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中國 通史科 小組報 告

西漢
與唐朝的
軍事
陳偉龍063199

張昱元063226

黃政衡063225

譚思淦063223 

梁文皓063205

何婷姗06S085

第 1 頁,共 22 頁
中國通史 科小組報告 ...................................................................................................... ........................1

西漢與唐 朝的軍事 ................................................................................................................................ ...3

西漢的軍事 3
西漢軍隊的建立- 張昱元.............................................................................................................................3
漢朝與匈奴的戰法-黃政衡..........................................................................................................................6

唐朝的軍事 8
唐朝軍隊的建立- 何婷姍.............................................................................................................................8
唐代的軍事策略- 梁文皓...........................................................................................................................11

漢唐軍事的比較 - 陳偉龍 13
漢朝..............................................................................................................................................................13
唐朝..............................................................................................................................................................14

現代募兵與徵兵制的比較 16
以現代角度看漢的徵兵制..........................................................................................................................17
以現代角度看唐的彍騎募兵制..................................................................................................................17

後記 - 感想 20
主要資料來源 22

第 2 頁,共 22 頁
西漢與唐朝的軍事

在漫長的華夏歷史中,西漢和唐朝是中華文化最強勢的兩後時期,聲威

遠播,而其必不可少的,就是擁有著一支強大的軍隊。就讓我們他們的軍事

有甚麼獨特之處,使其國祚長逹幾百年之久。

西漢 的軍事

西漢軍隊的建立 - 張昱元

為了對付強大的外族-匈奴,西漢需要建立一支強大的
軍隊。在兵役方面,西漢時期的兵役制度主要分為三個:
I. 徵兵制
西漢前期以徵兵制為主要的兵役制度。一般徵召 23~56
歲的平民,但身高不 滿六尺二寸及殘疾的人可以免役。
被徵召的士兵將會服兩年兵役,一年為正卒,一年為戍
卒。正卒(又稱郡國兵)的工作是駐守所屬的郡,並維持
治安。戍卒的工作是負責國家的邊防。
II. 募兵制
募兵制的出現是開始於漢武帝增設了八校尉,分別為屯
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及羽林。招募所得
的士兵都會被分派至這七個營中。最初的招幕對象是熟
識胡、越兩地的漢人及少數民族。後來招幕的對象都是勇
氣、才智、體能等方面十分優秀的人,稱為「勇敢士」 。

III. 謪兵制 圖 1 –霍去病水墨畫


謪兵制為徵兵制的補充手段。對象為有罪的官吏、犯法逃
第 3 頁,共 22 頁
亡的人、贅婿、商人、曾經是商人、父母是商人、祖父母是商人,都是些有罪及社會地位
低的人。這些人因為想要建樹戰功以改變社會地位,或向來凶悍,所以作戰時都頗為
勇敢。

第 4 頁,共 22 頁
西漢軍隊的維持
西漢時期,尤其是漢武帝時,不斷對匈奴用兵,邊關所需糧食十分龐大。有記載漢朝
一支10281人的軍隊,一個月就消耗了199630斛的糧食,鹽1693斛,草
20多萬石,可以消耗驚人。為了維持這支軍隊,當時實行了以下各種措施。
I. 軍糧
A. 直接運送
西漢初期運送糧草的方法是依靠直接運送,由內地的郡縣送往邊關。但糧食運輸需要
大量人力物力,糧草在運送途中往往已消耗了十之八九,效率並不大。於是朝庭推出
「輸栗拜爵」的政策,鼓勵私人輸糧,私人運糧者都可以獲得一個官位。
B. 募民實邊
由於直接運送糧食的方法效用不大,所以漢文帝
時期,宰相晁錯提議募民實邊的政策。這是一種
軍事性的移民,鼓勵人民遷移至邊關的郡縣長
期居住,並且從事農業生產,以維持邊關的糧食
供應。可是那些遷移邊關居住的人民大都拖家帶
戶,他們所生產的糧食足夠供應自身家庭外,只
足夠維持兩名士兵,因此實際成效亦不大。
C. 屯田
有見及此,漢武帝時期推出了屯田的政策。在西
北邊大量設立新郡,招幕大批軍隊在那聚集,稱
為屯田兵。他們的工作是閒時種田,戰時從軍。在 圖 2, 人民拖家帶戶耕田
最鼎盛時期,士兵人數共60萬人,以每人可耕20畝田計,總共有1200萬畝
田,生產出的糧食不單足夠維持邊境的需要,更可以運回內地賑濟災民。
II. 軍費
A. 統一幣制,增加鑄錢
西漢時期為統一幣制,把以往所有銅錢熔掉以鑄造新錢。在軍費不足時更會增加鑄錢
的數目,以通漲的方式維持軍費。
B. 賦稅
國家規定每種職業的人都要繳交不同的賦稅。
例如會向農民徵收禾杆稅作喂戰馬之用。又例
如商人、放高利貸者則每2000錢徵收6%。
手工藝業每4000錢徵收3%。
C. 鹽鐵官營
西漢時期將鹽鐵歸為官營。《鹽鐵論,輕重篇 》
記載:「軍只出而用不斷」提到西漢時期鹽鐵的
盈利,令軍費非常充足。
III. 戰馬 圖 2 – 漢代的戰馬
如於對付匈奴時,3名步兵也不敵1名匈奴騎
第 5 頁,共 22 頁
兵,於是漢朝的軍隊轉以騎兵為主。但一場戰爭中,戰馬去時10萬,只有3萬歸來
可以戰馬的需求十分大。因此當時十分重視發展畜牧及養馬業,在西北地區大量開發
草原。另外,更鼓勵私養及帶馬從軍,目的都是為了保持戰馬的數目。

