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一個材料界老兵的回憶 林垂宙

我和中國材料科學會結緣,應是從 1983 年開始。


在此後的十年裡,我和學會有多方面的關係,可說是我人
生中最愉快的一章。

公元 1983 年的春天,我從美國回台, 就任工業


技術研究院工材料研究所所長,並籌擬工業材料研究發展
計劃。 這個國家性的計劃,要向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
先生所領導的材料科技指導小組作進度報告。 因此常常
有機會和唐君鈞、失伯禎、桂體剛、魏傳曾、徐國安、莊

以德等諸位先進碩彥請教。唐院長是中山科學院院長,材
料界的泰斗,吳、魏都曾先後擔任學會的理事長。我和學
會從此結下不解之緣。

其實我和材料界,倒不是完全陌生的。 早在
1977-78 年間,我到清華大學執教,正好碰上美國卡特總
統當政,此公任內建樹平平,比較重大的可說是中美斷
交。記得當時警訊從中夜傳來,全國民情激憤,深覺非發
奮圖強,不足以自救自立。 清大的劉國雄、萬其明、陳
力俊等幾位教授,倡議發展合金鋼真空冶鍊技術。 我作
成建議,得到行政院院長孫運璿的支持,經行政院院會報
告,獲得撥款二千萬元,在清華成立合金鋼實驗室。 這
個數目,當時在學術界,可說是近乎天文數字,材料界的
同仁,不論在台南在台北,對政府的決心,同感興奮。這
段時間,可說是台灣國際情勢危疑震撼的時候。 可是全

國上下,團結努力, 在各項科技方面努力發展,可以說
奠定了以後廿年成長的基礎。 r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J ,
豈不是就是這樣。 孫、院長當時說道 r 今天不做自由鬥
士,明日將為海上流氏 J ,這句話是何等沉重和李壯,我
到今天仍深深受到感動。

這個時候,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委徐賢修先生,覺得
台灣的石化基礎很好,應該發展高分子科技,使我們的石
化產業和有關的民用產業,能更上一層樓,增加在國際上
的競爭力。 我在杜邦公司工作十幾年,對高分子聚合物
的上中下游各項環節,多少有些了解,徐主委要我組織一
個專家小組,替國家高分子科技的發展,作個計劃。 我
當時可說是少不史事,貿然答應了。 後來覺得茲事體大,
非集思廣益,恐怕做不好,所以我和許多專家請教後,邀
請了國內許多先進,如董世芬、王國琦、吳澄清、胡德、、
陳壽安、陳劉旺、林書;為、周明吉、吳謀泰、郭人鳳、
薛敬和等的參與,勾畫t 了一個產、官、學、研各界可以互
相結合的藍圖。 這項工作,可以說是大型科技計劃規劃
的雛型。 當時大家興高采烈的討論該做甚麼,談如何做,

一點都不必去考庭、政治、經費上的問題。 因為徐主委表
示,專家們的責任是提出構思,建議優先次序。 至於措
經費,克服路障,是政府的責任。現在想來,這豈不是
「大有為政府」應有的擔當嗎?

有了這兩件事當背景,工業材料研究發展計劃,很
快就有了一個輪廓。我感覺最適當和產、官、學、研溝通
的場合,就是中國材料學會,所以我對學會的工作,開始
有些實質的參與。

材料是工業的基礎。所有物質的使用能在經濟上發
生價值,都依附在材料的本體上。 這就是政府把材料科
技選定為國家重點科技的主要原因。 規劃中的工業材科
研究發展計劃的特色,是針對台灣當前及未來工業發展的

(231098.doc)CIÚllese Arti cIel/wd3.1_syy 2


需要,把材料科技的範疇擴大,使它從傳統的金屬材料,
涵蓋到有機材料(高分子聚合物),無機材料(精密陶瓷),
半導體材料(矽及化合物),被合材料(塑膠及碳纖維)、
材料測試及材料保固(腐蝕防治及壽命評估)等。這個材料

計劃,除了分頭在各大學尋求重點參與外,主體可說是在
工研院材料所進行。 當時協助這個計劃的同事,包括陳
力俊、失信田、施漢章、吳泰伯、金重勳、李汝桐、
廖學誠、洪敏雄、張 )1民太、顧鈞豪、吳建國、盧宏陽、
高伯威、 一 凶 手呈一麟、 鄭國勇、 鄒若齊、 陳文源對都是科

技界的翹楚。 此外林敏雄、陳興時、吳秉天、李立中、
劉仲明、汪建氏、張壽彰、栗愛綱、鍾自強、傅兆章、
洪健龍、倪函煙、劉榮,室、、劉榮隆等,陸續成了工研院
的領導中堅。 很可貴的是以前氏間與國防界研究人員來
往不是很密切,但是透過這個計劃,許多國防科技機構在
許樹恩、鄭毓珊、賀俊等諸位先生的帶領下,亦多方協助
計劃的推動。至於半導體界的學者,如張俊彥,傅勝利,
李朔:本、黃凱風、郭政次、黃患良等亦走出了電子研究
的超級潔淨室,和一般「黑手」紋的材料工程師,互相砌
磋。

