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

幸福 經濟 國 強民富 :

創造 工作機 會的經 濟發展 策略

政策撰稿小組

在全球化大的趨勢下,台灣的經濟發展已進入了新的階段,但是面對新的

環境,以及全然不同的挑戰,我們的整體經濟發展戰略如果還停留在舊時代的

思考,就會讓我們停滯不前,難以破繭而出。

過去,台灣整體經濟發展的舊戰略是:重視經濟成長,輕忽環境生態,並

強調壓低勞動成本的生產模式,以取得國際競爭力。不少台灣廠商在這種舊戰略

的思維下,面對國內勞工、土地及環保成本高漲,選擇維持原有的「降低成本」策

略,大量出走到後進國家—尤其是中國—以五倍、十倍或更大的規模,複製過去

在台灣成功的經驗,而不願接受新的挑戰,繼續投資台灣,積極參與台灣未來

的發展。但是,這種「到中國複製過去成功經驗」的策略,即使獲致成果,能享受

到利益的也只是那些赴中國投資及工作的企業主、高階管理及高科技人士,不少

台灣勞工因此而失業,台灣受薪階級的薪資因此而被拉低,台灣家庭間的所得

差距也因而擴大。

由於「到中國複製過去在台灣成功的經驗」蔚為風氣,使得到了 2005 年的時

候,台灣對外投資有七成以上集中在中國(見表一),成為全世界最依賴中國

的國家,與鄰近國家南韓及日本相較,台灣對中國的投資比重亦高出甚多(見

表二)。中國歷年來所吸引的外人直接投資約為 5600 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台

灣,而中國對台灣的併吞敵意既沒有因此而稍有緩和,甚至還變本加厲,通過

了形同宣戰的反分裂法。當台商在中國逐漸形成完整的生產體系時,許多原本不

1
必赴中國投資生產的廠商也被迫前進中國,同時台商在中國生產所需要的零組

件、半成品由台灣供應的比率由 1992 年的 69.07%降至 2004 年的 46.1%,顯示台

灣與中國經貿往來已由互補關係轉為替代關係。

表一:我國對外投資以投資中國比重最高

中國 香港 加勒比 日本 美國 歐盟

19 99 2 7 .7 2 .7 3 0 .1 2. 7 9. 8 1. 3
20 00 3 3 .9 1 .4 3 .2 4. 1 11.2 0. 8
20 01 3 8 .8 1 .3 5 .5 2. 4 1 5 .2 0. 6
20 02 5 3 .4 2 .8 5 .1 0. 3 8 1. 7
20 03 5 3 .7 7 .5 4 .9 1. 2 5. 4 0. 9
20 04 6 7 .2 1 .4 3 .0 1. 4 5. 4 0. 6
20 05 5 8 .7 1 .0 1 0 .6 0. 7 7. 8 0. 7
20 06 6 3 .9 2 .2 1 5 .2 0. 9 7. 1 0. 6

表二:各國對中國投資占其對外投資比重

2
臺灣 南韓 日本
2000 3 3 .9 3 % 1 2 .2 2 % 2 .0 4 %
2001 3 8 .8 0 % 11.29% 4 .6 4 %
2002 5 3 .3 8 % 2 4 .5 5 % 4 .8 8 %
2003 5 3 .6 6 % 3 3 .2 2 % 8 .5 9 %
2004 6 7 .2 4 % 3 8 .3 7 % 1 2 .9 6 %
2005 7 1 .0 5 % — —