漢朝與匈奴的戰法 -黃政衡

在西漢時期,匈奴時刻威脅著漢朝的北部。匈奴是戰國時期的北狄。史記記載,單于
姓攣鞮氏,匈奴人稱他為撐犁孤塗單于。匈奴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全族均為能騎善射之士
漢初處匈奴已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他們作為遊牧民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長於騎
射,他們馬術精良,射術奇佳,只穿輕便,平時以打獵為生,有事則練習攻戰,從事攻
伐。根據<<史記.匈奴傳>>,匈奴被形容為「重虜獲,人人身為趨利,利則進,不利則退。」
他們在打仗時,能殺死敵人就賞酒,所有虜獲就給予個人,抓到俘虜就是他的奴婢,因
此匈奴人打仗時人人都全力作戰。而且匈奴的騎兵機動性強,飄忽不定,聚散無常,機動
力強,善於突擊,成為西漢的最大威脅。

至於西漢,由於西溪漢初期重步兵,面對匈奴的騎兵的高機動性所帶來的威脅,難
以抗擊匈奴的騎兵,阻止匈奴騎兵入侵,所以西漢更從戰法上進行多
項改革。
一. 建設騎兵
西漢至漢景帝起便重點建設騎兵,據<<史記>>記載,當時有
「民有車騎馬一匹,复卒三人」的政策,就是說百姓交出馬一匹,
就可以免三個人的兵役。同時,從漢景帝開始養苑馬以備軍用,
苑即國家養馬場所。到了漢武帝時已有苑馬四十五萬匹。而民間
亦養有很多馬匹,不論城市街巷田野都馬匹成群的景象。

二. 修築道路
秦末時,秦王為了鞏固國防,乃修建了馳道。漢朝時,仍然繼續
使用秦朝的馳道,並不斷加以修繕。當中雁門(郡治在今山西右 圖 3 – 漢銅騎俑

玉南)道路險阻,漢武帝發卒萬人,修築道路,以便大軍進攻匈奴。

三. 選拔青年將領
漢武帝認為要反擊匈奴,不能擢用原有的一批防邊宿將如韓安國、李廣、程不識等人
因為他們思想保守,缺乏運用騎兵集團在沙漠草原地帶進行大規模運動戰的指揮才
能和膽量。漢武帝為了訓練好、指揮好新建的強大騎兵,不拘一格地選拔、培育、重用
衛青、霍去病等善於新鮮事物、能指揮騎兵集團作戰的青年將領。

第 6 頁,共 22 頁
四. 武器
在西漢騎兵發展壯大,成為軍隊的主力軍種,取代戰車的位置。而兵種內西漢時期已
經有了輕騎兵和重騎兵之分。
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
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
重騎兵著甲,武器為戟,矛,
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
圖 4 -環首刀
大的馬匹用於衝鋒陷陣。
西漢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研製了更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亦稱為就是環首刀),
這種刀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為騎兵的重要武器。
西漢經過一連串改革,於漢武帝起反擊匈奴,經過三場主要戰役(即河南、河西及漠
北之役),西漢軍隊節節獲勝,而匈奴則於這些戰役中被殲人數累計高達十五萬之多,
已無力再與漢室相抗衡,西漢反擊成功。

圖 5, 西漢步兵

圖 6, 西漢士兵裝備,

第 7 頁,共 22 頁
唐朝 的軍事

唐朝軍隊的建立 - 何婷姍

唐代兵制中,順序有府兵制、彍騎制、藩鎮及禁軍。
《新唐書.兵志》云:「唐有天下 二
百餘年,而兵之大勢二變,其始盛時,有府兵,府兵後廢而有彍騎,彍騎又廢而方鎮之
兵盛矣。」所以,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兵制可謂府兵制及彍騎制 。

府兵制
唐代府兵制是一種計徵兵的徵兵制度。府兵制源自西魏,宇文泰建立於大統年間,北
周、隋朝亦實行了府兵制,其後得唐代繼承,應用於早期。高祖時,因國家草創,兵府只
設在關內地區,到太宗時,規模方才宏備,兵府也擴充到全國各地。中期被武則天破壞之
後,直至唐玄宗天寶年間取消,改而實行募兵制,前後歷時約二百年。後來的朝代有相似
的制度。

表格 1- 府兵組織表

組織 火  隊  旅 團  折衝 府

• 10 道
• 每一 折衝府 可出兵 1000 人
• 共 634 折衝府
長官 火長 隊正 旅帥 校尉 折衝 都尉

 負責 訓練, 處理日 常事務


 副職 —左右 果毅都 尉
人數 10 50 100 200 上府---1200 人 [共 6 團]

(共 5 火) (共 2 隊) (共 2 旅) 中府---1000 人 [共 5 團]
下府---800 人 [共 4 團]

府兵制的特點可概括為: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寓兵於農,兵農合一。
府兵制的兵源及徵集,當時唐代按農戶的貧富分為九等,從六等以上的富戶中,每
三丁徵集一強健者為府兵。由於他們家境較好,他們能供應自己所需的口糧和兵器。六等
以下的仍能從事務農,有利於農業生產,使國家的發展能得到維持,經濟亦能夠平衡。
府兵的種類按照他們的才能來劃分,懂得騎而射的府兵稱為「越騎」,其餘為步兵、武
第 8 頁,共 22 頁
騎、排手及步射。

