。出版《西行漫记》的时候,乔治·海德姆已经加入了红军,为
了保密,《西行漫记》中没有提到他的名字。其实就算是提到,这时的乔治·海德姆也已经改名
叫马海德̶̶听上去倒很象是个中国名字。

乔治·海德姆1910年9月生于美国纽约州水牛城一个阿拉伯移民家庭,祖籍黎巴嫩。他的父
亲是个工人。靠奖学金,1933年乔治·海德姆毕业于瑞士日内瓦医科大学并获博士学位。受
时代的影响,乔治·海德姆毕业后就来到中国,结识了宋庆龄等人,因此得以在 1936 年和斯诺
一起进如红军控制区域。

我一度很疑惑,马海德这个名字从何而来,怎么这么象中国名字呢?翻了翻资料,当时红军控制
的区域有不少是回民聚集区,乔治·海德姆是阿拉伯人,与回族人的血缘本来就近,又懂医术又
会阿拉伯语,在当地回民中威望颇高,回民都称呼他是麦加圣地回来的人。我们知道,回族人很
多都是姓马的,于是乔治·海德姆便以马为姓,从此马海德大夫的名字就传开了,从当地老乡到
中央首长,都来找他看病,很给他起了个外号叫 万能博士 。

2
米勒(左)和马海德(右)合影

名气虽然大,其实这时候马海德搞治疗很多用的都是野路子,为什么,因为红军没有药品,搞不
了正规治疗,无米之炊谁会?给邓颖超治肺结核就是一例。由于药品缺乏,马海德提出的办法,
就是让邓每天在户外院子里床上躺两小时。可是没想到,找床也不容易,陕北只有窑洞、土炕,
找不到木板床。于是只好把门板拆下来,用凳子支起来。邓颖超这样天天坚持,躺了两个月,体
温居然下来了,肺结核也痊愈了。1988 年马海德逝世,邓颖超写的悼念文章还专门提到了这件
事,可见印象之深。

虽然条件简陋,马海德在陕北待得很愉快,当斯诺完成采访返回上海的时候,马海德选择的是留
下来当红军。他自己1935年给一位学医的美国朋友写信说: 当整个世界都在苦难之中的时
候,个人的问题微不足道。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事业十分关注,现在,生命对我来说
是如此的有意义。 其实,这时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人生才刚刚起步而已。

3
(二)

话说马海德博士当上了红军,任了个职务叫做中革军委卫生部顾问,当年的红军里知识分子还不
多,外国博士就更不多见,因此马海德博士当个顾问那是很够格的。他的任务嘛,首要的当然是
看病,不管是首长,还是老乡,都可以找他看。我想象当地老乡恐怕对找个老外医生看病还是很
感兴趣的,人都爱图个新鲜不是。其次嘛,还负责一些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工作,有时还陪主席搓
搓麻将。有人可能不同意了,你的意思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工作是不务正业打麻将。非也。
这和主席打麻将属于保健的一个项目,打麻将的目的在于松弛神经。不是有科学家说打麻将可以
预防老年痴呆吗,估计就和麻将的这个功能有关。

转眼就到了 1937 年,马海德博士在延安的业余生活非常丰富,除了麻将(又是麻将?),也学


唱当地戏剧,跟老乡唱信天游,还参加各类舞会。这时的马海德博士,不仅生活已经融入了中国
的生活,而且已经是正式的中共党员了,入党介绍人有两位,一位是张浩,林彪的堂兄,129 师
的首任政委,一位是吴亮平,1936年负责接待美国记者斯诺访问陕北,并担任毛泽东同斯诺
谈话的翻译,《西行漫记》里老是出现他的名字。当时中共党员中,越南、朝鲜这样的亚洲国家
的党员有一些,但西方人加入中共,马海德应该算比较早的了吧。

延安的生活虽然贫乏,但并不缺少浪漫,何其芳的《夜歌》里曾经写到 延安的同志我想都是,
忠实于革命,也忠实于爱情,只要生活在一起,而又互相倾心,就可以恋爱,结婚。那么,同志,
请你允许我今晚上,想起你,而且为你祝福!

马海德博士,也在延安开始了一段异国的爱情。说起这段异国情缘,算是一见钟情的典范。

马海德博士追求的恋爱对象叫周苏菲,十六岁便与江青一起演过电影,是从大后方来到延安投奔
革命的 PLMM。正巧苏菲患了鼻炎,去医院找 万能博士 马大夫治病,海德博士一见面就认定
苏菲是自己的意中人,精心诊断,还专门配了粉红、淡绿两瓶药水,又用淡绿、粉红两页信笺以
歪歪扭扭的中文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深情而含蓄, 我衷心希望你能按时很好地服药,早日恢
复健康,恢复你那美丽的微笑!