這種「到中國複製台灣成功經驗」的策略對個別廠商而言,可能眼前的轉型

代價最輕,但是台灣社會整體卻付出很大的代價,因為這會使得廠商對台灣的

投資不足,大幅減少台灣產業升級的動能。

我認為,為了讓台灣全體人民能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未來台灣的整體發

展策略,應該由放任廠商「到中國複製台灣成功的經驗」,調整為鼓勵政府與人

民「將先進國家成功的經驗引進台灣」,發展目標應由只追求高經濟成長率改為

追求創造工作機會的經濟成長、社會公平正義與環境生態並重的永續發展模式以

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經濟發展策略應著重工作機會的創造,藉發展精緻多樣的

內需產業,建設優質生活環境吸引世界各國人士來台消費、創業與生活,讓世界

各國的雞蛋放到台灣的籃子裡取代目前將台灣的雞蛋只放到中國的偏差現象。簡

單的說,新的台灣經濟發展策略是揚棄現有的以中國為主體的全球佈局改為以

台灣為主體的全球佈局,確保台灣經濟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將台灣經濟

命脈鎖死在中國。

在我看來,經濟戰略的願景正是推動台灣經濟轉型的戰略思考中,經常被

忽略,卻是非常重要的戰略元素。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梭羅(Lester

Thurow)教授曾經指出,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只有兩種賺錢的方法。第一種是:

3
趕快到低工資的開發中國家投資生產以降低成本;第二種則是:發展知識創意

經濟,生產別人無法生產的商品,以提高商品的附加價值。由於台灣廠商以往的

競爭力大多是靠低工資和低成本,因此很自然的,面對國內勞動及土地成本上

升時,台灣許多廠商的立即反應是,靈活採取第一種做法,出走中國趕快降低

成本。可惜這種「降低成本」的策略太過容易,而太多人都做的結果必然使產品價

格下降,很快就會變成微利、甚至無利可圖的情況,更降低政府規範產業外移的

效果。

事實上,以台灣在美國取得專利數目高居全球第四名的能力,我們不只應

該,也有實力發展知識創意經濟,走第二種「創造價值」的策略。可惜的是,當越

來越多廠商認識到,只是到後進國家投資以降低成本,卻忽略升級的重要性,

是一種炒短線而難以持久的發展策略時,國內還有一些政治領導者、媒體與學者

或者是因為淺見盲目,或者是基於「親中」的意識形態,認為「中國是台灣未來的

唯一希望」,提出「一中市場」,更一逕鼓吹全面「錢進中國」,這些都讓台灣的經

濟轉型困難度愈來愈高,對個別廠商以及台灣皆無好處。

我所以強調「幸福經濟」,正是要台灣產業能夠跳出低成本競爭的削價紅海,

而能向先進國家的生產力與創新能力看齊,力爭上游,讓台灣的經濟發展能夠

悠遊於知識經濟的創意創新藍海之中。過去這些年,我們看到不少台灣廠商在這

條轉型路上走得相當成功,包括自行車業、紡織業、運動器材業、醫療用品業等等,

都出現了世界知名的品牌,也讓我們看到台灣經濟轉型後,令人充滿期待的未

來。

台灣的產業發展是有厚實的傳統及利基的,特別是我們的高等教育素質勞

動力、製造經驗、企業家精神、以及世界競爭力排名中名列前茅的科技能力。無論

如何,用知名手機品牌諾基亞的格言來說:科 技, 始終 來自 於人 性 ;台灣的

4
產業要成功轉型,要逐步脫離代工製造、削價競爭、微利經濟的宿命,就必須能

夠有能力讓科技符合人性需求,或者說,有能力將高科技轉化為個人與社

會的幸福生活,這就是附加價值最重要的泉源,也是 「幸福經濟」 的重要

意涵。

面對全球化的衝擊,台灣經濟正處於轉型的關鍵階段。用台灣民間的話來說,

也就是台灣的經濟正在「轉大人」。做為一個國家領導者,在思考如何推動台灣 經

濟順利「轉大人」的時候,必須有面對問題的勇氣,然後基於所服膺的價值理念,

提出整套的戰略思考做為未來具體策略的指導原則,才不會陷入左右為難、甚至

自相矛盾的困境。目前國內對於未來台灣發展方向與策略還有不少爭議,就是因

為許多人對經濟戰略中的幾個重要因素有所誤解或缺乏了解,才會提出一些其

實會讓台灣經濟難以轉型、產業結構難以升級的政策。我認為創造工作機會是未

來經濟發展策略的終極目標,而具體策略則分為珍惜傳統產業以維持工作機會,

發展新興產業創造工作機會,發展與先進國家更密切的經貿關係,以吸引外國

資金、技術、高科技人才來台,以及政府應做的:適度規劃產業外移,避免工作

機會過度流失,推動綠色財政改革,以建構一個有競爭力的租稅環境,及加強

公共建設以提高國家競爭力。

1、 珍惜 傳統產 業維持 工作機 會

1. 協助中小企業進行在地轉型

為了增加工作機會,除了積極發展各項提升生活品質的內需產業外,也要

珍惜台灣既有的傳統製造業。傳統製造業中為數不少屬於中小企業型態,如何透

過研發或協助中小企業取得必要技術進行在地升級成為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或發

5
展成為具有在地特色的地方產業,擴大和國外產品的區隔,透過價值的創造提

供給員工較高的薪資。短期內,即使這些產業在地升級程度不足,仍可讓中低技

術勞工保有一定的工作機會,否則大量的失業勞工恐非知識型產業或提升生活

品質內需產業所能吸收。因此,政府除需積極努力協助中小企業取得必要技術及

知識以進行在地升級外,也要排除中小企業在資金取得與稅制或其他制度上受

到不公平的待遇。

若我們放棄傳統製造業,不重視中小企業的重要性,則目前占全國就業量

兩成上下的製造業勞工,絕大部份將會失業,且相關的水電供應及運輸倉儲等

產業的勞工也會因此受到拖累。就像以研究國家競爭力而享譽國際哈佛大學波特

(Michael E. Porter)教授所說:「忘了在台灣就地升級的努力,使得台灣以往雖

是全球傳統產業最大的出口國,但目前傳統產業在台灣經濟的比重甚至低於某

些先進國家,並造成不少勞工的失業。」所以,我們不應輕易放棄傳統製造業 ,

更應積極協助中小企業繼續生存發展,以維持工作機會,作為未來再升級和永

續經營的基礎。

 政府協助中小企業成立各類型同盟,以加速推動產業創新、企業升級

研發創新及國際行銷。

 鼓勵中小企業提升技術及環保標準,對於中小企業因技術升級或污

染防制所從事的投資,政府應給予利息補貼。

 對中小企業申請外勞,依三 D(骯髒、艱苦、危險)行業特性或三班

生產需求,優先核配補充性外勞。

2. 提高製造業的附加價值

6
近十年台灣製造業在整體經濟比重逐步下降,由 1986 年占 GDP 的 39.35%

的最高點,下降到 2006 年的 22%。這種製造業比重下降的現象常被稱為產業空

洞化。製造業比重下降現象雖然已發生在先進國家,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不應注

意製造業的成長。若製造業發展太慢,其他部門的發展也隨之趨緩。

未來製造業的走向,應是運用知識與科技提升產品價值與強化全球分工。

過去,我國製造業所取得成就,以優良的製造能力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但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開發中國家的製造優勢將逐步取代我國的製造優勢,因此

產業技術的提升,實刻不容緩。另外,過去我國在資訊電子業之全球分工的發展

模式上,已經取得統合及樞紐之地位,未來我國應更積極發揚這樣的角色。

 運用政府資源以及其他長期資金,投資新興產業。

 提升育成中心效能,以培育更多新世代企業家。

 排除不利於新興產業發展的法規及環境障礙。

 鼓勵企業有計劃地派遣人員到國外學習新技術。

 加速專利權審查及爭議處理,以掌握新技術的時效。

 國防支出合理運用於支持國內產業之科技發展。

 積極引進外國籍科技專家來台定居工作,並結合具有科技與管理

專業背景的海外臺灣人於其居住地協助國內廠商取得企業轉型與

升級所需的技術資訊,以及建立行銷管道。

 逐年提升政府科技研發預算。

 積極培訓研發人員,以提升製造業研發人員佔就業人口比重。

7
2、 發展 新興產 業創造 工作機 會

全球化經濟的競爭下,一個國家若無法不斷有新興產業、商品或技術出現,

極難維持高所得國家的地位。新興產業種類繁多,政府不可能確知何種產業適合

在國內發展,因此,政府要加強營造新興產業發展的環境,由民間自己挑選發

展方向。而對於國際技術趨勢及我國現有條件,可能性較高的產業發展方向,政

府應優先提供其發展的環境。

1. 發展綠色潔淨能源產業

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宣布建立「非核家園」的國家。2002 年 11 月 19 日立法院三