組織編制方面,府兵的編制由小規模至大規模分成火、隊、旅、團、折衝府。以十人為一
火,設火長;合五火,成五十人為一隊,設隊正;合兩隊,成一百人為一旅,設旅帥;
合兩旅,成二百人為一團,設校尉。
在唐太宗時,天下分為十道,共置六百三十四折衝府,其中二百六十一個在關內首
都一帶,以加強中央軍力。折衝一詞取於古語「折衝於樽俎之間」,有不戰而勝之意。所有
折衝府全隸屬於中央的十六衛。
折衝府的人數可以府的等級來計算。府分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
八百人。而每一折衝府可出兵一千人,以六百三十四折衝府計算,當時的兵力達六十三萬
四千人之多。可見其組織嚴密。
折衝府的長官稱為折衝都尉,每府只有一位,負責訓練及處理日常事務。
副職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還有長史、兵曹、別將各一人,校尉六人。
府兵也稱為衛士或侍官。

職責方面,由於府兵制是以均田制為基礎的農兵合一制度,政府授田予成年男子。
衛士由所在地的折衝府統領,他們平常在家中勞動,耕地種田; 冬季農閒時由折衝都尉集
合起來,組織訓練,教以戰陣之法。其經常性任務是輪流到長安宿衛,叫做「番上」,即到
京城執行警衛任務,人數有十多萬人;或戍守邊疆,為期三年。遇戰則由中央徵調作戰遇
有戰爭要應徵出征,戰爭發生時,自帶糧食(麥飯九斗,米二鬥),這樣便能節省國家養兵
之費。
在指揮調遣方面,當遇有戰事時,必須由兵部頒發兵符,下至地方州縣,由州刺史
和折衝都尉共同驗明方可發兵調遣。以下是發兵的情況:「凡發府兵,皆下符契,州刺史與
折衝勘契乃發。若全府發,則折衝都尉以下皆行;不盡,則果毅行;少則別將行。 」
遣將方面有一規則,就是父子兄弟不相遣。將領由兵部臨時委派,戰事結束,兵散於府,
將歸於朝,以防武將擁兵專擅。由此可見,府兵制的分權清晰:中央的十六衛負責統領;
兵部負責調遣;將帥負責出征。

當時正值唐之盛世,朝廷給予府兵莫大的支持。從以下幾方面可看到:
第一,折衝府的設立。當時有三成以上,即二百六十一個折衝府都設在關內首都一帶
即關內十二道之萬年道、長安道、富平道、醴泉道、同州道、華州道、寧州道、岐州道、豳州道、
西麟州道、涇州道及宜州道。這反映了王室居重馭輕的政治意圖,用心於鞏固中央政權。而
每府能出兵一千人,兵力達六十三萬四千人之多,可見軍力之強。
第二,從軍隊校閱方面,唐太宗鼓勵府兵專習弓矢,他更親自檢閱諸將 卒習射
於顯德殿,表現優良者有賞。此外,府兵要接受騎射、
兵馬和打獵的訓練。
第三,府兵糧餉方面,府兵二十歲服役,六十歲
免役。一經點中為府兵,服役期間免去租庸調;逾期
服役者,政府對其超役時間予以補償;府兵不服役時,
第 9 頁,共 22 頁

圖 7, 連城弩, 作遠程射擊
不必向政府承擔其它義務。此外,政府會授田予府兵,《唐律令》規定均田制下,成年男子
給田一百畝,授田於應徵之先。

第四,在武器及府兵資裝方面,官府提供戰馬和重型武器。府兵介冑、戎具藏於庫。有
所征行,才進行配給。出征打仗時,每一府兵皆有以下武器:弓一,矢三十,胡祿(載矢的
器皿)、橫刀、礪石、大觿、氈帽、氈裝、行籐皆一。而番上宿衛者,就只有弓矢、橫刀而已。

府兵制過去說來被認為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的,至唐朝後期,均田制被破壞,
府兵制難以繼續推行下去,終被取消。近年研究成果發現,府兵制及均田制的破壞同為唐
代中央政府對於人口流動、戶口資料的掌握能力下降所造成的結果,兩者之間並非為簡單
的因果關係。

彍騎制
府兵制破壞後,代之而起的是募兵的彍騎制。玄宗時,宰相張說以府兵逃亡過多,不
能供應宿衛,因此奏請改用募兵擔任宿衛的任務。此外,均田制和租庸調製漸被破壞。於
是玄宗天寶年間正式以徵兵制和募兵制替代已經廢壞的府兵制。

開元十一年(公元七二三年),招募京兆、蒲、同、歧、華、潞諸州府兵部中一部分壯丁
另招一部分來服役之白丁,共十二萬人,號「長從宿衛」,歲二番,命尚書左丞蕭嵩與州
吏共選之。。其實於太宗、高宗及武后時因天下久不用兵,兵制廢弛,所以也有臨時徵募 士
兵作為對府兵制的補充。次年,重加選募,更名曰「彍騎」。彍者有勇捷之意,自此遂由 徵
兵之府兵制改為自由應募的彍騎制,改民兵為職業兵。政府會於應募之後授田於士兵。

彍騎制的內容方面,彍騎兵分隸十二衛,總十二萬,為六番,每衛萬人。京兆擴騎六
萬六千,華州六千,同州九千,蒲州萬二千三百,絳州三千六百,晉州千五百,岐州六
千,河南府三千,陝、虢、汝、鄭、懷、汴六州各六百,內弩手六千。
任兵條件方面,兵士要體格強壯,身長五尺七寸以上,主要選擇下戶白丁、宗丁和品
子,以十人為一伙,五伙為一團,皆有首長。身高不足的就免征鎮、賦役,並為四籍,由
兵部及州、縣、衛分掌。
訓練方面,兵士有「林軍飛騎」及弩射的訓練。尤以射擊為重點,並設有考試制度,條
件為:「凡伏遠弩自能施張,縱矢三百步,四發而二中;擘張弩二百三十步,四發而二中;
角弓弩二百步,四發而三中;單弓弩百六十步,四發而二中:皆為及第。」及第者有賞 ,
並可作為「番頭」,有此晉陞階梯,可見訓練之嚴格。當時為方便射擊的教學和練習,軍營
附近階設有「射堋」,可見政府對彍騎的重視。
職責方面,彍騎只專責宿衛京城,不再有其他負擔,且不再由全國「軍府州」徵調,
而戌邊之任務則委之於藩鎮的士卒,因此中央軍與地方軍的界劃,漸趨明顯,其對立性
也隨之增加。
可惜,自天寶以後, 騎之法又稍變廢,最終因折衝府無兵可交,李林甫遂下令廢
第 10 頁,共 22 頁
除。騎制實行僅二十至三十年。