在這個情況下,不到幾年的工夫,由於眾人的參與,
材料學會的會務可說是蒸蒸日上。 我們又決定把學會的
年會,從南到北,輪流到各主要材料科教單位舉行。現在
我還記得學會在西子灣中山大學,台南成功大學,台中逢
甲大學,新竹工研院,交通大學,台北台灣大學,大同工
學院等開會的盛況。在三、五年的時間,材料學會的會員
激增,論文的發表,從幾十到幾百,論文集從薄薄的十來
頁,變成了厚厚的上千頁。 我在一次行政院科技顧問會
議中作了一個報告,與會的各國顧問,都覺得是一個很了
不起的科學活動,對台灣材料界的發展,增加了很多興
趣。

(231098.doc)Chinese Altic1 e1/wd3.1_syy 3


隨著工研院工材所的成立及材料計劃的推動,學會
會務的工作,原本在龍潭中科院主持,因為地理環境及各
界來往的關係,就慢慢轉到工研院材科所來了。 逐漸加
上一些電腦建檔、會務清理等工作,學會的工作,史上軌
道。 材抖所的范心梅兄,不'陣其煩的經經營各項會務,
難能可貴。

在 1983-1993 這段時間裡,許多國際上知名的學者,
因為工業材料計劃的關係,常常到台灣來協助。 他們或

在學校,或在工廠,或在政府,或在工研院,從不同的角
度,提出寶貴的見解,搭起多項國際性的橋樑。許多大師
級的人物,如賽滋 (Fred Sei tz) ,阿克漢 (Pierre
Aigrain) 、 赫克門 (Norman Hackerman) 、 柯;美
(Morn ‘ s Cohen) 、'弗來明 (Mert Fleming) 、'湯瑪士
(Gareth Thomas) 、賈菲 (Robert Jeffy) 等,都留下助人
不倦的風範。 日本藉的鈴木弘茂 (Hiroshige Suzuki)
教授,對我們精密陶瓷科技的發展,可說是有關鍵性的影
嚮,使我感念不已。 更多的華裔在美國的學者,他們在
學校或公司裡,都有崇高的地位,更熱誠的提供建言,常

常披星戴月,僕僕風塵;犧牲假期,出錢出力,協助推動
計劃、訓練後進等等。 這一群材料界的先進,如李振
氏、卓以和、朱經武、蔡維崙、田增英、非土經寧、錢嘉陵、
王圓金、孫、錦德、余瑞礎、趙以甦、程海束,還有已不幸
作故的陳煜燿 (Gilbert Chin) 兄等,循循善誘,指導後
進,研擬對策,討論決疑。他們對材料科計劃都有很多深
切的貢獻他們來台時,亦常是材料學會會議上的嘉賓。
我個人喜歡讀歷史,對若干文風鼎盛時代的人才著集,腦
力激蕩,如三圈,盛唐,氏初的盛況,時深嚮往。 回想
起來,八零年代材料界中的人士,雖然在一個很小的天地

ο31098.doc)Ch泊ese Articlel/wd3.1_syy 4
裡,但是大家的相互抵稿之中,精誠相與,惺惺相惜的種
種亦差可比擬了。

在 1987 年間,美國西北大學的張邦衡教授擔任美
國材料學會 (MRS) 會長,以促進國際材料科學界的合作為
職志。 我代表學會,與他及 MRS 的領導人物多次磋商,
終使中國材料學會,成為國際材料學會 (IMRS) 的創始會
員。 其間與北京清華大學的李恆德教授亦唔談多次, 謀
求兩岸科技人士共同參與 IMRS 的途徑。 中間因多項因素
的交錯,轉折頗多,但台海兩岸科技界的來住,都因之推
進一大步,將來當再找機會仔細說明。

在 1990 年初期,學會研商發行一國際性的學術利
物。 經多方研討,最後與荷蘭 Elsevier 出版公司達成
協議,由學會主辦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的
編務。 Elsevier 為國際著名之學術出版社,經雙方合作,
現時 MCP 已成為國際水準之學術刊物,並獲國家性獎勵多
次。 MCP 之科學顧問群,網羅國際知名之材料科學家擔
任,而實際編務,多年來均靠陳力俊、杜經寧、程海束的
領導。 陳力俊教授為此雜誌,苦心孤詣,辛苦備嘗。學
會同時出版一中文雜誌「材料科學 J ,由吳信回教授主持
編務。 這刊物水平格調均高,亦為國內最優秀之科學刊
物之一。陳、吳兩位,均君子一諾之豪情,堅毅不拔精神,
均為材料界同仁,樹立典型。 MCP 之出刊,所需經費不
賞,幸獲中國技術服務社,李國鼎基金會及若干工業界領
導的支持。

我自 1994 年春在工研院院長任滿退休後,徜徉於
美國、東南亞各地, 已逐漸與中國材料學會脫隊。 近年
來重拾教育行政工作,對科學研究的實務,已經不能劍及

(231098.doc)Chinese Arti c1 el/wd3.1_syy 5


屐及,徒口莫奈何。但懷想、昔日交往的同仁,有些談笑指顧
問,雄姿英發,有些溫文爾雅,如春風拂面。 每想到這
些老友們,腦海裡都鋒印著他們的影子,歷歷如在眼前。
中國材料學會,正是三十而立,如今已成為國內重要的學
術團體,我謹借此時機,表達個人對學會的慶賀,亦虔誠
祝福每位會友福泰康寧。

林垂宙

(231098 .doc)Chin的e Article1/wd3.1 _syy 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