讀通過的《環境基本法》,第 23 條明列:「政府應訂定計畫,逐步達成非核家園

目標」,使「非核家園」的理念得以法制化。為了要早日達成「非核家園」的終極目

標,台灣必須建立以節約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及發展綠色潔淨能源為核心的前瞻

性能源政策,以促進綠色潔淨能源產業的發展。

能源是工業社會所有經濟活動所必須,基於國家經濟安全降低我國對外國

能源供給過度依賴,政府有必要制定能源安全策略,以維持未來發展並減少國

外政經因素對國內經濟活動的衝擊。先進國家已經開始透過燃料轉換及效率提昇,

降低能源使用對環境生態的衝擊。面對未來傳統能源供應逐漸減少,台灣又缺乏

足夠的自產能源,我們能源使用模式必須有所變革。

8
發展綠色能源產業乃是建立在環境正義基礎上之優質的經濟發展策略,不

僅可以促進產業結構往環境友善的低碳經濟發展,且可提高自主能源的比重,

降低進口能源的依賴度,而改善能源供應的安全性。同時,發展綠色能源產業也

將對全球因應地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減量有所貢獻。

 透過法規設計與經濟誘因,增加再生能源研發經費,開拓再生能源市

場,持續推動再生能源「風光雙十計畫」,逐年增加再生能源利用的比

率。

 檢討相關法規制度,規劃太陽光電發展誘因,積極推動太陽光電系統 ,

全力推廣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發電系統。

 協調各部會積極推動生質燃料生產與運用,有效利用休耕農地栽種生

質作物。

 政府機關、學校率先節約能源,五年內全面更新省能照明、空調設備及

交通號誌。

 推動舊建築節能改善,擴大推動綠建築。

2. 發展文化創意及數位內容產業

面對國際競爭,提升產品及服務的競爭力是台灣產業在世界市場生存與發

展的關鍵。台灣擁有卓越的生產技術能力以及豐富的製造經驗,更是全球資訊產

品的最大製造供應地。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由於中國生產技術力的提升加上低廉

9
的生產成本,台灣的優勢正逐漸消失。為進一步提升「台灣製造」產品的價值,我

們必須在設計、研發、創新等領域努力,以提升台灣製造商品與服務業的國際競

爭力。提升「台灣製造」產品的價值,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發掘並利用台灣多元

且獨具特色的文化,結合創意設計,讓創意設計成為最具威力的競爭利器。企業

進行「產品差異化」過程中,更需借重設計意識的提升,從生活中體驗設計的價

值,才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英國最早體認到設計是面對強大國際競爭壓力下,提升商品與服務競爭力