唐代的主要武器
唐代的主要武器可分為槍(漆槍、木槍、白杆槍、朴槍)、刀(陌刀、
佩刀[軍隊常備武器] )、盾(彭排)、弓(長弓、角弓、稍弓、格弓)、箭(竹
箭、木箭、兵箭、拏箭) 、弩(臂張弩、角弓弩、木車弩、大木車弩、竹竿弩、
大竹竿弩、伏遠弩)。
弓是一種利用弓乾或弦的彈力,發射箭矢的武器。它可作近距
離的快速射擊,命中率高,射程最遠可以去到一百步,亦即所謂
「百步穿楊」 。 圖 7, 軍人手持陌刀

弩是利用扳機護箭的一種弓。弩比弓射箭射得遠,且能發射穿
透力大的箭。據記載,唐代要求弓弩手在三百五十八距離射擊。此外,連弩的弩箭用鐵制
長八寸,將十枝箭放在一個弩槽裏,扣一次板機,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
箭隨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繼續射出。

唐代的軍事策略 - 梁文皓

戰略與裝備
唐朝軍隊為了針對遊牧民族軍隊的特點, 所以在戰略上採用外線作戰以及主動出擊為
方針。而戰術上則使用長途奔襲來追擊對手, 以靈活多變的戰役指揮, 攻其不備,令對手防不
勝防。唐軍為了配合戰術的運用, 捨棄了重裝騎兵而採用了機動性較佳的輕騎兵, 雖然重裝
騎兵正面突擊的威力較強,防御性較佳, 可惜人和馬都披鎧甲, 裝具沉重, 削弱了軍隊的機動
性。輕騎兵則兵披鎧甲, 而戰馬不披鎧甲, 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機動性,能夠配合因勢定策的戰
役指揮。例如在淺水原之戰中, 唐軍得力於輕騎兵的幫助, 遠距離追擊敵軍, 最終只以二千
多騎兵便已獲得重大勝利。唐代政府為了建立一支精銳的輕騎部隊, 引入了大量胡馬, 建立
了完善的馬政機構, 又改良了品種加以大量繁殖和訓練, 最終建立了數量眾多而裝備精良
的騎兵隊伍。
在武器裝備方面, 唐朝步兵多使用木槍和陌刀。陌刀兩面有刃, 可用來左右砍殺和突刺
每個步兵還裝備一張弓, 三十六枝箭及三副弦, 遠, 中, 近程武器裝備齊全。騎兵遠戰用弓,
弩, 近戰用矛, 戟, 刀及劍等。
表格 2-不同兵種佩備武器比較

步兵 騎兵
近 陌刀+木 矛,戟,刀,
戰 槍 劍
遠 弓 (箭:三 弓,弩
戰 十六枝,
三副弦)

第 11 頁,共 22 頁
兵制編組與軍陣
唐朝主要採用胡漢用的兵制, 皆因蕃將具備北方少數民族部落優良的騎射技術,這正配
合了輕騎兵的戰術運用。蕃將的軍隊以部落為單位, 是一種血緣的結合。他們一般都比較勇
壯及善於騎射, 所以得到唐軍的重用。蕃將對唐朝影響極大, 其中李光弼和哥舒翰便是平定
安史之亂的重要功臣。唐軍出征時均授兵二萬人, 分為中軍, 前, 後, 左, 右軍及右虞侯軍, 是
為七軍。七軍總人數以步兵較多, 但以兵種來說, 騎兵比例最大。七軍陣形大多採用橫陣, 在
平原無險可守的地方則採用圓陣。在地勢險要時, 採用雁行陣或豎陣, 而各軍分成小隊進攻
的戰鬥隊形多採用楔行隊形, 目的是用來突破敵陣。

圖 8 七軍圓陣圖 表格 3 七兵軍力編組

從戰役中分析戰略特點
在唐初的戰略中, 唐軍多探用以逸待勞的戰術, 敵軍氣勢旺盛的時候, 堅守城池不出,
待敵糧草用盡, 士氣低落的時候才作出全力突擊, 後發制人, 令敵方潰不成軍, 從而獲得勝
利。此外, 他們對敵人的情報十分重視, 得知敵軍將會突擊的情報後, 將計就計引敵, 令敵人
在毫無防範之下中伏。此舉使唐軍往往能夠反客為主, 從而控制戰局。當進攻時, 統領均親
自率領精騎攻擊對方陣地, 殺敵軍統師, 敵軍士氣自然挫敗不堪。而在平藩戰爭中, 唐軍則
加大進攻部署的縱深以防敵包圍, 例如在郭子儀第二次反攻長安一役中, 組成了前,中,後三
軍梯隊, 防止被兩翼夾擊。在防御戰中則以積極防御為方針, 收集物資後利用地理優勢於小
城守護主要道路, 阻止敵人進入重要城鎮。