这样的信很有点西方人特有的恋爱意味,可是马海德博士在他的爱情经历中,还带着一点孩子气
的狡黠。当年,马海德博士在延安属于名人,鲁艺来了 PLMM,自然有人告诉马海德博士,问他
知不知道鲁艺有个刚从大后方来的漂亮姑娘叫苏菲。可能其中不乏有牵红线的意思,马海德博士
却总是耸耸肩说 见鬼,我怎么没有见过呢 。这一招颇迷惑了一些人,后来马海德博士宣布要
和苏菲结婚的时候,很多人还觉得奇怪,这老马不是一直说不知道这个人吗?婚后马海德博士才

4
道出原委,他觉得苏菲长得太漂亮了,怕知道的人多了,别人来追求,他就难以成功了。谁说博
士处理生活问题缺乏头脑来着? 洋鬼子 有时也是很 狡猾 的。

马海德(右)、周苏菲(中)夫妇

这是 1939 年的冬天,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这是抗战中的中国, 男儿


投笔寻常事,归作沙场一片泥 。这时的马海德博士在延安严肃的工作,也在延安寻觅着爱情,
而德国的米勒博士和奥地利的罗生特博士才刚刚踏上东方异国的大地。

他们中一个人要去北方,一个人要去江南。

(三)

汉斯·米勒博士是犹太人,1915 年出生在德国。30 年代,希特勒上台,第三帝国治下,犹太人倒


了八辈子的血霉,生活就一字̶̶惨。身为犹太人的小米勒赶紧奔了瑞士,找到了父亲的老朋友、
巴塞尔大学医学系主任卢 镕维克教授,免得被纳粹送了集中营。在巴塞尔大学,米勒攻读医学 ,
还结识了一个名叫蒋兆先的中国学生,了解到不少有关中国的情况,对这个遥远东方国家的民族解
放斗争产生了兴趣。于是,1939 年,米勒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就直接来到中国去了延安。介
绍米勒到延安的是宋庆龄领导的 保卫中国同盟 ,负责介绍米勒去延安的是廖承志和另一位国

5
际主义战士,记者爱泼斯坦。米勒这时不过 24 岁,却已经少年老成,顺利到了延安,还承担了
部分管理职能,将国外援助中国抗战的600箱医药用品和1辆大型救护车顺利送往延安。

罗生特
和英气逼人的少年才俊米勒博士相比,罗生特博士既是老大哥,又算是老革命了。罗生特博士原
名叫雅可布·罗森费尔德,1903 年生于奥地利加利齐恩的莱姆贝格,也是犹太人。l928 年在维

6
也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在维也纳大学医院当住院医生,算是标准的中产阶级。这
罗博士很早就是社会民主党员,罗生特博士又是党内的积极分子。奥地利是德意志民族的国家,
历史上就与德国有着很深的渊源。德国纳粹一直想吞并奥地利,搞所谓德奥一体。奥地利国内有
亲德国纳粹的奥地利纳粹组织,而政府是亲意大利法西斯。30 年代初,意大利和德国都是各怀
鬼胎,那时的意大利很有点野心,想自己称霸,并不是后来德国的小兄弟。依靠意大利来对抗德
国算是当时奥地利国内颇有些市场的主张。1932 年,亲意大利的陶尔斐斯出任总理。在国内,
社会民主党和亲德的纳粹都是被镇压的对象。1934 年 2 月,奥地利内战爆发,社会民主党的军
事组织与政府军展开巷战,但很快被镇压,社会民主党也被取缔。对外,3 月,奥地利政府与意
大利签订《罗马议定书》,以对抗纳粹德国。意大利当时可是真真正正在意奥边界上部署了四个
师,宜称它要为保卫奥地利独立而战斗的。罗生特博士作为社 会民主党党员,也被投进了大狱。
出狱后,罗生特使离开了维也纳大学医院,自己开了一家诊所。