最有力的武器,英國政府更積極制定國家設計政策。日本在戰後極短時間內能迅

速復甦經濟,進而成為世界經濟強權,其中企業對於工業設計的重視是重要因

素之一,日本政府已著手規劃國家設計政策,整合民間的設計資源,提高國內

產業競爭力,視創意設計為一項新興產業,將日本的設計力推向國際市場。韓國

歷經亞洲金融風暴,韓國政府亦了解到唯有透過創意設計,才能在這場國際競

賽中勝出。這些國家都設有主導設計政策的政府機構,其中英國著眼世界以設計

強國為發展目標,結合產業,著重宣導及資訊知識庫的建立;日本除推動創意

設計產業外,更促使地方政府對設計的重視,鼓勵日本企業投入設計,形成全

國、地方與企業三方的夥伴關係;韓國則以創意設計產業為軸心,注重設計師、

企業設計部門及民間部門設計意識的建立。我們應迎頭趕上。

與文化創意產業關係非常密切的數位內容產業,則是具有發展知識經濟與

數位經濟之指標意義,除可促進傳統產業提升其知識含量進而轉型成為知識型

產業,亦是提升臺灣整體產業競爭力的基礎。數位內容產業涵蓋內容軟體、網路

服務、行動應用服務、數位影音、數位遊戲、數位學習、數位出版與典藏、電腦動畫

等,是台灣新興且具高度成長潛力的產業。未來應建構台灣成為亞太數位內容設

計、開發與製作的重鎮,並帶動週邊衍生性知識型產業之發展。

10
文化創意及數位內容產業不但是附加價值高又勞力密集的產業更是低耗能

產業。因此,發展文化創意及數位內容產業不但有助於促進產業升級,且可創造

更多工作機會,又少傷害環境生態,完全符合新黃金三角的「永續發展」原則。

 政府應設立專責機構負責國家設計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國家設計政策

的目標不只是個別產品設計的提升,而是著眼於具有策略性、前瞻性的

長遠政策規劃,同時政府應加強產業對設計的了解與重視。

 文化創意設計人才培育應質量並重,設計課程應符合產業對設計人力

的需求。

 提升全民的美學素養與創造力以改變社會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認知。

 美學教育應向下紮根,於各級教育體系中,加強美學教育。

 營造優質設計環境或設立創意園區,吸引設計群聚進駐,提供異業互

動良好的氛圍。

 政府應鼓勵企業成立設計部門,並促進產學合作。

 政府應鼓勵不同領域異業結盟的創業模式。

 積極推動「娛樂科技」(entertainment technology)的發展。

 利用數位學習科技擴大職業技能訓練,促進產業升級以及減少失業人

口。

 引進國外先進數位學習科技,移轉國內進行應用與開發。

 提升原住民文化園區、數位典藏、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保存等功能以強化

南島文化價值。

11
3. 發展生物及醫療科技 產業

生物科技之研究及產業的發展涵蓋農業生物技術、醫藥衛生技術、基因科技

等相關領域。生物技術產業亦是我國具有高度成長潛力的產業,未來應厚植國內

生物醫農製藥相關科技產業之基礎,量產具有創新性、前瞻性與本土性的生物科

技產品,促進我國生技產業之國際競爭力。藉由先進生物製藥技術的研發與引進,

則可提升我國生物科技產業的附加價值,有助於促進產業升級。未來生物及醫療

科技產業發展的策略應重視下列幾項重點為:

 落實「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建立生醫領域產官學研互動機制,以帶

動台灣生技產業發展。

 鼓勵生醫領域的創新研發,政府人力與資源的投注應著重於難度較高

的新藥及高階醫療器材研發為主,並運用台灣資訊通訊科技的產業優

勢。

 提升智慧財產權價值是未來生醫產業發展的方向,政府應鼓勵生醫領

域原創性專利的研發,並藉智財銀行所累積各種專利以發揮應用乘數

效果。

 建構生醫創新產業聚落,藉南港生醫園區、新竹生醫園區、高雄生技園

區等的建立,帶動生醫產業的群聚效應,以吸引國際生醫大廠來台投

資。

4. 鼓勵金融服務業開發新產品

 因應未來台灣社會及經濟之變遷,政府應儘速調整過時的管制心

12
態,積極鼓勵金融業開發新產品。

 撤除不當管制,使國內外金融機構能在同一立足點上,於國內及

國外市場公平競爭。

 檢討現行稅制,建立我國金融商品課稅原則之一致性。

三、 發展 與先進 國家更 密切經 貿關係

我們應選擇積極與先進國家合作,在全球經貿網絡的定位調整過程中,應把

台灣變成一個資金、技術及高科技人才輸入國。高科技人才來台工作需要台灣有

一個符合先進國家標準的高品質生活環境,豐富的文化活動,多元且完整的教

育體系,好生活的地方。

 推動加入國際經濟合作組織。

 聯合其他國家在亞太地區設立自由貿易區。

 加強培訓國際事務與經貿人才,擴大與先進國家人才與智庫交流。

 營造有利於外商來台經營的工作環境,以吸引更多外資及人才。

 結合政府與民間企業力量,擴大對先進國家投資與技術合作。

 政府應協助產業與先進國家技術合作,以維持國內產業的多樣性。

13
四、 適度規 範產業 外移避 免工作 機會流 失

政府在 1990 年 8 月發佈「對大陸地區從事間接投資或技術合作管理辦法」後,

國內廠商赴中國投資開始有依據可循。在 1993-1999 年期間,由於李登輝前總統

提出「戒急用忍」政策,國民黨內主張快速西進的親中急統派,讓政府對台商投

資中國採取比較嚴格的規範與管制。當時,台商對中國投資金額占我國 GDP 比

重大致都維持在 0.5%上下,並未出現明顯的增加趨勢。

2001 年,為了因應國際經濟不景氣的挑戰,新政府召開經發會,其中的兩

岸組達成了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政策的共識。令人遺憾的是,

雖然行政部門一再宣示「有效管理」是「積極開放」的前提,但實際上,行政部門

對廠商投資中國的各項管理機制,並未隨著環境與情勢的改變或新的需要而有

所調整。結果是「有效管理」不足,「積極開放」如洩洪般,導致台商投資中國金額

占我國 GDP 的比重從 1999 年的 0.5%快速增加到 2004 年的 2.2%,四年間急增了

快兩倍半(見圖一)。顯示單一的投資上限的規範已無法有效抑制台商赴中國投

資,我們必須找出更有效的機制才能有效抑制此種過度投資中國的趨勢。

圖一: 19 99 年後台商投資中國占 GDP 比重呈現上升趨勢

14
2.50

樣本期間:1991-2005
2.00

1.50

1.00

0.50

0.0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由於廠商投資中國對國內現有產業結構完整性,高科技人才流失,工作機

會以及所得分配平均度都有不同程度影響,加上廠商投資中國若涉及敏感科技

更會對國家經濟安全有不同面向、不同程度的衝擊,加上中國對台灣深具敵意,

故行政部門對廠商投資中國或產業外移應有長遠整體的戰略規劃;於核准台灣

投資中國前做整體評估,舉行聽證會廣納各方意見,並於核准後從事追蹤且考

核。對相關產業和勞工所造成的傷害,這也是 WTO 規範下的合理安全措施,我

們同時要注意中國利用惡性傾銷成為迫使國內廠商到中國投資的可能性。我們要

注意的是單一投資案件是否會造成相關產業不得不跟進投資的後果?可不可能

造成同業間惡性價格競爭以致最後大家都無利可圖?會不會破壞我國產業在國

際間原有的領先地位?以及是否可能使我國獨特的技術外流,使我們未來技術

及產業的發展受到妨礙等等問題。

 臺灣與中國間產業分工只是台灣廠商全球佈局的一環,政府應由維持
科技優勢及減輕對台灣社會的傷害來規範台灣產業外移。
 政府應建立適當的產業外移管理機制,有效遏止廠商偷跑行為,確保
國內產業的完整性,發揮群聚效果,提升產業競爭力。
 赴中國投資的個案審查機制必須遵循動態管理的原則。審查的項目包括:

15
相對投資、政經風險、投資分散度、國內外投資比例、國內技術計畫、技術
輸出對產業影響、對失業、產業完整性以及國家經濟安全的衝擊,並以
租稅優惠及其他獎勵措施做為規範的政策籌碼。提高參與審核層級,除
產官學界外,應引進利害關係人。核准後亦應定期報告其投資進度。
 完成「敏感科技保護法」立法工作,以保護國人智慧結晶及技術不外流,
保持台灣產業的科技優勢。
 禁止政府資助財團法人及政府研究機構前往中國設立研發據點,並禁
止由政府預算補助所研發的技術移轉給中國。