第 12 頁,共 22 頁
漢唐 軍事的 比較 - 陳偉龍

漢唐相較,一則行義務兵制,一則行府兵制,皆有寓兵於農之意。惟漢則凡農皆兵,
唐則凡兵皆農,漢兵量多,唐兵質優。

漢朝

優點
1. 漢制男人由二十歲開始要服兵役,二十三為正卒。五十六免,通常為三十六年,自始
僅為更卒,歲一月,計三十有六月。夫民之一生,除其少老,中間三十六年最為强壯
而用之又不過二年及三十六月另三日,通為五歲有三日。及齡服役,期滿退伍。故士
皆精壯,而無老弱,逃亡之虞。漢之軍隊,所以較唐之府兵,明之衞所兵,能維持較
長久之時間而不腐敗者,賴有此規定。
「夫兵不常役,則佚而不怨。在官之日少,則 有
餘力而不疫。故漢兵所向,未嘗敗,近古未嘗有也。」至其有事則戰無事則歸,暇則 講
武,既有古代兵民不分之還意,又有近代徵兵制之精神。
2. 郡國之兵,平時散於田里,歸都尉統率訓練,有事則命將率之以出,事解輒罷。國家
既無聚養兵之費,而將不常設,故無擁兵自重之人。其拓邊也先之以軍事佔領,繼而
以繼經濟開發,徙民塞下,屯兵儲糧,以足軍食,以省運輸。且可使塞下之民,具有
興室家土地,共存亡之精神。不僅當時其有保境衞民之積極功,抑且及於後世矣。
3. 國有征伐,皆由近地調遣。士卒無遠征之苦衣食自備,國家少供應之勞。漢代有民間
義勇隊志願從軍者。國家有事,可以自甲報名,稱為良家子從軍。以家庭較為富有,
平日練習射御,戰時即可立功封侯。此風氣在邊郡特盛。如隴西李廣之家,即是一例。
4. 每歲秋季舉行都試,以課殿最,凡莊丁均參加操演,為期一月,既可選拔真才,亦
可防驕兵難用,濫竽充數之弊。漢代軍代,皆以郡為單位,太守主徵發供應,都尉主
訓練統率。若軍隊訓練不精,供應不給,或其他違失,可被劾為「乏軍興」之罪,荀罹
此高,重則處死,輕則免職,故一切極為認真。

缺點
1. 免役過多。漢初丞相之子,雖有徒步戍邊之事實。惜其精神未能普遍發揚。觀其免役規
定之多,可以概見。免其身之賦役者,有免其家使世世勿與者,宗室貴族,可逍遙於
兵役之外,既久公允,亦減少士民之來源。
2. 漢代國民,除服更卒,正卒,戍卒外,每人須出口賦、算賦、即人口稅或人丁稅。此賦
不分富,每人均出,即乞丐流氓,亦不能免。但當時政府未為人民安置生活基礎,全
國土地,又非平均分配而使人人就業,卻令人民向國家盡職。遇有政府規定之職責而
第 13 頁,共 22 頁
不能盡者,以違法論,政府可逮捕罰充官奴,逼作苦工。人民以無力繳納自賦,有自
願出賣作私人奴隸者,為漢代奴隸制度造成之一因素。有錢者遂利用奴隸癹展私人企
業,如開山礦,成為巨富,又造成社會上懸殊之現像,此乃當時政府未加深慮者也。

唐朝

優點
1. 漢行義務兵制,人民無受田之權利,而有當兵之義務。三國以來,盛行募兵,至唐朝
實行府兵,始復古者寓兵於農之意,與漢朝比較,唐兵得到比較公平的待遇。平時服
務南畝,農則講武事,遇有征伐,則臨時命將率之以出,事已即罷,兵還於府,將
上所偑印於朝。故唐開國後百餘年,無兵自重之大,兵威遠及四夷。
2. 唐之盛時,全國戶口八百餘萬,府兵六十餘萬皆來自中等戶以上之良民,自食其力,
不賦於民。在政府則免其身之租庸調,予以物質及人身之優待,番上宿衞,予以「侍
官」之榮銜,作為精神之鼓勵。
3. 士兵皆有家室田園,又受良好敎育,以自衞之心衞國,故戰鬥力强,以自愛之心愛
鄉里,故紀律良好。又兵皆受田,生活素有保障,有事為兵,無事為農,復員容易。
4. 中央置十六衞,統諸折衝府之兵。分之為十六,其權不至專擅。合之為十六,其綱不
廢弛,固得分合之用。全置府六百三十有四,關內佔二百六十一,中央居半數,內重
外輕,足資控制。

缺點
1. 唐之府兵,以遠近分番,皆以月上,雖在二千里以外,亦用此法,不惟往來疲勞,
亦太紛擾。加上府兵須自備盤費,鄰里有資助之習慣,以致人民不堪其苦,者無力負
擔,番上每多逃亡。
2. 折衝府之中下幹部,不問其任與否概編定而世襲之。府兵之武器、裝備,無事藏之府
庫,有事倉瘁給之,刃銹不淬,矢屈不萘,使用不慣。
3. 而且唐兵自備口糧,若士兵服役期間身故,他的口糧都會歸入國庫,所以唐代到邊
鎮常有士兵因武役太而死的情況,到邊鎮服役的唐兵,能夠回鄉的只有十之有二。
4. 唐之府兵多是農民出身,由於他們服兵役期間可以免稅,如困戰事延長就會農業收
成,進影響及國家的經濟收入。