奥地利的亲意政策很快便破了产,意大利不久就发现自己没资格和德国争老大,便转身当了德国
的小弟,奥地利作为意大利的马崽,就成了意大利给德国老大的礼物。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
利,奥地利成了纳粹德国的 东区 。既是犹太人、又是社会民主党员的罗生特自然跑不掉,又
一次被下狱,投了集中营。一年后,也不知道为什么,他有被释放了,并被限令两周内离境。
(为
什么进了集中营又能被放出来,这个问题我不太懂。)。l939 年 8 月,罗生持来到了上海,在法
租界开了一家诊所。一面行医,一面联系上了 保盟 ,还联系上了德国记者希伯。希伯是德国
共产党党员,1932 年就发起成立了在华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和斯诺哥几个常常在一起钻研。很
快罗生特博士也加入了这个小组。

这边罗生特博士认真钻研革命真理咱们暂且不表,那边刚到延安不久的米勒博士就遇上件大事
̶̶纪念白求恩。

(四)

1939 年 11 月 12 日,白求恩大夫牺牲在了中国的大地上。对马海德、米勒他们而言,白求恩大
夫的去世,有着别一样的意义。也许他们更能理解,作为异国人,别离故土,埋骨他乡,这是理
想主义的完美注释,又充满着悲壮的感伤。米勒此时已经离开了延安,他要求去前线感受最真实
的斗争。他来到了八路军总部所在的太行山上,朱德亲自接见了他,曾经去过德国的朱德用德语
欢迎了他,在追悼白求恩大夫的过程中,米勒表示出了对自己信念的坚持。而马海德的哀痛,恐
怕还是米勒之上。当 1938 年,白求恩率领 加美援华医疗队 抵达延安的时候,代表中央军委
在延安城南门外迎接的人当中就有马海德博士。或许是加拿大与美国地域接近,或者是同样的语

7
言交流的便利,马海德博士负责着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信件的处理,直至白求恩大夫逝世。在由滕
代远等 8 人组织的追悼筹备委员会中,就有马海德博士。

怀念着逝者,生者继续着严肃的工作和热情的战斗,很快,便是 1940 年的春节了,正是在传统


的中国节日除夕,在异国的马海德博士收获了他的爱情。

很幸运,苏菲曾经细致的回忆过这个美丽的除夕,我们得以轻易的回到那个现场。

当我们再次回来时,礼堂里已经开始跳舞了,人们双双起舞,我独自一人悄悄地站在大柱子旁
边看热闹。一会,马大夫带着一个舞伴从我面前跳过去,温文尔雅地跟我打个招呼,他跳舞的姿
势美极了,下一支乐曲开始时,他就过来约我,我说不会,他说没关系,便带着我跳起来。最初
我踩了他几次脚,慢慢地跟上了步子,跳得合拍而且很有兴趣,一圈又一圈,一直跳到舞会结束。
他说今晚不回城里去了,将在肖三那里过夜。

晚会之后,大家分手回去,可是和苏菲住在一起的李大姐要生产了,苏菲她们爬过山找到了马海
德。

正在这时,旁边的门响了一声,里面出来一个人,定睛一看,正是我们要找的马海德大夫。我
抹抹眼泪,说有个大姐要生孩子了,快救人去吧。他有些犹豫,说他不是产科医生,我不由分说,
催他穿上衣服,拉着他就走……到了我们窑洞里,他把闲人都打发走,留下我和林兰给他做助
手……黎明前,一个小女婴终于顺利降生在人间了。

人们都去睡觉了,我请马大夫回去好好休息一下,他却说: 你看天亮了,天气这么好,我们出
去散步,看日出好吗?

我俩出了院门,来到了延河边上,这是我们鲁艺师生晚饭后常来的好地方,但是清晨的情景我
却是很少感受的,我发现天边的朝霞,抹着一片红晕,映照着河边上和沙坡上黄色的沙土,很美
很美,一夜的劳累,似乎都消失了。

我们沿着延河慢慢地走着、谈着。从当前的生活、学习、工作,谈到了彼此的家庭与身世 ……
我对他了解得越多,心里越是觉得和他亲近,看他是那样的纯朴、可敬、可爱……他夸我的手特
别美,像象牙雕刻出来的;又夸我动作敏捷,劝我改行学医;还说我的性格也像人一样美,既开
朗又温柔……就在这个晴朗的早晨,年轻的马海德大夫向我倾吐了爱恋之情。他的言词虽然质朴,
感情却真挚、热烈,温馨与甜蜜,逐渐充溢着我的心头。当他低头亲吻我的时候,我腼腆且乐意