五、 推動綠 色財政 改革建 立有競 爭力的 租稅環 境

綠色財政改革是推動永續發展一項最重要的政策工具,綠色財政改革不是

增稅,而是確立稅基的合理性,提高財政透明度,減少不符合「永續發展」原則

的政府支出。更具體的說,綠色稅制改革是在租稅中性的前提下,課徵能源稅,

同時減免一些中低收入戶的薪資所得稅,降低營利事業所得稅,以及達到調整

租稅負擔的目標:將所得別的租稅負擔轉至環境影響別的租稅負擔。這種租稅改

革不但可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也可促進公平正義,更達到創造工作機會,提

升投資意願的三贏效果。綠色財政改革,除了要利用綠色租稅體制解決市場經濟

體系運行中所產生的環境問題,更要解決因政府支出行為對環境生態所產生的

負面影響。所以,綠色財政改革除了建立綠色租稅體制外,更要全面檢討政府各

項支出對環境生態的衝擊。

全球化大趨勢下,鑒於所得稅制度的良窳,不僅攸關政府施政所需財源的

取得,更牽涉我國在全球快速變化環境下的國際競爭力。推動綠色財政改革的同

16
時,我們亦將重新建構有國際競爭力的所得稅制。

1. 循序漸進推動綠色財政改革,以創造環保、能源與經濟三贏效果。

2. 健全我國稅制,應從稅基的合理性出發,避免以往過度強調減稅的政策思

考。

 研議配套方案取消軍人、中小學教師免稅。

 二○○九年底即將期滿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中,不符合國際潮流的

租稅獎勵不宜延長;取消租稅獎勵所增加的稅收應優先用於降低個人

綜合所得稅以及營利事業所得稅。

 推動能源稅制,依租稅中立原則將依所得租稅負擔轉為對環境衝擊大

小決定租稅負擔。

3. 「能源稅」應依不同化石能源別單位熱值與含碳量,並兼顧消費用途屬性及

環保節能效果等訂定稅額從量課徵。實施能源稅後,併同考量取消汽車燃料

使用費及油氣類貨物稅,並推動稅、費制度改革。

4. 能源稅收淨額應優先用於降低個人綜合所得稅、營利事業所得稅,以及提供

環境能源相關研究發展支出,以維持租稅中立,創造雙重紅利效果;其次

用於公共建設、人力投資及社會福利;並將部分稅收分配予地方政府,促進

地方發展。

5. 取消對能源密集產業直接補貼或租稅減免。

6. 獎勵產業採取清潔生產製程及環保技術。

7. 建立鼓勵廠商投資與激勵人民工作意願的所得稅制

 研議配套方案後廢止未分配盈餘加徵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

17
 合理降低個人綜合所得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的差距。

 調降遺產稅稅率應反映資產外移的避稅成本,以創造資金回流的誘因,

擴大稅基增加稅收。

8. 提高政府部門綠色採購比重。

9. 政府應強化財政的自我管理,提高財政的透明度。

六、 加強公 共建設 提升國 家競爭 力

  提升國家競爭力,除了建立有競爭力的租稅環境外,政府必須提升非貿易

財部門的競爭優勢。重要的非貿易財包括:法令制度、行政效率、社會治安、環境

生態、生活品質以及其他硬體基礎設施的數量與品質。由於非貿易財較不易感受

到外來的競爭壓力,其發展往往較為落後。此時,政府必須設法積極提升重要非

貿易財供給的數量與品質,不然它可能成為台灣未來發展的瓶頸。政府必須有足

夠且穩定的財源才能提供數量充足、品質良好的非貿易財,所以,過度強調「國

際租稅競爭」短期內或許不致於傷害到政府籌措提供上述非貿易財所需財源的能

力;但以「國際租稅競爭」做為吸引外資或留住台商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政策工具

終究會影響到政府長期籌措財源能力,對此吸引外資及留住台商的力道將會有

所影響。我認為「提升國家競爭力」首要工作是加強公共建設。

1. 公共建設以長期夠用為原則,避免建設太多太大所造成的浪費。

2. 繼續推動民間參與國內重大公共建設,以提升公共服務水準,加速社會經

濟發展。

3. 政府開發的工業區及各種科技園區應有總量管制,以避免供給過剩。

18
4. 政府應協助廠商在工業區及各種科技園區附近開發完善機能的生活圈,提

供符合先進國家標準的教育與生活環境,以吸引更多人才。

5. 國有土地的管理與處分,應依永續利用原則考量全民使用之最佳利益,而

非僅考量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加。

6. 建置國有土地資訊平台,提供民間及政府部門運用。

7. 重大建設務必遵循生態工法之理念,辦理環境及景觀規劃。研訂景觀法,全

民致力建設美麗寶島。推動原住民部落社區更新。

8. 健全國土規劃,縮短城鄉差距,消弭南北失衡,並配合現代的資訊科技使

用,以減少運輸負擔。

9. 落實高鐵車站無縫轉運,構建西部城際高速軌道骨幹,縮短城鄉運輸時間。

10. 提升台鐵城際營運功能,加速推動東部鐵路電氣及雙軌計畫,完成環島城

際快速軌道路網。

11. 推動都會捷運、輕軌、公車系統整合,塑造永續都市軌道運輸環境並延伸城

際軌道服務。

1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