彍騎之興替,自張說建議廢止府兵,改用募兵,號為彍騎,為唐代兵制一大轉變。因
其初期,經過挑選,又注重訓練,一時稱為勁旅。然以當時僅作局部之更始,無全無改革
之計劃,其缺點,在只有改革之名,而無改革之實,初時不過三十年,即告弛。其間經安
史之亂,唐弋由鼎盛而衰降,在歷史上為一大轉捩點,影響不大。
唐初府兵制自然為軍事上主要組織形式,但高祖太宗時,早已徵募並行。玄宗時,改行彍
騎,募兵日益住,如長從宿衞代上番府兵任務,長征健兒代府兵征鎮任務,募兵或職業
兵制遂完全代替府兵。長征健兒不久變為與中央對立之藩鎮武力,彍騎形同虛設,中央宿
第 14 頁,共 22 頁
衞任務,全由從禁軍發展之各種北衞軍擔任,此與當時均田制之遂漸破壞,戶籍之移動,
以及租庸調制之發生變化,遂不得不採募兵。

藩鎮之影響
自藩鎮之兵盛行,武夫悍將,據險要,專方面,既有土地人民,又集政治、軍事、財
政大權於一身,儼然一獨立之王國。本小末大,遺害何窮。彼所謂鎮將者,或出身行伍,
或出於歸化之胡人。一旦驟握權劫,非桀傲不馴,即懷有叛心。始則鎮將挾驕兵以抗朝廷
繼則驕兵持鎮將,或父死子握其兵,或自稱留後以邀命於朝,或互相蓮比結為姻親,或
互相伐爭奪土地人民,皆自將吏,擁卒。朝廷力弱,務為姑息之政,或因而撫之,或優詔
和解之。然未必肯聽命也。
(a) 文化水準之降低﹕當時鎮將出身行伍,多為雜胡,自始未受良敎育,只知割
地稱雄,根本不知政治經濟文化為何物。故在其統治下之人民,文化因而倒
退。
(b) 社會之動亂﹕安史之亂後連年征戰,餓饉頻仍,民不聊生。盜匪如黃巢乘機
發亂,聚眾竄擾,昤間先後達六十年,自黃河以南,迄於粵桂,所過之地盧
舍為墟,人民死亡者,幾達千萬,開歷史上流寇之新妃錄。
(c) 宦官典軍之害﹕唐自中葉以後,全國軍隊,分為鎮兵,禁兵二大系統。鎮兵
統於節度使,禁軍統於榷閹。初則承受詔旨,出納王命,繼則帝王生死,握
於其手。推原禍始,實由宦官典禁兵,管樞密。及其勢已成,雖有英君良相,
亦無如之何。
(d) 國民經纃破產﹕各鎮皆藉壯丁,以老弱擔任耕稼,生產量隨之減低。各鎮間,
常互殺伐,用浩大,又棋征暴斂,以供軍隊之用,肆其揮霍以致井邑榛棘,
東至鄭汴,逹於徐方,經於相土,人煙絶少,千里蕭條,社會經濟,破壞殆
盡。
(e) 借用外兵之禍﹕唐高祖起兵太原,即請突厥之兵,其後代師以為法,借外兵,
用胡人,毫不為怪。在安史之亂,乞兵於回紇。後入東京,回紇遂縱兵大掠,
廣平王欲止不可。自此,唐歲遺回紇絹二萬疋。自是以後,回紇棋行長安,掠
人子女,攻擊有司,唐不能禁。蓋唐之君臣,未計及民族長遠之利害,徒欲
養諸胡以為統治之工具,借外兵以為鎮壓內亂之助力。宜其釀成五胡亂華以
後之巨大禍亂,此則失策之甚者也。

第 15 頁,共 22 頁
現代 募兵與 徵兵制 的比較

本部分嘗試以成本等角度去比較募兵與徵兵制,並應用於漢的徵兵制及唐的彍騎制;
最後介紹現代中國、台灣兩個軍隊如何採用徵、募並用的兵役制度。

下表顯示現代徵,募兩種兵制的一些分別:

表格 4 現代徵兵制與募兵制

現代徵兵制 現代募兵制
入伍性質 法定義務 自願
家庭和個人背景 不一 相對單一, 多家境貧困者
機會成本 不均等 相約
從戎期限 更替, 較短 長期
流失率 較高 較低
總培訓成本 較高 較低
津貼/工資 較低 較高

就入伍性質方面,徵兵制為法定義務。除非有充足的理由反對,否則入伍是必須的。
而募兵制則為志願參與,一如其他職業。
由於徵兵制只以民眾的年齡來決定是否需要被徵用,被召的人民有不同的個人及家庭背
景,貧富不一。相對志願兵的背景多為學業表現較遜,來自低下階層的青年。由於被召為
兵的人民必須放棄其事業而當兵,對能夠發展其他事業(如深造)的青年,他們付出的
機會成本比其他青年較高。因為募兵制為志願參加,參軍對有志從軍者的價值較高,他們
放棄的選擇價值也會相約。
就軍隊付出的訓練成本而言,徵兵制度的花費較募兵制高。一般來說,人民被徵召為
兵有一定的期限,定期都有期滿的士兵離開。他們滿全兵役責任後,不一定都選擇留在軍
隊。義務兵的流失率比志願兵的高。軍方要定期投入資源訓練新兵以填補流失,設各軍人
投入的資源相約,募兵制的總培訓成本比徵兵制較低。
由於募兵制作為一種職業,而徵兵制作為一種責任,前者的薪酬都比後者的津貼為高。一
些國家如俄羅斯、美國等的募兵薪俸比當地市場入息中位數高上許多,以提高從軍的誘因