8
的接受了。就在延河边温暖的阳光下,我们忘记了一切,沉浸在幸福之中。

原谅我在这号称原创的帖子里引用了这么多的原文,因为,我觉得除了亲历者,我们都无力细致
的描写出这如此温暖的情感。

(五)

回过头咱们得罗嗦几句这保卫中国大同盟(保盟),保盟是 1938 年 6 月由宋庆龄与一大批中外著


名人士在香港发起成立的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以宣传抗战、争取外援为宗旨。宋庆龄任保盟
中央委员会主席,宋子文任会长。保盟的一大功绩就是争取了很多关心中国抗战支持中国民族解
放的国际主义战士,来中国的国际主义战士,很多人都与这保盟有关系。仅凭这一点来看,宋庆
龄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可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仅仅是靠个孙中山夫人的象征意义。

罗生特博士在上海钻研真理到了 1941 年 3 月,便通过我党及保盟的关系,来到了苏北盐城参加


了新四军,担任了新四军卫生部顾问,1942 年更是直接参加了中共,后来又赶赴山东军区,直
接原因是为了诊治罗荣桓的肾病。整个抗战期间,便一直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米勒闲暇之余
采访了刘少奇、陈毅、罗荣桓等多名中共高级领导人,留下了一批很有历史价值的采访记录,陈
毅就曾罗生特写信说: 你以反法西斯盟友的资格,远渡重洋,来中国参加抗战,同时更深入敌
后参加新四军。新四军的艰苦斗争为你所亲见,所身受。新四军的一切,你永远是一个证明人。

关于这几位在抗战中的表现,基本上都是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治病救人,马海德与米勒都是在
华北抗日根据地辗转流动,前方医院,后方医院,都是从事技术工作。技术工作没有大多传奇,
倒是给咱后来写帖子的人少了素材,好在主席说过嘛: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
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
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这段话用来评价
这几位洋博士的技术工作也是适宜的。

抗战胜利了,国共内战爆发,罗生特博士与米勒博士都出关参战。马海德博士先是在 1946 年以
中共代表团医疗顾问身份,参加在北平的军事调处执行部工作,后来又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的医
疗顾问,同中国福利基金会(保盟在 1945 年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为支援解放区军民的医疗
物资而努力。这些工作与其他后勤保障工作一起构成了中共解放战争胜利的坚实基础。罗生特后
来担任东北野战军一纵卫生部长,算是在我军中担任较高职务的外国人。米勒博士呢,在东北娶
了个日本老婆,这比马海德博士的婚姻还要传奇。这位日本姑娘叫中村京子,是东野后方医院的
护士,46 年秋天,米勒带了个前方医疗队到前线,中村是医疗队的护士,中村当时觉得挺奇怪

9
的,怎么共军中还有大鼻子西洋人呢。米勒博士向中村提出 我们的友谊能不能发展成一种特殊
的关系,就是说,我们可不可以建立一个家庭? 不过此时的中村,还想战争结束后回日本,所
以只是礼貌的拒绝了米勒。这次表白之后,中村就又回到了后方医院。等到他们再次见面的时候,
已经是两年之后了。这次见面,两个年轻人终于走到了一起,1949 年,两个外国人在中国正式
结婚。有意思的是,两人都不懂对方的母语,因此,他们平时的交流都是通过中文来进行的。

米勒夫人中村京子近照

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提前赢得了胜利。新中国建立了,三名洋博士的人生又面临着新的抉择。

(六)

罗生特博士的经历是最令人感伤的。1949 年北平解放后,罗生特就已经被诊断出患有多种疾病
了,在天津经过一段时间疗养后,他决定回国探亲。临行前,他还去上海与新四军中的老朋友陈
毅告别。罗荣桓元帅的夫人林月琴曾回忆说 罗生特提出,中国革命胜利了,他希望能回国看看,
寻找他的女友,同时也为中奥友谊尽自己的力量。

罗生特博士在中国没有婚姻,林月琴回忆说

他到山东时间长了,有同志想给他介绍对象,他婉言谢绝了。他说: 我是外国人,将来打败法
西斯,我要回祖国。如果我同谁结了婚,带回国,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如果不带,这

10
就对不住这位女同志了。 后来,我听翻译说,他在国内有女朋友,他决心将来回去找她。

唐诗里说,君问归期未有期。罗生特博士这一去,便再没能回到中国。

回到祖国奥地利的罗生特并未能找回自己的女友,母亲也已经死在了集中营。罗生特还想再回到
中国,可是冷战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身在作为西方国家的奥地利,罗生特博士想回中国的愿望
成了幻梦。