第 16 頁,共 22 頁
以現代角度看漢的徵兵制

1. 直至 56 歲仍有兵役義務
被徵召人民的年齡範圍有30年之多。一來男性的候命期長,決定從商或務農時都要
考慮會否中途被召而必需放棄工作。二來兵士的體格差異會很大,供養在役老兵可能
需要更多投入,而戰鬥效能又比壯兵低。加上古人的平均壽命比現代人短,56歲應
佔男丁一生中的大部分,終身都要候命,會降低兵士的主動性,影響士氣。
2. 替代兵役的方法多,免役條件多樣
整個西漢時期免兵役的條件累計共有十餘條,都是優惠宗室子弟的。服兵役的責任都
落在低下階層身上。假若真的需要服役,律法也容許付稅僱人代替, 或是邀納一定的資
產以免役。由於兵役責任對富人相對地彈性,既造成社會的不公平,又影響兵源。
3. 徵兵制度流動性高,需要投入更多訓練的資源。
由於漢朝兵役為徵兵制, 正式役期只有兩年, 之後就只是候命。政府要不斷投入資源訓
練人民, 訓練總成本較高 (Bandow, 1999)。因為漢朝的成年男子都有服兵役的義務, 除去
免役者後仍有相當多的人民需要服役; 要保證每名服役者受到一定程度的訓練, 投入會
相當巨大。

以現代角度看唐的彍騎募兵制

1. 兵員質素較佳
根據史料記載, 為了補充宿衛的大量流失, 彍騎制的待遇比當時一般士兵優厚。不論是
否帶罪之身, 只以吸引壯士為唯一目的。因為種種寬待, 更多體格壯健的人願意參軍, 可
以提高士兵整體的質素。
2. 自願參軍仍有一定的成本
投身彍騎制的人, 部分是「宗室疏遠之丁」或是「品級職官之子」, 屬於社會的中上階層,
有較高的知識水平。他們除了從軍, 也可以讀書考取功名, 在政府機關工作。召募中上階
層子弟從軍, 原意是減輕政府供養士兵的負擔。政府在軍費開支雖然比較低, 但這些因
從軍而不能從事的工作, 則需由社會來共同承擔。所以作為政府, 除了實質開支外, 也要
顧及社會成本。
3. 流動率低, 減少訓練成本
相對定期更替的徵兵制, 募兵制召募的兵員更多時間留在軍隊服務, 流動率較低; 加上
需接受軍事訓練的人員並非全國人民, 只限於參軍者。這兩點都能減少訓練成本。

前面提及唐的府兵制、彍騎制;與及漢代的屯田制,都是因時局應運而生的。比如唐代
意圖代替府兵制的彍騎(募兵)制,由盛行到敗壞不過廿餘年,只有禁軍來維持國防需
要, 間接引起了安史之亂。這都顯示出唐、漢時期採納的服役制度沒有完全滿足到國防的長
第 17 頁,共 22 頁
期需要。直至現今,不是所有國家的兵制是募兵或徵兵一面倒,而是一主一輔,兩種模式
各有不同的對象。
以下會以解放軍和台灣國軍為例, 展示現今中國如何混合徵、募兩種兵制, 在國泰民安
時期如何保持軍隊狀態, 避免渙散:

第 18 頁,共 22 頁
解放軍制度
中國 1998 年修正的兵役法提出「實行義務兵與志
願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所 以
有說解放軍亦是「以募兵為骨幹, 民兵為基礎」的,組
成。根據兵役法,18 歲以上的男性可以被徵集從軍,
直至 35 歲脫離責任。實際要徵集多少的兵員,由地方
的兵役部門決定。由於自願進入部隊從軍的人並不少,
實際要從民間徵兵的機會並不大。家中的獨生子或在
學的男子,都可請求延期服役。
民兵是在各地的生產單位或地方單位設立的。類
似古時的「寓農於兵」,民兵平時的工作和一般人無異,
但要接受定期的軍事訓練,如右圖所示的雪地作戰訓
練。除了準備作戰,民兵也會參與支援紀律部隊,維
圖 8 上 - 正規解放軍 ; 在 2
護社會安全。比如 1967 年四.五運動的天安門事件中,
動員了超過一萬名民兵驅散群眾,佔了戒嚴部隊中的大多
數。又例如本年 11 月在廣東省肇興市發生森林山火,當地
政府亦曾動員民兵配合消防隊增援撲火。
下 - 雪地作戰訓練

台灣軍隊制度
台灣的兵役條文列明以徵兵為主,志願服役為輔。法律訂明 19
至 36 歲的男子必須服 14 個月的現役,再從徵兵期滿者招募志願軍
人;軍官則為志願制。服完現役至 50 歲退伍之前,仍然有機會被徵
召。雖然中國內地、台灣兩地均立法訂明徵兵, 相比之下, 為了確保 圖 9- 台灣陸軍旗
有足夠兵員,在台灣不執行徵兵令的機會很少。自 2005 年起,台灣
當局一直在減少縮短義務役期:在 2008 年 1 月將會把服現役的長度再縮短 2 個月至 12 個
月。
部份男子可被免徵召,例如體檢不合格和曾犯嚴重罪行,其他情況例如家境困難等,
也可申請延期服役。比如現任總統陳水扁亦因手肘彎曲度不合標準,體檢不合格而無需服
役。也有許多人嘗試使自己過肥或過瘦, 近視過深等來逃避服役。
另外政府亦開設了軍事以外的役務, 如「研發替代役」- 供碩士或以上學歷者申請; 還有
各種社會服務役、司法行政役、外交役等。以替代役來代替一般軍事服役, 都需要特別申請。

古今比較
在古代, 同一時期通常會側重徵兵或募兵; 當其中一種兵制出現流弊, 才會轉用另一種
兵制, 比如在漢朝亦有招募「勇敢士」填補戰死兵員的真空。至於現代, 雖然都是側重於徵兵
或募兵, 但改變兵制並不是一種應急措施, 徵-募相對平均。
由於漢唐時期戰事比較頻繁, 現代社會比較和平, 古代的正規軍佔人口比現代的為高。
第 19 頁,共 22 頁
而且現代軍事重視科技, 是資本集中(capital-intensive)的, 無需過多的士兵; 相對古代兵士較
多就有優勢的說法完全不同。
另外古代人的壽命一般較現代人短。把壽命長短計算在內, 古代士兵候命的時間, 往往
佔去他們一生中很長時間。這對他們平時從事的工作, 如務農, 有很大限制。例如他們可能
因軍方突然召集而臨時放棄耕作, 對社會和經濟有一定影響。

表格 5 漢唐與現今兵制比較

漢唐 現今

徵-募比重 同一時期側重一種兵制 兩者並重


正規軍佔人 較高 較低
口比重
候命期 較長, 佔一生大部分時 較短, 至四十歲前

展望
我們認為, 徵兵制與募兵制長期並行, 是國際的大趨勢。對於徵兵制度, 可以考慮提供
戰鬥以外的任務, 把「保家衛國」變得更為廣義,也使這種公民責任提供更大創造性。至於
募兵制度方面, 應當提高當兵的吸引力, 例如以高薪招攬。一如美國,俄羅絲等國家,克意
提高士兵薪金至國家入息中位數以上。把志願當兵成為職業, 對於低下階層抬頭, 是讀書以
外另一路徑。

後記 -感想

陳偉龍
「今年很多同學都做一些和生活有密切關係的題目,令我們做的報反成小數,但我們
這個冷門題目卻令我學到不少以前不太接觸到的知識。因為是和現代有很大關係,令
我知道很多以前不會留意的事。
此外,這個學期的工作量很明顯地比一年級多了很多,這份報告也因此一次次地要
推後交,這令我明白自己的時間管理上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下一年就是三年級了,那
時會有更多的工作要做,這份報告令我深切的體會自己要改善的迫切和需要。
另一方面,我近期在看一些和孫子兵法有關的書,當和我做的這份報告印證時,我
才明白中國人古智慧的高深,也明白到如果我們在現今的社會中善用中國的古知慧
是會有多大的幫助。 」
張昱元
第 20 頁,共 22 頁
「這次的報告讓我有機會接觸漢唐兩個朝代的軍事制度。雖然並不是很深入,但是也
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
漢、唐都被稱為盛世,所採用的徵兵制度卻不大相同,可以最後也能夠建立一支強大
的軍隊。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時的戰事時期,有時派出的軍隊人數是以十萬,甚至
百萬計,陣容真是難以想像。其次就是要養兵所需的物資,也是相當龐大。
在預備報告的過程中,雖然組員原本已有很多工作要應付,但都盡力的把組內的分
工做好,這點實在難得。由於我們盡力的配合大家,使報告能順利的完成。 」
黃政衡
「經過這次製作中國通史科的專題報告,讓我進一了解古代中國人的智慧。原來每一
個政策、每一個行兵戰略、甚至到每一件兵器,都是我國古代的精英人才所創造出來
的結晶。從這次認真的搜集資料、分析、再寫下報告的經驗,的確令我獲益良多。 」
譚思淦
「有人說歷史是不斷重覆發生的。在這個報告,比較古與今的兵役制度時,我發現現
今軍事制度的設計,其實早在古時就有,只是現代人以為是新鮮事物而已。另一方面
歷史也在不斷的推進。比如台灣引入戰爭攻防以外的役務,也是一種對服役意義的延
伸。至於這些新鮮事物能否經得起歷史的沖刷,有待後世決定。
並在此感謝各組員在搜集和準備材料時的投入,的確這個題目需要閱讀大量的文字,
甚或古文。也感謝王老師對我們的指導。 」
梁文皓
「從認識唐漢的軍事令我們了解到當代的軍事技巧與古代的分別, 隨著科技的急速發
展, 現代軍事多講求重視軍事科技發展與競賽, 這與古時重戰略和計謀的方針有顯著
不同, 這令我更佩服古時將領足智多謀的特點, 而靈活多變的軍事策略比現代更勝一
籌, 實在令我大開眼界, 我們可以從中參考學習, 獲益良多。 」
何婷姗
「今次的小組報告,令我能循著一件事的「因」,找到它的「果」,兵法的運行如是、制
度的更替如是,這樣便我對中國古代的兵制有更具體的概念。另一有趣的地方,就是
連「武器」也包括在報告的範圍內,武器固然重要,但以往一直也忽略了它的種類、用
途,甚至它的歷史,其實「武器」是甚具參考價值的。這裏有點兒超出傳統中史科所關
心的課題,但偶然作「跨學科」的探討也是個較有新鮮感的做法。 」

第 21 頁,共 22 頁
主要 資料來 源

• 中國兵制史, 孫金銘. 陽明山莊


• 歷代兵制淺說, 王曉衛、劉昭祥. 解放軍出版社
• 隋唐帝國新秩序, 劉煒主編. 商務印書館
• 徵兵制與募兵制的比較, 施正鋒
• 中國歷代軍事戰略,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編. 解放軍出版社
• 五千年的征戰 : 中國軍事史, 藍永蔚等.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b02/99.html
• http://www.skhsbs.edu.hk/chi/4.htm
•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A%9C%E5%85%B5%E5%88%B6
&variant=zh-hk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6%9C%9D#.E8.BB.8D.E4.BA.8B
• http://www.youth.com.tw/joanna/Military/M92.12.15-A.htm
• http://www.cww2.net/bbs/read.php?tid-102852.html
• http://blog.defence.org.cn/?viewthread-16035.html

063199 陳偉龍
063226 張昱元
063225 黃政衡
063223 譚思淦
063205 梁文皓
06S085 何婷姗

第 22 頁,共 22 頁

You might also like