他迟迟拿不到中国的签证,他曾到当时的东德的柏林和瑞士的伯尔尼的中国大使馆申请入境签证,
却没有得到答复。对此,一说是 1953 年初,陈毅辗转得知罗生特想回中国的强烈愿望后,与罗
生特的妹妹联系,但罗生特已逝世半年多了。一说是 1952 年,罗生特的妹妹写信给我驻东德大
使馆,王雨田参赞收到信后立即向国内请示,国内答复欢迎罗生特再来中国。但在此期间,罗生
特逝世。

罗生特博士是 1952 年逝世的。1951 年 8 月,罗生特赴以色列看望弟弟约瑟夫,1952 年 4 月


22 日,终因心肌梗塞客死他乡,年仅 49 岁。数十年过去,罗生特博士再回中国的愿望终究只成
了深深的遗憾,无数的人怀念着他,新四军的老战友张震有一联纪念罗生特 友谊流芳天地久,
功德永垂中奥史 。罗生特博士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米勒博士在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到了地方,在沈阳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医学院都工作过。
1951 年,他与夫人中村京子都加入了中国国籍,1957 年,米勒加入中共。1983 年,当年护
送过米勒博士的同蒲支队队长王立岗去北京看病,在北京医学院又见到了分别 40 多年的米勒博
士。当年的英俊青年,如今已是 70 来岁的老人了,而且此时的米勒已经讲一口地道的北京话了。
1989 年,在米勒博士来华工作 50 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他 杰出的国际主义
白衣战士 的光荣称号。1994 年 12 月 4 日,米勒博士因心肌梗塞突发逝世,享年 79 岁。
马海德博士则成了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后来的几十年里,他以对麻风病治疗的历史性
贡献而永载史册。

(七 )

1949 年 10 月 1 日,马海德博士在天安门参加了开国大典,也是这一天,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
了马海德的中国国籍证明,马海德成为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此后,马海德以普济苍
生的医者之心,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一项神圣的事业̶̶治疗性病和麻风病。

11
北京军管会清查妓院的工作,马海德博士积极参加,帮助治疗集中妓女的性病。以此为契机,马
海德成为了新中国性病皮肤病研究的前驱。麻风病长期被认为是一种可怕的疾病,麻风病人在各
国都长期受到歧视。对待麻风病人,常常可以可出一个医生大仁大勇的医德。当年格瓦拉就曾作
为志愿者到一个隔离麻风病人的小岛上帮助麻风病人,此事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格瓦拉的人生
道路。

从资料上看,马海德 1953 年在北京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


所的前身),1954 年 5 月起担任该所顾问。1958 年 8 月兼任防治研究组组长,主要从事性病、
麻风、头癣等防治研究。1963 年 5 月起,兼任新组建的麻风病研究室首任主任,直至因医科院皮
研所南迁(江苏) 而于 1969 年 12 月调离。其间,马海德的足迹踏遍了中国大地,特别是很多边
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性病麻风病知识尤为缺乏。我不是医学专业的,从医学角度上
马海德的贡献到底有多少,我也说不上来。他在医学上的贡献,有专业杂志可查。但马海德为了
消除人们对麻风病人的歧视,与病人接触时, 不穿传统的隔离衣,不戴口罩、手套,和病人促
膝谈心,仔细检查病情,与病人共度春节佳节 ,确实体现出一名医生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很
让我觉得感动。几十年间,马海德既是预防治疗专家,又是预防治疗的组织者,新中国对麻风病
的预防治疗,与马海德的名字牢牢的联系在一起。

1988 年 9 月 23 日,卫生部授予马海德 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 荣誉称号,l988 年 10 月 3


日,马海德博士在北京病逝,享年 78 岁。晚年的马海德博士回顾自己的道路,曾经说 能够为
这样的人民,这样伟大的理想而献身,的确是值得羡慕的,因为只有为人民服务的道路才是洒满
阳光的大道 , 如果让我重新开始生活,我还是要选择这条道路!这是毫无疑义的。

偶然的机会,读到过有关三位国际主义战士的一点资料,促成了多年后我写成了这个帖子。他们
都已逝去多年,但其传奇人生、感人情怀,却不应随生命逝去,理当长存于热爱理想的人们心中。

(左)汉斯·米勒墓碑‐八宝山 / (中)马海德墓碑‐八宝山 /(右)罗生特墓碑‐特拉维夫

1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